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闻文体知识

时间:2023-03-10 14:49:19

导语:在新闻文体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闻文体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 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 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 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 《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 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 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 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 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第2篇

第一句是,“我一定要在某地找一家单位!”他说,除了上海、北京、广州,我肯定不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工作。这些学生,把择业目标定在一个地方,期望值非常高。如果这些地方没有用人单位录用他,他就会感到沮丧,感到受挫。

第二句是,“我一定要进像某家单位这样的单位!”具体而言,就是“我一定要进500强企业!”“我一定要进入这样一个好的单位!”否则,其他单位我都不考虑。人们谈的“圈子就业”、“面子就业”,这就是具体的表现。这些学生往往非常自负,择业会遭遇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句是,“我一定要比某某找到更好的单位!”这是一种攀比情绪。“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差,我怎么会输给他?我不比他差,我一定要找到一个比他更好的单位,要么工资高,要么环境好,总之,我不会输给谁。”这是这些学生的典型想法,因此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一旦晚于某一人找到工作,或者说找的工作不是那么理想,就会悲观,在这种盲目的攀比之中失去自我,甚至会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

第四句是,“凭什么他就进了这家单位!”这是一种妒忌。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心理,他会说,你看,都是因为他父母比较好,他父母有地位、有关系;或者他肯定是采取了不正当的方式,才进入这家单位的……这是一些同学不能直面周围的同学,不能直面就业形势的具体表现。

第五句是,“我才不去干这种工作呢!”很多同学有这种想法――这种工作有什么好干的,地位这么低,我才不去干呢!这其实也是自我认识不清,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正确判断的结果。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定位失误错失机会,再回过来,已经来不及了,前面的工作岗位已经被别人占据了。

第六句是,“怎么还没有消息呢?E-mail没有,短信也没有……”当参加完一次面试,或者说参加完笔试之后,一些求职学生就会进入等待消息的过程,陷入焦虑、彷徨状态,像热锅上的蚂蚁,每天都寝食难安。有的学生会不断去查收E-mail,不断检查手机短信,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消息。实际上,这种焦虑状态,不但影响择业,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七句是,“哎,我又被拒了,烦死了。”有不少同学在得到被拒绝的消息之后,先是觉得痛苦,接着是觉得自己无用,他们希望能够早一点得到自己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消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这种沮丧的心情,不断延续,可能会影响到接下来求职中的重新振作。

第八句是,“我真没用,真没用……全搞砸了!”很多同学在被拒后,感叹求职真烦的情况下,他会说“我真没用,全搞砸了”。这些同学,他们会对自我进行反省,反省的结果是,发现自己在求职中没有表现好,有很多地方存在失误,于是把失误不断放大,然后自责、自伤。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偶尔发生,或者短暂发生,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直走不出失败的阴影的话,有可能在下一次求职中,丧失自信,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得畏手畏脚,这会影响到自己真实水平的展示。

第九句是,“想也不用想,他们不可能要我们这样普通学校的学生的。”这是一些同学在遇到一个新的机会,面临一些单位来学校举行招聘会的时候,做出的一种评估。这是主动放弃,主动缴械,未战先败。

第十句是,“等爸爸、妈妈想办法吧,自己折腾不出什么名堂的。”这是不少同学,尤其是层次稍差的一些学校的学生,消极对待就业,把自己就业的能力看低、把求职环境看得太恶劣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现在的就业竞争这么厉害,自己的能力又不是很强,自己如何努力去找工作,也都没办法,只能靠自己的父母解决了。他们甚至把自己的求职,当成了父母的事情,似乎跟自己无关一样,不愿意承担责任。

第3篇

【关键词】核心驱动力 情至文成 心灵涅

《沈阳日报》有关抗美援朝烈士亲人的系列报道,是一个长达8年的超大型策划(2008年-2016年)。前期作品《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亲人》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算是对这个超大型策划坚持的鼓励,也推动了后期作品《心灵的祭台・致敬抗美援朝烈士亲人》陆续刊发,如涓流不断。系列报道到底到什么时候结束?说实话,连报道组的成员心里都没个谱儿。也许只有到了不被烈士亲人需要的时候,它可能才走到终点。为什么非要这样做?简单说,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地方党报的责任与使命,二是报道组驱之不去的人文情怀。正因如此,这个主题策划有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核心驱动力,往哪走、该咋走,都是顺其自然的事儿,听从内心的呼唤即可。

