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克隆技术论文

时间:2023-03-10 14:50:12

导语:在克隆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克隆技术论文

第1篇

2007年3月26日,韩国首尔大学的两只克隆狼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10年前第―头克隆羊一多莉。没有人会忘记英国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在当时是生物学界―件轰动世界的大事。然而,当两只克隆狼来到人们面前时,引起的不再是人们的惊叹,而是一片唏嘘之声。自研究小组宣布成功克隆出两头灰狼,并将其研究论文刊登在3月出版的国际学术杂志《克隆与干细胞》后,先是有人对克隆狼研究成果提出质疑,认为研究论文中数据涉嫌造假;接着4月11日《克隆与干细胞》杂志在其网站上删除了韩国首尔大学研究小组克隆狼的论文。就目前的局势,大有克隆狼过街,人人喊打。

多莉羊和首尔狼

多莉羊的出世可谓历经曲折,在采用体细胞克隆培育过程中,科学家首先从一只6岁芬兰多塞特白面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营养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此细胞称为“供体细胞”;然后,从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为“受体细胞”;接着,利用电脉冲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形成“融合细胞”。电脉冲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使融合细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最后,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子宫内,使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育出小绵羊――多莉。

而这次培育灰狼,首先研究人员从首尔大公园饲养的灰狼耳朵上采集了体细胞,将从中提取的细胞核植入到剔除了细胞核的狗的卵子内,利用狗代孕通过剖腹产手术产下两只克隆狼。

非凡的发现

10年前,当多莉出现后,人们在措手不及之中迎来了克隆时代。克隆,这个以前只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术语变得广为人知。克隆猪、克隆猴、克隆牛……纷纷问世,似乎一夜之间,克隆时代已来到我们的眼前。10年来克隆技术最大的成功是多个物种获得体细胞克隆的成功。包括鱼、绵羊、牛、鼠、山羊、狗、猪、猫、梅花鹿、马、骡、猴在内,大部分的家畜和部分宠物的克隆都获得了成功。同时,体细胞克隆技术还挽救了一些濒危甚至灭绝的物种,如新西兰短角牛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利用克隆技术,科学家成功克隆出这种牛。类似的濒危物种还有爪哇牛、意大利的野生盘羊等。

其实,在多莉羊出生以前,当时中国早已克隆出了鱼、鼠、牛、羊、猪等多种动物,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就是做克隆的,但是当时在中国叫做核移植。我们知道动物体内具有一类能自我复制和多项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当时我国做的都是胚胎细胞克隆,而多莉绵羊是用体细胞克隆出来的。体细胞和胚胎细胞不一样,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很难回到胚胎细胞时期的性状。因此,多莉羊的出现说明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回到胚胎细胞的状态,这是生物学上一个非常轰动的成果。它证明,原来担负某一特定功能的成体细胞的细胞核,当它被植入去核卵细胞后,就会转化成全能干细胞的细胞核。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和多项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

奇妙的科学探索

一个单一的细胞受精卵怎么能够孕育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直以来,这都是生命科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就像卵子在邂逅后就繁衍出了我们所有的细胞一样,这个问题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受精卵这样一种原初的存在,最终却能够变化出上亿个细胞,构造出一系列彼此相联的器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机体,这的确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这一变化的进程是怎么样的?如果能够了解这一点,就有可能让我们离生命奥秘的破解更近一步。

如今,科学界终于找到了一条线索,看到了接近这一终极知识的一点希望:那就是胚胎干细胞。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细胞,出现在蹙精5~6天后的胚胎内部。说是胚胎,其实还只是由百来个细胞构成的胚泡(也称囊胚)。它们有何出众之处?很简单:是它们孕育了所有的机体组织,而这是受精卵分裂产生的第一批细胞无法做到的,那第一批细胞要么是形成另一个胚胎,要么是死掉。具体说来,这种神奇的生命细胞会随着自身的不断增殖而出现分化,逐步地获得它们最终形成的器官的功能。它们的可塑性无与伦比,以至于科学家称干细胞研究是人类进行的最奇妙的科学探索之一。

