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中考知识考点总结

时间:2023-03-10 14:47:52

导语:在地理中考知识考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中考知识考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考复习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4.借助多媒体,促进主题式教学

第2篇

一、 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1. 研究中考地理试题。

纵观每年的中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小、全、精、活,考能力、考技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活用知识的能力方面的试题比重逐年增大。因此要认真研究往年的中考题,深入掌握近几年地理试卷的新题型,命题的新角度、新思路,进一步明确中考的考点、重点、难点和热点,以及考试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地理复习的“总纲”,是中考地理命题的基本依据。要深入研究,明确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3.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考试说明》、教材、大纲外,合理使用市编《地理同步学习与探究》、县编《一轮复习材料》及去年的各地中考题。

二、 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刚转入复习,学生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 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地理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地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在使用复习资料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地理知识。

2. 重视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重视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各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地理知识为主干,找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地理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地理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掌握知识、找出存在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 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地理总复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后要适当扩散,善于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分析,善于从一道题中引伸出其它的知识点,善于联想、爱思、会思、多思、深思。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一当十,知一会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 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中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复习过程中,考试比较频繁,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考试。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中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考试成绩较好而沾沾自喜。

2. 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只有劳逸结合,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计算能力;学习兴趣

近年来,中考数学题的难度在提高,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成绩谈几点看法。

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准确地说,只要题目中有加、减、乘、除的计算部分就一定要计算准确。想一想,一张卷子有多少道题是不需要计算的呢?只有很少的概念题和作图题。那么,既然计算这样重要,就需要我们重视计算。所以,做题时不要会了就不做了,要亲自计算一下,总结经验。平时再增加一定量的口算题的训练,就一定能提高计算能力。

其次,重视概念。关于概念的教学有好多方法,不论是什么方法,一定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中的每一个概念,考试就是考概念,从根本上真正地理解了概念的真正含义,无论出什么样的题都能够准确解决。

再次,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当遇到一道不会的题时,要如何想?先考虑此题的考点是什么,知道考什么,再用对应的考点的知识想解题方法,这样思考,就很容易快速找到解题的方法了。简单点理解就是想出题者之所想,答出题者之所答。

还有,遵循学习规律。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要有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不会的题型变成会做的题型的思考方法。只有这样,所做的题目才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对于有些题目是要总结规律的,再次做此题型时,就可以用总结的规律解题,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再有,教者的讲解要有方法。准确地说,就是讲得要有意思,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爱听。如何产生兴趣呢?提高教者的文化素养,教者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要有幽默感,让学生喜欢。只有这样,学生才听得好。

第4篇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课中实施 限时作业

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近几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实践,我在教学中推行的“三环节”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我的大体思路和具体做法是: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提前下发预习学案,周末或晚自习时间用于预习;预习时,学生依据教师设计的课前预习任务,先独立学习,对于确实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主动寻求同组同学的帮助,提倡开展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相互监督,按时完成。检查环节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学科组长上课当天第一节课前检查完毕,汇总本小组同学在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填好《课前预习检查评价记录表》,交课代表,由课代表转交任课教师。也可以教师课中检查,课前三分钟深入小组与学生交流,对全班学生预习的情况作更深入的调查了解,以确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教师结合批阅和小组反馈,做好预习评价,对于预习过程比较积极认真的同学要及时予以表扬。

第二环节,课中实施。

课堂教学分四个环节组织,即:激趣导入——预习交流、精讲点拨——反思拓展——系统总结。

1.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依据具体内容设计任一种切实可行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必不可少的。激趣导入的形式主要有地理图像导入、故事导入、复习评价导入、问题导入、生活情境导入、社会热点问题导入等。总之,导入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习交流、精讲点拨

预习交流可分为组内交流和集体交流。组内交流主要针对个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研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集体交流主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展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或讲解,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确保所有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内容。教师要把握好讲解时机和讲解内容,要落实好“三讲”,即:知识难以理解要讲;学生提出疑问要讲;教师发现缺陷要讲。讲解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点评、纠偏、释疑。正确的结论要适当点评,存在偏差要及时纠正,疑难问题要将其层层分解,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降低认知难度,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

