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11:48:12
导语:在体育公共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参观访问、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制订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选课与排课方案、新教学大纲、教学常规,构建了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并通过实施检验了其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
高校公共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已逐渐认识到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需求,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的目标,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体育课程建设的新路子。
“快乐体育”、“成功体育”、“选项教学”、“俱乐部体育”等教育和管理模式相继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但核心的课程改革—围绕着学年制向学分制的改革总体进展较慢,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却不易推广和普及。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文件,以下简称新《纲要》),为体育课程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了高校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突出强调了促进学生健康是体育之本,要从多维度、多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要打破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老师、上课时间”,营造“生动、活波、主动发展”的体育学习氛围,要求“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制仃教学大纲,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的不良现象发生”。因此,如何根据各院校的实际研究制仃出一套合理有效而易操作的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体育学科及学分制相关文献3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详实的资料。
2.2参观、访问法:参观访问区内外试行学分制管理的高校10余所,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2,3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院0203级学生试行学分制管理后的学习兴趣、选项动机及上课的满意度等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并对所有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分析
3.1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学分制现状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质量的单位,其特征是: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空和教师的灵活性等。学分制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历程,其内涵和形式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使之与本国国情、校情及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国内外高校体育学分制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学年学分制,另一种是完全学分制,各有其优缺点。
3.1.1学年学分制。既保留学年制特色,又相应地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和选择学习的内容、时空、教师的自由度。这种体育学年学分制,只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教师较高的业务能力就能实施,一般情况下,实行体育学年学分制的高校都规定体育学习的年限(A)、学时(B)、学分(C),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X)、时间(Y)、教师(Z)等。目前,日本和我国等许多高校就属于这种模式。
3.1,2完全学分制。这是一种充分体现学习自由思想的一种学分制模式,它以选课制为基础,集导师制、绩点制、弹性学制于一体,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等国高校。就体育学科而言,我们认为完全学分制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适应全民健康的社会需要等方面将起更大的作用,更利于达成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但由于这种学分制管理模式对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场地设备、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求太高而难以实施。
3.2玉林师院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
根据玉林师院培养目标,生源,师资、办学规模与实际情况,我们拟实行一种半开放型的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立足于学年学分制为基础,引入完全学分制的完全选课制和选师制管理。
3.2.1选课与排课方案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开什么课,学生如何选择到想选的课,选好课后怎样排课等问题,这既要体现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能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1)。我们研究认为:(1)开课应从实际出发,多方考虑健身实效性、大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层次性原则,玉林师院拟开设的体育课程可归纳为三大类,两个层次,十一专项课,即1-?年级为必修选项课,1-4年级选修选项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三大类中又按项目水平分初、中级两个层次11个专项,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软排球、武术套路、太极拳、贻拳道、散打、健美操、保健与康复课等课程;{2)选课与排课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兴趣和爱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参加体育课学习和锻炼,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唤醒”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见表2)。校园网络的建设,使我们可以方便的通过网上选课、排课的形式进行管理调控:设立公共体育课程主页,点击“选课”,进入选课排课系统,内有开课项目,教师一览(包括每位教师的资历,拟开课程。时间安排等),首选,次选,备选登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浏览、选择(原则上每个教师每个教学班不超过5。人,少于30人不开课),本项操作学生在开学一周内通过校园网进行选、调、退、停手续,时间一过即不再办理。
3.2.3新教学大纲
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订的,而新教学大纲是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制订的,与旧教学大纲相比,有如下几大变化:(1)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为本”,“满足个体差异与需求”等体育理念;(2)新的课程目标,将旧教学大纲中公共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等任务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突出强调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过去没有强调的目标;(3)新的课程结构,新教学大纲设置了必修选项课、选修选项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三大类,这种设置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实效性、大众性、时代性、民族特色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更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多样性、层次性(见表1、表2),将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4)新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见表3)。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级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的成绩;(5)教学内容和时数不作硬性规定,由师生共同把握。