克隆按术双刃剑

1996年多莉羊的出生造成人们的恐慌,很多人误认为使用干细胞进行的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是一回事。人们常常把治疗目的的克隆与生殖目的的克隆混为一谈。确实,两者从技术层面上说是完全相同的。不过细胞核移植研究不应该因为与我们所谴责的生殖性克隆关系紧密而受到影响。治疗性克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能与病人完美匹配的胚胎干细胞,而生殖性克隆则是为了培育克隆婴儿。

克隆技术对人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克隆动物可能会导致生物品系减少,个体生存能力下降。以绵羊为例,科研人员从人体骨髓中提取干细胞,然后将干细胞注入胎羊的腹膜中,这样人体细胞就会通过新陈代谢和循环系统进入胎羊体内各个器官。羊羔降世两个月后,就会长出含有人体细胞的肝、心脏、肺等器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绵羊身上培育出可向人体移植的器官。此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培育出一个人体细胞占较大比例的羊肝。但是,这种器官移植技术也可能把对动物无害而对人体有害的病毒引入人体,从而引发灾难性后果,如同我们已经知道的HTV一样。

(吴万宏 摘自《科学大众(中学)》)煮鸡蛋的学问

赵蛊基

你会煮鸡蛋吗9提出这个问题一定有人说我弱智,谁还不会煮鸡蛋9将鸡蛋放进锅里,加水、点火,约摸时间差不多了,捞出鸡蛋,倒掉锅里的余水。这不是很简单吗?

直到朋友送我一个德国造的煮蛋器,我才知道原来鸡蛋也可以这样煮。煮蛋器带有一个标有刻度和标记的塑料量杯,凹形的底部嵌有一根钢针。这根钢针是用来将鸡蛋扎眼的,以利于从内部加热,提高加热效率,鸡蛋还不易爆裂。先用量杯向煮蛋器里加水,若要煮老点就多加些,若喜欢嫩点就少加些,再将扎眼的鸡蛋放入煮蛋器里的支架上(扎眼端朝上放置),最后使煮蛋器通电。时间不长,蜂鸣器鸣响,鸡蛋煮熟了。

看起来德国人的办法挺麻烦,可是与我们的方法比较起来,你会发现它有许多优点,其一,不用担心把鸡蛋煮老了或煮不熟,老嫩由你加水的多少已经决定了,只要按照量杯上的标记加水,就能得到你要求的效果,其二,用不着看时间,煮好后会自动报警,其三,可以合理掌控时间,让鸡蛋达到最佳营养状态,其四是最明显的优点,即高效、节约。鸡蛋煮好后,煮蛋器里滴水不剩。比如,我煮7个鸡蛋只用相当于三调羹的水量,用时5分钟。通过我多次的对比试验,用煮蛋器至少能节约用水80%,节约用时65%,节约热量65%。

第2篇

1贮存科研信息

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 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 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 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 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 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 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没有国 界),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 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 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 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 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 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民。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 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3篇

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al Ethic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565

国内刊号:61-1203/R

邮发代号:52-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引领人类进入生物技术时代,同时带来诸多法律问题,目前生物技术相关法律尚在探索阶段,但须认真对待并亟待发展。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该领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与生物技术、医学、环境科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交叉的专门学科。该课程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相关国际公约、区域条约和国内法的背景下,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生物技术时代的法律问题,帮助理解生物技术、法律和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1教学内容与实施方式