核心的事:帮烈士找亲人

先说2008年-2010年,我们为53位烈士找亲人。

第一阶段:大撒网

2008年3月中旬,笔者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系一个活动:组织烈士亲人在清明期间搞个大祭祀。烈士陵园负责人却说,陵园安葬的123名烈士有近2/3没有亲人来扫墓,原因是他们的亲人多数不知道烈士埋在沈阳。那还搞什么祭祀?干脆帮这些烈士找亲人,这才是当务之急。当一份整理后的53位烈士“失联名单”摆在面前,《沈阳日报》从2008年3月19日开始启动“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亲人”行动,主题是“抢救烈士资料,弘扬烈士精神,告慰烈士英灵、安慰烈属情感”。

我们依靠网络、电话寻找线索,在网上广撒“英雄帖”,也有个别媒体要联动(比如《大河报》)。这个过程很煎熬,就像大海捞针。一次次出现线索、希望,又一次次地断线、失望,我们不断地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辗转轮回。结果,一年我们只找到10位烈士的亲人。后来,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地域跨度太大,烈士家乡分散在全国各地10多个省份;第二个是行政区划的变化大,从烈士牺牲到现在已近60年,各地行政区划都或大或小地发生变化,地名面目全非,有的干脆连省份都换了;第三个是信息闭塞,多数烈士的亲人依然住在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很难听到“寻亲声音”。

第二阶段:点位突破

寻找突破点。梳理123位烈士的籍贯,我们发现有近60人是山东籍的,最多。而在“失联名单”里,有17位烈士为山东籍,也是最多的。所以,2009年的突破点便放在这17位山东英烈上。我们主动与山东本地媒体合作,《山东商报》、文登电视台等媒体加入寻亲团队,再加上“传统”的大撒网,效果立竿见影:17位山东烈士的亲人全部找到。

第三阶段:实地寻访

此时,寻亲已经变成必须完成的事情。一个也不能少。

这是一个更难的攻坚过程。2010年3月、4月和9月,《沈阳日报》派寻亲小组走出去,先后到山西、河北、江苏、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实地寻访,行程11970公里,。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找到刘光义烈士亲人便是个例证。烈士的家乡记载的是“山西应县南应村”,可是应县根本没有叫南应的村子。与当地人现场进行无数种分析与推测后,我们最终在安营找到烈士的大孙子刘永清一家。应县人用方言说“安营”,听来就像“南应”。当初登记烈士籍贯的人也将“安营”听成“南应”了。像这样的谜团,只有走到那里才能破解。

2010年10月,最后26位烈士的亲人全部找到。一路走来,我们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也流了不少泪水。见证、记录这些,很难不流泪。感谢这三年,从里到外,对我们进行了最彻底的淘洗,也让我们完成了一次最纯净的心灵涅。

新的开始:帮亲人找烈士

我们三年完成了一件事,后来发现这事儿才刚刚开始。

2011年-2014年,我们的手机、邮箱不断收到烈属寻找烈士墓地的信息,而我们能做的却有限。我们不断思索:还能做什么?2014年,我们找到了“还能做”的事――为烈属搭建一个“心灵的祭台”,推出《心灵的祭台・致敬抗美援朝烈士亲人》系列报道。它是《寻找抗美援朝烈士亲人》的接续、延伸与拓展。不同的是,此前是以在沈烈士墓地为轴心寻找烈士亲人,而这次是以“60多年没找到烈士遗骸的烈士亲人”为核心关注点,讲烈士家事,帮烈属找烈士墓地。

寻觅烈士60多年的亲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慰藉。《心灵的祭台》首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一个压抑60年情感的倾诉平台,至少让烈士亲人拥有了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然后传递他们寻找烈士墓地的信息。至2016年4月,我们陆续刊发50多篇文章,总计20余万字。几乎篇篇感人至深,与读者、与烈士亲人形成了情感的互动。烈士的亲人在倾诉中完成了一份心理疏导,也对应了“心灵的祭台”的本意。

