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0:11
导语:在产品质量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涵义;质量控制;具体实施
在日益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展壮大,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甚至创造出了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品牌,这些企业的成功除了企业自身行业特性、决策层的睿智等原因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对自身所提品或服务质量极为重要,并在公司运营过程中严格控制,走出一条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竞争之路。
一、产品质量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何谓产品质量?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对其认识的深度不同。在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是按指令性计划进行的,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企业与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就只能限于产品实体本身,即产品实体所具有的性能和使用寿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其产品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用户。这样以来,产品要想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在品种、规格对路的情况下,不仅要求产品的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而且要求产品造型美观、工艺细腻、使用安全、包装完好、品牌有名、服务优良。由此也就引起了人们产品质量观念的转换:凡是具备符合上述要求的产品,质量就算好;反之,质量就差。
上述分析说明,产品质量说到底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问题。在当今时代,作为商品质量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应当是产品的性能、寿命、造型、工艺、品牌、包装、销售服务等的有机统一体。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国家、部门和企业都分别制定了质量标准。其中有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凡符合各级质量标准的产品,称为合格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称为不合格产品。在合格产品中,按其质量水平不同,可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二等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依据不同情况,又区分为返修品、次品和废品。所谓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就表现为多生产社会需要的合格产品,提高优质品、一等品的比率,降低返修品、次品的比率,把废品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力争少出废品或不出废品。
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核心。产品质量的优劣既决定了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直接体现出各企业独具的价值观。塑造完善的企业产品形象必须牢固确立“质量第一,一切为顾客服务”的生产经营宗旨,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制造出独具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
二、领导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
吸取以前许多企业质量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借鉴ISO9000中关于管理者代表的规定以及实施后的良好效果,企业质量控制主管必须由公司最高管理者委托,专人专职,其必须具备质量管理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业务技能及身体素质,而且还应由公司最高管理层中的一员协助抓质量工作。质量控制主管员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改进,以保持其正常运行;他还必须向公司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包括检查及改进情况,及时处理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有关问题,让最高管理者积极及时以发挥指挥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使质量控制部门和其他机构的矛盾、分岐甚至抵触及早得以控制和解决。比如在质量体系运行中,除日常质量问题的信息反馈外,公司一般要在企业内部由质量控制部门牵头组织企业内部审核人员进行每年两次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查,并开具不合格报告,最终汇总并在质量评审会上提交审核结果及不合格情况的处理措施,通过奖惩机制强化质量意识。管理评审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否则质量管理工作及质量体系的建立运行将无法保证。
三、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控制理论基本原则,企业在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是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结合在一起的元素集合,质量控制就一定要注意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各元素关系的控制和调节,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首先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直到装配、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
2.预先控制。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控制,其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为了保证质量控制和正常进行,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在经营开始前就检查企业各方面的资源的质量情况,并作相关记录存档,确定已筹措到的这些资源是否合格,经过加工转换后取得的结果是否符合需要,这是事先预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符合那么企业活动就可以按原程序进行,如不符合,则需要对相应问题及时处理。
关键词: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1质量管理概念界定
质量管理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根据组织设定的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和质量执行计划,通过组织的指挥和协调来达到产品的质量控制目的。
2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徽正远科技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认真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工作。第二,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质量培训,培养员工品质的自检意识、互检意识、专检意识。第三,制订设备保养及管理办法;编写完成《安徽正元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设备管理手册》。第四,原材料入库管理的采用“先进先出”的措施。例如运用标签法、运用颜色管理、运用电脑条码等。第五,做好外协件的质量控制,外协件必须经过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使用。
2.2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公司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但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员工为了提高产量牺牲了产品质量,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
