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意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25 11:18:02

导语:在文化意识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意识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构图;艺术创作;思维培养

所谓构图,也就是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照空间把色彩线条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现代的绘画艺术已经走向多元化,如何选择适当的构图形式并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如何让学生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就成为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绘画的基础课程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构图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等相关知识的培养,这就需要首先提高学生对构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培养在绘画创作中的具体方法。

一构图在艺术创作中重要地位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很重视对构图的研究。塞尚在艺术构思中十分重视形状、线条、色彩、体积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几何化作品构成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使原有的构图形式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构图形式在艺术家的探索下不断涌现。克利姆特的其作品中采用强烈的花纹平面化处理,是极具装饰性的绘画构图形式;现代画家毕加索的《镜前少女》的作品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圆形、方形、圆弧线,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节奏;莫兰迪的大量作品中充分的运用了对象的内形和外形所构成的不同的几何关系达到的画面的高度和谐,从而产生了宁静而略带有忧郁的美。

中国画同样很重视构图的研究,古代的绘画理论中构图又被称作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东晋时代的顾恺之提出了“置阵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中国画十分重视气势和神韵,潘天寿的构图喜欢作方形结构,常常创作奇险的境界,用以表现他雄阔、霸悍、质朴的艺术风格。

构图教学是高等教育美术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纵观整个高等教育美术教学大纲,构图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绘画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因为一切形式因素,不论是线条、形体、色块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构图之中,要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构图法则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构图教学的内容,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构图的形式法则,提高对构图教学的认识和地位,使构图教学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在现代艺术教学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艺术创作中构图意识培养方法

1把握构图原则

关于构图的规律或原则,各家所指,不尽相同,总则大同小异。差别往往在于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而基本道理多数都是一致的。中国画传统理论的阐述,立足于动感,使相对静止的山水,在画家心目中也要取势,即获得运动的倾向性。而西方的构图学,立足于静止,先讲均衡、稳定。其实中国绘画未必不要均衡和稳定。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把握构图的原则,也是真正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构图方法与技巧的关键,那么,首先艺术创作的作品能把注意力引向画面主体,也就是说,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只要使观赏者的目光渐渐投向画面主体,通过主体与陪衬画面的结合,更容易理解画面上的内涵,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认识。其次,艺术作品中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即使是抽象画其实也有一个主题。主题应该在作者心中明确,毫不含糊,但在表现上不一定使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只有主题鲜明,才能更好展现绘画目的,观赏者才能充分理解画面上的含义。最后,艺术作品应尽可能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画面主体的内容,有利于渲染画面情绪、主题的部分,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2融入构图艺术

当艺术作品中具备了上述提到的构图的基本原则时,艺术实践表明均衡、对比和完整仅仅是构图的初级阶段,也是构图的最高阶段,绘画作品要成为一幅艺术品,应该在构图上有更多美学的要求,绘画作品是一个有机体。所以,在绘画作品中融入构图的艺术才能更好的展现画面内容。第一,新颖与朴素的艺术展现,构图的原则固然应该考虑,但试想如果画家都按照原则作画,那就无法吸引住观赏者,只有新颖的构图,才能吸引住人们的视觉,利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给人以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论是色彩、线条、空白大小分配都会给人们新鲜的感觉。

同时,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往往具有朴素的特征,朴素的主题、朴素的感情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展现,韵律广义上讲是一种和谐美的规律,是造型要素在节制、推动、强化下呈现的情调与趋势。作为视觉艺术,韵律主要意味着构图中形、线、色的形式感觉的一致,包括基调及主线起承转合的和谐性,一幅具有较高艺术的构图,它不仅具有新颖与朴素感,而且要有韵律感。第三,装饰性绘画更注重主观性和规律,它可超越客观现实和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画面上的装饰性,主要是指写实性绘画的基础下其形式语言风格样式及处理手法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进行得体的“装饰”表现。

3创新构图方法

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闻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四分之三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所以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模式构图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促使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进行小构图,尤其是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的取景、不同空间透视等关系的观察与构图。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及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外的很多绘画家研究新的构图方式,如发散式的构图方式,利用空白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等,为进一步展现作品蕴含和特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1构图教学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构图教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构建构图教学单元的必要性。

