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机械工程师论文

时间:2022-06-29 22:12:26

导语:在机械工程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机械工程师论文

第1篇

石油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包括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计划、维修情况和保养周期记录等,是一项涉及内容繁琐且范围广泛地系统性工作。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是石油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对待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策略和维护手段,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1机械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在石油施工企业中,能够接触到施工现场和直接使用机械设备的人员较多,社会关系较为复杂,流动性极强,并且管理技术人员的自身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精准的业务标准。通过了解发现,施工现场对工程机械进行操作的技术人员往往文化水平低下,从未受到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指导和培训,甚至有一些人员为了能够迅速上岗而办理假证的现象。另外,部分工程机械管理人员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职业素质过低,经常会在机械设备运营和工期期间擅自逃岗,并未对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记录,对机械设备的管理过程无人问津,没有要求,将会给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留下诸多管理问题和安全隐患。这些在企业工程管理人员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将不能促使机械设备得到更为高效的运转和使用,对石油施工企业的经营总体状况产生制约。

1.2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石油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牵涉的内容广泛,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建立完善有效的设备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范,才能进行标准化的统一管理。而现实情况反映出来的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着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严谨的现象,缺乏对机械设备的资料档案建立、使用信息记录、台账归集和管理计划等环节的制定,导致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台账混乱、机械设备使用率低、故障维修次数频繁,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滞后,不仅不利于机械设备权责的划分,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剔除机械设备管理的弊端。

1.3忽略机械设备保养工作企业工程的机械设备属于慢性耗损的过程,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周期计划,才能确保机械运转的有效性和使用延长性,对其进行保养和检查才能保证在使用的过程中高效运转,提升使用效率。但现实情况则相反,大多数技术人员在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只“用”不“修”,完全忽视了对机械设备的保养,更加不会结合机械设备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施工工程制定目标和计划,从而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工期。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不规范,造成机械设备使用率低、工作效能低、且故障频发,最终将会使得机械设备加快磨损程度,缩短设备原本的使用寿命,将会对石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增加机械设备维修费用和故障处理时间,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生产负担。

1.4对机械设备维修不及时一些石油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费用和周期性检查费用,经常会延迟机械设备的检查维修时间,并未停止机械设备的运转工作,长久以往,最终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按照正常的施工计划正常工作,延误工期,产生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问题的出现,将会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能产生更多的工作产量,对石油施工企业的发展运营起到不可估量的制约作用。

2.影响石油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原因

石油施工企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的管理维护程度不够,不利于企业调整施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械设备管理能力较低石油施工企业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力量薄弱,由于工程项目设计的范围较广,所以对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调动较为频繁,将直接导致部分项目的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工作出现空档,不能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形成周期性管理。由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职业素质不高,通常会忽略对机械设备的监管工作,随意找人替代,有时候甚至会安排没有从业经验的人员管理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的管理基础设施薄弱,通常都是机械设备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维修工作,延误施工工期。很多石油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开展切实有效的维护工作,各种记录台账、管理程序、检查情况混乱,甚至一片空白。企业高层的经营人员对现场施工的检查和监督工作脱节,严重时将直接引发安全事故。

2.2机械设备管理认识不到位石油施工企业对设备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保养的不良现象,即使有些单位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实行了定人机制,抽调出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和监督,但是并没有对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制度,不能对管理人员起到约束性作用,使得管理人员出现不负责的态度,对机械设备管理的认识水平不够,对设备的使用包用不包修,出现设备故障时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在对机械设备进行故障检查和维修时,很多管理人员没有责任心,草率应付,马虎了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机械设备的故障问题,在操作规程上出现严重违规的现象,出现问题时相互推卸,不能对管理工作负起责任。

3.提升机械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石油施工企业要想更好、更快速的适应市场竞争,就要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要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一定的利润空间,实行精细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指导要加强力度,树立经营生产的管理理念。

3.1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制度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要想促使管理工作能够朝向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的方向发展,就要首先制定出可行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工作任务和职责,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树立起全员管理的理念,促使管理人员将机械设备当做自己的财产对待,实现细致化管理和使用。在人员的调动和选拔上,一定要选取出责任心强、洞察力高,拥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这样才能规范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各类设备的登记、档案建立、使用台账和维护记录等工作,对各类机械设备的材料进行汇总和保留,确保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不延长石油施工项目的工期。

