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客户发言稿

时间:2023-03-10 14:50:15

导语:在客户发言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客户发言稿

第1篇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五十年代立社之初开始,积极支持国家建设,累积人民财富;发放不同额度贷款,解生活燃眉之急,兴厂矿辉煌之峰。在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当之无愧的主力军,给我们民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金融政策和一流的金融服务,为“城乡一体化”“共建和谐社会”的历史篇章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凯歌!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以支持农业为立足点;以帮助农业发展生产为服务的宗旨。钞币,是冰冷无情,但农村信用社中传递钞币的手,却是暖人心肺的。在信用社的柜台服务中,我们感受到了“手握手的承诺,心贴贴心的服务”。我们感受着信用社给予我们的帮助和热情,我相信,这种良好的银企关系必将在日后的发展合作中继续深化下去。

近年来,农信始终围绕着“三农”问题,加大了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在我镇开办了资金汇兑、储蓄、农资配送、报刊订阅等业务,积极支持农户贷款,带动了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持了一批农村优质个体经营大户和优质个人综合消费客户,开展中高端个人信贷业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称赞和欢迎。

虽然我镇中小企业的产值增幅还远不及大型企业,但农信却看到了我们独具的活力的潜力!近年来,农信领导高度重视,带头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调研、座谈,并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经营模式、机构设置等方面特点,提出了“巩固"三农"阵地,积极支持个体经营户和小企业发展,努力打造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新品牌”的经营新思路。长期以来,融资难是我镇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一个门槛,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农信调整了信贷准入、信用评级、信贷审批、资金管理和操作流程,不仅加大了对本地中小型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并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从融资、结算、咨询等方面予以扶持,通过网银、pos机、银行卡、理财业务和业务的配套应用,增强了我镇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农村信用合在确保“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还大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园区建设,大力支持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及个体工商户,为我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借助信用社的资金帮助发展起来的农户企业,镇米厂多年来一直与信用社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业务往来,多年来,在信用社的支持下,米厂取得了相当好的效益,这得益于信用社日益创新的金融政策和相关信贷制度。最近,农行推出营销了一款贷款产品,无需担保与抵押,授信额度即可达到100万元,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的政策,这将会对我们农户企业提供非常有利的金融支持,适合我们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希望信用社也能尽快推出类似的贷款产品,我相信,作为与信用社建立了多年良好关系的各个企业,将会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的业务往来,优先考虑从信用社贷款,我们米厂也毫不例外。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农信的合作,不断巩固良好的银企关系,与农信一起携手共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促进我镇经济的全面发展,使镇真正成为新世纪发展的投资热土和创业福地。

第2篇

“万事开头难”,企业在全业务经营初期,客户对我们业务的认识度不会很高,而且客户经理本身也缺乏一定的营销经验,在营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这样必然会影响客户经理的情绪,甚至使一些人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失去信心。通过客户经理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客户经理树立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全业务经营工作中。

全业务经营的胜负,关键在于有效发展和科学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旧的思想观念。要坚决破除一切与科学发展观不想符合的观念,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上来,从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的思维定势转变到科学务实创新的思维上来,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科学统筹、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等新观念,进入到思想深处、落实到工作实践,真正转化为推动本职工作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在发展中要深刻贯彻落实xx总经理提出的强化科学发展、强化企业价值、强化精确管理、强化诚信经营、强化执行力的五个意识要求,才能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转型,归根结底就是求变,我作为一名客户经理要以饱满的热情直面竞争,以贴心的关爱服务大众。我们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运营模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种种迷惑和万般挫折,但只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脚踏实地地把转型工作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求变求实中形成合力,我们才能在面对困惑,面对困境时,多一份淡定的心境、应对的能力,我们企业的步伐才能踏准以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进军号角!

第3篇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思想方法论。根据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来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就是要按照遵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查清楚周围环境的现状,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不产生大的负责影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评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工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科学、客观、公正地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把好环境保护的第一道关口,防止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失误。

一、环境影响评价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从科学发展观与环保的历史渊源看,几十年前的世界环保主义思潮产生了国际三大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依据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最初的项目环评到区域环评,再到现阶段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环保意识的转变过程,从局部到区域,从近期到战略,从科学到更科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成功我国项目审批的一项目重要的和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环境问题从一定程度来讲更是一个大结构和大布局问题。单个项目的工艺技术都比过去更先进、更环保,但挤在一起是否合理?生态环境是否承载得了?这是规划环评要回答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单个项目环评没有这个能力。为了从国家发展战略上推行科学发展观,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规划环评的法规。