3.3建设更人性化的教学常规
我们认识到,实行学分制管理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在教学具体管理措施上,尤其是课堂教学常规的建设上要有更大的突破,以改变以往过于教条化、刻板的组织管理,代之以一种民主、灵活的动态管理,在这种人性化的课堂常规下,学生、教师主要是通过自主管理自己,相互督促,多向互动,共同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管理调控自己。
4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
4.1实施成效
4.1.1选课、排课方案基本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根据我们发放的问卷调查,我院公共体育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下的体育选项课教学后,绝大多数学生选上了其想选的课程,只有8%的学生是被选的,即无法选到自己首选或次选的课程(见图1)0
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是运用传播手段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其实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健康体,各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近些年来,新闻造假风愈演愈烈,破坏了媒体的形象,危机不期而至。从而新闻媒体也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但是帮助企业解决危机的重要工具,而且也需要进行公关活动,需要进行危机管理,从而才能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当然媒体在进行公关活动时有其特殊的优势,同时也与一般的企业有所区别。在公关视阈中影响新闻媒体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公众、媒体组织形象、媒体危机事件(主要是假新闻事件)其中公众是决定新闻媒体发展的根本因素。
公众作为新闻媒体信息的接收者,它不单单处于接收信息的被动地位反而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要什么样的信息、新闻媒体自身要进行怎么样的风格定位、如何进行改革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公众决定的。而媒体组织形象是建立媒体公众信誉度的核心因素。“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其形象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与媒体发生联系的公众,对媒体及其各种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各种印象、感情和认知评价的总和。”①具体而言媒体形象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其权威性高低、导向性强弱、信誉度好与坏和品位度高与低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媒体形象是超越现实资产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品牌。再者媒体虚假新闻是破坏媒体组织形象的关键。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人为内部危机更多地表现为报道失实与报道失误,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假新闻,此类危机是影响公众对媒体印象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通过人为努力也可以完全避免的。
二、媒体危机事件影响媒体的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
公共关系的目标主要包括: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
“认知度,即组织被公众所了解的程度。”“美誉度,它表示公众对组织信任、赞许的程度。美誉度是褒贬倾向性的统计指标,是对媒体道德价值的判断。”②与美誉度一样,和谐度也属于对于媒体道德价值判断的范畴,但却是美誉度在目标公众中的延伸,即“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是组织从目标公众出发、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获得回报的指标。”③ 1月18日、19日,国内两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青岛早报》分别刊登了题为《深海围“鲨”》《猎“鲨”行动》等有关我国舰艇编队索马里护航情况的稿件。经查实,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都是由同一名社会自由撰稿人编造杜撰,内容严重失实。报道刊出后,又经网络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此事件中,表面看来会提升这两家媒体的“认识度”,由于消息的刊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该媒体的受众,使其“认知度”提高,但是具体而言,最终调查结果该新闻媒体提供的是虚假新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就算是认知度的提高也是公众的负面认知。除此之外,报道虚假新闻破坏了媒体的形象,而且也得不到公众的赞美与支持,种种的因素都会降低该媒体的美誉度。在一般的情况下“美誉度”与“和谐度”总是相辅相成的,报道虚假新闻,只能使公众改变以往对其的看法,形成不良的印象。由此可能发生的就是公众从此会对该媒体产生偏见,不会与该媒体进行合作。
三、加强新闻媒体的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很有道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新闻媒体日常的工作中,就缺少关于虚假新闻危机事件的“预”。“防微杜渐”、“防范大于救灾”等生存智慧和管理哲学,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危机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于防患未然,而非亡羊补牢。在新闻媒体的日常工作中就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
建立专业性常设性危机管理组织。一般情况下,现在的媒体内部大都划分为编辑部,广告部以及主管新闻采写的部门,而从来没有设置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组织,当危机来临时通常都是临时抱佛脚,没有专门的专业人员来组织解决危机。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所谓危机预警,是指组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危机的诱因及危机的征兆进行事前检测和评判,并据此作出的危机警示的管理行为。”从整个危机管理体系来看,危机预警属于事前管理的范畴,是组织由常态管理进入危机管理的转折点。在现行的媒体内部管理制度中,很少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危机管理与危机预警的制度存在,危机意识淡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危机管理,人人有责,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要求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具有怀疑的精神,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完善新闻媒体信息体制。媒体在转载一些新闻时并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与核实,只是在时效性或者利益上面来考虑,在这方面没有相应的转载体制,才使那些虚假的信息迅速扩散,扩大了事件的不良影响。 《深海围“鲨”》《猎“鲨”行动》系列假新闻,报道刊出后,又经网络传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新闻媒体不重视把关的作用,经常不假思索的转载一些新闻,而根本不思考该新闻的真实性,不具有怀疑精神。