3.2落实机械设备维护的制度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是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的主要环节之一,任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发生磨损现象,保养和维护的原因就是要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弊端,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对机械设备维护人员的安排上,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实现安全运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4.结语

第2篇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它的写作也是有标准的格式和要求的,不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本篇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了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怎么写,希望给大家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标准论文格式要求(1)】

1.中文摘要

(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个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好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

(1)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两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打标点符号。

3.目录

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开始页码(小四号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一次标出。

4.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控一字符。

5.正文:

1XXX--章级层次

三号黑体居中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XXX--节级层次

四号黑体左起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1XXX--小节级层次

四号楷体左起排,段前0.5行;

1.1.1.1或1.XXX--条款层次

小四号宋体左起;

(1)XXX(小四号宋体,接排)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2磅,标准字距。

6.图

图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5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方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标号在图下方。

7.表格

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格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标号在表上方。

8.公式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排列。标号在公式同行右对齐。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欣赏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机械制造发展现状和前景趋势

摘要机械制造的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度的有效指标之一,是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现象越演越烈,如何将高科技融入机械制造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现状;趋势

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机械制造的系统性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感应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新开发材料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销售网络、组织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现代技术运用。机械制造技术需要将传统的制造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制造技术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1.2机械制造的综合性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局限于机械加工制造的本身过程,它的产品面向整个市场,并且涉及到产品设计、开发、加工、销售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机械制造的终极追求是产品投放进市场后的应用情况,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体现了市场竞争要素

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产品生产率,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制造业的市场竞争矛盾已经逐渐向质量、时间和成本三者综合考虑的矛盾。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可以将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2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

2.1管理模式落后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实现计算机系统代替人为管理,并且尤其重视对体制的改革和生产流水线模式的更新。已经全面提出了精益生产、高效生产、准时生产的管理思想,但由于我国进入信息时代时间较短,对于先进管理模式还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对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运用并不广泛,还是以人为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

2.2自动化技术落后

与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国还没有掌握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设计的产品方案相对较为落后,仅仅是简单利用自动化技术,目前还无法真正做到将机电进行有机结合;其次,我国使用的机械自动化还是传统的加工方式,并且,已有的自动化的设备数量太少,导致我国自动化整体水平较低;第三,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还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发展进度较为缓慢;最后,我国的机械种类选择的局限性比较大,质量也无法达到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使用的范围也不够普遍、广泛。因此,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发展潜力巨大。

3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3.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网络化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融入网络化是工业机电设备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技术普及的市场大环境下,监视技术与远程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因此,将机械自动化融入网络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局域网络技术还将运用到大量的家电设备中,逐步渗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正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这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2以智能化为依托,发展实用型机械自动化技术

人类的社会进步一直伴随对智能的开发,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会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的脚步进行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与传统机械制造自动化最大的区别,也是工业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体现在控制论的基础上运用生理学、运筹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自动编程、人机接口和对话,在加工过程中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决策,从而取代部分人类脑力劳动,对人类的职能进行收集,从而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层次的发展是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的智能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实际需要作为导向,采取与之相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只有将企业发展需求作为核心原则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才能将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取得高效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以新材料为支撑,进行绿色化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受到各方的关注,绿色化发展是工业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工业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依靠掠夺环境资源进行自我发展,但地球上的能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工业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改变高投入低收入的局面,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环境与机械制造发展的平衡,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光机电一体化发展

将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机械技术交叉融合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很多高新企业以及高新设备的基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机械一体化产品的基础,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生产出高功能水平、高附加价值的机械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激光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光能驱动等等均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第3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素质提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4-0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1]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专业工程师进行资格认证是国际惯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增设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助力。

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本课程设置的思考

掌握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受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都还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创建,强调论文的发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工程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 而不应该只拘泥于现成教材的讲授。[2][3][4]本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通过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以及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满足行业需求,又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

