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7:57
导语: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62-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应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改革,由传统学习模式“被动、依赖、虚拟”向“主动、独立、体验”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实行课程改革是改变我国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体化产业逐渐成为高新产业的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对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第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使用现代化机器设备,理解、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第二,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第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是,我国一体化专业教学由于起步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经验,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一体化专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用工荒”的人才危机,严重阻碍了我国一体化技术、经济的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
1.优化重组课程。现阶段,在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市场所需的高技能、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学习课程种类越来越多、课程量越来越大。但由于高职学生时间、精力的限制,造成“学不透彻”、“多而杂”的学习现状,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学采用机械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教学理论,大幅度的实践任务,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逃避、厌烦、抵制的情绪。因此,优化重组专业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优化、重组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安排需要我们遵循“综合化与简约化”原则。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划分为几大系列课程,实行综合化与简约化原则,对传统的学科进行重新整合,将复杂烦琐、理论性过强,但实际作用并不大的学科进行简约。优化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学科的质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任务。因此我院为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又要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所以在近几年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机电产品营销与服务》、《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等课程,使学生们的自身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整体素质上了一个台阶。
2.机电类经典课程的数字化改革。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备,实行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计算机语言是一种数字化高科技技术,是计算机运行、工作的工具和载体,也就是指对计算机执行相应操作的指令和程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计算机语言正在迅速运用到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对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的发展,新的计算机语言不仅高效、简洁,其功效能满足工程计算、绘图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方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引进计算机语言学科,实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数字化改革。在教学中,基于计算机数字言语的功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对于烦琐的工程计算、绘图任务应使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实操能力、逻辑思维等。
3.课程理论教学改革。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容易转移,造成教与学环节的严重脱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基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实行切合实际的教学课程改革,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大体定位,摸清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教学内容,应当遵循够用实际为原则。比如说,在讲授机械传动技术时,由于学生建模所需的专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又没有获得相应的实操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忽略机械传动技术原理的讲解,对其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作重点讲解。另外,教师应当认清每位学生存在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教学方法。教学难度应当与大部分同学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相适应。在上课之前,应当对上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粗略的回顾,再开始新课教学,这样不仅照顾到了基础较差的同学,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学生容易进入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我院提倡的具体做法就是:在布置大作业或者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帮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加重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法。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质是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任务、项目,并围绕项目问题开展实践教学,从实践中解决理论问题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相应的项目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制定、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表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活动。比如说,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等实验活动程序,不仅使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大致环节,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化课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确保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项目教学中,老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确保项目教学的实践性。同时,我院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还在每个学期适当时间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一个月的实习。如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柳州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
总之,作为一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老师,应当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等现状,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实现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瑞录.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J].广西教育,2013,(19).
一、VOCSCUM课程模式
VOCSCUM(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课程及课程开发方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组织国内众多高职教育专家,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制出的一套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此课程模式是一个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模式,它提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五个步骤。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为了用先进的VOCSCUM课程模式开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分析的结果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开发从根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3)课程结构比较单一。(4)现行实施方案的课程没有采用学分制管理。(5)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6)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及“定单教育”,但力度尚显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模式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引入学分制,实现课程的弹性;才能把课程和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三、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进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专业设置论证。主要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的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准确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主要目标是确定专业的职业目标以及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基本方法是职业能力通过行动领域的专业任务来完成,专业任务则转化成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每一单项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课程又以学习链路的形式展示出来。
3.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这主要是在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将各单项职业能力和职业延展能力分析的结果合成,形成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这一结构框架体现出了横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以及纵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要求既要有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层次阶段,也要有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的明确区分。
4.单元课程设计。这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课程设计。
5.培养方案设计。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开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维护、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重点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3)职业目标与就业选择: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机加工段长。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员、机电设备的操作、机加工工艺员、企业管理。(4)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5)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6)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7)主要课程介绍。
