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3-03-10 14:47:59

导语:在课改工作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迈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文章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一本+三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本+三线”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本,以着眼“愉快学习有效课堂”构建、学生成长、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力求综合提升,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经验与特色,对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一、“一本”

近年来,学校把“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组内,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二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争取机会外派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实验小学学习、取经。学习归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真正做到“一人出学,全体受益”。三是组织成立了“校长—教导处—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五级培训梯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通识培训。信息化领导小组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对话,共享优质资源,使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更为具体化、常态化。

二、“三线”

(一)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愉快学习有效课堂”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新课改背景下徐博承的《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一书的相关理念为依据,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依托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起草模式—示范引领—对比研讨—课堂评优—模式完善—实验推广。为了扩大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利用学校微信群和QQ群,加强各教研组对“愉快学习有效课堂”相关专著和文章的系统学习,使广大教师能方便、快捷地明确“愉快学习”的魅力和要义。二是全校教师均开通了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人人通”,使教师能熟练应用国家、省级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进行愉快学习,高效沟通。三是充分利用一体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开展信息技术在“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对比研究课,以及教学技能大赛,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共进和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四是鼓励各学科组围绕中央电教馆备案的大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积极申报子课题,一边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一边总结经验,撰写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努力营造以研促教的、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

(二)发展学生个性,坚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

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运行方式都力求符合学生特点和现代化的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平等、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愉快学习和个性发展。学校各个班级都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班级空间,有一部分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学习空间。课前,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接受教师的延展性作业,查询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将课堂以外的信息资源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资源共享、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课后,学生能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工具,适时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资源建设,把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增加资源储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有力的软件支撑,学校一方面建立了教师原创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激励机制,将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课件、撰写优质教案、开发电子软件等纳入考核奖励之中;一方面通过网络下载和购买引进等方式将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试题、课件、教学案例等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以备教师使用。

三、结语

第2篇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一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推向深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说,以前的“大班化”、“一统式”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呼唤多才多艺、富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可以这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孕育了“小班化教学”。

二是符合家长需要和生源逐年递减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大大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人民群众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子女教育要求也有了更加强烈的反应,人们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的要求。而我校每年新生人数逐年减少,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和校舍条件相对宽裕,提高每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的比将可能变成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探索一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小班化教育教学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从世界上来看,欧美等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应用这一模式。我们的周边国家,无论是经济相对发达国家或落后国家,基本上是实行小班化教育教学,像我们这样大的班额几乎是没有的。从我们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深圳等省市从1996年前后已开始进行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研究。从我们省来看,济南、青岛、潍坊等,也早已进行了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十五期间,威海市教育教研中心组织了5所小学,参加了“山东省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课题实验,对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进一步研究实验的一手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价值。

我校已经实施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如何让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达到高效,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抓手,找准一个着力点、一个突破口,经研究,决定将着眼于“小班化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争取经过一个阶段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甚至高效地互动、合作,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当下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利用该课题研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努力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特色的内涵。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形成关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构建“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立体多元的“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小班化教育”班级管理的一整套经验理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进一步探索,推进小班条件下如何开展教育的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实施中的有效途径。

2、探究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阐释小班化教育中的发展地位、作用。探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律等,形成区域小班化教育特色。

3、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促进适应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4、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根本的转变,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实现学生快乐的学、自主的学、个性的学。

5、研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变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依据“实践-认识-提升-再实践-再认识-再提升”的研究思路,遵循实践与理论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一般与重点结合的原则,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认真提炼本土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形成本土化的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思想,以此引领本区域小班化教育发展,做到人人在工作之中、人人在研究之中,从而赢得工作与研究的双丰收,推动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小班化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3、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工作经验与理论。

5、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实践中的事实进行研究,丰富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材料。

﹙三﹚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主研人员,展开课题论证,申报立项,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2、展开研究:(2011年6月——2012年2月)一是展开理论研究,丰富、提高、完善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的研究,形成关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构建“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立体多元的“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小班化教育”班级管理的一整套经验理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业务水平。组织打印研究成果,在校区内推广。

