时间:2023-03-10 14:47:32
导语:在护士三查三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的白衣天使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这是现代护理学创办者南丁格尔女士所颁布的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南丁格尔誓言”――也是我们开学教育的第一课,一个准备走向护士岗位学子的宣言。
在当下的各种医疗机构里,无论三级甲等医院还是私人诊所,护士的主力军大都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的专业被称为“高等护理”或者“护理”。本科层次的“护理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新兴学科,很多人对这门学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偏见,认为护理就是简单的技术活,谁都能干好,熟能生巧的工作,学历再高也没有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如今的护士早已不再只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医嘱的检查者、实施者和解释者。护士在执行医嘱前,需要核对医生医嘱,如有疑问要立即报告护士长或者医生,对医嘱进行核查。如果只是一味执行,患者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甚至是死亡,护士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新时代的女超人
我们的专业因为多了一个“学”字,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注重操作的护士。医学基础课也不再是一带而过,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所学的内容和深度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桥梁课程也丝毫不能马虎。
而在专业课中,基础护理学是重中之重,一个合格护士必要的理论和基础操作知识都涵盖在里面――皮下注射、皮内注射、静脉注射、导尿术、无菌操作技术等一个也不能少。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这些以医院科室划分方向的四大基础专业课又成为了我们主要的学习对象。
除了理论课程,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实践操作自然必不可少。
为了学好人体解剖学,我们一有空就往实验室跑,牢记每一块骨头的名字和部位,观察每一个人体器官的生理要点和性状,记住每一条血管神经的走势,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习病理学时,每个器官组织的病变特点都要牢记,标本、图片每天伴随着我们。最难忘的要数基础护理学实验了,第一次练习皮试注射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害怕得手发抖,为什么?因为练习的对象就是身边的同学,生怕一个不小心弄疼或者弄伤了同学。注射之前我在心里默念操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注射部位为双手前臂内侧,腕横纹上3厘米正中点,此处为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尺神经结合部,神经末梢较为稀疏,痛感较轻,观察容易。注射前要三查七对(查药品的有效期,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查药品的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查对患者姓名、床号、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日期、生产批号);注射时避开血管,神经等。进针时,试验部位要用酒精消毒皮肤,待干、持针、排气,绷紧皮肤,呈5°~10°角刺入皮内,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毫升,当见到局部有半球形隆起,皮肤变白,毛孔变大时拔针。然后观察20分钟,判断、记录结果(阴性皮肤周围无红肿、皮丘无改变,无自觉症状)。操作前后护士还应该严格整理好着装,洗手、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几次操作练习课下来,白嫩的手上就多了几个针眼,当针孔成为习惯的时候,拿自己做练习,握针的手都能稳如泰山。
异军突起的男护士
在庞大的白衣天使中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身材高大,面貌白净,穿着白大褂认真的配药,他们就是现在在医院里最抢手的男护士。
即便是护理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中国注册护士中的男护士也仅占了其中1%左右,与女护士比起来是少之又少。很多人认为男护士不如女护士,追其原因是由于大多数人不理解男护士,对男护士的工作仍然存在很深的偏见,比如男人干护士这行没有面子等等。但这些凤毛麟角的男护士如今却活跃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相比女护士而言,男护士有很多优点。比如在需要搬运病人的时候,男护士就比女护士力气大,体力也较好,因此很多男护士会出现在医院的急诊科或者手术室。很多人认为男护士肯定没有女护士细心,这种想法也是偏颇的,只要有心把工作做好,男护士并不比女护士差,甚至可以比女护士更细心。在未来社会中,男护士的需求量也会大量增长,也希望广大男同学积极摒弃旧思想,早日加入到“男丁格尔”的行列。
前途光明的护理专业
2012年1月,财富杂志了2012年10大热门职业,护士名列其中。直至下个10年后期,美国每年都需要增加103,900名注册护士(平均年薪:64,690美元)。发达国家每名病人平均可以得到至少一名护士的专门护理,而在我国,平均3~5名病人才可得到一名护士的专门护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甚远。可见,未来几年内,国内乃至全世界护士需求量会骤增。
随着“优质护理”这一概念的提出,国内护士紧缺也成为一大问题。而大多数三级甲等以上医院也明确表明,要求护士的学历必须为本科,甚至本科以上。由于社会需求较大,护理学专业就业情况一直非常好,就业率可达100%。
在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增高,专业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护理学专业也愈加热门。只要你足够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学习护理,不仅对自己很有好处,对家人健康也起着一定的保障作用。
1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
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2业务技术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3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医源性因素
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环境因素
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管理因素
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
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
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控制院内感染
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6]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 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象[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4]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
[5]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防护理学杂志,2006,25(3):195~197.
关键词:注射室护士;被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
1 护士被投诉的原因分析
1.1服务态度问题 服务态度差是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护士对护理职业热枕度不高,对患者及家属态度生硬,缺乏耐心,解释过少或不到位、不细致,导致患者不满转化护理纠纷而被投诉。
1.2护士业务水平低 因注射室护士大部分都是高年资的,经常轮转科,对科室服务护理性质及技术水平不熟练,未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突出表现在儿童输液室,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属对小儿输液穿刺的成功率期望过高,护士未能满足其希望导致被投诉。
1.3护患沟通障碍 有的护士缺乏沟通技巧,加上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的缺乏。
1.4未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因人员配备不足,护士上班忙于操作,无暇顾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或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解答不详细,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或对患者的需求缺乏热情,不自主流露出的冷漠使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
1.5工作责任心差 有的护士不遵守技术操作规程,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厉,责任心不强,交接班不认真,工作中出现缺陷或差错,如:换错液体、漏用药等。
1.6患者原因 患者在挂号,看病,缴费时反复排队,等待时间过长,易出现焦虑,烦躁情绪,来到注射室是最后一站,护士与患者核对,操作时,如果态度或语气表达稍有不慎就会一触即发而发生纠纷。
2 避免投诉对策
2.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仪容、仪表、服饰、精神状态等外在形象至关重要,护士的衣着整洁,合体,行为端正,态度和蔼可亲,这样才能使患者感到亲切,信任。
2.2改善服务态度 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加强思想道德观念,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进行技术,业务等全面的培训,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还加强礼仪,法律知识,和沟通技巧培训,以良好的形象,高质量的优质护理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
2.3掌握沟通技巧 微笑是最好的沟通语言,他能表达喜悦,同情,赞许,尊敬等,从而给患者带来温暖,安慰和希望,用微笑去对待患者,可以使患者消除来到医院的陌生感,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1]。开展多说一句话服务即"操作前多问候一句,操作中多解释一句,操作后多安慰一句"对幼儿利用非语言性沟通动作,逐渐建立感情,取得患儿信任。
2.4注重细节服务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服务对象,如有的喜欢年轻护士为他进行服务,而有的则喜欢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为他服务,我们应给予满足。多一份关心与体贴,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减少不必要的手续环节,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让患者得到满意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5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随着患者对护理服务期望的不断提升,护士应提升服务水准,苦练护理技术,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难处。 医院可通过开展护理技术操作比赛,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注射室作为医院的窗口之一,应在保证护理人员配备合理的情况下,人员相对固定,培养专科护理骨干,满足不同患者的护理需要,从而使患者感觉来医院就诊就像是家里的感受。
2.6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护士接药时严格按照医嘱核对,如有疑问需确认无误后方能执行[2]。"三查七对"是每一名护士要掌握的基本制度,护士必须头脑清楚,以"慎独"的工作态度进行操作,耐心细致的查对,防止忙中出错。输液时,穿刺前要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在查对姓名时,不按传统方式提问,而是采取反提问方式,避免名字的谐音导致核对姓名时患者误认而输错药,输液期间加强观察及巡视,尤其是危重患者及婴儿,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急性左心哀竭[3]。护士在巡视时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卫生医疗相关的法律规则和条例,即是对医疗的护理行为的保护。护理工作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守严格操作规程,树立"患者第一,安全第二"的思想,珍惜生命,把好质量关。
3 小结
综上所述,投诉管理的目的在于设法减少患者投诉,使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减少到最低,最终使患者对投诉的处理感到满意,护士应对患者采取积极欢迎的态度,无论就诊者因何种原因投诉,都要理解患者的心理,真诚地给予帮助,满足患者的需求,重新赢得患者的信任,避免投诉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晓琴.门诊注射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3:77-78.
