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14:05:00
导语:在大学入学教育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民办高校 入学教育 现状 对策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点,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大学生活,优质的完成学业。民办高校要抓住学生的群体特点(高考成绩低,学习能力差;行为散漫、纪律意识不强;对民办学校缺乏心理认同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实现入学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一、入学教育的概念
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国内对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学者季宜敬认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组织协助大学新生成功地融入大学氛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制定学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教育活动。这主要从新生适应性出发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概念进行界定。学者刘天浩认为,新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依据教学目标和大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从入学教育的内容对入学教育进行界定。
借鉴己有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入学教育是指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特点,现实需求,组织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生活适应、学习指导等适应性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称。
二、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中学教育在很多地方是欠缺的、不完善的,很多学生经过了中学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更有很多学生以为高考结束就和书本再见,轻视了大学的学习教育。这就要求新生入学教育要引导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方式、养成大学学习习惯、形成大学思维模式,让大学功能最大化,实现学生和学校的价值,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早已迈进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在选择学校上有着越来越大的自。虽然近些年我国民办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评价还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尾端。能否吸引生源、抢占生源、留住生源将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设计好入学教育,认真做好入学前、入学中、入学后教育,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降低新生退学率,对民办高校十分重要。
(三)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大一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的因为生活不适应而退学,有是因为心里过度焦虑而影响学业,有的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影响心理健康。要清楚的看到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转变过程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焦虑、生活不适、学习迷茫等现象并予以重视。学校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个关键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度过“水土不服”的阶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
三、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
(一)入学教育顶层设计不合理
各民办高校对入学教育不够重视,在顶层设计上存在着盲目、缺乏针对性等情况。很多民办高校忽略了学校入学教育的人员配置、参与部门、新生群体特点等情况直接照搬其他公办院校的入学教育大纲。也有一些民办高校甚至没有顶层设计,直接将入学教育推给各系部甚至甩给辅导员。对于入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情况更是不询问、不检查、不评价,入学教育成了“形式主义”。
(二)入学教育指导目标模糊
科学的入学教育的指导目标是要兼顾共性和个性的,既要注意共性的问题,又要解决个性的问题。而当前很多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指导目标仅仅解决了共性问题而忽略了个性问题。没有根据学生高考成绩低、学习能力不足来设计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没有根据学生对民办高校缺乏心理认同来设计如何让学生尽快从高考失利中走出来,主动适应学校等等。导致入学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削弱。
(三)入学教育形式单一
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往往集中在开学一两周内,大多与军训同步,入学教育的对象简单定义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实施者基本由辅导员单独完成,入学教育的方式即为简单的班会、座谈会、讲座。时间短、对象单一、人员严重不足、形式枯燥乏味,入学教育成了“过家家”、“走过场”。
(四)缺乏评价机制
很多民办高校对入学教育采取不评价制。既没有把入学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进行听课考核,也没有对入学教育的实施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提出工作要求,更没有对入学教育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入学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四、入学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对入学教育的重视及相关理论建设
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研究较少,大多停留在学校内部实践和研讨总结,形成学术论文的目前还没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结果为“4”篇。国家要重视对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在科研立项上有意识向其倾斜,形成民办高校入学教育研究的新热点。要提供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促进相关学术成果的产生、转化。民办高校要积极利用自身入学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特点,尽快形成系统化有指导性的理论。
(二)明确入学教育的指导目标
入学教育的指导目标切不可整体一刀切,要分类设立。如生活适应指导目标、学业指导目标、心理健康指导目标、行为督导指导目标、思想教育指导目标、职业引导指导目标等。具体的类别划分要结合各学校参加入学教育的组织人员、时间安排等实际情况来设定。同时,指导目标的设定还要结合学校学生的群体特点,如民办高校学生的普遍学习成绩低、学习能力不高,生活自理能力弱、生活适应能力差、对学校缺乏认同感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
(三)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
要结合民办高校的指导目标合理的设计入学教育的内容。既要包括基本的生活篇、学业篇、心理教育篇、行为督导篇、思想教导篇、职业引导篇等等。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学校特点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如现在网络诈骗横行,要充实网络安全教育篇;大学生校园贷肆虐,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个关口,做好防止校园贷的教育。总之入学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切不可一层不变。
(四)创新入学教育的模式
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入学教育模式,形成新模式。扩大入学教育的对象。要把学生家长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把入学教育的相关信息及学生入校后的表现告知家长,强化学校和家长的联动,形成学生教育的合力。延长入学教育的时间。民办高校要积极做好入学前教育,通过学生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部门的合作,在招生前就要做好入学教育的相关工作,入学中要做好设计,入学后要做好衔接,形成各部门联动参与的局面,提高入学教育的效果。要创造性的开展入学教育形式。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微信平台,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作用,着力推行学生体验模式。
(五)建立入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要重视入学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立,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很多学生选择学校的机会多了,民办高校面临着严重的生源问题,没有生源就没有生存和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入学后都会有退学的现象产生,通过笔者的调查,这种趋势正在加大。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促使高质量的入学教育,使得学生受益,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学校不必要的生源流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宜敬,何学军,杨琪,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及方式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0,(4).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新生 入学教育研究
一、立德树人理念与新生入学教育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人处世,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最后才是写书立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和优良传统。党的十报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报告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涵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大学新生走向成熟和成才的开端,更是其追求个人道德、人格完善的基础。入学教育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养成,而是以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全面发展、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格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立德树人理念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树人”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大学新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把握大学新生的特点,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大学新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一般来说,在时间安排方面,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入学教育月的模式。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编发入学教育资料
国内高校一般都编印有各种入学教育资料,如:通过招生宣传资料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在新生报到时给新生发放入学指南,系统地介绍学校的总体情况,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常见的困难予以提示或提出应对策略,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2.组织集中教育