生物技术法律法规课程主要介绍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人类基因信息的法律保护,医药生物技术应用的法律控制和管理,基因资源的法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与政策,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该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涉及多种学科,应用性强,概念相对抽象,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另外,有关生物技术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尚无一本合适的教材,现有的参考书仅刘银良主编的《生物技术的法律问题研究》,内容较为单一,我们结合本科生的培养要求,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不断完善教学大纲的修订。具体在理论教学方面,确立以PPT授课结合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系统讲授目前国内外生物技术相关理论及法规知识的同时,设计了指导学生撰写相关课程论文、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大辩论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生物技术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2.1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其实践应用性在生物技术法律法规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对着PPT照本宣科,老师再苦口婆心的讲,学生也难以集中精力认真听,只有联系学生关注的问题,将陌生的法律法规知识与《生物技术法律法规》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胡丽莉张帆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当前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时,讲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之一是外来物种入侵,以珠江水面最常见的水葫芦和大学城绿化带里的薇甘菊为例,简要分析了水葫芦对水产品的危害,直接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薇甘菊覆盖绞杀一切植被甚至灌木丛,对当地植被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并以此类例子为牵引,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外来物种,查找其来源、特性、对本地生物环境的危害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掌握。

2.2“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表现出被动性与盲目性,对课程不够重视,积极性不强,认为这些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没有什么帮助,直接导致了授课的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进了“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实行了“问题解决”或“问题定向”的学习,将学生分成两方,分别代表某一问题的正方和反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例如,在医学生物技术的法律控制和管理中讲到克隆技术对生命伦理的冲击,提出克隆人是否合情合理,能不能克隆人,以及基因治疗等问题,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辩论,教师在一旁引导启发,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讨论学习和辩论,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和辩解答疑的能力。通过辩论,学生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生命伦理与法律的关系。“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也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过程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而教师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方式,仅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实现“学会”向“会学”转化。此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深刻。

2.3把学生请上讲台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培养目标,改变灌输式讲课,引导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充分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基因资源的法律保护一章时,我们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告诉学生每个组负责讲解一个基因资源保护的案例,课下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再上课时每个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其余组员可以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全面锻炼了学生的查找搜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讲生物专利时,就可专利性的三个条件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条件和要求实际查找几个专利,以分析其可专利性,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利的申请与审查程序、专利的相关要素等情况,使学生对专利有了感性和理性的全面认识。

2.4多种手段结合,寓教于乐现在的PPT课件比常规的黑板书写要素丰富,方式灵活多样,效果明显,但如果仅仅是文字图片类的讲解,学生也还是有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嫌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以发挥其作用,寓教于乐,我们适当的引用一些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电影在课堂上播放,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学习和掌握。例如讲到基因歧视一章时,播放《千钧一发》,在讨论克隆技术伦理性时播放《逃出克隆岛》、《第六日》等。

第5篇

1 材料选取与情境设置

1.1 材料选取关注生产生活实际

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的材料背景和情景来源,整理成表1。

选修模块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联系生产生活,与生物科技进展密切相关。背景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充分体现选考题材料联系实际的特点。选考题以转基因抗病香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产前基因诊断、癌症基因治疗、猪克隆技术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生物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单一地来源于中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大学教材、科技进展、科技论文等处获取丰富的材料信息,呈现全新的试题背景。近五年来,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背景材料大都来自公开发表的生物科技论文。例如,2010年试题材料选自“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稳定表达”;2012年试题材料选自“Let-7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k-Ra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2013年试题材料选自“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的凋亡规律”。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不仅体现高考能力立意,同时还提高了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

1.2 情境设置图文结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达且不失科学性,符合高考纸笔测试要求,是试题命制的一个关注点。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选考题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所采用的图示为技术路线图或过程图,充分反映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工程技术的特色。选修模块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术和操作流程,所需设备、材料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有时一项研究会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领域,若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材料无疑会增加考生阅读负担,影响考生正常应试思维,降低考试信度。若试题将大量的有效信息蕴含于图示中,可以保证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试题信息。

2 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重视考查考生将所学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2009~2013年选考题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统计2009年~2013年选考题分值比例发现,近五年来,选考题关注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识占选考题总分的60%,细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试题表现为侧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顾考查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题特征。

选修模块3包含五大专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近五年选考题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基础和重点,在现代生物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开展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构建表达载体、PCR扩增技术等知识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较大比例。构建表达载体和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应用也相当广泛,以这两者为重点进行考查,反映出选考题强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所介绍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选考题的知识考查有时会涉及必修模块内容。例如,2011年选考题对电泳带谱图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块2的电泳知识。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总体上看,近五年选考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较为简单,能力考查层级不高。但从纵向来看,选考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选考题第(3)小题:“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能从课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获取信息能力层级较高。

