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研究生入党申请书

时间:2022-02-24 20:05:27

导语:在研究生入党申请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驻外研究生;党建;驻外兼职辅导员;网络

一、驻外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专业硕士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在我校,驻外研究生主要是指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在2009年以前,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太理论化而且实践很少,专业型硕士又不为广大研究生所熟悉。从2009年开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提出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同时减少学术型硕士名额,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名额。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可实现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1:1的比例,促进我国专业型硕士的发展。

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相比,在校期间有一些区别,最明显的几点区别是:

1.学术型硕士一般是为读博和科研而准备,而专业型硕士重点是要培养工程研究能力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

2.专硕研二要外出实习一年,这是必修的课程。

3.毕业论文,专硕既可以做学术型的论文,也可以做工程实例型的。

二、驻外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驻外研究生的管理机制在我校尚未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培养单位对驻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和约束,学校没有对其形成明确和健全的责任制度。在培养单位,没有一个特定的部门是学生管理部门,也没有安排专人负责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就造成培养单位方面就很难对本单位驻外学生的状况定期的向学校反馈。学生们到了培养单位,不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自己的导员或者自己的班长,又由于和学校相距甚远,主要是靠自己融入适应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有事情尽量自己解决,有事情也很少向学校院系反馈和交流。这样,就导致校方缺少了和驻外学生状况的把握,没有办法及时准确的了解驻外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没有办法及时地帮驻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无法触及驻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基本上都是住在地方单位的,没有北京就近的单位,学生来一次学校在往返路途上就存着很大的障碍,很多学生只在开学初和学期末的时候才来和自己的导师见一次面,其余时间基本上不会来学校,每学期专业、班级、年级大会都无法召开,每学期初应进行的注册手续都不能亲自办理,只能找其他同学代办。日常工作中的通知、公告、管理文件更是不容易传达及时到位,即使传达到位,也不一定能落实到位,就更不要提组织一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全体都能参加的政治活动了。

三、驻外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1.招收专业型硕士为兼职辅导员

在我校,目前的状况是,兼职辅导员的保研类别统一为“校内学术型”,但是兼职辅导员却完全没有“校内专业型”的,由于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性质为“学术型”,所以如果安排学术型的辅导员作为驻外研究生的辅导员,把他们外调出去是非常不合理的,会对这些兼职辅导员自身的研究生学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他们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

因此,我们就可以考虑在招聘兼职辅导员的时候,不仅有“学术型”的,还有“专业型”的,“学术型”的兼职辅导员一般都是四年全部留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专业型”的兼职辅导员便是第一年或第二年在学校,第二年或第三年自己也要到外面单位进行实习,同时便可以对驻外研究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每年招聘这样一批研究生作为兼职辅导员,第二年分配实习单位的时候,保证每个实习单位都安排一到两位专业型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并且直接设置导员为党支部书记,这样,各个实习单位的研究生们便可以得到辅导员统一的管理、考察和发展。

2.专业型硕士兼职辅导员的例会制度

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兼职辅导员也是驻外履行个人职责,所以就势必要形成导员抓学生,学校抓导员的放射性管理机制。

驻外研究生可能一学期甚至一学年都不能来学校一次,但是驻外辅导员不仅学期初和学期末都要到学校报到,而且还可以给他们安排每月一次的返校例会,让他们定期对驻外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进行工作汇报和总结,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进行反馈和探讨。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

设立驻外兼职辅导员只是为驻外研究生的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渠道,网络以其渠道多、速度快的特点,无限的容量、灵活的方式更是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大学生党员教育如果仍靠一张嘴、一张纸、一块板、一堂课,无疑是作茧自缚。因此,除了对驻外辅导员进行学期初、学期末以及定期的返校例会之外,在日常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和汇报上,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反馈、交流和互动,重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和大众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抢占网络与媒体宣传的制高点,不断探索网上党员教育新形式,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1)利用网络搭建驻外辅导员和驻外学生之间的桥梁。驻外辅导员在对驻外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时候,除了身体力行,还应该建立统一的QQ群,飞信群,注册统一的邮箱,做到及时通知,随时更新,充分共享,高效传递。驻外辅导员要使驻外研究生能够通过网络递交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通过参与网上热点话题讨论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公开地对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参与度和表现对他们进行考察。