四、结论
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模式贯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首先,在开办专业之初,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案设计;聘请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其次,在进行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制定时,始终体现出就业导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和机加工段长,这是在大量职业调查、市场分析和生源市场调查后确定下来的,这一定位比较明确、准确。
2.课程模式突破了学科范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了“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操作实践课程,拓宽急需知识课程”的培养原则,改变了过去按学科体系教学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分割,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内容脱节与重复,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少量通识课程以外,大多数课程采用了更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以及“培养中心”课程范型。特别是以掌握专门技术和培养专项能力为主的“训练中心”课程范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组合和综合,以及依据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要求,对机电设备的拆装、维护,机加工段长培训等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训一体化整合。
4.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和专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
5.培养方案中纳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课程衔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江苏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主要取决于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发展。
一、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高职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与产业不够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不够吻合、中高职课程体系不够贯通、课程内容不够衔接、中高职衔接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学衔接的关键,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课程内容重复。中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沟通,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如中职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都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液压传动、电工电子基础等课程,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现象,使得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升入高职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
3.技能训练重复。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高职较多实践训练项目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甚至造成高职与中职实践技能课程“倒挂”的现象。
因此,迫切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建,切实解决上述实际问题。
二、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1.岗位需求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江苏省等长三角地区,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求及学校培养现状。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及对中职、高职毕业生素养能力的具体要求,着重对中、高职毕业生从事机电产品和机电设备的设计、操作、装配、测试、质检、维修、销售、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初期定位及迁移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表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岗位
2.职业岗位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结构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结构分析图
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出发,确定中高职教育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中职阶段应重点掌握普通机床加工、机电设备的简单安装、中级维修电工等基本技能,应注重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训练,学生凭借中职阶段掌握的技能,既可直接从事相关的操作性工作,又可为高职阶段的能力提高打下扎实基础;高职阶段重点培养先进设备的运行、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控制程序的编制、高级维修电工、设备开发等能力,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高职阶段学习,既可提升单项技能,又可使这些技能得到综合运用,使之具备从事机电复合型高端技能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学生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结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衔接框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搭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框架,如图2所示。
在人文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职业素质方面,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方面注重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掌握基本职业理论、训练基本职业操作能力;高职课程注重技术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实践性。根据中高职两个阶段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课程体系,规划教学内容,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从而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上,做到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中职阶段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基础技能的实践为主,以能力拓展为辅,注重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以专业核心课程和高级技能实践为主,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2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框架
2.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课程体系结构总体分为中职主干课程和高职主干课程两个层次,其中,两个层次中的衔接课程在中高职教育阶段对接设置,中级工要求的相应知识与技能就是专业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课程设置体现能力和知识的提升,各模块有相应课程完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如AutoCAD与三维CAD,机械基础与机械设计基础,PLC(一)与PLC(二),电工工艺与技能与电气控制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与机电设备维修等在课程上形成中高职衔接,形成中高职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提升。主体部分有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岗位能力课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五个模块式的结构。
图3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3.课程模块设置内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置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1)基本素质课模块是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设置的含德育、体育、文化基础在内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德育、体育、政治经济类和公共选修课程,尤其是数学、物理两大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习的重要基本保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中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因此,首先在招生时要对文化课程中数学、物理成绩提出最低要求,其次可以通过入学后的测试,是否达到中高职专业学习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就建议通过补习等方法,弥补不足。
(2)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为后续专业岗位提供支撑作用,既避免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中职开设二维AutoCAD,高职开设三维CAD。所有专业基础课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3)专业岗位能力模块。模块是从岗位职业能力提炼的反映职业特性的技术性课程。这些专业核心技术课程,都安排在高职阶段以企业典型任务为载体,完成工作项目为课程目标,按照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中职阶段培养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包括认识实习、车工实习、钳工实习和中级维修电工实习,完成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技能考核;高职阶段培养高级技能和创新能力,包括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高级维修电工,并完成高级维修电工的职业技能考核;最后是毕业设计、毕业综合实习和顶岗实践,实现中高职实践环节的无缝衔接和职业能力的循序提高。
(5)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主要开设职业拓展岗位,中职阶段开展机电产品采购与销售,高职阶段开展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四、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策略思考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架构是基础,课程内容的衔接是落脚点。整合优化课程目标,实现中职操作性和实用性目标与高职技能性和创造性目标的衔接;必须解构和重构课程内容,整合中高职的教学资源,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加强专业岗位职业证书的管理,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及相关技术证书是衔接的标准。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机电设备产品的分析设计为载体,将相关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技能资格认证要求、龙头企业培训内容等有机地嵌入到课程中,按照学生职业素质贯彻全过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层次递进的发展规律,构建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依据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保证中高职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参考文献:
[1]刘大勇.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广东教育,2012(5):13-14.
