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能说会道

时间:2023-03-13 11:03:31

导语:在能说会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美国中学生教我“演讲”

我是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勒蒙特一所公立中学的汉语教师,正式任教那天,校长西蒙先生叮嘱我:“马老师,你可要当心点,那些自以为是、能说会道的学生或许会给你出难题的!”

果然,当我来到汉语班教室时,教室里人声嘈杂,那些谈兴正浓的学生们并未因为我的到来而安静下来。

我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三个足有脸盆大的粗体汉字――马晶晶。这一招果然见效,那些唧唧喳喳的学生很快安静下来,好奇地盯着黑板上的汉字。

“马晶晶――这是我的名字。”我指着黑板用英语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来美国后,我取得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是十几名应聘者中的唯一幸运者。当然,在座的同学也很幸运,你们有了一名值得信赖的汉语教师!”

我充满自信的开场白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他们不再交头接耳,对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

接下来上课,我就发现了美国学生的独特之处。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拘谨,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则极为活跃。他们发言既不举手,也不站起来,张口就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颇有个性,比如他们选修汉语课的动机就让我惊奇不已。“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正是我要研究汉语的原因……”“地球上中国人最多,所以我对汉语有强烈的好奇心。”“我爷爷在朝鲜战场上与中国军人打过仗,他很敬佩中国人,所以我要学汉语。”“美国有许多华裔神童,我猜想,学方块汉字能使大脑变得聪明。”

一天,正上着课,突然,一个叫内森的同学冲着我大声嚷道:“我想请马老师回答一个问题,你对美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我没有批评他打断了我的课,稍稍思考了一下答道:“我觉得美国人注重自我价值,许多美国人都有创新和冒险精神……”

内森同学接过我的话茬说:“马老师说得不错,但你漏掉了很重要的一条,我们美国人最喜欢的一桩事儿是演讲!”

内森说得没错,美国人确实酷爱演讲,在美国街头、社区、校园,我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美国人在演讲。内森继续说道:“演讲需要口才,在我们美国,口才、金钱、计算机被视为生存的三大法宝!我之所以选修汉语,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将来有一天,我要到中国的大学去演讲!”

美国学生个性张扬、能说会道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成语成了香饽饽

西蒙校长听我讲述上课的经历后,风趣地说:“你应该庆幸那些孩子给你带来了快乐,口齿伶俐的孩子学外语会非常棒。”他还告诉我,美国孩子好出风头,建议我将汉语教学与口才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

鉴于11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我决定将生动形象的汉语成语引入到教学中。我告诉他们,汉语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人说话时常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成语,从而使语言变得精彩有趣。

一次,我在讲述“提心吊胆”时,迈克插话说:“中国语言也太夸张了,把心脏和胆囊都挂起来,那人肯定得死!”

还有一次,我正绘声绘色地讲解“暗送秋波”的含义,内森一脸坏笑地说:“马老师的眼睛会暗送秋波。”弄得我哭笑不得。

伶牙俐齿的美国孩子思维敏捷,他们在讲中国话时能大胆引用汉语成语,尽管有些成语用得不太准确,但他们敢于开口、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无疑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美国中学大多开设了演讲教育课,不少公立高中还将“辩论课”列为选修课程。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学校组织的“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活动中,那些选修汉语的学生能主动借用汉语进行辩论。好出风头的内森同学常在演说过程中冷不丁来一句“叶公好龙”或“狐假虎威”,弄得众人一头雾水。

其后,在马萨诸塞州“中学生演讲大赛”中,内森荣获了中文演讲一等奖。他在题为“好口才赢天下”的演讲中,多次引用汉语成语,如“一言九鼎”,“先声夺人”,“胸有成竹”,“茅塞顿开”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成语为他的演讲增色不少,“演讲明星”内森也因此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酷小子”。

