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23
导语:在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会关注小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利”的方面,然而,正如上文所说,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它在给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弊端。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算是难题,然而对于许多拿了半辈子粉笔、写了半辈子板书的中老年教师来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添加新技术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在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进行的名为“中小学教师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调查”的调查中,结果显示:42%的农村教师对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兴趣,这部分教师大多分布在20~40岁之间;有一半的中老年教师对课堂多媒体教学资源反映不感兴趣或反感、讨厌。此外,一些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平时就较少接触电脑,对多媒体这一新技术的运用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
这里就呈现出一个现实问题:一名教师的幻灯片做得是否花哨、技术运用是否熟练,能否代表其真正的教学水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的设立并没有考虑到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中教师的技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相等同,走向“唯技术论”的道路,这显然不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技术垄断与互动交流之间的矛盾虽然小学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不少好处,但也需要谨防小学多媒体课堂中的“技术垄断”现象,即过分重视和依赖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教师角色的缺失。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课堂,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今天又是电脑给我们上了一课”的想法。为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将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相结合,将多媒体仅仅看作一项辅助技术,而不是“救命稻草”。比如,在“数数、读数”这种特别注重学生操作和训练的课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展现很多可爱的卡通形象和音效,而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进行课堂提问和习题训练,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那么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行政命令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我国发达地区小学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已经基本普及,但是在许多县市级、乡镇小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才刚刚开始。为了提高多媒体的利用率,证明在技术上投入的这笔钱“没有白花”,很多学校都将“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变成一个行政命令,甚至有专门的督导随堂检查,乃至形成了行政命令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其实在很多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多媒体的辅助,甚至有时使用多媒体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更需要将多媒体的运用同教学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行政命令,“为了使用而使用”。
2发挥小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最大效力——从三个对策解决
对于小学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不仅需要关注其有利之处,还需要发挥其最大效力,想方设法解决上文中的几组矛盾,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对策着手。学会做选择题要着重做三个选择题。1)要有选择性地决定哪些课程环节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一些课程互动性强、学生主体性强的课程或课程环节,比如在“数数、读数”“口算除法”“小数的乘除法”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不用或少用多媒体。2)要有选择性地衡量不同教师的多媒体运用技术。对于一些热衷于传统教学方式且能够达到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教师,不以其实际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3)要有选择性地判断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对于一些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不能一味以课堂氛围为判断标准。在低年级的小学课堂中尤其要注意这一情况。比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进行生动卡通形象的呈现之后,学生虽然对各种形状有了一定了解,课堂氛围也因此而异常活跃,但教师还是需要将教学内容引入进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举例,哪些属于圆形、方形或三角形,以此来判断真正的课堂效率的高低。避免做判断题要避免以武断的方式判断以下的问题一定正确: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最终的教学效果一定存在直接关系;2)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师个人素质有直接关系;3)多媒体教学形式的丰富程度、花哨程度与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一定成正比。从实际情况来看,以上判断题的答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陷入“技术垄断”的境地。多做做填空题还要多做做填空题,比如:谁是教学效果的确定者?答案当然是学生。为此,在小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能仅仅是为了教师教学方便,更要强调教学效果。比如:互动交流方式有助于谁?答案当然也是学生。
一、避免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语言表达的手段,但往往达不到教师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即使课本上有图片辅助,教师在讲授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这种课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悄然失去了兴趣,学生积极性也会比较低。而多媒体教学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不必过多地依赖语言去陈述一些过程性的问题,只要动一下手中的鼠标就可以使问题一目了然,把过程生动形象清晰地示范出来,再不让抽象性的过程变成数学中的难点。
二、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数学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有精彩的情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醉,它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因此,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尽管画面形象具体,也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止的,无法再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无法尽可能地展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感到吃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从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具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完全,他们对一些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多媒体就巧妙地给出了这种直观性。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配合课件中的情节,让学生自然地产生疑问:“八戒要数字(分母)最大的一份,为什么分到的西瓜反而是最小的?”很直观地看到数字最大的那一份西瓜其实是最小的。