从某种意义说,《心灵的祭台》诉说的是“悲痛的力量”,也是在整理烈士的“家史”。“一位骁勇善战的军人偶尔表现的这点儿女情长,已化作永久的追忆。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样的追忆甚至比他的辉煌战绩更值得铭记。”像这样的话语随处可见,也是记者“深度介入”烈士家庭的表现。没有一份理解,没有一份情怀,这样的内容是写不来的。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宋玉书在《用感情与责任写出的系列报道》中评价报道者:“他们心中涌动着浓浓的真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对烈士身后孤寂的体恤之情、对累世家属思亲却不知亲人安葬何方的关切之情。”《人民日报》用很长篇幅报道了《沈阳日报》寻亲活动并配发短评,称赞这种行为是“责任与良知的坚守”。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欣慰;现状;问题;转型

一、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境况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需要使用到的媒介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形式的媒介在技术、管理以及服务等不同的领域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新媒体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向着科技化的方向转变对传统型媒体造成的冲击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使传统型媒介固有的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当今时代之下,以互联网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正在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经由上文中的相关分析可以得知,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型媒介固有的格局发生了转变,在固有的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电视新闻面临着来自各种各样的新媒体的挑战,最终就形成了电视新闻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一个状况。

二、对新媒体时代之下电视新闻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展开一定程度的分析

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需要使用到的平台的多样化,在媒介产品多样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使受众所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在新媒体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之下,信息消费者所能够进行选择的媒体已经逐渐的转变成了层次相对来说比较繁复的媒体链,报纸、社交网站以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媒体都在其所包含的范围之内。这个新媒体链已经将电视新闻放置到了全媒体新闻供应体系所包含的范畴之内。反过来去看传统形式的电视新闻,因为制作程序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再加上体制层面的相关因素造成的影响,传统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是远远没有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的,甚至有的时候还不如广播的时效性强,其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相较于网络、广播和微信来说就更差了,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使传统形式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逐步的减少。

三、对新媒体时代之下电视新闻所应当走向的转型道路进行分析

当今情况之下,在新媒体时代之中电视新闻走向转型的道路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个方面是新媒体时代之下满足电视新闻受众所提出的新要求的结果。

第一个方面:受众开发和潜力挖掘。在网络时代之下,时间差距这个问题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各种类型的媒体基本上都是在共享新闻信息资源的,相互之间的竞争所注重的已经不再是独家新闻了,而是在于拥有一定程度独特性的开发和配置。针对新闻信息展开的深度开发相关工作,是需要将受众所提出的要求,媒介自身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媒介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作为根据的,遵循着事物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的自身旋律去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站在拥有一定程度独特性的角度上使用独到的方法将新闻的本质和内涵呈现出来,使信息拥有更加明确的针对性和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使用价值,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成为电视新闻的受众。

第二个方面,电视新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的构建互动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传播模式。根传统媒介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比较的话,新媒体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势就是它的互动性。传统媒体应当在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对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优势进行借鉴,从而使自身所秉承着的经营理念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因为技术层面相关因素带来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的互动性都不能够满足人们所提出来的要求。因此,就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构建出来一个全新的“全互动”传播模式,主要就是通过传受互动、受众之间的互动以及人机之间的互动来构建“社区”形式的新闻传播模式。处于直播状态之中的电视新闻应当供应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受众可以以自己的喜好为依据来对电视新闻进行选择,并且可以和其他的正在观看电视新闻的受众展开一定程度的相互交流,使电视新闻所具有的互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结语

媒体向着国际化的方向转变,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已经在当今时代之下成为了一种潮流。在这个大融合时代潮流影响之下,具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存在是没有办法得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的。和新媒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电视新闻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的必然选择。电视新闻不应当在沉浸在以往所取得的荣誉之中,要在转型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以便于能够满足新媒体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再次取得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王静丹. 浅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转型之路[J]. 西部广播电视,2014,19:38-39.

第5篇

教师治转提心得体会范文一

尚空谈而不求实,把实施意见当作耳旁风,是空道理;说得多做得少,即便找准问题也还坐等观望,是假道理;立言立行、真抓实干,以行动赢得作风的切实转变,才是硬道理。因此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复;纠风之关键,在于让群众满意。而确保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打赢改作风的持久战,更须全市上下进一步凝聚共识,从思想上形成长期持续进行下去的合力,让慵懒散慢混卡等典型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失去生存的土壤,以实际效果接受群众的检验,让清风吹遍每一个角落。