(2)利用网络搭建校内与校外之间的桥梁。在学校主页的“院系设置”中,增添“驻外研究生”一部分,网页的规划设计完全等同于其他院系的模式,比如,设置“近期关注”、“通知公告”、“党建活动”、“学生天地”等公共版块,开展网上宣传教育、信息等活动。设置“塔里木”、“东方物探”、“中原油田”等类似于院主页中各系的版块,有了专属于驻外学生的页面就使驻外学生至少在学校的公共信息上有了归属感。同样,BBS论坛中也是如此,可以开展网上专题讨论、网上专题调查、网上党建征文等活动。

(3)利用网络搭建学校和驻外辅导员之间的桥梁。驻外辅导员要定期将本支部近期工作安排、先进党员事迹、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名单等通过专属主页和版块进行公示汇报,使驻外党支部及党员接受校内的监督,促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时时严格要求自己。

4.潜在问题

驻外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我们还应注意到以下两个问题:

第2篇

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大学最年轻的校长,钟志华教授本来就是一位新闻人物。消息传来的当天,湖南省众多媒体的记者云集湖南大学,欲采访钟志华,可校党委宣传部怎么也与他联系不上。失望的记者们只好根据以往的资料发了个短消息。事后得知,钟志华当天因为一个试验一直工作到很晚,有人由此感慨地说:“怪不得钟教授这么年轻就能当院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钟志华来说,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是科技攻关的力量与使命。

“在国外干得再好,也难有真正的自豪感”

钟志华1962年出生在湘阴一个农民家庭,幼时贫寒的家境使他更加发奋学习,1978年跳级参加高考,1982年刚20岁就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瑞典勒欧大学。1988年5月相继在瑞典获得勒欧大学副博士和林雪平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30岁的他被林雪平大学先后聘为“终身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成为瑞典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钟志华归国之前,自己和妻子都有了绿卡,房子、车子俱全。他的一些研究项目还被几家外国大公司采用,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和子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欧盟高科技项目,职业和收入甚至连许多外国人都羡慕不已。但令他魂牵梦萦的是祖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熟悉的土地。

得知钟志华想回国创业,当时的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光栋教授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他很直接地问钟志华:“你回湖南大学工作需要些什么条件?”钟志华说:“我只要求建一个汽车专业的试验室,至于住房,只要给一小块地皮,我自己掏钱盖就可以了。”

1994年,湖南大学从当年仅有的400万元基建维修经费中拿出200万元并按他的设计兴建了一个汽车实验室,并聘请他为车辆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实验室建好了,可设备经费仍无着落。为了争取时间,钟志华数次到当时的学校主管部门机械工业部,说明研究的方向和意义,终于得到部领导的认可与支持。刘光栋教授回忆说,钟志华那时也只30出头,机械工业部没有谁认识他,真佩服他的勇气和韧性。

对钟志华回国并出任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很多国外的朋友和老师迷惑不解,不知他“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究竟图的是什么?

钟志华后来在“入党申请书”中对此作了回答,他说:“10多年的留学和国外工作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有民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国外干得再好,也难以在别人的富裕和强大面前有真正的自豪感和轻松愉。即使从自然的感情讲,回到养育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服务也是应该的。”“我回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一个已经现代化的祖国的安逸生活,而是为了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履行自己的职责。”

钟志华回国后的行动表明,他所追求的确实如此。

最大的愿望是让“中国制造”更加响亮

一位哲人说过:什么是成功?那就是当人家放弃的时候,你却一直坚持。

薄板冲压成型过程计算机仿真及应用技术、汽车碰撞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及在汽车被动安全设计与改进中的应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这一重大项目是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轻工、航空等领域,如汽车车身中的金属件就几乎全为冲压件。过去传统的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是工程师们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先设计出工艺和模具的初步方案,再经反复的试模修模,才达到零件设计要求。传统方法不仅耗时费钱,而且难以达到质量要求,所以国内汽车业普遍选择从国外进口。

1996年1月,“薄板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及在车身制造中的应用”课题正式立题。当时,年仅36岁的钟志华和他的好搭档――35岁的李光耀领衔,与成艾国、杨旭静、肖文洲等科研人员组成课题组,打响了一场攻克机械制造难题的战役。

