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8:05
导语:在糖尿病护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男33例,女12例,年龄48~67岁,病程10+5年。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病因分析
(1)血管病变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糖脂代谢紊乱,机体处于高糖、高凝、高粘状态而发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下肢供血逐渐减少。
(2)神经病变高血糖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内膜缺血缺氧而发生神经病变,导致周围感觉神经缺失,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周围运动神经病变,骨间肌萎缩,足部脂肪垫变薄,跖骨头突起。
(3)合并感染因神经病变患者痛觉减低或消失。当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造成伤口感染,引起糖尿病足,严重者导致坏疽。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障碍,多核细胞的移动趋化功能降低,噬菌能力下降,是导致感染的另一重要原因。{3}
(4)其它诱因
①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对末梢神经病变如肢体麻木,蚁走感、灼痛感等不及时就医,足部溃烂不及时诊治而造成糖尿病足。
②生活习惯不良,如嗜酒,不讲卫生,不注意防范。
③忽视足部护理,只注意心脑肾的防护。
治疗方法
(1)控制血糖:
使FPG控制在4.4~6.1mmol/L
PPG控制在4.4~7.8mmol/L
(2)控制感染
根据药敏结果或经验用药选用两种或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
(3)伤口处理
清创去脓,每天换药1~2次,局部用红外线照射,及湿敷,湿敷液配制:生理盐水100ml,胰岛素8u,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局部坏死严重者,可予以祛腐生肌药外敷。
(4)扩管改善微循环
(5)营养神经
(6)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纤溶
(7)营养支持
(8)截肢:病变严重损坏骨质感染扩大明显,及时截肢。
护理方法: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戒烟
(3)每天检查足,看足底有无大疱,割伤或跛足,尤其是要注意足趾之间。
(4)每天洗足,仔细擦足,特别是足趾之间。
(5)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洗澡前手试水温。
(6)不要赤足。
(7)不要使用化学制剂。
(8)不使用足操作的一些工具。
(9)经常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10)对干燥的足,可以在洗澡后稍擦护肤油。
(11)直着修前剪趾甲。
(12)确保每次就诊时均检查足。
(13)足皮肤有大疱或溃疡时均看医生。
参考文献
[1]邓尧利,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体会[J],使用医技杂志2005;12(2)七月:385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24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均符合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其中1型糖尿病44例,2型糖尿病196例。年龄在17-79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男134例,女106例,农民44例,工人70例,干部、知识分子126例。该组患者中120例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记为观察组,其余12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按照健康教育的临床护理路径,从入院一直到出院进行有计划、有规律、有次序的健康教育。自行设计糖尿病相关知识问卷,满分100分,得分≥80分的病人视为健康教育达标,以及工作满意度问卷,对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自我控制及监测血糖的能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3临床护理路径
1.3.1入院时
观察组在患者入院时,向患者或家属介绍住院的环境与一些医疗设施的使用方法,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与让其学习入院介绍手册,医院的病房部的作息制度,探视制度以及主治医生和主要护理人员的联系方式,以备突况发生时,及时联系。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对疾病及健康知识的认识,特别是对糖尿病药物、饮食治疗的认知度,发放医院的医学DM健康教育手册,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疾病,但坚持规律用药,合理饮食是可以控制病情的。
1.3.2入院第2d
在进行各项检查前,要告知患者检查的时间、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由床位护士对患者糖尿病知识及用药知识进行评价,了解其对糖尿病及所用药物、饮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遵医行为,针对患者的掌握情况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其病因、症状、体征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强调长期规律用药,特别是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时间、方法、剂量、注意事项,必要时可用大号字体简单标明或给予药物说明书[2]。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吃药后会出现心慌、出汗、有饥饿感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有时也会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肝肾功能的损害,为减少双胍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其应在饭前30min口服。在产生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补充糖分,如喝一杯含糖饮料或口服葡糖片,5min内无法改善可再吃些糖。在日常生活方面,要注意宣传教育保持正常生活规律和合理睡眠的重要性。在此期间还要宣传糖尿病的自我保健,该部分包括主要有皮肤、足部、眼睛以及口腔护理等。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5]。预防皮肤损伤和皮肤感染,保持足部清洁,每日进行足部按摩,鞋袜合脚,穿棉织袜,软底布鞋,洗脚水不宜超过患者体表温度,防止烫伤,剧烈运动,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危险因素等。早中晚三餐后注意刷牙,保持口腔卫生及时进行常规检查。眼部可以进行日常按摩等。