相应的危机管理制度。危机发生后,要设置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事件的善后工作。“媒体要建立接待中心,设立监督部门,实行道歉制度。”杜绝虚假新闻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具有舆论的功能,对其他行业的造假行为经常进行批评与曝光;但面对自身造假,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很弱,很多情况下还有抵触行为,不能积极的面对社会的监督,不利于形成“造假可耻”的观念。因此,各个新闻媒体要积极回应社会的监督,接受社会各界对虚假新闻的监督、举报和投诉,形成公开道歉制度。
注释
① ②李道平:《公共关系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57页
关键词:玻璃幕墙;结构设计;幕墙施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o前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行业的需求,玻璃幕墙得到了广泛使用。建筑外墙做成玻璃幕墙,利用玻璃的反射功能,充分解释利用光与影转换的机理,使得整个建筑物和周围环境达到情景交融,建筑立面更具有一种溢光流彩得美感。玻璃幕墙外表华贵而又不失庄重,选材优质考究也是一个建设单位经济实力雄厚的最佳象征,虽然造价昂贵,建设单位和建筑师还是乐意大量采用这种装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建设中装饰工程目前还是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管理状态中,玻璃幕墙的设计和安装以及监督互相脱节,常常会因设计,安装人员对防火规范的理解不同甚至于对安全方面的知识而在工程中遗留下许多问题。本文对玻璃幕墙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进行了阐述。
1 幕墙材料的选用
1. 1幕墙结构支点。
一般应采用钢结构,铁件可预埋铆接。铁件的制作和设置应进行严格的结构计算,施工关键上焊接质量及防锈处理,应作为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并作好验收记录。
1. 2幕墙骨架选料
一般可选用钢、铝、不锈钢等料,但由于铝合金质轻力强,耐腐蚀,并可挤压成任何截面,易于加工安装、保养,价格相对也较低,因此大部分都采用铝材幕墙。铝材通常为定型幕墙系列材,目前我国铝材幕墙材料有120 号、140 号、155 号等系列产品。
1. 3幕墙玻璃选用
作为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主要功能是挡风、挡雨、遮阳、保温、隔音、安全、美观等方面。所以为达到上述完善的效果,对玻璃幕墙所采用的玻璃有其特殊的要求。如6mm厚的镜面反射玻璃,阳光透过率只有23%~40% ,而一般无色透明玻璃是78%。镜面反射玻璃反射色彩可得到银灰、蓝、绿、棕色等艺术色彩。中空玻璃、双层玻璃遮阳、隔热等功能效果更好,并且在贴近框架梁或窗台墙部位,由于通风不良、内外温差大而产生相当大的温度应力,该部位必须采用强化玻璃。铝型材幕墙的隔音比混凝土及砖差,随着开启及固定扇的不同及玻璃厚度的不同,其隔音能力一般约为25~30dB之间,选材时应予以考虑。
2幕墙装饰构造设计原则
2. 1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幕墙的骨架和饰面板都需要考虑自重和风荷载的作用,幕墙及其构件都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2满足温度变形和结构变形要求由于内外温差和结构变形的影响,幕墙可能产生胀缩和扭曲变形,因此,幕墙与主体结构之间、幕墙元件与元件之间均应采用“柔性连接” 。
2. 3满足围护功能要求 幕墙是建筑物的围护构件,墙面应具有防水、挡风、保温、隔热及隔3.4满足防火要求应根据防火规范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等。
2. 5做到经济合理幕墙的构造设计应综合考虑上述原则,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3 玻璃幕墙建筑设计
玻璃幕墙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的艺术要求(建筑物的造型),建筑物的功能,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条件选用明框,半隐框,隐框或全玻璃幕墙类型.玻璃幕墙的分格:玻璃幕墙的分格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玻璃幕墙的性能(幕墙的风压变形,空气渗透,雨水渗透,保温性能等);玻璃的尺寸大小,目前国内生产的浮法玻璃最大尺寸一般为2400×3300mm,玻璃的利用率以在80% 以上为最佳;结构的合理性。幕墙玻璃分格尺寸与所需的玻璃厚度,金属骨架材料横截面大小关系很大,过大的尺寸将导致不经济;施工难易程度。目前玻璃的安装方法一般是几个人在吊篮上手工操作,如果玻璃尺寸较大,玻璃就比较厚,重也比较大,就要求采取其他方法,如采用玻璃安装吸盘机等;室内空间要求。玻璃分格的水平缝要和楼层齐平,竖直缝要和主体结构的柱,墙对齐,这主要是要求满足一块玻璃不应跨越两个防火分区,从室内看幕墙骨架应尽量少,美观性较好;美观的要求。玻璃高和宽之比要适中,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一般为1.1-1.2。幕墙性能等级要求:玻璃幕墙的性能,主要有风压变形,空气渗透,雨水渗透,和保温隔声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和环境,建筑物的功能和重要性等,对玻璃幕墙的各项性能提出等级要求。提供的图纸:各层玻璃幕墙的平面位置图――表示玻璃幕墙划分,开启部位:璃幕墙的立面图――表示玻璃幕墙分格尺寸,标高,活动窗扇,门的位置等;各楼层玻璃幕墙预埋件平面位置图――表示予埋件类型,位置,标高;玻璃幕墙安装详图。
4 幕墙的施工
幕墙的支点铁件安装前,应在建筑物立面弹线定位。纵向支点一般按楼层或竖料模数设置,横向支点应考虑玻璃模数及房间开间尺寸,整体要求幕墙分格均匀,高宽比例匀称。支点上下要求垂直,横向要求水平,所有支点必须确保在同一平面上。安装幕墙铝材骨架时先安竖料,后安横料,型材连接处均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机制螺栓。型材切割与安装应按顺序编号,玻璃裁制安装时,要分清镀膜层(镀膜层应在幕墙的内侧) ,玻璃安装应先上后下,周边与框内缝隙适宜,胶封时要严密细致,这是保证幕墙水密性与气密性的关键。
5 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幕墙所用的主要材料有铝、玻璃等,这些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都不同。一年四季,随着气温的变化,材料都在不停地移动,这些移动若被抑制,材料内部就会相应地产生较大的应力,重则造成损坏变形,轻则使整个幕墙悉悉作响。所以设计、施工时必须预留伸缩缝,并在缝隙间填塞弹性好、寿命长的密封胶,使之适应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而不会出现开裂、失效。目前,国外规范一般要求在两根竖框直料间预留8~10mm 宽的伸缩缝。国外许多国家规范对幕墙都有水密性能的要求。如美国ASTM11E331-88。气密性能参照美国ASTM1E283 要求防火:在结构楼板和玻璃幕墙间一般应用5~15cm的缝隙,并应采用耐火材料从上到下完全封闭,作为防火措施以维持2h以上的抗火期。防震:应根据各地区抗震设防要求,幕墙自身与建筑物有足够的稳定性。国外一般要求,当框架摇动达到支点间距离1/400时,幕墙和玻璃的任何部分,不应有损坏和有害变形。避雷:一般规定,整个幕墙(特别是高层建筑幕墙) 的金属构件必须有效地连续为一体,并为建筑物的防雷相连。从节能角度考虑,幕墙不宜设计成全封闭型,宜设计成半封闭型,即在距每层楼地面114~116m处设置开启的上悬或中悬窗、推拉窗,可利用自然通风,缩短空调采暖期,幕墙朝阳面宜选用热反射玻璃,背阴面宜选用吸热玻璃,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需求因素;激励策略
随着知识与技术全球化创新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持续的变革和高度的不确定。在人力和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和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型员工来实现。作为知识承载者、所有者的知识型员工是组织发展真正永不枯竭的源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更好的激励知识型员工。
1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企业激励现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为企业效率高低、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力量,这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的发挥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因此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的重心是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重视对知识型员工的研究,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激励模型,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既使知识型员工工作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实现其自身价值和成就需求,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知识型员工独有的工作特征和个性特点对传统激励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企业要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必须对此予以重视。首先,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劳动成果富有创造性,因而其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知识型员工有较高的流动性,他们更看重终身就业能力;再次,知识型员工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准确衡量,因而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困难;最后,知识型员工其混合交替的需求模式、需求要素及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