重视口才的道理

在美国学校工作期间,我发现美国中学生普遍存在重视“音、体、美”,轻视“数、理、化”的现象。他们热衷于音乐、体育和各种演讲活动,对数、理、化等基础课则得过且过。有的同学理科成绩一塌糊涂,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而能说会道的学生则颇受美国老师青睐。

我很想知道美国中学是怎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的。一天,我旁听一堂“30秒钟训练”的语文课。所谓“30秒钟训练”,就是让学生练习在30秒钟内当众作“自我介绍”。语文老师苏珊对同学们说:“无论在社交场合结识新朋友,还是在求职时向雇主推销自己,你都必须争取在30秒内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因此要说话流利、吐字清楚,并注意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

接下来,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在短短30秒钟的自我介绍中,有人称自己天生是当电影演员的料,大学毕业后会进军好莱坞;有人炫耀自己智商过人,迟早会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一个叫克林顿的同学诙谐地说,他日后会入主白宫,但不会惹上绯闻;更有趣的是,一个戴眼镜的同学说,他有一项重要发明尚未公布,一旦申请专利他将成为千万富翁……

我曾问我校教师丹尼斯,为何学校如此看重学生的口才。丹尼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道理很简单,这些孩子将来无论是当律师、经商或当政治家,他们可能不需要数学、物理,但肯定需要口才。”丹尼斯还说,他的儿子在商学院读MBA,商学院的大学教授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席发言和演讲,课堂发言成绩占学习成绩30%甚至40%的分数。在美国的大学,没有人欣赏那种沉默寡言的人。

正如西蒙校长所说,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受欢迎的人。

美国“口才文化”魅力无穷

2008年4月25日一大早,我匆匆赶去上课,发现教室门紧闭着。推开门后,我惊讶万分:教室里每张课桌上都有点燃的蜡烛,同学们都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等我明白过来,他们齐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天哪,连我自己都忘了这天是我的生日!

温馨的歌声在烛光摇曳的教室里荡漾。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一群美国中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庆祝我的生日。唱毕,学生们纷纷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吉言妙语:

“马老师生日快乐,人欢马叫。”

“马老师心想事成,马到成功。”

“路遥知马力,老师有爱心。”

“快马加鞭,老师教学神速。”

“漂亮性感,一马当先。”

“老师桃李满天下,春风得意马蹄疾。”

“青梅竹马,耳鬓厮磨。”……

置身于一群幽默激情、妙语连珠的学生中间,我再次感受到美利坚“口才文化”的无穷魅力。

第2篇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愿说、想说

1.发扬教学民主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敢于大胆创新。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发问,教师错了学生勇于指正,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不同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批评的忧虑,自由主动地敢说、愿说。

2.提供成功的机会,诱发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促使学生后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我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设各显其才的机会,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难度偏低的问题,让一些学困生回答,哪怕是说头丢尾,也以鼓励为主,再请其他同学补充;优秀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不太难的问题则安排中生回答。并适时用"别着急,再想想,你已经答出了问题的一部分"、"你的回答很独到,精彩极了"、"老师才发现,你原来这么棒"等语言进行评价。这样,各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每一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有了说的欲望--"想"说。

二、根据不同知识点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能"说

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

1.在计算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说错误的原因、介绍自己的多种算法以及优化的理由。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训练,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

2.概念教学重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本质。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通过找角、描角、摸角、认角、画角、做角、玩角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角的初步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角。

3.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二年级下册59页例4,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第一幅图用图意展示信息"6条小船,每条坐4人",第二幅图以学生的对话和提问给出信息:"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口述解题思路:6是份数,4是相同加数,知道相同加数和份数,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总数;知道总数24人与相同加数3人,就可以求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经常像这样引导学生用条理、简明、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安排有效训练,训练学生说得丰富

1.自言自语

如:"想想说说"、"想想做做"、"想想填填",学生可以在"想"、"说"过程中找根据、找理由,通过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说话能力。

2.小组讨论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行讨论或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既能外显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数学语言锻炼的机会,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能通过合作学习,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同桌互相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等。