3.反思拓展

反思拓展主要解决理解、应用、拓展、深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知识内涵,提升认知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可以通过典型例析,将知识转化为应用,引导学生形成共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训练题目要针对学生认识不到位、难以理解的或本节课重点、难点进行设计,如辨析性训练、应用性训练等。在此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注意观察和收集信息,诊断学情,抓住学生争论的焦点,作为第一手材料,为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

4.系统总结

系统总结是让学生根据“学案”,用图表、符号、图形、递进关系等多种形式,科学地反映各知识点间的本质联系,总结所学知识的规律或解题思路等,提炼思想方法的应用价值,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可让学生独立构建,书写在系统总结的位置,组内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网络,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做点评,最后补充完善,梳理出本节的知识结构,科学、简洁、清晰,便于让学生整体把握。

第三环节,限时作业。

第5篇

一、注重课堂时效。提高课堂效率

政治学科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知识覆盖面广,因此,要想答好每一道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铺垫,:无论题目怎样的开放,它必然和教材知识相联系,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在一开学,我便要求学生在书上适当地做些笔记,并划下要求掌握的重点理解、记忆的东西,针对这些重点我会详细地给他们进行讲解,如果在这方面有往年的中考题目,我还会结合题目进行联系讲解。这样,这些内容会生动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即使课后很久也不容易忘记。

到最后的复习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课题――节题――框题”的顺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一棵知识大树的枝干。然后回归课本,仔细阅读教材,把每一“枝干”下的知识点填充到图表的对应位置。使知识大树枝叶茂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脉络清晰、全面,更好地把握知识之间、节与节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对照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找出所学知识的盲点,进行深层次的复习。理顺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达到融会贯通。夯实了基础知识,在考试中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这些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问题。

二、把握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大都以重大时政、社会热点、最新材料为背景,从不同角度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问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定期收看新闻类节目、看报纸来了解国内大事或身边发生的事,关注国计民生。并利用学过的政治知识去分析,以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并且,我每天都看早间新闻。并及时告诉给学生。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和学生一起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与举措,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与考点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如抗震救灾、2008年奥运、三农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修宪问题、祖国统一、问题等等。然后找出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针对热点问题试着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组织答案,同时对每个热点问题能结合自身实际谈感想、启示等,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三、掌握答题技巧。科学应对考试

第6篇

考高分,无疑是所有学生的愿望,想考高分,可是要讲究方法的哦!为此,我总结出来几个要点:学习有计划;上课认真听讲;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作业认真完成。

下面让我为你分析分析吧!

学习有计划:每天晚上写作业时会不会觉得心里很烦,根本静不下来,写着这科作业想着那科作业,最后不仅写得晚,并且效率低,错误率高。这是因为你没有制定好合理的学习计划,制作好学习计划,能够使你晚上的时间安排疏密有致,事半而功倍,对于学习拖拉,动作慢,写完作业不知要干嘛的同学有显着的效果。最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保证你当天功课预习到,隔天功课预习到。但前提是:有严格按计划实行。

上课认真听讲:上课最起码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眼到:眼睛要时刻盯着老师,盯着黑板,不要错过每一张幻灯片,不能东张西望。耳到:耳朵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每一句话,特别是老师重复的话,因为那很可能就是考试的考点以及知识点。手到:手到不是让你做小动作,是让你做笔记,有同学整节课都在记笔记,老师说的都没有听到,真正的好笔记,应该是老师讲的知识点,上课还是以思考最重要。口到:口到不是让你和同桌讨论或说话,而是让你积极回答问题。在我看来,心到是最重要的。心到就是专心听课,时刻要开动脑筋,多想想为什么,不懂时及时问老师,心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否则,你很快就会掉队。

课前做好预习:预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课的内容,通过预习,我们可以提前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隔天上课时能更有针对性的听课。预习步骤: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老师明天要上什么课2。预习时可以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就知识,以便查漏补缺,能够在明天听讲时特别注意3。可以采用作业前置法,预习完后把隔天练习拿出来练一练,不懂的问题或做错的题目以便明天上课时更加认真听讲。