我国激励理论和实践先天不足,导致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效果偏离预期目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许多企业招聘知识型员工时,纷纷打出“高工资、高福利”的招牌,认为只要有“双高”,就能吸引留住人才;二是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动率的问题,企业不是想办法提高对知识型员工的吸引力,而是采取不正当的办法限制人才流动;三是管理者不了解知识型员工内心对组织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的追求,而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形成了巨大的盲区;四是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缺乏正确认识,不重视工作与员工兴趣及个性特点的匹配;五是忽视知识型员工的发展需求和职业规划,对其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求缺乏了解和有效地引导。
2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原因分析企业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激励知识型员工,促进企业和知识型员工共同发展。当前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种种现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2.1薪酬结构不合理满意度低是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许多企业的薪酬结构不能体现企业的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激励性薪酬所占的比例偏低,这样将严重挫伤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此外,薪酬缺乏公平性。很多企业没有准确、专业的岗位描述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层次之间的薪酬差距不合理,绩效考核结果失真导致薪酬激励失去相对公平。
2.2人才培养和选拔上主观随意性大。
忽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发展,职业升迁渠道单一,缺乏专业培训和深造发展的机会。对知识型员工的奖励方式普遍采用提拔到管理层的方式,没有顾及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缺乏有机结合。而且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大,不乏唯亲是举、裙带之风现象,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2.3企业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缺乏自主性,并且缺乏良好的沟通和融洽的人际环境。
知识型员工倾向于宽松、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受制于物化条件的约束。然而很多企业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而且对知识型员工行为的指导和监督过于细致,甚至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指令。
转贴于
2.4忽视了知识型员工的特性,不够重视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知识的获取和提高,缺少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知识型员工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然而,很多企业不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迫使知识型员工通过在企业间流动而学习,以实现自身增值。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型员工对企业发展有巨大作用,企业应当深入研究知识型组织员工的特点和需求,走出知识型员工激励的误区。通过对上述问题和知识 型员工特点的分析,提出几点激励策略:3.1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根据不同工作内容、性质和职位要求的特点,综合使用高弹性、高稳定和调和型薪酬模型。在福利发放上可采用自助餐式福利,为员工量身订做一系列合适且费用平衡的福利项目供其选择。还可以实施股权激励,从而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其满意度。绩效考核是激励的基础,企业必须配合建立完善、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管理者应及时兑现与考核体系相符的薪酬奖励方案,使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企业认可。合理的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使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于企业战略和目标。
3.2转变管理观念,根据企业战略目标指导员工职业规划。企业应结合自身状况为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成长需要和成就动机得以实现。
企业在为知识型员工描绘未来美好蓝图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其需求和特点,使他们能获得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的职业规划。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提升机制,让知识型员工能够随企业的成长而获得职位升迁,或给他们内部发展机会,让其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使其认同企业并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3增强管理柔性,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应为知识型员工提供独立工作机会,让其参与管理,以满足知识型员工对工作挑战性、成就感和参与的需要,从而增强其工作自主性和积极性。企业可根据自身和知识型员工的实际情况实施弹性工作制,包括弹性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和弹性工作计划等。此外,企业还应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对外不断提升社会地位;对内建设宽松、和谐、自主、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
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拓宽企业内部沟通渠道。
3.4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教育培训,注重员工个体成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分析,知识型员工大多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追求提升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资本以及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企业应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建立一整套培养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知识型员工解决学习困难。同时,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适当给予职务晋升、专业技术研究等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其自身素质提高满足其学习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向前.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J].经济管理,2002(,2).
