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17:11:18
导语:在教师学校实习工作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西方国家。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1年。虽然历史不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犯罪的日益猖獗。世界各国对法务会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完成了对美国20种“热门行业”的追踪调查,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名列首位。这便凸显出开创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和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在高等学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和课程,以培养专业的法务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高校于2001年9月开始在河北省的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办首届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招生55人。此后,廊坊师范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浙江经济学院也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渤海大学会计学院紧跟时代步伐。迎合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从2004年开始设立法务会计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法务会计专业本科生,到2007年为止已招收四届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务会计》课程作为法务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专业的设立而设立,它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由于法务会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就过硬的技术方法与技巧。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时刻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理论时,大量地、灵活地穿插案例;在穿插案例时,适当地、生动地进行情景模拟;在理论学习后,定期到法务会计实践基地实习,接触真实案件,亲身体验法务会计执业全过程,为将来真正执业做好准备。
一、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
《法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用来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必要手段,其总体设计思想是:“案例教学+校内模拟+社会实践”。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务会计从业的全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办案的主要方法与技巧,从而真正具备法务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
(一)案例教学
就是针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及时、适当、灵活地穿插案例,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讲授案例,即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列举、描述并分析案例。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时,学生仅仅是学习者;2.情景模拟,即由学生将教师所讲案例排演成小品,进行情景模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参与授课过程,从单纯的学习者晋升为参与者;3.设计案例,即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自行设计案例,并决定案情的不同发展方向,进而作出区别性分析,得出各自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从学习者或参与者一跃而成为讲授者,同教师站到同等的地位上,相互探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二)校内模拟
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建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各一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进行手工综合模拟。期间贯穿三层思路:(1)会计程序,填制会计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会计报表;(2)资金运动程序。筹集资金一物资采购一生产一销售一成果分配一上缴税金和偿还债务;(3)工艺流程。2.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运用会计软件进行电算化模拟,其内容和思路与手工综合模拟相同。
(三)社会实践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案件。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已与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等四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了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提供规范且充分的实践场所和时间并配备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其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争取在实践期内,使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法务会计真实案件,从而切实提高其对法务会计案件的分析与处理能力。2.选拔在实践基地表现良好且突出者,进入实习单位实习,独立处理有关会计和法律事宜,真正走入社会锻炼。目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在校外设有4个会计实习基地(锦州铁合金集团、女儿河纺织厂、锦州石化、锦州外运)和6个法律实习基地(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工商局、锦州市中级人民检察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检察院),可以满足学生实地参观和顶岗实践的需要。
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针对法务会计的专业、课程及教学方法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应是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个体活动,倡导平等、选择、关爱的人文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我设计。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参加实践教学。具体要求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师资配备必须精良
作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相应职业资格且拥有多年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在渤海大学会计学院,担任法务会计专任教师的都是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的教师,并且半数以上是上本科时修读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修读法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便是专门针对法务会计专业师资配备的复合型双师团队。在进行实践教学重要环节的校内案例教学过程中,同时具备高校专任教师资格和相应职业资格的教师在选择、分析案例以及校内模拟实验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其资质考核尤为重要。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基地的合作单位全部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其中。只有从业3年以上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才能够成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必须科学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展开,针对性、灵活性要强。主要包括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和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等内容,将法务会计课程中实践性强的核心内容全部涵盖其中,并应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选择必须恰当
实践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变。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