[2]倪惠琴.门急诊输液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91-92.
[3]Callaghan S,Copnell B,Johnston parison of two methods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nnula securement in the pediatric setting[J].J Infus Nurs,2002,25(4):256-264.
[4]Foster L,Wallis M,Paterson B,et al.A descriptive study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a pediatric unit in one Australian hospital[J].J Infus Nurs,2002,25(3):159-167.
1.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 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力以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手术技术和手术器材的应用,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群众健康观念、服务质量要求的变化,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对现代化护理管理理念认识的深入,手术室护理管理向着规范化、安全化、高效化、专科化、信息化发展。
[
关键词 ] 手术室;护理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20-03
不断更新变化的医学模式,迅速发展的医学技术,逐步提高的手术专业化程度和复杂度,以及外科手术量的大幅增加,都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促使护理管理者探索管理新模式,转变管理理念[1]。随着现代化护理理念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出现的新型手术室管理模式给手术室护理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借鉴。手术室护理顺应医疗需要也逐步更新自己的技术、拓展自己的业务、改进自己的理念。许多护理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综述如下。
1 手术室法制观念的提高
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中常易出现的法律问题,如术前查对制度落实情况、患者隐私权的保护等,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通过定期进行法律常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执业,保证患者和自身安全[2]。
2 手术室护理模式的改善
2.1 护理理念的更新
随着我国医学科研能力的整体提高以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和可利用资源,将整体护理、循证护理应用在手术室护理中,做好术前访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随访[3]。现代化手术室管理将工作拓展到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使患者及家属与手术室护士有了更多的互动,手术室护士可以为手术患者提供更多专业的术前照顾及咨询,方便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术前教育,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手术,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前,护士应根据手术标准对室内温度、湿度等进行调节。手术开始后,手术室护士可陪伴在患者身边,帮助其降低消除不安情绪。同时,护士应保证手术室的安静,准确及时与术者配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对局麻清醒患者,在确保正常工作的同时要适当和患者传递手术信息。手术结束后,完善术中记录单,并安全护送患者返回病房,同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详细地给予术后指导,告知患者家属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及手术结果。通过术后随访可以获得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护理的评价、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恢复状况,对护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有巨大的帮助[4-5]。
2.2 手术室护理的专科化
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手术器械趋于复杂化、多功能化和精细化。技术的进步要求手术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随机分配配台护士难以让护士和医师达到默契,易出现沟通上的偏差。在特定的手术中护士与医生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默契程度提高,熟练程度提高,避免减少失误的同时提高了手术护理质量。手术室工作应该培养专业人才,实施手术室护士专业固定,完善加强专业护士的培训。新仪器引进使用前,应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实现专科化,每种医疗器械都由专一的人员来使用[6]。
2.3手术室护理内容的多元化
随着全方位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大力提倡,部分三甲医院根据自己的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设立了手术室患者家属等待区、麻醉苏醒区,患者家属在等待区中可以第一时间获知患者的手术图片或影像信息以及手术进展情况,护士也可同时对在此区中等待的手术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和手术状态解释,医师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第一时间联系到家属,便于通知协商手术的变更,提高手术质量[7]。
3 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的改革
3.1手术室新型护理管理理论的运用
现代化的手术室既需要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更需要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模式,手术室管理从只针对人员、物品逐步拓展到提高信息利用率、最大化利用时间以及提高专科技术等细节方面。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根据自身的优势在手术室护理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尝试,可将管理理论大致总结如下:①PDCA循环管理法:吴小红等[8]将PDCA循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制定计划、应用实施、标准检查、问题处理的循环模式,对细节问题进行量化考核,并通过各环节控制督导,每循环一次,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②“6S”管理模式:“6S”管理源于日本的“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李志荣等[9]通过在手术室实施“6S”管理,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服务满意度由85.38%提高到95.35%。③扁平化管理:该法的重点是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剔除流程中无效和低效的环节,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通过合理地组合和调配以达到全过程、连续性管理和服务。李胜云等[10]通过手术室工作流程重组,取消无效的层级管理,并利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2009年、2010年手术量与2008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30.9%和69.9%;平均护士年加班时间从723 h减至651 h;手术间利用率则由2008年的42.3%提高到2010年的56.6%。手术患者满意度由82.8%提高到94.6%,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由93.4%提高到98.9%。④层级管理APN小组责任制模式:该模式将层级管理与专科分组、APN排班模式相结合,层级管理思想具有直线指挥、分层授权、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等特征,具有秩序性和效率性[11]。手术室专科护理根据手术特征划分组别,专科护士对该组的手术物品准备、手术器械传递、特殊器械应用等有针对性地学习,进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12]。陈玉巧等[13]将手术室全体人员进行5层分级及对每组专科分组内部划分层级,明确各层级人员的权责,适当调整集权和分权,并制定APN上班方法,规定A班上班时间为8:00~16:00,P班上班时间为15:30~22:30,N班上班时间为8:00~12:00和22:30~次晨8:00,根据当日手术量安排A班人数,一般P班2人,N班2人,以手术病人为中心,满足临床手术需要为原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弹性安排。⑤持续质量改进法:该法是一种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加关注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型质量管理方法。罗群等[14]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质量标准和标准流程,同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并定期考核。再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质量反馈,通过反馈信息,组织讨论,对标准、流程进行改善,杜绝错误再次发生。⑥护理标识法:吴雪琼等[15]将护理标识分为3类:患者类、警示类、环境类。患者类包括记录病人一般信息的腕带、管道管理卡、过敏警示牌以及特殊病人红色腕带警示牌。该方法的执行,使护士压力感降低,患者和医生满意度得到提高。
3.2 手术室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文化建设
Denise等[17]通过加强沟通和团队合作促进围手术期安全文化建设,从而减低了患者因安全问题导致的受伤或死亡。我国卫生部办公厅于2010年印发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用于指导规范手术室工作。李春丽等[16]通过术前访视核查、护理员接患者时核查、手术等候区核查、手术间核查及病区护士长核查五方面的共同查对,充分体现出全程式服务,确保了患者手术安全。
3.3 手术室物品管理