2.2.1仓库管理制度不完善。公司的仓库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仓库里原料、产品、废品无序堆放,这种情况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出现:原材料入库时放置混乱,容易和检验过的合格批次放在一起,导致生产员工在领取包装盒时出现混淆,这种现象也造成成品质量的不稳定;货物标识不明确,员工花费更多时间寻找所需的生产原材料,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上述情况又增加了员工的搬运工作量,造成生产车间的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引起了时间、工作场地和资金的浪费。
2.2.2机械设备保养制度执行不到位。公司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车间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总是使用同一台机械设备,但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工作落实不到位,车间机械操作人员往往“只用不修”,维修人员仅仅维持机械设备能够运转,日常的清洗等保养工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互相推诿。这种情况,降低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造成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的增加。
2.2.3质量管理文化氛围没有全面形成。公司全体员工的质量至上的思想理念还没有形成,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意识,抓产量赶工期轻质量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品牌、精品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创品牌、做精品”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公司内部上工序的材料存在瑕疵,导致下工序生产原料质量不完全合格,从而使最终产品质量不合格。
3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质量管理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
3.1完善仓库管理制度
仓库是集中反映工厂原料、配件、半成品、成品等物品的综合场所,不断完善仓库管理制度,提高仓库管理水平,确保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对现有三个仓库重新划分,重新规划,配置物料标识卡,每料一卡,最好制作月份区别标志,给来料标识,有利先进先出。
3.2形成质量管理的文化氛围
要在公司内部形成“客户至上”和“零缺陷”的质量文化氛围,切实把质量作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此外,在搞好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产品原材料供应链端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同时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出高标准的产品,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标准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作者:汪普跃 单位:安徽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信义,计志孝,张建民.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2-2
0 引言
众所周知,当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赢得用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目光比较短浅,不能从企业长远的目标出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过度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极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做法,已经严重危机到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探讨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质量与成本的辩证关系
当今社会,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产品实际竞争力的关键点,如何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产品的实际生产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各个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1.1 二者的平衡关系
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都在不断加大产品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目的就是留住广大客户源,可见,现代企业盈利的方式逐渐开始转向微利盈利时代。因为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抓住更多的客户,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是其唯一的途径。当然,只要有足够的客户,企业就享有获得更大利润空间的能力。所以,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管理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所谓质量成本管理,就是产品的质量按照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换句话说,就是将质量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质量的货币化以及企业效益的多少都是紧密联系在的一起的,它们不可分割,互为一体。而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对企业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时花费的成本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投入最少的质量成本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产品质量与产品的生产成本属于正比关系,但是,企业要想在产品的销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肯定会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当产品的价格达到某一个水平之后,会超出一部分人群的购买能力,这样就严重缩小了产品的销售范围,进而影响企业的最终利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企业产品价格不能无休止地增长。因此,企业需要找到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在产品质量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相对较高的产品销售价格,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又没有超出人们的购买力,还能使企业获得相对合理的经济利益。
1.2 二者的矛盾关系
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成本与企业的利润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只有产品的成本越低,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通常情况下,只有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才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又是一个矛盾的整体,想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必定会增加产品成本,加上产品质量管理所需要投入的部分费用,产品的成本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使得产品质量过剩,这种浪费现象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而一味降低产品的成本,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样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可能生产出大量的次品和废品,这也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既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还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出现上文所说的产品质量过剩的现象。当然,这种合理质量定位,也需要建立在合理节约开支、合理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之上,进而解决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并实现二者的统一。