[2]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高成.西方银行人事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相当于整个建筑施工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1 当前建筑施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问题
现代建筑跨越很多领域、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这就为高层建筑施工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及挑战。但是目前建筑施工中大多存在着各个施工专业间互相矛盾、冲突的现象甚至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将大大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及质量。目前,建筑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有以下几点:①在前期技术方案选定时未充分、全面、细致地考虑各个施工专业,或者各个专业在施工时相互之间不能有效配合,使工程不断出现返工,这样将影响工程的施工效率及增加工程成本;②现代化建筑大多追求个性化、独特性,因此对于建筑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元素都有特殊要求,如:上下水管道、电气系统、室内装潢等,这不仅给建筑施工及设备安装增加难度,也给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就更加剧了各个专业间的矛盾和冲突;③科技的发展使得建筑施工技术、工艺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也不断推出各种新材料,但因施工单位未能及时根据现代建筑施工的新技术进行改进,胡乱套用其他建筑的施工方案,且施工人员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新的专业知识培训,因此当新旧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相互冲突而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时将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1.2 施工现场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城市的施工现场一般呈现露天高层作业多,人员流动大,联合作业工种多等特点。在这复杂的坏境下经常发生坍塌、中毒、触电、物体打击以及高空坠物等事故。安全防护设施并未按照安全施工标准配备到位。建筑施工企业一般把生产进度和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却忽视对安全措施防范的投入。在施工现场还存在着使用不合标准的配电箱或胡乱安装配电箱、接入接出线路不科学、漏电开关参数不匹配、外电防护不符合要求等现象。造成这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还是建筑施工企业和员工对施工现场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1.3 施工管理责任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且拥有一套完备的安全责任制度。但是安全责任从上到下逐渐被减弱了,一到工地那些完善的制度和安全责任就变得模糊不清。另外,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制不能按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既不考虑到时间因素,也不考虑到项目因素、更不会考虑到人员变动等因素。还有安全责任并不能与时俱进、及时修改,往往都是几年前制定现场施工安全责任,现在还一直都沿用着。因此,在贯彻安全制度和明确责任制之时,就经常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对那些有违反安全操作的行为,却拿不出有效的处罚措施,最终的结果就是经常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1.4 施工工序不科学
一个有质量保障的建筑必然是根据科学的施工工序进行构建的,而许许多多劣质工程的产生往往是由不合理的工序造成的。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经济效益盲目抢进度,不依照科学的工序进行施工,经常使工程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有时甚至直接导致建筑倒塌。科学的施工工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是当前的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正缺少对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以及对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监控。
1.5 分包模式带来的协调管理困难
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建筑施工企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企业对工作范围很难得到很明确又具体的划分。各企业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往往是希望相关的企业负责更多的责任。从而在工序上经常出现纰漏,这些都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使协调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化。令外,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不健全,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样各个专业的施工中协调起来非常困难,也是导致劣质工程和安全事故经常发生重要原因。
2 施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通过以上对我国建筑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分析,对我国建立完善科学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提出几点对策:
2.1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及人工对安全意识的培训。
建筑施工管理安全工作的关键是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直接关系到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在整个工程进程实施,但是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建筑企业及人员尚未能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意识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之上,也不能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性。因此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及人工对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建筑的法律、法规、文件、规范等深入学习,不断提高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人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第一”的观念。
2.2 做好建筑施工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监理是确保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监督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是否要变更原来的设计或者对在建工程做出变更的时候,监理工程师经常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方面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代表往往因其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的。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因各自的观点、所在立场不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阻碍施工正常进度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桥梁,代表着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会有效地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来确保施工工程正常进行,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保障。
2.3 密切监督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场情况。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配置是否合理、是否都按时在施工现场组织施工,是关系到工程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内安排项目管理工作人员进场并要求与投标时的人员保持一致,明确在整过施工过程中各负其责,确保工程施工按时按质顺利完成。密切监督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场情况,在各个施工流程中可以明确安全责任,对那些有违反安全操作的行为施工人员给予严厉的处罚,可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范围和重点。
在整过施工过程中关于质量监控的范围是比较广的, 从原图纸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到部分工程施工,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出现漏洞。对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所涉及的范围和重点能够熟悉并监控, 一旦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可以事前采取措施, 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处于可控状态。在通常情形下,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章施工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控制的重点,预防和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
