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34
导语:在外语教学信息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外语教学网络应用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自、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校园网络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开成了新的冲击。
校园网络信自、化应用不仅仅是学校自身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校园网络信息应用工作的社会性
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却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强烈需求。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井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自理的能力更加难以培养。
当前以多煤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必将进一步的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言之,在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可以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发迹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询所需的各种资料,电子邮件、公告板也被学生普遍采用。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是因为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希望在校园网络中学到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而言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劳动强度,他们必须掌握各种信自、技术的应用方法。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测试方法等的改革同样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加以实施。校园网络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网络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却不是简单地技术和数据堆砌,不是把各种技术和系统拿来放在一起进行演示的展示台,多煤体综合集成是要在各种媒体内容融合的基础上,把系统、设备、网络、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人员都紧密有序地统一在应用的统一框架下,按应用的需要进行连接、配置和整合,以达到系统的总体目标。
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逐步趋势向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
3校园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应用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应用是重点。下面就以外语教学为例,谈谈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在网络外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中,必须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作为开发的理论依据,使应用开发更具生命力。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一直互相促进,密不可分。著名心理学专家斯金纳对行为主义和程序教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软件设计中主导地位。以后随着认知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使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软件的设计中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应用。
>>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可视化管理选择与应用研究 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研究的可视化对比分析 基于CSSCI与SSCI国内外医学人文领域可视化研究 基于Citespace 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化学知识呈现 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双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视角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及应用 浅谈信息可视化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资源揭示中的应用进展 布鲁纳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模型构建 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近15年来国内外教学能力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信息可视化的国内竞争情报领域前沿演进分析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文献传递领域可视化研究 体育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概述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 移动学习领域的可视化引文分析 认知心理学与英语学习记忆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EB].
Jun E,Landry S,Salvendy G.A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to Characterize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1,27(4):348-363.
[3]郭世月,单贝.我国认知心理学领域科学共同体发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9:135-137.
[4]郭宇,王晰巍,贺伟,等.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的国内外低碳技术发展动态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4):139-148.
[5]Dima Amso,Juliet Davidow.The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learning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Item frequencies,relations,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J].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2012,54(6):664-673.
[6]Elizabeth Musz,Matthew JWeber,Sharon LThompson-Schill.Visual statistical learning is not reliably modulated by selective attention to isolated events[J].Attention,Perception,& Psychophysics,2015,77(1):78-96.
[7]Cynda HRushton,Alfred WKaszniak,Joan SHalifax.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Moral Distress among Palliative Care Clinicians[J].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13,16(9):1074-1079.
[8]Back Anthony L,Rushton Cynda H,Kaszniak Alfred W,Halifax Joan S.Why Are We Doing This:Clinician Helplessness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J].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15,18(1):26-30.
[9]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09.
[10]徐芳,严贝妮.认知心理学视角的信息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8):31-34.
[11]徐芳,严贝妮.认知心理学视角的情报分析过程质量差距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 ,2012,(3):51-55.
[12]易明,曹高辉,毛进,等.基于Tag的知识主题网络构建与Web知识推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9.
[13]Ian A,Apperly.What is“theory of mind”?Concepts,cognitive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2,65(5):825-839.