1.3.3入院3-5d
饮食治疗则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饮食控制的原则、重要性。应避免摄入高糖饮食(淀粉类)和高脂饮食,不饮含糖饮料,使血糖、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3]。要戒除饮酒,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应少吃,其能量的摄入要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和机体状态性别、营养状况、年龄、体力活动及有无并发症来计算。避免过多摄入多糖(麦芽糖、蔗糖)和单糖(葡萄糖)等纯糖制品。蛋白质的摄取则要以豆类及动物性蛋白为主,让患者对植物替代法有个简单的了解,营养值基本相等的食物,可以互相交换。如:绿豆、小麦、大米、高粱米25g,马铃薯100g,生面30g,馒头35g,这几种食品是可以互换的。注意控制体重,其可以控制血糖,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耐糖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判断消瘦或超重常应用体重指数(BMI)即体重/身高的平方=(kg/m2)判断。18-25之间都属于健康的标准体重。一般说来,DM病人的体重下降7%后各种代谢紊乱的成分才能得到改善。且要定时、定量,如按早中晚的分配方案,分别应占1/3、1/3、1/3或1/5、2/5、2/5,冬季可按2/5、2/5、1/5的比例分配,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饮食中要注意对盐的摄入量。食物以偏淡为好,每日食盐量控制在6g以下,若是DM病人并发肾病、冠心病,更要控制钠盐的摄入,一般每日在2g左右。
1.3.4入院6-10d
⑴血糖检测:长期有效控制血糖可明显降低或延缓DM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在次期间主要是指导患者监测血糖、尿糖的意义,血糖的控制的正常值以及其合理的波动范围。有条件的病人可自备血糖监测仪,可使糖尿病病人每个人随时了解自己的血糖状态。血糖的检测有利于对于疾病的评估以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意义。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3.8-6.1mmol/L,把餐后2h血糖在7.8mmol/L以内[4]。若是病情稳定的患者,则每周测清晨测一次空腹血糖,若是病情不稳定者则需要每天测一次血糖,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建议每周测4次。⑵运动疗法: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在某种程度上其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防止发胖、血管硬化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运动采用强度较小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运动时要注意放松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80%(最大心率=170-年龄),要使肌肉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运动中不要感到心慌、气短,比如散步、太极拳、竞走、慢跑等。
1.3.5出院3d前与出院后
出院3d前要确保患者应经学会自我检测血糖、尿糖,以及如何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发生低血糖时应该怎样处理,交代家属经常关心患者,促其按时用药并监督饮食控制情况。告知患者出院后要坚持药物、饮食、运动治疗和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出院后,分别于1周、1个月和3个月后进行跟踪随访或电话联系,提醒和督促定期复查,生活有规律,保持乐观的情绪。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自我控制及监测血糖的能力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4项指标比较。
自我控制及检测血糖的能力采用血糖平均正常日来衡量,观察组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血糖平均正常日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1.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基本知识教育
基本知识教育主要有: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运动、药物、饮食、病情的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足部护理的相关指导知识。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的知识手册便于患者学习。护理前及护理干预9个月后对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检查、收集和评价。实验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的护理知识及行为方式转变等健康教育,遵循一对一、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向患者详细讲解该病的危害性、发病原因、筛查的方法及意义;指导、示范足部护理的方法及步骤;通过保护性的袜、鞋等实物向患者讲解鞋袜的选择方法及原则,指导患者选择大小、厚底、宽头、柔软的鞋子。结合照片、图片等向患者指导、示范修剪脚趾甲的正确方法。发放糖尿病足的护理知识学习手册,便于患者学习并巩固学习的知识。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1、3、6、9个月到医院进行复诊,复诊时对患者的糖尿病足的认识、护理知识的认识及掌握程度、足部护理方式的改变、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并继续进行相应的指导及健康教育。
1.2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9个月后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1.4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