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不可否认,就目前而言,治转提专项行动的深入还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市民群众常有三种担忧:一忧不能长久,害怕上级要求逐渐放松后,故态复萌;二忧阳奉阴违,迫于风头有所收敛,但暗地里搞移花接木;三忧借机作秀,形式上穿旧衣、吃简餐,实际上惰政不改,该做的工作没做。现实不断地提醒我们,反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敌人;作风病是慢性病,欲根治必须常抓不懈。尤其是要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来遏制衙门作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市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好的作风还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从部分单位和干部怕碰上纪委来暗访的解释中就可见一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的顽固性、反复性特点决定了转作风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以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抓下去,需要使《意见》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效果让服务对象满意、让群众舒心。

教师治转提心得体会范文二

作风问题年年讲,年年都是老问题。而改进工作作风,一阵子易,一辈子难;善始易,善终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等特点,稍微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治转提专项行动虽然有实施的期限,但是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端着架子、脱离群众的背手干部,发号施令、纸上谈兵的挥手干部,走马观花、工作推脱的甩手干部,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的伸手干部,以及庸懒散慢混卡等问题,都是与中央及省市委关于作风规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彻底解决。我们要充分估计到这些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形成领导抓、抓领导,反复抓、抓反复的长效机制,让兰州的普通群众真正感受到干部的好作风无处不在。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不是小事,但是作风转变却是必须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将作风转变融合到一言一行之中去才行,要从思想深处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衙门作风改起,从庸懒散慢混卡改起,克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切实守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行,把转变作风的决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把改作风内化为一种习惯,真正把老百姓的事办实办好。

教师治转提心得体会范文三

第6篇

笔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与十位新闻采编人员进行深入交谈,交谈以新闻采编人员自述职业经历为主,辅之以提问。这种研究方法更契合本研究中角色认知这种社会心理学问题,将视点集中于具体的“人”及其个人经历。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中,有九位媒体从业者是曾经或正任职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新闻部门或大型网络媒体新闻部门的记者和编辑(被访者1:《环球时报》SNS社交平台编辑;被访者2: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编辑;被访者3:中国宁波网微信微博编辑;被访者4:央视网编辑;被访者5:《新京报》新媒体部即时新闻记者;被访者6:千龙网微博编辑与新闻记者;被访者7:曾为新浪原创新闻部记者;被访者8:腾讯网新闻部记者;被访者9:搜房网软文),另有一位是无新媒体新闻部门工作经验的新闻记者(被访者10:《中国科学报》新闻部记者)。

市场导向:新闻“速递”员

即时性是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新媒体新闻采编人员来说,这种随速度而来的生存压力巨大,他们成为新闻“速递”员。新闻采编流程因新闻的即时性而变得扁平化,失去了新闻采编工作应有的张力。得益于信息时代新闻消息源的“井喷”,新媒体新闻记者的一线实地采访变为办公室“坐班”、翻社交网络找信息源和“打电话采访”。

这种采访方式确实让记者的工作“更舒服”了,然而也有记者坦言:“一直打电话可不行,我以后会往深度报道方向发展,我想要跑现场。”扎根于现场,与事实零距离接触,是记者的职业天性。新媒体新闻编辑面对着受众市场制造的深不可测的“新闻洞”,工作多半以“改标题”和“搬运”为主。

新媒体新闻生产还远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和系统的分工模式。新闻生产是流水线作业,分工是生产专业化的基础,“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②“全媒体记者”所谓“由专才变为全能”,混乱了新媒体新闻生产的分工,导致专业化的缺失,最终产出的新闻产品则会有失客观与真实,传统“采编分离”下记者与编辑的权责边界在新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正在消解。新媒体新闻采编人员陷入速度涡旋,沦为新闻“速递”员,潜藏于其内心的是一种在新闻生产中角色认知不清的迷失状态。

组织导向:一颗“螺丝钉”

媒介组织中的新媒体新闻采编人员所面临的,不只是来自新闻生产过程中角色认知的模糊,还有来自于媒介组织控制与压力之下,角色期待与角色现状之间的落差。在媒介组织中,新闻采编人员是一颗“螺丝钉”。

访谈中多数访谈对象都谈到了组织领导对其工作的指导作用,新媒体新闻部门的科层制几乎全盘照搬传统媒体新闻部门。总编辑在组织中发挥“指明工作大方向”的作用。

这些采编人员在步入新媒体时的角色预期要远高于目前现实的角色现状,因为新媒体的“平台足够大”,受众关注度高,有更开放的舆论环境,工作“自由度更高”。麦奎尔曾指出,媒介组织层次的自由可以通过媒介所有人/经理对编辑、制作人等大众传播者以及后者对其下属人员如记者、撰稿者的控制来衡量。这种衡量方式就已经说明,大众传媒是一个“的等级组织”。③这是西方学者对于媒介组织科层制的点评,虽然并不能完全与中国语境相契合,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新闻生产不同于普通的商业产品生产,媒介组织所产出的新闻产品的质量与新闻采编人员直接相关,新闻产品要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及时,就需要给予采编人员以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结语