由于手术室一次性医用消耗品和贵重医疗物品较多,应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并由专人管理。对各种麻醉包及成本较高的医疗物资根据情况固定基数,按照基数领取并按班交接,同时作好使用记录。对低价格的小物品,浪费现象较普遍,应使全科人员参与监督管理。楼建红[18]采用“五常法”,通过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使物品取放有序,节约了查取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了因物品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同时由于标识清晰,大大减少了浪费和重复消毒灭菌。林小茜等[19]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手术室一次性物品的管理中,通过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制定计划、提出措施、实施计划,检查督促这样的循环,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了一次性物品的有效使用率。周培明等[20]在手术室建立二级库房,利用研发的二级库管理软件,实施二级库管理。该材料管理系统包括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生产管理、领用管理、统计报表和维护。经过该方法的管理,方便了手术室对耗材使用情况的把握。
3.4 手术室信息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手术室的发展要求加快手术室信息化的建设,国外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对手术室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探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急速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更加异军突起。手术室不仅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更是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手术信息的采集、汇总、整理、报备、分析是医院整体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部分三甲医院将手术室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管理模式融合,使手术的安排实现了数据对接,患者所有信息均完整提交数据库进行保存管理,并可通过数字信息得到相关手术量化资料,为医疗同行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相关数据,同时也为医护人员作出正确的医疗决策提供了指导和帮助,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1]。
4 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控制
4.1手术部位的感染控制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手术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也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卫生部出台多部手术室相关管理规范,包括了手术室管理规范、手术部位清洁规范、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等相关文件,制定了明确的行业执行标准,也提高了政策的执行力。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手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为手术室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对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降低危险因素和寻求有效预防上,通过研究显示,预防措施主要有:①控制手术过程中人员数量,减少人员走动,保证空气质量;②合理备皮与术前肠道准备;③合理应用抗生素;④术中维持患者体温正常稳定,防止低体温发生;⑤合理使用引流管;⑥严格无菌操作[22]。
4.2严防术中低体温
Journeaux[23]建议明确低温标准定义,用以指导手术患者体温保持措施。在手术期间由于各种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原因相对较多,使术中患者的体温保持正常成为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手术中在病人躯体非手术部位覆盖盖被、体温监测,静脉输液、输血均采用加温装置、用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术后进入苏醒室后即电子测体温并准确记录;苏醒室内的病人给予保暧。
综上所述,我国的手术室护理管理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手术室护理模式、护理管理理念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更新。依据现代化护理管理理论,大量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手术室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手术室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手术室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当从我国当下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寻求适合我国医院手术室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护理工作向更高更精层次发展。
[
参考文献]
[1]陈秋英,李荷花,林晓玲.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208-209.
[2]田秀玲.手术室护理的有关法律问题及护理安全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2,10(5):119.
[3]彭淑平,李世荣.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38-139.
[4]伍淑燕,陈美婵,冯正华,等.全程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1,17(34):114-115.
[5]韩春丽.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9):199-200.
[6]李英,雷琳,陈焕,等.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与应用[J].广西医学,2011,33(8):1057-1059.
[7]敬洁.参观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见闻[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91-92.
[8]吴小红.PDCA循环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3):176-177.
[9]李志容,查玉玲.6S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690-691.
[10]李胜云.手术室扁平化管理之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87-89.
[11]文英.浅谈科室护理目标层级管理[J].医学信息,2012,23(2):344-346.
[12]孟庆美.手术室专科护理分组对医护配合质量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4-55.
[13]陈玉巧.层级管理APN小组责任制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116-117.
[14]罗群.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华西医学,2009,24(7):1878-1880.
[15]吴雪琼,马继,陈丽,等.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52-154.
[16]李春丽,曹芳,陈锦丽.“五次核查”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6):572-573.
[17]Scherer Denise,Fitzpatrick,Joyce J.Perceptions of Patient Safety Culture Among Physicians and RNs in the Perioperative Area[J].AORN Journal,2008,87(1):163-175.
[18]楼建红.“五常法”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0-71.
[19]林小茜,史力方,陈小花,等.PDCA循环在提高手术室一次性物品有效使用率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3):54-57.
[20]周培明,常后婵,曹艳冰,等.建立二级库提高手术室贵重耗材的管理质量[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5-186.
[21]张岭南,王玥.医院手术信息资源与管理支持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0):59-60.
[22]廖维.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61-62.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WANG Rong1 YANG Huiyun2 DING Kangning1 MENG Tianhua3 TAO Wen1 WANG Bo1 ZHANG Li4 LUO Yanni5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2.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3.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4.Department of U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5.Department of Crucial Care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ffect and limitations of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in clinic.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or more than 1 year. There a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patient safety, optimizing of nursing process,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including the function of PDA, the stable issues of wireless network, the satisfied feedback from nurses,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safety of using PDA in clinic.