[14]Miles,Richard W.Cognitive Bias and Planning Error:Nullif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Nursing Hom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2010,11(3):194-20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外语教学模式
1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外语教学资源的不足,为高校外语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通过收集信息网络中大量与教学相关的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逼真的语言环境。并且将这些信息加工处理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去的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对解决传统教学中内容单调枯燥、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中,教学设备局限于课本、黑板、封闭等,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忙于抄写笔记或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堂练习,只是单向地接受知识信息。并且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课堂内容,讲解语法重点,即便是有课堂提问之类的师生互动,外语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对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化作用,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信息资源,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如:文字、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同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立体的认知,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可以促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兴趣,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路径
2.1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首先,学校应积极推进信息化校园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大力加强对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的资金技术投入力量,从而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堂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在软件建设方面,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构建个性化网络教学资源,定期更新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从而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应增强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为教师配备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整体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其次,目前信息化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外语教育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对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教学生疏。由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自觉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有机结合,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综合素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外语教学模式,熟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不断提升外语教学效果。
2.2创新高校外语教学环境,增强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
在外语教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要求外语教师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原有课件内容进行筛选整合,有目的有意识的丰富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屏幕显示、声音播放以及人机交互等操作,甚至重新加工制作,使其成为更有针对性的外语教学信息化的辅助工具。另外,为了形成环境建设的亮点和今后的应用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要以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为突破口,依托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实现随时随地无缝的泛在学习。同时,高校外语教学应构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云平台的合理搭建和校园网络的高度覆盖,充分利用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等,增加移动端教学应用,整合一体化的外语教学信息服务与应用。并且应当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根据部分高校外语信息化建设经验来构建外语信息化教学环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与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潮流,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效果,因此,探析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与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学会会议将信息素养的定义为:一个人具有能力去察觉何时需要信息,且能有效寻找、评估与使用所需要的信息[2]。1990年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人的标准: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 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3]。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这要求个体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信息知识是指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是指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则是指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信息素养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信息意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能力则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伦理则是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二、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 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4]。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意识到行为态度都进入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了《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可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已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它维系着中华民族教育复兴的重大使命。
2. 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数量激增,形成了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外语教学的需求。为此,教育部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信息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5]。可见,高校外语教师肩负着教学改革的重担,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
3. 是教师终生学习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普及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由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工作重心也由传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评价、处理和使用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使得各学科之间不断相互渗透和交融,高校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急需不断地拓展与更新,再学习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因此,终身学习成为高校教师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进行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适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与策略
1. 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1)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包括学校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整合的教学观摩与教学研究等。校本培训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形式灵活,针对性强,因而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2)共同体培训。共同体培训是把本校与周边高校和培训机构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最佳的培训组合。共同体培训为教师的分散研修提供同伴协助和观摩示范的机会,有利于教师之间彼此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资源、教学经验及教育研究成果,使他们自觉地把集中培训所接受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能力。
(3)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交流互动、共享经验、协作研究的桥梁。通过网络培训,学员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信息素养。网络培训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教师可以针对特定对象制定教学计划,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4)自主研修。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杂志:参加网上教育论坛的专题讨论、经验交流、自我展示;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研讨会等[6]。自学研修活动特别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教育信息化。
(5)校际交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培训策略,广泛邀请兄弟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行业的专业人才进校进行培训与指导。与此同时,组织本校专家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
2. 信息素养培训的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要突破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瓶颈,首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首先要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氛围
良好的信息教育氛围是培养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外在动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信息技术讲座,使教师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了解信息法规并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的应用,使广大教师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这样,在浓厚的信息化氛围中,教师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从而使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3)制定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规划及评估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于教师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促进角色转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紧扣教师职业和个体特征,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着眼教育发展需要,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实现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与教师角色转换的双重目标。,教育信息化。同时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动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形成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与教育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进行多层次的培训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层次的培训。一般说来,首先是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其次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向外语教学实际的策略和方法。然后是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的研习,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