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的社会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环境公平和社会公平密切相关,环境的不公平必然加重社会的不公平。马克思说:“物与物关系的背后从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用中国哲学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环保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公众参与是环境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环保领域第一部有关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不仅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而且规定了参与环评的具体范围、程序、方式和期限,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充分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的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决策的正确性。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在立项阶段或前期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目前已将之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程序可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具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公众参与过程也体现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有关部门对公众利益和权利(如居住权)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然而,尽管我国对响评价工作中公众参与一直在进行研究并不断实践,但对于具体操作却没有详细规定,使得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公众参与,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必要。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项目方或者环评工作组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使项目能够被公众充分认可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对公众利益构成危害或威胁,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里的公众系指一个或更多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l、大多位于项目范围或位于项目的影响范围内直接受影响的人群,即预期要获得收益的人、承担风险的团体、利益相关团体;2、受影响团体的公共代表:国家和省政府的代表、地方官员、传统的当局人员、地方机构、私有行业代表;3、其他感兴趣的团体:环评中公众参与包括听取项目所在地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团体、学术团体或居委会代表。征询受影响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重视公众参与的质量,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第4篇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笔者看来,“可持续”三个字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最重要的应当首推资源和环境保护。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指标而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毁坏殆尽,那么到头来各项发展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说过:“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阐述观点鲜明,立意深刻。

在前些年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远的不说,20__年5月无锡太湖的“水污染事件”就是一例典型的反面教材。太湖流域富甲天下,许多沿湖城市被誉为“太湖明珠”,但就是这样一个地区,由于前些年管理不善,工厂企业过度排放,最终爆发大规模蓝藻而造成水体污染,致使居民用水都成了问题。回过头去再治理,费用却让人触目惊心。有资料显示,“在治理太湖污染方面,国家一期总投资已达110亿元,即将进行的二期治理预算将达1000亿元。两项累计,太湖治污资金庶几可以兴建半条京沪高铁。” 除了中央财政投入,江苏地方政府每年也在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以上是太湖治理方面的直接投入,如果再加上因水体污染而造成的疾病治疗和农业、渔业损失等,其数字将大得令人乍舌。诚然,以太湖为依托,沿湖周边的经济曾一度获得过飞速发展,但是等到太湖水危机到生命健康、制约到经济发展之时再回过头去把当时赚到的钱拿出来加大治理,怎么看都像是在折腾,而且折腾过程中还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流域生态给搭了进去……太湖污染只是前些年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类似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并不鲜见。这里就更不屑说那些因规划失当、过度采挖而造成资源破坏的事例了。

当然,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及时进行弥补总比放任自流要好得多,可是如果在经济发展之初就把环保问题摆到突出位置上来,不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了么?大自然每次带给我们的教训都是十分深刻的,这促使我们必须要真正去尊重自然规律,既不能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也不能顾此失彼,盲目发展,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措施。

一是要科学评价发展速度,避免短视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个地区和城市发展得如何,首先不能以经济指标论英雄,而应该把环保指标与经济指标同等考量,二者兼顾,缺一不可。其次是在地区重大发展规划和大高外项目的引进立项上,一定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因为可以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就当机立断,匆匆上马。必要时,要听取人文、地理、环保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除了要考虑到现时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足空间。政绩不是提高了几个经济数字,也不是留下了几片楼盘,更不是建了几个工厂、修了几条道路,而是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如果人们住着高高的楼宇,走着平直的大道,穿着华丽的外衣,却不得不每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喝着污染的开水,吃着有毒的蔬菜,然后再把大把大把的钞票花在医院里,那就算不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发展也就是畸形的。因此,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引导规划者和决策者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良好标尺,必须深入研究,通盘考虑,科学制定

二是要严格落实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加强责任追究。很长一段时间里,污染企业和环保执法部门都在玩一种“猫鼠游戏”。有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偷排偷放或超标排放,执法部门来了就开动净化回收设备,或者干脆将生产暂时停下来,人一走,依然故我。有的政府部门为了财政和税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直接导致了制度不落实,执法不严格,污染不治理。有些地方和部门还采取“以罚代管”的方式来处理违法排放,也进一步助长了部分企业明目张胆、我行我素的生产行为。因此,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严肃法律制度,认真落实环保措施,绝不能姑息迁就。除了经济处罚外,还要加强对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追究,使双方都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生产者守法经营,管理者依法行政。只有这样,才能把资源和环境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的教育引导。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引导民众建立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做到发展不忘环保,创新创业不忘生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有道是“毁易建难”,资源和环境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科学家预测,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地球环境进一步恶化,那么到本世纪末,地球上将只剩下10亿人还在艰难的活着……”这样的描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第5篇