课后及时复习:根据专家研究证明,一个知识点当天如果不复习,就会把这个知识点忘掉一半以上。因此,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有效方法。有的同学复习时只是把书翻一翻,然后就把本子丢在一边。这样做和没复习一模一样。真正的复习是:1。把老师讲的内容先回想一遍,再翻书看2。整理笔记,理清重点,难点,易错点,知识点3。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当天学完当天背诵4。数学多做题4。生物,地理要多看图并理解。

认真写作业:把每一次作业当做考试。作业是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所以,不要边看书边做题,这样写没有意义,复习后再做题,不会的题先不写,先做其他题目,写完在思考。这一套方法对于考试有着很大的作用。

第7篇

一、命题特点

1. 选材范围广泛

完形填空题所选的短文不长,一般难度也不大。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故事、科普知识、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等。

2. 考查文体转移

以前完形填空题考查的文体多以记叙文为主,但近年的考题有向说明文、议论文发展的趋势。考生一定要注意文体的变化,因为不了解文章的体裁,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3. 考查侧重点转移

以往完形填空题的考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句子的运用,而对语篇背景考查不多,但近年来考查的重点已由侧重考查基础知识逐渐向侧重考查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转移。比如,多数试题所设选项从语法角度来判定是正确的,但一旦联系语篇内容,则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二、知识储备

1. 掌握词的用法

完形填空中经常出现一些不常用的词组搭配,学生往往对许多搭配感到很陌生,不知从何下手。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单词的基本用法,多记住一些不常用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做好完形填空题。同时,还要注意同义词、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辨别。

2. 注意语法知识的积累

完形填空题集中考察考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实词以及介词的理解。为此,学生要掌握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形式,动词的时态、语态、人称变化、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的一般式、被动式和完成式,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介词与其他词的固定搭配等,还要掌握常见连词的用法。

3. 广泛阅读各学科常识

完形填空题所选文章一般内容短小精悍,但涉及面广、灵活性强。因此,要求学生多储备各学科基本常识,否则,即使英语知识掌握得再好,若是对文章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常识缺乏了解,也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

4. 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

完形填空文章中阐述的事往往涉及到一些背景知识,学生应通过联想,根据背景知识来确定所选择的那一项。所以,背景知识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往往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有些空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上下文,有些无论从上下文还是从词汇、语法着眼都无法找到解题信息,而利用背景知识也许很快能找到答案。因此,注意背景知识的选用是很必要的。

三、解题技巧

1.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泛读

每篇文章都有中心议题,只有浏览全文,才能获得信息,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抓住文章的主线,展开解题思路。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不要急于看选项,找答案,应通篇浏览全文,掌握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由于完形填空属于障碍性阅读,所以抓住文章的首句(段)和尾句(段)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很有帮助。文章的首句是观察全文的“窗口”,一般不留空白,可以提供完整的信息,能提示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主题思想,有利于考生准确地预测和推断短文的主旨。而尾句则是文章的总结、结论或点晴之笔,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因此,首先应看一下文章的首句和尾句,使自己心中有个大概印象,然后再去通读全文。浏览全文时,要一气呵成,并借助阅读技巧,发挥想象,理解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2. 通盘考虑,初选答案――精读

通盘考虑,就是根据全文大意和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把上下文的意思、句法结构、词类和语法功能、惯用法、逻辑推理常识和背景知识等各种因素加在一起考虑,仔细推敲。也就是说,要抓住结构、语义及逻辑三条线索,推断和预测选项。完形填空是人为地切断短文的脉络,再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恢复短文的题型。因此,做此题时,首先要看整个句子语法结构是否合理;其次,要看语义是否通顺,上下文是否连贯、呼应;第三,如果几个选项填入空白处,结构和语义都没有问题,那么就要在逻辑上看哪个选项最为合理。解答试题时,可利用直接法、排除法和比较法等选择正确选项。考生可运用排除法去掉某些本身有语法错误的干扰选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答题的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正确率。