四、结论
教育信息化给高校外语教学带来了教育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教师是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为这项长期的培训工程制定目标和规划,开发一系列能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课程。,教育信息化。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与实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必将推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2][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王铁江.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7,5.
[关键词] 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四级网考
一、引言
网络教学对外语教学发展的影响
网络教学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也给外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冲击。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1.促进了外语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计算机、网络及通讯卫星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极大进步,正在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外语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成为它的强大推动力。外语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育时空及教学模式等都具有了信息化特征。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先进、性能可靠;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体化使得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从教育层面的角度来看,网络教学促进了外语教育信息化:教材多媒体化,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育教学个性化等。此外外语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还要求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现代化;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技能多样化。
2.促进了外语教学观念的改变
网络对外语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和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需求,外语教学的人才观、资源观和发展观都正在产生新的变革。网络时代培养的新型人才除了掌握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熟练上网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更应关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它们对人的生存发展可能产生的历史性影响。网络时代外语教学对人才的培养在注重外语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注重大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认识外语世界并与外语国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要特别注重对他们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网络中正确理解、选择“信息”,运用信息创新知识、创新思想和观念,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学习、做事、合作。网络建设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方面,更应是学校在新世纪谋求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是高校提升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
二、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的网络教学
基本情况: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部现有9个多媒体教室,每教室60座位。教室中有多媒体教具,以及教师用双屏电脑。技术支持3人。
电脑设备:学生配置电脑都有耳机等基本设施。学生可以共享教师画面,免除了多媒体课件经常让学生看不清的弊端,并能准确实行互动功能。电脑中有强大的题库,包含听力,阅读、写作等各个部分,电脑能自动判分,自动进行试卷生成,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听力课:采用教师辅导,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自己定制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上阅卷、实时监控等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只有达到一定正确率,学生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练习。正确率的设置由教师根据学生水平以及课程难度进行调整。听完相应材料后,电脑会自动判分,并给出正确答案与解析,学生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参与自学。优等生可以多加做题,加大难度,而后进生则可以放慢速度。一旦做不完,可以回家做题,也可以在开放的语音室自行补习作业。
口语课:采取教师辅导,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轮流去检查学生英语口语准备状况,进行师生交互问答,生生交互问答并进行评分。外教也会来参与口语教学。
考试:
考试由平时口语成绩、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中期末考试几项组成。试卷由题库自动生成批改,除了作文题和翻译题,电脑都能进行批改并进行分析。
三、使用网络教学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1、传统教学向现代化教学的转变。
传统的外语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从而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与传统外语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存在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互联网的建立为教学改革开辞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汇集世界各种信息资源的庞大的资料库,这便于学习者学习、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最新知识,同时还可以得到专家们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其次,在网上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以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自主选择性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其三,有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先进技术和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师生利用网络讲座、网络辅导与答疑、E-mail和BBS等信息技术便能进行教学:学习者在网络课堂上可随时发表见解而不影响他人听课。其四,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可以说,只有采用网络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和四级网考的需求。
2、教育者的重大转变
网络化学习使外语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外语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从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网络时代外语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外语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一体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三,从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外语教学更注重品德教育,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鉴别能力、国际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教育对象的转变
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各种各样的课程设置将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求知需要,使历来被视为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大学”真正成为“大家学”,教育对象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也因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迎刃而解。
4、教学内容发生质的飞跃
网络教学将改变传统教学的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教材将全面电子化,知识以信息流的形式在网络中流动,传统的条条框框将被新的多层次、多链接的超文本所替代。外语教学将实现综合化教育,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化、文理交融的课程将应运而生.这就可使受教对象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多元化。
5、教学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革
在网络化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主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更多地是通过建立交互式的网络外语学习环境,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借助多种交流方式而实现的,它既可以是实时的发言和提问,在线集体讨论,小组间的协同工作,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新闻组、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非实时的信息交流和讨论。期间不存在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而是鼓励个性,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素质教育。
四、小结
网络教学是一个新兴领域,它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缺乏网络化外语教育的理论:缺乏网络化外语教育设计模式和评估系统;缺乏两者兼通的教师等。另外,教育本位与技术本位的关系问题、虚拟环境、资源共享及资金问题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网络化教学的发展。当前四级网考对学生在信息时代获取英语信息和反馈英语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努力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融入到外语教学之中,探索出适应新形势的大学英语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创立自主学习中心,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参 考 文 献
[1]陈佑林.《外语教育网络化的理论思考与实实践》[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2]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1[M].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信息素养的内涵
国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界定。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日本的《信息教育指南》把信息素养细化为三个层面:具备判断、选择、整理、处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并理解信息社会特性;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陈坚林在综合了国内外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2][3]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4]它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对信息收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的辨别以及对信息及其环境和相关活动的认知。信息意识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能力则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及手段理解和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整合及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创造和传递信息、利用信息交流和研究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核心。