一、××市资源和环境的基本情况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如何以最低的环境代价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同时

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我市是处于资源匮乏、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面临极大的挑战。

首先××市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地表水资源极其匮乏。根据××市在××河上的分水协议,××市在××河占有的地表水资源为每年0.97亿立方

米/年,人均占有仅为84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是维系全市居民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全市地下水补给量为1.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2亿立

方米/年,可开采系数为0.59,目前年开采总量为0.52亿立方米/年,扣除现有地下水开采量,全市地下水开采潜力为0.5亿万立方米/年。近年来,随着全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开干齐乡的农业开发,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左右的速度下降,我市开干齐区域一带的泉水已经干枯,一些自流承

压井开始出现季节性断流。

其次我市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城市,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计,××市辖区总面积110989.2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699.59公顷,园地面积263.31公顷,

林地面积12425.09公顷牧草地面积约72761.90公顷,其他农用地2708.11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757.50公顷,水利设施499.27公顷,交通用地面积721.85公

顷,未利用土地面积3973.30公顷,其他未利用地180.29公顷。我市户政管辖人口29.4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人口数量与资源的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同

时,由于生产生活中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严重的水体污染。××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经城市排水管网输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氧化塘进行处理。少

量的工业废水的排放则因其污染成分复杂,排放浓度高,量大,难以治理并直接或间接地排向地表水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春夏季又引污水灌溉,造成土壤质量

下降

2、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气,不合理的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活质量。

(二)水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1、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协调

(1)地下水开发严重超采。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市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1992年—2007年间最大降深达6.17米,多年平均降幅达0.37—0.68米。

(2)水资源管理权分离。水质管理和水量管理分离,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节水,管节水的不管治水。河道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

分离,××市供水水源地保护由城建局负责,农林水牧局作保护规划,农七师负责管理××河水的调度。

2、生态系统恶化。××市地表水资源贫乏,淡水资源年补给量比较少,随着××河饮水工程进一步完善,天然河道的水在河流上游就被引入了防渗引水渠,使××河对

地下水的补给功能大大降低,这不但影响到了××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水质降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会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状日益严重。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或疏干地下含

水层,使得原本依靠地下水生长的植物严重枯萎和死亡,造成地面沉降和生态系统恶化等现象。

3、水资源浪费严重。2007年,全市万元gdp取水量为158.75立方米,人均用水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还很低,与先进地区

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利工程老化,田间设施差,配套不完善,灌溉方式陈旧;工业设施陈旧、节水水平低,我市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多为传统企业,设备

陈旧,技术和管理落后,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在加上政策管理措施薄弱,节水机制不完善,节水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水

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地土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市城市用地总面积由1996年的23.25平方公里增至2006年的24.78平方公里,年均增幅15.3%,各类城市用地除特殊用地之外,其他各类用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市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及绿地等四类主要用地占城市建设比重为55.73%,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建设用地结

构距离国标城市规划规范(60%-75%)还有一定的距离。

2、城市土地生态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城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园林绿化、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投入较多,因而也更为持续。××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关注发展

速度,更关注城市化质量的不断提高。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区域环境噪声值等指标亟需加强,以增加对土地生态建设的投入,创造更好城市生态环境。

3、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十五"期间我市的土地开发项目大部分未经环保部门审批,高质量高起点的土地开发面积较小,土地缺乏统一长远科学的规划。部分

土地开发规模大,实际开发能力小,只顾数量,不求质量。有的土地开发项目因为资金困难,抽水成本较大,水量不足,而引发搁荒等生态风险问题。

4、土壤质量下降。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扰动了地表,原始植被破坏严重,开发后通过机械压实土壤,破坏了土壤结构。部分土地因为资金的原因,在开发后长期闲

置,处于半搁荒状态,农田防护林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减弱了水土保持能力,在遇到雨时,拦蓄地表径流及涵养水土能力低,引起或加剧了水土流失,也造成

了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土壤风蚀、沙化,成为荒漠。另外,污水灌溉也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宣传,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鼓励公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

各项环保政策。环保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尤其是在3月12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等节日采取各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从自身做起广泛开展节水节能活动,在全民节水节能活动中起模范作用。各级机关要普及节水节能用品,完善水表、闸阀防漏设施,加强用

水计量和统计,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加强用电管理,办公人员做到人走机停,杜绝长明灯,不浪费每一度电。