养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从业能力。例如:针对校内模拟实验,“演练式”教学法就是能使学生增强会计账务处理技术能;々的方法;针对校外实践基地,“跟踪式”教学法,即选派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可使其在接触真实案件、得到更多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增强实战能力;而针对实习单位的实践,则应采用“释放式”教学法,即先设定提纲,然后选择实习单位,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修改提纲,并独立处理实际业务,将自己从校园释放到社会当中,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圆满结束对《法务会计》课程的学习。
(四)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必须合理
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应充足,有效利用规定课时,适当补充课外时间。特别是校外的实践与实习,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安排在业余时间,适当延长至寒暑假。而对于家境困难且兴趣浓厚的学生,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可以联系长期实习作为兼职,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五)实践教学的监管考核必须严格
实践教学管理应有条不紊、因材施教,向实践基地派送学生应科学选拔、合理分组。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意愿,进而进行规范、严格的监管与考核。以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例,说明如下:
1.校内模拟:
(1)针对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一章中的综合技术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行模拟。首先。选择一个案例,把学生划分小组,各自对案例进行有关账务处理;其次,提交“案例模拟报告”之前。各小组分别阐述和分析自己所用方法、处理过程及最后结果;最后,通过比较,真正理解不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条件,掌握其中的技巧。
(2)针对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一章中的“损害赔偿的确定与计算”进行模拟。将学生划分小组,每组布置不同案例,课上讨论与课下协作相结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3)针对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一章中的“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实例”,进入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践。需以个人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2.实践基地:
根据不同的实践基地,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并须提交“基地实践报告”。
(1)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侧重于法律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进行实践。其中,着重进行对“交易行为中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程序”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由专职律师派发不同案件,并全程指导、监督,使学生了解办案全过程和实际办案方法与技巧。
(2)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侧重于会计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对审计证据的收集与鉴定”和“对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编制”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兴趣的区别,由专职注册会计师全程指导与监督,使学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有全方位的了解,并切实体会其与法务会计的差别,进而明确法务会计的工作职能与技巧。
3.实习单位:
Abstract: Based on occupational positions, the internship involves students in the real working process. It’s quite meaningful for upgrad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qualities, improving the practic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andenabling students to achieve a job successfully.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which appeared in students’ internship, the writer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m and offered suggestions.
关键词: 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Key words: internship;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205-02
0引言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2006年十一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在意见的指导下,近几年高职院校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方法,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1.1 企业参入热情不高企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传统观念和竞争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空闲的资源承担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即使有部分企业愿意承担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也存在着指导教师不足,工作任务不规范、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岗位不对口等现象。
1.2 学生管理难度大
1.2.1 师生沟通难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需要承担一部分的工作任务,指导老师也往往需要承担其他班级的教学任务。传统的师生交流的工具一般为电话、email、QQ、MSN等工具。这些工具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只能进行单对单的交流,当一位教师面对若干同学时,工作量很大,影响交流沟通的效果。
1.2.2 信息不通畅现在较多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几乎和学校脱离关系,学校的一些新闻和事件很难快速有效的传达到每位同学。造成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提交作业、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工作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1.2.3 心理问题发现不及时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①心理不适应:新环境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难没有不及时疏导,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②工作不适应: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怀疑自己的能力,厌恶眼前的工作。③人际环境不适应:与工人师父们和管理人员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④身体不适应: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校生活来说较大,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出现身体疾病症状。⑤公司企业待遇不平衡,双方满意度不一样。
1.3 管理不够精细化学生顶岗实习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指导教师(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参入的主体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各自的分工、工作步骤以及工作目标和工作所要达到的效果。而现在在顶岗实习期间,①学生比较盲目,目的性不明确,一般是老师怎么要求怎么做。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时随意性较大,没有明确详细的工作规范,这一点在兼职教师指导时更为突出。③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所要完成的技能训练和教学要求不明确,导致岗位安排不合理。
1.4 学校投入不大与校内理论教学以及校内实训课相比,校外顶岗实习投入较少。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入主要包括:校内指导教师的兼课费、路费和误餐补贴,校外兼职教师少量的指导费。对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一般不派专职的指导教师,因为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到企业专职指导学生。主要原因是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责任大而报酬还没有校内的老师高。
2有效解决顶岗实习的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又需要在现有的水平下不断的研究新方法,利用网络、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辅助实施。