3、总结阶段:(2012年2月——3月)主要成果是小班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报告和相关的论文集。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自从我们的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校就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教导主任芦小妞。随后,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题具体研究实施方案的探讨,并召开了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合理分配了每位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应承担的任务,制订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全面着手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经老师们讨论,课题领导组决定,在每周的校本教研中穿插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将其作为本学年我校的教研重点,间周进行课题研讨会活动,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互相交流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总结研究结果,形成文字。间周进行本课题的课例展示,由参研教师上课题展示课,全体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找出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体探讨解决。

在9月28日的课改研讨会上,我们课改组探究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阐释小班化教育中的发展地位、作用。探究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律等,形成区域小班化教育特色。

我校实施的是“五环”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我们根据我校的小班化教学课堂进行了模式研究与探讨:

芦小妞:我校计划以“五环”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融汇我校全体教师的智慧,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五环”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辛小五环教学法”。

辛小“五环”课改在本学期进行实施,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进行“初读”环节的课改;第二步:进行“细读”环节的课改;第三步:进行“单元整合,展示分享”环节的课改。每一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我们将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时间,进行上课、说课、评课、研讨课中存在的问题、商议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集思广益,然后再用上新的策略去改进课堂,反复磨课,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的课改理想是:在“五环”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让学生快乐、有兴趣、有激情的学习。

“五环”课改中,倡导老师们坚持写课改日记,一来为教学几十载的教学经验做一些总结,也趁机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二来也为我校的“辛小五环教学法”成果的整理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我校力争预期形成一套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辛小五环教学法”,也把我们的教学活动从实践提升为理论。

先在我校有3个课改实验班,分别是四年级语文,五年级数学,六年级语文,并号召全体老师在教学中渗透“五环”理念。“五环”教学,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很重要,我们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授之以渔”,在初读、细读、单元整合展示分享的初级阶段,我们老师要扶着孩子走,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初读交流达标导学案”,学生拿到这份“初读交流达标导学案”后,就能读懂自己的“知识树”上可以结什么果,也能知道自己在交流达标环节时自己需要交流什么内容了。因为这个导学案是我校语文老师们精心集体设计的,它囊括了几乎初读部分所有的知识点,孩子们可以从这里进行有选择的选择结果,一定能保证交流内容在“需要达标”的范围之内,真正起到了“扶”的效果,也就是“达标”的效果。待孩子们充分掌握交流达标的涉及内容以后,再放手让孩子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 研究型教师 多元化培训

“教师即研究者”在欧美教育界甚至被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义语。因此,生物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从“教书型教师”转型为“研究型教师”。而生物学作为不断探索及完善的学科,也必然要求其学科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中学生物学与研究型教师

生物学是一门在不断发展的学科。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生物学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由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一系列与生物学交叉的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此以外,随着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短缺,环境、经济、人口、食物等现实问题的出现,使得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倍受世人瞩目。在这样的环境驱使下,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关注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这就对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教师而言,高等教育阶段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与中学生物学所教授的内容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而言,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变得局限与陈旧,与生物学现代技术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种种矛盾的存在,生物学教师必须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自身的科研素养,不断涉猎新知识,对生物学及生物学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研究。生物学教师一旦成为了研究型教师,就能避免自身与时代脱节,从而更好地达到生物学科教学的要求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研究型教师,与传统型教师有着较大的区别:

1.教研意识。研究型教师有其特殊的内涵,对待教学通常会自觉运用系统思想,主动探索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规律,以优化教育行为。而这些特征在教学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课上的改变。研究型教师除了备大纲、教材、学生、教法以外,还要备新课标、收集资料、备课件等。这些备课方面的改变,使得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得到提升,面对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能游刃有余地化解。二是教案上的改变。教案除了常规内容外,还有教材分析、学生学习背景分析、情境设置、讨论话题、探究主题、教学反思等。这些方面的加入不仅能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准备,融入自身对教材、教学理念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领悟生物学的学习规律以及科学的实质。三是课堂上的改变。研究型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这种改变,不仅尊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还将知识学习的层面上升到感悟生命的层面,使得生物学成为了学生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学科,成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良好媒介。

2.资源意识。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生物学教师如果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将会对生物学教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型教师对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将丰富生物学教学、丰富教师的阅历,并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触发其更多的生活经历与感悟。