4.布置"说话"作业

第3篇

2、伶牙俐齿:伶、俐:聪明、灵俐、乖巧。口齿灵活;说话利落。形容会说会道;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

3、能言善辩:能: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4、览闻辩见:指见识多,能说会道。

5、口角生风:形容说话流利,能说会道。

第4篇

一、课前演讲的做法

1. 介绍自己的名字

开始,学生对课前演讲是不感兴趣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学生的名字入手。我出了个谜面:黄家有个乖乖女,文武双全称宝贝。让学生猜一个班上同学的名字。学生很快猜出是“黄赟”。我说“真是好名字啊!你父母一定希望你是个能文能武的宝贝女!”学生兴味盎然。我说:“名字里多有吉祥美好之意,寄托着家人对我们的希望和祝福,比如罗璨春的璨,‘璨’是指美玉,指玉石散发出美丽的光泽。璨字的偏旁是“王”,叫斜玉旁,凡是这个偏旁的字都跟玉石有关。孔子说‘君子如玉’, 玉是高贵、吉祥、美丽的象征。班上谁的名字里也有这个偏旁?”于是大家纷纷说:李佩璠的璠、陈璟的璟……我说:“去查一查资料,你的名字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要给你起这个名?再来向大家介绍你的名字吧”。名字这么有意思!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大家纷纷行动做好准备。

2. 介绍自己喜欢的歌、歌词

坐车郊游,孩子们总爱带个耳机听音乐;家里有人在KTV包厢过生日,唱歌包场的常是孩子们,他们会唱的歌可真多;学校每年举行“红五月歌咏比赛”,演唱歌曲也由老师引导孩子们去选。我让学生在课前演讲时介绍自己喜欢的歌词。学生梁丹月她说最喜欢张韶涵的《看得最远的地方》,每次听到这首歌,自己都会轻轻跟着唱:

你比谁都还了解我/内心的渴望比表面来得多/所以当我跌断翅膀的时候/你不扶我但陪我学忍痛……

她说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位“孩子跌倒了也不扶一扶”的母亲,母亲用无声的爱教自己坚强,用微笑面对明天,非常感谢母亲,一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

3. 介绍成语故事

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言简意赅。学生通过收集成语故事,讲成语故事,运用成语练习说话,既丰富了语言,又得知许多成语的来历,听者和讲述者都有不少的收获。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个内容的兴趣呢?我担任35班的语文课时,上课铃一响,走进教室,故意一声不吭,就在黑板上连写好几个“35”,学生们在下面念着“35、35”,不知老师将要演什么把戏。等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我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猜一成语。有人猜出是“三五成群”,同学们豁然开朗,一下子活跃得如鸟雀一般,我先让学生解释成语的意思,再问成语的出处,学生就答不出了。我把成语的出处告知学生,趁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成语和成语故事,作为课前演讲的内容,学生在兴味盎然中欣然接受了任务。

4. 介绍印象深刻的广告语

广告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奇奥妙想的广告语为生活增添了情趣和诗意。我让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商店门面橱窗等途径收集广告,课前演讲时向大家展示,从语文的角度对广告语进行分析。同学们在上台展示时,有的是绘声绘色地介绍,有的是把广告的录音带进课堂,有的是表演广告……通过对大量广告语的学习,许多学生懂得了对偶、双关、谐音、排比等语文常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韦李霞同学是这样介绍的:“美容院广告:立即下‘斑 ’,禁止‘痘 ’留!这则广告利用‘下班—下斑 ’‘逗留—痘留 ’的谐音关系体现了美容院的功能,两个短句形成对偶,简洁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环节中,学生不只搜集了大量精美的广告词,还明白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道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5. 介绍对联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学生赏析对联,既能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寒假时,我布置学生搜集对联,收假回来后,从自己搜集的对联中选择最喜爱的一副向全班同学作介绍。学生搜集展示了大量的经典对联。有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我和爸爸贴春联》,说到春节贴春联,爸爸分不清上下联,不知道怎么贴。他根据对联的平仄规律: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所以分辨出横幅为“吉星高照”的这副对联,“付旺财旺运期望”应是上联,贴右边,“家兴人兴事业兴”是下联,贴左边。这个学生的演讲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二、课前演讲的作用