这是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入学教育方式,常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军事训练;二是组织新生开学典礼;三是集体参观考察;四是专业思想教育;五是学籍管理制度和校纪校规教育;其他方面,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也主要采取集中教育的形式,对新生有积极的影响。
3.活动
一般来说,每所高校都有一些传统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大部分高校的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等都组织有新生运动会、文艺汇演、征文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文体活动让新生充分展示自己,感受大学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4.其他方式
许多高校根据新情况、新形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等,采用各种各样的入学教育方式。比如,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及通讯技术,把校园网、QQ群、博客、微信等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载体。还有一些高校,重视学生宿舍区的建设,设置辅导员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学生党员干部服务站等,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使新生更方便、更快捷地受到教育、得到帮助和服务,比较轻松和快速地融入新的环境,受到新生普遍欢迎。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总体上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无论是在重视程度还是在教育内容及形式、效果等方面有一定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太短,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大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时间都安排在新生报到后的约1-2周或1个月以内,其中部分教育活动与军训交叉进行。这种集中的、急风暴雨的方式,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和体验,对新问题、新困难还未来得及面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未曾接触过的大量信息,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新生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新生实际需求脱节。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入学教育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只是笼统地对所有新生进行集体式的入学教育,教育内容几乎年年一个样,而且局限在一些特定方面,较少对新生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在入学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式与时间上存在认识偏差,往往与新生的心理期待、实际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偏差,缺乏针对性,致使新生在环境、心理、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症并未真正消除,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单一,与新生的特点联系不紧密。许多高校沿袭固定的模式,教育形式趋于简单化、形式化。入学教育局限于开大会、听报告、参观、军训等,较少运用符合新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富于时代感的、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种枯燥乏味的教育形式,将新生看成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一灌输,缺乏辅导员与新生的双向交流,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主动参与,难以根本解决新生真正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立德树人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未能深入教育本质。当前高校现有的新生入学教育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究其根本是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立德树人理念上。新生入学教育首先应依据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致力于新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和自主性全面提高、个性共性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将德育工作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方面,而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于入学教育的实践之中,将有助于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推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入学教育新体系
一是构建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高校要建立入学教育工作机构,坚持以学工部门为主要力量,以各院系领导、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等为重要力量,杰出校友及新生家长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合力。二是适当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对大多数新生来讲,大学生活学习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应该适当向前延伸和向后延长,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一个学期为宜。三是建立入学教育工作考评机制。要把入学教育工作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由新生对自己所接受入学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优化入学教育新内容
1.遵循立德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双重理念
新生入学时人生目标处于迷茫的状态,帮助他们确立新的目标和人生理想,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立德与成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提前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发新生对大学生活、人生发展、职业选择进行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特点初步拟订人生规划,应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2.突出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双重标准
从中学到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差异。指导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如何利用大学的资源和环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应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比如: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课程设置;了解各类学习奖励和今后进一步深造的具体条件和要求;介绍大学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实行环境教育与人际相容性教育的双重导向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复杂多样,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自主生活能力不够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应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帮助他们熟悉与其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校园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拓展能力、陶冶情操。积极引导新生培养诚信、宽容、尊重、合作等品格,指导他们把握成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新的环境里尽快构建新的和谐人际关系。
4.强化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身体健康、思想阳光是我们培养青年学生的基本目标,也是新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新生的适应困难主要是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不能应对新环境,不能及时调整角色造成的,这时,新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不适应性反应。学校要通过倡导体育锻炼,提升新生的身体素质,要通过对新生进行发展心理学教育,帮助新生在理论上明确自己所处的心理转折阶段,引导新生有意识地适应环境,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的适应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新生。
(三)拓展入学教育新途径
1.贴近学生需求实际,精心设计入学教育活动
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精心设计系列化校园活动,鼓励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让新生在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中认识大学、融入集体、开阔视野、锻炼自我。如果能借助新生乐于参与的新兴传媒、网络等载体,组织创新活动,教育实效可能更明显。
2.倡导全员参与形式,切实提供服务和指导
应该动员所有的教育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参与到入学教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新生提供服务和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比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贴近学生的课堂教育;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搭建朋辈教育载体;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根据不同需求,采用讲座、论坛、对话等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博客、QQ群)等载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家长、校友等参与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3.积极搭建成长平台,突出发挥自我能动性作用
在入学教育体系中,新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促进新生主动投入和参与到入学教育活动中来,入学教育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要让新生有展示自己、寻求支持、交流思想的空间。比如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社团通讯、服务手册、横幅、校园网络和手机短信平台等校园传媒的作用。一方面为新生提供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平台,一方面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的。
(四)营造入学教育新环境
1.培养复合型入学教育新队伍
必须培养一支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政治素养高、思想作风好、管理能力强的入学教育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新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培养一批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次,各学院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高年级大学生要充实到入学教育队伍。再次,培养学生骨干作为入学教育工作的补充力量。
2.搭建全方位入学教育新体系