2.1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目前许多企业对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①企业确实用人比较少,没有需求。②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意接受毕业生。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深化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体系。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作过程对职业人的需求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设计。综合性教学设计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预期学习结果的内涵分成不同的教学单元;②围绕某个教学活动或工作任务设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 加强与企业的耦合深度,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建设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真正能用的却少的可怜。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宽松的合作,没有真正的利益冲突,往往是合作容易而深入很难。因此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合作企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真正目的是培养适合自己企业需要的员工,而学校寻找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找到合作的共赢点之后,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设深度耦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2.3 划拨专用资金,加大校外顶岗实习的投入高职院校的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是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其教学标准要求应该相当高,其特殊的教学手段也决定着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入,这主要包括校内教师的差旅费、误餐费、课时费、以及出差补贴等,激发教师参入工作的积极性。校外兼职教师也应制定合理的绩效发放标准。
2.4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应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教师指导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教师指导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等等规章制度。明确学生、教师、企业三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责任和任务,确保整个教学任务有效、顺利、安全的实施。
2.5 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主要表现在师生的交流沟通难、信息不通畅、实训目的不明确等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建设顶岗实习管理资源平台,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B/S管理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学生、教师、系统管理三个模块。
2.5.1 学生模块功能学生模块中保存着完善的学生个人信息,必填信息主要有姓名、专业班级、实习单位、联系电话、QQ号、Email、电子照片等,方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撰写工作日志、工作报告、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给指导老师留言,查询老师的回复和老师给出的成绩。记录整个三年的顶岗实习全部成果。
2.5.2 教师模块功能教师模块中需要完善教师的基本信息,必填内容有姓名、联系电话、QQ号、Email、电子照片等。教师在平台中可以查询到自己所指导学生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平台和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
2.5.3 系统管理模块功能该模块除了拥有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的功能外,还有信息,提供下载、添加学生、教师信息、修改密码、分配指导教师、统计成绩、监督留言等功能。
2.6 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近年来不少地方依托较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这样既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提高了企业参入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的热情。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顶岗实习岗位,丰富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资源。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本身对学生的顶岗实践问题都高度重视,只要政府制度保障有力,校企实训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高效、有前瞻性,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三方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就一定能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高树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5):31-33.
[2]刘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23.
[3]谭辉平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中国高教研究,2008,(1):69-70.
关键词:护理专业;英语作文教学;词汇及句型训练;应用文
现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护理专业出国就业的人才越来越多,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成为她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作文教学是护理专业英语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经过笔者十几年教学研究和多次出国调研,发现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教学,虽然其专业性极强,教学过程中必须严谨,但是护理是服务性行业,英语学习重在语言运用能力,不是学术型、研究型培养模式。学生的英语教学需要走技术型、运用型路线。
一、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先打好词汇和基本句型的基础
作文教学需要按照一定顺序,有逻辑,有条理地进行。让学生步步为营获得提高,把学习基础打扎实,再进入更高层次地学习。这里的基础包括护理学英语基本词汇,护理学英语构词特点和护理学英语常用基本句型。更高层次学习才是学生独立阅读国外护理学相关文献的学习和护理学论文各部分的要求。[1]护理学基本词汇需要学生通过大量地重复,才能达到熟练运用。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因为过度地重复而大打折扣。如何保持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个及其关键的部分,成为当今护理学生教学中几大热议话题之一。护理专业英语单词相比日常英语,专业性强,针对性强,记忆难度相对较大,恪守一般的背诵和默写教学模式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从现代学生的新潮流中,笔者发现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播放视频进行教学。播放视频进行教学看起来似乎不那么高效,同样多的单词数,视频教学将会延误大量时间。事实上,播放视频的关键点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效率是以学生掌握英语单词水平为评价标准的,如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对待,那么在英语单词默写,或者英语考试中将无法取得很高的成绩,如此一来,即使单位时间内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多,但学生掌握不了,效率就显得无比低下。当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进行单词学习,原本枯燥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画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大脑的记忆能力也随着画面的介入而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于是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笔者对自己担任英语教学任务的4个班做了一个英语单词能力的教学反馈测试。其中2个班级按照一般教育方式,课堂讲解,布置抄写作业;另外两个对照班级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教科书附带cd中的视频内容以及笔者通过研究而确定的国外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豪斯医生”等。一周的教学试验后进行一共100个英语单词词组的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组的学生综合正确率为72%,视频多媒体教学组的学生正确率为87%。可见通过视频多媒体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单词教学效率。