本课程以机械工程学会冯敬之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指导书》为主要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图、极限与配合,机械工程相关标准;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机械产品设计;四是机械制造工艺;五是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六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七是数字控制技术及机械制造自动化。

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的企业管理,工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及制造工艺中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车间平面设计及装配等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工科在校生来说是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基本见不到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工科学生对于上述知识基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片面地了解一点,既不系统又不全面。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高雅教育,而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务实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教育。[2]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既对其已有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其知识范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三、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及考查方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一年一次,属于全国范围的国考。这个考试在1天之内完成,上午下午各3个小时,教学内容的7大部分在考题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试内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题型分为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每小题5分,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下午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80分,考试题型分10分的综合题和20分的综合题2种,每种均为6道考题,其中10分题6选4必答,20分题6选2必答。开卷考试题目综合实践性非常强,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本课程自设立之初各位教学相关人员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全面丰富学生工程理论,打造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己任,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动力,以机械工程师技能要求为标尺,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研讨,并制定了下述相关措施。

(一)专家组团授课

由于本课程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参照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范围广,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采取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及各专业教师组团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邀请的专家有的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授课过程中他们引用的各种实践案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接受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学骨干,他们知识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在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读研之前来自不同的院校或企业,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时又短,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课程结合课程组的优势,最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理论授课过程中,相关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教师负责答疑讲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三)开展专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课程组研读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以及历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试卷,结合一些典型题目给学生讲解,并组织一些项目研讨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四)开设学生研讨课

由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总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整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专门针对学生开设了研讨课,并在课程中期和末期分两次进行,这样做克服了时间跨度长、知识遗忘多的弊病。为了增强研讨课的针对性及效果,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陆续收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形成研讨课的研讨内容。同时把要研讨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层进式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课下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写出讨论结果并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工程背景及相关案例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继续在课上讨论,要求学生辨别讨论题目的共性及差异性,形成思维要点。

五、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参与选修的学生都在用对待必修课的劲头在用心学。2014年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学生有34%多顺利通过考试,与全国平均3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2015年参加考试的人员与2014年持平,通过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觉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前学的机械基础课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识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为解决综合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在以前的课程中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诸如设计中要有人本思想,设计的产品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同时,课程组也询问了各位硕士生导师对本课程设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知识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碰到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1-23.

[2] 曾泽斌,汪建英.对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际化发展的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33-134.

第4篇

关键词:中国制造;机械制造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67-02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1]。机械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机械制造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2]。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教学工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3],探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原理及其规律。构建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集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4],对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概念陈旧,涉及面宽泛,含义模糊[5],可以覆盖学生毕业后一生中从事的工作,无法与我国日益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相对接。其结果是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其目标也比较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陈旧,工程能力训练不到位

目前机械工程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科前沿课程较少,专业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出现了有环节要求[6],但无法落实而形同虚设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制约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也并不高,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7]。在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上,深层次改革有一定难度,如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教育渠道、层次有待拓宽和提高。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课程体系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试点,提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素质创新型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优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微型计算机原理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公差技术、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等为专业理论基础;以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为相关和拓宽知识,构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资源

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实验、课程与设计的系统协调和有机统一,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表现在:1.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2.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3.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新引进人才全部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学院组织新教师职工的听讲评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环节上,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整体优化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知识相互兼顾,同时体现现代科技中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注重机械工程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建立四段式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参观实习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落实“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与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改革培养模

式,改革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和修订教学大纲,做好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优化。

2.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例,改进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从选题到具体指导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完善实验室设备,保证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创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承担专业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主要实践教学任务。

(四)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大学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与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字数、参考文献和图纸等进行量化处理,主要分为五类:1.理论研究型;2.工程设计型;3.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4.计算机软件型;5.综合型。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意识和素养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毕业论文质量较往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部顺利通过院和小组答辩,成绩优秀率达到14%,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标兵称号的8人,占常州大学总数的8.2%,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与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实施“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和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议教学效果机制,每学期将评议结果公开,向各个教师反馈评议意见。由专业教师负责成立课程评估小组对专业课程进行自我评估,采取“主讲教师负责、逐课评估、达标验收”的办法实施,采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手段对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与实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师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注重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强化教学督导。