三、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阶段思维的具象性,小学生缺乏对多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对抽象问题的逻辑性分析。而利用视频、动画(多媒体)进行教学,分析题的结构,示范题的解析,能够把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分析过程直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课,这是教学难点,也是小学生学习理解的薄弱环节。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在黑板上徒手画出圆柱、园锥的立体图,其实,并不是很规范,很多学生还是很难理解。
运用计算机三维动画,不用直尺、三角板、圆规等作图工具就能轻松地展示出漂亮的图形,不是更形象、更直观、更逼真吗?从不同角度展示图形,从而获得很强的视觉刺激,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打破了思维定式的影响。
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不但可以提供美丽的画面,而且加入了动画,更符合孩子的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兴趣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较难、不易理解的题时,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动画呈现题意,让学生看动画,随之思考,理清题意进行探究,化难为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在课件里出示两个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让学生辨认分别是什么图形,再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把两个图形都顺时针旋转90度,再让学生睁开眼睛看。这时,两个图形一个有了变化,一个没有变化。让同学们猜猜哪个图形旋转了,有的学生说:“长方形旋转了,正方形没有转。”有的学生说:“长方形旋转了,正方形也旋转了。”“到底谁猜得对呢?”这时,教师恢复图形原来的排列,再重新旋转一遍,学生们恍然大悟。亲眼目睹,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在此基础上更加激起了辨析错在何处的欲望。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正方形也旋转了,可是我们却看不出来呢?”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以及对正方形与长方形特征的本质区别的认识。
五、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效率
《科学》在小学阶段,仅仅只是一门启蒙性质的课程。课程在呈现给小学生时,有很多大量的图文信息,比如彩色的实物图片,以及及其逼真的模型图,还有携带这的优美文字。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如何将这些图文并茂的信息知识,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展示给学生呢?多媒体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它可以将文字、图形,以及有声音和视频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会极大程度上地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浓烈的兴趣。
一、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生活中那些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就因为孩子们存在这种特点,作为科学课堂,完全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这种特点,给予孩子们新奇有趣的事物,孩子们必将学得有滋有味,而多媒体技术就具有这种呈现色彩、声响、视频的功效。比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就可以播放一段汶川地震或者玉树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看一下地震的爆形,感受一下地震带给人们的巨大伤痛,把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想了解地震的迫切心情。再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然后将地震发上的全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给学生,在特别直观形象的学习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地震发上的全过程。一堂科学课,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处于一种有趣、直观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着饱满状态上,他们的学习自然就很积极了。
二、情景创设,活跃课堂
虽然小学《科学》课程中图文并茂,同生活确实也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是这还不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空白,有待教师去挖掘,有待教师去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我们在新授《微生物怎样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出微生物在一定时段内繁殖的数量图表和繁殖时的动态过程,目的是让他们弄明白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当然,在还没有播放微生物繁殖数量图表和繁殖时的动态过程之前,先让他们用笔认真演算一下微生物繁殖的数量。在他们一脸惊愕之时,教师就开始播放电脑制作的数量图表和繁殖时的动画,尤其是微生物的数量图表,适当停顿,让学生有消化的瞬间机会。这样一来,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科学课,有了充分的情景创设,学生们学习的课堂,自然而然地就活跃了。
三、超越空间,变繁为简
在科学课中,有一部分知识极其抽象,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品质水平还不是很高的。相反,小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品质水平还很不错。传统的手段不可能把那些极其复杂的抽象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技术恰恰弥补了这一项不足,它完全可以将立体的空间东西呈现出来,还集合了文字、图像以及声音。还可以将难点通过动画分解,达到突破教学瓶颈的目的。对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一课,就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用动画模拟出来。我们将宇宙这个大空间,缩小到一块屏幕中。在学生要学习和理解地球自转时,给学生出示一个地球和一个太阳,并且让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缓慢转动。当学生看到地球一半明一半暗时,很自然就明白了昼夜的成因。然后让地球稍快地围绕太阳运行,观察地球的各个温度带受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影响,地球就出现了冷热不等的规律,就了解了四季的形成。这样一来,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突破了空间想想后,所有繁杂的讲解就变简单了。
四、充分演示,优化内容
我们在教学《养蝌蚪》一颗时,教师指导学生,虽然有了养蝌蚪的实际活动,但是要把几个月的饲养蝌蚪的全过程完完全全地表述出来,这里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就可以特别轻松地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蝌蚪的发育,到成为青蛙的过程做成动画片,演示给学生。并且在这一演示过程中,将青蛙的生长环境和生理结构知识一并呈现出来。在由实践到理论学习和体验中,在学习内容上已经得到了优化,学生就轻易地学到了蝌蚪的知识。
五、丰富表象,激发潜能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而抽象思维比较弱,他们的思维发展就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科学课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就是充分地调用学生的形象思维。不仅对于科学课堂的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支持,而且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自身的视觉功能。因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要有大量表象的东西要呈现。学生的头脑中表象一旦丰富了,就会增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品质,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益而无一害的。