二、重点攻克应用文文体
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要求培养技术型,运用型护理人才,因而英语作文的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应用文上,这类文体包括图表类,书信类等。在未来护理工作中,患者的日常病情记录常采用图表显示变化。例如:体温、血压等。在图表类作文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横坐标,纵坐标进行图标内容的表述。常见的比如时间与病情变化类图标作文,要指导学生根据横坐标--时间的推移,对数据点进行描述。可以由初始点的描述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接着一个地将关键信息表达出来,直至终止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对信息点的多样化和详细化的表述。书信类文章在护士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比如求职信,工作报告,与病人的信件交流等等。传统的论述文和这类文体具有很大不同,不符合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培养专业性、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在书信类作文的教学中,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文章格式,语言的优美性和句式的复杂程度将不再如论述文那样重要。例如工作报告,其格式应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自我介绍,以及工作报告主题;第二部分为此次报告的详细内容以及此次工作中自己的感受;第三部分为自己的总结、未来要求以及感谢。总之,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调研结果显示,良好的英语基础是由学生可观词汇量以及丰富的句型构成的。循序渐进,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以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应用文文体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要文体教学。其中,图表类和书信类文体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需要抓住图表类的数据表述和语言多样性和书信的内容格式。这些是护理专业英语教师值得关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作者:陈青 单位: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一、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工程,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学历提升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
二、继续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出台《*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评审专家库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年度工作报告制度。
四、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并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提高班,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的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营造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继续开展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举办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提高班和市级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组织我市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培训。
六、继续建立和完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启动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深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校际联盟工作。
七、贯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计划,做好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试验区的验收、总结工作。
八、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市级中职教师培训基地的专业建设优势,开展复合型骨干教师培训和重点专业技能培训。
九、推进中小学校本培训的优质化建设,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优质化课题的实践研究。
十、继续做好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今年年底前完成培训任务。
关键词:职业中专教育;实践能力;理论知识
为贯彻落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国家经国务院与财政部批准,下达了若干条有关扶持中等专科院校的政策。国家对中等职业专科院校的重视也令人们对此类职业中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加以关注。
一、职业中专教育的特点
1.实践性。所谓职业中专,顾名思义就是职业中等专科学校。那么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实践性是很重要的。因此,职业中专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专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这也是其区别于普通高中之所在,是其价值所在。普通高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职业中专则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中专院校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并不仅仅是教育中总结出来的或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过程中的本质特点。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增长知识。实践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对职业中专院校来说,教育的实践性已经不仅仅是其所体现的一种特点,同时也是其教育的一种必须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更专业更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
2.针对性。与普通高中另一点不同的是,普通高中采取打乱分班制度,并且所有班级所教授的内容也是一致的,而在职业中专里,学生们在入学初就已经选择好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基本和我们的大学选专业相类似。在三年的学习中,学校会针对学生所选择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也令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有指向性,避免了学生对就业前景犹豫不决的现象。
3.实用性。职业教育实用性,是指针对生产经营操作业务来讲,教师对学生理论教育和加强学生实践性,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面向具体工作职业的实用性,是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性教育不同地方,是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教、所学要更紧密地联系实际,要实用、有用、管用。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职业的具体工作需要,以职业技能为主,培养的是操作者,而不是理论专家,以实用性为主,重点掌握其实际操作要领,要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把最实用知识让学生掌握好,以足够的时间、相关的技术指导实用性的专门教育训练,以“熟”生“巧”,以“练”和实践求“精”,掌握其要领,所学所实践知识要有其实用性和应用性。
二、职业中专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薄弱。虽然职业中专院校的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理论知识的培养液同样重要。在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仍旧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知识记忆。很多学生在进入中专之后就把语数外等基础课程当作了不重要的课程,上课时候很多同学不认真听讲,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说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为了日后的就业,那么理论知识的传授则是为了个体素养的提升。因此在专业知识与基本课程之间,学校与老师都应该有一定衡量。