入学教育的调节评估体系,就是对入学教育的实践进行反馈调节、检测评估和总结提高的方法体系,在目前高校入学教育工作中,一般都是凭经验办事,不注重教育质量的检测。在制定入学教育计划前,一定要对新生的思想状况和不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加强计划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和把握入学教育动态,及时调整和修正教育方案,保证入学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四是入学教育结束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入学教育方案,不断提高入学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挖掘多层面入学教育新资源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还需要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高校应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或新生入学时,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概况、教育思想、办学定位、育人理念等,为他们指导学生提供条件,同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为新生入学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的环境氛围。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开展的各种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中,以积极发现、积极面对、积极解决、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力求构建一个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组织好新生入学教育,充分发挥出入学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换,也有利于新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以及将来顺利走向社会。
1.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角色变化的需要。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人才荟萃,独立学院也不例外。他们中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是学校或班里的骨干力量,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与喜爱。但到了大学,他们可能会由高中的出人头地转变为默默无闻;另外,大学生大都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学校也应帮助大学新生完成这一人生转换,这些问题都需要入学教育来解决。
2.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生活变化的需要。高中时期,学生大都住在家里,除了学习,任何事都由父母包办,与同学的交往也集中在学校上学期间。到了大学要过集体生活,与来自不同地区的舍友、同学共同生活,面对彼此不同的生活习惯,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不能适应学校的食宿条件。入学教育可以给予新生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学习变化的需要。进入了大学,学习任务、内容以及学习方式较之高中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学习科目多、难度大,老师的教学多以启发为主,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独立院校学生高考成绩较之普通本科学生有差距,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入学教育在使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方面会起到很大作用。
4.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管理变化的需要。中学的学生管理主要由老师集中、直接管理,几乎每班都有一位班主任老师负责专门管理,而大学更多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因为辅导员大都不会只负责一两个班的管理,所以许多活动都会交给学生来组织。独立学院学生较普通本科学生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但思维活跃。因此,如果入学教育给予正确鼓励、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学生干部也可以更好协助老师开展各项工作。
二、当前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独立学院越来越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在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完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入学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当前独立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方法,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入学教育多以领导、老师用讲座形式开展,学生感觉死板而枯燥,不爱听也不愿听,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目前,多数独立学院入学教育都采用集中模式,时间集中于新生入学一周之内,有些院校也会与军训穿插来进行,时间紧、内容多,大学新生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中摆脱出来,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在军训期间又很疲劳,加之集中讲座缺乏针对性,无法“对症下药”,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影响入学教育效果。
3.缺少对入学教育效果的评估。由于新生刚入学,领导和老师都有许多日常工作要处理。因此,在入学教育结束后,领导、老师会马上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很少去做入学教育结束后的效果评估与意见反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对入学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意见,导致来年入学教育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创新。
三、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1.前置新生入学教育。理工学院在给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都会附上一份新生需要在开学前完成的“暑期调研报告”,具体要求是让新生在暑假期间通过走访与实地调查来完成一份关于自己所学专业或当地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从而使他们更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和大学生就业现状,入学后能更有针对性学习,同时也锻炼了新生的调查能力。
2.强调新生亲自参与。在开学前,理工学院会提前联系到一些新生组成志愿者,在开学前统一进行培训,熟悉校园以及新生报到流程,再将迎新工作交给新生。这种新生接新生的模式得到了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使新生之间提前熟悉起来,学会合作。同时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讲座形式,理工学院还使用了许多“90后”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利用视频展现理工风采,通过QQ、微信、微博来传播校园文化,与新生交流。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学习,学院请来优秀学长教他们学习方法,通过优秀毕业生讲解大学期间奋斗历程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通过集体游戏来彼此熟悉,学会配合,通过班级间的对抗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班级凝聚力。
4.有针对性进行入学教育。为了使辅导员老师可以更好了解自己的学生,开展今后工作,学院安排老师在军训期间利用学生休息时,深入学生宿舍来与新生交流。除了学院统一安排的入学教育,还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并邀请辅导员老师参加,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老师可以通过活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发现学生长处和不足,在今后工作中“对症下药”。
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开始了一段新的学习和生活,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高等学校开展具有实践性、系统性的新生教育就非常有必要,能主动地提供一些有用信息,帮助新生解决一些问题,进而顺利进入角色,开始大学生活。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大学新生教育是让新生有一个好的开始并为他们今后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仔细研究近年来学生管理中的因学习成绩差而被降级或退学的案例,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是因为一进入大学就失去目标,学习态度出现问题,然后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产生恶性循环,日积月累,不及格科目越来越多。因此,科学实施新生教育对于新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给新生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管理时间、制定计划、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如何实现新生教育的目标,关键在于新生教育的定位、形式、内容等设计的科学性。
新生教育的科学实施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新生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传播校园文化、展示教学成果、形成良好风气、宣传自我形象的重要方式。学校在新生一走入校园就给以科学规范、系统合理的“第一印象”,对于后期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计划实施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大学新生教育科学实施应注意的原则
新生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实现高校管理的手段,它更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高校的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各项工作也需要重新审视,准确定位。在实施新生教育中,必须转变强制性的思维,从服务的角度进行形式和内容的设计,注重实用性、个性化和人性化,才能避免新生教育的盲目性、零散性和形式化,使大学新生能够学以致用,早做规划,少走弯路。
(一)注重实用性的原则
大学相比于高中,无论是管理体系,还是学习方法,抑或是毕业去向,都有很大的差异。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校园,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新生教育一定要坚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原则,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最好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新生的实际问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尽快调整好状态,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鉴于此原则的要求,就需要搜集学生的需要、总结既往的经验、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发挥学校的特色,做好新生教育的系统规划。
(二)注重人性化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新生教育的人性化原则就是要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和形式方法上都充分考虑大学新生的具体情况,正如马斯洛所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2]。注重培养和发展一个人的全部潜能,强调教育过程即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培养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人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给予一个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理念、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教育环境、提供一个丰富高效的支持体系,是新生教育人性化的充分体现。