2提出了从把握构图原则、融入构图艺术、创新构图方法三方面的构图意识培养方法,充分利用构图特点,更好的展现出艺术作品的蕴含。

3构图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为创作更好的艺术精品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论学生还是教师本身都应该注意构图意识的培养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蒋跃.绘画构图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尚红芝.现代绘画构图艺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7-68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第3篇

论文关键词: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义

 

1 引言

语言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有话直言,言无不尽,出于共同的知识背景人们会自动遵守经济原则,导致“惜语如金”的结果,或为了获得特定的交际效果比如委婉、回避、幽默等,而是采用间接策略,话里有话。如果对这些语言现象视而不见,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而影响人际关系。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后人对此理论的发展为分析语言的艺术和人们有效的言语沟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 研究综述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于1957年发表的《意义》一文中从语言交际的本质出发,把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 “非自然意义”。在言语交际中,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在此基础上,1975年格莱斯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意理论及人类会话活动的一条指导原则——合作原则, 对解释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英国学者Leech 从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的角度回答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他提出人们出于“礼貌原则”人文历史论文, 常常不愿坦率明言或者常常故意声东击西,解决了“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话语现象(索振羽 2007:87)。随后Levinson(1987)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信息、数量和方式原则对会话含义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徐盛桓的《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1993)等多篇文章中探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内部机制,给出推导会话含义的一般规则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沈家煊把列文森《语用学》一书的各章先后译成汉语, 内容涉及指示现象、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设和会话结构(高航 2004)。冉永平(2007: 56)尝试运用非单调逻辑的推理形式来分析话语中的含意,弥补Grice含义推导的不足,为会话含义的语用推导提供不同的视角。熊学亮(2007)综合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构建出会话含意的推理模式,使对会话含义的理解变得具体形象化。

国内研究者还探讨分析了二语听力中对会话含义的理解状况。尚晓明(1996)以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基础,指出“含意否定”、“语用移情”和荷恩等级概念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杨连瑞,张德玉(2004)撰文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对语境中话语意图的正确理解。倪秀英(2008)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对于理解言外之意的题目,正确率很低,学生的会话蕴涵推理能力普遍较弱。

3会话含义理论及应用

3.1合作原则

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目的性的,或沟通信息、咨询意见或要求索取等等。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提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 说与听者双方存在着一种默契, 一种两者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何兆熊,2000:154)。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概括而言:数量准则即所给信息不多也不少;质量准则即说真不说假;关联准则即说话要切题;方式准则即表达简洁忌晦涩。Grice认为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下四个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就会产生特殊会话含义,听话人根据这些原则, 结合语境,经过语用推理,得出多于字面意义的会话含义,即“言下之意”。 在合作的基础上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真实交际中或出于礼貌或委婉等因素有太多“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违反准则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都是说话人基于“愿意合作”的前提下违反准则而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熊学亮在?语用推理?一书中根据会话含意理论的合作原则,构建出会话含意的推理模式(2007:25):(A)话语+语境→含义 ;(B)违背准则→特殊含义。

如下是一个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片1:

A: 谁把草莓全吃完了?一个不剩!

B:好像C很滋润吗!(B, C窃笑……)

B并没有回答谁吃完了草莓,是违反了关联准则,听者应该究其原因,得出C吃了草莓,生活中B和C是兄弟,B觉得直接告状有那么点不够意思,又觉得不说不快或不答也不对,所以选择了这种违反合作原则的方式,即维护了自己“不是小人”的面子人文历史论文,又小小的“挑衅”了兄弟C。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听者一定能感受到这种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语言幽默感,至少弱化了矛盾。试想如果硬生生的直言,会有这种交际效果吗?说不定还会有言语冲突。

3.2 Levinson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Grice的四准则主要研究特殊会话含义,并且其特殊含义的推导也常凭感觉经验而来,没有给出具体的推理模式,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修正和补充。Levinson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信息、数量和方式原则是在Grice会话含义基础上发展而来,被称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不再以遵循或是违反准则来推理特殊会话含义,而是以常规关系为支柱,以研究一般会话含义为核心,并且建构出会话含意的具体推导机制。这使新格赖斯语用推理机制可以在生活上得到普及运用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概括而言,根据⑴数量原则—说话人陈述信息上要不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听话人则以弱否强,即“说弱不听强”;⑵信息原则—说话人只提供不多于交际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语言信息,听话人则扩充理解,即“说少含义多”;⑶方式原则—说话人不要无故使用冗长的、隐晦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听话人则根据表达方式的异常推导特殊含义,即“标记意深长”。