三、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常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在1984年原江苏化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是常州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长三角人才市场上就业形势一直处在前4位。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技术发源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农业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和基础装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扩大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及全国装备制造行业提供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常州大学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现状,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工程应用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长三角地区和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基础上,形成了本专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优化课程、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形成特色的方针,及时修订本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从课程体系的学习方面衡量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在知识、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级科技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能否从市场研究、设计构思、生产制造中分析思考,以此判断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近几年来,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就业率为100%,这些数据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

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探索了一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

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2]吕春芬,宋绪丁.工业4.0时代的特征与高校课程体系

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刘玉梅,状军,王本亮.基于现代机械工程师技术应用能

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

坛,2014,(23).

[4]王亚良,梁利华,董晨晨等.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机械类

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

[5]田君,钟守炎,孙振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学

习产出”(OBE)教学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改

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

[6]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

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

[7]孔德军,胡爱萍,朱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专业毕业设

计教改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7-8).

第5篇

关键词:典型、偏心轴、车削、工艺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偏心轴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典型,也是汽车、火车制造等领域的重要部件,但偏心轴的加工是机械加工中的难点,尤其是在我国,偏心轴的加工技术还比较传统,加工的精度也不高,影响了实际应用。偏心轴有阶梯偏心轴、异形偏心轴和光轴偏心等形式,可以传递运动和扭矩,在汽车、火车等应用中发挥着动力传递的功能。论文将结合笔者的研究学习经验,分析偏心轴车削的方法和工艺,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2、偏心轴车削加工的介绍

2.1偏心轴车削加工的方法

偏心轴的轴向平行但不重合,车削偏心轴的方法比较多,如双重卡盘法、三爪自定心卡盘法、四爪单动卡盘法、偏心卡盘法、专用夹具法等,偏心轴加工工艺水应了企业加工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型偏心轴的加工。偏心轴的加工在轴类零件中属于难度较大的,最常见的车削加工方法有三爪法、四爪法、花盘法和专用夹具法。

2.2传统的加工手段

偏心轴的装夹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传统的车削加工中,要求操作的技能强,三爪车削法适应小偏量、偏心距小、精度要求低的情况,但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理论计算能力;但是三爪车削法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加工要求多数难以达到,装卸时误差难以控制、加工费时等。四爪车削法适用于单件、偏心距大、精度较低的情况,要求操作者技能娴熟,装夹时要求高,但是四爪车削法的实际操作性差,加工费时,工件的找正、测量偏心距比三爪法麻烦、卸下工件时需要重新找正、测量,没有互换性可言。专用夹具车削法可以完成加工的任务,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偏心轴加工的互换性和精度,如下图1所示,但是加工比较困难,效率低,尤其是对于现代制造,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效率的要求。

图1:专用夹具车削偏心轴

3、典型偏心轴车削工艺研究

首先要确定零件的生产纲领和类型,本文研究的偏心轴属于中小批量,因而要求有较高的互换性,精度中等,采用专用机床和夹具。其次,偏心轴的加工材料是34CrNiMo,其综合机械性能好,具有抗冲击、承载能力强等特点,属于高淬透性合金调质钢。再者,偏心轴采用调质处理,即淬火加高温回火,淬火可以改善偏心轴的性能,并为回火做准备,回火决定了偏心轴最终的机械性能,经过热处理后的偏心轴有较好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综合性能高。本文研究的偏心轴是两心偏心的工件,结构相对简单,加工定位的关键在加工偏心外圆上,在加工轴大端需要用心轴作为辅助支承。加工的步骤如下所示:

(1)要检查毛坯是否存在缺陷,铣断面加工中心孔,中心孔可以作为心轴的辅助支承,一般选用高精度镗床,确保一定的精度。

(2)加工大端外圆,此时需要控制偏心外圆垂直度误差,并且留有加工的余量,为下一道工序做好准备。

(3)加工小端外圆,与加工大端外圆相似,控制外圆垂直误差,流出直径加工的余量,方便下一道工序做出调整。

(4)加工偏心外圆时采用专用夹具,粗加工偏心外圆表面,调整基准轴线与偏心轴线的距离为80mm(+0.03mm/-0.03mm),平行度公差为0.03mm。

(5)粗加工之后进行热处理,检验零件是否达到加工的技术要求。

(6)精修中心孔。

(7)精加工大断面,使偏心面的宽度达到40.5mm(+0.2mm/0),侧面到轴端面的距离为128mm,轴表面精度为φ65h6,φ60h6。

(8)精加工小断面,偏心面宽度为40mm(+0.1mm/-0.1mm),侧面至端面的距离为278mm,加工精度要求达到φ65h6,φ55h6。

(9)使用专用夹具加工偏心外圆,精加工偏心外圆表面,确保基准轴线到偏心轴线的距离为80mm(+0.03mm/-0.03mm),平行度公差为0.03mm,偏心直径为225mm(0mm/-0.07mm)。

(10)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验,要求粗加工轴表面的粗糙度达到Ra1.6um,而偏心外圆表面的粗糙度达到Ra0.8um。由于本文研究的偏心轴属于中小批量生产,偏心轴在机械行业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尤其是在传递转矩和运动时,因而需要进行探伤处理,在调质前后都需要进行一次金属探伤,一般采用超声波探伤,并且对加工完成之后的表面进行磁粉探伤,确保工件的质量。

偏心轴的形状比较复杂,加工的材料和性能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因而在加工之前需要对技术指标、选用的材料、加工零件的大小、装夹方式、热处理、加工精度等做综合的考虑,制定完善的加工工艺,减少加工成本,并提高进度,保证质量。

4、结束语

偏心轴属于难加工产品,但是其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其车削加工的方法和工艺,对于提升加工的效率和质量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相关研究值得深入。

参考文献:

[1] 罗微波,周金燕. 一种车削加工偏心轴的方法[J]. 机械工程师. 2014-08-10.

[2] 朱明祥. 两端同偏心零件车削工艺及夹具设计[J]. 机械工程师. 2008-01-10.

[3] 刘洁. 偏心件车削及夹具设计[J]. 机械工程师. 2012-06-10.

[4] 陈宏钧. 车削偏心工件[J]. 机械工人.冷加工. 2000-11-15.

[5] 张原. 谈谈偏心工件的车削方法[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5-08.

第6篇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校是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院校,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和我校办学条件及特色,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四年制本科,采取“3+1”模式,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学习和实践1年,即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中短期课程学习、工程实践以及长期的专业实习、工程实践,并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开展毕业设计环节,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一、工科教育实践环节目前现状

第一,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亟待解决。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等因素,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近些年,工科专业校外实习暴露出的问题较为严重,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第二,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有待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环节跟不上,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第三,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需规范。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考核的严格。第四,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特别是学生数量增加后(目前理工类在校本科生370多万人,研究生47万人),教学资源投入没有跟上,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亲自动手实践,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环节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和应用。

二、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以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要求为主线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验教学,主要是以验证性为主,由课内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构成,分为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二是实习教学,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三是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确立“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多方向、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以道德养成为根本,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获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可获得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探索“学用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大实践平台。

(一)校内实验、设计教学平台

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和创新实习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验教学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在学校提供良好的实验实习环境和实验物质前提下,教师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实验大纲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概念和策略;讨论当人为实验对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构建实验方案;执行实验规定,进行实验准备;进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量;分析和报告实验数据;对照已有模型比较实验数据)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做好开放实验室工作,让学生以科技小组的形式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些感兴趣的实验,搞些创造性的小发明、小制作的实验等。

为了使设计过程更贴近工程设计实际,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着重进行以下要求:

解释系统设计不同阶段(如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工作;讨论适当特定开发项目的过程模型(自上而下模式、螺旋模式、并行模式等);讨论单一、平台和衍生产品的设计过程。

利用技术和科学知识;实践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并解决问题;讨论领域中现有工作以及标准和设计的再利用(包括逆向工程设计和虚拟现实设计)。

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过程;解释设计工具的标定和验证;对备选方案的量化分析;实施建模、模拟和测试;讨论设计的分析改进。

识别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找出约定和假设差异;解释学科模型成熟程度的差异;解释多学科设计的环境;解释多学科设计。