3 成本管理
高层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做好成本控制,如果工程成本控制得当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在高层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资金的60%~70%,因此做好建筑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做好材料管理工作。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在施工期间极容易受市场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故在施工过程中要规划好设备的使用时间及材料的使用量,实时跟进现场施工的进度,并按施工进度分阶段、分批次采购施工材料,尽量减少材料、设备的囤积,避免因材料的囤积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时还要注意,必须保证及时供应材料,以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
【关键词】教育管理 公平性 激励理论 管理公平
前言
在我国教育界,教育公平性问题已经成为了老师和专家广泛关注的话题,目前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教育公平性问题的对策,可是,对于教育管理公平性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教育管理中的公平性问题,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一、教育管理公平性的概念与定义
个体单位想要在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依托于群体的力量,否则,我们很难获得维持生活的物质产品。在一个同体里的人,他们所追求的是一致和共同的利益,这种利益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合作,维持同体的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同体中每个人都想占有较大份额的利益,在利益分配时,就会出现矛盾与冲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公平”二字:公平其实指的是在一个合作团体中不同个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度量。
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合作活动,教育管理的参与者在有着合作关系的同时,也有着利益分配上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教育管理公平性问题。
二、教育管理公平性的范畴
根据前文对教育管理公平性的定义,我们知道,对教育管理体系里所有合作人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度量,被我们称为教育管理公平性,这种利益的分配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利益分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利益分配,以及管理者和管理者双方的利益分配。笔者认为,要使教育管理活动得以公平,一定要以个体贡献为依据,来保障合作体系中每个个体的非基本利益,同时,还要对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补贴不利个体,使其获得应有的补偿。
三、教育管理公平性的理论研究
1. 契约方式,维持教育管理公平性
当前,西方很多国家在研究教育管理公平性问题时,经常用到契约理论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公平和契约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契约作为衡量公平的尺度。西方国家的这种思想,为我国教育管理公平性问题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启示,使教育管理公平性问题有了新的方向。
要使教育管理活动能够延续下去,首先要得明确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两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将会发生混淆。我们知道,被管理者需要履行的一项义务就是服从管理者,同时,管理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引导或命令被管理者,如果没有了这样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那么教育管理活动也就无从说起。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签订契约的方式,来对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者的权利和责任分别进行规定,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教育管理公平性达到最大化,以下就以教育行政为例子,来论证上文的说法。
对于教育行政而言,管理者正是教育行政部门,而被管理者则是学校。就当前看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并没有对这两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学校的地位根本无法和教育行政部门相提并论。在教育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某些不利于学校和教育行业发展的状况,责任往往是由学校来承担的,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责任,只存在权力,对于学校而言,这样是很不公平的。反之,如果能够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将会使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更加公平、公正,可以实现使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在这里,签订契约的双方都是对契约持有同意意见的,同时,在签订契约时,双方都是理性的,我们可以将这种契约形式的权利、责任划分认为是公平性体现的方式。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能看清权利和义务的本质,知道如果权利中没有义务存在,那权利也不会存在于义务当中,这样,才能够使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实现完整的结合。
2. 激励方式,维持教育管理公平性
管理活动,本质意义上就是实现对人的规范化管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管理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要对人进行管理,除了强制管理之外,采取激励制度,使人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而要实现对人的激励,一定要使人的心中感受到公平,可是,不同的个体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很容易出现失真等情况。就目前看来,使人感受失真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第一,由于受到心理估计上偏差的影响,使人的感受有所影响。第二,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会对其感受造成重要影响。我们总是利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价值观来对某个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同样的一件事物,在价值观不同的人眼里,肯定也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即使是一样的利益分配,在不同人眼里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一定要在教育团体中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公平理念,使团队的力量得以有效整合,而利用激励的方式,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看来,我国学者对于教育管理公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很好的措施来实现教育管理的公平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将好的措施运用到国内教育管理活动中,采用契约签订和鼓励制度的方式,来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被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公平,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明确自身的利益和责任,才能使公平性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施工质量;方法;策略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is a system to control process. Insist on quality first, prevention, strengthen quality control,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is the enterprise improv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key place,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and customer demand, under the premise of meet the quality, time limit, cost requirements, is it possible to get the best economic benefit, so as to provide more social of high quality, safety, economy applicable construction products.