1. 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开始课前演讲时,部分学生非常胆小,上台后忸怩拘谨,从头到尾犯罪似的低着头,说话声细如蚊子叫;有些学生上台后因为太紧张,准备好的资料也忘了,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学生不敢上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演讲后,之前不敢上讲台的学生,现在敢上讲台,之前不知所措的,现在落落大方了,之前声音细小的,现在声情并茂了,我真切地感到学生们通过演讲,胆量越来越大了,学生变得敢说了。

2. 演讲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自尊心、表现欲望都很强,都不甘落后。一学期一个人的演讲机会只有三次,大家都非常珍惜。为了三分钟的演讲,学生除了准备材料,还得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以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通过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彩。课前演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滔滔不绝,学生的语言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简洁严谨,有的优美抒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变得更加能说、更加会说了。

3. 演讲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我按学号的顺序安排演讲,为了台上那几分钟,课后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搜集材料,有上图书馆、书店、阅览室查阅的,有上网搜集的,有与父母邻居了解的,有实地参观的;有看书报、看电视、听广播的;有独立搜集的,有小组合作查找的……个别学号在后面的学生,本来早就准备了,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的材料,突然有一天哪一个同学讲了,他们又得重新准备。一个学期下来,几个循环,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也学会了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搜集积累资料。学生从科技读物中了解科学知识;从哲理类文章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辨力;从社科类媒体中了解世界各地种种有趣的习俗习惯和风景名胜;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对课前演讲的兴趣愈来愈浓。

4. 演讲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许多学生面对高年级生活都是有所期待的,但有些学生由于进入青春初期感到没有朋友而孤独,成绩比较差的对学习也是不知所措。于是我们开展主题演讲“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目的在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减轻学生思想上的压力。凌桢荣同学演讲时说道:“进入新学期,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是高年级同学了,但我也很苦恼,因为功课不好。今天上来演讲,我非常高兴,因为能说出心里话,觉得上课还应该多开展语文活动,这样我们就更喜欢语文课了……”演讲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愿意将心里话说出来,越来越愿意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少学生在演讲中讲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他们称颂老师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作为一个深爱语文、深爱学生的教师,听到学生这些发自肺腑的话,特别感动。

5. 演讲使学生得到了人生的启迪

第5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契合点;训练点;语文素养

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

一、寻找契合点,踏上读写结合的直通车

1.抓“首尾”,品完整之妙

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如季羡林的《夹竹桃》一文。

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结尾: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这样写,开门见山,欲扬先抑,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这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仿照这样的开头、结尾。如有孩子在习作《我的妈妈》开头写道:“我的妈妈,她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更不是最富有的,但是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好的、最完美的妈妈。”

2.抓“过渡”,解深层之意

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①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②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③由倒叙转入顺叙时;④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除了过渡句、过渡段之外还有过渡词。如《理想的风筝》过渡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放风筝”这件事情很普通,但相对于“笑谈腿疾、写板书”这两个故事,却最能展示刘老师的品质,还巧妙照应了文题。如一名同学在作文“我的老师”中用两件事来表现老师,中间用了过渡句:“老师不但在学习上耐心指导我,鼓励我,而且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3.抓“描写”,悟习作之法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天游峰的扫路人》对文中的老人进行两次外貌描写,先是初见,“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后与老人一番交谈后,再写“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着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这里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一个“健康”“慈善”“乐观”的老者形象。一学生在作文《母爱的感悟》中就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妈妈走了过来,关切地问:“还没有抹匀?”于是,她用指头在我的手背上小心地揉起来,不厌其烦地来回揉搓,仿佛跳着指间芭蕾,突然感觉她的手颇有些屋外的寒气,后来,竟愈来愈热,温暖如小太阳。(抹冻疮膏)