(二)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应专门成立由市长直接领导的,党办、政办、宣传、水利、计划、经贸委、建设、环保、农业、林业、畜牧、气象、土地等相关负责人

共同参加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小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坚决执行五个“统一”的方针。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征收

水资源费,从根本上改变各部门协调不力,推诿扯皮的现象,形成高效的运作体系。

成立由兵团、部队、驻市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或领导管理小组,制定统一管理目标,共同商讨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保护有

限利用水资源,达到水资源不受污染的目的,防止一边保护,一边污染的现象。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对国家明令禁止、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已经且造成污染的企业,特别是对我市造成重要污染的

企业,按照以新带老的原则,把污染治理与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污染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3、制定企业节水制度。通过对主要工业企业用水测试工作,摸清企业用水现状与用水结构,分析节水潜力。制定并主要企业或产品的用水定额,逐步实现用

水定额管理与节水评估,审核制度。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同时,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水资源的

循环利用和节水技能的采用。

(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1998年审议通过的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审批和管理土地,确立了规划在用地制度中“龙头”地位。

1、认真审查把关,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建设用地供地的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严格批地,杜绝粗放式

的“圈地”现象。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多种措施充分消化吸收被闲置的土地,在审批用地中应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作严格审查。

2、加大城市土地结构优化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创建人居优秀城市。

要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从追求单一地块的利用效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城市土地整体结构功能的最优化。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绿地面积,加强对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和噪声污染整治,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通过土地置换来显化城市土地资产价值

目前,××市土地利用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一、二、三产业用地比例不协调。效率低下的工矿企业或行政机构占用

土地附加值高的城市中心地段,而部分商业用地相对比重较小且区位优化度不高。为了实现土地优化利用的目标,目前最佳的途径是在企业改制和城市土地使用制

度改革的基础上,转换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将利用率低和综合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重新配置。

(四)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建立有效的环保监督责任机制。

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管体系,形成一个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配合、舆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

第6篇

根据**学组发[20xx]6号文件精神,市政协办公室牵头组织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计委、市农林水牧局四个单位对课题四“加强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融

合发展对策研究”的第1个子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资源和环境的基本情况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如何以最低的环境代价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同时

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我市是处于资源匮乏、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面临极大的挑战。

首先**市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地表水资源极其匮乏。根据**市在**河上的分水协议,**市在**河占有的地表水资源为每年0.97亿立方

米/年,人均占有仅为84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是维系全市居民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全市地下水补给量为1.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2亿立

方米/年,可开采系数为0.59,目前年开采总量为0.52亿立方米/年,扣除现有地下水开采量,全市地下水开采潜力为0.5亿万立方米/年。近年来,随着全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开干齐乡的农业开发,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左右的速度下降,我市开干齐区域一带的泉水已经干枯,一些自流承

压井开始出现季节性断流。

其次我市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城市,根据20xx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计,**市辖区总面积110989.2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699.59公顷,园地面积263.31公顷,

林地面积12425.09公顷牧草地面积约72761.90公顷,其他农用地2708.11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757.50公顷,水利设施499.27公顷,交通用地面积721.85公

顷,未利用土地面积3973.30公顷,其他未利用地180.29公顷。我市户政管辖人口29.4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人口数量与资源的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同

时,由于生产生活中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严重的水体污染。**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经城市排水管网输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氧化塘进行处理。少

量的工业废水的排放则因其污染成分复杂,排放浓度高,量大,难以治理并直接或间接地排向地表水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春夏季又引污水灌溉,造成土壤质量

下降

2、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气,不合理的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活质量。

(二)水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1、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协调

(1)地下水开发严重超采。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市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1992年—20xx年间最大降深达6.17米,多年平均降幅达0.37—0.68米。

(2)水资源管理权分离。水质管理和水量管理分离,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节水,管节水的不管治水。河道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

分离,**市供水水源地保护由城建局负责,农林水牧局作保护规划,农七师负责管理**河水的调度。

2、生态系统恶化。**市地表水资源贫乏,淡水资源年补给量比较少,随着**河饮水工程进一步完善,天然河道的水在河流上游就被引入了防渗引水渠,使**河对

地下水的补给功能大大降低,这不但影响到了**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水质降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会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状日益严重。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或疏干地下含

水层,使得原本依靠地下水生长的植物严重枯萎和死亡,造成地面沉降和生态系统恶化等现象。

3、水资源浪费严重。20xx年,全市万元gdp取水量为158.75立方米,人均用水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还很低,与先进地区

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利工程老化,田间设施差,配套不完善,灌溉方式陈旧;工业设施陈旧、节水水平低,我市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多为传统企业,设备