再如,2013年选考题第(2)小题:“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用于PCR扩增,PCR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试题背景材料和题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识的广度、深度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及过程。

根据裘伯川等对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中所处关系的研究发现,理解能力是构建理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试题都涉及理解能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考题材料来源新颖多样、信息呈现简洁直观有助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发现、鉴别并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与难度控制

3.1 问题设计严谨、灵活

问题设计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环,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应有助于考生启发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现从问题结构、问题表述和问题内容三方面,总结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题问题设计的特点:

① 选考题围绕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将试题情境引伸出5个具体的小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均为2分。

② 选考题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字提示表述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例如,2011年选考题第(3)题:“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2012年选考题第(2)题:“MstⅡ是一种 酶”。这类问题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问题指向明确。③ 问题内容与背景材料、知识考查密切相关。选考题或围绕新情境下的问题核心,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或通过隐藏生物技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3.2 难度控制相对合理

第6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利用各学科教学这种途径,通过各类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和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互相补充、有机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生疏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活”。有利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是针对不同专题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立足于全面素质提高,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特点,给学生自行发挥的机会,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特长生脱颖而出。因此选题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和新教材内容,研究性学习选题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探究型、准学术型、创新研究型。

知识探究型是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学生学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如这样一些选题:生物科的《如何判断生物遗传病的系谱图》和《达尔文理论和科学性和局限性分析》等,就属于知识探究型学习专题。其专题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是教材内容中的一些拓展。这类选题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或以课后作业形式进行实施。也可在先修课上进行讨论、分析。

准学术型是指学生在文理科学习中或课外学习中,对某一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专题,给予指点,花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再发现式”学术论文。如学生的选题:生物科的《各色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关于白化病遗传筶的调查》等专题。这些专题的研究虽对学术界并无太大价值,甚至有些观点在科学界早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经过独立探索获得的全新的“再发现”的知识,这种专题能有效解决“为什么”的准学术研究性问题,是发展学生拓展性学习较为有效的方法。这类选题由于活动时间较长,故一般放在活动课、选修课上或安排在节假日进行研究。

创新研究型在研究性学习中属于最高层次。它能有效解决“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是发展研究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手段。这类研究课题所需时间很长,如《磁场对茧的增产增质实验》需一年多时间,故只能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教师只能定期监控,掌握其进展情况。

二、学科内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1、跟我作研究

在课堂教学或活动课教学中,教师结合以前的学生课题或课本中的经典实验进行改造,让学生明白进行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和步骤。如生物科中《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生长素的发现。

2、“小论文”

教师布置“论题”或学生选题,让学生撰写“论文”。活动中要突出一个“小”字,要求不宜太高,过深,只要学生能动笔、动手即达目的。论文取材来自两方面:一是建立在学科内容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生物科《离子交换吸附实验中离子交换的实质探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分析》等等。二是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应用学科知识的总结体会,如生物科的《嫁接技术探索》、《如何提高扦插枝条成活率》等,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对论文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

3、实验类

3.1学科课程实验研究

学校提供实验室,师生共同参加活动,开展一定的实验活动,如:鹌鹑的结构解剖实验、测定细胞液浓度的系列实验,人的血型测定。

3.2小探究性实验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课题,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讨论下,进行一系列科技研究活动,然后撰写科技论文。如前述的《书本中菌落情况的研究》、《鹌鹑高产品种的培养》、《薄头茧形成的发现》、《打孔注射-防治行道树虫害的好方法》等。

4、讲座

以学科课程内容为主线,聘请专家或老师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等,如生物科的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生物与能源等。

第7篇

慧眼识才的修道院长

1822年7月20日,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的一户贫苦农家。后来迫于生计,孟德尔不幸中途辍学,于1843年进入布隆修道院,成为了一名奥古斯丁教士。