六、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作为知识面比较广的一门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可以教学,但比较吃力。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那将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同时还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实施创造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会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具体化、生活化、简单化、动态化、趣味化的理想教学环境,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令他们乐学,爱学,主动学,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在科学课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模式,对学生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自然是大有裨益,对于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促进。当然,万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就科学课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在一定的时期里,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对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上的探索研究,以及这种革新模式在理论上的提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氛围必将会逐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李洪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09,(16):54-55.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随着科学技术时代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互联网已走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已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为一体,现代教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资源的支持与促进下实现的,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网络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随着校园内部局域网的普及、多媒体进入教室,便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条改革的捷径。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我们近几年来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投资,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现已拥有一套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能及时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们已经是苏州市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我校在教学过程网络资源的使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表现出,在运用网络资源时缺乏组织和管理,效率低下,还存在一些教师资源不能很好的共享,学生学习仅限于课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互性差等缺点。
依据这样的事实,我们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的界定
1、网络环境:a、指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的互联网和校园网。b、能进行师生、生生、人机交互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
2、教学资源:在本课题中指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虚拟网页、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等。
3、开发和利用:是指对这些资源进行劳动(学习、研究、实践),使这些资源发挥效能,为学习服务。
4、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教学资源素材,重组商品化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虚拟网页,提供学习平台,构建特色资源库存等。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适度、合理地利用,让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2、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上。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网络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
2、终身教育思想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如同人类其他许多能力一样,这种能力,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终身学习能力应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培养,而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研究的目标
学校层面:1、完善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2、开发开放的教学资源,探索在局域网内利用共享教学资源,重组信息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3、关注网络技术的大容量信息储存,高性能交互,准确快速地检索等技术特性,提高教师教育软件技术的运用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完善学科网络资源库,为网络应用提供支持。
教师层面: 1、通过研究,青年教师要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研究发展教育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资源,提高执教能力。
学生层面:1、培养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能力的发展.2、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来配合各学科的学习。3、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协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自我发展能力、协作能力。
科研层面: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为、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评价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研究的内容
1、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
开发可以方便添加内容、增加学科、与其它教学资源联系的,快速搜索、组织教学资源的资源库。建立便于搜索各学科信息的组织架构的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各学科的特点,建立利于应用者查找和重组的组织架构,将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组织起来。
2、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补充的方法的研究。
教师直接使用现成课件、利用材料重新组合、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搜索时,使用教学资源的合理方法,及新内容的添加方法。
3、相关知识综合利用的研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德育实效性;网络教学环境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网络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等。
4、学科教学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研究。
研究过程
1、加大投入,完善管理
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投资,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建成了“家校路路通”,完善了学校的内外网络系统建设,从2011年开始学校所有班级教室均配置了教学多媒体设施,创造了课程与网络整合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了使教学设备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做到了专室专人专管,使用频率均有统计,努力做到管好、用好、养好,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快速牵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活动,逐步推进