2结果
护理干预9个月后,实验组的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关键词:胰腺癌糖尿病术后护理
胰腺癌和糖尿病在发病学上有互为因果关系,胰腺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根治,而糖尿病可使患者代谢紊乱,机体修复及抗感染能力下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因此,针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加强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我院从1999年2月~2008年2月共手术治疗27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现将术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33~76岁,平均57岁。胰头癌22例,胰体尾癌5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胰腺癌。其中导管腺癌24例,腺泡细胞癌2例,腺鳞癌1例。糖尿病诊断以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为标准,本组患者均属2型糖尿病。
1.2治疗与转归入院后限期在全麻下施行胰腺癌根治术,术后并发胰瘘3例,占11.1%,切口感染3例,占11.1%,腹腔内出血1例,占3.7%,共7例,占25.93%,经护理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均得以控制,顺利恢复。其余20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占74.07%,达到明显的术后护理效果。
2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术后情绪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再由于患者身患胰腺癌和糖尿病,多数患者对手术治疗缺乏信心,持焦虑、悲观的心理状态。护士应加强心理护理,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使患者调整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向患者解释存在不良心理反应的危害性,说明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抑制癌细胞繁殖,通过“抗癌明星”的典型事件,即使癌症晚期存活10~20年的也有较多报道,再通过患者的家属、亲友的关爱以及社会的支持,多渠道的开导和启发患者,减轻或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增强患者术后的免疫力,对术后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体质虚弱,加上糖尿病对各器官功能的影响等原因,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采用心电监护仪随时监测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及时测定尿量及中心静脉压,掌握补液速度,纠正血容量不足,并详细记录24h液体出入量。对有明显阻塞性黄疸,肝功能较差的患者特别要注意其神志的变化,防止发生继发性肝昏迷。对既往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观察其速率,节律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3营养护理由于癌症、糖尿病对机体营养的消耗,再由于手术创伤引起失血、失液等因素,术后应加强营养护理。患者在禁食期间主要加强全胃肠外营养(TPN),对于糖尿病患者,据报道[1]按105~125kJ/(kg·d),糖:脂为1~2∶1,热∶氮为630∶1g,氮,糖:胰岛素(RI)为4∶1或2∶1,再根据血糖测定置调整RI用量,使尿糖控制在(±~++),有良好效果。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注匀速,以防忽快忽慢所致的血糖改变。待肠蠕动恢复后应加强肠外营养(EN),给予要素饮食和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再循序渐进、少量多餐,促进患者的顺利恢复。
2.4引流管观察与护理术后需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警惕术后胆瘘、胰瘘和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保持引流装置和引流口皮肤周围的清洁,如腹腔引流液为血性>100ml/h或>500ml/24h,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需应用止血剂、扩容等处理,必要时手术止血。本组出现腹腔内出血1例,经早期发现,及时止血处理得以控制。如腹腔引流管引流不畅可用等渗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行腹腔缓慢冲洗,每天1次,有较好效果[2]。如引流管内有清亮、无色的水样液体渗出,应考虑有胰瘘的发生,应立即将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涂擦氧化锌软膏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3]。本组发生胰瘘3例,经及时处理得以控制,恢复良好。
2.5控制血糖的护理糖尿病患者术后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刺激,再因情绪反应等因素,导致术后血糖明显升高。术后需严格遵医嘱给予胰岛素等治疗措施,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降低血糖,防止高血糖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护理时应动态监测血糖、尿糖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可应用血糖仪定时检测血糖水平,掌握血糖的变化,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控制血糖除由静脉注射胰岛素外,应及时根据血糖、尿糖值调整胰岛素皮下注射剂量。吴丽仙等[4]报道,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术后有明显防止高渗性昏迷发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卫,张军,孟荣贵,等.大肠癌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11):883-885.
2张华.肝门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学杂志,2001,16:356-357.