陈旧,技术和管理落后,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在加上政策管理措施薄弱,节水机制不完善,节水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水

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地土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1、城 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市城市用地总面积由1996年的23.25平方公里增至20xx年的24.78平方公里,年均增幅15.3%,各类城市用地除特殊用地之外,其他各类用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市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及绿地等四类主要用地占城市建设比重为55.73%,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建设用地结

构距离国标城市规划规范(60%-75%)还有一定的距离。

2、城市土地生态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城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园林绿化、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投入较多,因而也更为持续。**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关注发展

速度,更关注城市化质量的不断提高。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区域环境噪声值等指标亟需加强,以增加对土地生态建设的投入,创造更好城市生态环境。

3、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十五"期间我市的土地开发项目大部分未经环保部门审批,高质量高起点的土地开发面积较小,土地缺乏统一长远科学的规划。部分

土地开发规模大,实际开发能力小,只顾数量,不求质量。有的土地开发项目因为资金困难,抽水成本较大,水量不足,而引发搁荒等生态风险问题。

4、土壤质量下降。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扰动了地表,原始植被破坏严重,开发后通过机械压实土壤,破坏了土壤结构。部分土地因为资金的原因,在开发后长期闲

置,处于半搁荒状态,农田防护林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减弱了水土保持能力,在遇到雨时,拦蓄地表径流及涵养水土能力低,引起或加剧了水土流失,也造成

了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土壤风蚀、沙化,成为荒漠。另外,污水灌溉也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宣传,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鼓励公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

各项环保政策。环保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尤其是在3月12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等节日采取各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从自身做起广泛开展节水节能活动,在全民节水节能活动中起模范作用。各级机关要普及节水节能用品,完善水表、闸阀防漏设施,加强用

水计量和统计,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加强用电管理,办公人员做到人走机停,杜绝长明灯,不浪费每一度电。

(二)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应专门成立由市长直接领导的,党办、政办、宣传、水利、计划、经贸委、建设、环保、农业、林业、畜牧、气象、土地等相关负责人

共同参加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小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坚决执行五个“统一”的方针。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征收

水资源费,从根本上改变各部门协调不力,推诿扯皮的现象,形成高效的运作体系。

成立由兵团、部队、驻市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或领导管理小组,制定统一管理目标,共同商讨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保护有

限利用水资源,达到水资源不受污染的目的,防止一边保护,一边污染的现象。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对国家明令禁止、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已经且造成污染的企业,特别是对我市造成重要污染的

企业,按照以新带老的原则,把污染治理与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污染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3、制定企业节水制度。通过对主要工业企业用水测试工作,摸清企业用水现状与用水结构,分析节水潜力。制定并主要企业或产品的用水定额,逐步实现用

水定额管理与节水评估,审核制度。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同时,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水资源的

循环利用和节水技能的采用。

(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1998年审议通过的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审批和管理土地,确立了规划在用地制度中“龙头”地位。

1、认真审查把关,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建设用地供地的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严格批地,杜绝粗放式

的“圈地”现象。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多种措施充分消化吸收被闲置的土地,在审批用地中应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作严格审查。

2、加大城市土地结构优化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创建人居优秀城市。

要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从追求单一地块的利用效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城市土地整体结构功能的最优化。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绿地面积,加强对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和噪声污染整治,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通过土地置换来显化城市土地资产价值

目前,**市土地利用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一、二、三产业用地比例不协调。效率低下的工矿企业或行政机构占用

土地附加值高的城市中心地段,而部分商业用地相对比重较小且区位优化度不高。为了实现土地优化利用的目标,目前最佳的途径是在企业改制和城市土地使用制

度改革的基础上,转换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将利用率低和综合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重新配置。

(四)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建立有效的环保监督责任机制。

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管体系,形成一个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配合、舆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

第7篇

1 研究背景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

职业教育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组织课程应打破任务之间的界线,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职业教育要成为一种对学生有意义的教育,内在地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必须使教学变成能产生显性工作成果的活动,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

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项目课程已被职教界的广大同仁所接受。并在不少高职院校中付诸实践。项目课程的出现源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项目课程作为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建构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具有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课程改革中被看好,并已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项目课程的理论内涵和特征,可以认为项目课程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模式。