[Key words] 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MNIS)是以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以移动手持电脑设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为硬件,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 的数据资源,实现HIS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同时也实现无纸化、无线网络化办公的床旁工作终端执行系统[1-2]。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护理人员可以应用多种移动护理设备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3-4]。我国在2002年首先由北京协和医院试行使用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5],开始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尝试。目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欧美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的临床应用相对成熟,与国外相比,国内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6]。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13年1月开始在9个病区开发和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经过1年多的努力和完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1 临床开发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由我院与北京芯联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由移动终端(PDA端)、护士工作站(PC端)、移动护理服务器端、无线网络模块组成。PDA采用Android系统平台,该系统通过与HIS数据库的对接,实现HIS数据的资源共享;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终端PDA软件,利用数据回写的方式,实现了HIS向病房的扩展和数据的实时交互,使得病房和护士站数据链闭环。同时,医嘱执行环节,利用移动终端智能识别技术和条码扫描技术,快速识别患者身份,减少医嘱环节治疗差错。我院在充分调研临床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第一批开发的功能模块,包括患者信息管理、医嘱管理、体征管理、护理文书管理、护理管理等功能,后期还将开发新的功能。
2 临床应用
2.1 患者身份识别和核对
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护士可以打印出带有二维码的患者腕带,佩戴于患者腕部作为识别和核对患者身份的方式。腕带上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过敏史及供扫描识别的二维码。腕带分为蓝色和红色两种,蓝色为无过敏史的患者使用,红色为有过敏史的患者使用。腕带带好后,护士利用PDA扫描腕带,核对患者入院信息,确认患者入科时间,自动将入科时间生成在体温单中。在住院期间,二维码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和核对的重要标识不能随意取下。患者出院时,由护士协助患者将腕带去除。
2.2 患者信息的查询
护士通过PDA可在床头查询全病区的患者一览卡、分简卡和细卡,简卡只能查询患者的床号、姓名等最基本的信息,细卡可以查询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护理级别、主管医生、费用类别等详细的信息。还可查询患者住院费用的使用情况,便于及时通知患者缴费。
2.3 输液贴打印
打印的输液贴上除了患者的基本信息、输注的药物外,还打印有二维码,与患者腕带的二维码相同,供用药核对时使用。
2.4 用药核对与医嘱执行
护士使用PDA完成患者用药的核查、配药、执行、拔针各个环节。在摆药加药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药物核查与配药。在患者床头,护士通过扫描患者腕带二维码和药物二维码完成药物核对、执行与拔针。如果信息匹配,系统会提示匹配成功,并将医嘱执行时间回传到HIS中,自动完成执行签字工作,后期还可进行医嘱执行查询。如果信息有误,系统显示不匹配,会立即出现报警提醒,提醒护士再次核对和确认。
2.5 体征的采集录入
护士可在床边用PDA采集录入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出入量、引流量、呕吐量、大便、尿量等数据。数据回传到系统另一终端PC端自动生成在体温单上,可随时查看和打印。体征录入有多种方式,如整点录入、批量录入、随时录入等,护士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最为便捷的录入方式。
2.6 护理文书的录入
系统设有各种护理评估单、护理记录单、翻身记录单、血糖监测报告单、出院指导、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等。护士均可在患者床旁用PDA在相应评估单、记录单的录入界面进行点选和输入相关信息,数据回传自动生成相应记录单,完成各种护理文书的实时录入。
2.7 护理提醒功能
系统中根据指令自动选取一些特殊需要提醒护士完成的工作,如需要检测的体温、血糖、血压等。护士根据提醒的时间及内容完成相应的工作。
2.8 护理管理功能
2.8.1 护士排班 护士长可在系统中设置本科室护士的姓名、岗位、层级、班次后进行排班,并能进行排班查询及统计,为护士长管理提供数据。在排班中护士长及护士分别具有不同的权限,并可在系统中进行留言。护理部可随时查看了解各病区的排班情况和人力配置。
2.8.2 质量控制 管理者在PC端可查询护士执行医嘱情况,包括核查、配药、输液执行、停止输液等各个环节的执行者和时间。为输液质量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监控数据。还可查询体征录入的情况、护理文书的完成及签名情况,患者跌倒坠床、脱管、压疮等风险评估情况,及时了解本病区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及质量。
2.8.3 工作量的统计 系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系统内设置的工作量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它能根据护士工作的时间、执行各项操作的工作人员签名和每天的护理工作,统计出护士个人所护理的患者数,甚至整个医院在某时间内所护理的各种患者人数以及具体的护理操作数量,能简洁和精确地对护士的工作量进行评价,并可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3 效果
3.1 保证患者安全,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护士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各种治疗的核对,确保患者安全,减少护士差错事故的发生[6-7]。以往对患者身份的识别主要依靠询问患者床号、姓名并与患者床头卡、腕带上的信息核对。对治疗的核对主要靠护士的“三查七对”,依靠护士的自觉性,一旦查对不严,容易造成护理差错发生。而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传统识别患者身份及核对的基础上,采用二维码技术,打印的患者腕带、输液瓶贴上的二维码相匹配,护士在执行输液、输血、各种注射等护理操作时必须通过PDA扫描患者腕带、药袋上的二维码,两者匹配成功方可执行该医嘱,从而快速识别患者身份,使护士在患者床边的查对工作更加准确、简单,更易被患者接受,大大减少了护士因查对不严而导致的护理差错事故,因患者口齿、意识不清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应用1年多来,9个试点病区发生的用药错误的护理不良事件从2012年同期的20例下降至2例,共减少18例。
3.2 优化护理工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医嘱的闭环管理[8],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医嘱的生命周期是指第一阶段医生将医嘱录入HIS,第二阶段HIS自动生成执行项目单,第三阶段医嘱进入实际执行阶段,即医嘱真正作用于患者的阶段。目前HIS只追踪到医嘱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而无法延伸到患者床边,因此不能记录医嘱真正的执行情况。而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要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必须在床头使用PDA进行执行确认,闭合了医嘱的生命周期[9]。护士在PDA中登陆系统时需要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在执行界面扫描患者腕带、药物时系统会自动记录下该医嘱的执行时间和执行者姓名,且不能随意修改,临时医嘱可直接回写到HIS中进行医嘱签字,并作为法律依据长期保存,责任明确,因此规范了护士的护理行为。
3.3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以往护士在采集录入生命体征、出入量、护理评估单以及记录护理记录单等的时候,需要先在患者床头采集信息,然后到护士站在HIS中录入,大量信息的二次转抄让护士的很多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文字的重复抄写中,存在工作量大、耗时长、信息遗漏或抄错等弊端,也减少了护士的直接护理时间。而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实时采集录入,而且有些数据只输一遍就能相互转化,减少了重复录入,如录入生命体征时通过点选即可同步到体温单、护理记录单等,出入量不但可以自动求和,而且可以同步到体温单中。护士在床头可快速查询所需信息,而不必回到护士站,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经工时测算,以收治40例患者的病区计算,每天体温绘制的时间比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平均节省至少40 min,花费在护理文件书写的工时减少了约30 min,护士的直接护理工时增加了1 h左右。不但提高了护理效率,更践行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把护士还给患者的理念[10]。
3.4 提高护理质量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查对不严、护理文书信息不全、录入错误均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原因,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细化了工作流程,规范了护理行为,减少了重复转抄而造成的错误,对护理安全及护理文书的质量两个方面的提升意义最大[11]。应用1年多来,体温图的错误发生率从原来的8.16%减少到2.58%,护理记录单错误发生率由原来的7.11%降至3.30%,医嘱执行签字不及时发生率从4.05%降至1.67%。
3.5 提高护理管理效能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功能的应用使护理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排班功能方便护士长进行排班,并能对排班进行统计,及时掌握人员的动态调配,护士可在留言中注明自己的休假时间,使护士长在排班时更加体现护士意愿。核查和录入功能使护士长能够随时掌握全科的护理工作动态,加大了对工作过程的监控及管理,及时发现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的问题,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增加了护理管理的深度。工作量统计功能为绩效管理提供了数据,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使护理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12]。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以其现代、科技、方便、快捷等特点,也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树立了医院的形象品牌。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PDA本身的性能不足
PDA本身的性能直接影响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目前开发的PDA存在扫描速度慢、录入界面过小、触屏不够灵敏、待机时间短、存储量不够大、功能不够全面等缺点,需要医院与厂家联合开发临床实用的硬件设备,推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院试行1年多来,护士在临床使用中对PDA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共进行了3次改进。目前的PDA较前在扫描速度、录入便捷性、携带便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需进一步改进。作为管理者还应配备足够的硬件设备,保证临床使用,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维修。