[2]李英欧,阳丽.机电类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8):127-12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职业化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76-03
一、研究背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运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生产工艺和相应的生产装备,逐渐发展为以智能仪器与仪表、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控加工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来构建柔性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提升生产设备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机电职业教育龙头地位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前已荣获自治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特色专业项目建设进程中,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众多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共管、共用实训基地,建立订单班培养,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并引进人才评价标准,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给企业输送专业对口人才,该校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五期“五菱班”、“联发班”订单班,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本文拟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坚持以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面向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以及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以下简称“两制两资两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企业,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促学、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坚持“理实一体化、企业订单班”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教师通过为企业技术员工培训、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及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2+1”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化教材,依照岗位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训内容、课程考核标准要求。基于对课程体系改革及原有的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的重新思考,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三、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做法
(一)与企业深度合作,确定工作岗位群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团队成员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面向生产业”的目标,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围绕北部湾地区“两制两资两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通过筛选,选择了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子奥蒂斯电梯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区内外知名度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前景、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及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专业工作岗位群,如图2所示。
(二)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确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如图3所示。
(三)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从职业意识、集体观念、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深入企业的生产岗位、研发机构和服务部门,学习企业的文化管理理念,按照企业的培养需求、岗位标准和发展规划,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转变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职业化成长规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关键词:项目课程;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37-05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全国职教课程改革的总方向。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项目课程的评价,评价对项目教学实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项目课程评价的意义
2006年11月16日,“教高”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有迁移能力、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人才。面对这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各高职院校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原来的专业课程从专业岗位群、任务和能力三个维度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定位,“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职教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它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岗位群的技能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以项目承载的知识和技能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是经过教学加工且来源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符合地方经济特色。项目教材按照项目要求、项目理论、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项目预案、项目设施与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等内容编写项目教材。在教学中,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实践问题为纽带联系知识与工作,以产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评价是对学校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背景)、课程条件、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进而做出的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途径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项目课程评价可监控项目课程质量,改进教学实践,给课程决策者提供信息反馈,保证课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还能对课程的合理性做出价值判断,以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控制与调整,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项目课程评价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总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突出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课程目标服务于教育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朝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教师才能按照目标去组织教学活动。根据目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内容来选择评价方法,以人为本,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项目课程评价体系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进行全面评价。
2.科学性原则
每项评价指标都须经过科学论证,要能直接反映项目教学质量特性,各指标名称、概念要科学确切。建立的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项目教学环节质量进行定量评定。每项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客观性,便于准确描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客观状态,应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实行定量化评价。评价方法要合理,应客观真实地反映教育质量的真实情况,使评估结果真实可靠,可信度高。评价指标体系须明确评价目标,在此前提下全面系统地设计、确定评价原则和评价要素。整个项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自成体系,各项评价要素应有可比性。
3.综合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指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项目课程建设、教学环节质量状况,各独立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补充完善,形成指标的最佳组合,综合所有指标能科学反映出项目课程的总体质量。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二是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三是项目课程学生学业评价。三者之间相互关联。课程建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之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突显评价的改进与决策功能。因此,我们所进行的项目课评价体系的研究,既要有课程设计意识,把课程考核纳入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之中,又要兼顾对课程设计的评价。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在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特征之上。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项目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要从客观、公正、合理,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提高的角度确立评价指标与数据。评价的内容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1.项目课程建设评价
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方式,使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之中。因此,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程序是:社会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课程结构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开发项目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方案制定。
根据项目课程开发程序和项目课程建设特点,制定项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项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课程设置评价: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是否深入调查研究?所选项目是不是典型工作任务?