(三)注重个性化的原则
新生进入大学,就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以个性化教育为出发点,协助大学生适应新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观念、意识方面有较大的转变,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个性化的新生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尊严和权利。独立人格的形成首先意味着对法律、道德、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与恪守。第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人的主动精神是个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是个体的态度、兴趣、愿望、需要和能力的集中表现。第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态度与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操作能力三个方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是个性教育的根本特征和重要标志。第四,培养个性的内在和谐。个性的内涵是广泛、丰富的。个性的诸方面并不一定是一个协调一致的统一体,往往表现出有主有次、有强有弱,发展的不平衡性。新生入学教育科学实施要注重个性的内在和谐,既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既尊重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大学新生教育科学实施的方法
大学新生教育的实施是大学新生来校后的第一堂课,也是大学各个方面的一次集中展示,会给大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3]。
(一)科学体系
将新生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中开展:新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环节[4],无论从环节设计还是内容安排,都要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中推进,而不能一味的、独立地搞新生入学教育。将新生教育纳入到理想信念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生涯发展教育等体系中,作为这些活动内容的启蒙和开端,分步实施,逐步推进[5]。
将新生教育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实施:高校的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每年都有毕业生离校,又会迎来新生,要把新生教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去开展工作,因为此项工作的好坏影响到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影响到未来毕业找工作,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风气。
将新生教育涵盖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所需:对于新生教育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一个大学生四年的需要,有针对性、有层次、分阶段地实施,使新生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启蒙,使新生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良好开端,使新生教育成为崭新大学生活好的起步。
(二)模块设计
为了更好实施新生教育,参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几所大学的新生教育的安排,可以将新生教育的相关内容分四个模块进行,模块中分项目,每个项目可以制定目标、方法、形式等内容[6]。
1·大学适应教育:此模块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参观校史、专业介绍、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学习经验交流等,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强调规则纪律为目标。
2·文化认同教育:此模块主要包括爱校荣校、感恩教育、明礼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等,以帮助新生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认清历史使命、树立责任意识为目标,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理性坚毅、乐观向上的品格意志。
3·组织建设:此模块主要包括文明宿舍建设、班团组织建设、新生党建工作、学生组织招新等工作,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新生融入基层组织、组织文化传承等为目标,通过组织来丰富和完善大学的教育管理手段。
4·身心健康教育:此模块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涯发展辅导、勤工助学活动、资助体系宣传等几个方面,以学生掌握生涯发展和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为目标。
(三)分阶段实施
新生教育应该以“统筹安排、系统开展”为原则,以讲座、报告、座谈会、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深入学生宿舍、深度辅导等多种形式,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新生教育以大一为重点,分四个阶段进行实施。
1·新生入学集中教育阶段
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是学校引导新生明确大学学习目标,了解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学校资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帮助新生解决“适应问题”,使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新生教育将分为校、院两级分别开展。
2·新生教育的全面推开阶段
大一第一学期,新生生活步入正轨后,大学生活适应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学校各部门与各学院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石,重点围绕“适应与发展”“纪律规范教育”“人际与情感”等问题开展新生教育工作。
3·新生教育的深入开展阶段
大一的第二学期前半段,经过第一学期的集中开展和全面推开,结合第一学期末考试成绩,以及一个阶段性过程的结束,进行针对学生个人情况的个性化指导,深入开展“学业与人生规划”“做人与修养”“考风考纪教育”,开展辅导员深度辅导,丰富学生的教育内容,细化学生服务内容,深入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4·新生教育的总结提高阶段
大一期末,集中对新生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要求新生对大一全年情况进行总结得失,反思成败,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大学计划》,为后面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学校和学院从工作层面,总结本年度新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教育效果,形成好的经验和做法,传承到下一届学生之中;同时也分析和整理本学年新生的思想动态、成才需求以及风气氛围,也便于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
(四)全员参与
发动全校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把新生教育作为全校、全年、全育人过程的工作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遵循“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发挥各个行政部门、管理机构、服务组织的作用,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根据大学新生教育的内容与要求,设定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具体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新生教育工作。
发挥“情景陶冶、环境暗示、行为模仿、人际互动、情绪感染”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6]。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从新生报到、宿舍安排开始,充分发挥校报、学校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用细致的服务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对新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开展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新生正确的价值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采用大学生朋辈互助教育的方式,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新生。
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全面做好新生教育。当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长期的娇生惯养让他们很难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同时还要面临学业的压力、交往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很渴望得到学校和家庭的理解。家庭成员更熟悉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及情感纽带给学生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有利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坚持、性格陶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等。通过家长见面会、家长联系表、建立家校联络制度等,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激励功能、示范功能、调控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是对新生教育的有益补充。
(五)分类指导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翻转课堂;易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28-04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出入校园的第一课,是新生完成角色转换、环境适应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新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目标和发展方向,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更有利于一所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当前,各高校日趋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纷纷结合自身学科校园特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生教育体系。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将学生特点与时代特点、教育发展新趋势紧密结合,丰富新生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入学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目前我国高校在新生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现有的入学教育体系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1.教育内容体系单薄
目前各高校的新生教育,主要以校情校史、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的教育为主,辅之以入党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从内容上说,当前我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更趋向“适应性教育”。教育内容虽然针对性强,但较为单薄,更侧重让新生端正思想,注意安全,树立纪律意识等。涉及专业学习、思维方式等学术学习领域的教育内容较少,对于如何更好开展大学专业课程修习涉及不够,这对于即将开展四年大学生活的本科生或是科研学习的研究生而言,显然是不够的。