2 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2.1 营养风险的筛查和评估现状

研究证明,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等)的发生,同时也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更易受益于营养支持。由于临床营养师的缺乏,医生对营养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营养筛查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护士每天的工作中和病人频繁的接触,测量身高、体重、了解病人的进食情况等基础的收集资料都是营养筛查非常重要的一步,这对于筛选出有营养风险的病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 ASPEN)和欧洲肠外?c内营养学会(ESPEN)均建议应常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对护理对象进行必要的营养筛查。发现病人存在的营养风险,以便提供恰当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2.2 护理人员对营养风险筛查的态度及认识现状

有关营养风险筛查实施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临床实施营养筛查的实际情况尚不令人满意。Foltz等研究显示,90.2%的医院或机构有营养筛查指南,但不同医院或机构实施的现状不同,其中45.9%使用标准的评估表格,10.6%的医院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Rasmussen等对丹麦857名医务人员的调查发现,77%的调查对象认为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但真正实施的只有24%,52%的调查对象认为临床需要有效的筛查工具。

大多数护士面对营养问题有无能为力之感,作为营养支持的实施者在工作中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对营养问题没有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台湾等地明确了护士职责中评估环节包含对患者营养风险的评估;内地总院也开始了对护士营养管理知识的相关培训。

2.3 护士营养风险管理项目课程开况

护士现有的营养知识主要来自于工作中的摸索、查阅书籍,多数是以自学为主,缺乏专业的、系统的、正规的培训和学习,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没有设置营养护理学课程,对营养风险项目管理过程更无从涉及,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

3 研究目标

① 开发护士营养风险管理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教材,用于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②通过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可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项目课程开发能力,从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以达成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培养目标。

4 研究内容

①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护士营养风险管理项目课程标准。②项目课程内容的研究。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项目课程内容,重点是护士营养风险管理的方法、途径和评价。制作PPT,撰写教案,编写学生任务单、评价表,拍摄教学微视频,完成教学资源库的构建。③项目课程实施的研究。实施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授课。④评估及反馈的研究。重点是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来评价教学效果,通过评估反馈修订完善项目课程。

5 研究价值

通过学习护士营养风险管理知识,提高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其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编写供学生使用的护士营养风险管理的教材,推广临床营养风险管理的知识,与临床需要一定程度的接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营养方面优质的服务。通过本项目课程开发,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6 研究思路

在查阅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调查与分析,从而确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收集临床案例和其他资源编写教材,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实施,评估反馈后完善修订项目课程并进行成果推广。

7 研究方法

7.1 文献研究法

尽可能收集、掌握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相关的政策文件,并对文献全面梳理,为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及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的构思奠定基础。

7.2 调查研究法

结合呼吸科、胃肠外科、ICU等科室的工作现状,对护士、实习护生等进行座谈、问卷等调研。听取行业专家对学校教育相关建议,设计护士营养风险管理项目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

7.3 行动研究法

应用开发的护士营养风险管理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中开展教学,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估反馈不断完善护士营养风险管理项目课程,以便更好地在同类学校中进行成果推广。

第8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the advantage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education,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public relations course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关键词: 公共关系;高职教育;互动式教学法

Key words: public relation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a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85-02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是一门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关系已在人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均已开设公共关系课程。

通过营造多边互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教学环境过程,从而达到不同的观点碰撞交流,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讨性,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称之为互动式教学法。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紧密,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中通常都会使用互动式教学法来教学的。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能真正用于实践的理论才是对学生以后工作中有帮助的理论。做到学以致用,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给从事公共关系教学的老师提出的课题。

互动式教学法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点。要求老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灵活运用。主要包括主题讨论式互动、归纳问题式互动、精选案例式互动和多维思辨式互动。这些互动形式具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优点,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摆脱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师生互为课堂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开阔思路。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教学热点上要求教师来选择大部分学生熟悉,最好是最新的热点和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在教学重点上教师要自己吃透大纲和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选择的互动问题具有一定的重点性,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疑点上,要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③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显,既是互动式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要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多角度思考问题。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能力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互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才能营造出新型的主动研究、探索,不断创新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公共关系的学科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课堂中具体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下几种为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中的具体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互动教学法最基本的方式。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回顾,提出一些问题,引入新的要讲解的内容。在课程开始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最终找出答案。教师通过对课程的一些要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在一开始就明确本次课程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的问题。如在讲公共关系发展历程时,以子产不毁乡校、巴纳姆报刊宣传活动、艾维李的公关实践为例,慢慢引出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现在被广泛运用在法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的教学中。公共关系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解答案例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挖掘规律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获得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运用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增强学生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在授课过程中,每个专题都可以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从专业报刊、互联网以及自身的实践中收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先采用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的重点指导要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直接告诉学生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或争论上下结论,而是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这样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模拟策划写作是公共关系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在公共关系策划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框架、分析步骤、公关策略等知识培养学生策划写作的能力,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要点和能力。教师根据校企合作的单位可以设定一个特定行业或者品牌,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题后,深入企业内部了解相关的资料或者访谈,然后开始撰写公共关系策划,完成后在课堂或者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和成果评定。