2 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2.1 重新认识质量成本
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减少内外故障损失,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企业的目标正逐步由狭隘走向全面,既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又重视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面对新的企业环境,质量成本管理必须从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拓宽。因此,现代全面质量成本观认为,质量成本是为保证和提高质量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以及因质量保证和提高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2.2 基于“合理质量”构建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2.2.1 保证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的平衡
在传统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技术存在很多欠缺,使得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生产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上企业对产品质量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品质量问题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又引起了企业的关注。所以产品质量过剩,就是指企业在增加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之后,所增加的产品质量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给企业带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产品质量过剩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不仅需要防止产品质量不足问题出现,还需要避免产品质量过剩的情况出现,才是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
2.2.2 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其产品首先需要符合客户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只有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客户的需要为目标,并将顾客的基本期望作为产品质量的最低界限。因为如果客户对企业产品不满意,产品的销售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最终导致产品过度积压,不仅得不到企业想要的经济效益,反而由于花费了企业过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如果产品的实际质量超出了顾客的期望,也会给未来产品质量提升空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非常有必要保证顾客需要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
2.2.3 保证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合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大部分都会强调产品的耐久性。为了赢得顾客的认可,大部分的企业都愿意在产品的耐久性研究上投入大量成本,以期凭借产品的耐久性赢得更大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产品开发周期的日益缩短,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被新产品所吸引。广大顾客对产品的需要,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耐久性能上,反而更加热衷于产品的多样性。因此,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合理质量”管理,找到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对产品质量的盲目崇拜。
2.2.4 保证产品部件间的协调与平衡
“合理质量”对构成产品的各个零部件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即保证这些零部件拥有近似的质量水平。这是由于,每件产品的实际质量,与构成该产品零部件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试想,一件产品的关键零件如果损坏,必定会影响这件产品的整体质量,一旦这件产品被认定为报废品,其他零部件得到再利用的机会也相对较低,这是一种变相的浪费。而如果产品的各种零部件质量水平相近,它们的生命周围也会趋于一致,这就是保证产品部件间协调与平衡的深刻内涵。
3 结束语
总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合理生产成本支出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产品的“合理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王欣欣.产品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关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2] 李怡.基于成本―质量控制的工业设计知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产品质量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国家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关键词:产品质量;管理;企业竞争;铁路运输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引言
产品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它包括了产品设计、工艺水平、企业管理等一系列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产品的质量体现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现就以上三方面因素,阐述一下产品质量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一、管理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1.质量管理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首先是观念问题,或者说态度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质量越来越引起质量管理者的重视。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存根本,但有时我们在面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不能冷静的分析,这样难免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我们以前遇到一些质量问题总是要考虑一下生产方面的问题,总是先想到这些质量问题是否会影响产品性能,是否会影响生产进度。这样就容易给质量管理人员一个错觉“只有影响性能的问题才是质量问题”。其实则不然,小到工件的尺寸超差,产品的外观不合格都应归结到质量问题的范畴。所以,提高质量意识,不是个人的事情,从领导者到基层工作者,只有大家的意识统一在一起,共同努力,才能使产品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