出院随访是护士和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是医院走向社会积极有效地延伸服务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近年来,患者及其家庭对自我调理、病情观察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需求逐渐增加。但医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保健服务现状及社会需求的调查,探索医院对出院患者的服务向家庭延伸的有效途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选择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将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男132例,女93例,年龄16~70岁,平均(43±8)岁,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务组:男136例,女8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7)岁,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接诊,进行床边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讲课,出院时行出院指导;延伸服务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导外,出院后1周内电话或上门随访,以后每2周一次,1个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随访档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状况、是否执行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是否遇到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征询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两组患者均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血糖检测。血糖控制标准及疗效判断: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间为控制佳,8.0mmol/L以上为控制不佳。医院从保健服务中心和病区责任护士中选定资深护师6人组成保健服务小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职,她们临床经验丰富,态度和蔼,富有爱心,沟通能力强,具有人文关怀理念,随访工作,由病区责任护士具体执行,护士长全面监督,建立专册登记随访方式、次数、和基本情况。
2结果
对照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务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例,血糖控制率88.00%。两组比较,χ2=3.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除遗传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种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已是公认的事实,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缺乏依从性……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务,是医院临床整体护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3.1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务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医护服务。实施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其职责、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家庭对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3.2对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务可提高健康指导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医瞩、指导的服从或遵守[2],表现在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患者的依从是治疗有效的基础。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患者的较普遍现象和保健重点,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对医生护士的嘱咐会逐步淡忘,依从性降低。延伸服务能监督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维持其依从性,继续认真遵守医嘱。有报道约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随访和健康教育[4]。患者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联系,不仅增加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也给患者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平时电话随访中可以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的干预,及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为。
3.3延伸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患者满意延伸服务的这种形式和内容,说明这种护理工作的扩展形式,将服务延伸到院外,避免了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的脱节,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5],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状态,且不断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护理工作,它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张缨,洪水玲,裘佳清,等.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99.
2刘琳,岳淑英,李金丽,等.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制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30~332.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至2013年11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53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9.4岁。将112名患者随机分为第1组和第2组,每组56例,每组中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情、受教程度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每组糖尿病患者在监测血糖、肾功、血脂、饮食等方面,均按照医嘱进行相关药物治疗。1组患者于每周日下午选取1h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只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和传统护理。
1.3评价方法
使用自制情况调查表,其中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10分)、治疗知识(10分)、自我保健知识(10分)、并发症知识(10分)、饮食护理(30分)、遵医嘱用药(20分)、主动测血糖(15分)、足部护理(25分)八项内容。7周的健康教育结束后,两组患者填写问卷,对各项内容的分值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观察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4血糖监测
在整个健康教育进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3个月内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控以及比较,以最后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2结果
2.1糖尿病患者知识改变情况
参与健康教育的第1组患者懂得了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对糖尿病的重要性,并掌握了药物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对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如何积极预防并发症,未参与健康教育的第2组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知识掌握及急慢性并发症掌握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的改变情况
第1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平衡饮食,主动遵医嘱用药及积极测定血糖,并注意预防糖尿病足产生,而第2组患者在相关方面均不如第1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血糖变化
结果表明,参与健康教育的第1组56例患者在3个月后的血糖检查中,有51例空腹血糖降至正常,占89.93%,第2组中,56例患者有27例空腹血糖降至正常,占49.69%,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糖尿病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他们的年龄为32-63岁,平均年龄为(43.5±6.3)岁。他们的病程为0.8-13年,平均病程为(5.2±1.3)年。根据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全部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社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加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建立患者档案,定期随访。
