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时间:2023-03-10 14:49:33

导语: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互联网+;客户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27-01

一、引言

海南是我国冬季瓜果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海南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导致海南农产品“过剩”、“卖难”、“买难”问题日益凸现,从2007年和2011年的海南辣椒滞销到2013年陵水圣女果、佛手瓜滞销再到2014年乐东茄子和海口冬瓜的滞销,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农户辛苦耕种的菜卖不掉导致农产品“过剩、卖难”,另一方面三亚等居民又在感叹买菜贵。因此,在电子商务发展下,构建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模式,让农产品从供应地低成本、高效率地流动到需求地和保证农产品产销成为海南农业建设迫切需要做的。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网络寻找客户在C2C平台上的淘宝店?由于网络市场的不确定性,许多的可选,在寻找客户第一,我们要给自己一个位置,即根据自己的一些淘宝店的定位,看哪一部分的消费市场在这个网络,是高端,中低端。冷链物流就是指这些产品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等在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各个国家地区对冷链物流的定义也有所区别。海南农产品物流现状

1、海南热带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海南有着丰富的港口资源,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交通物流业有了初步发展。目前,全省拥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个,即将建成的深水泊位9个,港口吞吐能力明显增强。公路方面,以环岛高速公路为主通道,以“三纵四横”国省道为干线的全省路网已建成,“田字型”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完善。一批物流园区也正在加紧建设。

2、海南热带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农产品物流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绝大多数企业在物流技术和设备水平低下,旧仓库、大冷库等设施缺乏,农产品配送网络建设滞后等问题。另外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物流差,导致部分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巨大,从而增加了成本。

冷链物流在海南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公众普遍冷链缺乏认识,缺乏正确认识的热带水果和蔬菜冷链物流。导致冷链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对冷源的来源和断链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专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和中小型的热带水果和蔬菜冷链物流企业。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模式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

农民,农产品供应商和经销商信息系统之间的农产品,以实现无缝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灵活性,以及从农场的农产品的过程中,在一个透明的,可以控制的状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护。消费者要吃安全和绿色的农产品,为“订单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通过信息共享,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与整合,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失,缩短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农产品的保值。

农产品供应链完全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协同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长期客户关系,提升企业品牌声誉。

2、内部劣势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整合模式是基于网络信息供应链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的农业生产,

供应和销售一体化的运作,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但正是因为这种衔接可能会出现一个方面的整体情况造成的损失的情况下造成的。

由于市场信用机制尚未建立,互联网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发展阶段。一些骗子会趁机欺骗,欺骗农民交易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

由于模型网络平台的专业性很强,但根据目前海南的情况看,许多从事海南农业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是初步的发展阶段,没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可能不利于推广这种模式在海南。

3、电子商务环境下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外部机会

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和冬季瓜菜、橡胶的主a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近年来与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也在不断加强,而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是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海南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加快供应链整合模式的推广。

三、海南电商发展的建议

1、加快海南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2010-2020年)在海南省,其委托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7大物流园区的建设,5大物流中心和2大物流配送中心.如14大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步建设海南成为一个要影响全国物流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和培育区域物流枢纽节点和国际区域物流枢纽城市。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信息化和标准化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推动农业信息网络和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期货市场建立网络化,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满足信息需求,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农产品信息流通的地方法规,调整和规范主体经济行为。

3、实现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管理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目前发展的趋势,海南省应抓住这一机遇,在政府扶持下建立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从而推动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供农产品农产品物流信息电子化农产品物流平台,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环境,连接供应商、生产商、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网络,建立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产品物流流程,优化农产品物流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提高农产品物流运作效率,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整体竞争力。

第2篇

关键词:AHP;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商选择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service abilit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research object, use AHP weights for evaluation at all level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service abilit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provide a useful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ngaged in business or people in the choice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suppliers.

Key words: AHP;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supplier selection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涌现出越来越多爱吃“鲜”的消费者,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冷链物流作为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更是受到政府的重视。2010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l展规划》,第一次全面综合规划指导我国冷链物流发展。鉴于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性和易损性,从事与生鲜农产品有关的企业或个人在如何选择冷链物流供应商上非常头疼。基于以上背景,构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商服务能力评价模型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国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商服务水平的评价研究成果也非常有限。李远远、李志浩、刘礼帅从财务、客户服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进行了评价[1];邓爱民、杨葱葱、傅志明运用可拓理论建立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综合评价模型,同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应用及其实际意义[2];邓延伟、邬文兵、许金立、张熠华参考SCOR模型,并结合水产品的特殊性,给出了水产品冷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李梅、吴冲、胡建平基于模糊物元模型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进行了评估[4];王变娜、陈辉发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对食品冷链物流绩效进行了评价[5];方凯、钟涨宝、王厚俊、贺岚本构建了基于绿色供应链的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效率进行了评价[6]。

以上学者对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但鉴于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冷链物流供应商的服务水平还待提高,特别是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从事生鲜农产品的运输配送等服务方面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继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商的服务水平评价作进一步的研究,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利用AHP法构建评价模型,对冷链物流供应商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拟为对从事与生鲜农产品有关的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冷链物流供应商时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

1 层次分析法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迪(T.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冷链物流供应商能力评估中,可以通过将体现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各项因素由定性关系转化为定量计算,把各因素分解成若干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相对重要因素,最后综合各因素重要性,进行服务能力大小总排序,评估冷链物流服务能力,进而为选择冷链物流供应商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

2 冷链物流供应商评价模型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参考以往文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将冷链物流供应商选择的标准划分为服务质量、运输能力、成本费用、技术设备等几个因素。反映服务质量的指标,如订单处理效率,准时到货率,信息交互能力等;反映运输能力的指标,如全程冷链率程度,货损率,腐损率等;反映成本费用的指标,如服务收费水平等;反映技术设备的指标,如冷库容量,冷藏车数量,信息技术设备等,如图1所示。

2.2 层次结构图形构建

根据评价指标建立供应商选择的层次结构图。如图2所示。

2.3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

由表8可知,在反映冷链物流供应商服务水平因素中,腐损率占0.35,在众多单个指标因素中位列第一,从准则层面看,运输能力占0.52,由此可以看出运输能力在冷链物流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当下我国冷链物流运输能力较低,在降低产品腐损率方面还待提高,因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发展高新技术,提高运输能力,降低生鲜农产品腐损率。

3 结束语

我国冷链物流处于发展初期,对冷链物流供应商的服务能力评估方法与成果较少,从事与生鲜农产品有关的企业或个人在如何选择冷链物流服务商上没有定量的标准。本文科学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从而科学、合理地对冷链物流供应商服务能力进行评估,为从事与生鲜农产品有关的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冷链物流供应商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远远,李志浩,刘礼帅. 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2015,46(7):1329-1334.

[2] 邓爱民,杨葱葱,傅志明. 基于可拓方法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评价研究[J]. 经济管理,2010(4):86-90.

[3] 李梅,吴冲,胡建平.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估[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392-394.

[4] 王变娜,陈辉发. 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食品冷链物流绩效评价[J]. 财务管理,2014(10):65-67.