2.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还要注意如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工作中出现失误是难免的,追究责任也无可厚非,但在处理责任方面,要分清主次,错误的处罚起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带来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工作。若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要给于相应的奖励机制,这样能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工作开展,质量隐患的及时发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质量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细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可以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严格的控制,避免质量事故,使产品在市场上有良好的信誉度。因此,合理的奖罚措施是调动质量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利器。
综合以上两点,质量管理可以归结为对人的管理和对问题的管理。我们往往在处理人或事的时候,只注意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它方面,质量管理工作要将人和事统一在一起,找到一个最佳的处理契机。我们不妨试着采用“人情管理”方式,使员工和领导间建立一个融洽的关系,让工人理解领导的用意,让领导了解工人的困难,相互沟通,建立一个和谐的管理氛围,这样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产品设计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各厂家为了能抢占市场,千方百计的研究是市场动态,应用先进的技术,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新产品投入市场后要有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会认为是质量问题,而经过调查发现并非质量问题,而是产品的设计缺陷。这就要我们质量管理人员及时的把问题反映到相关技术部门,对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良好的产品设计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根本,产品的设计部门应积极的与质量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努力完善提高产品品质,要认真考核运用试验,尽量减少设计中的缺陷。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使用户更加信任我们的产品品质,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声誉。
三、产品工艺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产品加工工艺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工艺与产品的加工直接联系在一起,当产品设计完成后,必然有一定的工艺来保证产品的生产,所以,工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质量管理部门与工艺部门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在验收产品时会发现加工工艺不十分合理,使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现象,这就需要质量检验人员及时与工艺部门沟通,发现产品生产中的不合理工艺步骤,做出合理地完善修改,保证产品的质量。
从产品设计到工艺保证,归根结底质量管理师与技术是分不开的。技术是保证质量的前提,质量管理是保证质量的直接作用力。而产品的质量如何,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实力等各个层次,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实力。
四、结论
用户可以从产品的质量来衡量企业的实力,市场讲究“品牌效应”,好的品牌的树立,归根结底还是依靠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所以,一定要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在市场竞争中的重大作用,制定一系列有力措施,保证产品的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需要整个企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来实现。我们作为生产铁路制动机产品的专业企业,我们的制动产品的品质,不但关系到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形象和信誉度,同时与铁路的客货运安全息息相关,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更要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为工厂发展和铁路运输的安全做出有力的保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通讯员,严茂林,史波志.质量创精品 科技促发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
【关键词】RFID技术;红木家具;质量管理
引言
对于RFID技术而言在红木家具的产品质量管理当中,最早使用的是在上海市,今年,这一项技术在红木家具行业中逐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众所周知,对于红木家具的材质而言,它的辨析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作为消费者而言,要成为“行家里手”从而选购出材质较好的红木家具,显然很不现实。很多黑心的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生产出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以假乱真,来欺骗消费者。正是因为这样的现象屡次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RFID技术的推广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RFID技术的原理及功能
(一)原理
1、阅读器、电子标签、应用软件系统这三个部分是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所具备的基础功能,其工作的过程主要是通过“Reader”来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传输到驱动“Transponder”之中,再通过Transponder驱动电路对内部数据的送出,从而达到接受解读数据的效果,最终应用程序根据所解读的数据来做出相应的处理。2、 RFID技术对标签的认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接收其自身的解读器所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电流的感应所获得的能量来得出相应的产品信息(产品信息都被储存在了设备的芯片之中);二是通过对某一频率信号的主动发送后,设备解读器经过信息的读取、解码之后,通过中央系统对于有关数据的处理之后最终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功能
1、射频识别读写。对于RFID系统中的射频识别读写设备,它又被称为“阅读器”,是整个RFID系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重点、中心。它主要通过无线电信号来将数据输率和标签进行信息的交换,其作用范围从几厘米至十几米不等,设备主要分为固定式和手持式。2、射频识别标签。对于RFID系统中的射频识别标签设备,它又被称为“电子标签”和“射频卡”。它主要是通过收发天线和具有识别代码的集成电路芯片组成。此种功能可广泛运用到红木家具的防伪工作,其主要的操作过程是:质检工作人员通过RFID手持读写器将质检报告中的质检报告号、品牌名称、生产厂家、产品名称等信息写入标签并且永久加密。3、中央信息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是组成中央信息系统的三大部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数据信息的储存和管理。一般来说,其主要运用在特定行业的专业化数据库中,而对于比较特殊的应用领域,需要对数据库软件进行自身的开发[1]。