此外,校际之间、校内院系之间的教育内容也存在着问题,并不能实现教育信息互通有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所在单位的教育内容,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的教育现状,与当前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教育初衷是相违背的,更容易造成新生教育内容的偏离和缺失,如理工科学院的新生往往在人文社科类教育内容方面匮乏,而人文学科的新生则在理性思维等教育上出现缺失。
2.教育时间集中、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的新生教育,时间多集中于新生开学报到后的一到两周,由学校或学院层面统一集中展开。往往采取“新生教育周”、“新生活动月”等形式,通过连续的年级大会或专题讲座集中完成,教育方式主要为主讲老师的单向传输,缺少互动,加之一场大会或报告往往是整个系、整个年级一齐参加,互动性差,教育效果有限。过于紧凑的时间安排,更像“填鸭式”的教学,能给学生留下的实际效果存在很大变数,不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大学,了解专业学习。
3.教育体系缺少评价与反馈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普遍缺乏新生对于教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前文已述,受制于教育时间紧凑,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目前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讲教师“传经送宝”的教学地位更为突出,新生入学教育更像一个“普及性”的讲授过程。学生参加学习教育的心得体会如何、学习效果如何,并未得到学校、学院与教师的关注。新生缺少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与反馈,也缺少一个类似测试检验学习效果的平台与机制,导致新生参加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不能得到及时良好地体现[1]。
二、翻转课堂教育理念运用于大学新生教育的优势
翻转课堂最早是以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面目出现,提倡综合利用PPT、视频、微课等多媒体媒介,通过课前课后的网络资源整合,挖掘学生课下时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延展到课外,而在课堂则以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沟通交流为主。从而实现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翻转”,将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课堂教师教学转变为教辅相长、学生主动的翻转课堂[2]。
而今,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本身。这种转变教师主讲人身份,挖掘学生主动性,有效占据平日碎片化时间的“翻转”理念实质上已经充分适用于各类高校教育场景,对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同样具有实践价值和应用优势。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翻转”,有利于增强新生对于教学内容接受程度
翻转课堂指导下的入学教育,意味着教师由传统的教学内容单向式讲解翻转为师生间的交互式讨论的引导者以及问题的解答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自我角色和发挥功效需要重新设定。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资源重新设计、现场教学的讨论、和交互式的引导,完成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再分配和再利用。学生则从传统中国教育“被动性”接受者的角色,“反客为主”,学习的理念变得积极主动,逐渐变成教学活动的研究者[3]。学生既要在入学教育课程之前先行完成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源的阅读学习,还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借助各种多媒体和网络在线资源完成课前学习内容的反思提炼。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在教育现场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交互式讨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学。通过教师、学生的角色翻转,可以实现新生对于入学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完整接受,这对于以纪律规章制度、专业学习引导为主的新生教育内容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新生入学教育 现状 探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第一学期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至关重要,新生要在这一学期里完成角色的转变,融入大学校园生活,这对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帮助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入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各高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重新找到学习生活的动力。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进入大学,意味着目标的实现,生活变得迷茫,学习动力减弱,这对刚刚进入大学的他们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入大学只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途径,要实现人生目标只有更努力,帮助学生找到努力学习、积极拼搏的意义。
2.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新生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对于新生来说,专业的选择不是听从父母、亲戚朋友的建议,就是进入大学时专业调剂而来,哪怕是自己选择也是从网络上获得的部分专业信息,对专业了解比较片面。很多学生既不知道这个专业要在大学里学习那些东西,需要锻炼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又不知道这个专业学出来做什么。这样下去既不利于学生搭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又不利于将来的就业。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就尤为重要了,它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明确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成为行家,又要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好规定课程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大的发展潜力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3.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予新生及时的转换指导。大学新生从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忽然来到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的高校,往往有着诸多不适应。而入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新生实现“转换”,即从单纯的学生往社会人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由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向多向型、立体型、开放型、创新型转换。从而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新生系统的心理指导。新生由单纯的环境到了复杂的环境里,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成熟的。他们遇到一些问题,心理往往有较大的波动,由此引起的悲剧数不胜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如何化解所出现的负面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5.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新生入学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校奖学、助学等规章制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二、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成因
新生入学教育是每年新生进校各大院校所必须开展的常规工作之一,它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当前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丰富,但教育效果不佳,体现在对校纪校规不清,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以后就业方向不清楚,没有学习动力、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安全事故频发。这使得学校认真准备的课程成为形式,为以后的教学、学工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入学教育周期较短。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往往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有的是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周,有的则是贯穿在军训期间。这段时间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事不关己,然而等过了一段时间,不适应表现出来以后,新生入学教育已经结束。
2.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形式单一。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把大量的理论知识单一地灌输给学生,缺乏互动,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有些内容并非通过一两节课的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的,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停地加以引导。
3.新生入学教育缺乏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内容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的同时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而言,如此巨大的知识仿佛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急需掌握的,这样下来很多内容却没能掌握。
4.师资不足,教育理念不稳定。在入学教育中,除专业介绍由相应专业负责人或资深教授来完成外,多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有的还包括学生干部,人员不固定,随意性很大。不仅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办学理念、专业发展思路等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异,这种散漫的局面导致学校或学院没有类似于中心思想的理念,不能形成凝聚力。
三、改进新生入学教育思路与方法
1.尊重认识规律,实行长期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不应该是学生进校时的短期的常规工作。新生从踏入高校到完全熟悉高校,专业的认知,专业思想的确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安全意识的形成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我们应当尊重人们的认知规律,实行长期的教育,将新生入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相结合,注重随时、随地、随性的教育,形成课堂上理论教育,生活中矫正强调的教育机制。
2.科学的设置教育内容,使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往学生入校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而来的,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开学开展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什么是大学没有感觉,在这个时候就要把大量、关联性不大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仅不重视,听起来也不认真,即使认真听了,在这个阶段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们可以科学系统地设置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使它符合学生熟悉新校园的过程,让学生感觉我们所讲解的内容符合当前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应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灌输,忽视新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加强双向沟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容易,而且不容易忘记。