第3篇

针对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中以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构建了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智能配送平台

1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生鲜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牛奶、水产品等主要生鲜农产品产量分别为78526.10万吨、27375.03万吨、2999.22万吨、8625.04万吨、3754.67万吨和6699.65万吨,均稳居世界首位,其他各类生鲜农产品规模也均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速度也较快。据《2016-2020年中国生鲜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物流总额在3.5万亿~4万亿之间,每年增长达到22%。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损失率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在物流环节,美国仅为1%~2%。保守估计,我国生鲜农产品年损失高达75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尚未广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稳定运作的供应链体系,存在流通渠道过长、流通环节复杂、流通效率较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较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专业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奇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提供商以个体中间商或供应商为主力,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经营地域范围小、离散性强,配送能力和服务质量都很有限,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无法保证稳定的供应,也无法保证采购质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生鲜供应链协同性较差,任一个环节均有脱节的可能。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是供应链管理与商业生态系统耦合而形成的全新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生鲜农产品产业升级与战略转型,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生鲜农产品行业商业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2文献回顾

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现代市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趋向日渐突出,商业交易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供应链内部、产业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不断增加。供应链理论缺乏对中观产业角度及环境因素的动态描述,这些早已成为供应链理论的“软肋”,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能弥补并克服供应链理论上述不足,是供应链理论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基本概念框架和系统特征、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内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JamesMoore(1993、1996、1998)是系统而科学地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Ecosystem)概念的第一人,他借用自然界生态系统隐喻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后继学者基本上都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不同的组织种群构成的商业网络系统,只不过是研究视角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以Iansiti、Levin(2004)和Kim(2010)等为首的学者们在“生态视角”下,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来描述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所组成,一旦其中的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其他生态位相应也会发生变化;而以Peltoniemi(2004)、Vuori(2005)、DenHartigh(2004)和VanAsseldonk(2006)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则从“网络视角”下,把商业生态系统看成一种动态的网络结构,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组成的动态结构。广义上的商业生态系统还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环境因素。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强调系统成员多样性、突出关键成员作用、边界模糊、动态开放、协同进化、自组织、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等特征(欧阳泉,2013)。为更进一步解决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关模型。第一种是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Moore(1996)为代表的研究侧重于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组织种群和子系统;而以Garnsey和Leong(2008)为代表的研究则主要通过描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核心企业的合作网络来具体阐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交互机制;第二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模型:Iansiti和Levin(2002)从生产率、稳健性和利基创造力三个维度来评价商业生态系统。由于此模型建立在中观层次上,很难用于指导企业视角的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因此,DenHartigh等(2006)对此模型的测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企业视角出发增加伙伴健康和网络健康两个维度,构建了新的跨层次(结合系统层次和企业层次)评价模型,商业生态系统成员企业,可以评价合作伙伴和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第三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Iansiti和Levin(2004)从创新动态性以及网络关系复杂性两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状况,构建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把战略划分为利基型、骨干型、商品型和支配型,但是在实际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往往并不真正存在骨干企业,而通常是由几家旗舰企业构成系统核心,因此,Kim等(2010)提出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模型,把战略分为稳健型、创造型、协作型和生产型。众多研究不断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向前发展,相关研究也从理念式的探讨逐渐推广到实际的商业实践中。Kim等(2010)以Google、IBM为例,详细分析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ZhangJ.等(2011)对中国移动公司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刘刚等(2013)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现阶段,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将生态学概念加以灵活性的转化后运用于企业环境分析,或者只是对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表象分析,欠缺商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研究。已有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相对滞后,成果也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3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模型,要考虑与生鲜农产品行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主体和影响因素,需要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下对企业、政府机构、投资者、消费者不同群体及不同作用的区分方式,模糊化行业界限,扩大企业的服务领域。智能配送平台不仅可以整合生鲜农产品行业优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此系统由核心生态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和竞争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第一,核心生态子系统,亦可称为核心供应链生态系统。该子系统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由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物流、流通、消费等供应链参与各方构成,包括: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者、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仓储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运输企业、生鲜农产品配送企业、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生鲜农产品市场行为主体,它们是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物种”。作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的生鲜智能配送平台将既为生鲜农产品商业活动提供公共平台,也可以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和成员进行协调。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通过与生态系统其它成员的连通,充分调配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的资源,从而形成全局最优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方案。核心生态系统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影响和决定生鲜农产品生产、供应与销售环节的关键,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任何一个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系统会遭遇来自竞争系统的威胁。第二,支持子系统,即核心生态子系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外界包含资金、物质、技术、政策等方面在内的帮助和支援,为核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引导、融通渠道、质量检测、法律保障等,保障整个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转。该子系统主要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集成技术、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投资者、质检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组织单位构成。第三,环境子系统,即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演进的外在宏观环境。每个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都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都是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环境系统居于商业生态系统最外层,作用于核心生态系统、行业竞争系统、支持系统,为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子系统提供生产、流通及销售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和地理环境。第四,竞争子系统,即竞争对手们。诸多彼此竞争的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构成了生鲜农产品市场,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竞争关系。对于每一条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而言,自身之外的竞争者们就构成了竞争子系统。竞争子系统对核心生态系统的生产、流通及销售产生影响,其竞争产品共同分割整个生鲜农产品消费市场。核心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受竞争系统作用,又反作用于竞争系统。

4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特征

第一,开放互动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同时系统内外部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部环境为系统的演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市场规则与制度等激励与约束,对生态系统中各“物种”行为有重要影响。各“物种”地位与作用会随时间变动发生更迭,不断有新成员进入或老成员退出。当某种“物种”与系统内部环境相适应时,会促进“物种”协同发展;相反时,系统会促使其自身变革,否则会被系统所淘汰。同时,运行良好的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也对外部产生重要影响,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多元共生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构成“物种”多元化,产品供应链复杂。任何一种生鲜农产品的商业运作都不可能由单一“物种”独立完成,而是在“关键物种”的领导下,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物种”协同完成,基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各“物种”彼此影响,共同演化、互利共生。第三,协同共进性。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各尽其责、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形成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协同共进性会激励各“物种”为本系统整体发展考虑,采用恰当战略模式,实现共生共赢。第四,动态演化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并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可粗略地划分为开拓期、扩展期、成熟期和自我更新或死亡期等4个持续阶段。当外部条件、环境适宜时,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将会从低级逐步向成熟期演化,参与主体增多,“物种”日渐丰富,供应链日益复杂,逐渐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网络,系统协同功能、“抗击打”能力及稳定性也越来越强大。相反,当外部环境不利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会断裂,整个系统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死亡阶段。

5结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系统内部各“物种”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共生关系。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改变了“分小蛋糕”的战略思想,以利益共享为纽带,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战略规划,实现系统内供应链优化和价值增值,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配送平台的信息中心作用,实现信息及时沟通共享,有效应对“牛鞭效应”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王海峰 李晓丽 姜永强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

第4篇

关键词: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我国近几年农产品集中产区的大量形成、物流的快速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型超市逐渐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成为城市居民购买生鲜的主要场所。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超市和食品商店流通的生鲜农产品数量占80%~95%,并且其销售毛利润能够维持在20%以上。而我国许多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纯利润不到1%,大多数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其亏损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15%,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超市构建的“生鲜”供应链不够规范和稳定,流通效率十分不理想。而且由于超市“刻意压低生鲜农产品价格来吸引顾客”的经营理念,长期压制着农产品超市零售的发展。

2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现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购买的流通过程呈现多元交叉状态,如图1所示。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主要参与者有产地批发企业、销地批发企业和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各参与主体在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尽其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卖菜困难的难题,但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瓶颈问题,如流通环节冗长复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发展。