二、RFID技术在红木家具产品管理中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红木家具质量管理信息化发展而言,社会各界都倡导其具备信息化、数字化的现代信息管理模式。但现实情况却恰好相反,很多企业只是将信息化、数字化营销模式的推广作为一种“嘘头”,仅仅是将推广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真正的去实施工作,在意识形态上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整个家具行业在信息化建设问题上,多年以来都形同虚设[2]。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RFID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其基本功能是实现数据的精准快速采集,这些数据采集后,必须结合企业既有的其他信息系统进一步分析处理,才能发挥作用。而就目前我国的形势而言,不管是红木家具企业,还是整个家具行业来说,虽然这么多年来,几经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大多数都还处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时代,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为落后,阻碍了RFID的应用及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产业链构建不够完善
并没有与类似“RFID”技术的制造商、研发商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存在着诉求不一、利益冲突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整个的推广应用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四)RFID实施成本还比较高,使部分红木家具企业积极性不高
尽管近两年来,RFID电子标签价格下降很快,但是从RFID芯片以及包含读写器、电子标签、系统维护等整体成本而言,RFID系统成本依然偏高,由于目前实际使用量少,直接增加了开发成本,影响了一些红木企业的积极性,不过通过该技术的大量使用,开发生产成本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三、RFID技术在红木家具产品质量管理应用中的优势
(一)权威性的优势
1、短信、电码防伪技术:企业单方面的制作,容易出现被复制、短信平台和服务平台被伪造的现象。2、二维码防伪技术:由企业印制,能够被轻易的复制,防伪效果较差。3、RFID防伪技术:由质检中心提供的权威检验报告以及唯一的验证平台。
(二)防伪性能的优势
1、短信、电码防伪技术:通过刮掉涂层的方式来获取隐蔽在内的序列号,然后短信、电话验证。2、二维码防伪技术:通过对关联企业验证网站的二维码进行扫描,来做出有效的验证。但作为二维码,仍然有可能被伪造。3、RFID防伪技术:RFID技术下的标签具备了“全球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的独特优势。
(三)验证时间的优势
1、短信、电码防伪技术:在消费者对其产品购买以后,才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验证。2、二维码防伪技术:在产品的流通之中,与消费者的购买之后,都能够对产品进行有效的验证。3、RFID防伪技术:在产品的生产之前、流通之中、消费者购买之后均能够对产品进行有效的验证。
(四)操作方法的优势
1、短信、电码防伪技术:一是通过刮掉涂层的方式来获取隐蔽在内的序列号,以此序列号来对产品进行验证。二是通过短信或者电话的方式来对产品进行验证。2、二维码防伪技术:通过手机对二维码的扫描来登录相应的网站中进行对产品的验证。3、RFID防伪技术:一是通过手机的“NFC”(进场通信)功能来扫描RFID标签,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到本产品的源信息、质量认证等诸多的信息。二是由质检中心提供权威的验证平台以及专业的检验报告,不存在任何第三方平台以及企业自身造假的情况。
(五)实用性的优势
1、短信、电码防伪技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容易被复制、伪造的验证方式并不适用于家具企业当中。2、二维码防伪技术:这种不稳定性的验证方式,适用于中低端的家具产品,特别是办公家具产品,对于高端的家具产品的验证而言,并不适合。3、RFID防伪技术:国家权威的认证,以及RFID特制标签的表面覆盖了“PET”塑料以及特有的防水防潮特点,在各种档次的家具产品验证中能够长久、放心的使用。
(六)附加价值的优势
1、短信、电码防伪技术:并没有其它附加价值。2二维码防伪技术:通过对二维码扫描的防伪验证,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网站的关注度,从而带动企业产品的营销。3、RFID防伪技术:质检中心的权威性,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品牌的形象,有效的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优良的服务通道,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新客户的信赖度以及老客户的忠诚度。
四、RFID技术在红木家具产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一)工厂送检---质检中心检验
1、产品材质送检工厂将产品所用木材样品送到质检中心检验。2、质检中心检验(1)检验产品各项指标;(2)填写检验报告;(3)将检验报告登入检验报告系统;(4)将报告系统数据同步到质检中心品牌保护平台。
(二)RFID标签粘贴,选择产品适当位置进行粘贴,尽量贴在红木家具使用过程中人们不易触碰的部位(不影响产品外观,避免粘贴于产品的正面,表面)。
(三)RFID标签信息写入
质检工作人员通过RFID手持读写器将质检报告中的产品质检信息写入标签并且永久加密。
(四)RFID标签信息上传至防伪服务平台
质检工作人员将RFID号上传至防伪追溯平台对应的质检报告中。
(五)工厂建立内部质检报告信息库,存储RFID、质检报告号以及产品信息。
(六)经销商或消费者收货验证
1、经销商收货时扫描货品RFID标签,在质检中心品牌保护平台进行货品验证,比对商品信息。2、消费者收货时可用NFC手机扫描RFID标签,通过网页链接打开质检中心品牌保护平台,查询货品的检验报告、生产记录、历史买家的收藏记录。
五、RFID技术在红木家具产品质量管理应用中的价值
(一)产品防伪,品牌保护的价值
1、“RFID”电子标签具有ID号全球唯一性,为每一款红木家具产品建立单品单号的防伪ID,让每一款家具都拥有自己的身份可辨识号码,永不重复。2、已经加密的专业检验报告写入终端以及信息锁定的功能,杜绝标签信息篡改的情况发生。3、品牌和品质的防伪,保护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4、电子标签与质量监督中心的检验报告进行绑定,有效地保障了商品的质量。5、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放心消费,放心交易。
(二)产品溯源,品质保证的价值
1、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只需要通过手机的“NFC”功能来扫描被植入家具的RFID标签,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到本产品的源信息、质量认证等诸多的信息。2、生产企业通过查询产品植入标签的记录,可以追溯本产品的详细生产流程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生产日期、拆料批次等。为出现的问题提供出相应的分析依据,从而起到了改善产品质量的关键作用。3、RFID标签和质量监督中心检验报告的绑定,可以有力的保障商品的质量。
(三)质检权威提供保护平台的价值
1、由质检中心提供权威的验证平台以及推广的方案,企业如虎添翼。2、标签的质检信息由质检中心工作人员亲自写入并对信息进行锁定。3、由质检中心提供权威的验证平台以及专业的检验报告,不存在任何第三方平台以及企业自身造假的情况。
(四)消费者亲自参与防伪的价值
1、验证方法简便,易操作。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只需要通过手机的“NFC”功能对被植入的家具RFID标签进行扫描,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到当前产品的材质真伪以及质监部门所出具的权威检验报告。2、提升企业形象,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企业联合质监部门进行防伪工作,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含量竞争力。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极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最终有利的提高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度、忠诚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RFID技术进行红木家具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红木家具产品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将有效的实现红木家具产品高性价比的总体目标,为红木家具企业带来更多、更高的附加价值,同时消费者的权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数字测绘产品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其产品质量特性表现在空间位置、属性数据精度、时域、空间数据逻辑一致性、空间数据的完整性及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可视化的空间关系正确性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空间数据由于随时间而变化,可能会引起空间位置的变化、空间实体属性的变化以及空间数据间拓扑关系的变化:而最为明显的是,在数字测绘产品检验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空间数据的不完备性、空间属性数据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所有这些造成了空间数据的质量问题。地图数据作为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误差的来源也具有复杂性,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抽样、检验的复杂性,目前测绘产品生产与质量检验单位仍使用传统的抽样方法和产品质量检验手段,还存在有待于改进之处。