4.2 无线网络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无线网络的稳定性是目前护士试用该系统的主要问题。无线网路信号不够强、不够稳定,覆盖不够广、系统流量超过负荷等,均影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在试用过程中,护士经常遇到数据下载失败、扫描反应时间过长、下载过慢、登录失败等情况,这样不但影响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量,还会影响护士使用的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体验和满意度。无线网络的稳定、通畅是该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厂家及医院的信息部门应对无线网络经常进行测试及调试,及时维修、维护,保证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保证临床使用效果。
4.3 护士使用的满意度有待于提高
临床护士是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最直接、最广大的群体,她们的使用感受在此系统的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但在应用过程中,临床护士对该系统的满意度不一,年轻、教育程度高且具有一定智能机应用基础的护士比较接受此系统,应用自觉性较高。接受过培训、对该系统功能比较熟悉的护士的满意度较高。因此,在使用前应对护士进行足够的培训,使其掌握机器的性能,让护士了解到该系统的意义及必要性,转变观念,提高使用的依从性及满意度,保证临床效果。
4.4 缺乏临床完整的控制和评价体系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目前国内尚没有标准的控制和评价体系[14],临床中如何控制及评价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难题。所以要求管理者根据临床中试用的情况尽快制订出相应的工作标准及考核评价体系,保证临床使用效果。
4.5 使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综合干预 护士 技能型遗忘
人为差错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以接受的界限,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事故由人为差错导致或与人为差错有关[1]。在医疗行业,对于人为差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注人为差错其目的并非要责备个人,而是希望通过了解人为差错的类型、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从而减少患者的安全健康风险[2]。Kang等[3]研讨了护理人员人为差错,严莉等[4]在Rasemussen的SRK行为模型(Skill,Rule and Knowledge-based)的基础上引入Reason的遗忘、疏忽、错误分类框架,将护理人为差错分为技能型遗忘、技能型疏忽、规则型错误、规则型疏忽、知识型错误5种基本类型。技能型遗忘是指护理人员面对常规的任务场景,但没有执行任何动作,是5中类型中最低级的错误,也是最容易纠正的错误类型,相关研究也探讨了护理人员技能型遗忘支持类似推论[5]。我科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护士技能型遗忘错误的发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拥有编制床位1086张床位的地市级三甲医院,我科共40张床位。有86名护士,其中男性6名,女性80名,年龄20~45岁,工龄1~27年。学历:本科45人,大专38人,中专3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11人,护师50人,护士23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进行护理工作,每月由科室质控小组和护理部质控督导组对护理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后进行反馈、整改。
1.2.2 观察组:
根据科室前期质控检查结果对护理人员常见技能型遗忘的发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针对性的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制定护士工作核查表,根据岗位职责并参照科室常见护理缺陷类型,制定护理人员工作核查表,要求护理人员在交接班前核查当班工作是否完成。(2)制作提示牌,对护理人员技能型遗忘高发项目,通过制作提示牌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提醒。(3)护理质控体系前移,建立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控体系,把质控工作纳入到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中,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指导下,设6个工作小组,每组设1名护理组长,下设10~12名责任护士,另设置两名白班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负责分管患者治疗和护理文件质控;组长负责统筹管理人员分工,根据患者危重程度及护理人员的能级确定每名护士的分管床位数,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监督,及时查漏补缺;白班组长对前一天护理质量进行动态督查;护士长负责全病区护理质量控制,进行终末质控把关。各层级质控人员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至科室微信群中,并在科室留言本上留言,方便护理人员及时整改。科室每月对存在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四川省统一的护理质控标准由专人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科室护理质控得分和护士技能型遗忘发生情况,计算技能型遗忘日均发生人次。采用汪慧等[6]编制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对科室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sα为0.917,包括6个维度、20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级计分法,由完全不赞同—完全赞同,得分别一次为1~5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表3 两组护士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 下载原表
表3 两组护士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质量监测指标进行对比:
观察组质控平均分为91.22%较对照组提升1.33%。
2.2 两组技能型遗忘各项目发生情况:
见表1。技能型遗忘对照组发生346次,观察组为117次,明显减少。两组护士技能型遗忘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观察组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技能型遗忘发生情况比较(例次) 下载原表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技能型遗忘发生情况比较(例次)
表2 两组护士技能型遗忘发生情况比较 下载原表
表2 两组护士技能型遗忘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护士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
见表3。观察组工作满意度各项指标(工作本身、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作回报及组织管理)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技能型遗忘是护理差错事件中的常见类型,影响着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
技能型遗忘是一种常见的人为差错,其在护理人员差错中占比43.06%[7],为主要的差错类型且为可通过宣教、制度及管理指导改变其发生可能的情况,在护理实践中可以积极预防并产生较大影响。其类型主要有漏执行护理活动,如患者风险评估、治疗、风险标示等,漏写护理记录,如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评价,漏行关键物品或信息交接。这些差错严重的影响着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这些差错事件的原因多与护士有关,所以避免这类事件发生的关键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本研究显示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技能型遗忘一般情况下以医嘱漏执行风险为主,强化防范并执行预防措施后以医嘱漏签为主,且发生例数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具有明显变化,观察组明显优化。
3.2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技能型遗忘的防范工作。
护理缺陷的管理需要组织保障,护理管理者的重视和组织建设在缺陷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金环等人[8]研究指出影响技能型遗忘的形成因子,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精力、工作态度、知识、工作数量及工作时间。另外,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管理行为的认可,继之积极执行各项管理措施,进而主动参与管理,是护理管理的良性循环[9]。本研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调整护理工作模式,质控前移,人人参与质控,由原来的单维度质控转为多维度质控在减少技能型遗忘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技能型遗忘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较少改变。所以提示管理者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制度、流程再造和完善,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通过各级质控改善护理人员的行为,降低错误的发生。
3.3 建立多重护理差错防控方法。
护理差错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应依据其类型制定防控措施。做好人员的培训,建立差错防控制度,通过自检、他查及时发现问题,探索多重防控方法和措施,如借助信息技术建立防错、纠错程序和软件,不再单单依赖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同时应根据科室的差别,专业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新措施,以求个体化防范护理差错的出现[10-11]。根据科室前期质控检查结果对护理人员常见技能型遗忘的发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针对性的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制定护士工作核查表。(2)制作提示牌,对护理人员技能型遗忘高发项目。(3)护理质控体系前移,建立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控体系,把质控工作纳入到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中,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指导下,设6个工作小组。责任护士负责分管患者治疗和护理文件质控;组长负责统筹管理人员分工;白班组长对前一天护理质量进行动态督查;护士长负责全病区护理质量控制,进行终末质控把关。各层级质控人员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至科室微信群中,并在科室留言本上留言,方便护理人员及时整改。科室每月对存在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俞彦.“瑞士奶酪模型”对血站人为差错控制的启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6):180-182.