4.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在提升新生入学教育教师素质的同时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在新生入学教育之前对参与新生入学教育的人员进行培训,在明确每个内容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与此同时,我们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仅靠学生工作这一条线同志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教学、后勤、党务、群团等工作密不可分,与广大教师的师表作用密不可分,与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参与密不可分,入学教育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才能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91-92.
[2]梁振聪.大学新生教育的新思路[J].文教资料,2009(3):209-210.
[3]刘廷辉,刘亚轩.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辽宁师专学报2006(2):55-56.
[4]庆承松,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关键词:大学人员;学校实践变革;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5-0067-05
长期以来,秉承西方教育研究传统,研究者对于实践的研究通常采取不干预的客观立场。但是,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推进,社会迫切地需要研究者尤其是大学研究者走出书斋,走向实践,帮助实践者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难题,履行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于是,直接介入实践,采取行动研究以及社会干预的方式,帮助基础教育开展持续变革,就成为很多大学和大学人员应对社会要求的自觉行为和发展趋势,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行动模式。然而,不管各种模式具有怎样的背景和运作方式,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介入实践不可能脱离介入者角色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介入实践的大学人员角色的研究,对于推进各行动模式的有效开展,促进大学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致围绕着三个方面: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变革的作用、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变革的角色定位、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变革的条件因素。
一、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的作用研究
关于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变革的作用论述,目前有四类研究形态。
第一类是学者根据自己的学理判断进行的“应然描述”。如大学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及时获取新知识的优越条件,具有敏锐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和运用相应理论研究问题的能力,因而能给中小学一些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问题的策略及方法等(傅树京,2003)。大学人员可以帮助教师真正实现教师观念的更新,冲破教学习惯的束缚;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实践品质;增强教师的理论素养与研究意识,唤醒教师成长的生命自觉;创立新型教研共同体,专业引领日常化(杜芳芳,2010)。
第二类是学者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所进行的“实然归纳”。如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实践是一种“主动深度合作式研究”,在此过程中,专业人员所起的作用是:提供教育变革所必需的新理论参照系与思维方式;推进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换与交互生成;系统总结改革实践,形成教育改革理论和促进教育基本理论的更新式发展(叶澜,2009)。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优质学校计划的“内部生长模式”经验,邬志辉(2010)认为,大学研究者所起到的作用是:让实践者的教育信念和心智模式“亮相”,让实践者的实践发生“第二序变革”,让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发生蜕变。基于教师发展学校经验,朱晓宏认为大学人员的作用是:提供宽阔的学术视野、自由的精神以及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见解,以此帮助教育实践者避开传统、常规和偏见,以自由的精神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朱晓宏,2007)。
第三类是学者经过自己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研究结论。如毛齐明(2009)从中小学教师成长过程中“内隐学习”缺失的问题出发,以“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学科教学研讨运行机制为例,探讨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作为“介入者”对促进教师的内隐学习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外显教师的个人观念;有助于教师通过甄选和利用资源来改造个人观念;可以为教师个人的理论生成提供能量;有助于教师在职场中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王硕通过质性个案研究,探讨了大学研究人员在促进教师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其身份的认同和意义的构建(王硕,2010)。
第四类是实践者对大学人员的作用描述。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孙联荣校长认为,新基础教育并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方法,但是,它慢慢地交给我们一种教育智慧,在管理上的一种创造能力、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包括:引领、转化和提升。七宝二中唐颖萍校长认为,高校专家的支持在两个方面是相当大的。一是理论指导,二是实践研讨、总结和提升(宁虹,2010)。参加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的校长们认为大学团队的作用是:第一是新的理念,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二是对教学的巨大推动作用。(杨朝晖,王尚志,2008)。
纵观当前国内大学与学校的合作,无论采取哪种观念和模式,其初衷都是希望通过在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促进教师的发展,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力。因此,人们对大学介入学校变革的作用更多的是聚焦在大学人员对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意义上。当然,大学人员介入学校教育实践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很多学者也从双向的角度探讨了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场域所带来的双向互动效应。如杨小微(2009)认为,在合作中,对中小学而言,是引进了智力支持、拓展了研究视野、有助于逐步培育学校发展的内生力,并催生出一种可持续的学校自主运行机制。对高校的研究者而言,这种“强介入”式的合作过程,既考验高校研究者提出的变革方向、原则和运作思路方案,同时也促使高校研究者解读实践,影响实践的意识与能力的自觉提升。就双方关系而言,则有助于构成动态生成、双向建构、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朱晓宏(2007)从文化互动的视角认为大学文化冲击着教师的经验思维习惯;帮助教师形成了融学习、工作、研究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在中小学形成了开放、民主的研究氛围;而深入教育研究,参与教育实践,又为教育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不仅促进了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也推动了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学的教学改革。
当然,也有学者非常理性地看待大学支持学校发展的作用问题,提出“参与改革计划的教师都需要在一个真正‘安全’的环境中去尝试、探索和学习。设计不足、管理不善的伙伴关系不仅不能提供给教师适当的帮助,反而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操太胜,卢乃桂,2006)。由此看出,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的作用应该视为一个中性概念,既可能有正向的作用,也可能有负向的作用,而最终起到何种作用,将取决于大学人员在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和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变革的条件因素。
二、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的角色定位研究
在介入学校实践变革中,大学人员的角色定位是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所以,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的角色定位问题,也格外引人关注。
杨小微(2006)认为,在大学与学校合作的关系中,存在“我一他”和“我一你”两种关系。在第一种关系中,存在“审判者”、“打捞者”和“纳凉者”三种角色。他们或居高临下,以审视的姿态看待实践,对其状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判,或把实践视为供自己打捞实惠的“水面”,捞取一些案例、故事或其他信息资料,便拿去“为我所用”;或加闲言碎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置身其外,不为所动。而在“我一你”关系中,则存在“遥远的惦念者”、“贴近的守望者”和“置身的介入者”三种角色。有学者将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对实践者的角色概括为:守望者、解读者、帮助者、鼓舞者、示范者(王丽琴,2008)。
孙元涛(2009)指出,在介入学校实践中,应该警惕四种角色:“专家心态的指导者”、“精英心态的审判者”、“攫取心态的打捞者”、“替代心态的完全当事者”。
但是,纵观我国当前人们对大学人员角色定位的描述,都自觉摒弃了居高临下作为“指导者”的角色,而更多地谈到了平等“研究者”、“对话者”的概念。如崔允都(2006)描述自己的团队:始终未以“指导者”的姿态出现,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专业合作者”和“求知者”,秉承“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研究理念,与学校教师进行平等的协作。我们所做的是:传递知识、理解经验、分享观点、积极鼓励、引起思考、提供机会,帮助教师形成他们自己的专业灵魂,产生自己的教育智识。李瑾瑜(2009)描述西北师大的伙伴协作实践:大学人员不是教师的指挥者,被信赖者或被依靠者,也不是方案和方法的提供者,而是被质疑者,被批评者,更是一起与教师学习、协商、设计、行动的人,也是教师心声的倾听者、教师问题的咨询者。
邬志辉(2010)描述在“内部生长模式”中,研究者多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更像是一个雇员,在为学校提出工作任务而努力工作。但我们又不是简单服从的雇员,而是有思想的雇员,我们通过对相关问题深入而深刻的研究而赢得尊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也很坦诚地向学校成员承认,在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方面,我们现在并不知道,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与学校人员的共同努力,发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共同探索和对话的过程,不仅让学校实践者学会如何研究,如何思考,更重要地是增加了他们自主改进和发展的信心、动力和能力”。
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沉浸式校本支援”中,大学人员主要扮演了平等的参与者、研究者和某一领域的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在学校具体的实践场域中,他们则扮演了多重具体角色:现实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信息经验的沟通者、传播者;活动设计的参与者、协调者;学习研究的示范者、指导者;具体工作的建议者、帮助者;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等等(杨朝晖,王尚志,2008)。