2 “4D”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4D产品的质量检验、用户反馈及实验结果表明:4D测绘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外业核心要素调绘过程中不完善,内业采集过程中存在的编辑不到位,DEM编辑过程中的高程精度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DEM与DLG的数据符合性问题等;除此之外还有生产者、生产管理者、产品检验者之间及外业、内业数据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等。对于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图1)。
2.1 产品生产者在质量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测绘产品生产者和生产质量管理者对于质量认识方面存在误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质量意识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随着传统的测绘产业向以3S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现代测绘产业的转变,以4D数字测绘产品为核心的新的测绘产品模式在我国推广,数字化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过去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纸张为载体,地面上的地物点、线、面等均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人为进行判读,才能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采用手工作业,出现的各类允许的误差和缺陷,可以采用缺陷分类的方式进行度量。
2.2 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的差别
基础测绘产品生产和管理部门目前生产4D产品的工艺流程可能不完全统一,实际生产中,有些是在采集制图数据的基础上,来建立空间数据库:有些是先采集基本框架要素,然后再生成符合图式要求的制图数据。实际工作中,数字化地形图的编辑与传统制图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区别,在DLG编辑时要兼顾制图数据与母线数据。面向制图和面向GIS来建立空间数据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制图数据与空间数据由于面向的对象不同,虽然对于同一区域而言,二者所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实现方法不同,制图数据只是简单的几何模拟,着重于外在的表现,而空间数据则是更高层次的空间建模,强调内在的联系。所以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质量控制非常必要,如数据的拓扑一致性、逻辑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及一致性等方面。
2.3 内、外业数据采集时存在的问题
在对数字测绘产品进行检验时经常会发现一些逻辑上的不合理现象,比如对于水库和河流层的数据采集时经常会发现水库与河流之间没有泻洪渠或排洪道等水系附属设施:水库上的大坝或河堤外业所注长度或高程与内业数据采集时的不一致;对于道路层来说,经常会出现两条立体交叉的道路出现结点等逻辑上错误的操作现象;有些河流甚至会出现水往高处流等不合理表示现象。所有这些都是作业人员质量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3 数字测绘产品的抽样检验策略
地理要素在空间上是连续分布的,如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完整的一个林场等,它与工厂中一个单独的产品不同,对于测绘产品的生产与数据组织是以“幅”来进行的,虽然在过程质量控制中强调图幅间的“几何”及“逻辑”接边,但很难保证“批量”产品某一整体实体的数据一致性;再者,对于一“批”产品来说,地形类别不同,图幅中负载的空间地理信息也不尽相同,事实上,有时地物要素负载量相差很大。而单幅产品包涵内容和检验项目繁多,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改变以整幅或整个检验项目为单位来抽样检验,而选取部分关键内容进行产品质量的检验。
3.1 “4D”产品生产特点和抽样检验现状
目前,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呈现周期性、分批次、区域性的生产状况,而各区域地理分布各有特点,如集安测区多文物古迹,吉林测区多河流、山川等,而长春测区经济较发达,交通要素多等特点。目前检查验收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生产部门小组的过程检查和生产部门专职检查,质检机构验收制度。一般小组的过程检查要求100%的覆盖率,专职检查要求不少于批量的30%。质检机构按批量的10%或20%进行验收,这种验收方式具体操作实际上是对生产部门专职检查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检核。
研究表明:對于不合格品率P相同的产品,采用百分比抽样检验时,对小批量过宽而对大批量过严,造成生产单位愿意以小批量交付检验。在目前产品的几种抽样方案中,均分别采用不同的产品质量水平,如目前的军工、日用商品以及工程测绘产品的抽样检验,一般均采用调整型抽样方案。其特点是:一组宽严程度不同的抽样方案以及将他们有机联系起来的转移规则,适用于批量相同且质量要求一定的检验批的连续性接收检验,其质量水平采用合格质量水平(AQL),表现形式为(n、c),我国的GB-2828、美国的MIL-STD-105E等均属此类方案;挑选型抽样检验方案采用极限质量或不合格品率上限,其特点是:能够克服“批量大严,批量小宽”的缺点。所以对于数字测绘产品的抽样可以尝试采用挑选型抽样方案或调整型抽样方案。
3.2 产品检验的质量水平
不同的抽样方案,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产品的质量水平。如挑选型抽样方案采用极限质量或平均不合格品率上限,调整型采用合格质量水平(AQL)等。从产品检验的实际工作中,目前测绘生产单位采用所谓的100%一级或二级检查,但具体作业过程中只限制在某些环节或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上,具有不完整和片面性,这种检验方法并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出图幅的优良品级率。针对目前标准型抽样方案,生产部门专职检查可采用严于质量验收部门的质量水平,以保证产品优良品级率不低于质量检验部门的产品质量评定结果。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说,可以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細分工序,可明确设置质量控制点,如见证点、停止点、质量的薄弱环节等,实施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和检验部门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确定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程度来确定质量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水平。
3.3 关于检测数据的处理
生产单位某些局部数据处理环节需要规范化,在检测数据的处理中,经常会发现个别异常数据,对于异常数据的处理应该取慎重的态度,从正态分布的规律可知,其2倍中误差的概率小于5%,即20个观测值中出现一个,有时检测值的数量大于20个,所以应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精度参与计算;但是3倍中误差的检测数据虽然仍可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但其出现的概率很小,人们有理由怀疑它可能包含了错误,大约0.3%的出现概率。在测绘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对于受检项目,一般3倍中误差点数大于检测点数的5%,则视为批不合格,因此对于大于3倍中误差的数据,在作业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析,找出原因。以DEM高程检测点为例,生产单位在以模型内业加密时,这一工序对于加密作业员来说,并不完全清楚具体的图幅范围,加密过程中一般高程检测点的数量均多于28个,对于28个检测点来统计精度往往存在人为的因素,对于存在较大较差的点,往往简单剔除。DEM的误差分布并非真正服从正态分布,只是接近于正态分布,仍可由均值和方差来衡量DEM高程精度。所以即使中误差相对较小,对于大于3倍中误差数据也应加以分析,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从这一点上说,多设置高程检测点对于提高DEM精度很有意义。
