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3-10 14:47:41

导语:在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考;一轮复习;复习方法;考试说明

高考地理复习中,一轮复习格外重要,它是对考点的一次全面扫描。一轮复习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考纲把知识归纳整合,形成体系。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我认为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路应坚持以高考考试说明和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复习,狠抓基础,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比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等。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研读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认真学习能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高考命题的有关事项。从以往的重庆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来看,一方面注重对考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倡导要“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着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试题所选用的素材,大多源于现实的地理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考查了正确填绘图形的地理技能,实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通过这些解读对地理一轮复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高考大纲,对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对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必须做到胸中有数。好钢用到刀刃上,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二、抓好地理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繁琐,同时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因此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高考地理的第一轮复习中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大纲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实现复习过程的动态化。而且还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复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个人在地理知识点上的弱点和不足,学会将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对于学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对核心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梳理不同单元不同章节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概念原理规律的复习。首先要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最后联系实际,利用概念作出判断推理。比如“气旋”概念,首先分析它的本质属性:是在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由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运动形成的立体空气漩涡,在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才会形成气旋。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然后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反气旋型的,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是气旋型的。只有这样还不行,还要注意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极环流,这样既掌握了一般规律,又能理解个别区域的差异,进而分析洋流对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规律,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重视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

地理高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的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复习中,要善于抓住地图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深层次挖掘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形成图像分析的基本过程、方法。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模拟图像思维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图文、图图、图表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地图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加强社会热点和案例的复习教学

考试大纲强调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新课改理念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会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这些新的理念和特征,都应该足以引起我们对地理复习指导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法,把热点焦点问题回归于教材,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尽可能多地将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案例素材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图表、数据、文字资料等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素材的分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并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六、结束语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性复习,具有内容复杂、时间长等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突破重点、查漏补缺,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燕东沿.如何做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工作[M]. 新校园・上旬刊,2014(05)

第2篇

对物理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学生复习计划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一

第一轮是全面撒网式的复习。把高中课本按顺序过一遍(语文除外)。该背的东西在这一轮复习要基本搞定,数学要把不同的章节中的基础知识巩固一遍,能把内容跨度较小的题目基本解决(如果你的要求比较高的话),英语要把高一到高三的知识点重过一遍,这个过程应该有一套比较好的题量比较大的资料。文综跟着老师的复习过程走就可以,重点还是要把基础知识巩固背熟。语文要多注意积累,字音、字形等方面需要注意,该背的古文等要背熟。这一时期大概从高二暑假到高三上学期结束(不同的地方在具体时间安排上可能不同),文科生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语数外上。

第二阶段是属于专题性质的复习。这一阶段在跟着老师的步骤走之外,自己再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专题性质的资料。语文除了前面的基础知识之外,要对阅读题和作文加以适当注意。具体方法是多做一些试卷。可以是历年的考题综合,也可以是最新的高考快递题目等。数学要集中力量解决后面的综合型题目和一些难题,对于要运用的原理不要有疏漏。英语应该保持大量做题,碰到新的题目要注意总结,要注意听力和阅读。文综应该市场上有很多专题复习的资料,可以选择一些。比如说政治需要看一些时事材料,可以对这些材料中可能牵涉的问题加以总结。历史可以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复习。地理主要是把书上易考的重点当专题来复习,还要注意三科结合的题目。这一段时间大概要到高考前一两个月,重点是多做题,多总结。要适当加强对文综科目的重视。

第三阶段是冲刺阶段。主要是做综合试卷和模拟题。虽然不一定在高考中能碰到,但做一些综合试卷是对高考的一种模拟。无论从内容还是心理上。记住做完卷子之后要注意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在做卷子之余可以把以前背过的文综基础知识翻一翻,熟悉熟悉。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二

1.多看积累知识

高考前的中词复习计划及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看一些平常积累的知识点。在平日里,老师在讲解了一些知识后,还有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知识点都是可以作为高考时候冲刺复习的方法,所以进入高中之后就要对所有科目的知识点进行累积,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死角,要相信,平时的一个小小知识点都可能是在高考中被作为一盒考点,成为一个分数提高的方面。这对与高考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2.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都说人生不打无胜的仗,对于在高考冲刺复习计划及方法的制定,那么既要制定详细而且非常周全的复习计划。每日计划或者每周计划,再或者是每月计划等都需要很好详细的做好计划,而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在很多人看来,根据计划有计划的进行,对于高考来说才能顺利的进行。假如自己的每天的生活过得很混乱,那么也不要想着能够在高考中考出很好的成绩,因此计划很重要。所以高三网小编建议有一个周全的高考冲刺复习,是一件不可缺的事情,希望大家认真对待高考这件事。