展示基于以下目标的设计:产品性能、全生命周期成本和价值;美学和人文因素;实施、验证、测试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维护、可靠性和安全性等。

(二)实训平台

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组建专门为实践教学服务的校内实习工厂等实训基地,制度化地向学生开放这些为教学服务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到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根据条件开展相应的科技实验、技术改造等创造性活动。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更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在社会上选定一些相关的企业、公司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鉴于当今公司、企业的市场性经营性质,要改变校外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实现“内技能、外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机制。

(三)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平台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国外在此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美国的模式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政府与大学合作;二是企业资助大学搞科研;三是大学参加企业科研;四是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日本采用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合作;共同研究;教育捐赠的财会制度。

我们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积极将高等教育办学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并且实行导师制管理,让学生参与到导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中去,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把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如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把开展实训、课外实践活动与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车辆检测与维修、计算机技术等。同时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达到了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素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的综合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就业。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计算机的应用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渗透到从设计、工艺、制造、检测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构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业。因而,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我们经过对相关企业广泛、深入的调研及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根据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而反观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院机械类设置招生的本专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与工艺设备、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我们学校对大学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机械制造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等机械类教育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的基本训练,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即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据“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重基础”是指重视学科基础,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要加强,只有这些基础夯实了,才能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且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与知识更新;“宽口径”是由现代工程实践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所决定。就制造技术领域来看,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先进制造技术不是指某项具体技术,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与基础科学、管理学、人文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产生的适应未来制造的前沿技术的总称。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敏捷性、可持续性等特征与丰富内涵,并将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工程师的知识宽口径;“多方向”是指每个专业有四个以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专长,人人都有精于某道的“看家本领”;“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所在,要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上手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三、机械制造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并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一单一专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高等数学(含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所有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我院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学生需获得英语四级以上等级证书和全国计算机三级以上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所设课程如文末附表所示。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 (热加工)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 (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立新求精,动态改革,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我院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借鉴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创新思想、系统理论、优化方法等先进理论,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实施,从宏观培养目标到教学保障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川.机械职业教育,2002,(5):12-13.

[2]刘迎春,宁立伟,邓奕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14(3):59-62.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协同教学方法 办学特色

忽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生源实力、择业取向等方面不对称的事实,主观上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的惰性与惯性驱使、过于尊重部分学生“按母体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主观愿望,客观上过度依赖母体高校以共享教育资源,这是造成多数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培育不足及难以实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我校船山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依靠师生、共识推动”的改革创新理念下,大胆进行除弊式改革,通过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有效实施了贯穿于机械工程教育全程的学、练、用合一的虚实协同教学方法,培养出应用型和创新型并重、出口通畅的特色人才,实现了培养规格的转型。

1 曾经的担心、质疑及困惑

1.1 毕业生的担心

几年前,船山学院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普遍有一种担心:学了很多门课程,学会了翻书,应付了考试,但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心里没底。怕被低聘去干简单技术工作,那是自己的短板,也满足不了自己的职业诉求;怕很快被指派去干精深的技术工作,尽管可以满足自己的学术愿望,却很可能陷入“学不资用,用未曾学”的尴尬境地;怕理解能力被工人笑话,怕工作能力被同事鄙视,怕工作效率被领导批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干得好什么、特长和优势在哪里、何时能够脱颖而出。

1.2 用人单位的质疑

大学生的工程职业教育已由“社会责任”转变为“大学责任”;在员工培训方面不具备大型公司优势的中小企业,受用人成本和经济利益驱动,不愿实施“预就业”和“订单式培养”,对毕业生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几年前,一些用人单位对船山学院机械专业毕业生的认知技能、工程实践技能、问题解决技能、技术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等提出过质疑。

1.3 船山学院机械专业的困惑

前几年,船山学院总结提炼机械专业毕业生的特色为“物美价廉”,理由如下:物美―是按母体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满足了学生的学术愿望,层次规格高;价廉―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高,这种“理性务实”的职业诉求使得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并不大。“物美价廉”的人才特色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论。

但近年来,高考生源的持续下降,公办高校生均经费的大涨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冲击,使得处于前有公办高校阻击、后有高职院校追击、旁有民办大学夹击“生态圈”的独立学院,面临着招生“寒流”及更为艰难的生存压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船山学院机械专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中将愈发明显地体现出来。

关键问题在于:要走出“物美价廉”特色建构的误区,既不降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要求,又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办学突破点在哪里?