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分别进行护理干预。定期随访,掌握患者的饮食、睡眠、用药、体育锻炼、病情变化等情况,并测量他们的各项指标;
(2)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发生的并发症、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对他们开展知识讲座,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再针对患者不明白的问题一一解答,发放一些相关健康手册,让他们回家阅读;
(3)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
要有效控制血糖,就要加强饮食控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帮助他们制定饮食计划。主食可以选淀粉类食物,要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禁烟酒,不可食用过多糖类食物,还要少进高脂肪的食物。饭后一小时可交代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散步等,运动可促进糖氧化,让胰岛素敏感度增强,可帮助血糖下降。但在运动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以每个星期五次为宜,每次半个小时,若感到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
(4)药物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护士要向患者耐心解释规范使用药物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在注射胰岛素时,要掌握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等,注射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避免注射后发生低血糖。有效的干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皮肤抵抗力下降,最容易发生糖尿病足,一旦皮肤破损,很容易发生感染,伤口难以愈合。因此,要做好足部卫生工作,同时还要注意低血糖并发症发生,告知一旦发生低血糖的急救方法;(5)心理干预。患者发生糖尿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难免产生烦躁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作为护理人员,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多和他们有效沟通、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让病情尽快恢复。
2结果
观察组通过干预护理后,较对照组对糖尿病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且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21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对护理干预感到满意,只有1例患者不满意,而对照组只有15例患者感到满意,6例患者不满意。由此可见,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意义。
3讨论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011年11月14日公布的最新报告,到2030年,全球将有10%的成年人可能罹患糖尿病,全球可能有5.52亿人罹患糖尿病[1]。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的患者伴有糖尿病足病[2]。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的脚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发展的共同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足溃疡,溃疡可以触及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严重的下肢血管病变造成的缺血可导致坏疽[3]。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愈后差,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以上[4]。
1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异常使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或丧失知觉,失去自我保护机制而导致受伤,而且在外伤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导致组织缺血,引起皮肤干燥、皲裂,而伤口感染,局部压力增大的区域发生胼胝及溃疡。运动神经病变使内收肌肉萎缩,趾骨畸形,导致爪型趾、高足压,使局部压力增高常,导致溃疡发生[5]。
1.2 血管病变: 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严重影响了组织的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缺血和坏疽。
1.3 感染因素: 高血糖状态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极易受到感染。20%的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有骨髓炎,处理变得愈加复杂[6]。
1.4 外因: 轻度外伤(机械性)、冲击、溃疡、冻伤、热烫伤、热灼伤、化学物质伤、足部不正确处理、职业伤等。
1.5 其它因素:足部结构异常、关节活动受限、肾病、高龄、糖尿病的病程、 既往溃疡史、吸烟、糖尿病知识缺乏、心理因素、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差等[7]。
2糖尿病足病的护理现状
2.1 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糖尿病足病是可以预防的,由于85%的截肢起源于足溃疡,因此主要目标是预防溃疡的发生[3]。预防为主的观念逐渐深入,但难以在医院内和门诊贯彻落实。正如英国安德鲁・博尔顿教授(Dr. Andrew Bolton)所说,只要做到让糖尿病足病患者脱下鞋袜,糖尿病专科医生或护士认真用眼看和手去触摸,就可以及时发现绝大多数的足病问题并得到解决,但真正能够这么做的临床医师和护士不多[8]。
2.2 糖尿病足病的健康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患者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差异较大。糖尿病足病的治疗与防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控程度。李明子[7] 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达85.1%的糖尿病患者有足部压力感觉和(或)振动感觉减退或丧失,且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较差,足部的自我护理状况令人担忧。要加大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预防护理教育强度,让患者和家人也了解到相关的医学知识,学会辨别控制糖尿病足诱发的高危要素。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呈正相关,积极度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时应评估患者所处的积极水平,根据其所处的积极程度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控制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的目的[9]。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即坚持每日温水洗足 - 检查 - 涂搽润肤霜 - 足部按摩 - 下肢运动,使糖尿病足的预防具体形象化[10]。要求患者每日检查其足部有无溃疡、水泡、红肿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教会患者如何观察。
2.3 糖尿病足病的饮食护理: 在治疗糖尿病足病过程中饮食护理起着积极的作用。感染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其消耗大,因此要确保三大营养物能在总热量比例中适当搭配。一方面限制摄入的总热量,另一方面确保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可适当增加11% ~21%比例热量[11]。杨小平[12] 等人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饮食的依从性与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对于糖尿病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尤其是以糖尿病足为首次发现,且创面多为湿性坏疽的患者来说,需严格控制饮食的摄入。但对于有些病程较长、身体瘦弱、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我们一方面鼓励其进食,如多肉、鱼汤等富含精蛋白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另一方面应加强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使血糖维持在5~8mmol/ L之间,确保患者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13]。低蛋白并有浮肿明显者应按医嘱输注静脉白蛋白,以防外渗组织液,足部加重肿胀,难以愈合局部溃疡;少刺激、忌辛辣饮食,给予高维生素、丰富的含锌饮食,吸烟会引起血管局部收缩进一步加重发生足溃疡,劝服患者戒烟。