问题 3.1 超市生鲜农产品运营成本高,价格优势减弱

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超市需要经过农村经纪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消费地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供应商—超市。冗长复杂的中间环节增加了大量的物流成本,严重压缩了超市的盈利空间。我国生鲜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保存和储存较为困难,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营成本。超市不仅要为“生鲜”开设相对较宽敞的摆放空间,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冷藏保鲜、包装、现场加工等一系列的处理,特别是果蔬类农产品,挑拣分类的工作都由人工完成,产生较多的人工成本。再加上在基础设施、税收及日常支出方面的花费,生鲜农产品的经营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超市农产品价格平均比农贸市场高出30%,个别品种甚至可达100%,大多数消费者仍然选择传统的农贸市场。这样削弱了超市的价格优势,制约了超市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产品超市零售的发展。

3.2 损耗严重,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新鲜程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考虑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生鲜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大大限制了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农产品生产链条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不同的生产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脱节问题,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最终品质。根据发改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每年至少有1.8亿t蔬菜烂掉,而发达国家损失率在5%以下。损耗严重,保鲜困难,主要是因为供应链过长、中间环节过多以及运输贮存技术不到位、冷链系统的建设不完善。我国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是在进入超市后才采取保鲜措施,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大量鲜销产品每年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造成在运输中腐烂的损失高达750亿元。生鲜农产品损耗严重,不仅其新鲜度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3.3 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物流体系信息化程度低

据有关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储藏能力可占到商品总量的70%~80%,而我国仅为25%左右;英国冷藏保鲜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约为2.5%~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而我国冷藏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我国从事生鲜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绝对数很大,但多数参与者组织规模小,层次低,作业活动分散,管理效率不高。超市生鲜农产品自营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缓慢,农产品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落后,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运输为主,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滞后。再者,生鲜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网络平台不完善,信息设备落后,传播媒体及网络发展缓慢。物流配送发展落后和信息化程度低制约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 提高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

4.1 建立超市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农贸市场所考虑的是眼前的利益,与农产品供应方、零售企业、消费者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没有考虑到以后长远发展的问题,而超市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超市的长期利益。超市同供应链各节点组织的长期稳定关系将会增加供应链各方面的利益,以协调一致的供应链关系为基础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应,提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和效率。超市应借助于自己和终端消费者最接近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和战略联盟,交易各方相互协调合作,减少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费用,提高超市的价格优势,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4.2 创新“农超对接”模式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经营主要有3种模式,即“农贸市场”模式、“农改超”模式、“超市+生鲜区”模式。在“农贸市场”模式中,个体商贩具有经营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但是农贸市场管理不规范,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农改超”模式中,生鲜农产品有质量和包装标准,购物环境干净整洁,但其供应链管理不完善,生鲜农产品价格和耗损率较高,品种不齐全。目前发展最为成功的是“超市+生鲜区”模式,其经营过程中生鲜农产品种类多,质量安全也有保障,安全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符合规范,消费者认可度和依赖度高。目前各大超市基本上都有生鲜区,且面积较大。创新农超对接的经营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将实惠留给消费者,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

目前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的农超对接模式发展得较为成熟。沃尔玛采用“沃尔玛+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和“沃尔玛+合作社+农民”两种模式,提供销售平台和稳定持续的订单,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和资金。家乐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的产品来实现农超对接,在直采部门专门配备了“农超对接协调员”,帮助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质量管理。麦德龙主要通过探索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新模式来实现农超对接,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教他们如何采摘和包装蔬菜,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符合消费者最安全的要求,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4.3 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

生鲜食品经营难点之一是损耗问题。对鲜活易腐产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合理有效地控制产品库存量。通过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对各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各环节高效链接,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损耗,加快流通周转速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新鲜度,控制超市的存货和损耗,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超市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保证生鲜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使生鲜农产品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同时,建立与生鲜农产品物流各环节有关的信息网络平台,将各信息系统联网,提高信息的反馈速度,增强物流供应链的控制力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刘李峰.价格、质量对超市农产品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消费者角度的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07(1):24~25.

[2] 郭红莲. 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初探[J]. 物流技术,2008(9):29~31.

[3] 朱 磊,赵 迪.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经营创新浅探[J].现代财经,2009(8):64~69.

第5篇

>> 基于O2O模式的服务供应链模型研究 基于O2O模式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基于O2O电子商务背景下白酒供应链优化策略研究 O2O模式下生鲜冷链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网O2O模式下的复杂网络供应链与顾客行为研究 生鲜O2O模式探讨 O2O――从购物场景多样化到供应链重构 生鲜农产品社区O2O模式浅析 基于商务链的医药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分析 O2O模式下生鲜电商发展 基于O2O的NG农场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基于O2O模式的思政课教学优化 中国生鲜O2O电商模式的探讨 O2O模式生鲜店的发展前景分析 针对生鲜电商O2O模式的分析研究 怡亚通“互联网+”战略:打造O2O供应链生态圈 农产品O2O模式探析 基于O2O模式的金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O2O环境下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发展策略探析 外卖O2O模式的产业链扩张可行性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郑曲波.大型超市行业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6]Bell.S.J.Image and consumer attraction to intraction to intrauban retail areas:a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pproach,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1999(6):67-78.

[7]Wong, J. K.&Teas, R.K. A test of the stability of retail store image mapping based on multientity scaling data,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and Service, 2001(8):61-70.

[8]钟秀斌.浅析超市对购买行为的心理影响[J].商业研究,2001,13(01):55-71.

第6篇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超市间竞争的加剧和经营者管理能力的提高,超市作为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也必须要不断完善。超市的经营者也已经认识到,引入生鲜食品有助于形成经营特色,提高商店的集客力,增加销售额。目前,生鲜食品是超市中最重要同时也是经营难度最大的一类商品,它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我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损耗多、保鲜难、成本高。新鲜度下降,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形的损耗,因为同样商品其销售价格要下降。我们知道商品损耗与库存量成正比,与配送时间成反比。要减少损耗,就必须减少库存量,缩短配送时间。因此,由于生鲜食品易腐易烂性,与工业品相比,生鲜食品对供应链的即时和高效性要求更高。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外部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新鲜的商品,促进超市生鲜食品未来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超市生鲜食品的现状

1.超市生鲜经营运作成本高

超市之所以能吸引顾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及良好的服务,但这也使得超市生鲜的投入成本大大增加,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超市生鲜区在场地的租赁及卖场的装修上花费的资金更多,同时空调、冷柜、购物车等设备的购入、运转费用都使超市生鲜区的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超市生鲜严格的品质管理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也使经营环节的成本大大增加,而生鲜商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购买频率高,受价格因素影响大,因此,超市也不能将销售价格定得过高,因此,超市生鲜的高投入是造成超市生鲜经营利润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品种求全、求鲜,损耗加大,整体毛利降低

生鲜超市里的蔬菜和水果和农贸市场相比都不会很新鲜,且价格比农贸市场要高。“因为在我国,果蔬产品多为小农生产,超市直接采购的成本很高,且很难对小农的生产进行监督,如从批发市场进货,产品质量也同样很难控制。”此外,生鲜产品属易腐产品,保存周期比较短,库存费用就相对要高,在进货途中损耗也比较大。蔬果挑选分级等初加工目前也只能以人工为主,要求却比农贸市场要高,且超市为吸引顾客,品种求全、求鲜,这些都导致了超市在经营生鲜产品这一块的整体毛利比较低。