如果说寻找到契合点,那是对学生习作启蒙的一种训练的话,那么挖掘出训练点,就会使学生习作步入佳境。

二、挖掘训练点,进入读写结合的曼妙地

1.练在情思涌动时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情感的触发点,让学生们有感而发,体验表达方式与情感渲染的一致性价值。教学《师恩难忘》这课,我以“刘绍棠四十年后与有插柳之恩的老师相遇,那是一幅怎样感人,怎样千言万语的场景?”这个问题,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依据,进行合理想象,以“四十年后的相遇”为题写一段话。

学生练笔片段举例:“四十年后,我在村边见到了田老师。老师正拄着拐杖在小河边散步,他的头发已经花白。我激动地热泪盈眶,连忙迎了上去,边扶老人坐下边说:“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刘绍棠啊!几十年不见,我可真想您!”老师眯着眼,左看右看,打量了一番,过了好一阵子,终于认出了我:“哦,想起来了,你就是……”

2.设在思维争辨处

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如教学《船长》这一课,我启发学生对哈尔威的死进行发散性思辨:“哈尔威船长有无机会逃生,如果有,他为什么不选择和乘客一起逃,而最终要选择和轮船一起沉没?他的死到底值不值得?”一番激烈后,我们理出了这么四种较为突出的观点: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死还有可能做出更伟大的壮举、白死、太不懂得珍惜生命。

虽然,孩子的一些想法有些超出课本的精神内涵,但学生被点燃的思辨火花却弥足珍贵。

3.写在个性彰显处

现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说:“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落到笔尖。”我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中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思维,彰显个性。

教学《游园不值》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品读这“一枝红杏”:

师:兴致勃勃去游园却未遇主人,是不是有些扫兴?但是扫兴就在一瞬间烟消云散,是因为――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满园春色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师:在你眼中,这是枝怎样的红杏呢?

生:我感觉这是一枝充满了生命力的红杏!它拼命地往外挤,往外挤,才挤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生:这是枝有梦想、有追求的红杏,它不满足园内的生活,就伸出头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

……

让个性化的思想倾泻孩子笔端,定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4.改在想象飞扬处

第6篇

一、 如何让学生“想说”“敢说”

有很多学生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别人笑话不敢说。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放下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威严”,打破师生之间那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做学生真正的朋友、伙伴。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减少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举例:七年级上册的“从不同方向看 ”老师在总结归纳时,一个平时很胆怯的女同学说:“我认为,除了看图形,其实看人也是一样的。”然后,用不太自信的目光看着老师,我肯定的点点头。“人,也是要从不同方面看的。这样不仅可以看到他(她)的优点,还可以看到他(她)缺点;对于别人家的缺点,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胸去对待,而不应作为某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我带头给了这位同学热烈的掌声。是啊!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这样吗?只要老师多鼓励,多赏识学生,他们一定会轻松开口,畅所欲言,说得精彩。

二、 如何让学生“乐说”

整合教材创设情境,使学生“乐说”。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针对每课不同的内容编排了不同的游戏、故事、操作活动来创设语言情景,借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让学生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快乐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去。 举例:如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请同学画一个笑脸,

然后观察这个笑脸中几个圆的位置。接下来,一个想象力特丰富的同学,杜撰了他的一个浪漫爱情故事:大圆和小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邂逅了。(这个时候,他们是外离的,一边画图),他们好像在那里见过,彼此都有点想见很晚的感觉。于是他们开始交往了。随着认识的深入,大胆的大圆霸道地牵了小圆的手,他们有了第一次牵手(他们外切了);不久以后,他们拥抱在一起;(他们是相交的位置),经过了父母的同意,大圆把小圆领会了自己的家,小圆怯生生的站在门口,(他们是内切的)认真地审视着这个她可能要生活一辈子的家,还有那两个笑容可掬的公公婆婆,慢慢地回到了院子里(这时他们是内含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小圆在心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一辈子就非大圆不嫁了。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大圆小圆的父母选好一个黄道吉日,他们结为了百年之好,从此他们的心紧紧地重合在一起,(他们是同心圆)。顿时,教室里想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不言而喻,两圆的位置关系也就不难掌握了。)下课以后,一个平时不喜欢数学的女同学说:“我做梦也想不到,上数学课也会如此浪漫!我以后不会这么讨厌数学了。”