2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英语教学究竟是不是专业?”语言教学的专业性长期以来备受质疑。学科基础的超常宽大使得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凸显先天性不足。英语教师专业特点不明显、学科基础太宽泛、专业标准不权威、专业组织不强大是人们质疑英语教学是不是专业的根源,同时这也是我们认识我国英语教学专业特质的特殊维度。[5]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和界定英语语言教学的学科性质。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学科归属问题的困境。正如夏纪梅所指出的,“大学英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师发展,都脱离了学科建设,这在高等院校里是很难体面地生存的,由此产生的校本认同、学者认同以及学生认同问题接踵而至”,[6]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学科身份不被认同、学术被边缘化、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专业发展面临瓶颈。传统的英语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构成要素,它们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磨合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协调的教学环境和系统。信息技术使英语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要素将逐渐被新的要素所取代,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的、过程、内容、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评价标准随着教学结构及构成要素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有助于英语教师结合教学的客观要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开展教学实践、规划职业生涯。这些变化赋予了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内涵: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共同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将贯穿在学习、教学和科研过程的始终,即具备虚拟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网络环境下的学术研究能力。
3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
国内学者余丽、陈坚林、张松松对全国多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认知及需求情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信息素养仍然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求。
3.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具备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较为理想的语言信念、学习信念、课堂及教学信念;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新技术的使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紧迫感,能认同自我需求和信念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但是在实践教学会出现认识模糊、执行度不高、信念不稳定等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新模式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认识相当模糊,依然局限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其次,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内涵的正确理解。少数教师秉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为整合”的传统观念,导致了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分离和脱节,思想上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实际教学行为却屈服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心存忧虑、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怀疑,对“人机”关系认识不清,担心计算机削弱或替代教师的作用,缺乏驾驭信息化课堂的能力。上述问题的出现与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或技术培训指导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3.2信息能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能力素养包括基本的学科理论素养、信息化教学技能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素养。(1)理论层面外语教师的学科理论既包括外语教学理论,也包括网络教学与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论等相关学科知识。张松松等对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历的提升使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他们熟悉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理,了解教学方法的步骤和规则,乐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英语教改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较充分,主观上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但相对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了解程度,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熟悉程度并不高,理论运用于时间的经验不足。[7]因此,教师们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但是在新旧理念的交叠下如何去调整原有教学原则、设计、方法、内容和结构,表现出无所适从。(2)技术层面首先,大多数英语教师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变化,具备基本的网络素养,能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适当运用,技术应用以多媒体使用和课件制作为主。其次,熟悉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运用于英语教学。对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幻灯片软件、搜索引擎、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即时通讯工具、学术期刊库等软件和工具使用较为熟练。[8]再次,多数教师具备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处理能力,能利用网络进行日常工作如办公系统的使用、网上登分、网上课程评估等,但信息开发、应用及评估能力相对滞后,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课程的开发、网页制作等操作技术仍然比较薄弱;此外,大部分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通讯工具开展学术研究,但在信息的开发共享、协作交流及创新性地使用等方面较为欠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3)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层面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本质上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张雁玲、郑新民对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的使用情况调查后发现,英语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但对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和执行方面存在不少困惑。[9]有68.4%的教师在“整合”概念的理解上走入了误区。一是对“辅助”和“整合”的理念认识不清,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学习就是整合”,或者“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等同于整合”;二是存在“过度整合”的问题,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导致课堂的“技术味”大于“外语味”,未能回归外语课堂的本质。因此,英语教师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与拓展。
4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4.1革新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革新教师主体意识,意味着教师在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积极提升内在素质,通过学习及反思主动适应学科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英语教师应认识到语言学科教师和教育学科教师的共性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专业发展内涵的特殊性,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教师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行为和教学实践。在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面对部分教师出现信念不稳定、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更新观念的紧迫感,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积极调整和构建知识体系,加强自主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在政策上、物质上和时间上给予扶持和投入,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关注大学英语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现状,给与其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创建生态的、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
4.2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既包括外语教育理论、信息论、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也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教育技能。培训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重在“应用”而非“技术”本身。针对英语教师的弱项,加强信息开发、应用、评估能力,提高整合、创新能力。培训形式上,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革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在场学习,利用网络等有利条件探索自下而上的在线培训模式。“在场”向“在线”的转变克服了传统培训的封闭性以及缺乏互动性的弊端,教师们不但能探讨知识、交流经验、共享资源,还能答疑解惑、反思教学。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形式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缓解了培训经费、教学任务、培训人数的压力,营造了积极、开放、民主、公平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4.3提高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的整合能力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技术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和操作者,只有创造性的使用,使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的需要,避免一味追求“技术本位”而偏离英语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使教师角色也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多元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转变,[10]这种转变要求英语教师要善于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应用于英语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并常态化,实现更为高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4构建在线专业发展共同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势必会改变教师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局面,从而推动教师从单一的个体学习向团队合作的转变。国内很多学者对外语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借助网络平台构建“集阅读、讨论、活动、实践反思于一体的学习者共同体”,[11]既能保证信息交互的持续性和增长性,又能发挥教师对信息获取和共享的主动性,实现教师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的需要。英语教师在线共同体的构建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学校有组织的集体在线学习或网络课程培训,也可以是教师根据专业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的日常学习;在构建类型上,可以打破地区、时空、文化、学科的限制,组成教学共同体、学术研究共同体或研究者—教学者协作共同体等。在技术手段上,可使用电子文本、网络视频、在线论坛、公告板、电子邮件、博客、微信等媒介,利用网络即时同步和延时异步兼容的特点,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实践共享。[12][13]置身于在线共同体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学习经历描述、反思、分析、总结,借助博客等现代工具和应用软件录制视频及文本进行叙事研究,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他人教研成果、学生、同行的评价进行甄别思考,培养网络元评价能力。[14]这种基于虚拟环境的共享和交流,为教师创设了相对自由、平等、个性、高效的在线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融合,营造了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对外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革新认识,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应对教学环境的改变,才能把握信息化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在群体发展中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6]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付安权.论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概念化[J].外语界,2009(1).