2.教育质量下滑。现在进入职业中专的学生大多是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基础不好,成绩不足以升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但是又由于年龄太小,所以进入职业中专就读。这类学生一般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问题学生”也不在少数。有的学校中常见抽烟、打架、顶撞老师、破坏公务,甚至早恋现象。然而面对这种现象,2012年国家最新下达的文件使得近两年来职业中专的入学招生量日益攀升,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涉及,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3.与家长沟通较少。我们知道大多进入职业中专就读的学生都是成绩够好是学生。学生的七点都是相同的,但是这类学生的成绩差强人意就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在职业中专就读的学生大概有5成来自于离异家庭,家庭管制缺乏并且自制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成绩下滑。这就要求学校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定期举办家长会或进行家访。
三、提高职业中专教育质量的方法
1.由学生选择喜欢的教育方式。比如:模拟教育方法,由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情景教育法,将课堂的教育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1]。多媒体演示教育法,一种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育形式。案例教育法,一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围绕教育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不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育形式。校内模拟实习法,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根据生产基地的环境状况真实模拟或还原,令学生真实动手体验。校外生产实习,是令学生参与到校外真实的生产基地,通过跟班实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社会调查法,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育形式[2]。
2.及时与家长沟通
学生身上问题的形成是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家长在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一味地埋怨学校与老师,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因为自己对孩子投入的关心不够多而产生的后果。一位老师的力量是很微薄的。尤其是对个别“问题学生”,仅仅靠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很难使学生在内心发生改变的。但是如果家长能够与学校有所配合,那也许结果就会大大不同。经过及时的沟通之后,即使家长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之间仍然不能够达成完全一致,但是基本上能做到“和而不同”。期望通过系统的沟通,能建立更和谐的学校――家长关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总结
不论是普通高中或者职业中专的教育,都应当引起国家及社会的高级关注。职业中专的主要培养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这同样是值得社会关注的一类人才。面对职业中专院校在教育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相关人员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才能为我们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输送更多精英级人才。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即校企合作。所以,作为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最佳模式,推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校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培养更能贴近职业岗位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能促使专业课程的改革,优化专
业课程,突出实践,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利的。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为辅的新型教师队伍。内外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零距离”。
再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的参与能准确界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参与能使实际案例贯穿于教学之中,并可掌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讨式、实验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另外,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和根本任务,逐步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而且也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从而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使教师的技能得到提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都明显存在,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却不容乐观!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都非常重视,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首先,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实训。但事实是这些企业往往与多所学校签订协议,只接待学生参观和临时实习,而且还得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时间内实训和实习,加上多所学校的需求,导致实训和实习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目的,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到了“现场”而已。
其次,校企双方没有协议,到了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由指导老师或者任课老师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到工作现场参观或实训。由于老师和企业是个人关系,企业一般会派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或指导,但仅凭教师个人交际关系,这种实训的机会并不多,而且每次时间也不会持续太长,因此,也不能达到很明显的效果。
再次,校企双方没有协议,但学生在最后一学年,都需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这样,学生提前一年到工作现场实习或实训,同时完成学校的毕业设计等任务。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到企业能够顺利地接手具体工作,实现无缝对接。但在这种形式中,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往往非常有限,大部分要靠学生自己或者家人来找。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实习单位的落实很难,即使落实也往往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所学专业帮助不大。
另外,校企双方仅有书面协议,实际并没有校企合作内容,企业不到学校,学校也不到企业实践,只是为了完成书面材料和评估指标要求。这种形式对于人才培养没有任何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目前,我国各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里面,企业很少全程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学建设。企业没有参与高职院校人才模式制定,其教学模式还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制定,不能满足企业、行业的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自然很难达到企业、行业的标准。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是这样的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应该有怎么样的模式呢?本人认为如下模式比较理想:
第一,“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是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扩展的外延,它不仅要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根本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重点解决顶岗实习选择企业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难等难题,形成规模的“顶岗实习”模式,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这种模式的实施主要解决实际岗位实践的问题,也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实习。
第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推行“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且加强操作技能,走上工作岗位无须“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很快成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第三,“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顶岗实习 问题 措施