应用量原则进行推导,有关的句子应该含有可以比较其信息强度的词。Levinson利用荷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荷恩等级关系”。如下列各组词的“荷氏关系”:<certain that p, probable that p, possiblethat p> <none, not all><love, like> <all, most, many, some,few> <always, often, sometimes> <must, should, may> <cold,cool>……

在荷恩等级关系中,强项蕴涵弱项,弱项否定强项。句子里有能够进入“荷氏关系”的词,就可以根据它们的信息强度进行推导。如生活场景片段2,妈妈到校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

妈妈:这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

老师:还可以吧,……

根据数量原则及荷恩等级关系,<表现不好,还可以,好,很好>,妈妈可以做出“说弱不听强”的推断,这孩子可能不是自己想象或期望的很优秀。相信这个场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老师的委婉表达避免了尴尬局面,家长听了这句话也做好了思想准备讨论孩子的问题。

Levinson还表明三原则的运用中人文历史论文,数量原则>方式原则>信息原则,并且如果并存两种(或多种)意义相同的表达式,无标记的用信息原则推导其会话含意,有标记的用方式原则推导出无法应用恰当的信息原则推导出来的会话含义。如2009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听力对话理解:W: I need to talk to someone who knows Baltimore well. I’mtold you lived there.

M: Oh, but I was really young atthe time.

Q: What does the manmean?

男士的应答应与女士提出的告知巴尔的摩的情况相关,但是他既没有回答是否告知,也没有对巴尔的摩进行介绍,而是说“我那时很小”,听者根据“说少含义多”的推理方式和话题关联性,扩充说话人的信息内容,推理出言外之意“现在对那里不熟悉”。事实上此处也就是把他的话与话题联系起来,补充完整成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I was really young at the time,soI can provide little useful information”。

4 结语

语言交际中的会话含义现象处处可见,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语用学知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共建交际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艺术化、生动化。

参考文献:

[1]高航、严辰松.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倪秀英.听力训练中培养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 2008 (4).

[4]冉永平.语用学纵横[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尚晓明.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与外语教学[J]. 外语学刊, 1996 (3).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熊学亮.语用使用中的推理[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8]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语用推理[J]. 外国语, 1993 (1).

[9]杨连瑞,张德玉.会话含义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04(1).

第4篇

[论文摘要]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成语翻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引言

成语(set phrases)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著名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气氛比较浓厚的国家,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生存发展,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如plains ailing(一帆风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等。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成语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佛教关的成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们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们诅咒一个人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God bless you。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必须纳入到英汉成语翻译的研究范围,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语翻译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奈达说:“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鲁迅先生讲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成语翻译而言,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译,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实践当中,英汉成语翻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竭泽而渔(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树,后人乘凉(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成语,其历史典故文化比较浓厚,直译之外,还需加必要的注释。如a Don Juan 唐磺。 意为风流浪子。Don 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在,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释语,只译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不知道Lu Ban 为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 转贴于

(三)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直译加注释过长,会破坏成语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时,就用意译法,灵活传达原意。如英语成语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亲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况下在英语中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也常采用意译法,虽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却能简洁地反映出成语的喻意。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锅hold the bag,汉语口语中“背黑锅”的说法意指某人干了坏事而责任却落在未干坏事的人身上。英语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捧着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讲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错误的人,也可能是没有牵连的人。

(四)直译加意译法

应注意到,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译文畅达,英汉成语可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成语“东施效颦”,如意译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读者会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许人而无法理解其含义。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译“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对应了汉语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五)回译法

有一小部分成语,本来自于源语,翻译时可采用源语的成语,如以眼还眼an eye for eye,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stears,武装到牙齿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是英汉民族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在翻译成语时,关键是把握好汉语和英语各自的文化,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译法,尽可能了解民族语言与文化,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使成语的翻译达到最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鲁迅,“题未定”草[A],鲁迅杂文全集[C],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孙会军、郑庆珠,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第5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2―02

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许多国外人士崇仰的。自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人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思维和文化在基本的层面上都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以崇尚个人为中心的,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三、中国文化与英语教育

中国的英语教育从大纲到课程总体目标的实施及培养合格外语人才方面上,极少甚至不曾与母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学生有语文课本和中文阅读,但都与英语教学脱离,没有把母国文化教育渗入或者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去。