(1)课程目标评价。课程标准制定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否细化成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材编写评价。教材是否按项目要求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路径与步骤项目预案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编写?教材链接的内容是否涵盖了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学生是否能根据项目实施路径与步骤完成项目?项目预案是否具有共性?项目评价是否合理?项目拓展是否合理?
(3)课程资源评价。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同步?项目所需设备仪器、仪表是否齐备?教学资料和媒体是否完善?
(4)课程整体评价。课程开发者是否了解社会、学生的需求?是否了解学生知识技能与课程的关系?是否请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等人士参加开发?是否符合专业岗位的典型案例?是否从教师、学生及其他有关人员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是否制订了进一步完善项目课程的措施?是否考虑项目外在影响因素?
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人员组成:项目课程建设评价人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学院教学主管、行业企业专家、院校课程专家、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认证机构人员等组成。
2.项目课程教学评价
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不是单一地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由教学活动、师生发展状态和师生工作绩效三方面构成。开展项目课程教学评价,必须具有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现在,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评价的主体分别为学生、同行教师、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评。高职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因而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经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应该采用院内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体制,特别是院校建立自我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发展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保障。项目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较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与特色。通过工作项目整合理论与实践,其知识结构来源于职业工作结构,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2)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人才需要。项目课程教学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项目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可大可小,有利于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项目课程可以通过项目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
(4)教师要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指导,能力要求更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进步和能力的提升。
根据项目课程教学过程实施特点,对教学评价主要从10个方面进行考核,如表1。
总之,项目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在理论、实践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评价指标制定方面如何达到评价理念的要求,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创造性地使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J].职教论坛,2010,(12).
[2]张荣胜.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3]阎卫东,张宪立.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4).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1世界技能大赛简介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顶尖级赛事,被称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每一个竞赛项目均设金、银、铜奖,而成绩超过500分的选手则会获得优秀表现证书。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22个项目,吴泳超和曾明智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代表团参加了29个项目比赛,谢坤和郭杰钊获得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银牌,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最好成绩。总结历届参赛选手的情况可知,只有个别选手的英语水平达到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等能力,其余选手均需在专家与技术翻译的协助下完成,但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可见,英语技能是中国选手亟需提高的培训项目。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材现状、教师能力水平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旨在为世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手的英语技能培训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2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考核及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传统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安装、传感器调试及PLC编程等。需运用气动、机械、电子资讯技术等知识,以完成MPS的安装及调试。每一名竞赛选手均需要进行为期四天,共22小时的竞赛。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不仅要比精湛的技艺,更要比体力、心理和来自世界各地观摩者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参赛选手必须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选手,竞赛技术文件又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对中国队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只有了解、掌握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要求,才能将其为我所用,并应用到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中,进而加入到修改和制定这些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中。
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3.1专业英语教材不适用
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较广泛,涉及机械与电气控制的专业知识。现有教材很难满足专业知识的适宜度,内容陈旧,跟不上专业知识的发展。以介绍与机电相关知识的历史、发展、学术论文为主,与实际教学和应用脱钩。基本滞后于实际生产,书中大多是科普性文章。内容单调陈旧,难度深浅不一,无趣味性,教师觉得乏味,学生更难以产生兴趣。
3.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不是由英语教师来担任,就是由机电专业教师来担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弊端。虽然英语教师是经过正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培训的,其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这些教师缺乏机电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备课与授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基本相似,在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相对欠缺。而机电专业文章,尤其像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不能完全用直译或意译,还需要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而英语教师不仅很难将这些知识点讲解或是翻译清楚,更不能用术语解释相关英文词汇,并且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发展,教学时无法将专业知识进行拓展。而专业教师虽然掌握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专业词汇的分析和理解较强,能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融合,但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发音欠标准,词汇量掌握不足,在分析句型结构等语法知识方面不及英语教师准确,对英语授课方法不擅长,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3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仅以词汇教学、句型和语法讲授、文章理解为主,无法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未能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往往先讲解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典型语法,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翻译,最后讲解课后习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缺乏互动,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不仅使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更未将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全面结合。