教师在某个专题教学中设定场景,让学生尝试扮演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特定背景环境下进行换位思考,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实际工作的努力称为角色扮演。例如在讲授公共关系危机的内容时,将学生划分为代表不同利益的团队,有媒体团队、政府团队、受害者团队、工会团队、慈善团队等等,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危机管理团队需要根据资料对危机进行处理,应对不同的利益群体;而其他团队成员需要站在自己代表的利益角度换位思考、质疑或为难危机管理团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扮演以及自身扮演出现的问题,通过模拟后的指导,来学习各种交流技能,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这样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积极性。企业互动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特色。现在高职院校普遍与企业之间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不仅仅涉及学生就业实习对口的问题,也涉及到具体教学的互动合作。邀请相关行业或者企业的资深人士走进课堂,针对特定的主体展开演讲,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组织学生定期寻访相关的企业和公司,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运作和企业文化,这些都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也弥补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上的不足,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上交流提供机会,而且也是教学必要借助的一种手段。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是声、光、电一体,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课堂书写工作,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由于公共关系学科实践性的特征,要求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中大量运用。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是互动式教学法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尝试,逐渐归纳出互动式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心得和方法。互动式教学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和课堂的把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较大的挑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反馈和评估,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居延安.公用关系学(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廖为建,余明阳,李道乎.公共关系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徐华.对职业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

第9篇

【摘 要】文章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积极寻求和探索的特点,以移动互联“育树成才”APP管理为基础,在第二课堂运行管理中,建立起以工作岗位能力和创新项目为导向的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学风建设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育人成才”APP 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运行机制

一、前言

在高职教育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二课堂”活动作为高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广泛关注和重视。而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快了工业自动化的进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人数也在增加,但企业又难以招到合适的技术人员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从职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高职院校除需要培养学生相关的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培养其很好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课堂是培养专业技术的主要根据地,以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训等为主;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效开展二课堂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自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1]。

本文根据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第二课堂的运行情况,分析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借助移动互联APP,解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矛盾问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优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第二课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第二课堂的团体主要由学生会、电气兴趣小组、单片机兴趣小组、科协等文艺体育类社团和专业社团组成。电类专业第二n堂的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对于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在参与的面上,还是局限在少部分人。学院内的社团活动大多以文艺活动为主,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有限,造成很多学生除认真上好专业课以外,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2]。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

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与管理措施相对滞后。指导教师受主体工作量、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对第二课堂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存在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偏少或没有,指导不及时、不到位等情况。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活动虽然形式很新颖,但是没有深度,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参与面窄,实效性很差或因得不到支持而无法组织。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硬件基础不够

电气类的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活动或专业性质的社团活动,需要的硬件基础高,材料费用相对贵,场地要求高,导致社团活动量不够。这几年学校在场地、材料方面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满足第二课堂专业社团的活动开展,不能很好地开展专业社团活动,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运行效率与效果[3]。

(四)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目前,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对职业教学环境的不适应,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心、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兴趣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妨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更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和职业生涯。如何在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何在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能力和特长各有不同的情况下,实现人人成才,已成为我院乃至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4]。

三、“育树成才”APP的第二课堂运行管理设计

根据对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运行情况的分析,我们开发运行了基于移动互联的“育树成才”APP第二课堂管理体系。

(一)总体思路

“育树成才”是一套师生交互的学习管理平台,采用APP推送形式,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个学习指导的交互通道,用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指挥、监督、能力监控、创新人才培养等。其运作方式是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蓝本,结合企业中主要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开发了项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仓储管理岗位、文件处理岗位和商务销售岗位等五个工作岗位,依托学生手机终端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进行岗位细化和岗位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创新科研活动为主,文娱活动为辅。每次项目活动会根据五个岗位确定岗位人数,并在系统中公布,以APP手机推送的形式,发送到全体成员的手机终端。在“育树成才”的手机终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提出主要完成的任务和岗位申请。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手机APP或PC客服端填写进度表、完成情况表、材料使用和调度情况表,上传整理的文档资料、图纸、图片、视频等资料,从而记录每个成员的任务、实施情况、成果等情况。需要指导时,学生向系统申请,自动把问题推送给多位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各位指导教师可以在课余时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线上、线下快速解决并引导。项目活动的参与成员需对责任感、心理适应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交际能力等十大能力进行定期网络互评,为岗位能力评价提供实时评价数据。