一、我校采取学生顶岗的培养模式
本着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方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的模式,通过此模式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以此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校实行的是3年“2+1”教学模式的培养,我校分别与富士康廊坊厂区、富士康烟台厂区、吴江顶嘉公司、北方重工集团等企业进行为期5个月交换式的岗位学习。
二、顶岗实习的问题所在
1.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校地处辽宁地区,而实习基地大部分是在省外。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学校和实习单位相差距离较远,学生在实习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达到解决,此外随着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扩大,顶岗实习学生逐年增加,企业所承受的能力同样要得到考验,不同专业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单位及部门,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交流受到影响。
2.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身的管理理念,学生来到企业往往还按照学校“三点一线”的模式来要约束自己,没有跟充足的准备,当面对企业厂规厂纪的要求,面对倒时上下班工作,机台操作后要求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不适应,以至于需要1-2月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少部分学生则由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而被迫中断实习当了“逃工”。一是心理方面:在新的环境下新的生活遇到了新的困难,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导致挫败感;二是在工作方面,由于学生工作经验不足,技术不娴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人际交往方面,实习地点的分散,直接造成同学之间无法沟通,学生在此环境下容易封闭自我;四是身体方面,工作的强度与学校学习的强度相比相差较大,学生容易形成体力不支等症状。
3.学校在校内的职业教育与指导不够
中等教育学校从领导到教室对“以就业为导,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理解,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指导不够,学生对顶岗实习缺乏心理和思想的认识,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出现明显的不适,学生往往没有有给自己指定一个完整的择业规,当他们从学校到企业面对现场实际工作时,头脑会一片空白,没有把实习作为一次就业前的岗位锻炼,更没有规划就业前景,对就业没有一个好的规划,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企业产线上出现的问题,从而失去更好的锻炼机会。
4.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由于年龄较小,加之在学校时期没有劳动锻炼,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到企业顶岗实习明显地表现出不适应,怕苦怕脏。另外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认识清楚,对顶岗期望值较高,嫌弃薪酬低,从而产生了想回学校的想法。
三、提升顶岗实习有效措施
1.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识,培养实习实践课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明确实习教学是为明天就业做准备的,学生毕业后即要求适应岗位工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必须做好实习实践课程的学练,提高实习课兴趣是实现顺利对接的前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实习课的学习兴趣,针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厚,部分同学认为中职学校的实习教学课程不实用,专业不理想等问题,中职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就业理想,明确实习实践课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要克服自满、自卑心理。
激励学生勤学苦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应合理设置专业,要满足尊重学生的学习志愿,让其享有选择专业的权力。在推荐就业方面,应提倡公平优先考虑优秀生的原则。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实习实践课堂,使实习实践课更接近社会劳动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越浓,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跟着提高,只有培养好实习实践课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中职学校最佳的教育效果。
2.在学生生活方面做好关心与引导工作
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比较分散,企业的条件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的环境与企业相比,学校的条件要优越的多,比如健身器材、健身场地、食堂条件等。很多学生一开始会生水土不服,伙食不习惯等。
与学校简单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企业学生会感觉到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难相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抗挫折的的能力并指派专职教师带队配合企业进行协调指导学生。
3.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顶岗实习具备“双元”特性。但是,我国的“双元”合作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的模式,而应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如果死搬硬套德国“双元制”的企业培训模式,将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都放到企业去进行,对企业来说不太现实,也难以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在顶岗实习前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完成基本技能培训及部分专业技能培训,以便学生在顶岗实习时能尽早上手,使企业与学校建立良好的人才供给和合作关系,使学生“零距离”就业。
同时,为加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性,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给予企业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规定企业的实训职责和义务,如参与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这样才能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度化、合法化。
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确保人身安全
学生外出或在往返企业学校途中的交通安全事故;业余时间购物、上网、恋爱、娱乐及去有安全隐患的场所而造成的人身安全事故;工作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的事故;工作压力大,思乡思家,不能正确对待老师及现场主管的批评教育等而产生过激行为的安全问题;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被他人利用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个别学生个性偏激,争强好斗,易冲动所出现的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重技轻人;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工匠文化;共同成长
2016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科技进步、企业发展、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它应该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当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必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应该从三个层次去把握
第一个层次,首先了解什么是工匠。工匠,是指有手艺特长的人,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一种专门人才,当然,需达到一定地高度才能被称之为工匠,一般的小手作的简单熟练工,不能称之为工匠。
第二个层次,要了解工匠的精神境界。一般来说,跟工匠匹配的精神,首先,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及强烈的专业追求;其次,还应该具备很坚定的专业操守。
第三个层次,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态度、R稻神、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