3. 复读全文,修正答案――重读

第8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考试说明》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能力层级为b。考查难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句子成分。

题型多为选择题,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材料来源上,所选阅读材料的例句多选自初中所学课文(包括“新课程标准”教材和统编教材)及与课本有关联的文章。

如何掌握好“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呢?:1.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2.可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对照课文和单元知识短文认真填写,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

备考策略

1.立足课内,辐射课外。

(1)历年中考考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实在必要。

(2)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同时积累关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联系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

(3)以课外文段为主,联系课内已学知识。与课内的知识融合,贯通起来理解记忆。另外,每天分别给10个虚词在课内找例解。

2.注意虚词的古今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说法大体相当。

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

(1)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今仍使用。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如“盖追先帝之殊遇”;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结果。“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语气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用“在”“向”“到”“对”“从”“同”“给”“被”等介词代替。

3.分辨词性,以词性统率用法。

例如:“之”有三个词性。

动词,“辍耕之(到、往)垄上”,“之”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

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代词用法,前者是一般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可以不必特别记;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属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还有近指代词用法,如“均之(这)二策”。

助词,一般有五个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和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要抓住它在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定语标志区分开来。

这样,通过词性统率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而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的用法,也减少了复习量。

4.结合语境辨明用法。

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方法。

【解题方法】

1.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则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助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2.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作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作语气副词,如“秦王恐其破璧”(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

3.注意作词法、句法分析。比如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其中,(1)(4)中的“以”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但一个用在身份前,一个用在工具前,所以意义不同;(2)(3)中的“以”用在两个表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4.分清虚实,审视语气。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要弄清词义及用法,就要先分清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是虚词还是实词。有的虚词只是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审视句子的语气。

失分会诊

根据平时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解答文言虚词题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性判断错误。

例:“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中的“为”是动词,译为“做”,不少同学当作了介词“给”。

2.主动被动判断错误。

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于”表被动,译为“被”。

3.注意用法变化。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可译为“和”“又”“并且”;“挟天子而令诸侯”中的“而”则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或不译。这是中考考生最易失分的一类题目,难度也比较大。

例题透视

[例1](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马也()②食马者()

[剖析]此题以解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常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因此,解答此题,分析具体语言环境,对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前提和关键。题①中的“是”当“这”讲,题②中的“者”是“……的人”的意思。

[例2](2004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剖析]此题将虚词与实词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实词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现象,虚词考查的是意思及用法的异同。意思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虽不是重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

专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固以怪之矣()

④一狼洞其中()

2.判断下列加点虚词的语法特点。

①宋何罪之有。()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3.下列每组加线词用法不同的是哪一项。

(1)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c.舍鱼而取熊掌

d.佣者笑而应曰()

(2)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a.肉食者谋之 b.或置酒而招之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闻之,欣然规往()

参考答案:1.①指失道者②指修岳阳楼这件事③这件事④指柴草堆。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中考复习;自主命题;四项能力

复习是一种总结与回顾形式,在中考复习阶段,浙教版科学学科存在复习内容题材广泛,信息量大,语言知识丰富等特点。如何做好迎考的复习工作,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求一套积极有效的复习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在初中教学一线工作多年,在中考复习阶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学生自主命题、强化能力训练的做法,该做法对于提升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自我查漏补缺等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实践研究的具体措施

1.自主命}与训练策略

(1)学生编制习题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它没有固定的教材,复习课要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教师自己能编制习题,更要引领学生也能编制习题。

以一次九年级复习教学课为例。在课前,围绕受力分析学生编制的习题如下:

【例】2012年国庆前夕,杭州地铁1号线将正式通车。在列车减速进站过程中,对该列车和坐在该车座位上的技术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技术员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该技术员在水平方向不受力

C.该列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在逐渐减小

D.该列车在进站过程中受力不平衡

(2)读题中的思考

该生出示题目之后,我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过了半分钟左右,有很多学生举起了手,在不少学生的脸上还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神色。我从中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学生:我选择D

教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其他答案不对吗?