[6]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7][8]张松松,顾云锋,潘艳艳,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研究报告———以南京地方高校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6(2).
[9]张雁玲,郑新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外语教师信念探究[J].外语教学,2011(4).
[10]陈燕,蒋宇红.职前外语教师整合ICT的学科教学能力研究[J].外语界,2014(1).
[11][12]付安权.教师教育新范式:在线专业发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3]王琦,富争.英语教师在线合作行为:一项基于虚拟实践共同体的案例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7).
【关键词】信息教育技术 高校外语教学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2-01
外语教学随着我国社会开发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其所面临的教育形势更加研究,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必须也要与时俱进,能够充分借助新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实现外语教学的科学化、实效性是目前高校外语教育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将信息教育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趣味性,从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高校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信息教育技术及其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之所以需要在高校外语教育中进行普及和推广,是因为它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促进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发展,能够为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下面就针对其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
1.信息教育技术是把信息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当中,并把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信息教育手段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信息教育媒体,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手段;媒传教学法,即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和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教学设计,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
2.大学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发挥其优势,这样才能够使其更好的促进课堂效果的实现,外语课堂的开放性强、对于学生的语言教育能力、实际的交流能力要求很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文化基础良莠不齐,在其他个方面能力素质力,差异性也很大,这就要求外语教育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个体特征出发,能够从大局着手,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精力也往往不够,在课堂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教师解决以上问题,还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另外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从而实现学生外语成绩的提高。
二、信息教育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应用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媒体、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上还是无法实现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能够充分发挥出信息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多媒体材料制作缺乏针对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发挥以及与学生的结合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媒体操作和掌握水平。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尚处于基础阶段,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相对不太擅长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课件类型较单一。有些教师甚至不使用多媒体上课,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阶段。相对来讲部分青年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制作技术,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像、视频和声音材料,画面背景较复杂,动画设计较花哨,种类繁多,字体色彩鲜艳,令人目不暇接,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教学课程方法陈旧、单一,方法运用非常简单,英语教学要适当进行分析互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往往采取相同的,灌输知识的方式,这样简单的教学达不到学生对知识、信息全面掌握,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才可达到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擅长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并且过于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没有从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分离,从而无法真正的使教育的效果发挥出来,同时,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手段陈旧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能力差,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从其整体特性出发,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主动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3.教学设计的趋同化。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也开始呈现出趋同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普遍过于陈旧,这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另外,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重视知识性、理论性的教学,对于口语训练、阅读教学,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实践教学都有所忽视,普遍对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问题不够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由来已久,并且根深蒂固,想要一时间改变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之外,教育目标不明确,还会导致英语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多,教学中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片面,因此学生的创造潜能不能被激发出来,这对英语创新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重重阻碍。
三、信息教育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改革策略
1.多媒体课件要设计精细,准备充分,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教育辅助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为信息化的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优化了教学方法,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注意应用的灵活性,课件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也应当给与大力支持,这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前提。
2.保障外语多媒体教材的专业性与可行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普及和应用。促进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普及多媒体技术是一项有效措施,而完善多媒体教材,是其进行普及的前提。高校的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教材的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在教材内容上,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填充进去,也可以合理的将教材进行更换,从而实现完善高校外语教材,解决教师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利用电脑以及各种信息数字产品,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声情并茂传授知识,当进行资料搜集时也更加方便,快捷。这样的授课模式,教师自由掌控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其自主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有利于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说,在高校外语课堂上适当使用专业性的教材资料,能够节约很多做数据图表的时间,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也有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3.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学习和理解,随着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手段以及方式也应该不断完善,以往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式显然不合时宜,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合理的使用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媒介、方法以及设计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结束语:
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外语教学中积极采用信息教育技术,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丰富自我,尽快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立教学目标,积极的为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和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参考文献:
[1]龚婷.信息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为落实纲要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外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拟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和《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四大议题:
一、大学外语课程及教学改革
1.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研究
2.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3.大学外语教材研发与网络平台资源建设
4.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
二、外语资源建设与教师发展研究
1.“三多”语境下外语学习资源建设
2.“三多”语境下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3.“三多”语境下学术信息技术素养和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4.外语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电子语境下的语言学研究
1.网络语言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四、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
1.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探索——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内容等
2.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实践——学科定位、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等
会议将特别邀请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外语教育技术领域主要专家莅临大会做主题报告。
会议特别征求相关主题研究的参会宣读论文,优秀文论将设立特别奖项并择优推荐发表。
论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信息:
1.时间: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3,会务费:1000元/人(包含餐饮、资料、专家费用以及部分考察费用)
4.承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
5.主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详情请发邮件至或参阅http:///news.php“学术会议”栏目会议具体通知)
第10届全国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师自主;制约因素;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81-04
一、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二概念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ltera-cy)这一概念,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1989年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整理:“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我国,王吉庆(1999)指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随着人们对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涵不断扩展。目前,诸多学者认同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四个要素,并且不可分割: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规范。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内容丰富的概念,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对信息获取、加工、交流、的过程,它应包含三个部分:基本信息能力、教学信息能力和研究与发展能力。其中:基本信息能力包括基本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等要素;教学信息能力包含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研究与发展能力包含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能力。外语教师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深刻影响着其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标准具体、可操作性强,不但强调信息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
二、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需求和愿望,也是教师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自主程度越高,就越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自主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认的对这一概念的集大成者是Smith(2003)的阐述。Smith认为,教师自主涵盖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两方面。职业行为包含自主的职业行为和进行自主职业行为的能力。而职业发展包含自主性职业发展和职业自主性发展的能力。Smith还提出了“教师一学习者自主(Teacher-Learner Autonomy)”的概念,即教师的自主性职业发展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是教师在国家赋予的权力空间内,发现制约学习的重要因素,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教师在学习中的自主即教师努力获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加以灵活运用,实现个体发展。因此,教师既要自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要作为自主学习者,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引导教师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形成自主发展的行为,将有助于教师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开发教师资源和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来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教材、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等一整套立体化的教学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外语教师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无法脱产进修学习,教师自主发展必将成为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
三、信息素养的制约因素
影响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自主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之外的动力(外因),即教师信息素养的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动力(内因),即教师的自我发展取向。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环境建设
1.硬件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因此,学校应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但是目前由于经费有限,信息化教育建设所需资金投入明显不足,造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较少,机器配置档次低,设备更新慢,根本无法满足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使用、维护等没有走向常规化,设备经常缺乏维护和保养、运转不正常,校园网不通畅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学校,对于贵重的设备怕教师操作失误而损坏,不敢放手让教师使用。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也阻碍了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
2.软件建设常常被忽视
我国自2000年教育部提出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来,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已历经十余年的探究与发展。但是,校园网建设无论是中小学校园网,还是高校校园网,普遍存在着高质量的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学校已有软件资源多为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这些资源尽管数量庞大,但是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难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任课教师由于自身缺乏软件开发的能力,学校又无相关激励政策,往往不愿参与软件的制作与开发,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优秀的软件资源。无优质的教育资源可用,再先进的硬件也只能成为摆设。
3.相关政策和管理滞后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的重要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已为大家所公认。但是,在教师专业技术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方面,我国目前尚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而是长期以《教师法》和《教师资格认证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作为代行标准。由于缺少综合的、客观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手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的内生动力不足,教育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学校管理明显滞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性强的专业人员,对信息设备的运行过程、指导和监督的力度不够,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掌握不清,教育信息化工作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教师之间缺乏信息互通共享。
(二)教师的自我发展取向
1.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不强
观念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直接影响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是大势所趋,教师本应该高度重视。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却安于现状、漠视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能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应用软件,不想学不想用,即使偶尔使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对付公开课,而且经常需要找“高手”帮忙。由于不会操作,授课教师往往变成负责媒体运行的“机器人”,整个课堂也变得“稀奇古怪”。更有教师“以考试成绩论教学质量”、“以升学率高低论教学水平”,认为多媒体就是“倒霉体”,PPT就是“骗骗他”,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对信息化教学有着严重的抵触情绪。当然,更多的教师不愿积极主动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还是因为存在畏难情绪、害怕浪费时间,不愿意投入精力钻研信息化教学。落后的思想意识导致行动上的消极,许多教师信息素养水平长期以来停滞不前。