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践方案
4.1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一项国际化赛事,在考核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突出了英语综合能力。世赛的所有题目、图纸、模型、评分表均为英文,这要求我们在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时,也要对选手的基本素质及语言能力水平加以重视。
4.2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构建
4.2.1制订适合技工院校使用的机电实训
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学习者的需求是专业英语的本质和基础。世赛机电一体化选手的需求是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材可分模块教学。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分为:(1)基础与电气安装;(2)电机与拖动技术;(3)电子技术;(4)PLC应用;(5)变频调速;(6)单片机;(7)传感器与检测技术;(8)液压与气压传动;(9)机械知识;(10)数控技术;(11)世界技能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12)世界技能竞赛代表团成员职责;(13)参赛者感想;(14)往届世界技能竞赛试题。
4.2.2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基于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为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由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统一安排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培训,分为两类进行。一类是针对机电专业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机电专业知识培训。(2)由各校自行组织,让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教学。使其通过实习教学,先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再掌握对应的英语知识。
4.2.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建议
在第三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层次,采取分阶分层教学。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建议在相应实训室内进行。分阶教学,包括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学习教材中的前四个模块,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中,结合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训成绩,挑选出部分专业技术较强的学生,尤其是备选的参赛学生,继续学习教材中专业性更强的模块。专业教学是基础教学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参选省技能选拔赛、国家技能选拔赛,甚至是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4.2.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细分为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课堂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学习小组以互助学习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4.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提倡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一起参与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点———反馈调节、激励、诊断反思、记录成长和积极导向的作用。此外,做到课堂评估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4.3.2评价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考核以“实用为主,够用为辅,应用为目的”为原则,而评价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应包含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课堂过程。
4.3.3评价工具与方法
以评价表格为主,如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相互评价表。建议建立学生档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自我评价责任感、带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合作评价。
4.3.4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终极目标是为世界技能竞赛储备人才,选拔尖子生。考核时建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形成性评价的得分依据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和相互评价表;其中,教师观察和访谈得分占70%,自我评价占10%,相互评价占20%。以往,侧重于基础语言知识考查的终结性评价,不仅没有体现职业英语的专业特点。考试内容还与现实生活脱节,实用性大打折扣。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考核,建议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训考试。理论考试以教材为核心,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口述仪器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故障检修和排除的步骤、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通过终结性评价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中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袁名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成绩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3]刘媛媛.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李彬.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中职课程;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18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中高职教育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了课程一体化设计。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节约了资源,缩短了培养的周期,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其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史料,系统分析了当前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电子类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同
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其主要以培养实用型、专业型、技能型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则是作为中职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而出现的,其主要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专业教育,拥有更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好的专业理论。专业目标不同,导致相应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中高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职业院校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中高职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部分课程设置重复,有些课程之间相差较大,存在脱节现象,有些课程存在断层等。尤其是电子类专业,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两个阶段的衔接,忽视了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的客观现实。这就导致当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学校会直接按照高职课程去上课,虽然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了相关内容,但是掌握不牢固,这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进度,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
部分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客观基础,直接按照自身经验以及课程大纲要求进行课程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师生之间缺乏主动交流,没能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敢与教师主动交流,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足够了解,使得课程设计出现问题。
二、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策略
1.坚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在进行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时,要坚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尤其是进入高职教育后,数学和英语这些方面的学习肯定会出现困难,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现实。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要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加强中高职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