[2]Roche F.Human factors and non-technical skills:Teamwork[J].JPerioper Pract,2016,26(12):285-288.
[3]Kang E,Massey D,Gillespie BM.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nontechnical skills performance of scrub nurses:a prospective study[J].J Adv Nurs,2015,71(12):2846-2857.
[4]严莉,肖明朝,贺世春,等.基于SRK模型的护理人为差错类型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8,33(2):65-68.
[5]Kahriman?,?ztürk H.Evaluating medical errors made by nurses during thei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care practices[J].J Clin Nurs,2016,25(19-20):2884-2894.
[6]汪慧,钱宇,王小合,等.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的研制及验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3):14-17.
[7]严莉,文进,贺世春,等.护理人为差错与行为形成因子的关系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1):96-98.
[8]金环,喻姣花,王玉梅,等.非计划性拔管中行为形成因子与人为差错的定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8,33(4):52-54.
[9]李维瑜,刘静,余桂林,等.知信行理论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5,30(6):107-110.
【摘要】ICU内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易引起医患纠纷,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转归和治疗效果。加强ICU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是ICU病房。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ICU内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易引起医患纠纷等,因此加强ICU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ICU基本为封闭式管理,家属定时探视,除治疗护理工作外,病人的生活护理也由护士完成。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转归和治疗效果。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结合目前ICU护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本文总结如下。
1 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业务技术因素: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2 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3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 医源性因素: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 环境因素: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 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 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 控制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防护理学杂志,2006,25(3):195~197
关键词:安全管理;产科;地位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是医院的生命线。护理安全管理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也是指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产科的护理对象面对的是产妇及新生儿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护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事故高发的科室〔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医学知识不断普及以及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2〕,如果我们安全管理做不到位,产妇及新生儿中的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均会容易引发医患纠纷。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抓好护理安全管理,有利于防止医患纠纷。医患纠纷的发生,影响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而处理医患纠纷需好浪费时间人力、物力,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对医院的声誉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医疗护理安全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重要的课题之一〔3〕。所以为了保障母婴安全,产科护士长的工作中应将护理安全管理放在工作的首位〔4〕。现将护理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影响产科护理安全因素
1.1管理因素
1.1.1 护理安全管理仅靠护士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护理安全工作的落实。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不安全的因素〔5〕,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6〕,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7〕。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医院目前较普遍的问题。有的医院没有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护理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8〕。同时医院制定的奖罚规定不分明、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尤其是高危科室与清闲科室之间更加明显,不能体现高危科室人员自身价值,由此造成部分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工作主动性差,这也是造成护理安全的较大隐患〔9〕,这些管理因素上的缺陷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1.1.2护理人力资源构成 目前在很多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参差不齐,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较多,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较少,未受过规范化培训的护士多。护理人员的数量始终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10〕。在一些基层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以特别重视成本核算,护理人员明显少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人员编制要求护理人员同按规定编制的要求相比(医:护为1:2;床:护为0.4:1)大为不足〔11〕。人员少护理工作量大,一些制度常规得不到有效落实。
1.2护士自身的因素
1.2.1护士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不足,如对病人的隐私、知情同意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不能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不能从法律的角度保护自己和病人的权利。《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第3条明确规定,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12〕。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权利、护理人员的义务认识不够,举证意识不强,对于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记录重视不够,文字书写字迹模糊或随意更改,记录内容与医生的病情记录不相符,或患者病情变化抢救后不及时完成各种记录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明确规定:病人有权利复印或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这一重大举措将意味着由医院保管、病人家属不得查阅的内部资料要全部向病人公开,在出现医疗纠纷而对簿公堂时,病历将作为原始记录,成为法律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判断是非、分清责任的法律依据之一〔13〕。完整的病历资料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14〕。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就不能为自己提供有效的证据。
1.2.2护士责任心不强,护理工作不到位 护士有着特殊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15〕。但一些护士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违反各种规章制度,简化护理工作流程,凭印象草率进行护理工作,特别是在病人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不能将“三查七对”工作的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王美云在210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和对策一文中分析:210例差错中因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计120例,占全部护理差错的57.1%〔16〕。而一些护士则服务意识淡薄,对患者敷衍了事,对待患者态度冷漠,在进行治疗护理时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而遭投诉。
1.2.3患者及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和常识,对医方期望值过高 在医学专业上,医患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17〕。患者因疾病原因而发生的身心的变化,对疾病认识不足,心理承受力较差,对医院期望值过高,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以及家庭经济原因而拒绝治疗〔18〕,从而出现忧心忡忡的心理现象,当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反复时,对医护人员产生疑虑,导致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2 安全管理对策