为了提升全体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2011下半年开学初,学校进行了教师多媒体使用与维护培训。从9月中旬开始,10月、11月学校按教研组陆续开展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开展了优秀课件与教案的评比,并择优选送参加省教科院、教科所举办的优秀课件及教案的评比活动。多媒体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2012年,学校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递交了开题意向书,修正与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环节,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分工,成立了由学校信息技术组人员为主的多媒体教材制作组,制作、收集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并将之到学校校园网上,以便于教师在备课或制作课件时浏览和下载。进行了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教师层面的信息技术培训,青年教师的电子白板应用培训,结合学校的“三大杯” (“新苗杯”、“亨通杯”、“长青杯”)赛课活动,按教研组陆续开展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学科课程与电子白板整合研讨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录像课观摩活动,并进行了主题为“常态课堂下的有效训练”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围绕相关主题开展了各类研讨与交流活动。
3、搭建平台,有效提升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对的网络化管理如何细化进行了具体商磋,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研讨与进一步提炼,对课题研究的信息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组织教师进行了“教育系统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等级测试种子教师培训”,苏州市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课件比赛
2013年,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了微型课理念,对学校网站建设进行了评比,分学科组织教师观看了的“教学新时空 名师课堂”活动,对一些许嫣娜、陈大宁等著名教师的课,真聆听了专家老师对课的点评,组内进行了相应的研讨。4月份,课题组成员对下一阶段 “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如何分步实施,进行了具体的研讨。
2014年,进行了CamtasiaStudio软件应用培训,针对教师微课活动中微课视频的制作,主要介绍了CamtasiaStudio软件的运用的要点与注意点,设置好截取屏幕的大小,外部录音的输入等等,在录制过程中运用继续、停止等按钮,以及录制完成之后后期的编辑工作,推荐了五位老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参加省级评比,从而不断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课题研究成果
实践过程中,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走上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平台,结合吴江市第三届“有效研究节”,围绕“有效课堂”这个中心,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课题研究以来,有两位老师分别获得年苏州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小学科学组)一等奖,吴江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比一等奖,录像课《冰棍棒小木屋》获全国二等奖,朱芳老师的论文《整合,让信息资源优势在语文课堂释放》发表于《小学时代》,董永飞老师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王颖老师的《人事档案管理适应现代化科学化的点滴思考 》发表于《苏州档案》,夏兆平老师的《让多媒体凸现体育课堂教学之趣》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顾建荣校长的《电子备课:变洪水猛兽为灵丹妙药》发表于《小学科学》,董永飞老师的《“分层教学”为信息技术课添光彩》发表于《新教育》,等等。
课题人员及教师发表的相关论文共计68篇,在市、大市、省、全国参评的论文、案例、设计、活动报告共73篇次。由课题研究生成的引领的学校荣誉(含学生的长线实践活动)共17项。
问题与思考
1、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层面均缺乏引领,研究的深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学习,总结反思。
2、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方面存在漏洞,要定时做好相关资料的备份工作。
3、教师整体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教学资源平台软件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随着互联网上各种不健康内容的网页和链接越来越多,如何让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保证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成为课题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一、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唐得圆老师担任学校三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每周有十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一直坚持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理念,立足课堂,问课堂要效率,认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她坚持贯彻“轻负高质”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外,她鼓励、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更要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科,经常有各级各类的学生作品比赛,学生能否在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他们的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都不放松,坚持抓学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她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早晨、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竞赛学生。近年来在她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分别在区科技节和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她还获得市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奖”。
二、以研促教,增强科研能力
唐老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坚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她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她撰写论文、案例,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论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获省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技术(logo程序设计)辅导初探》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获区第22届中、小、幼学科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三等奖。案例《将信息技术融入其它学科、融入生活》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三等奖。课件《图形拼组》获区第十一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二等奖;《我是什么》获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三等奖。由她负责的课题《基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logo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区的立项课题。