Keywords: construction quality; Method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控制管理好建筑施工质量,不仅可以保证人们在使用工程建筑是时的安全可靠性,而且可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提出控制施工质量的几点对策。
1.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
1.1一些建筑工程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违规违法操作,施工材料以次充好,工程随意转包,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2一些施工企业对于施工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工作人员的施工技术几乎为零,这也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聘请一些监理人员监督管理施工现场,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解决。
1.3一些企业监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本身的技术素质不高,监理手段陈旧,不能够胜任监理工作,致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地监督管理,严重时出现施工质量事故。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2.1“PDCA”循环
施工质量控制就是要注意抓工作质量。“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按照“PDCA”循环的原理,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方式展开质量控制。
2.2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活动体系、手段和方法。
2.3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2.3.1统计调查表法
统计调查表法又称统计调查分析法,在质量控制活动中,利用统计调查表收集数据,简便灵活,便于整理,实用有效。
2.3.2分层法
分层法又叫分类法,分层的结果使数据各层间的差异突出地显示出来,层内的数据差异减少了。
2.3.3排列图
排列图是为了寻找主要质量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
2.3.4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来系统整理分析某个质量问题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2.3.5控制图法
控制图是用来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有效的图形工具。
2.3.6散布图法
散布图是分析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图形,用点表示分布形态,根据分布形态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PDCA循环和TQM控制理论为基础的质量控制方法,强调有关建筑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和统计方法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体系,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施工建成适用、 经济 、可靠、安全的工程。
3.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几点策略
3.1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产品质量的高低是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质量第一”是企业经营的宗旨。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很多,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等,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零配件,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而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2完善企业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工作,首先需要从管理制度上着手,完善建筑工程企业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岗位责任制与激励制度,坚持“小罚大赏”原则,即哪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失职,就要受到惩罚,但是这个惩罚的目的是督促工作人员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意识,所以不宜罚得过重;对于对控制施工质量有重大作用的工作人员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及职位奖励,以带动所有的工作人员共同为控制施工质量而努力。
3.3编制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
严格组织实施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3.4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理力度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不仅需要施工企业的努力,还需要相关监理部门提高监理力度,加强对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的监督与管理,进而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理,这是达到国家规定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以提高在施工过程中的指导、管理功能。另外,监理部门的施工质量检查装备也需要定期进行的维修与检验,及时更新质量检查装备的功能,以提高质量检查装备的检查力度,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5要有过硬的技术作业队伍
有无过硬的技术作业队伍,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工程质量的形成受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应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等综合效益观念。
3.6严把建筑工程材料质量关
建筑工程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如果工程材料的质量不合格,那么无论多先进的施工技术都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严把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关,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工程施工企业应该严格规范建筑工程材料购买的商家、途径、管理,对每一批材料都要严格检查其出厂合格证与试验报告,并在复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于一些需要现场配置的工程材料,需要技术人员指导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各种材料的配比制作,比如混凝土的制作,需要技术人员根据施工需要制定各种原材料的配比,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性、抗震性、稳定性等性能。
3.7国家大力开发创新的施工技术
科技是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作用最终体现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上,所以,国家工程技术部门积极研究创新的施工技术,并进行全面的技术普及,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水平。另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建筑工程企业施工质量控制的意识;对一些施工质量做得较好的建筑工程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整个建筑工程行业共同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而努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施工质量的控制,所以,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坚持“以质量取胜”的经营理念,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研究新型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手段,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从各个角度来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医学;公共管理;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18-02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人数的增多,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许多学校软件、硬件的增长与学生数的增多不成比例,导致学生平均教育资源不足,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医学生以后在临床一线工作,没有扎实的学习难以保证以后临床的安全。另外由于现代法治日益健全,学生的维权意识增强,从而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
1.以人为本。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不再只是指令的机构,而是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者,公民享受公共服务,政府行为以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为中心,注重顾客的评价,并运用换位思考保证行政行为符合公众的喜好。
2.治道变革。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行为中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而掌舵的方法则可以通过重塑市场,通过必要的措施影响私人部门的划桨。
3.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竞争才能保证有质量、有效率,可以让私营机构也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需求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必要的反应。
4.重视效率。新公共管理通过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重视结果,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追求效率,追求效率应该成为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用人制度。新公共管理推行临时雇佣制,合同用人制等制度,打破传统的无大错不得辞退的规定,这样才能提高政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尽职尽责,主动参与管理,避免一旦录取则高枕无忧、不去思变、固步自封的情况出现。
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理念和策略,它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管理体现在对顾客负责和满意的宗旨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程序和方法,强调以事实为依据,采用绩效考评,并通过公平科学的程序和步骤提高组织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文化和哲学,它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尊重民众的诉求,从而使管理更具人性化。
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服务意识缺乏。传统学生管理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主要手段是模块式、教条化管理,缺乏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塑造,另外学校将国家和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地位强势,认为学生应该适应学校,而不是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配合学生。
2.教学管理投入不足。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以下几种情况出现。①大班上课,师资短缺,目前,医学院校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人数多时可达200多人,学生上课全凭个人自觉,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于是迟到、旷课、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课后也难以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②设备缺乏,平均资源不足,由于实验课堂学生数量大,且设备增长赶不上学生增长,导致学生得到的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往有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视频教学,而操作技能是医学生所需掌握的重要技能。