3.攻弱点强化难点

高考冲刺复习计划及方法中,还有一件事情千万不能忘记,那就是把自己你的弱点给攻下来,什么为高考弱点?那就是在自己的弱势题型上做好功课准备,让自己的弱势题型进一步的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对于难点则更需要加强强化,而不是把难点放在一边不管,这样的做法很明显是不正确的。在高考中需要全方面的了解自己现有的状态,而不是只看到小小的一面而已。

学霸:高考中,文综相当能拉分,尤其对于比较拔尖的同学,此时提高成绩文综是突破口,即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综合复习很关键。

历史:想拿高分就一个窍门:背课本(仅从高考应试的角度来说)。另外对重要的知识点要准确记忆,比如欧洲启蒙运动中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应该老老实实尊重课本去记去背。

在看历史书时要细心,时间地点人物要记准确,书上的小字部分也不应该放过。

政治:政治想拿高分,还是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选择题,做题不要钻牛角尖,一般的技巧是先排除两个,剩下两个后,再看看哪个更扣题,哪个更显而易见,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哲学部分,复习时,可以拿出完整一天的时间,把两本书认真看一遍,边看边把书上提及的原理和方-摘抄下来。其实,两本厚厚的书也就是6面A4的纸,复习哲学时只要看这些笔记,会发现条理很清晰,记得牢,答题时很好调动思路。

政治出题比较依赖热点,所以后期复习至少要选一份比较完整的热点资料来看。好好研究一下它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热点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时政术语的表达。

地理:要想拿高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定位,一个是牢记地理规律和区域特点。

准确定位就要求非常熟悉地图,可通过画图来加深记忆。还有就是区域特点,以世界地理为例,13个分区,每个区把它分成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自然部分再分面积、气候、植被、水文、矿产等,人文部分还可分成人口、语言、区域文化、旅游、工业、农业等等。这样经过整理的知识点会比较清晰,方便记忆复习。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三

夯实基础

高三学生将原来的物理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规律强化温习、理顺成纲.原来在高一和高二期间的学习是对零碎知识的堆积,现在是把头脑中零碎的堆积转化为图书馆藏书式的条目结构,即第一轮复习要达到的目的.一轮复习要对教材进一步地熟悉,对基本内容进一步加深认识,只有熟记于心,才能熟能生巧.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对物理基础好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加强和加深的过程,对物理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机会.

注意养成良好、有效的思维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在新高考重点考查的五项能力中,理解能力是首要的.理解能力是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和联系点的突破,再横向联系比较,将其与典型现象、基本物理模型和实验相结合,通过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加强易混知识的比较,辨析易犯的典型错误,建立易混知识档案.

第3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第4篇

一、书本

书本是我们平时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法宝。在高三复习备考的初期,即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要对书本知识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教材的每一个边边脚脚都要顾及到,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不清不楚的知识点;高三复习的中期也就是二、三轮复习时,我们要对书本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复习后期也就是自主复习阶段我们还要回归教材。高考复习必须以(书)本为本,书本始终应该是我们高考复习的法宝。

二、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我们必须明确考试大纲有哪些部分组成。

1.高考的能力要求。现在的高考是以知识为载体来考查能力的,所以明确高考对各学科的能力要求并加以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考试大纲对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要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自己检索和选用“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研读考试大纲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可以发现,高考地理重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应用,对地理规律的总结,对地理事物的概括分析等。除此之外,还重点考查考生的临场发挥能力以及对新事物举一反三的能力。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的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即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考试范围。近几年考试范围虽相对稳定,但每一年的时事背景会有所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有不同,所以对时政内容的复习应该注意与时俱进。

3.试题的类型。对于考试大纲给出的典型例题,一定要认真研究,以从中发现一些应试的规律和技巧。如客观题要坚持依干求肢的原则;而主观题要做到“六要”(题意要紧扣、角度要齐全、重点要突出、条理要清楚、语言要规范、术语要准确)和“三落实”(材料落实、设问落实、知识落实)。