修道院所在地摩拉维亚属于农业发达地区,许多修道士对科学知识,特别对绵羊育种与植物杂交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任修道院院长的纳泊也十分支持科学方面的研究,孟德尔遂在这良好的氛围中开始学习农学。当时教士的一个任务便是要经常造访医院,给处于痛苦中或濒临死亡的人以精神安慰,但孟德尔对此感到强烈不适,并因此而患病。院长便把他调到一家中学做代课老师,为了成为正式教师,孟德尔参加了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但不幸没有通过。院长力排众议,不惜经费把孟德尔送往维也纳大学进修,以便使他能够顺利通过下次考试。

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自然科学知识,还加入了维也纳植物学会。更重要的是,在维也纳大学所受的学术训练为孟德尔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如孟德尔在以后的实验中应用的统计学与数学方法。孟德尔还做过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的助手,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多普勒独特科学方法的影响,这是他获得突破性成功的重要砝码之一。多普勒的研究方法与当时所流行的培根方法论相反,他主张首先通过分析问题来提出假设,而后再用实验去验证这个假设,这也是孟德尔在他的豌豆实验中所恪守的方法。

豌豆:上帝赐予他的精灵

从维也纳大学学成后,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位修道士身上,孟德尔在考取教师资格的考试中再次失败,只能回到修道院继续做代课教师。在代课的闲暇,他便开始着手进行那个著名的豌豆实验。幸运的是,院长纳泊再次坚定地支持孟德尔的选择,为他提供了实验田及温室。孟德尔在这片试验田里一干就是8年,期间独立得出了遗传学上的性状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

从1854年夏天开始,孟德尔开始对34株不同的豌豆展开了实验,继而从中选出22株做进一步研究。孟德尔从中确定了7对可明确区分的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茎与矮茎、紫花与白花、圆形子叶与皱缩子叶等,并发现了奇怪的3:1比例。以高茎与矮茎豌豆为例,如果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后,则第一代子代(后人称之为F1代)全部为高茎,矮茎性状似乎被隐藏了起来,再把F1代的高茎豌豆进行互相杂交,则在第二代(F2代)中,上次隐藏的矮茎豌豆又有出现,而且高矮茎的比例恒为3:1。孟德尔继续做了更多的实验,用了更多的样本,甚至观测了F5、F6代,结果发现,高矮茎总体比例大致还是趋于3:1,孟德尔经过思考后给出了解释。孟德尔认为:每个亲本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两个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他把可表达的称为显性因子,如豌豆的高茎性状,把不表达的称为隐性因子,如豌豆的矮茎性状。在杂交中,隐性因子并不会消失,而总是在第二代以3:1的形式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德尔是幸运的,他幸运地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对象。豌豆具有清楚的7对特殊的性状,都属于不连续变异,没有中间等级,把不同性状的植株区分开来十分容易。而且后来的研究证明,决定豌豆每一性状的基因都是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因此孟德尔的研究并没有被基因的伴性遗传、连锁关系搞得复杂化。

不被理解的豌豆实验

在1865年布隆自然史学会会议上,孟德尔分两次报告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其论文《植物杂交实验》在次年的学会会刊上发表,会刊被送往全世界100多家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包括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学会。但出乎意料的是,孟德尔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讨论和反馈。

出席会议的人员和会刊的读者对孟德尔的豌豆实验都不感兴趣,他们当时正被达尔文的进化论所震撼,从而喜欢讨论恢弘的理论,而孟德尔的实验在他们眼中只是事实的堆砌,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理论框架。加上当时的生物学家大多属于博物学家,很少有人懂得数学与统计学,所以对孟德尔的论文也不一定读得懂。他们也不屑于读,认为孟德尔的论文是纯数字神秘主义的东西。而且当时受进化论的影响,科学家往往关心能够带来实用利益的遗传性状,如控制奶牛产奶多少、绵羊出毛率大小的因子,对孟德尔的实验中所表现的“没有价值”的性状如豌豆是紫花还是白花、高茎或者矮茎不屑一顾。