如图1所示,此系统由用户模块、任务管理模块、仓储管理模块、项目监控模块、互动模块、评价模块和荣誉展示模块组成。用户模块与互动模块形成全体人员的实时交互学习平台,仓储管理模块、项目监控模块和互动模块形成项目实施的实时跟踪和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调度,荣誉展示模块与评价模块形成项目活动过程的实时评价[5]。

(二)工作岗位能力细化下的评价体系

“育树成才”APP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块,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设定评价指标,对工作岗位能力进行细化,从第二课堂的活动组织的效率、创新项目活动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岗位能力的过程监控等方面,确立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工作岗位能力的强与弱,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规划。工作岗位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责任感、心理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其能力覆盖面广,涵盖能力多。第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其他的心理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在第二课堂管理系统的评价体系设计中,我们参考了山东大学学院马晓琳博士的论文调研数据《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第二课堂培养体系》[5]。其调研了德国博世汽车(长沙)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长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能力细化。结合参考数据和调研数据,引入了责任感、心理适应能力等十大能力。如表1所示,每个岗位对应的能力大小用权重数值来体现。可以从表中看出一定规律:责任心、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权重值比较高,在第二课堂项目活动评价中,处于重点关注培养的对象。

“育树成才”管理系统会根据项目活动的表现和记录情况得出一个参与“活力值”,乘上对应的岗位能力权重值,得到一定的学习能力分数;并对分数进行曲线分析,实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和指导教师,以对学生进行能力引导,配以实时互动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性和执行效率。

四、运行平台的成效分析

基于“育树成才”APP的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的建立,以此推广工作岗位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创新项目活动,实现了有效的“三实时”互动跟踪体系:实时交流互动;实时工作岗位的能力激发;实时的第二课堂过程监控和评价。如图3所示,创新项目的过程监控图。良性的交互指导与监测,促进了第二课堂的良性发展。

图3 创新项目活动的实时过程监控框图

(一)良性的互动交流,打破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流壁垒

依托于“育树成才”APP交流互动平台,经手机终端APP发送需要交流的知识点,经平台把相关内容推送给各位教师、学生等不同的人群,一位指导教师可能没有时间处理,但其他教师可以及时跟踪解答、引导、创新。这就解决了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引导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解决了第二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矛盾问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局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而是点与面之间的交流。第二课堂一系列问题的快速解答与引导,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促进了第二课堂的快速发展。

(二)以创新项目为引导,工作岗位能力为舞台,引导和培养不同性的人才,为实现人人成才做好了铺垫

以各类兴趣小组或专业社团为载体,依托第二课堂的五个工作岗位,搭接兴趣小组或专业社团之间的互动桥梁,规范了第二课堂的活动,强调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各类兴趣小组或专业社团的活动以创新项目为主体,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与特点。

第一,社团活动打破了以文艺体育类为主的活动形式,而以创新项目的设计为主体。创新内容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由浅入深,从普遍性基础创新到工业自动化模拟设计,整体内容逐步深化。

第二,创新项目依托APP推送给手机终端,扩大了参与的面与人员结构,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项目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育树成才”APP系统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过程监控、交互,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和能力提升,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性、成就感与信心都得到了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强项。

第三,创新项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育树成才”APP管理系统对五个工作岗位活动的工作进行了量化,注重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设置的挑战性、目标任务的完成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新的锻炼,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活动过程量化考核评价,体现了学生能力、展示团队结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工作岗位细化,分为十大能力,从管理到技术,从维护到文档整理,贯穿了整个工作流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发展需求,积极进行能力细化下的数据供给分析,实时显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四)实时的沟通与数字化管理,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对第二课堂的所有资源进行了二维码的数字化仓储管理,通过手机终端的扫一扫功能,对资源的使用人、使用时间、项目名称、项目进度、实时使用情况等进行数字化管理操作。通过互动交流,同一资源使用紧张情况下,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有效调度与实时管理,有效地解决了资源不够和资源使用不清等问题,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及资源的共享。

五、结论

本文以创新二课堂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建立起以移动互联APP为基础,工作岗位能力和创新项目为导向的“育树成才”模式的第二课堂运行方法,实现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风建设,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使二课堂运行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也为高职学生二课堂的开展和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为实现人人成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晨凌.构建基于就业力提升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 2016(24):164.

[2]吴地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6(04):120-123.

[3]白鹤龙.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吗,2016(0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