2 虚实协同教学方法的提出及论证

2.1 虚实协同教学方法的提出

基于与公办高校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生源实力、择业取向等方面不对称的事实,船山学院认为,培养目标应修正为致力于培养介于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之间、基本理论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现有办学条件下,有效实施虚实协同的教学方法,不失为创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以机械专业为例,所谓虚实协同教学方法,是在既定的课程体系及其学时学分下,教师以相对较少的课时讲授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完成课程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再以书上习题及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是为“实”)组织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利用典型、先进、流行的工程软件,进行技术数据及专业标准查询、设计计算、图形绘制、工程分析、工艺模拟的训练(是为“虚”),从产品创意、设计校核、零部件生产、总成装配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力求拉近学生与工程实际、工作情境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距离,使课程理论学习有落实的时间、空间和手段,达到充分利用学制时限、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成就感、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的目的。

2.2 虚实协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2.1 满足培养介于学科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之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这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更多操作性、注重时效和面向行动的知识传授形式,使知识更多地在行动中经由行动而产生,在培养工程意识和解决技术问题中产生,使学、练、用合一,切实解决船山学院机械工程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的问题。

2.2.2 满足学生的学术愿望与职业诉求

虚实协同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了船山学院的生源特点,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学术愿望与更高的职业诉求。

3 虚实协同教学方法的举措及成效

3.1 编制执行基于虚实协同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大纲

基于虚实协同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大纲不仅包含了知识点的要求,还设计了每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及能力的实现方式。几年来,船山学院机械专业通过合理缩减课程基本理论的讲授时间,有效执行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讲稿、进实验项目、进毕业设计/论文、进科技兴趣小组的“五进”制度,使得按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的活动不再见缝插针。目前,大纲中用于课程教学和实训的典型、先进、流行工程软件有:AutoCAD 2008,CAXA电子图板2007(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Matlab 7.0(Matlab语言及应用、机械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控制工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Ansys 10.0(有限元法与Ansys技术),SolidWorks 2010,PRO/E 4.0,TableCurve 2D v5.01(CAD/CAM技术),CAXA-WEDM,VP-Studio(特种加工),MasterCAM 9.0,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斯沃数控仿真软件(数控技术),China-machine机械设计与制造通用技术支持系统(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学)等。

3.2 虚实协同教学方法的效果

基于虚实协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干得好什么,与传统意义的机械工程师相比,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哪里,同时会很自觉地巩固、加强、完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再感慨教学效果不佳,不再抱怨学生的素质差和学习兴趣不高,由此强化了教学效果,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同,学科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协同,为学生提升关键技能,奠定创新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创设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船山学院机械专业学生的作品“森林其境”获得了第五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4 结束语

虚实协同的教学方法,打破了机械专业传统的先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最后才上专业课的时间排序,改以大工程观点为主线,每门课程都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学练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好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逐渐向专业发展、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该教学方法的实施,使船山学院机械专业不但在公办高校学科性教育办学的薄弱环节有所作为,而且实现了独立学院机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非同质化的既定目标,找到了专业办学的突破口,真正成为一种新的优势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影,邓传德.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构的误区及基本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1):61-65.

第9篇

关键词:油压机;液压系统;噪声

中图分类号:TH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37-01

重视对噪声危害的改善,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推出了相关的政策,以防止噪音。在液压系统中的不正确的噪音等,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首先,噪声烦躁,疲劳,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中的人来说,可能会导致耳神,不能员工之间的沟通,减少了听证会的警告信号。另外,由于机械振动,压力脉动,等沿与噪声不是只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但也不能进行的液压系统的液压元件,满分。因此采取措施,噪音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最低水平。

一、机械运作产生的噪声

一般是指机械噪声的噪声引起的机械振动,摩擦,冲击和其他现象,具体例如由于以下原因,在液压系统中产生的噪声:

各种液压机械结构的振动和摩擦分析抖动引起的,与轴承滚珠和滚柱轴承,在缸孔板,如由往复运动的柱塞上,鞋的变量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振动的倾斜轴的轴线中的不平衡引起的振动斜板面之间的摩擦,振动会发出一定的噪音。

(一)通过液压的原因产生的噪声

液压噪声主要是由于空化,压力脉动的困油现象(油命中的现象)造成的。液体流和其他液压原因。

(二)油压泵的噪声

在液压系统中的主噪声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液压泵的脉动流动的泵,管,其固有的流量脉动噪声的压力脉动引起的压力流体流量脉动的固有特性。此外,液压泵困油和活塞泵的侵入流的压力的影响,会产生噪音。例:2000T液压机立法泵,BE740弯曲的变量泵,零对称开阀板。泵缸的旋转过程中,位于柱塞腔中的液体,并打开排油室的瞬时的巨大压力的影响,从原始的烹调器在上死点。同样,位于下死点的柱塞腔中的吸液压力突然下降的机油压力,排放压力冲击,使液压泵原来固有的流量脉动更加激烈。经试验证明,在当前生产的液压泵的困油现象是也很重要的原因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液压泵的设计和制造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控制阀产生的噪声

控制阀是一个噪声源,在液压系统中,最常见的是通过阀口的节流作用产生,可以被转换成动能,以使压力,以产生高的流速在节流孔,流率有时可达至100?150米/正(通常简称为喷射现象)。下面的节流孔通路截面速度不均匀,压力低于大气压,并溶解该油状物在空气中分离出来,导致在一个大的气泡数。这些气泡在所述阀体的下游侧和管,由于在拾取中的压力油的流动,并消失,将生成200H2噪声更加。此外,由于至油流率不均匀性的喷流的状态中,将产生涡电流,或由于液体的流动被切断,会产生噪声。

自激振动的噪声经常发生的,像一类的泄压阀,顺序阀,压力减少阀的控制阀的阀芯在弹簧支持,当弹簧系统(包括油的弹性)和质量,阻尼系数与线有关的参数相匹配的负载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阀芯将由于摇晃的其他部分(如压力脉动或振动源),以产生一个连续的自激振动和异常噪声。一些滑阀,打开的自激振动引起的电源和伺服阀等,也很容易发送一个高频率的声音是一般的嗡嗡声,压力和温度越高,这种现象更可能发生。

在一些液压系统,由于方向控制阀突然关闭或开放引起液压冲击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如当电磁切换阀快速切换通道突然关闭或油流的突然重定向,和电磁阀突然打开,使液压泵卸载时,会产生液压冲压件。的电磁阀的一般动作时间0.08?0.12S,快速开关(低压)由高压转换,能量释放造成的压力波动管,并沿管道方向的声音传播的速度,当发送到液压缸,泵或其他大型一室,有必要引起这些方面的冲击振动和噪声,这种噪声通过合理设计的阀门,如设置缓冲机制,或使用一种分层的方法卸载尽可能减少液压冲击可能。

二、管道噪声

管道一般是由于外部原因引起的振动噪声,管,结构,大小和形状等的阻抗的固有特性,并且确定它自己的自然频率,它会产生共振,产生较大的影响的噪声液压系统,如泵的吸入管细长形成的噪声引起的空化,使用的软管隔离和吸收压力脉动,从而减少噪声。

三、噪声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噪音,它往往是先开始的噪声源识别。一般有两种方式,以减少噪音:从根本上出发,无论是在降低噪声源,远程控制溢流阀,质量要高标准。不过,如果系统是专门为设置的防线,在电动机的基准组合,其他的声学处理是为了防止噪音扩散。泵出口连接管周围挖基础的高功率电源有一定的宽度。内部填充与松散的材料,并且这可以防止传播的振动时的功率源通过的基础上运行。

总之,只要认真创造条件做好以上几项防振、隔振、降低噪声的措施,就能有效地降低和防止噪声的传播,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对人类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刘庆国.《新型圆管材滚切机》.专利申请号:200810080216

[2]于恩林.《气动式小直径精密管材滚切机的研究》.钢铁,第32卷,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