要想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双方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交流。比如中职学校在制订电子类专业的课程时,对口衔接的高职院校可以派遣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定期派遣高职教师参与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活动。
3.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相应标准
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探索、完善。课程一体化设计涉及中高职院校的许多方面,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协调指导相关工作,加强不同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使之密切配合,制订出贴合客观实际的教育衔接标准,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
综上所述,在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时要坚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加强中高职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相应标准,实现课程设计一体化,促进电子类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 理实一体化 实训 双师
中等职校学生入学时大多数在16岁左右,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气技术专业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企业和应用类公司、单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生产线上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生源差、在校时间短、实训硬件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现实问题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新疆职教投入的加大,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用理实(理论、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理论与实训教学分开的做法。现将我校在电气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作以简单介绍。
一、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实训硬件不足,且现有的实训设备很难满足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要求;“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也难以胜任“动手”;理论课偏多,实训课偏少;理论课上学生只动脑不动手,而实训课上只是简单模拟教师的操作过程,只动手,不动脑。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失去了教学应起的作用,即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探求手脑并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1.优化并压缩基础课
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与我校其他专业不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因此,我们要在基础课内容的选择和课时分配中要突出重点,综合考虑(见图1)。
不因人设课,大胆地弱化一些基础课。将地方史、法律、职业道德等可合而为一。对职业生涯课程分为占课时较少的普通班和选修提高班。依据学生特点,设置礼仪、企业文化、美术、职业生涯(提高班)、文学欣赏、青年心理学等选修课。这样既节约了课时,为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节省了大量课时,同时,也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选定的基础课程进行内容的优化。而其他的课程,如数学,可根据专业特点,着重函数、方程组及线性代数等内容,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做准备。设立校内各专业的学术机构,对选定的基础课内容进行确认。编写适应本专业的基础课校本教材。
2.调研企业,强化校企合作
我校近几年不间断地选派教师下企业调研,并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规化。通过对中泰化学、广汇集团、特变电工、乌石化、新疆化肥厂等企业的调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通过调研,我们把专业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状况,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为理实一体化打好了基础。其次,通过下厂调研,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实训基地,开拓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下厂实习,有侧重点的学习本专业的新技术,干中学、学中干,提高技能,增强职业能力。同时,在下厂的调研锻炼中,也使我们的教师群体得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及技能,开阔了眼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好了师资贮备。
3.实训场地的改造
近几年,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我们要把握好这一契机,对以前的实训项目进行优化,对实训室进行改造并进行充实,以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PLC、电力拖动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需要,并根据已有设备,加强学生对内外线路布线、安装的认识,特别需要树立学生安全用电、安全操作的意识。此外,对于一些成本较大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训项目,可使用仿真器材进行实训。考虑到专业特点,应当把实训室建立成理论、实训操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两者相互渗透,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场地。
4.设计技能模块
根据技能要求,研究并确立每个岗位的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并分析技能要求及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遵循认知规律设定实训项目。在教学中,以项目为驱动,围绕项目展开,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实践中,讲练结合,使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中级维修电工的考前综合练习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分析了中级维修电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见图2),确定了技能实训的行动领域。
中级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主要分为以下两项:一是安装调试操作技能;二是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围绕这个目标,并考虑在企业调研得知的实际情况,对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了组合,编制了中级维修电工一体化教学系统方框图(见图3所示),通过这些核心实训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电气专业在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基本核心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5.一体化教学拓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气技术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而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实训设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紧跟企业进行更新。应当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把握好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机会,把校外的顶岗实习,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在实习之前,首先应当确定学生所在企业中本专业的核心技能是什么,新技术、新方法又有哪些,同企业一道,组织由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师队伍,安排学生参与对不同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工作。实习中应分阶段进行总结和考核,循环上升,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的意识。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成绩综合评定,教师要及时更新实训计划和教案。只有这样,我们才完成了本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要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环节。作为职校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用教育理论及授课技巧,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此外,应当将具有技术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坚持教师下场学习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成长锻炼,应尽可能参与或学习企业的一些重大技术改造,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思想是,鼓励学生面对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所构建的产品目标,产生一种创造激情和价值实现欲望,使学生能够在一种企业生产环境或情境下,按照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工作模式,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做“融入课堂学习,学生围绕项目中核心理论知识点及重点实践技能分组讨论,互动教学,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训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的手段上,采用模块化教学和任务引领式两种教学方法。