3.反思意识。反思是研究型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能力之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反思意识,包括课前、课后以及课堂中的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正确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汲取教学经验,才能适当地总结和研究自身的教学行为,并提出更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换言之,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自我监督,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中学生物学研究型教师的养成策略

1.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知识意识。对于生物学研究型教师而言,丰富的理论知识、广泛的科学知识、精深的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是其重要的内涵。教师必须通过积极收集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趋势、科学发展动态、生物学科的发展动态,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才能整合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为自身开展科研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问题研究意识的培养。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要教师通过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来进行教育科研,因此,需要教师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并坚持进行教学反思。无论是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后反思,都要努力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并加以改进。另外,要培养问题研究意识,还需要教师拓宽眼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实践发现,在同一教研组或是各教研组之间,针对某一话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既能督促教师收集各类资源,丰富自身内涵,增进同事间的交流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又能帮助教师勇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寻求创新。

(3)组织课题、专题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配套设施的支持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的约束,都为生物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了有序的成长环境。另外,还可以开展生物学教育内容的校本研究。一是针对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拓展。二是根据教师及学生特点,进行生物学拓展课、兴趣课教材的研究,采取因材施教、因地适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4)倡导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更注重教师的经验积累以及实际运用。由于研究领域与学者研究不同,它更注重教育理论与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解决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由于课改的需要,许多教师都会摒弃之前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这对于许多在职教师,尤其是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生命科学的新教材中,不仅内容的安排上有了很大改变,课程的整体设计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在职教师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研究,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加强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学校在设定教师培训计划时,应提倡“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对于生物学教师而言,可以开设如生物学教育方面最前沿的讲座,或是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最新科研动态的信息。除了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开展有关拓展教师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因为生物学教师对于生命、人文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及其道德品质的建立。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应鼓励教师走出课堂,组织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如对整节课节奏的把握、对课堂气氛的拿捏、对教材的整理,等等。

(2)职后的自我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相关资源,亦可以通过阅读等方式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或是针对自身的需求与不足,进行各类自我教育。同时,还可以引导教师阅读一些思维科学方面的书籍。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教育问题产生的思考缺乏依据,这些观点就难以被学生接纳。因此,不仅学校应提倡教师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教师本身也应投身于思维科学的学海中去。

(3)专家与教师合作。专家身处教育理论研究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学习,必定能开拓在职教师的视野,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教师可通过在职研修、学历提高、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等方式与专家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3.培养中学生物学研究型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要培养教师教学问题的意识,写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每名教师除了应准备好教案之外,还要注重在每节课后写上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认真按照自己上课的表现来总结反思,及时了解、分析不足之处,做到每阶段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还必须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教案上,还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自身的思维力,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教参、教案等材料内容都有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只有经过了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思维力,更好地把握课堂。

(2)在教、科、研中寻求结合点,深化教师教育。

首先,教师需要摒弃墨守成规的教学思想。有许多教师习惯于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在明知它早已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情况下,仍旧不思进取,不能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这就是一种图安逸的懈怠现象。只有敢于摒弃原有的落后教学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学生,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次,要发现和创造自主发展的教、学、研的结合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与其实践中的教学、学习和研究相结合,要在教、学、研这三方面寻求结合点,使之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促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如果教师只会教学,那么,他必然只能成为“教书匠”;如果教师只沉醉于自身的学习,在教学上没有发展,没有关注科研,那么,他就会缺乏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果教师只会研究,那么,他更多的只能是“纸上谈兵”,所做的研究也不过是缺乏实践的空谈。

此外,相关职能部门要为教师教育的良性互动达成提供指导。教师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师范院校或是职后的教学研修,它更应该是教师本身积极参与其中,寻求教师教育的着眼点以及发展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最后,教师还要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保持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2-84.