对于新媒体新闻采编人员来讲,媒介融合时代,他们拥有太多机遇和无限可能。采编人员在新闻生产时处于角色迷失的状态,沦为网络时代速度效应的牺牲品和组织变革中的“螺丝钉”。目前,我国新闻生产资源并未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新媒体新闻业的发展之路也就荆棘密布,“束手束脚”是任何从业者都不愿意面临的职业状态,新闻采编人员角色何时能有清晰明确的定位,不得而知。

注释:

④陶建杰 张志安:《网络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一一上海地区调查之三》,《新闻记者》,2014年第2期

第7篇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根本依托的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紧紧围绕科学技术这个核心,以高科技创造性人才为实施载体,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在经济运营中的作用,让实用、适用的知识对所有的经济行为真正起到决策性的引领作用。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

1.1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不是以资源的消耗为特征而是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增值、知识的使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它最大化了生产中的知识含量,也使生产紧紧围绕在了知识这个核心周围。知识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1.2知识经济是自然-人-社会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3知识经济是使经济向轻型、高端化发展的经济形态。只有紧紧依靠高科技的经营手段,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才能使产品提高更多的附加值。

1.4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高效经济。正是由于知识经济中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网络系统十分完善,便于各种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促使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成为可能。虽然知识经济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但是,它还要以工业经济作为改革载体。只有充分发育的,成熟的工业经济,才能成为知识经济孕育发展的温床。而知识经济又能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带动工业经济的知识化、科学化。通过对这些必要环节的研究分析,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具备知识经济的雏形,这些国家里,知识经济正以强大的发展势头逐步代替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

而我国目前还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还极不成熟,还处在初步的萌发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还未能达到足够的支撑力。而且我国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现有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的制约。而且我国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的知识、科技含量不足。所有这些都限制了知识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发展,也就是说我国不可能简化全面工业化而直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太多因素说明了要实现知识经济的困难程度,但是也不能就此否认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速度。事实上,社会经济的科技化,知识化已经在我国潜移默化,知识经济的脚步声已经在敲击着中国经济的耳膜。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经济的具体特性给我国经济进行了分析定位:知识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萌芽、萌动发展阶段,但是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向知识经济发展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目标。

2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2.1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逐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农产品的供求格局上已经科学化转型,从长期短缺转变为需求总量基本平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今后农业制约因素不再单纯是资源约束,而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新的需求约束机制,在农产品销售上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产品销售不及时,产生效益的波动大,增产并不一定增收,甚至还会出现增产减收的情况。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中,经历了近 20 年的高速增长的辉煌后,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日益突出的需求制约。

2.2 在农业的要素投入中,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量开始绝对下降,平均年减少700 多万人,与此同时,资本要素则加速注入农业,使得物质损耗占农业产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意味着农业产品成本加速上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数量日益增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不仅如此,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的态势,也大大加深了这一矛盾。

2.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产品的依靠度很高,而且农业经济一直以来收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就很大。在世界经济动荡期,受到的冲击、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家知道,旧的经营体制对我国农业、弄产品都是给予重点的扶持保护的,与国际竞争的关联度极低,几乎不受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这样的发展环境也就造成了,政府只要单纯提高农产品价格就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对农民生活进行改善。

然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高度开放的经济大环境也势必要求农产品市场的适度开放。由于国际经济的冲击,农村经济无法适应经济的高速转型,所以很多市场性的负面问题都相继出现。(1)农村经济逐渐脱离了政府的扶持保护,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近期,增长增速趋势更加不明显,也就使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加。(2 )农业投入、农业再生产在多年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近年来,农户的农业投资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资金、技术严重投入不足,这已影响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3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农业一直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但今天它明显显得有些后劲不足,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内需的扩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 借助知识经济的发展,通过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

如果说,通过农村人口城市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话,那么,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则应当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优、特、土、尖等特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小城镇发展规划。