(一)让英语适合中国学生

我国英语教学在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迄今仍普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该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其言语的方式、内容和术语都是西方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对于英语教学这门大量接触西方思维和文化的项目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以清醒的、理智的头脑对待西方文化,对其影响要加以合理的限制,要在真正重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化。

(二)减轻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

由于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会缺乏真实的语言与文化的交互贯通。最为典型的影响是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阻力和学生对英语语言习惯的适应能力的缺陷。但是要认识到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发展与改革,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学生们的思想也会趋向于时代化,对文化冲突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程、大纲、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进行重新思考,加强对文化教育的导人和融会贯通,本着加强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借鉴和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努力消除不利影响。

四、构建适宜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一)思想上的准备

以前我们要求学习英语的中国人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东学西渐趋势的增强,我们应从另一方面着手,使英语学习中多掺入中国文化,形成具有英语文化又有中文文化的教学模式一中国特色的英语学习和教学。

1、认识中国文化精髓

所谓精髓,就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正面影响,能被其他人所认可其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性并且广为传颂。而且还应具有研究和发展价值的那一部分文化。我们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大中国延续至今的仁爱礼让、包容海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令人敬仰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2、建立平等交流意识

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及中国文化的缺失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大部分人,包括国人,在当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谈话出现了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而导致对方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时,都会认为是中国人的责任,而实际上这肯定是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文化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西方交流中,双方文化是具有平等的地位的,不存在一方应该尊重另一方的文化的问题,而是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二)教材上的准备

我们在外语教学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我们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促进融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教材的编写,提供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系统性的教材和资料;另一方面,在现行教材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以及鼓励学生和教师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加强教材文化建设。

(三)器材上的准备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富有趣味、互动性强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素材和课堂交流环节,运用多种感官刺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材和课件的修改和制作中,将学生的意愿加入到课堂内容的改变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互动性改进,促成教学双方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课堂环境。

2、图书馆及相关设施的应用

更加重视富含中国文化知识的书籍和资料的管理和引进,不仅要有诸如《史记》、《诗经》、《孟子》这样的古典作品,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注解和说明性的书籍,以及含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可视为传统文化的扩展的一些书籍作品,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了解中国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一个更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使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更加顺利,使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英语教学更加有力地发展。

3、网络的开放性应用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主要是用于交际。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是进行正确交际的关键。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更加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教授对象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的表现形式要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如用How muchmoneycanyoueam 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又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ni 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rfl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此外,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第7篇

关键词:口译教学;文化差异;文化导入;口译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20-01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改革开放使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机会日趋频繁,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大,要求也更高。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口译专业教学总体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对外来文化的不熟悉或陌生使学生在口译实践中失误或错误不断。口译教学起步较晚,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处于探索和研究之中。分析近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感造成口译教学停滞不前的突出障碍是学生文化知识欠缺。因此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导入,是加快我国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步伐,提高口译教学质量重要策略之一。

1.口译课现状

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译课程已在各大专院校英语专业广泛开设,但对教材、教学法等教师经验不足。口译课当然应强调"开口",而目前多数口译课堂仍不得不以教师讲解课文为主。口译课与口语课有不同之处,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如词汇量,翻译技巧,语法等,在视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更高。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凡牵涉到这类话题教师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先进行文化知识输入。高校的扩招使班级人数膨胀,教师对文化难点加以阐释后,剩余时间再来操作大班学生口译实践的时间已所剩不多,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处理往往滞后,不良循环使口译课堂不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也使这门课费时低效。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使口译课处处受阻。文化障碍常常导致口译课无法顺利进行,教师停顿不断、时间耗费于解说介绍国外文化。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快速改进现状,提高口译课的教与学的质量,丰厚的文化知识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

2.口译教学滞后原因

2.1 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口译课属高起点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程,要求学习对象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如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或专业英语四级水平,尤其是英语耳听会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达到中级以上水平。开设前要求先修好基础口语,高级口语,英语笔译,中西文化等。口译是对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对译者的听力、发音、语法、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为此口译课一般都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口译教学发展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表达上力不从心。薄弱的语言基础将大大阻碍口译能力的发展。