3.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许多超市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虽然有物流中心,但往往配送中心及物流运输设备缺乏“冷链”,生鲜商品多采取门店自采,供应商直接送货的直配方式,而非进行统一采购,配送中心统一配送的方式,前者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产品中转时间,保证商品的新鲜度,但连锁超市大规模统一采购的成本优势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受运输条件的影响,产品的品质也难以保障;同时,由于我国超市生鲜的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程度普遍低,对生鲜订货及物流过程缺乏有效监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严重,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而我国每年损失率为25%-30%,全国每年果品腐烂坏损约1200万吨,蔬菜1.3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2]。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落后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超市生鲜产品的经营运作。

4.商品供应体系不健全

我国超市生鲜供应链目前虽已基本形成,但问题也较多。特点是供应链太长,生鲜产品从生产地到货架,中间要经过许多环节,不仅大部分生鲜产品最终丧失了价格优势,而且产品的新鲜度也赶不上农贸市场,而且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物流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这些都导致了超市在经营生鲜上的高成本和低新鲜度。从长远来看,生鲜超市若不解决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将很难根本性取代农贸市场的地位。

5.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不到位

超市生鲜食品的供应主要来自总部配送中心和供应商的直送,它的配送又有别于其它商品,要以适当温度来运送不同的生鲜食品,做好各运送阶段冷冻库、冷藏车的低温管理,防止保管及运送中的二次污染。有的超市没有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直接从农民或加工企业购买,没有冷链衔接,保鲜配送成为物流中的盲点。验货手段落后,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资料上。

6.生鲜的标识和可追溯体系不完善

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流程为采购、物流、入市验货、储存和销售五个环节。大部分的生鲜食品标识简单,无产地、生产日期等,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溯到责任单位和人员,对其发生的原因没有依据可查。自制的袋装食品如馒头、馅饼等均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凉拌菜是在售货员取出装成小袋后,才打印上当天的日期和保质期。有的生鲜食品鱼目混珠以旧充新,更有甚者进行造假,随意更改包装上的日期,欺骗消费者。

7.对生鲜经营管理和监管不明确

基础管理体系薄弱。有些生鲜经营企业没有建立起高效运作的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标准、制度和培训体系。存在多头管理,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及执法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超市生鲜食品的种类繁多,某些品种如寿司、炒菜类等缺乏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缺少独立的质量控制机构和人员。大多数超市设有食品卫生控制部门,调查显示,92%的设在采购或营运部门内,没有独立的行政权。面对生鲜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的复杂性,大多数食品检测室的检测设备和人员技术水平无法满足超市的需要,检测手段落后,使其作用受到限制或形同虚设

三、超市生鲜食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与解决对策

要求新鲜是消费者的共同心愿,也是超市经营生鲜食品的基本立足点。依据生鲜食品具有需求量大、易腐烂、库存周转较快的特点,以及存贮和配送的特征,运用适宜的保鲜技术、环境和设备条件以及鲜度管理方法,寻求合理确定超市生鲜食品保存量的途径,保持和延长生鲜商品的鲜度,确保营养质量,是超市经营好生鲜食品的关键性策略,也是留住顾客的最佳方法。

1.积极探索减少超市生鲜损耗的方法

首先,生鲜损耗的控制应从规范超市各项具体工作流程及标准做起,科学制定对不同类的生鲜商品的采购、验收、储存、陈列的标准与要求,如对生鲜肉类的冷藏陈列温度、陈列高度进行规定,严格实行先进先出原则等。其次,在各项作业有了执行标准后应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管理,将生鲜的销售量、损耗率、投诉率等各项考核指标与生鲜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捆绑,是提高员工损耗控制意识的有效做法,这也要求超市企业在制定各项考核目标时应科学合理,符合门店的实际情况。再次,超市应在生鲜的深加工方面多下功夫,如对外形受损但品质未变坏的水果加工成果汁等,对临近保质期的肉类进行各项处理,将其加工成卤制品、腊制品等,通过进一步加工处理,延长产品保质期、提高产品附加值,达到减少损耗的目的。最后,超市应注重生鲜商品的变价作业管理。由于生鲜商品的外形及新鲜程度往往影响了其销售,超市应对生鲜商品变价处理的时间、定价等各项作业进行规范,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从而减少生鲜商品的损耗。

2.加强生鲜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当中越来越发挥其推动与促进作用,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生鲜超市应更多地将信息技术用在生鲜的物流配送体系当中,例如将数字化管理系统(DM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技术(RF)、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电子订货系统(EOS)、数据仓库技术(DW)等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鲜配送的现代化程度,使生鲜的物流配送更加准确、高效,减少物流配送当中的商品损耗率;我国生鲜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冷链”建设落后,与国外先进的超市有一定的差距,而冷冻冷藏食品消费市场潜力大,我国目前在商场、超市的销售区仅约占整个食品销售区的1/4,销售额约占整个食品销售额的一半。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世界速冻食品的消费量将占全部食品的60%以上。加强超市生鲜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的建设意义重大。超市生鲜食品的未来应以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为重点,建立和优化生鲜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要加快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是大型企业必经途径。”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有效控制和减少连锁店铺的存货和损耗。生鲜食品经营的难点之一是损耗问题,对鲜活易腐产品,合理有效地控制单店产品库存量是一个关键环节,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调控作用,单店的安全库存和最低订货量很难下降。(2)有利于产品品质加工和管理标准化。如果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各店分散经营的生鲜区要建立起统一的生鲜产品采购验收标准并在各店统一执行这一标准,存在着相当的困难,管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后,产品的外在的标准化缺乏这一问题会在加工配送中心得以化解。(3)有助于整合本地连锁店的销售能力,从生产基地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由于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建立,连锁超市采购批量可以放大,由此使得部分生鲜食品道接从产地采购及面向全国招标采购成为可能。

3.强化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

促进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超市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和城乡一体化物流网,减少步骤,降低风险。选用适当的储藏和保鲜技术,开发适应不同产品生理特点的宽温度带冷藏运输技术,应用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物流配送设备,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4.建立完善生鲜食品标识和可追溯体系

超市只能维持产品的鲜度,而不能提高新鲜度。鲜度管理应该从生鲜食品材料的选购开始,最大限度地控制上游企业,从源头入手。对生产和初加工环节建立基地规划、环境监测、安全跟踪、检验、承诺、认证、抽检等制度。认真把好食品索证关,核对供货单位卫生许可证,对每批食品实行检疫、检验合格证制度,尤其是生鲜食品的采摘、收获、屠宰、捕捞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隔离期及休药期,防止农残超标。

5.对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管的需求

建立明确的鲜度目标与标准。政府部门应迅速制定生鲜食品的卫生安全统一标准,统一执法检查、监督。超市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生鲜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从定性角度来了解顾客对各类生鲜食品的需求程度,掌握消费需求导向和需求程度,有利于精选产品类别与品项。从定量角度依据各种理化检测指标,不断改进技术手段,或依靠专业的检测机构,独立公正地进行监督。完善和提升鲜度技术标准。运用GMP即“良好作业规范”或“优良制造标准”制度和HACCP过程控制技术这两个基本的鲜度管理技术,建立完善各种生鲜食品的HACCP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各危害因素的分析,对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的质量控制。如建立严格的验收货制度,将进货日期、品名、规格、数量、质量检验记录,收货员、生鲜主管等在验收合格单上签名存档,形成相互连接的控制链,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品质的保证。