3.2 放宽各项政策,吸纳中外资金,营造宽松环境,广纳天下人才。力争在小城镇中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准和较高知识含量的现代企业。

3.3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资源条件优良、交通便利、乡镇企业有一定发展的地方,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小城镇健康、顺利地发展起来。

第8篇

单位本来非男性成员是凤毛麟角,而且更令人沮丧的是早已花落别家。现在来了美女实习生,当然是气氛不可同日而语。此前上峰有交代,要带好实习生,多给予帮助。近日承蒙领导照顾,让我负责我们这个小部门,现在我理解了这个负责的含义,就是指比别人多干活多操心但不会给你多薪水,不管怎么样,要我负责,当然要“准确领会,认真贯彻”上峰交的任务,尽量将两人带好。 

到今天,新闻系的美女实习生到单位已经三天了。上峰指示,下午开会,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大家汇报一下各自带的实习生三天来的实习情况,第二个是总结汇报情况,针对问题,对下一步工作做出计划。 

上峰要求大家谈谈各自带的实习生的实习状况。我仔细回想了一下三天来美女实习生的情况,总结出四点体会。 

第一,实习生的嘴很甜,美女实习生的嘴更甜,而新闻系出来的美女实习生的嘴就没的说了。左一个师兄,右一个老师,好像才毕业不到一年的我俨然是伟大导师一样。记得第一天她就问我,叫你师兄好呢还是老师好,我说,我既不是“师”又看起来不是很老,千万别叫老师,她紧跟就说,那就叫你师兄了,我没有纠正,就算默认了。尽管被才比自己低两届的小师妹用上尊称叫来叫去,自己心里惶惶然,知道以自己资历还远远不够给自己的小师妹做指导,但是还是有一点高兴,好像人心都一个样,喜欢被人捧。 

第二,在实习生的眼里,实习单位永远充满着的是各类问题。你随便问问,这两天你自己感觉怎么样?他们总能侃侃而谈,提出一大堆问题来,比如说,你们的氛围太沉闷了,你们的工作方式比较落后……。但当你问他们,那该怎么办的时候,他们又说不出“怎么办”来。新人都是这样,在短暂了解后容易打碎一样旧的东西,但对于重建新的东西没有思考。记得我刚到单位的时候,也同样尖锐的向老同志们提出过各类问题,后来我在工作中发现,这些问题在我当时看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当我置身于其中时,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应该由自己去考虑的问题了。我也相信,我的这一发现,同样会在他们的身上在一年或者两年后的到体验。 

第三,美女实习生的实习工作都很会出新意,让你感觉耳目一新。这是我的一大发现,第一次装模作样地按照上峰指示指导实习生,我发现美女实习生的想法很多,做起事情来非常有新意。我都不得不在心里边记下她的一下创新点。规律性的工作会使人的创新机能和劲头消磨掉,很可怕,看到小师妹花样翻新的实习工作,还没年轻怎么感觉老了? 

第9篇

刊物的一个新变化

打开2013年第5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读者朋友会发现:封二印有一个二维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创刊20周年题词,题词刊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封二。为配合莫言先生题词刊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引入数字技术,尝试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立体、动态地呈现相关内容。

根据莫言先生的题词内容和他的成长经历,结合刊物和读者特点,依托河南教育报刊社网络部的技术力量。本刊编辑部策划制作了以“阅读和励志”为主题的短视频《莫言:童话一样的人生》。视频上传到树人网,并生成了,二维码,二维码刊登于载有莫言题词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封二。读者可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该视频文件大小为12M,时长两分多钟,配有音乐和解说。刊物初步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信息的融合,具备了读、听、看等功能。

用手机移动网络在线看视频比较耗费流量,建议在Wi-Fi环境下扫描观看。

知识

二维码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内含数字信息。人们通过二维码扫描工具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信息。微信,某些浏览器、手机管理软件等,有二维码扫描功能。也有专门的二维码扫描软件。常见的二维码。一般内含网址,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读取并打开网址。获得预置在网络中的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有一定风险,手机、平板电脑等容易感染病毒。

新闻

本部两刊入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

日前,本刊编辑部接到通知,《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入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向全国各地邮局重点推荐发行。这是对本部两刊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的有力肯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启动“阅读伴您成长”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要求全国各地邮局在学校广泛宣传、推荐“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

据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全国有41种,其中教辅类报刊18种。此前,本部两刊曾连年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