三、主干知识图表

《教师教学用书》在每一章节都给我们准备了知识体系表,实际上就是按照教材的科目―知识板块―课题―节题―框题―问题―具体的知识内容这一顺序编成的平面知识网,甚至有的章节将材料拼接起来形成一张大的挂图。这些图表对于学生形象地记忆学科知识都是很管用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适时利用。

四、主要原理

考试大纲的说明材料,都有对各学科主要原理的归纳和梳理。一般都包括核心知识的内容、历年高考中考查的情况、对新课程高考中该知识点考查的预测,这些内容是学生准确高效理解和记忆考点的捷径。例如,关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就可以整理如下:①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并利用规律。②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时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③核心提示:本知识点是与认识论、辩证法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交叉的;本知识点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五、社会热点

文科综合高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与社会现实联系的密切性,所以文科综合复习备考必须找一本权威比较高、对时政热点的学科分析比较到位的辅导材料。通过了解书中对一些典型热点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按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来重新整合知识,形成内化的知识体系。

六、历年高考真题

历年的高考真题都是由高考命题专家命制的,材料典型、答案规范,所以它是训练应试能力和技巧的法宝。历年高考真题在各种权威期刊上都会有点评,我们对其要多加关注,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样可少走弯路、少受损失。在高考来临之前的仿真训练中,我们还可以重组高考真题来让学生感受高考,减少学生的紧张心理,稳定学生的情绪。

七、精选的单科和文综模拟试题

第5篇

在高三地理综合题复习中,适当采取“模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建模”,灵活“用模”,有助于提高学生地理综合题的解题能力,更好地应对高考。下面本人就运用“模式法”促进高三地理综合题有效复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模式”教学法进行高考地理综合题复习的必要性

1.提高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的需要

高三地理复习中,特别是进入二轮复习阶段,复习巩固训练、阶段测试越来越频繁,各种类型和难度的题目层出不穷,不少学生不但疲于应付,而且越做越乱,越练越迷糊。每一道综合题的问题设置看起来似曾相识,但往往又难于下手,缺乏明确的解题思路,或抓不到答题要点,解题丢三落四;或者知识点主次不分,一股脑儿上,犯了罗列答案之嫌;或者语言不专业,土话连篇;或者不分点作答;甚至答案与答题位置发生错位等等,似乎训练越多,解题能力越低下。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只注重训练过程,缺乏有效的归纳总结。而如果能建立相应的答题模式,则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答题方向和思路,理清答题要点,进行规范答题,避免做“无头苍蝇,乱撞乱碰”,从而做到有效答题。

2.顺应了高考综合题设题模式

自从我省进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高考文综试卷地理综合题设题有模式化趋势:即地理部分试题设综合题一道(第37题),共37分,在题目丰富的材料下,由易到难分设涉及自然和人文的四个问题,这种设题形式对“模式”教学法非常有利。且看今年本省高考综合题设题形式:

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第37题地理综合题设置的四个问题(材料略):

(l)描述图示区城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题目中涉及到地形特点、沙洲成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及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新兴服务业的影响因素等,均可通过建立“模式”获得有效地答题。可见,采用“模式”教学法,顺应了我省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设题形式,其在高考地理综合题解答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把握“模式”教学法,提升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

“模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建模”和“用模”两个环节。“建模”即建立答题模式,“用模”即灵活运用所建“模式”答题,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把握“模式”教学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把握“建模”时间

基于高三迎考阶段至少安排二轮总复习,对于答题内容要点的“建模”应伴随两轮复习进行,一轮复习开始进行分散“建模”,即针对各知识点构建答题模式,二轮复习开始以综合“建模”为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模”;而答题规范的“建模”,可在二轮复习中的综合训练阶段进行,因为这阶段学生对答题要点的“建模”已构建完毕,并逐渐熟练掌握中,此时进一步落实答题规范的“建模”,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把握答题要点和答题规范的“建模”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一般按照课本章节进行,注重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这一阶段,应以各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建模点,进行分散“建模”,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并为第二轮复习进行综合“建模”打下基础。

二轮复习主要是突破教材原有结构,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重新建立逻辑框架体系。这一轮复习一般以专题复习进行,这是综合“建模”的开始,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一轮复习中的分散“建模”加以归纳整合,形成专题知识“建模”体系,如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模式、工业、农业等区位分析模式,等值线分析模式等。

进入二轮复习后,综合训练题多了,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的问题也多了,这时候应细心引导学生从读题、审题和答题等环节入手加强答题规范“模式”的构建,减少和防止不必要的丢分。