4 结语
质量控制点的正确选择和管理,是实行质量控制的前提。适当设置质量检验点,是实施有效测绘产品全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保证,目前有些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单位对于外业像控资料、内业加密等资料不进行检验,单靠下工序对上工序进行检核,数字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包涵多部门、多工序的生产过程,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检验,对于产品质量评价和产品质量本身来讲,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 樊红.Arc/Info应用与开发技术[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煤炭;产品质量;规范;管理
一、质量管理及ISO9000族标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到来,ISO9000族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ISO9000族标准核心标准包括ISO9000术语、ISO9001标准要求、ISO9004改进指南、ISO9011审核指南,其中ISO9001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要求。ISO9000族标准是工业化专家从几百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中提取出来的精华,是人类的千年文明史在科学和管理方面的创举,该系列标准成为世界各国采购商和供应商普遍认可的一把尺子,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石,符合ISO9000族标准,已经成为在国际贸易上需方对卖方质量保证能力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企业在当今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贯彻ISO9000族标准,加强了企业内功,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档次,不但强化市场竞争力,而且使企业管理和员工素质大幅提高,取得双丰收。
煤炭生产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煤炭产品质量的保证体系的建立方面,虽然做了一定量的工作,但目前还停留在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和产品设计的工艺质量水平管理阶段,真正的煤炭产品质量过程标准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作更进一步的优化,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还有待逐步推广。针对自己从生产实践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首先,应初步建立煤炭质量保证管理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批批符合合同要求,批批达到顾客的满意,为企业煤炭品牌在市场销售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并能创造出品牌优势。其次,使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升级,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由单纯的产品质量保证的管理上升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质量的管理,使产品质量管理成为质量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最后,逐步靠近和逐步实现ISO9000族的标准化管理,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和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向国际靠近。
二、煤炭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随着煤炭产业的日益壮大和煤炭销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煤炭市场发展随之将会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用户对煤炭生产企业的要求将变得越来越为苛刻,煤炭质量管理也越来越为重要。在市场化经济中稳定的好的产品质量,才会产生好的品牌,才会有好的销售市场,稳定的产品质量,是销售人员在市场谈判中的硬砝码。煤炭质量的控制,源于煤炭生产与加工的三个过程:首先是原煤的生产,即原煤的回采和掘进;其次是煤炭的加工,即选洗过程;再次就是煤炭的配装过程。
1.原煤的生产(回采和掘进)要保证不掘顶、不拉底;煤层夹矸要在采掘过程中采取技术处理,使矸石与原煤分开,并采用分装分运,保证原煤中不混入矸石和杂物,所以煤炭的质量管理首先要从煤炭生产的源头抓起。
2.煤炭的加工(选、洗)过程是煤炭质量控制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过程是由原煤变为商品煤的过程,是产品定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原煤的选洗加工技术、加工工艺流程上保证煤炭的产品质量要求。不论是加多加大筛子,加大水洗水流量,采用跳汰式选洗,还是采用浮选法选洗,或者是多设一道选洗工艺,或者加强手选矸石队伍,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这一加工生产过程中,不同规格的产品,就要达到不同的产品质量要求。
3. 煤炭的配装过程是保证煤炭质量要求的最后一个关口。这一关口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将车皮清扫干净,另一方面就是在筛选煤炭发热量达不到用户合同要求的情况下,适量适当的掺加一部分精煤的配煤过程,精煤掺的多于已无利,掺的少又达不到用户的需求。经过适量适当掺精煤的方法保证对销售煤发热量和灰分的要求。
三、煤炭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实践
煤炭产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要建立质量保证管理体系,要采用全过程、全员、日常化、精细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管理和控制。全过程,是指从生产的采掘一直到配装;全员,是指全体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日常化,是指纳入正常的每天每班,而不是今天喊的紧了就抓的紧,销售人员不喊不叫时,就无声无息,无人过问,无人管理;精细化,就是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和细节抓起,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制度化,就是要有规程、有规范、有标准、有要求、有奖罚、有纪律;程序化,是要有一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办法、措施、步骤(程序)和手段,建立规范的煤炭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成立专门的煤炭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设施。机构设置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化验室(或煤质中心)组成,另一部分为煤炭产品质量控制巡视巡察监督领导机构,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化验组除了进行每天每批的装车化验(即终端化验)外,每周还要进行一次全程化验,它的取样主要采自井下各采掘面、201皮带、入仓前的精煤和筛选成品煤。它的目的是掌握井下各工作面,入厂原煤,入仓前的成品煤(精煤、沫煤)的产品质量,以便从数据上进行对照、分析,了解掌握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煤质情况,对煤质进行全过程、全面的掌握和跟踪。煤炭质量控制巡视巡察组要求跟班巡视巡察,从井下的采掘一直到仓下的配装,实行全过程的巡视巡察,其目的是为了检查、监督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位是否按照《煤炭质量控制要求与办法》进行生产操作。