三、服务为本,做好网管工作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网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师的肩上。网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唐老师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网管,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从制作网线到网络布局、从网站的建设到防火墙的设置,她都虚心好学,亲历亲为。
学校的学生机房已经使用了足足七年时间了,但她仍然还在使用;在节省了学校经费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她维护的时间。机房里所有的计算机都已经更换过电池,电脑出现小故障她也尽量自己解决,遇到难以解决的硬件损坏问题才请专业的维修单位维修。
关键词:网络 小学 科学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恰好能弥补小学生知识点上的不足,打破地域限制,以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中,主动追求信息,主动合作学习,学习与创新得到同步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改革途径。
一、开展网络教研的形式及优势
1.访问各类综合性教育网站和科学专题网站、论坛。这类包含科学教育资源的教育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栏目、树人网大象版教材交流、黄冈教科研小学科学栏目等,能提供高质量的教材研读、教案、教学反思、主题性论文等教学资源,但毕竟是综合性教育网站,其规模、资源是有限的。较有影响力的科学专题网站有浙江小学科学网、浙江小学科学论坛、科学视野网等。例如:浙江小学科学论坛由著名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喻伯军老师创办,至今有11629名注册会员,论坛分为6大版块,日均发帖多达50多帖,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科学教学论坛网站。论坛里各类教学资源丰富,既有教学设计,又有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课件,还有反映教师各种教育思想的教学随笔、教学日志等。各大版块设有版主,分别负责本版块的日常管理。论坛的专题贴有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不同形式的载体,通过点击超链接,查看方便,还可以就感兴趣的内容搜索、留言、展开讨论。
2.访问各类博客。博客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记录个人生活的网站,一般通过注册、登陆网站个人日志,在教育行业内也被广泛应用,如新浪、网易、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针对小学科学学科,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教育博客网站有探索博客、小学科学课程网、汉博网博客。
3.QQ群聊和QQ私聊。QQ群是为了方便群用户相互交流、以QQ软件为工具的群体。群相册、群共享可以及时将群内重要文件进行分享,非常方便。这些群中有的是教材交流专群,如大象版教材交流群;有的是地方性教学交流群,如湖北省小学科学研究会一群;科学教师之家则是全国性小学科学教师的交流群。可以将QQ群中的教材编写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加为好友,通过QQ私聊,用单独讨论、传输文件、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及时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快捷方便。
二、依托网络,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愿意学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而学生愿意学取决于有无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而网络环境易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为学生实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界面,提供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音形兼备的特点,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给科学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尤其是因特网上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产生了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探索奥秘的欲望和兴趣,对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依托网络,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一节课时间很短,仅仅靠课堂来获取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而很多的话题我们在课堂上是讨论不完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有时即使讨论出来了结果也没有时间去验证和探究。更有些讨论是可以延续的,如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讨论的焦点在于怎样保护环境,一次性木筷、塑料袋的白色污染等话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如果该讨论被短短的40分钟终止了,似乎感觉这类教育如蜻蜓点水,过于形式化。此时,网络的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给了大家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讨论者创造了一个无限时间的交流场所。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网址,进入论坛讨论,让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实现可持续发展。网络教学的广泛运用,可以让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常规教学所不能做到的。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珠海市教育委员会
珠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年代初期,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截止年月全市共建起了个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间,拥有计算机达多台,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校达所,几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达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总学生人数的.%。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珠海市一中、珠海市二中和拱北小学已率先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版权所有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珠海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珠海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珠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珠海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珠海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版权所有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珠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珠海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珠海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珠海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珠海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珠海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课堂的构建与开发的意义和价值逐渐显示出来。新的课程标准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将迎来新的挑战。
国家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特别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条件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专条论述。
但是,目前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工程和学生计算机普及程度远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普通农村中小学课堂上能够使用多媒体实现教学的,非常稀少。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构建适应新农村发展和新课程需要的新型的现代化课堂呢?