2.4 糖尿病足病的用药护理: 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疗过程中,抗生素和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非常重要。一定要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并严格掌握口服降糖药物、降压药物等的剂量和服药时间,定时监测血糖和血压,根据医嘱及时调整剂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适时加减或更改处方。同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不能随意中断,以防血糖升高,影响治疗效果[13]。
2.5 糖尿病足病的局部伤口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部溃疡,首先应观察判断是否感染,如果发生感染,应合理使用抗生素。然后需要全面评估伤口,作为伤口治疗和评估病情进展的依据,并针对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选择合适的敷料。蒋琪霞[14] 等人的研究显示,选择恰当的清创方法需根据患者的适应症、耐受性及其主管意愿、清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作用来综合考虑。对于湿性坏疽,要保持足部引流通畅,且不宜过分冲洗,以防细菌蔓延;对于干性坏疽,局部清创采用蚕蚀法,即分期分次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创口和切口引流通畅。此时,清创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因为坏死组织清除不及时可使感染迁延不愈;一次清除过多,会造成正常组织受损,可使感染蔓延。必要时做单个足趾的截除[15]。胡晓红[16] 等研究显示,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率达91.2%。局部伤口标准清创后连续透皮吸收纯氧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有效性可达86%[17]。
2.6 心理护理: 胡晓红[18] 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16.4%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或(和)焦虑。而抑郁、焦虑情绪与疾病本身的问题又可能会影响到对自身的照料,使血糖控制不良,使情绪进一步恶化,造成病情的恶性循环,使得生活质量降低[19]。因饱受慢性病的长期折磨,大多数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治疗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另外,在心理上易产生无用及孤独感,导致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
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往往回避心理或精神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要引起其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和配合。要在专科医护人员的正确教导下,形成四位一体的相互依靠的支柱群体,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医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地倾听患者的陈述,从患者身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赢得其信任。医护人员不能取笑或无视患者的感受,这是决定实施心理治疗及护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和环节[18] 。
3 对糖尿病足病的护理展望
我国的糖尿病足病已经越来越受到了从医务人员到患者的重视,有关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在明显的增加。护患双方都要充分重视足部的问题,开展糖尿病足部护理的健康教育,可以避免足部溃疡以及49 %~85 %的截肢可能[20]。
临床工作的深入和临床研究质量的提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在糖尿病足病的治疗和护理上,中医药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军。但西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病同样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之上[8]。
要拓展治疗途径和方法,例如已发表的文献: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16],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20],高锰酸钾溶液足浴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21],蛆虫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2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护理[23],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与预防的体会[24],糖尿病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体会[25], 糖尿病足溃疡内科治疗进展[26] 等,我们都看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相信,新方法、新手段、新器材、新药材将会不断涌现,给患者带来福音。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要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高到一个医学管理的层面,这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控制的全面达标,对糖尿病足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足病的自我护理与保护、危险信号识别等等。希望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会有所降低,治疗费用有所降低,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心怡,方朝晖.糖尿病足中医临床治疗与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85-186
[2] Diabetes Public Health Resour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b site. http://cdc.gov/diabetes/Updated November 3,2010. Accessed September 12,2000.
[3] 王玉珍,许樟荣. 糖尿病足病的检查与诊断分级.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 489-492.
[4] 张辉. 糖尿病足病的临床研究现状. 中国全科医学, 2006,9(4): 267-268.
[5] Anderson CA, Roukis TS. The Diabetic Foot. Surg Clin North Am. 2007, 87(5):1149-1177.
[6] Berendt AR, Peters EJ, Bakker K, et al. 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 A Progress Report on Diagnosis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8, 24 (Supplement 1): S145-161.
[7] 李明子,徐靖. 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及其足部护理状况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10): 879-881.
[8] 许樟荣. 我国糖尿病足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15(11): 641-642.
[9] 石桂莲,吴艳平,张丽芳.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积极度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学杂志,2010,25(5):10-12.
[10] 张小群,范丽凤,等. 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的教育实施与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21(9): 10-12.
[11] 陈道蓉. 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探讨.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99): 307
[12] 杨小平,李翔,许樟荣等.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与代谢控制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 : 624-625.
[13] 于素萍,马岚. 糖尿病足护理研究现状. 齐鲁护理杂志,2008, 14(17): 51-52.
[14] 蒋琪霞,李晓华. 清创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 1045-1047.
[15] 王威,杨玉萍,石长,等. 12例三级糖尿病足病人的伤口护理体会.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51-352.
[16] 胡晓红. 臭氧加中药药膜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213-214
[17] Donald G. Kemp, M.D., Michel H.E. Hermans, M. D. The Journal of Diabetic Foot Complications, 2011, Volume 3, Issue 1; No.2: 6-12.
[18] 胡晓红,黄德芳,陈里茜等. 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心理状况的调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3): 91-92.
[19] Donald G. Kemp, M.D., Michel H.E. Hermans, M. D. The Journal of Diabetic Foot Complications, 2011, Volume 3, Issue 1; No.2: 6-12.