6.严格把握生鲜食品加工原材料、环境、设备和技术要求

生鲜商品加工应坚持低温、清洁、覆盖原则,保持冷链不中断。加工间是超市生鲜食品储存、加工的重要场地,如熟食制品,畜禽产品加工要按照原料和成品进行工作区域划分,定期进行整体彻底消毒,并保留相关记录。工作台和加工器具专管专用,加强卫生消毒,及时清理大型加工机器外表及内部的残渣和污渍。工作人员的洗手池和器具清洗消毒池应分别专门配置使用,化学清洁用品和工具定点专项密封保管,避免污染食品。

7.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消费者的引导

加强超市各级人员的定期食品卫生法规和营养知识培训。强化企业负责人的食品卫生责任意识,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高专职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明确职责,授与相应权限。采购人员实行统一进货,统一质量把关。生鲜区员工应持有效健康证明,保持工服、头发和手清洁。熟食和面点的销售人员应戴干净的口罩和手套,不佩戴饰品,上岗前在专用洗手池洗手。并建立一支饮食专家队伍,包括营养师、厨师、料理专家和食品加工专家等专业人员,不断设计、生产、创造出新鲜、美味、省力、营养、经济的食品。对消费者进行引导教育,使人们在重视价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食品的新鲜、安全和服务等附加值,改变传统的消费思想。普及食品卫生营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购买食品时,注意识别品牌、生产日期等标识,遇到问题要敢于较真,共同促进超市生鲜食品质量的提高。

四、提升供应商的专业度

1.更新观念,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理念

首先,超市要转变观念,深刻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协同与合作,在思想上要实现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包括所有渠道成员在内的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从单赢变为双赢或多方共赢的转变。超市不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不应该以价格打压从渠道伙伴身上去获取利润,而是应通过供应链管理与渠道成员进行有效合作使供应链整体价值增殖最大化,从而在链条分工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2.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供应商管理和服务平台

供应链管理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有效的供应链不仅要求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而且要求企业对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做出灵敏快速的反映。没有信息技术或信息流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的。因此供应链上各成员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共建一个沟通平台,做到信息共享,同时企业要善于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用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以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从而减少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价值损失,达到整体最优,各方受益。上海联华1999年采购的商品已有两万多种,采购、财务部门与3000多家供应商有着业务和资金往来。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与现实需求越来越不适应。为此联华启用了EDI自动订货系统,首先与上海10家供应商联手试点。至今,联华的订货系统已与上百家大型供应商联网,随时沟通信息。目前,上海联华通过供应商平台采购的商品数量大约在20000-40000种左右,涉及到的供应商有3000多家。其中,像上海家化、达能饼干、雀巢公司等在内的1000多家供应商已通过供应商平台来自动供货。联华的外部供应管理,主要解决核心企业与其可依赖的固定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交易流程和业务信息管理。通过联华所构建的供应商服务平台,外部供应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商品的销售、库存情况,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及时供货。

3.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供应链管理基础

超市应借助自己和终端消费者最接近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现在超市生鲜商品的采购来源主要分为两类:本地采购和产地采购。本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叶菜类(蔬菜基地)、鲜肉类(肉联厂)、鲜活水产(淡水养殖基地)、部分副食品(豆腐、豆浆、豆制品)、半成品凉菜、切配菜等;产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大宗干菜、部分水果、冰冻水产、干鲜制品、加工制品。为达到消费者所希望的新鲜安全时令的目的,要求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环节越少越好,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却使农产品在流通不可避免地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基于这样的考虑,连锁超市要推动生鲜商品应可能更多向产地采购,以减少中间环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而且有助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海农工商超市在生鲜方面已探索出“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就是:定点生产、定量收购、定牌包装、统一加工、统一定价、统一销售,即“三定三统”。这种模式实现了四个稳定:质量稳定、货源稳定、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稳定,从长三角地区直至江西、黑龙江,农工商共建有1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今,农工商超市90%的生鲜食品都由生产基地直接供货,没有中间环节,成本降低,售价就可降低。目前,上海农工商超市每天销售1.5万只农工商烤鸡、130吨农工商大米、100吨农工商鸡蛋,它们全部来源于各大生产基地。

4.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减少生鲜食品的库存量

生鲜食品易腐易烂,有效地预测技术对于降低经营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生鲜商品,因其市场的不确定性,过量采购将导致库存积压和损耗加大,采购不足又会产生缺货损失,错失商机。供应链管理要求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通过历史销售数据预测未来销量,并预测每单位缺货成本和压库成本,确保管理者就商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平衡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首先,需要企业在平时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并投人一定人力物力对以往预测偏差根源进行跟踪分析。其次,应建立缺货成本和压库成本的数据库,为企业作出正确合理的资金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次,要加强供应商管理。积累供应商有关准时供应次数、延迟供应次数、平均延迟时间长度以及延迟时间标准差等数据。从而确定合理的采购频率和采购批量,逐步实现最小的库存和损耗。

5.强化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激励与控制

增强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通过对生鲜食品供应商的有效激励与控制,可以密切超市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赢的目的。超市应及时定期向供应商提供有效的产品销售信息和市场预测信息,这将对供应链上的生产和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一些重点的供应商应在货款结算、货架陈列及商品促销上给予大力支持。另外超市还可以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来建立比较稳固的生鲜食品供应链体系。

第7篇

[关键词] 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32-3

Risk Assessment of "Internet +" Organic Fruits and Vegetabl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Zheng Lin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6)

Abstract: Base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et +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has become a current shopping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With the organic fruits and vegetabl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in the "Internet + "environ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5 possible risk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risk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by AHP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three of organic fruits and vegetabl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risk ranking were production capacity risk, circulation efficiency risk and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risk, and the risk control strategy of supply chain was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Key words: organic fruits and vegetabl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1 引言

2015年7月,S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印发,标志着我国开启了进入“互联网+各个传统产业”的全新时代背景,意味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任何一种传统产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更广阔的操作和发展空间,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物流环境与传统的物流模式进行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物流风险大、信息不畅等诸多问题,降低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值,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加[1]。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人们追求较高品质生活的意识提高,有机果蔬农产品受到的青睐与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有机果蔬农产品容易损坏的特征将最直接影响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难度,表明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如2015年被曝光的“问题芹菜”是由于商场专柜承包人在分拣、包装、贴标、运输过程中造成无公害芹菜和有机香芹错贴标识[2]。笔者认为有机果蔬的农药残留超标无疑会让消费者对有机果蔬农产品的信任产生危机,影响到整个有机食品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对整个有机食品产业非常重要,有必要认识和分析这些风险,从而为从事有机果蔬农产品的行业人员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2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农产品的电商供应链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如美国的Faumigo公司是由数量众多且质量保证的发达家庭农场生鲜农产品的综合型电商服务平台提供供应支撑,以O2O模式为生鲜农产品生产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体验渠道;英国的Ocado公司综合运用B2C和O2O模式,基于高效的冷链物流技术,采用扁平化的供应链渗透到英国70%的家庭[3]。国外学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要是基于运作管理方面,Atallah S S(2014)提出新鲜蔬菜产品通过供应链系统进行重新分配的情况下,以生产的新鲜花椰菜为研究案例建立生产和运输模型,结果认为即使在价格小幅下降的情况下,国产化可以减少花椰菜的成本和食品里程[4]。Ronchi S(2015)认为构建一个基于充分的协作与集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有效地分担运营风险和取得合作收益至关重要,在该体系内,合同设计促使供应风险降低以及合作收益提高[5]。Soto-Silva W E(2015)尝试建立面向问题的解决应用模型去分析新鲜水果供应链的管理效率,结果认为新鲜水果供应链需要在供应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管理方法[6]。