学生:当然能!因为题目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列车是减速进站的,那坐在座位上的技术员也和列车一起减速进站,所以A、B是错误的,由于列车进站时,列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列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教师:说得对!那么大家在解决题目的时候有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技巧呢?

(3)回答后的反思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般的思路和方法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

①审题要清晰,留下审题痕迹,即把关键词圈出来。比如,此题目中列车减速,把“减速”两个字圈出来,还有坐在列车上的技术人员。把“坐”字圈出来,这个字体现技术员与列车是一起减速的,解题非常重要。

②审题过程中,应该重视题目的考点。比如,此题的考点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审题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直接影响对题目的解答。

③挖掘题目中的一些隐性条件。比如,此题目中列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列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④根据审题过程提取信息,通过分析、整合、联系,最后解答出题目的答案。

(4)小结后的巩固

下面由同桌四人小组互测,谁出题谁负责解决。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了,这种巩固比老师出示一个题目更有效,因为学生一定会想方设法弄懂自己出的题目,不然同组的同学不会做的话,他也没办法解释清楚,而且这样做学生很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增。

从前面的练习中学生已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这样的题目在经过几分钟的解答,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在解题中,学生引发更深层的思考,以及对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顺利并自然地实现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这种活动让学生能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能接受最佳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讲和练的效果。

2.复习技巧能力的训练策略

复习课主要是靠回顾、练习、归纳小结、反思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它与新课、练习课有本质的区别。笔者对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进行复习技巧的分项训练。内容包括:典型练习,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自查能力;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1)典型练习,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

复习不需要“题海”,但是需要一个“题盆”,题盆中装的是考试的重点题、典型题,学生要从这些重点题、典型题入手,争取在短时间内巩固复习的内容,建立可能的信息框架,缩小信息结构范围,它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所做练习题的类型,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练习题的问题等对练习试题进行有效的知识网络构建。

【例】上图为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E、F表示相关的细胞、器官或系统,a、b、c、d、e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过程①是依靠 实现的。

(2)人体通过C、D、E等系统、器官向体外排出物质,这些物质中都有 (填物质名称)。

(3)图示中,物质b浓度最低的部位是 (填字母)。

(4)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组织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转变,有些能重新合成人体特有的蛋白质,还有一些能发生怎样的转变?(写出l种转变即可)

通过练习,教师多引导学生对相关联系较多的知识构建一个网络结构,并在这个网络结构上标注一些必要的说明,学生在使用或理解时能更加清楚。而且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2)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自查能力

复习课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揭示学生的难点、易错点,这是复习内容的重难点,应围绕这些展开。复习时抓住关键内容(重点、难点、易错点等),有利于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提高复习效率,上课时复习重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①学生复习思考后,提出问题

我的课前5分钟是对上节课复习思考后提出问题的解答,主要由学生来交换意见,如果答案比较合理,就鼓掌通过;如果答案欠佳或没有说服力,由我来修正。如在中考专项复习过程中,上节课复习了新陈代谢,其中有两个过程,分别是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学生通过复习思考后,对植物的同化作用与光合作用是否相同以及人体内血糖合成糖元是否是同化作用进行了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进行了知识漏洞的补查,提高了学生的自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②同桌或四人小组互问

学生使用的资料比较丰富,适合同桌(或四人小组)的题目,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在课堂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或收集好的题目。

(3)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加强审题能力,训练规范答题也是复习课重点要做的事。不少学生审题时只看到了部分条件,没有理解全部信息,因粗心而出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加强对规范答题的训练,逻辑关系书写清晰,步骤准确到位。

审题是解决题目的基础,而审题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在没有老师椭的情况下,根据通读题目是审题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①默读――审题清晰的基础

默读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默读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其中关键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读过后要四看:一看已知条件,二看所求问题,三看重点字词,四看括号内的提示或要求。

【例】在“区九年级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中对物理失分点的分析”这一专题复习公开课中,我展示了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原题如下:如图所示,O为杠杆AB的支点,A端挂一重物G,图中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最小的拉力是( )