[20] 文静,刘敏. 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 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20 (12): 3199-3202.
[21] 胡艳红,袁高少芬. 高锰酸钾溶液足浴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1: 231.
[22] 蒋克春,王爱萍,王伟,等. 蛆虫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研究. 实用糖尿病杂志,2009,5(6) : 49-50.
[23] 吕玉娣,黄远红,袁梅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0) : 9-10.
[24] 钱素荣.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护理与预防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9) : 2339-2340
1古代医家对消渴肾病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便对消渴发病机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而逐渐丰富。《黄帝内经》论述本病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以及情志不遂有关外,特别提出与五脏柔弱,"脾脆""肾脆" 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变》中所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篇曰:"肾脆善病消瘅易伤"。《灵枢・本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强调了五脏虚赢、脾肾不足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人体正气虚弱,肾虚胃热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如《金T要略・消渴篇》中所述"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说明了虚劳、荣卫气血俱虚是产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金T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说明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摄水是消渴之根源,肾气丸温肾以化气,故而能愈消止渴,成为温阳治消之代表方。"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说明了胃中燥火亢盛亦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隋唐时期强调"燥热"和"肾虚"在消渴病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隋・《诸病源候论》消渴诸论中指出:"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使人下焦虚热"而致消渴,认为燥热伤肾,虚热上炎是消渴的病理机制。又云:"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强调热又可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由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腻之品,久而酝酿化热;或由服石不当,及至年老时下焦亏虚而石热独盛所致;"虚热"又多由房劳过度,或服石伤肾,肾阴亏损,终成虚热耗津之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创玉泉丸、黄连丸,建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唐・《外台秘要》云:"消渴者,原其发病,此责肾虚所致……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也。"指出消渴病病机在于腰肾虚冷。
时至宋代,"三消"理论逐渐形成。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刘河间《三消论》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察受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而不止而小便多。"刘氏认为糖尿病之病机在于燥热伤中,消烁津液,伤及肾脏所致。张子和不仅完整保存了刘河间的《三消论》,而且提出"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明确提出了并发症,关注消渴发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消渴的康复须经药物治疗、食疗护理、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结合。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说:"人惟欲态情,酒面无节,酷嗜炙乖闫桑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其热气
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骨节i疼,精走髓空,饮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朱氏以滋阴立论,对糖尿病病机认识重在饮食不节,积热伤中,热伏于下,导致肾阴不足,消渴乃成。
明清时期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既吸取前人的精华亦有所创获。明・张景岳对阳虚火亏致消有独到认识,创用温补肾阳治消之法,为后世开创益气温阳法治疗消渴之先法;唐容川《血证论・发渴》论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开近代活血化瘀治消渴病(糖尿病)之先河。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黄坤载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费伯雄对消渴的治疗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医醇腾义・三消》曰"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祛烦养胃汤主之。"
2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随着对DN研究的深入,现代中医专家对DN病机又有多种学说提出。彬,吕仁和[2]认为,DN的病机特点为: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气损耗及阳,伤及脾肾,以脾肾阴阳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五脏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储留,变证峰起。曹和欣等[3]认为DN的病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病变早期阴虚为本,日久耗气,致气阴两虚,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气虚运血无力,阳虚血行涩滞,久病入络皆可形成血瘀,瘀血既是DN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贯穿于DN始终。冯建春,时振声[4]认为,DN的基础是阴虚,病机的演变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标实有风寒、风热、湿热、水湿、气滞、瘀血、浊毒等。邵启慧[5]则提出DM各种并发症皆为阴虚血瘀。邹丽华等[6]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观察,总结DN病机特点以脾肾(或肝)气阴两虚夹血瘀为主,早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中、晚期则以