在香港“优质教学协作计划”中,来自大学的发展主任则刻意扮演了“变革促进者”的角色,强调与教师的互动,以提升教师的自主性。(梁一鸣,2007)在香港“优质学校改进计划”中,学校发展主任(School Development Officer,SDO)主要扮演了协作者和评判性诤友的角色(梁歆,2009)。
当然,实践中大学人员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仅以某种角色定位,而是一个立体多彩的“角色丛”,需要更多的变换与策略。如孙元涛谈到在促进教师反思与重建自己的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大学的研究人员不应当仅仅是一个批判者,更应当成为一个促动者和协同创造者……(孙元涛,2009)。毛齐明(2009)认为,教育理论研究者介入中小学的机制包括四个阶段:决定主题、前移式研讨、正式研讨、后续式拓展。在这四个阶段中,教育理论研究者充当了“咨询者”、“导师”和“自我评估的帮助者”等角色。
以上这些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描述说明,中国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开始进入一种全新的阶段。即建立起有机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的目的从服务于大学的教育理论建设转向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并努力实现两者的互动双赢,促进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理论的共同繁荣。同时也说明,大学人员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以动态的、复杂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对这一问题加以考察。
三、大学人员角色作用发挥的条件因素研究
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可以带来多重效应,但这种介入过程如何展开,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作用发挥和角色定位的条件因素,有两类分析:一类是大学人员自身的因素,一类是外部的环境制度因素。
(一)关于大学人员自身因素的探讨
当前学者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大学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如徐冬青(2010)认为,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中,大学人员首先要有自己的学科基础,第二,不要不懂装懂,第三,在进入的时候尽可能地去学习,尤其是带着问题学习,只要学习就能够不断地进步,让你保持一种新鲜感,避免形成定势。杨小微(2006)认为介入式的实践关怀需要的条件是:以“内在利益”为取向,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实践智慧,保持思维方式上的自觉反省。为此,大学人员第一要有胸怀,不要摆架子。第二要有真货。一线教师相信货真价实的东西,真的能给他们思想上的警醒,或行动上的指南,或具体操作中的招式。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总得有一点。最后,要有耐心。因为大学教师与一线教师的处境压力不同,但是也要有理想,不能简单地迁就现实。
黄显华透过展示学校发展主任在从事学校改进过程中所亲身经历的“变革”历程,探讨了学校发展主任所需的个人特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和判断、灵活反应、机智应变;心与心的交流;勤于反思,乐于学习(黄显华,2006)。毛其名(2009)认为,教育理论研究者介入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条件是:第一,具有灵活介入的智慧,包括介入要有层次意识、时机意识、分寸意识;第二,要有深度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具有注重关系的思维方式。
高鸿源(2010)认为,知识是学者工作的基本武器。面对实践的挑战,学者要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用从知识思维方式、知识存储内容结构、知识积累的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将知识组织成项目活动的组织能力,重构和完善学者的知识库。
此外,也有学者关注到了大学人员所持的立场问题。如伍红林(2008)认为,从大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多年来,由于习惯于攀附外国教育理论与经验,而对于自己的文化与传统、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和智慧等缺乏中国立场的深入思考。因此,首先要确立起中国立场。第二是价值立场,对中国复杂性变革时代具有局内人的使命感、自觉意识与追求以及促进中国孩子和自身生命成长的立场。第三,教育学的内立场,关注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整体互动、转化与重建。第四,转化立场。打破研究中“主一客”认识路线,形成新的“双向滋养”的“研究实践共同体”。为此,其前提条件是:大学理论研究者要树立并践行坚定的实践取向,突破书斋式研究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惯常的“牧师”角色,不仅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道。这需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与自觉性。
刘云杉(2006)认为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四种关系类型:主客关系、传译关系、启蒙关系与分享关系。在此框架下,教育研究者分别扮演了“无立场”的抽象人、“在其外”的传译者、“在其上”的启蒙者、“在其中”的行动者。进而指出,有无立场,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其后的学科理念、学术操作规则、学术旨趣截然不同。而当大学人员介入学校实践时,就必须做出“在其中”的行动者立场的选择。杨朝晖(2010)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反思认为,转换研究立场,找到合作的结合点,动态把握好自己的多重角色是建好双方合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还有的学者关注到了介入的伦理问题。如教育研究者要走出传统课题研究的误区,做好学校改进中的思想引领而不是包办代替,并考虑到学校改进资讯的公开性及其限度,以解决好介入学校时的伦理问题,实现协作伙伴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徐志勇,2009)。
此外,有学者还关注到了话语方式的问题,认为在学校改进场域存在三种话语方式:行政话语、实践话语和学术话语(徐志勇,2009);而大学人员自身话语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双方对话交流,达成理解的重要条件(朱晓红,2007)。
从以上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大学人员介入实践需要具有较高的全方位素质,既要有自身的专业和理论特长,又要有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实践智慧,同时又能够在实践中勤于学习,勇于反思,具有充实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开放进取意识。
(二)关于外部环境制度因素的探讨
关于外部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涉及到了三个领域:一个是大学项目运作组织及团队的因素,如研究项目申请方与合作方式、项目研究性质与目标(叶澜);周密的策划、团队的力量和支持性组织氛围和机制,提取和分享团队的经验;建设跨边界团队,整合多种知识资源(高鸿源,2010);另一个是关于学校和地方力量的因素,如中小学的领导尤其是校长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牛瑞雪,2006)。第三个是关于双方合作的关系因素,如两类主体间情感的力量;两类主体间良好的分工,双方直接接触的频度和深度(伍红林,2009)。
关键词:书院通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71-02
近年来,通识教育一直颇受高等教育界关注,而书院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形态,有其特点和规律。香港中文大学是我国开展书院教育最为成熟的大学,也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其书院制源于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由三所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而建校,书院实行小规模住宿制,并有各自完备的生活设施和组织结构,院长入住书院,具有独特的书院精神。书院既像大家庭,又是小社会。
香港中文大学现有9所书院,每所书院均有十分完备的通识课程体系,并与大学通识课程体系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书院通识教育的范畴
在香港中文大学,书院承担的课程主要是通识课程,其与大学通识课程两者共同组成通识课程体系。书院通识教育承载各所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传统,各书院分别开设正规科目及提供不设学分的其他学习机会。大学通识教育着重于四个基本范畴:人与自身文化承传的关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与其他人的关系及与自身的关系。而书院通识教育则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帮助同学在学术的追求以外全面发展,让同学在现今世界成为尽责的公民。①
二、书院通识课程的修读要求
书院通识教育由中文大学各成员书院提供,本科学生必须按照所属书院规定进行修读。大约有1/3的通识课程学分需要在书院完成。
下表是香港中文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学分要求[1]
三、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①
(一)政策制定及课程管理
书院通识教育的管理是在大学整个通识教育管理体系下统筹进行的(见下图)。
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辖下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大学通识教育之政策、审议通识教育科目的开设及修订事宜,并协调所有成员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委员会包括各学院及书院代表、大学通识教育主任、副主任、教务长及由校长委任的资深教员,并邀请中大学生会及各成员书院学生会之代表列席会议。
每个书院均各自设有书院通识教育委员会及书院通识教育主任,策划书院通识教育课程和举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书院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在整个通识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下图所示:
(二)课程质量控制
为提升课程及教学质量,通识教育委员会采用一系列措施,由其常务委员会、书院通识教育委员会和大学通识教育部推行。质量管理措施包括:
第一,开设通识教育科目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学科符合通识要求。
第二,设通识教育考试委员会,审视每科的成绩分布,务求各科评分符合大学指引,标准一致。
第三,每科于学期完结前,进行学生意见调查。
第四,各学科定期进行内部评审,检视教学成效。
第五,大学定期进行全面的课程检讨,并邀请校外专家提供意见。
四、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通识教育的特点及类型[1]
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通识教育,总体可以分为两类,即形式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形式教育主要是指一些记入学分,以课堂学习为主的教育;非形式教育主要是指形式多样,有修读要求但不计入学分的教育形式。
(一)形式教育
纵观中文大学各个书院所开设的课程,其形式教育具有以下共性和特点:
1.新生指导课程
每一个书院都会开设新生指导类的课程,冠以不同的名称,主要包括新生入学适应、引导新生了解大学环境,积极适应角色转变。该类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辅以团队活动、工作坊等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除了这类适应类、角色转变、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性课程外,港中大绝大部分书院开设有《大学与社会》或相关课程,深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大学与社会,为大学乃至人生找寻行进的方向。例如,伍宜孙书院在新生中开设一门必修通识课程《创新志业及社会责任》,内容包括个人、社会与大学、社会问题、社会福利、思维与创意等方面,让新生对社会责任、个人使命、大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2.毕业总结课程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班学生,书院还会开出各类相关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就业,找到职业方向。作为通识课程,总结类课程不是仅仅局限于毕业所要面临的具体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讨如何从学问之道走向丰硕人生之路,帮助学生找准方向,建立信心和勇气,开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例如,善衡书院的总结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及时报我机会,检视大学生活。课程围绕工作与丰硕人生两大重点,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工作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以及社会价值实现;明白工作不限于职业,学业的本质也是促进工作。