2.与矿井生产紧密配合,从源头抓好煤质管理。要从抓好井下现场的生产环节入手,保证生产环节不让劣质煤炭产品运至选煤厂;同时,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实行煤炭质量和操作人员的工资挂钩的效益结构工资制,使井下及洗选厂的操作员工都应知道,煤炭产品质量最容易在哪一阶段、哪一环节、哪一部位出问题,要形成哪一环节出问题,岗位工在工资收益上就要受损失的管理体制,使被动的质量管理变为自觉自发的主动质量管理。
3.制订并建立完善的煤炭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实施细则及相关的奖罚条例,保证从制度体系建立方面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4.设立煤炭质量控制管理基金,专款专用,资金要用于煤质化验与煤质监测设备的更新及人员的煤质奖励,要使资金真正用到为提升煤质管理的工作中去。
5.矿井要成立相应的煤质管理专业管理科室,对入厂原煤、入仓成品筛选煤和精煤要进行跟班化验,保证源头煤质的质量。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in view of system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control, realize the whole process of management to the general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mapping project management content,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working experience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mapping quality control was presented.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1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本文对测绘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提出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
1 测绘项目管理内容 根据测绘标准、规范中的描述,测绘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7个部分组成。
1.1 项目策划: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测绘项目的产品内容;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
1.2 项目技术设计:按照测绘项目的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
1.3 项目组织安排:按照测绘项目的专业类别、性质、难度,以及有关人员的技术背景和工作安排等,根据项目实施流程,确定参加项目的各个工序技术和质量控制人员。
1.4 项目实施与质量控制:依据测绘项目要求,对各个专业技术设计书的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选择测量方案,确定测量手段,督促检定测绘仪器,明确质量检查方法。
1.5 项目测绘技术总结:根据《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
1.6 项目产品成果整理:根据测绘项目的性质、周期及有关法规,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数据备份、异地存放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制定信息安全预案。
1.7 项目检查验收:按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T 1002—95)以及《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对最终测绘成果质量负责,按照合同约定提交完整的测绘成果。
2 测绘质量控制的分析 质量检点放在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和图面整饰上,而数学精度则是评定图幅质量的关键。随着数字测图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一工艺方法得到改进,使成图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数字图的数学精度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相反,对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检员的技术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IS09000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做了规定并形成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将测绘质量控制与IS09000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测图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控制测图的质量。
2.1 质量策划 根据测绘范围及时限,制定合理的人力及设备资源配置,详细可行的施测方案和质量计划,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及其控制措施,确定测绘过程中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作、工序质量,使每一道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坚持“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原则。
2.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包括外业过程控制和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作业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对地表地物调查到位,测绘到位,做到不错、不漏、不差;采用基于便携计算机和PAD掌上电脑,自动传输观测数据并转换为图形,进行实时编辑,最大限度地减少测绘过程中的差、错、漏,从而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质检人员对测绘过程实施跟踪检查,监督检查作业方法是否规范,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对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过程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
2.3 成果检查 由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经过过程检查修改后的成果进行抽查,进一步降低测绘成果的缺陷,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
2.4 持续改进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质检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针对测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地形图的测绘质量。
3 测绘产品质量控制过程的分析测绘产品质量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对测绘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测绘产品质量。
3.1 发挥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近年来,国家测绘局对质量立法工作非常重视,颁发了《测绘生产质量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及一些相应的检验实施细则,从全国行业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但是由于着重点不同,有些文件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另外制定的检验实施细则尚不齐全,至今只了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控制与地形测量)、地图制图与印刷产品中部分项目的监督检验实施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使制定的法规、规章更加切合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完善质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适合测绘单位的测量监督细则,使测绘质量监督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