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研究主要是围绕风险管理与控制两个方面。吕国清(2016)基于知识溢出视角深入分析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中存在的组织风险、流程风险、技术风险、质量风险以及信息风险,拟通过健全风险预防制度、实现链条资源共享、优化供应链物流环节以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提出旨在消除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中的风险的优化路径研究[7]。王林(2016)基于果蔬农产品的特殊性构建了果蔬冷链的风险指标体系,采用Borda风险矩阵分析法对风险控制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筛选出果蔬冷链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指标;再引入条件风险值理论(CVa R)构建果蔬冷链风险控制模型,并结合实例求解得到最小风险损失时的最优风险控制组合[8]。彭瑾(2016)针对有机果蔬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将有机果蔬产品供应链风险种类分为:信息风险、损耗风险、节点内部不确定性和差异性风险、信任风险、道德风险等,并提出通过可追溯体系实现降低有机果蔬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对策[9]。

3 基于“互联网+”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3.1 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体系

经查阅大量关于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的文献,咨询业内权威专家,本文最终确定的风险评价指标包括环境风险、生产风险、流通风险、消费风险和运营风险五个。环境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个二级指标;生产风险包括生产能力风险、生产技术风险和生产管理风险3个二级指标;流通风险包括流通成本风险、流通效率风险和流通信息风险3个二级指标;消费风险包括价格波动风险、需求波动风险和市场供应风险3个二级指标;运营风险包括意外事故风险、客户投诉风险和客户索赔风险3个二级指标。因此,本文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3.2 基于“互联网+”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基于上述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电子商务环境下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3.2.1 确定权重值。经与某电商企业协商沟通,以向企业内各门店的管理层、业务员以及在农产品供应链和食品供应链等方面研究有较高水平的专家等三个方面的咨询主体发放调查表获取各级风险的原始指标权重值,见表1。

3.2.2 评价实证研究。根据表1,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排序权重值,见表2。

综合上述分析,发现基于“互联网+”环境背景下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一级风险层中,生产风险居首位,其次是流通风险、运营风险、消费风险、环境风险;其中排名前五的二级风险是生产能力风险、流通效率风险、流通信息风险、生产技术风险、流通成本风险。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今后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上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去探讨关于相关的风险控制对策。

4 基于评价结果的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控制对策

4.1 完善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

通过完善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可以提高流通效率,而提高流通效率就能够进一步强化产品保鲜技术和产品配送服务,进而减少有机果蔬农产品的损失成本。因此,相关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企业、配送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前政策和市场反应,合理地引入现代化的冷链运输设备,提高冷链物流运输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配送服务。

4.2 加强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合作机制

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生产环节是整个链条的重中之重,因而要以加强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机制为契机,有机果蔬农产品的生产应以规模化和智能化作榈缱由涛窕肪诚碌挠谢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控制目标,从源头上打造高品质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注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尝试发展社区经济与运用互联网思维营销方式,逐步树立有机果蔬农产品信任品牌。

4.3 建立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预警机制

完善有机果蔬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不断强化有机果蔬农产品的信息搜集力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二维码、条形码、电子订单等创新科技技术和现代化数字设备,运用运营管理和可追溯等现代创新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系统的信息透明度和风险预警效果。

5 结语

鉴于有机果蔬农产品的电商平台起步比较晚,在现有理论比较缺乏以及现实情况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本文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只是进行初步探索。今后可以继续从“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机果蔬农产品供应风险识别中,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研究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罗秉鑫.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以湖北省武汉市“电子菜箱”为例[J].商业时代,2017(1):151-152.

[2] 李亚楠,傅忠宁,张龙忠.基于物元分析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J].物流技术,2015(1):212-215.

[3] 贾兆颖,王哲璇,张金乐.美国、英国、日本生鲜电商行业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8):39-42.

[4] Atallah S S,Gómez M I, Bj?rkman T.Localization effects for a fresh vegetable product supply chain:Broccoli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J].Food Policy,2014(49):151-159.

[5] Ronchi S,Luzzini D, Spina G.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The Problem of Risk And Benefit Sharing[J].Supply Chain Forum,2015(2):54-65.

[6] Soto-Silva W E, Nadal-Roig E,González-Araya M C. Operational research models applied to the fresh fruit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5(27):204-213.

[7] 吕国清.知识溢出视角下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制度研究[J].农业经济,2016(5):133-135.

第8篇

文本旨在对浙江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现状分析,基于农业集群,提出优化供应链发展的有效模式,亟待传统农业产品流通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模式发展,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通过两端的协作组织和农业集群实现对接,从而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监控与管理,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浙江农业集群现状分析

目前,浙江各地特色农产品集群蓬勃发展,其中,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干鲜果、蚕茧、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畜产品、中药材等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浙江农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较多问题:

(一)农产品集群易被复制,农产品企业合作关系不稳定

由于农业技术开发与当地环境有效结合,影响技术在农产品急群众的积累和创新,使得集群本身容易产生迁移。农产品由于专有性高,生产周期长,生产关系柔性差,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滞后,导致农户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之间难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交易成本高,成为阻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农村合作社组织薄弱,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浙江省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之后,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缺少相关市场、技术开发和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标准,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无序竞争和农产品本身缺陷。此外,农户与农村合作社、农产品企业间利益分配机制未能充分有效建立,农户注重短期收益与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周期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持续产业化经营的瓶颈。这些都制约了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三)农业关联性产业无法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基础薄弱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效益,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是系统效益的基础。但是目前浙江省乃至全国都处于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急速并存阶段,农户无需任何主体帮助也可以完成农产品生产过程,绝大多数农产品无需加工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这种状况导致农业对其产业依赖性可强可弱,农业关联性产业不能持续发展,丧失了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

二、浙江农产品供应链主体发展现状分析

(一)农户分散经营,农村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

浙江农业小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制约。目前浙江省面临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研究表明,60%-70%甚至更高比重的农户自己解决农产品运销问题,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连接机制,生产和流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浙江省内鼓励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且农村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农户对农村合作社的了解程度和加入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二)农产品物流中心服务功能性不强,农产品增值程度低

目前,浙江省内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仍在处于发展培育阶段,服务功能不强,统一作业服务种类有限,产前的信息指导,产后的流通加工、储藏、运输、包装、分拣、配送等服务还没完全开展起来,为农产品供需双方提供完整意义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很少,物流集约化和社会化程度很低。由于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产品市场与生产对接过程中呈现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单一、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差、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等状况,从而影响了整体农产品物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得农产品物流作业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等。

(三)生鲜超市、专卖店等销售终端未成气候,农超对接困难重重

虽然生鲜超市、蔬果专业店浙江省内发展迅速,但由于农超对接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农产品在超市销售比重较之国际仍处于低级水平,农超对接困难重重。浙江省内超市经营中,由于经营者对生鲜产品营运认识不到位;超市与农户间规模、资金、经营方式和组织化成对差异大;超市生鲜经营较之农贸市场税收负担重;超市经营农产品缺乏长期规划;对生鲜经营投入大收益少,经营成本高;生鲜配送要求高,配送技术信息落后;农户与超市利益对接机制不完善;标准化体系不全等众多因素,制约着生鲜超市的持续性发展。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