3.把握灵活“用模”。

“建模”是为了“用模”,灵活“用模”,才能有效提升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把握灵活“用模”呢?这要求加强“用模”训练,主要在二轮复习后期或者三轮复习阶段进行。这一阶段,文综科目可以每周进行一至二次综合训练,其中地理综合题要精选考查区域和题型,题目可从周边地区重点中学同期高考模拟试卷中挑选,并加以改造,有时也要充分挖掘各大区域背景下的小区域典型特征自己设题(这很管用,但很费时,当然,可联合备课组集体力量进行,资源共享)。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用模”情况,及时点评和纠正存在问题。关注个体差异,对于问题突出的学生,每次训练习题要做好面批,当面辅导补强,加深印象。

三、“用模”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1.“用模”存在问题分析

在综合题训练过程中,“用模”往往存在下列问题:

①死记模式,简单罗列答案,“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这主要是因为对题设材料、所给区域的信息不会解读或解读不清楚;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或审题不清,造成不能对症下药,只能乱办照抄。

②抓不到答题要点。这可能是因为对区域特征理解不清楚,题目所给材料没领会,解读材料信息出错,导致答非所问,胡乱拼凑。

③答题规范性问题,如错别字,“下游“经常写成“下流”;分问题没有分开对应答题,多个答题要点没有分点答题等。这些主要原因要么粗心大意,要么对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2.解决对策:

①要求学生熟记“建模”要点,在训练过程中注意理解,灵活运用;

②把握训练节奏,预留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不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

③一轮复习中,要努力落实系统知识点的掌握,它是构建区域特征的基础。

④打好语文基础,克服粗心毛病。避免犯简单的文字或语法错误,并能提高解读信息能力和审题水平。

第6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四重一避”的策略

2012年陕西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最主要的特色还是体现出一个字——稳,试题考查知识较全面,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与前两年一样都没考查,立足基础,注重技能;避免热点,保持考点;降低门槛,难易程度适中,利于考生发挥,能紧紧抓住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及能力要求,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对知识的基本原理、规律的运用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有用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前三年陕西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命题规律,提出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建议:

一、重基础,抓主干

高考始终坚持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主导”的理念,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演绎和迁移,而地理能力是建立在地理基础知识之上,只有对地理基础知识达到一定的储备量时,才能谈到地理能力的建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素质。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学生必须要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力求做到“当天所学知识当天消化,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不断扩大自己的“基础覆盖量”,方法上抓主干知识的梳理和整理,形成主干知识框架,采取“一天一小梳,一章一大梳”,把零散的知识点归纳联系构建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重图表,抓识图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工具,也是第二语言;地理图表是地理学常用的表达方式,也是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它包括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光照图、关联图、分布图、经纬网图等。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几乎达到题题有图,通过地理图表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可以说“无图不成题”。那么,学生对图名的阅读、图例的识别、图中各种信息的挖掘应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即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于地图,一是多用心看图,在自己大脑中构建图像信息库;二是高考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图表知识的归纳、总结;三是做高考试题和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图形强化训练,取得的效果极佳。

三、重应用,抓思考

高考地理试题材料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图表可能来自近几年科研机构研究的成果、也可能来自国家的统计年鉴等,复习中可以通过精选习题模拟训练,最好以近几年高考试题、各省区名校的部分模拟试题(如渭南市联考题、西安市几大名校模拟题等)作为练习题,可以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训练,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争做到变中求深,在解题过程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和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摩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基本特征、解答思路、解题规律,在合理的训练中不断思考、探索、感悟、总结;多变式回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自己的解题技巧。

四、重表达,抓条理

高考地理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书面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表达能力,题目立足于学科主干知识,突出有用地理,注重回归教材,创新开放性题目;特别是回答综合性题目时要做到:一是准确地使用地理术语;二是紧扣题意,问什么就答什么(即怎么问就怎么答),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要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三是从试题所给材料入手,从中提炼结论,不能一味地简单搬用教材的现成结论;四是要抓住主要论点,切中要害,做到主次分明;把你最精彩、最重要的结论放到前面,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五是当无法把握结论时,运用模糊答题的技巧,如:不清楚台湾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则可用模糊答题法答为:位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地震。千万不可答为:台湾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五、避热点,抓永恒