3.区域性的课程
大部分书院都开设有区域性质的课程,涉及香港的历史、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福利及保障甚至香港饮食。例如:《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历史的重构与社会发展》、《香港环境问题》、《香港社会福利服务》、《饮食文化史:香港饮食文化》。
关键词: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进入大学校园都抱着复杂的心情,有高考的失落、有重振旗鼓的希望、有对新起点的美好憧憬,也有对未来不可知性的迷惘。而且新的环境也对新生提出了许多现实的压力和要求。环境、心理和思想的急剧变换,造成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整体不适应,这对我们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就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现状
从生源的组成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新生主要由各地高考失利中的落榜者和成绩相对比较差的两类学生组成,虽然具体情况不一,但总体可以归为这两类。
从心态上来看,上述两类学生在经历高考后,都具有不同的心理感想,与重点本科失之交臂的高考失利同学可能一蹶不振,抱着消沉失落的心情进入高职高专院校;而成绩较差的同学,侥幸通过高考,取得进入高校读书的机会,这样无疑助长了他们蒙混过关的心态。
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将分数与能力和素质划等号,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高职高专院校的新生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重点院校。
2、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存在的问题
高中到大学生活环境的突变,导致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新生难以适应新环境,他们面临着"人格上的自立、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以及思想上的自我教育"。[1]这些新的挑战引发我们的新生出现种种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习问题,新生普遍表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后,学习层面上的竞争逐渐淡化,对于所学专业和个人长远发展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设定新的奋斗目标,进而也就失去学习的动力。
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目前高校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幅增加,对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很多新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很多新生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造成他们在刚进入大学校园,都普遍出现自我封闭、独来独往、怀疑他人、病态竞争、亲老乡疏班级等问题。
人生定位问题,很多新生对如何成人、成才、成功缺乏正确清晰的定位。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知道怎样去积累成才的底蕴,不知道怎样去搭建创造成功的阶梯。
二、对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性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新生自身的特点,在刚入学时帮助他们全面设计自我、促使他们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教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笔者认为在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的前提下,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解决
1、新生学习方面问题的对策性分析
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较高的大学阶段,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生能否顺利适应大学里学习方面的各种转变,对于能否适应和悦纳大学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加强对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新生的专业思想和学习适应性教育
新生入学后,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满意,普遍对专业学习抱有迷惘的心态。虽然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都包含专业思想教育,但多数都流于形式和过于模式化,使学生从中摄取的有用信息很少。
"中学教育是实行的'他律',而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地方,主要靠'自律'。许多新生在失去'他律'后缺乏必要的'自律',学习自主权的变化引起的不适应使很多大学新生出现'学习焦虑症'。"[2]所以学习适应性教育就被提上重要日程。
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进行,通过开展专门的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自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消除内心的困惑和迷惘,正确找准学习的方向。
(2)引导新生重构奋斗目标
大学,是很多人梦想升起的地方,也是很多人梦想破灭的地方。因此,新生能否在学习的压力减小,社会压力增大现实情况下,在大学广阔自由空间里重新为自己确立奋斗目标,关系到大学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成败的关键。
高职高专院校在入学教育中要善于启发新生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实际能力水平,制定明确的目标,将人生理想目标具体化,规划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耐力和自制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加强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新生人际交往问题方面对策性分析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种需要,大致上是依次出现的,具有由低到高的层次性。因此,依照层次理论引导学生寻找到正确的行为动机,重视新生的人际交往,是入学教育的一个关注重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学新生普遍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段,这个阶段习惯上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3]解决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应在入学教育中着力做好以下方面:
(1)指导新生正确认识他人,端正交往态度。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维护自我尊严的内在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在做出努力后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因此,教新生学会尊重他人,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真诚,是迈出良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2)指导新生加强自身修养,增加人际吸引力。通过入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新生正确认识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让他们有的放矢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知识积累,成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
3、新生在人生定位问题方面的对策性分析
新生阶段是大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和适应期,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引发问题,也是最容易对以后人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关键阶段。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对新生成人和成才教育。
(1)教育新生正确定位自我。诚然从学历层次和社会认同角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与重点本科有现实的差距,但这并不是人生成败的决定因素,引导新生克服自卑,重塑自我。教育新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我,从自身找到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2)教育新生志存高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不要总活在借口之下"。无论是高考的失利也罢,无论是以前的不努力也罢,这些都不能成为大学里失落消沉的借口。"梦想开始的地方并不挑选枕头"。所以入学教育应着力让新生认识到自己还有理想,还有希望去摘取成功的桂冠。
三、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的几点看法与设想
1、抓住迎新契机,做好入学教育初步准备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应当针对新生思想实际,有的放失地进行,切忌泛泛而谈。这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在迎接新生时,院系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都要认真观察新生的特点,对每届新生形成初步的判断,为接下来的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奠定基础。
2、抓好新生的军训工作。
军训不仅锻炼的新生的体格,更重要的是磨砺他们的意志。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不能在新生刚入学时如期开展军训,这样就丧失对新生一种很好的吃苦和意志锻炼的机会。
笔者建议,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克服重重困难,在新生进校后及时开展军训,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品性和习惯基础,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也能重塑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新生改掉许多不良的习性。
3、以军训为基础,抓住本校特色,加强制度教育。
新生进入高校后,其生活、学习、工作和作息都需要自我管理。但他们中有不少人都养成了依赖父母和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如果一开始就放松对他们进行校纪校规教育,不严格要求,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继续发展.经常出现违纪现象。让新生养成把遵守规章制度当做一种习惯。
4、发挥学生团体自主性,做好新老生经验交流。
通过院系学生会自主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让老生中的优秀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说服教育新生,有时胜过我们领导、老师模式化的说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不断改进、创新。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才能富有成效。
注释:
[1]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孔治国:大学新生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1)。
[3]范存欣等: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1):12-14。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南[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