(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目前浙江省农产品生产主体以分散农户为主,由于人力、资金、设备等限制,无法抵御来自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以产业集群为纽带,通过契约或中介组织采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方式,让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直接通过主渠道进入销地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和物流效率。

建立农民合作社大致可以通过三种途径:1.农民自发型。如浙江省临海市林果蔬合作社的成立就是由柑橘、蔬菜种植、营销大户王顺海等18名农民自愿发起联合,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的。2.政府推动型,即由政府部门前头,通过发动农民、选举理事等一系列形式成立合作组织。这类组织行政色彩浓,农民主动性相对低。3.民办官助型,即由农民发起,借助政府力量,而非政府主导。如浙江长兴林城镇养鸭协会是由养鸭大户杨大元提出倡议,得到镇政府的支持,筹备工作由镇政府包办。

农民合作社通过将农产品从农民手中回收,统一配送至加工企业或流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建华物流无线,降低物流水平。该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交易环节少,交易成本低。特色农产品合作组织实现了农户与外界市场的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2.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由于合作组织负责采购、仓储、运输等,降低物流成本。3.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农业合作社配有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有利信息传递,能使农户根据市场信息变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4.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提高了与经销商的谈判能力,甚至直接与连锁零售商交易,即可增加农户收入,又可降低特色农产品价格。

2009年,桐庐县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奉化市雪窦山茶叶专业合作社、长兴三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德清县雷甸镇国兴瓜菜专业合作社、嘉兴市秀州区洪合水果专业合作社、嘉善魏塘益农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桐乡市坝桥养鸭专业合作社、嘉兴市新奇特果蔬专业合作社、绍兴县会稽龙井茶专业合作社、衢州市柯城区兴航柑桔专业合作社、衢州市柯城草香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温岭市滨海葡萄专业合作社、台州市路桥超藤葡萄专业合作社、三门县沈园西瓜专业合作社、台州市黄岩宁溪红茄专业合作社、临海市兴农果蔬专业合作社、温岭市兴合禽业专业合作社、台州市黄岩甜乐甘蔗专业合作社、舟山市普陀区展茅林地鸡专业合作社等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获浙江名牌农产品,占全省2009年认定浙江名牌农产品总数的31.7%。

(二)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主要基于两个层次建立和发展起来:一是作为农产品忌惮地分布在农村的产地批发市场,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和中介组织建立交易平台;二是作为农产品批发零售地分布在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其功能是为农产品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由于农产品从农民到消费者手经过批发中心等中间环节,转换成本高。2.扩大农产品交易范围。中介组织为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不断开辟市场,扩大各地农产品流通交易范围。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现代综合体为目标,目前已经形成了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齐全的基础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体系、科学的服务管理体系、严格的食品安全体系和健全的品牌营销体系,加快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最终形成以”科研、贸易、生产、物流、加工、服务、观光”以及虚实市场结合为特色的农业产业链。

通过打造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生产基地+物流配送中心+零售连锁模式”。通过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集中采购、分装、库存,进行检验检疫、整理清洗、分析包装等。该模式链接生产与销售环节,完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服务。

(三)以连锁生鲜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加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比重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进一步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农产品销售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属于第三方物流,其特点是:1.物流效率高,物流成本低。通过连锁超市专业化运作,减少农产品流通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将农产品直接从农户或产品生产企业放到零售货架。且超市把生鲜农产品加工成净菜,减少后续工作量和成本开支,生鲜本身附加值增加。2.有利于订单农业推广。超市根据消费者需求与公司经营规模,对农产品直接下单,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且减少中间环节,使生鲜产品种类、质量、数量和价格最大限度适应于市场和消费者需求。3.提高食品安全,保障产品质量。超市较之农贸市场有较优势的组织管理系统和运输配送条件,确保农产品安全和质量。且超市可以用其品牌信誉度为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担保。

联华华商超市这几年来已经与180余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合作社建立实行“对接”,对农产品采购成本降低8%-10%。世纪联华和陕西延长县6个苹果生产合作社签订了5年的供应协议,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不受流通大起大落,能更好地控制货源,提高品质。

(四)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基于农产品集群的龙头企业模式,即“生产基地+龙头企业+零售连锁”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一方面与基地建立订单关系,完成农产品的预定生产、收购过程;另一方面与流通零售商建立供求关系,按照零售商要求完成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并致力于促进农民收入\农业增效,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肩负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重任。

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一环,连接着农业初级原料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相连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过与农产品生产者签订购买合同,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到农产品收获时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产品,然后加工出口或分销零售。物流业务通常外包给第三方物流。

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1.产品附加值高。龙头企业通常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2.物流成本低。龙头公司大多借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程度高于自营模式。3.信息化程度高。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交流及时、通畅,并在配送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信息利用程度大大提高,使得信息化能较好实现。

龙头企业经过经营的不断完善和实力增强,则可向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发展。承担“生产-流通-消费”一体整合的使命。在生产方面,解决土地问题,雇佣农民生产,并进行技术指导;在消费方面,自行设立零售店,只是面对消费者或者国外的进口商业机构;中间的流通过程,建立物流中心,承载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农超对接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其农产品流通通道也在不断发生转型与改革,慢慢由传统的营销向超市化经营转变。但因为农产品的传统销售已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所以,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必然。但这种必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健康、安全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陕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流通通道、区域销售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应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陕西省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产品超市化简介

农产品超市化(Changing from Peddler’s Market to Supper Fresh market)是指将现代化超市经营理念应用到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去。用连锁经营的先进理念对农产品的营销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与传统农贸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商业业态的竞争与演化。

2.农产品超市化的优势

连锁经营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这种业态形式是继百货店和邮购营销之后登场的、具有经营革命性的零售业态;而农产品连锁经营一般是以经营生鲜产品为主。这种经营模式大致分为4种,它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2.1业态优势

连锁经营是零售中的一种新兴业态,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相比,超市化连锁经营在经营理念、经营环境、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讲,它是以众多的网络门店为市场依托,以集中采购和开发的规模效应为优势,以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为工具,将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向加工制造业反馈,同时发展自有品牌,甚至形成供应链从而开发利润。

采取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农产品将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财务决策、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具体表现在:

2.1.1规模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及运输成本

鉴于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农产品在采购过程中将更具有规模优势增加了还价能力;实行统一配送,降低了运输成本。

2.1.2克服了农贸市场规模小、重复率高的缺点

一般农贸市场当中同类商品的重复率较高,摊位提供商品重复率较高,采用顾客自选的开放式卖场营销方式,节约了摊位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摊位相对应的人员成本。

2.1.3降低渠道成本

农产品超市通过农户―超市―消费者进行流通,省去了中间环节中产地批发商、市场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从而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业态优势还体现在消费者信誉度上,传统的集贸市场主要通过个体商贩的租赁经营,人员构成混杂,流动性大,质量难以监控,生鲜农产品的安全隐患大;农产品连锁经营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在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上都得到了保障,赢得消费者信任,同时相比较传统的农贸市场,农产品连锁经营在购物环境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再者,农产品通过专业化的连锁经营,在产品陈列方面通过卖场通道的合理设置,磁石点商品的合理配置、关联商品的主题化陈列等专业化手段可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在深度加工方面,连锁超市卖场通过更加卫生的加工机械,专业的加工人员以及全透明的加工方式,使得农产品的深加工相比较于传统农贸市场让人感觉更加卫生、安全。