(二)要正确的认识“工匠精神”,还需进一步认清“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故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以这种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根本和导向。要尽快转变以前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把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它的适应与培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并把它树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职院校有必要将工匠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德育课教学计划
为更好地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同样也急需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德育教师可以作为完成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课程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并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二)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尤其是专业教学中
我们要将职业素质、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尤其要融入到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要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实训教学相
结合;要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感受、获得这种精神,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
(三)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锻造,还要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所以要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强化知识运用和技术技能训练,加强“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达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
目前很多学校实行了引企入校、订单培养、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它实现了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得以真正落实。
(四)努力营造卓有成效的校园工匠文化,使“工匠精神”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弘扬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以它为引领,进一步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比如可通过相关的展览、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可对其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课要凭借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弘扬,努力使“工匠精神”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向往的境界。
(五)培育“工匠精神”还需“走出去,请进来”
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方式方法外,高职院校还应采用进企业、进社区进行采访、参观等方式“走出去”,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到工匠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还可用从校外聘请专家这样的方式“请进来”,通过专家讲座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及意义。另外,学校还可充分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作用,当他们以校友的身份以生动鲜活的事例及亲身体会来感染学弟学妹们时,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说服力,它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往往是不容低估的。
(六)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创新的挑战。教师们要随时掌握业界创新的新动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随时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优秀“工匠”,以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
最后,愿所有的职业院校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以培养“工匠”为目标,切实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盛景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王彦(1964-),女,广西灌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华炎(1969-),女,广西容县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37-02
文秘专业作为一个既传统又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的优秀文秘人才,这就需要文秘专业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潜质。为了适应社会对高职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笔者所在院校从2007年开始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2+1”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今后对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一、高职文秘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秘书职业群所必需的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一年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在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同时,检验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真正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学生通过校企两个环境的学习、磨砺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达到校企的深度合作,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二、高职文秘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高职文秘专业“2+1”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
(1)奠定基础的校内理论教学阶段。为了使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的行政文秘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完成办文、办会、办事等相关工作,就必须从实际工作岗位对文秘人员的要求出发,按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将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全面科学地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高职文秘专业“2+1”模式的课程设置就是由校内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以及行业的专家共同探讨决定的,力求使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与实际岗位要求符合。教材的选择也是工作的重要一环,一般选择以文秘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化为驱动、运用先进教学理念编写的教材,使文秘专业理论知识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而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与《秘书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整合,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可灵活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做中学、学中做等等方法,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并能体悟知识的应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顶岗实习阶段。“2+1”模式中的“1”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两年的理论学习结束之后就是一年的顶岗实习阶段。这一阶段是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全面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了达到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确保学生一年的实践获取丰硕的成果,指导教师应精心拟订计划,下达实习工作任务书。实习开展后要求学生每周上交周记,实时跟踪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根据企业个体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锻炼得以融会贯通,形成本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