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成果,孟德尔索要了40本他的论文的单行本,发给了许多科学家,其中就包括知名植物学家耐格里和冯·马利劳。但是耐格里却迷信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的理论,对孟德尔的论文毫无兴趣,他向孟德尔索取豌豆种子并答应进行实验,但是估计他一直没有进行此方面的实验。同时,他建议孟德尔用山柳菊来进行更多的实验,孟德尔花了5年时间,试图杂交山柳菊,但是山柳菊却与豌豆不同,实验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后来,科学界才认识到山柳菊之所以不符合孟德尔定律,是因为它较奇特的孤雌生殖方式。

被重新发现的“遗传学之父”

在逝世前,尽管因为山柳菊实验的失败也带来些许沮丧,但孟德尔还是坚信他的研究成果会被人们记住,他对一位朋友说:我的一生充满辛酸,但也有过美好的时光,因而我得感恩,毕竟我可以尽情地完成自然科学的研究。也许没多久,世人就会承认这项研究成果吧。

第8篇

相关热搜:民法  民法保护  民法解释

论文摘要 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体现,计算机、互联网等各种高科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整个社会快速进入信息时代,而当人们在分享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一个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科技犯罪。高科技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民法带来巨大的法律挑战,为强化对高科技时代的犯罪管理,民法要找准创新点,从而促使民法本身的进一步完善与民事权利体系的科学构建。

论文关键词 高科技 犯罪 民法

一、前言

高科技时代下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的传输渠道、理念及技术等的更新换代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快速进入网络时代,当人们利用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成果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与沟通时,网络犯罪便逐渐兴起,而随着各种高科技的深入发展,高科技犯罪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国家立法部门必须在充分认识高科技对民法的冲击的基础上探究民法的创新点,促使民法的进一步完善与民事权利体系的科学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调整民事关系方面的基本法律,其主要涉及到有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权利、涉外民事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高科技时代下的犯罪问题多从这些方面具体的体系出来,因而要以这些具体内容为突破口探究民法的创新点。

二、民法基本原则上的创新

无论是民法、商法还是刑法都要在明确的原则规范的制约下才能得以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在实行过程中也要遵循明确的原则,而随着高科技民事案件的不断发生,有必要在民法基本原则方面实现相应的创新。

(一)强化平等自治原则

《民法通则》基本原则明确提出自愿、平等、诚实信用等原则,这表明人是从事各种活动的主体,公民的正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正当的行为便要得到相应的惩处,所以说民法效力是在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科技时代下民法对公民通过正当的途径而实现的行为予以保护,尤其是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上要保持平等的原则。

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等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民法的实施中要全面贯彻自治的原则,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双方要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双方认可的情况下就相关合作条款进行合理的更改。平等与自治是高科技时代背景下确保民法有效实行的重要原则,其在鼓励人们从事民事活动、抵制霸王条款方面可以发挥较大作用。

(二)强化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通则》中明确提出民事主体的行为要在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民俗的前提下进行,不得做出有悖于国家公共秩序及社会道德的事情,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难发现,民法中的公序良俗正遭受着较大的冲击。例如,试管婴儿技术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这对社会上不孕或者是不育的家庭是一种福音,但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很多人便以此为契机探寻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代孕”的技术,“代孕”是一种违法行为,其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对社会的风俗文化均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冲击。

高科技时代下民法发挥效力必须全面的考虑到每种高科技技术与手段的发展对社会的公共秩序、风俗文化等的冲击,这样有必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对《民法通则》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补充、完善,为高科技的研发与利用确定方向,而对利用科技手段做出有悖公序良俗行为的民事主体则要进行相应的惩处,从而为高科技的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高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因而民法实行过程中有必要以高科技对公序良俗的冲击为创新点,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从而促使高科技沿着科学的轨迹发展以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

(三)强化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是推进人际交往、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也是民法发挥效力时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其在民事活动中具有确保安全交易、保证当事人利益等功能。随着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虚拟的交易方式对实体交易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网购、电子支付等形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用诈骗、虚假宣传、黑客窃取商业机密、恶意串通等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求,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从网络诚信安全的角度分析,《民法通则》必须强化诚实信用这一基本原则的实行,强制性的规定参与各项交易的民事主体必须恪守信用,在秉承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各项交易。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时候当事人必须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告知给交易方,杜绝提供虚假信息、欺诈等有悖诚实信用原则交易行为的发生,当然其也要提高自己的警觉,避免上当受骗。