2.1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 医院管理者要按照卫生部规定标准配置护理人员,改变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防止长期超负荷运转给护士带来的职业疲惫和危险,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提高护士的从业信念,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品质,降低护理风险〔19〕。护理管理者要根据产科的特点对护士的排班模式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及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地安排人力资源,在护理高峰阶段要实行弹性排班,如有突发事件发生或遇到重大的抢救时均可实行动态排班,全方位解决产科护士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护理安全。
2.2 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教育〔20〕,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在护理管理中,管理者要从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着手,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聘请法律界的老师对护士进行经常性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的精神,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主动去做,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把“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维护了患者和自己的权益〔21〕。
2.3落实护理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机制,实行护理安全干预机制
2.3.1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医院核心制度,作业指导书,教育护士养成周密、审慎、慎独的工作作风〔22〕。要求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书写各项护理文书。
2.3.2严格执行护理安全预警机制,畅通上报途径,共享缺陷经验 护理安全干预的目标是排除诊疗错误和护理损害,护理安全干预有益于分析诊疗服务中的不安全因素,通过预警进行预防,干预和补救是安全问题的两种处理方法,事前的干预更为主动,又可以避免损害;事后的补救是干预失败后的补救行为〔23〕。安全专家指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管理的唯一最大障碍〔26〕。管理者传统的处理方式为犯错归咎于个人,是当事者不愿主动公开错误的症结所在。管理者传统的思维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差错报告的次数预示了安全的程度,是上报不畅的重要原因〔24,25〕。护理差错隐瞒上报的后果在于使护士失去缺陷分享的机会,消弱了红灯警示的作用。护士在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执业机会排除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护士长每月对科内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于月底在科室的护士会议上通报,对发生的护理差错要鼓励护士上报,对发生的护理差错的护士实行非惩罚性管理机制,科室形成畅通的差错呈报制度,没有隐瞒现象发生,在科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文化氛围。
2.4加强细节管理,注重警示标识的设立 标识信息的载体,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一种警示的信息,使其对此有所反应、有所触动,从而对其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26〕。管理者可根据科室的工作特点设立各种标识:人员标识、环境、区域标识、药物警示标识、提示标识等,如三查七对标识:药物配置室墙上贴:“您三查七对了吗?”;发药车、治疗车上立:您三查七对了吗?您呼叫病人名字了吗?;护士站有:“请您回顾在下本班工作完成了吗?”的标牌;病房紫外线开关与日光灯开关应有不同的颜色,并有醒目区分标识,以防病人与家属开错开关。护理警示标识的应用可以规范护士工作行为,强化护士工作的风险意识,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行之有效的护理警示标识系统,明显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的医疗行业,大多数的病理产科和生理产科并无绝对界限,病情较复杂,影响预后的不安全因素较多,一旦出现意外难以得到孕产妇及家属的理解。随着国家“降消”项目的开展,母婴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关注母婴安全,共创医患和护患关系双赢的局面,也是现代化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产科管理者要重视安全的管理,坚持科学化的管理,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母婴提供安全有效的就医环境,促进产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廖陈亮,黄贤华.产房护理纠纷隐患及防范措施.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77-78.
〔2〕樊淑珍.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实用护理杂志,2010, 1(17):90-93.
〔3〕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4-75.
〔4〕郑雪如,陈U青,陈代敏.抓好护理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中国实用医药.2010.1(5):273-274.
〔5〕龚静.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预防.基层医学论坛,2010,18(1):122-123.
〔6〕范文英.ICU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07(20):4808.
〔7〕黄莉.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2-184.
〔8〕遆彬.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原因分析与预防.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72-173.
〔9〕林聪贤.引起妇产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及防范对策.吉林医学.2010,3(31):1275-1276.
〔10〕黄建明.对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合理流动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9):531.
〔11〕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12〕潘绍山,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13〕刘 宁,孙素玲。关于病案书写中潜在性法律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3):45-46.
〔14〕牟洪香,杨志彩。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后护理文书应注意的法律问题〔J〕。护理研究,2003,17(2A):183.
〔15〕李 婵.苏彦芷,张惠丽。分析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强化安全防范策略。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82-83.
〔16〕王美云. 210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和对策.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2000.
〔17〕潘海玉.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研究〔J〕.海南医学,2009,20(1):111-114.
〔18〕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区大学出版,1998:224.
〔19〕郑明.护理安全管理及事故防范对策.天津护理.2010.2.18(1):60-61.
〔20〕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4-196.
〔21〕岳秀云,王少坤.母婴同室病房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624.
〔22〕葛建一,金艳.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构建.中华护理杂志2010.1.45(1):53-56.
〔23〕刘义兰,张亮,王桂兰.对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思考〔J〕.中会护理杂志,2007,42(9):827-829.
〔24〕徐学军,刘先娥,李金娣.从我院护理人员满意调查度析加强护理人性化管理的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7):88-89.
【关键词】 血液标本; 采集; 护理缺陷; 改进措施
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标本检查是临床最常用和较重要的项目之一,它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都提供了科学依据[1]。而护士作为血液标本的采集者,正确的采集方法、时间、技术尤为重要。通过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发生的98例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分析原因,制定提出了具体的护理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开放病床200张,设护理单元8个。全院护士6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5名,护士45名。学历:本科3名,占4.41%;大专20名,占29.41%;中专45名,占66.18%。年龄分布:20~25岁32名,占47.06%;25~30岁18名,占26.47%;30~35岁10名,占14.71%;35~40岁6名,占8.82%;40岁以上2名,占2.94%。
2 分析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7300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其中血清5156份、血浆1780份、全血364份,其中不合格标本98份,占总标本的1.34%。
3 护理缺陷情况
2011年1月-2012年月1月本院共统计上报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护理缺陷98例,占采血例数的1.34%。
3.1 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的护理缺陷情况 具体情况如下:未按采血要求选择试管12例,占12.25%;在输液输血部位采血8例,占8.16%;采集标本实际不适合7例,占7.14%;采血量不准确16例,占16.33%;特殊标本采集失误5例,占5.10%;未及时送检7例,占7.14%;错贴试管标签11例,占11.22%;漏贴试管标签10例,占10.21%;标本溶血10例,占10.21%;标本凝固9例,占9.18%;未严格查对,误采患者血3例,占3.06%。
3.2 不同工作年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情况 具体情况如下:20~25岁48名,占48.98%;25~30岁26名,占26.53%;30~35岁16名,占16.33%;35~40岁5名,占5.10%;40~45岁2名,占2.04%;45岁以上1名,占1.02%。
3.3 不同工作时段护士在采血过程中发生护理缺陷情况 具体情况如下:0:00~8:00时段58例,占59.18%;8:00~12:00时段28例,占28.57%;12:00~18:00时段7例,占7.14%;18:00~24:00时段5例,占5.11%。
4 护理缺陷原因