3.学生缺乏权益保护。由于学校涉及学生管理部门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医学生课程繁重,课余时间少,很多时候不得不通过请假等方式办理各项业务。且学校缺乏专属学生权益保护部门,目前已有的学生权益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均隶属学校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仅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学校日常管理,未能很好实现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4.管理系统缺乏共享。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以学生事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教学工作部门以教学管理为主要工作重心,但各部门之间常常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学校层面,也很难做出纵观全局的有效的良好决策。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途径
1.管理本质:以学生为中心。医学高等院校首先应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培养优质医学生为其办学的根本宗旨,而非高校产业化,医学生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探索建立一种合作共治的模式,增加学生自主管理这一环节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管理,例如社团学生权益部、学生管理委员会、班级心理委员等职位的设立,均是实现学生自治。
2.管理基础:构建合理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帮助学生成长的服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定位,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尽可能地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比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学生宿舍和教室配备空调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并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效率、节省学生的办事时间,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构建反馈机制,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管理任务:提升服务质量。高等医学院校的服务队伍应当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目前,大部分机关部门和教职员工还未形成服务理念,觉得自己是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上下级的阶级思想,学校应当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逐步树立服务意识,把为学生服务当作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还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学服务的典型形象。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效率。还要完善高校人员服务培训制度,设立各种平台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自我,服务他人。
4.管理提升:注意预防干预。医学院校学生课业压力大,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对征兆应该引起重视,还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处理好并减少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把预防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防止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就应该妥善处理,力求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医学院校培养了大规模的医学人才,研究和解决医学生的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医生的道德素质、技术水平正面临广大群众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作为培养和输送医学生的重要而唯一的通道――高等医学院校,也面临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教育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晓晗.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J].重庆与世界,2011,(21).
[2]蒋远喜,赵蕾.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J].教育研究.
摘 要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公立医院内部环境看,预算是医院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全体员工努力工作的目标,但目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状况仍不理想。本文分析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医院 预算管理 现状 对策
一、预算管理的概念及作用
预算管理是医院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对未来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规模、结构进行预测,编制数字形式的事业发展计划,以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达到医院事业发展目标的内部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于同一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预算是高绩效的管理工具,为实现内部管理及控制机制,其在数据科学加工的基础上与医院治理结构相适应,涉及医院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安排,具有全局性。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统一经营理念,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管理动力,确保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的完整性、公开性、公平性、效率性特点日益突出。新《医院财务制度》于2010年12月28日公布,其在第二章中明确提出医院要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制度性指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尚不够理想,医院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部分医院高级管理层认为编制全面预算是财务部门的职责, 临床、医技科室和职能部门科室并没有参与到编制过程中,科室工作计划与医院预算没有直接关系,预算编制结果缺乏全员认同感。而全面预算编制目的则主要为了申请财政补助和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预算任务,没有将预算管理提升为医院综合的、全局性的管理行为,预算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得不到高度重视。
(二)高级管理层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部分医院高级管理人员由医疗专业人员转入,缺乏相应的财务及经营管理知识,实际工作中主观随意性很大,常常不根据预算统筹安排日常财务工作。由此造成医院财务管理缺乏计划性,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预算执行没有反馈及考评措施,经营管理显得混乱无序。
(三)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全面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部分医院为简化预算,往往只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进行编制,但由于各种预算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只用单一编制方法编制预算会致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如目前大部分医院基本上采用“基数法”编制预算, 即根据去年的基数加本年增减因数来确定年度的预算收支规模,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往往会成为空头支票。
(四)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管理职能弱化
目前部分医院预算约束力弱化,财务会计人员缺乏对预算的刚性监督机制。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分析和调整。预算事前无论证,事后无评价,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三、医院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一)全面搜集信息,保障预算编制结果的真实性
一套较完善的预算方案建立在对医院整体业务内容的全面理解、综合预期基础上。因此,在组织架构确立的条件下,预算编制的基础是信息搜集。预算编制者不仅要掌握财务数字信息还要掌握非财务信息,例如院内及院外环境信息等,以此保证预算编制所需数据的精确性及编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可行性。
(二)全员参与预算编制,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预算管理不是数据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与医院治理结构相适应,涉及医院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安排;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管理。临床、医技科室和职能部门科室管理人员在科室中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科室管理者,在医院管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肩负着科室和医院发展建设的双重重任。可以确切的说,预算编制没有科室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如果预算编制的成果得不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就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医疗经营环境。高级管理层应当合理梳理预算编制流程,让广大员工了解医院的发展目标,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系统, 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保证全面预算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预算组织架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编制机构、预算编制与协调、预算监控与协调、预算反馈组织等。其中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的综合审定机构,是医院内部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预算编制机构由财务部门领导,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和反馈。 预算执行组织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单位, 医院内部的预算执行组织是指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等各责任中心。预算管理组织架构能在医院预算管理过程中有效地积聚新的资源,同时协调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人员与任务间的关系,使管理的各个层次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
(四)加强培训,提高预算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必须与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相适应,医院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人员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对单位财会人员现状开展调研,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拉进来”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单位会计人员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使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