脾肾气阴两虚多见,瘀血是在脾肾(或肝肾)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阴虚、气虚是血瘀形成的重要基础。张永华[7]认为消渴为病,肺脾肾三脏俱损,关键在肾,气虚血行无力必致瘀血内生,故肾虚血瘀为DN的主要病理基础。刘洪陆[8]认为DN始终贯穿"虚"、"瘀"、"水"三大病理基础。周则卫[9]认为本病的
病机为气虚血瘀、肾阳亏损。
张家庆[10]等则认为经脉枯涩、瘀血阻滞是其主要病机,同时浊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周玉兰[11]提出"湿热"、"燥热"、"瘀热"内滞,津液难以输布,同时,阴虚津不化气,进而气阴两虚。张宗礼等[12]认为病机为虚、瘀、湿、逆,肾虚血瘀贯穿了DN始终。宋述菊等[13]则认为脾虚是关键,肾虚是易感因素。郑弼芳等[14]提出脾肾气阴俱虚,瘀血阻滞为病机,因此在补肾活血方药中重用活血化瘀药。张泽生等[15]认为病因病机主要是脾不升清,肾不藏精,瘀血阻络,浊毒内停,并指出脾肾两虚为DN病理基础,瘀浊内停为病理产物,主要的病理关键在于本虚标实。张福生[16]认为,瘀血是本病的发病根源,同时由于湿浊溺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成恶性循环。
关于DN的分型论治,现许多学者参照Mogensen分期方法的进行辩证分型论治,张瑞彬[17]将其分为三型:①气阴两虚,损及肝肾,为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为糖尿病肾病临床期。③阴阳俱虚,浊阴上逆症,本型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张琪教授[18]将糖尿病肾病分了三主型、三兼证。三个主型是:①气阴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及平素体质极度虚弱者,③脾肾虚衰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晚期,肾功能损伤明显,血清肌酐、尿素氮持续不降;并针对三个兼证瘀血、湿浊、湿浊(毒)瘀血壅结加减用药论还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病与肝郁(证)相关。
李大钧[19]等认为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有四型,而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多见的证候类型,以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总之许多学者[20-23]认为气阴两虚应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症候。乔玉秋[24]等认为痰浊是主要致病机制,主张从痰分型论治。痰浊中阻,治宜燥湿祛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热内蕴,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气虚痰阻经络,治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选参芪温胆汤加减。
综上所述,现代学者多认为本病是以虚为主,又兼夹有水湿、痰浊、瘀血等的本虚标实之证,虚、湿、痰、瘀是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而其治疗也应首先确立补虚的治则,在此基础上再衡量湿、痰、瘀的轻重缓急而用药。始于阴虚燥热,肺阴虚,虚热灼津,津不得布则多饮;胃阴虚,虚火消食,则多食易饥;肾阴虚,热迫膀胱,则尿多频数。然大多消渴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继之则以神疲乏力、倦怠懒言为主要见症,是因为热耗阴伤,使化气不足,加之虚火灼气,则气耗更多,导致病机逐渐向气虚转化,进入气阴两虚阶段,而随着气虚由微至甚,渐损及阳,最后将进入阴阳俱虚阶段。
参考文献
[1]吕仁和,时振声.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治[J].北京中医,1989,8(2):8-10.
[2]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2):96.
[3]曹和欣,何立群.糖肾宁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高过滤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5):19-21.
[4]冯建春.时振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学术思想和经验.第二届糖尿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03.
[5]邵启慧.滋肾活血法在治疗消渴兼证中的运用.辽宁中医杂志,1986,10(5): 19-21.
[6]邹丽华,易晓颖,郡红,等.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1,16(9):59-62.
[7]张永华,裴林.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桃红四物汤的治疗作用.浙江中医杂志. 1995,30(2):88-89.
[8]刘洪陆,郭惠芳.从痰瘀论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国医论坛,1999,14(3):22-23.
[9]周则卫.2型糖尿病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中医探讨.天津中医,2002,19(4):39.
[10]张家庆,郭赛珊,何国芬,等.关于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3.
[11]周玉兰.消渴病(糖尿病)湿热中阻型治疗研究.北京中医,2002,21(2):4-6.
[12]张宗礼,司福全.中药配合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J]月.四川中医,2001,19(12):33-34.
[13]宋述菊,牟宗透.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及辨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4):147-148.
[14]郑弼芳,张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21例[J].山西中医,2001,17(1) : 33.
[15]张泽生,袁遵守,杨新军,等.益肾扶脾化癖降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33(11):36-37.
[16]张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29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1.
[17]张瑞彬,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体会.河南中医,2003年,23(9):66-67.
[18]王晓光,王亚丽,张琪.张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陕西中医,2004,25(12):116-1118.
[19]李大钧,范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河北中医,2001,23(9):682.
[20]刘喜明,智文.糖尿病肾病的诊治与分型方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7):41-44.
[21]王立新.杨霓芝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拾萃.中医药研究,2000,16(6):36.
[22]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等.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