2.2 跨文化意识薄弱。口译课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口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可见对口译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相当重视。从口译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也注意到课程的内容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知识面,很多话题如“国际交流”、“风俗习惯”、“青年问题”、“教育理念”、“饮食文化”、“社会生活”、“历史文明”、“走向社会”、“文化差异”、等直接涉及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可以说,每个话题对学习口译的学生都是挑战。要涉猎很多学科、不熟悉的领域、全新的知识体系如商务、体育、信息技术等。然而,尽管学生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中从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化入门等课程中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很肤浅,根本不足以排除文化障碍,无法自如地处理口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3.正确认识口译的本质

口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在口译理论研究一书中也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王佐良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基于这些理论明确了口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口译者很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文化,不明确跨文化交际和口译之间的关系必然导致的种种错误。

纵观专家们对口译本质的定义,如果对文化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对语言就无法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要培养好学生的口译能力,不对两种文化深入了解,翻译时很难准确传递信息。导致口译质量不佳。

4.强化文化导入的措施

很多高校口译课还处于探索前行阶段,对文化知识的导入顾及不到或偏少。不少教师认为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不会多,对口译教学中文化差异造成翻译障碍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有的学生也参加过口译工作者的招聘,但被录取者寥寥无几。不能给社会输送合格的口译人才使得口译课形同虚设。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习俗差异,价值标准、思维习惯和认知标准,重视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有效措施:①尽量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走入社会参加实践交流。②有意识地多与外籍学生和外教交谈,开设有关西方文化的讲座和讨论。充分利用时间阅读外文原版杂志、报纸、期刊,大量观看外国原版电影电视,了解很多外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 ③经常邀请出国人员,留学生座谈国外见闻,间接了解西方文化风貌。④有意识地选修与西方文化有关的课程如,政治、文学、历史、哲学和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欧洲文化等。

美国教育家Winston Brembeck1977曾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可见,离开了文化的口译教学前景是暗淡而无生机的。精通和理解一种文化,消除文化障碍需要很长的时间,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学习。大学英语专业是口译人才的输送源泉。要成为优秀的中高级口译人才,就得在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大口译课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积累先进经验,把对口译教学的研究推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柯克尔.从口译实践到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2).

[2] 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 ;语言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称呼语

在英语教材中曾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并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二、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端上一杯茶,送上一枝花,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三、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寒暄。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hirt looks very nice.

B:Thanks.

四、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下面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富有朝气,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甚。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五、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六、介绍

初学英语的学生在练习口语对话时,“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了解。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七、词汇的文化内涵

第9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是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离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去理解其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教学,并不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于语言的影响,没有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因而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偏差。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多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及应用能力。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引方向。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在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及行为准则的差异。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既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是线型的、表层的、分析的,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此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每个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崇尚个人主义、冒险精神,主张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则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提倡群体本位,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必然会受到谴责。在行为准则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经常会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准则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这三大主要方面的差异对于英语文化教学的展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四、英语的文化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文化策略来克服文化差异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语言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

语言的教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吗,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二)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教学。

讲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中国人见面常以“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啊?”等来打招呼。如果我们见到一个美国人也这么问,他肯定会感到困惑。可见,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应把所教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对比法,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与西方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得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获取跨文化交际差异的敏感性,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使得同一英语在美国、英国形成各自的特点,从而产生在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一些误会。

(三)在教学中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及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的文化渗透。

1.词汇层面。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学习者对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是指不怀恶意的谎言。

2.句子层面。加强句子文化背景的分析也很重要。比如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 “Merry Christmas”时,其中的“Santa Claus(a fat,cheerful man who wears a red suit,red hat,and long white beard) slides down their chimney to bring children gifts”“...American children hang stockings by the fireplace...”要解释这样两句话,必须向学生讲解有关圣诞节的传统,以及有关圣诞老人是通过烟囱进入房间并把礼物送到小孩的袜子里的,否则学生就不能彻底理解该句话的含义,就会感到茫然无措。

3.篇章层面。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比如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或者是让学生欣赏与所学主题密切相关的原版英语音像材料,一来可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二来可以扩大知识面,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学完了有关文化的一课之后,可以让学生欣赏Guasha(《刮痧》),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传统的中国西医疗法在美国成了非法的,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四)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可利用课余时间,分阶段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及文学作品、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来广泛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尽可能多地开展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辩论、英语晚会、英美文化的专题讲座及各种英语比赛等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本文旨在说明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及一些建议。语言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交流,同时语言又是其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才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该语言,才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学校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意识到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高恩福.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