在实验室里、计算机前,2555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辛酸和艰难都刻在钟志华那丝丝白发之上。终于,这一机械制造领域的难题被攻克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至今,他们的成果已在国内10多家汽车和模具生产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仅在湖南同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使该公司模具产品合格率由50%提高到98%,近3年累计新增产值1.3亿多元,利税1900多万元。该成果还被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选作并行化汽车设计制造软件平台,一期投资1亿元人民币,成为上海市2000年的一号工程。在2003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以钟志华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经过长达10年的攻关,又成功开发了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碰撞仿真分析CAE系统软件,完成了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安全气囊设计理论及技术、新型碰撞吸能结构与方法以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此外,课题组还提出并开发了自适应安全气囊新理论、设计方法及仿真与试验的成套技术与装备,为减少安全气囊对车辆乘员造成误伤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提供了有效对策,提出了多种车型的整车安全性设计等,并在企业成功实施,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种车型碰撞安全性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就新增产值30多亿元、新增利润1.2亿多元、新增税收2.3亿多元。

在2005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钟志华再次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这项名为“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钟志华的最大愿望是能够力求真正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点工作。他的目标就是尽快提高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让“中国制造”这几个字更加响亮,让中国的机械产品走向世界。

最大的喜悦是研制更多的产品造福老百姓

“给咱们的老百姓设计一款舒适、安全、成本低的小汽车。”这是钟志华多年的梦想。

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他发现普通汽车对撞时,由于是平面接触,会100%顶死。而菱形汽车是点接触,对撞时车体只有30%~50%的重叠,而且菱形车中间的两个轮子,正好可以保护乘员。他发明了国际首创的机械储能式汽车碰撞试验牵引装置,实现了低功率和短跑道条件下的近似匀加速牵引,其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成本却只有国外产品的10%。

2001年8月17日,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新概念汽车在湖南大学诞生了。在2002年北京国际车展上,钟志华的类菱形新概念车引人注目,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赞许。资深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辆具有优良碰撞安全性能的菱形汽车,是汽车行业内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新概念汽车。

让科技成果造福老百姓一直是钟志华的心愿。早在研制类菱形新概念车前,农家子弟出身的他就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成本低廉的适应南方水田小、泥脚深的联合收割机。

为了搞联合收割机,钟志华没少吃苦没少流汗。

因为收割要赶季节,他和同事们进行收割机的试验都是没日没夜地干,想尽可能实地测算到更多更详尽的数据,干到晚上两三点是常有的事,肚子饿了便买几块饼干吃。有一天竟从早上8点干到第二天的早上6点半。他每次都是打赤脚下水田,自己开收割机。有一天天气酷热,他和同事们在望城县的学士乡搞试验,有农民问:“那个开收割机的小伙子是谁?”他的同事说:“这是我们湖南大学汽车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农民们听了都不相信。

对收割机这个项目,钟志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深厚的感情,经常是临时接到有其他任务的通知从田里出来穿上鞋就走,下了飞机就直接赶到田头。这是一个计划外的项目,没有经费,他自己掏腰包,他还打算以自己的私房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有人问他:“你搞收割机到底花了多少钱?”他回答说:“不管花多少钱,我都要把它搞成功。”

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终于研制出了3种原理和性能先进的机型,突破了困扰我国农机行业几十年来收割机不能在深泥脚田作业的重大技术难关,获两项国家专利。为确保收割机使用的可靠性,他先后研究试制了几十台样机,现有六代不同的超轻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样机问世,目前正在实现商品化。专家们认为,钟志华的这项技术有可能使我国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制和产业化获得突破性进展。

“跟着钟教授做事,再苦再累也值”

回国后的钟志华,恨不得把国外学到的知识全部施展出来,他在指导20多个博士生、硕士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几年来还急国家建设之所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担任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后,为了使学科水平上台阶,他提出年薪10万招聘学科带头人。而他自己却向全院宣布“院里改革未完成之前,我不拿一分钱津贴”。他领头做的项目,课题经费提成大部分给了其他参加者做补贴。为了院里的工作,他与国内外联系非常多,但他从未在院里报销过电话费。他的爱人和小孩都在北京,自己一个人在这边,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但家庭生活的困难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学院的老师说:“跟着钟教授做事,再苦再累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