[2]汪利兵.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0-5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3.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5-02

当前的教育受新课改的影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学校和教师也在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对教学做出了调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教学的更好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做出调整和改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1.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指导,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了解了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是依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不够彻底,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于心,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脱离了当前的教育观念和目标。

1.2 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方法有待改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给学生解惑,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教师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课堂上由于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要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受教学质量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当前的教学没有实质的提高和改善。

1.3 教师的学习观念不强,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代在变,教学观念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为学生创造科学、健康的学习环境。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培训不重视,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已经总结出了较好的工作经验,不需要再进行学习。在教学中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自身专业素质上也很少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导致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不高,同时教师没有深入的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浮于表面,很难深入下去。

1.4 评价体系单一,与学生之间关系较为疏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主要是考试成绩,一般教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在课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容易忽视一部分学生,学生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才能得到关注,这样会对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关系较为疏远,仅限于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2.高中生物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着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

2.1 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当前的教学服务。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关注新课改后的生物教学目标,及时调整生物教学目标,重新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的教学。

2.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以让学生吸收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观念。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生物一门偏理性的学科,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的作用,以实验教学法代替传统的讲授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感受和理解生物知识,通过实验学生更容易记住基础知识,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符合实验结果的现象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有所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教学中,除了实验教学,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教学资源――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展示不同于教材的内容,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2.3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所面对的是一代代的新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的面孔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不能秉承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势必会被教育大势所打败。此外,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丰富和学习,知识也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否则,学生学到的永远只是较为肤浅的表面知识,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5篇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高中体育教学都是围绕体育教学大纲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组织形式的,致使教材内容、组织形式、教学进度等方面都是统一实施,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应当积极开展体育选项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高中时期切实有效的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呢?

关键词:高中时期;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策略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展开,以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教学,促使学生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意识等方面均能有所提高,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创造条件。但是,通过对我国近些年高中体育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体育教学依旧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被动的参与体育项目锻炼。这与体育选项教学未能有效推进有很大关系。针对此种情况,应当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切实有效的落实体育选项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选择适合的、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强化自身身体素质、意识、能力等,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一、体育选项教学及其实施的必要性

(一)体育选项教学

体育选项教学是指学校在健康为先思想的指导下,以自身的教学条件及环境为基础,合理地制定相关的教学项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等情况,在校方给出的教学范围内选修学习项目的体育教学形式。这充分说明了体育选项教学打破了班级界限、年级界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将教学自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这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学生意志等方面有很大帮助。所以,体育选项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值得有效落实。

(二)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

符合高中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合并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从这一角度来分析,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确定其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得到排解,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如此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并且认真进行体育运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新的体验与感受,重新认识体育运动的同时,强化自身的体育文化、健康素质,并且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高中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也趋于稳定。此种情况下,进行以往体育教学,使学生被动的进行自身不感兴趣的w育项目运动,势必会使学生懈怠,甚至起到反作用,致使体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不能发挥出来。而体育选项教育的开展,则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体育项目,如此学生能够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并且能够欣然接受与之相关的知识、训练等。这充分说明了体育选项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其中,良好的学习与锻炼。所以,体育选项教学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二、体育选项教学的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高中时期,体育选项教学的良好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使体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并且使体育教育变得更有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呢?笔者参考了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对于提高体育选项教学的有效性有所作用。

(一)构建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

课堂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倾向、学习态度、自我认知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出于提高体育选项教学的有效性的考虑,应当构建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而所谓的科学课堂评价机制,是要求课堂评价机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能够将学生学习态度、体育情感、体育活动参与度、体育成绩等方面囊括其中,以便全方位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学生,而非利用体育成绩片面的评价学生,如此才能明确学生课堂表现,以便优化调整体育选项教学,为更加有效的、合理的教授和培养学生奠定基础。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对于方法的学习,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基于此,为了有效实施体育选项教学,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详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进而选用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意志的教学方法,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体育选项教学之中,以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使体育选项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三)构建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

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的构建,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选项教学活动中来。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创设轻松、自由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之教师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如此可以使学生对体育选项教学感兴趣,主动参与其中。

三、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选项教学符合高中新课标和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其有效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要想使体育选项教学能够有效实施,还需要注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等,才能提高体育选项教学的教育性、有效性,使学生在体育选项教学中不仅收获健康的体魄、还能强化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所以,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实施体育选项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建伟.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125-128.

[2]董玉良.如何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高效教学[J].科技信息,2011,(6):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