一、硬件建设,构建新型多媒体课堂的前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不断地加大,多媒体硬件的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不少有条件的县及乡镇中小学已经配备了如彩色投影、多媒体教室、电子教室、语言教室等,有的学校还建有校园网,不仅建有自己的资源库、音视频库、电子阅览室,而且还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专线接入互联网活着通过卫星频道可以收看卫视教育节目。这就为农村多媒体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少地方在硬件建设上缺乏针对性、计划性、前瞻性,使大量的资金投入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是随时需要的,各个学科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都需要多媒体课堂的全程使用。而我们的农村学校甚至城镇学校,能够提供的只不过是一个或者几个多媒体教室,远远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有在公开课或者接待课的时候才能去多媒体教室去享受一下。所以加快能让学生上网和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的新型多媒体课堂,是当务之急。
二、教师队伍,构建新型多媒体课堂的关键
硬件建设,是政府资金的投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设,它是新型多媒体课堂构建的前提。但是,要真正实现其价值和功能,还必须加强软件建设,它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和关键。
软件建设的关键在于打造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教师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掌握一些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术,能熟练地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并基本能制作自己的学科课件、网站等内容的素质和能力。
1.应充分了解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水平。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简单的水平考试等方式了解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包括他们对多媒体在学科应用中的态度、看法、操作水平以及在学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
2.积极组织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使用培训。根据前期的调查了解,针对教师的实际状况精心组织教师培训。培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层推进。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年老的同志因为过去没有接触过电脑,现在要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电脑技术,也是不现实的。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于基础不太好的老师,应采用基础培训,坚持“以用为主,适用优先”的原则,在应用中学习,在制作实例中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操作技术,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有成功感。
(2)分类培训。学科特点的差异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也存在差异。如像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根据他们的学科特点,应加强多媒体影音使用和动画设计的培训,因为这些学科中有很多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如果能用计算机模拟实验,那将能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
(3)专题培训。介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大、时间紧的因素考虑,可对有一定多媒体使用基础的教师进行针对教学需要的专项培训。
3.积极开展多媒体应用成果交流。定期进行评奖和成果交流展示,让教师互相学习、拓展视野,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校的中心机房的服务器上建立资源库系统,分学科建立试题库、课件库、课例库、素材库等,让教师能查询、上传、下载资源,形成资源的“共享”与“互动”。
三、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多媒体课堂的归宿
不管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的学习和开发,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课堂的弊端,不少教师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程序化、模式化的问题。课前教师花很大的力气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并且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贯穿其中,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程式化地听课、操作,这是与新课程提出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观点相悖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维和言语完全是开放的,也可能是跳跃式的,绝不是一种固有的模式。课前编排好的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说是电子教案,它不能预见学生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想法。
2.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封闭性问题。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开放的、网络化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所呈现的信息应该是多元和开放的。而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展示的信息是老师课前搜集整理的信息,反映的是老师的观点,内容上存在单一性。而新型课堂应该面对学生,是学生来获取信息,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或者是信息搜集的手段的差异性,会造成学生搜集获取的信息中包含有很多无用信息,这就需要老师起到一个引导和过滤的作用,帮助学生提炼出信息的有用成分。
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如何避免学生产生的“非学习”状态,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很多学生会利用老师让他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信息的机会,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等。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些技术调整,屏蔽一些网站,开放一些大型的、专业的网站、开放校园网的资源库、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必须的、有用的信息。
3.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机械化问题。新型的多媒体课堂应该是在线互动式的,应该给学生一个充分地、自由地讨论的平台,当然教师也要加入其中,进行一些知识点的提示和点拨,并且也可以防止学生讨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最后通过科学的论证得出结论。
针对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型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突出“开放性”的特点,重视灵活性和非模式化,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媒体不断增多。教学中教师将面对多种媒体的选择,在提供的现成教学媒体不合适或不是最佳教学媒体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媒体模块,使课堂教学高效、生动地进行下去。
如物理教学中关于“连通器”这一节,课文举出了船闸这个例子,但是由于学生大多没有见过船闸,对于船闸是应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工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去搜集关于船闸的资料与图片;在此基础上筛选资料,制作关于船闸的工作原理设计,如flash动画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制作成果。最后,老师组织部分学生把这些材料和成果整理出来,制作为专题网页。这样,就基本完成了课程资源的一次开发和利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切实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过程,实现了物理课、地理课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同时,加深了对世界上各类水利工程和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成就的了解。
新型多媒体课堂,应该是一个“收集资料整理素材得出结论展示结果保存资源”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多媒体课堂的建构和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笔者意在抛砖引玉,愿更多的同仁加入到研究中来,促进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课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学科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