4.1 基础操作不规范,工作责任心和慎独精神不强 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每一个操作环节均有可能引起各种各样的潜在的护理缺陷和差错事故,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工作制度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减少和杜绝护理缺陷和差错发生的重要手段。有些护士工作责任心和慎独精神不强,在采集血液标本时,为了省时省力,忽略了操作细节,违犯操作流程,引起标本溶血、凝固,占19.39%。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强,特别是有个别老护士因工作时间长,思想上麻痹大意,定势心理的作用,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本组有21例是漏贴和错贴标签,3例是错采患者血,占24.49%。
4.2 护士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欠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检验科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未及时在全院开展,临床科室护士对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较少,配合不当,导致选择的试管、采血量等不符合检验要求。特别是一些低年资护士缺乏相关专科临床经验,对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血液标本缺乏认识,只是凭主观印象采集,导致1例血培养标本被污染;2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标本凝固(因为肿瘤因子的作用,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需要在采血前一天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有2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采血量不够(平常患者采集量是5 mL,但这类患者采集量为10~15 mL)。一些血液黏稠度高的患者血清采集量不够应该为4 mL(普通患者为3 mL);患者在采集的前一天进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或者饮酒,造成患者的血脂及某些血清酶升高等,尤其发生在20~25岁的护士中,占48.98%。共有43例护理缺陷因专业理论知识缺乏,造成在输液部位采血、采集时间不适合、采血量不准确、未按采血要求选择试管,占43.88%。特殊病例采集缺陷占5.10%。
4.3 影响护理缺陷发生的管理因素
4.3.1 单位时间内工作量大 本组59.18%的血液标本采集缺陷发生在大夜班一人值班的0:00~8:00时段,主要因为夜班护士除接收和抢救新入院患者外,还必须完成病区患者测体温、计算出入量、书写护理记录和交班记录等常规护理工作,再加之采血较为集中,忙中容易出错;28.57%发生于治疗、基础护理、新旧患者出入交替等工作高峰时段的8:00~12:00,因为工作繁忙、紧张而简化工作流程所致。护士职业倦怠是护理缺陷、差错事故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工作量大,工作紧张是其主要影响原因[2]。
4.3.2 护士严重缺编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护理事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护士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日益递增,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仪器的使用,节假日、婚假、产假、事病假,加之高年资、高职称护理人员流失,医护、床护比例失调,使临床一线护士人数日益减少,特别是高年资,高职称的带教老师尤为稀缺[3-4]。基于经济效益考虑,医院大量招聘护士,这部分护士普遍学历较低,专业知识欠缺,人员流动性强,再加之工资福利待遇低,她们的工作热情较正式护士差。因此,基础护理的整体质量偏低,护理缺陷发生率高[5]。
4.4 影响护理缺陷发生的情绪因素
4.4.1 周围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不和 家庭关系不和,护士情感受挫,往往导致情绪波动或失控,反应迟钝,身体内部活动不协调,判断力下降,极易发生差错和失职行为。患者的挑剔、同事关系的紧张、上下级关系紧张,表现为工作出现抵触情绪,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工作厌倦,缺乏工作热情,也为护理缺陷的发生埋下隐患。
4.4.2 来人访视 因医院工作的特殊性,有亲友前来探访或者看病,再加之人员繁杂噪音大,这些意外信息导致护士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急躁,急于完成手头工作而简化工作程序,或者延误了送检时机。
4.4.3 过度疲劳或身体不适 本院长期存在各科室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导致护士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状态差,出现工作倦怠、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造成护理缺陷的发生[6]。特别是频繁的夜班让护士长期睡眠不足,特别是一些低年资护士更是夜班、轮班频繁,生活无规律,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护理缺陷发生率增加[7]。
5 改进护理措施
5.1 积极应对各种护理缺陷,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护理缺陷发生后,当班护士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补救措施,及时报告科护士长,并做好家属和患者的解释工作,真诚地向患者道歉,承认自己工作的失误,取得他们的谅解。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8]。与检验科做好协调工作,如涉及到重收费用的项目,则由科室和检验科协商解决、承担,不能给患者造成经济负担。98例护理缺陷经过解决未造成不良后果。
5.2 完善和健全血液标本采集工作流程 通过对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查找出原因,制定出一系列严格、有序的操作规程。如主班护士核对送检单,根据检验项目选择试管并贴好标签,标明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验目的和送检日期;由责任护士核对无误后向患者的解释采血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中班护士再次核对;夜班护士采血时再次执行“三查八对”制度;最后,由主班护士查对无误后及时送检。当护理缺陷发生时要及时组织人员查找原因,登记在册,做好督导,讨论改进意见,跟踪调查落实情况,避免和杜绝差错事故和护理缺陷的发生。
5.3 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人员要做到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对人员配置做出相应调整。如实行双中班、双夜班、帮班制,减少因工作忙乱而发生护理缺陷;资历浅的护士和资历深的护师搭配排班,新护士和转科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帮带,避免因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缺乏的低年资护士单独上班时技术性差错的发生;加强病区管理,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做好冬天保暖和夏天防暑降温工作,控制探视,保持病区安静整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安排或调整某些护理人员的工作科室,排除对护理人员的外来干扰和情绪干扰;重视培养她们的慎独精神,增强其工作责任心。通过改善临床招聘人员的工资待遇,针对工作能力、工作量、重要性,制定不同岗位绩效工资制。激发年轻、招聘护士的工作热情,增强她们的工作稳定性。尽量减少高年资,高职称护士调离护理岗位,保证一线护士数量和质量。建立和完善后勤支持保障系统,洗衣房、供应室、药房等工作交给护工,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以便她们把精力更好的放在基础护理操作中来。
5.4 做好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护理部要做好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新开展的业务进行按需施教,选派护理人员外出学习新业务新技术;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和不常见的检验项目请相关科室专家做专题讲座;把各项检验项目所用试管、采血量、注意事项等做成提示标识张贴在醒目处,便于护士查看和核对[9]。检验科也可以根据本科室新开展的检验项目制订相关资料下发至科室,由科室组织人员进行学习[10]。通过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了全院护士的整体业务水平。
5.5 强化训练,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伴随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辅助检查更多、更先进,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归提供科学的依据[1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护理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护士的职业要求也不仅限于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法律、伦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护理部要注意培养护士注意力的专一性,它是保证护理工作不出差错的重要环节。教护士学会角色的转变,抓好适应性,使自己的情绪与工作状态相适应[12]。在医疗环境日益恶劣的当代,应加强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因为良好的沟通不但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也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13]。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的护理团队。
6 小结
总之,通过采取一系列改进防范措施,使全院护士整体业务水平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2012年2月-7月,全院上报护理缺陷16起,比2011年同期减少33起,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为67.35%,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0-391.
[2]骆宏.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3.
[3]王玲.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相关因素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1,7(1):75.
[4]哈罗德.J.利维特.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7.
[5]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5.
[6]周颖清.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46-161.
[7]俞立农,宋永浩.079护士睡眠不足对急诊夜班影响及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4):166-167.
[8]蔡德芳,桂鸿斌,李江涛.静脉输液引发纠纷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3,3(2):31-33.
[9]陈运英.浅析护理人员防范护患纠纷的对策[J].医学文选,2005,34(3):409.
[10]段秀卿.浅谈血液标本的正确采集[J].护理研究,2003,17(12):726-727.
[11]张鸿波.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防范护理差错[J].实用护理研究,1999,15(1):17-18.
[12]丁敏.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