2.信息素养的自主能力不足
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时代外语教师利用信息与交流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和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能力(秦美娟2009)。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无法满足信息化语言教学要求,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获取能力有限:除了通过百度、google检索资源,很多教师不会通过一些专题性教学资源网站或在线语料库获取教学资源,如http://.uk/(在线语料库),http://online-books.1ibrary.upenn.edu/(在线电子书库);由于不能掌握snagh(截图工具)、Acobat professional(文字扫描软件)等常用的信息与交流技术,即使获取了信息,也往往只是对文本进行加工处理;不会运用Adobe Premier(编辑、剪辑),Total video convert(格式转换)等软件,面对音频、视频的处理束手无策。掌握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许多教师却仅仅停留在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较低层次上,不能够运用诸如IE Books、Mind Manager等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和网络探究。在教学研究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许多教师由于不能熟练掌握辅助研究的工具,无法获取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导致只能简单重复前人的工作。
四、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自主发展的策略
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实现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提供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自我不断激励、主动探索和勇于开拓。
(一)打造自主发展的平台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积极配置相应的现代信息教学设备,努力搞好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教学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硬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资源。其次,学校要出台相应措施,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学校应充分发挥现有硬件资源的作用,提高硬件设施的利用率。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化设施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新换代快,不充分利用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学校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建成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仅仅依靠学校根本不可能完成,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
2.开发和利用软件
软件是前提,网络是平台,软件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借助软件资源,教师既可以实现信息化教学,又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实现信息素养的真正提高。学校要不断地加强软件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除了及时购买最新的优质教学科研软件,还应和其他学校、企业加强合作,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制作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外语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软件。教师之间要通力合作、分担任务,建立与教材相配套、符合师生实际的信息资源库,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此外,学校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外语教学提供全新的数字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也为外语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等提供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
3.营造环境与氛围
积极营造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环境与氛围,从政策的角度讲,建立宏观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教师信息技术评估标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符合当前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化的世界潮流。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相关标准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美国教育科技委员会提出三个方面的内容: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基本原理;能运用有关工具(如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表格系统和网络通信等)来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获得成功和发展。我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国情和外语教师的实际,制定全面培养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规划,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教育信息化改革评估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实行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同时,学校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建立成果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使这种机制产生激励导向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学校还应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教师的考核联系起来,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作为评优选先、晋升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追求专业技术发展。
(二)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传统理念中的教师发展是通过继续深造或进修,然而在教学任务繁重和进修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要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发展,必须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
1.强化信息意识
面对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外语教师要想胜任现代教育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觉悟的紧迫感。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增强信息意识,就要有敏锐的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面对纷乱无序的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搜集信息、辨别信息,最后加工成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增强信息意识,就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学习、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积极实行大学外语计算机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信息意识,就要利用空闲时间去学习信息化教育的有关内容,多种渠道去寻求学习资源,积极应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对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及时借鉴,通过多种渠道与专家、学者以及同行教师沟通和交流学习;增强信息意识,要意识到自己信息素养薄弱之处,主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增强信息意识,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自觉主动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教师信息意识的增强,必将有助于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勇敢地接受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培养信息能力
(1)提升信息理论素养。理论的思考会使实践发生良好的改变,实践智慧可以在理论中得到论证和升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比较典型的信息化教育理论有:以斯金纳(B.F.Skinner)为代表人物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Carl.R.Rogers)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以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为代表人物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为例,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创设情境通常被看作“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适当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等建构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且是用来创设情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探究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外语教师只有在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2)选择自主研修的方式。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修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层次、专业信息素养层次和自我发展信息素养层次。学习内容分别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即利用信息技术去优化学科教学,并能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改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自我提高。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重点提高外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
外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外语教师要运用示范课例等教育教学资源,认真参与观摩、研讨、说课、专题讲座、课例分析、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往往能发现自身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并能不断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