2.2市场优势

从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来看,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食品的安全、品质、快捷、购物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客观上具备了推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市场条件。农产品的商品、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正是迎合了这种市场需求。

2.3技术管理优势

农产品连锁超市通过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化化电脑系统在农产品经营的物流、管理、经营、销售等进行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条件。

另一方面,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立使连锁有条件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及时反馈农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产品采购范围,优化采购环境。

2.4政策优势

鉴于我国农产品经营主图规模小、规范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促进农产品进超市的多项措施,其中包括: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实行统一纳税、减少重复检查、对配送车辆提供市区通行停靠便利等,同时实行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购进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抵扣的税率优惠。

3.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发展现状

目前陕西省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基本分为二大类型。

3.1由农民自发开展的“农超对接”

这种类型有4种方式:

第一种,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发起组建合作社与超市对接。这是一种先有市场后有合作社的方式。由于这种登记成立合作社的手续一切免费,门槛也较低,组建相对其他形式的农超对接容易许多,所以许多经纪人为保证本地农产品供应基地的长期稳定,都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利用已有的营销优势,将农产品直销入超市。如大荔县农民经纪人李安友,经销果品十多年,已为沃尔玛、人人乐等超市供货多年,但货源不稳,还需经常从批发市场进货。2008年开始按照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组织40多人发起成立了“安友果业合作社”,利用过去的营销渠道,将果品直接销往超市。2009年前5个月已销售果品200多吨,价值50万元。

第二种,生产经营大户自发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并开拓超市营销网络进行销售。这是一种先有合作社后开拓市场的方式。如兴平市晨光大棚油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一年多来,成员联手开辟了咸阳、西安的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并制作了统一的礼品盒和包装箱,经分级、包装后出产的大棚油桃统一使用“汉茂”品牌,平均售价每公斤提高1元,成员累计增收10多万元。

第三种,通过中间商与超市对接。合作社吸引外地客商收购,再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手,进入超市。缺点是流通环节多,陕西人讲让别人多吃了几次“过水面”,农民产品卖不到好价,超市拿不到低价、新鲜的产品,消费者得不到实惠的农产品。山阳县秦丰养鸡合作社,在西安设立的鸡蛋经销部,通过中间商进入中小超市和农贸市场经销店,专人专车配送,每月销售30多吨,但合作社的出售价只是市场零售价的一半。

第四种,企业牵头办合作社或加入合作社,实行农超一体化。主要是一些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了获取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积极牵头组织农民,兴办或加入专业合作社。西安市长安区高桥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由良种经销大户与良种繁育农户和小麦种植农户共同组建。陕西西瑞面粉公司向合作社出资1万元,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为西瑞面粉公司供应优质小麦,仅2008年就供应100多吨。

3.2政府推动开展“农超对接”

有4种方式:第一种,政府组织召开产销衔接会,为农超对接提销平台。陕西每年举办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无公害农产品产销衔接会、苹果年会等活动,为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搭建对接平台。比如商务部门主动与农业部门互通蔬菜产销信息,针对不同蔬菜品种的特点和供求情况,召开的产销对接会,组织超市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网上对接撮合等多种方式,稳定市场价格,促进供求平衡。

第二种,地方政府组织合作社到销区上门推介。西安市阎良区农林局承担费用,每年带领专业合作社营销人员,带上产品,赴西宁、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召开产品营销推介会,授权产品总,签订代销合同,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了阎良甜瓜、蔬菜的品牌知名度。

第三种,指导大型超市到合作社直接采购。在商务部、农业部的指导下,2008年家乐福超市总部两次派员到陕西考察,两次举办食品安全和生产技术培训班,与合作社签订了20多份直采协议。周至县周一猕猴桃合作社先后给家乐福供货300多吨。

第四种,政府直接推动“农超对接”。2008年陕西省农业厅和商务厅制定了开展“农超对接”工作实施方案,选定了一批超市、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直接推动“农超对接”。在超市门店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柜,支持销售“卖难”蔬菜。如“双百市场工程”等财政资金支持的大型批发市场,要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区,减免“卖难”蔬菜场地费。

4.制约陕西省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的因素

4.1农产品的标准化

农产品进入超市,必须有一些基本条件:要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品包装要规范,商品品种要多、货源要稳定,并且按照超市收货的标准不合格率在3%以内,可以接受,如果不合格率在4%-10%,那么就会发生退货现象,如果超过10%,超市就会拒收。大部分超市不会选择与分散农户合作,因为他们无法自己监测农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不能对产品进行统一精美包装,也不能够开具最基本的发票。目前,陕西省大部分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比较弱小,没有法人主体地位,不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没有经营实力,难以达到与超市合作的基本条件。

4.2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缺陷

供应链具体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也就是说,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零售商应是一种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竞争要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单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否则就会导致合作伙伴的关系解体。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来说,由于超市规模相大于众多小的生产者供应商,所以在农产品采购方面,超市更处于有利地位,于是入场费、柜台费、延期付款屡见不鲜,影响农产品超市化发展。

5.推进农产品超市化的建议

5.1完善产业链

由于农作物的生产特点,和陕西省农作物生产的分散性,分散农户直接与超市达成合作有一定的难度。实现“公司+农户”经营或“合作社+农户”一方面能够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优化供应链;另一方面通过公司或者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品牌,进行统一包装,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控体系,进而通过建立生鲜配送中心,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组织生鲜品的配送,加快流通周转速度,实现经营的规模效应,达到“数量充足、供货稳定”。

5.2推行社区蔬菜便利店

大型超市的选址一般都位于人流量较高的商业区、居住区,且大型综合超市营业面积都要达到2000以上,对于蔬菜水果这些日常消费品来说购物时间相对较长。而小型社区购物中心不同,它是以满足一个或邻近2-3个小区居民的日常蔬菜、水果、日常用品的社区服务性质展开的。一方面它的选址就在小区周围,且经营面积不大,选购方便;另一方面它的主营业务针对性很强。这样既满足了小区居民农产品购物需求,且在卫生、安全、购物环境等方面又远强于传统的农贸市场。

5.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总体上看,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程度较低,发展时间较短,突出表现在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无论是资金还是管理经验都比较欠缺,因此,还需要政府对农产品进超市和农产品连锁便利店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

5.3.1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生鲜配送中心和生鲜冷链的建设需要很大的前期投资,陕西省的农业企业规模都不大,资金相对缺乏,特别需要政府在资金上和相关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快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进程,切实满足城乡居民的食品问题。

5.3.2加强连锁经营管理的技术培训

生鲜农产品品种多、季节性强、地域性强、保鲜要求度高等特点。这些特点给农产品的运输、陈列、销售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将加大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加强陕西省高技能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相应培训。

5.3.3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在农产品与超市对接中减少阻力,并且使消费者能够放心、安心购买,树立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局,2010.

[2]陕西发展报告1949-2009,程安东,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胡启亮.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科技出版社,2008.

[4]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与完善, 2005.

[5]乔颖丽.中国城市生鲜食品超市业态形成机理研究,2006.

[6]周发明.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