(四)强化效率原则

高科技的发展极大的加快了生活节奏,这种变化为在民事活动中追求效率的民事主体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交易的方式简单化,提高了民事主体的经济效益。

为了更快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发展,现代民法发展中必须强化其效率,将民法效率原则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在尊重民事主体主观意志的基础上尽量简化交易环节、严格控制交易程序、缩短交易时间,为主体提供更大的便利。

三、民法制度上的创新

民法制度是为民事活动的主体提供行为依据与约束力的规范,其是在充分研究民事主体的具体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从实质上讲其更多体现为一种约束力,约束民事主体在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民事活动,高科技时代下民事制度的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创新点。

(一)加强民事权利体系方面的创新

我国民事权利体系主要涵盖的是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人格权以及亲属权等权利,其中物权和债权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项基本的财产权利,而民法则强调的是对民事活动中的与上述相关的事件的有效处理。

随着信息技术、能源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各项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民事权利体系随之而扩张,这种扩张更多体现在知识产权与人身权等两个方面。《民法通则》第九十七条规定“公民对自己的发现享有发现权。发现人有权申请领取发现证书、奖金或其他奖励。”该条法律明确指出公民对自己的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有知识产权,常规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作品、发明、设计、商标等几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发明与科技成果的种类更为多样化,其中很多科技成果已经超出了《民法通则》实际涉及领域,从而使得民事权利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体系不断扩大;《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强调“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滥用、假冒。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体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该条法律表明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身权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张。例如,隐私权是民事主体人身权方面的重要一种,其主要包括了民事主体的个人详细信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互联网便成为了个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成为泄漏个人隐私的主要平台,近年来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多起通过互联网而泄漏其他人个人隐私的民事案件,所以可以说高科技的影响下人身权方面所受到的冲击越来越明显,民事权利体系中关于人身权的法律规范也应随之扩充。通过知识产权与人身权,就高科技对民法民事权利关系的冲击问题进行了分析,未来民法发展过程中有必要以民事权利体系的扩张情况为切入点推进法律规范的创新。

(二)强化民事主体制度的创新

《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民事主体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在民事活动中享受各项权利、承担各项义务的参与者,而民事主体制度则主要从民事权利、民事行为等多个角度对民事主体进行保护与约束。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事主体的范围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扩大,这也表明民事主体制度也具有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特点,因而在高科技时代下民事主体制度的范围也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以克隆人为例,其是生物科技、克隆技术发展的产物,从常规的角度讲其是人类在自然繁殖规律以外而研制出的科技产物,不应该归属到自然人的范畴,但从克隆人的生活方面分析,其除了在产生方式上与自然人存在差异外,其余均与自然人无异,因而从这一方面讲应将其归属到民事主体行列。

从克隆人的民事归属上分析可知,民事主体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未来民法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将民事主体方面的制度规范作为创新的切入点,通过科学、严谨的调研与分析,对民事主体的构成进行重新的确定,以为民法在高科技时代下的创新完善与发挥效力提供帮助。

(三)强化民事制度的创新

高科技时代下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民事带来一定的冲击,电子人可以在不受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处理相关的事物,为交易活动提供了更多便利,因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电子人仅是具有方面的一些外部特征,而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以及行使民事权利、进行民事行为的能力,所以民事工作仍需要民事主体的具体操作。从传统民事与电子人的发展趋势看,未来民法发展过程中应将民事制度作为重要创新点,加大对电子商务等相关的高科技民事问题的研究力度,以在不断扩充民事立法的基础上完善民事制度。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科课程;整合

一、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方法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层次整合的有效手段。因此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与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1.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利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现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多媒体虚拟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网上畅游,或与其它同学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三、构建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学中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题,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各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问时也存在着过度和滥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而的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性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并在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我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五、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理科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小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州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