(3)校内学习阶段与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衔接。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分校内学习与校外训练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独立进行的,而是互为促进、交相融合的。校内学习阶段是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前奏,校内学习阶段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不过,并不是完全没有实践训练。相反,较之过去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2+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校内专项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校内学习阶段注重胜任秘书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胜任秘书职业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两项训练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笔者所在院校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相对比较合理、完备,既有单项的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标准普通话、茶艺、商务谈判等实训项目,也有秘书实务、秘书写作、办公自动化几门课综合进行的实训。这些实训绝大多数在专门的实训室内进行,有的项目实训则以虚拟公司的形式在模拟仿真实训室内进行,这样的设置使实践教学的实施比较扎实有效。
此外,还可在第四学期安排校内的顶岗实习。校内的顶岗实习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如把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到学院的各个行政部门进行顶岗锻炼,并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让他们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学生在校内顶岗实践中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进一步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完成学业、真正融入社会做好准备,也开始尝试由学生到秘书角色的转换。此阶段已经开始注重进行秘书职业岗位工作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实践课程的反复训练促使文秘专业学生直接或间接获取了秘书从业经验,也顺利完成了从校内学习阶段到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衔接。
2.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文秘专业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可实行多导师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导师主要由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担任。多层次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由学院进行宏观管理,系部主导教学的组织安排、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就业、思想引导,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担当直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顶岗实习工作任务由用人单位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负责调配。专业教师还需对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理论问题进行指导,督促学生按时记录《顶岗实习周记》,指导他们完成最后的《顶岗实习工作报告》的写作,并负责及时跟企业沟通协调。
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习这一环节,可设置小组式的实习指导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名专业教师负责对一个实习小组进行实习过程指导,学生每月上交实习周记,及时汇报实习情况,专业教师通过电话、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指出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做好实习工作。同时,为了加强对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要求专业教师每月上交实习指导情况汇报材料,以达到从学生实习到教师指导工作的全面跟踪管理。
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承担着直接指导学生、担当他们职业生涯引路人的重任。通常由用人单位的办公室领导或秘书担任,最后还需他们出具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和鉴定材料。
辅导员和班主任主管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就业政策传达,并负责学生安全、生活、纪律等方面的管理。
“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达成了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互动沟通、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交叉融合的局面,最终通过多层次的管理共同完成学生成绩的评定、顶岗实习材料的整理、归档等工作。
3.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要顺利实施顶岗实习这一环节,首先要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好实习岗位、确定好工作领域才能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确有所获。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尝试订单式办学,做到专业教学课堂与实习岗位一一对应,才能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学校也可采用在顶岗实习前或实习中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做法。这样,学生既是员工又是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实习岗位层次低、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学不到专业知识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劳动力资源。只有校企互利共赢了才能建立起更多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好、管理好一批规模适中、功能全面、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文秘专业落实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条件。
笔者所在院校既隶属教育部,又是行业办学单位,因此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获得了较大的优势,与多家行业单位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协议。为了确保校内实训达到良好的效果,还创建了秘书模拟工作室和办公自动化实训中心。同时,文秘专业还与行业内企事业建设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校外单位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并分层次构建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为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和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搭建了双向交流平台,并与企业建立了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新时期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用人单位输送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文秘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构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这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模式必将有效推动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使高职文秘专业教育走向一条更宽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萍.关于新形势下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2]梁金兰.高职旅游专业2+1模式中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职教通讯,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