A.F1 B.F2 C.F3 D.F4

可以说,这个题目并不是因为难度大而导致学生做错,而是学生审题不清楚而导致,做错的学生都是选D。后来我了解到一些成绩较好与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们只关注杠杆平衡中,力臂长,力就小这一些解题技巧,却忽视了在杠杆平衡条件中还需要注意力的方向。所以学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注显性的条件,还要注意隐性的条件。

②学会分析――审题的关键

要求学生会思考,知道如何分析、梳理自己从各个知识点所获得的信息,正确理解和把握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已知条件各个知识点展开联想的同时对所要求解的问题也展开联想或猜想,猜想它可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来帮助解决,逐步寻找已知和求解联想中的共同点,从而解决问题。

【例】在中考复习计算题解答规范中,我展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回老家过年,看到爷爷在卖毛竹,因为没有足够大的秤称毛竹,爷爷把一捆粗细不规则的毛竹水平放置于地面上,采用如下方法测定其质量:在毛竹根部用一杆秤竖直向上刚好能提起毛竹称得质量为M1,在毛竹梢用杆秤竖直向上刚好提起毛竹称得质量为M2。爷爷说毛竹的质量M=M1+M2。小明很好奇,请你帮忙证明。

首先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一些信息,分析出此题的知识考点是杠杆平衡条件。从我对没做出此题的学生中了解到,他们都清楚此题的考点。

其次要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这对于解答题目是非常关键的。我从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的作图来看,其实他完全可以做对,但是我觉得他没有很好地理解“刚好”这两个字。其实,此时的杠杆仍是水平的,不然不会出现解答时力臂用错。

(4)总结反馈,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与总结,能将学习到的一些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并及时消化,转化为自己的方法与技能,这是科学复习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中多做一些思维变式题目的训练,做题后多归纳总结,形成新的迁移能力,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强化感悟能力及创新能力。

上题中应该通过分析最后归纳:只要杠杆是平衡的,不管是倾斜平衡,还是水平平衡,我们在解决时都可以将它作为水平平衡来对待。

【例】2010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中有这样一题:如图,长为3米的匀质平板的中点能绕固定的支点转动,平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在板上站两个小孩。已知20千克的甲小孩位于平板的中点,30千克的乙小孩位于平板的左端。现两个小孩均以0.1米/秒的速度同时向右慢慢移动, 秒时间后平板开始转动;乙小孩在这一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瓦。(g=10牛/千克)。

很多学生在解决第一个小题时,都是用倾斜画力臂,这样做就会在算力臂时涉及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如果把这种平衡情况看成水平平衡,那力臂不就在杠杆上了,学生这样解答准确率就会高很多,而且也更容易理解。

通过练习或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拓展能力。

二、课题研究实施的效果分析

(一)成功的方面

1.对学生的影响

经过将近一年的科学复习课四项能力训练结合的教学实践,学生对科学复习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都能主动地学习。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查中,学生对科学复习课的喜欢程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喜欢占75.6%。不仅如此,大多数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了复习技巧和方法,提高了复习理解水平。在2015年萧山区九年级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考试中,笔者两个班的85位考生中,有24位考生科学复习理解题得了满分,26位考生只错了一题,高于平行班级。很显然,新的复习课模式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最优化的发展。

2.对教师的影响

本人在将近一年的复习课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这种“默读中理解,解题中归纳,小结后反思迁移”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过程中,都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中重视了对学生科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对教学的影响

复习课不再是死板机械的教学过程,而是以复习为主线,在必要的时候辅以听说写和技巧培养等内容,使复习课的教学活泼生动,事半功倍。

(二)不足的方面

1.选材不够精准

在进行复习训练前,教师选择的练习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与教材的复习章节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教师搜索大量的课程资源,找出最佳的复习资料。由于备课时间的仓促和教学资源的有限,本人未能在每次选材时都找到精最准的资料,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快地抓住要点,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

2.教学节奏不当

由于学生的科学基础相差很大,对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步伐的快慢难以把握。比如,在反思小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推测出来,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一段时间。节奏快了,一部分学生就产生了焦虑的心理,不利于有效地输入。节奏慢了,另一部分学生就感觉无所事事,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因此,本人对教学节奏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复习课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