即在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在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任务引领式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考虑了专业基础课的完整性、灵活性、共享性,又兼顾了专业课的针对性、实践性、指向性,使得两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知识点,把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以模块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在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同时,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随技术更新对相应的模块内容进行更新;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注意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及考工综合训练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体化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育内容,在明确职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后,完成向实现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在教案的编写中,打破传统的方式,设计全新的教案和学案。例如,在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重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了利用实物,自己动手,寻找问题;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思考,从而寻找规律,找出问题的答案。首先,在多媒体中出示电路图,让学生认真识读。指出各元件的名称,根据符号判别三极管的管型。其次,要求学生根据电路图,按规定在试验台上搭接电路。调节RP电位器,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情况和LED的亮度变化。缓慢调节RP使IB分别为10uA 15uA 20uA 25uA 30uA,记录IB、Ic和IE对应的电流值。把各次测量数据记录在案。最后,根据记录测量的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自行发现三极管电路的放大规律,相比过去单独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甚至连演示实验也不进行的情况,首先,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其次,在分析思考实验现象的同时,学生自主得出了结论,相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也更为深刻彻底。
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模拟考工形式进行,分为理论及实际操作。在理论考核中,应重点考查学生对应项目所涉及核心知识点的掌握。在实际操作中,重点考核学生操作(每个阶段子项目)能力,使用电气设备能力,分析排除故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考核学生敬业精神及安全意识,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四、成效与展望
通过一线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现了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新人才培养管,缩小了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企业用的上、留得住。在招生、学习、就业的良性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条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更科学的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在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新疆这样边远地区,实施电气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无疑是艰辛的,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锻炼,走上业务不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罗庚新,宁玉山.高职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3):104-105.
\[2\]张国香.“宽口径”人才模式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12,(5):91-92.
摘要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职业中专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中专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不断强化、革新实践教学,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主要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等。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不但要精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进行大量综合性实验才能更好地将机与电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从长期教学实中践总结了更好地开展机电一体化实践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创造与设计能力。
一、当前职业中专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中专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在教学实践中,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由于对职业中专认识不到位,学校在资金和人员分配,管理人员在资源配备,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第二,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紧缺、简陋。职业中专从开始就存在着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观念不适应等问题,社会对职业中专的认可度也较低,吸引力不高,生源较为困难,办学效益低下,因此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设施也都是较为简陋、落后,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这也是多数高职不得不注重理论教学的一个无奈之举。第三,实践教学师资短缺。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从没有真正出过校门。由于生活圈子狭隘,环境相对封闭,不少教师对市场经济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识,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造成他们的观念、教学方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更缺乏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变化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第四,毕业前的集中式实习流于形式。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极少安排实践教学课甚至不安排,却只是在毕业前集中一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这种实习不仅不符合科学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都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回来交实习报告和鉴定就行了,学校不统一安排辅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基本是处于放羊状态,效果可想而知。
二、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的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根据中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即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分解到四个学期即四个阶段,并制定各阶段的技能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即递进式。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制订是围绕生产过程这条主线进行组织的,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不包括实验、见习和生产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作为最低层次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并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作为第二层次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由学院组织统一考核;将集中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作为最后阶段最高层次,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最终达到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决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形成职专教育特色的主要方面。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也是职专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建立具有职专特色并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建设要求。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