世界上每年都会有许多热点事件,高考前师生非常注重猜题押宝,认为这些热点可能是高考的必考点,于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是受前几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地理试题常以热点为切入点的影响;然而,实际上陕西省从2010年实施新课标卷以来,这些非常热的热点几乎都没涉及到,这说明命题人旨在引导广大师生要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研究;不要为了热点而学地理,不要盲目地去追求热点而忽视教材的主干知识。当然,人口、环境、粮食、资源能源、工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地理知识是高考永恒的主题,我们要紧抓这些重点知识来学习,关注地理学本身研究的热点;区域和综合性是地理学两大基石,高考地理试题将考查对象极为现实的落实在了“区域上”,学习时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试时面对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时一定要“实际联系理论”,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简洁准确地用地理术语描述出问题的结论。

第7篇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果。

自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第8篇

【关键词】学情 考情 教学方法 研究 调整

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我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1 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1 认真分析学情。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田家炳中学、城关中学、工业园中学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在加上以上学校扩招力度的增大,我校文科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1.2 认真研究考情。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2.1 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1.2.2 吃透《高考说明》。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37和选做题41、42、43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1.2.3 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这样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地理必修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必修部分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3.1 预习。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1.3.2 听讲。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1.3.3 复习。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1.3.4 作业(练习、做题)。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自编的针对性练习题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1.3.5 考试。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1.3.6 总结。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1.4 教给学生做36题、37题和选做题的方法。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7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4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7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方面入手。根据地理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选做题,虽然有三个,但多较简单,只要选定一个自己较容易能系统组织出答案要点的,就大胆去做,而不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要以得分为前提。

2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我们用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和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做题、一起吃饭、一起打球、一起聊天,用我们的言行感染学生,用我们的爱温暖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校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和鼓励。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第9篇

一、整合几种版本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解决“用教材”还是“教教材”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兼收并蓄多家学习理论的合理观点,给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本质起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而编写,它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而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和教学的唯一依据。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应该向传统教学那样,“教知识点、记知识点、考知识点”,而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利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材特点进行有效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绳,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新课程地理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教材的整合又分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同一课程标准在不同教材中的表述差异。如“人口增长模式”取代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呈现方式的差异比如:鲁教版“西气东输”出现在小字当中。

另一种是课程标准中有,我们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产业转移”在我们泰州地理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上没有详细内容,但不能因为教材没有就不介绍,或者一带而过。我们需要对照课标加以补充。我们在选择教学时,可以将两种版本整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内容。

二、整合具体的知识点,准确把握教材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如何整合知识点,我们分两种情况:

(一)纲本对照,在各本教材中进行“大搜索”

找出知识点在《大纲》中条目的位置。比如: “人口知识” 在鲁教版教材中,相对集中的是在必修二“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中,但注意这绝不是全部。必修二第二单元“人口城市化及城市(城市群)的区位”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口知识的另一种表达,因关系密切,宜疏理到一块。必修三“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问题”中也有世界人口增长与地区差异的内容。另外,人口又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资源、环境问题),因此高考人口问题多与现实社会中人口热点相关,如:“民工潮”“民工荒”“最新人口研究成果——人口红利(或称‘人口视窗’)”,透过这些热点素材来考查考纲中要求的知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实际,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当然高三学习时间有限,对这些热点问题并不需要一一进行关注,而是要思考这些热点怎样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地理学科对待热点问题的共同态度。

(二)构建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

根据现在高考的观点,还必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按照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结合知识点本身的特点,重新整合知识,以求一个更“逼近”高考的知识体系。

另外,具体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某一节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章或本节的知识结构。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内容分析主要包含知识点、能力点、思想点、重点和难点,仔细分析每一点所隐含的课程标准和叙述标准时所采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从而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学习和案例教学,突破教材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从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资料来探究地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分析方法”。而目前的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通过各种图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等等。从高考试题的材料选择来说,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重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对教材的重新呈现,而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中,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让学生关注教材上的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学会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来解答类似的地理问题。

明确提出使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是在必修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但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都含有案例教学的内容。比如:必修一“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等;必修二:“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等等。

再比如:“探究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这部分内容涉及到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多个重要原理,实质上是从区域角度梳理高中必修教材中的相关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值得指出的是,在选用各自版本教材上的案例教学时,要及时归纳总结出区域比较的方法,并在最后再选取两个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的案例,让学生体验方法,学以致用。如江苏地区可选用苏南、苏北区域进行地理特征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