三、如何让学生“会说”,说得规范

在“敢说”“想说”的前提下,不是胡说一通即可。数学的解答过程虽然不是千遍一律,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万变不离其宗:从已知出发,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最后得到结果。其中的过程要求的是简洁明朗,有条理。思维比较清晰活跃的学生,往往能够找到比较简洁的方法,而思维比较混乱的同学,就是最后能够找到答案,结果也要搞的筋疲力尽,不难想像在当今的“快餐社会”会有多少学生心甘情愿这么做。所以,“敢说”和“想说”的情况下,要必须要“会说”。显然,要求要更高一筹。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必须善于总结归纳数学课中的一些解题技巧。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已知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例如,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无理数 。因为从数的发展来看,以及学生的感知情况来看,以前学的整数(几个苹果等)和分数(一个半月饼等)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例子。那么无理数能否“看得见”呢?

“说得规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题的模型要明确

教学中帮助学生使用数学用语,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我会根据学生语言发展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给学生一些常用句式(类似英语中的固定搭配),如说解题思路时,可以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所以……”,“我先算……后算……”,“要求……也就是通过求……就可以了”等等,以此来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学生提高得很快。

如,学完多边形的内角和后,我问: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之后,剩下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顿时,学生的思维阀门被打开,有的说180°,有的说360°,有的说540°。。。最后由几个学生在讲台上完成了他们的讲解过程。当然需要画图加以说明。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语言叙述规范

第7篇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教授们非常讲究互动,好像不互动就会死人一样。而中国学生的特点就是老师要求事前阅读几百页没问题、做十几张纸的作业也没问题,但是一说发言就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阅读完那么多,发现该说的人家都说了,自己实在没啥说的,因此没有发言的原始热情;二是以前听过其他老外同学的发言,高明的很少,感觉还不如不说,等自己有一鸣惊人的想法时再说,等啊等的就把自己等黄了;三是对自己的语言有点担心,对自己说得好不好有点担心,对老师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发言有点担心,几番担心之下就歇了。所以中国学生很少会去选需要很多讨论发言的课,我以前在哈佛选的谈判课上就几乎没有中国同学。

其实发言与其他沟通形式一样,就是一种技能,所谓技能就是形成习惯性行动的那种状态。所以发言本身不一定非要在很有内容后才进行,尤其是从训练的角度来说,要能形成随时可以发言的能力――发言的表情、手势、重点选择、表现风格与语言使用技巧。如果老是不发言,时间久了,要么不好意思发言,要么不知道怎么发言,就是发言也会显得表情紧张、内容枯燥,结果也就更不愿意发言了。

总的来说,我属于爱发言的人,而且遇到话题总能找到两三条理由来说,是不说就觉得浪费了的那种人。所以对我来说,发言不是一件难事。在国外上学时我也稍微犹豫过,主要是对语言的信心不是那么充分,但毕竟要鼓起勇气发几次言的,实际上几次之后就很快适应了。我在大学教的课,无论是营销工具、实用研究方法、谈判技巧、利益集团分析,还是演讲技巧、政策辩论技巧,基本上都是要动嘴的技能课,所以就要求同学非起来发言不可;而且课堂表现本身是在计分范畴内的,这就给了同学尽量发言的压力;在发言时,我比较注意给发言的同学以肯定与鼓励,也可以适时地与他们对话,进行辩论;同时也会对提问、评论的同学予以一定的奖励――比如送一本书或者其他小礼物。

在《头脑风暴》节目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嘉宾很能说,有些就比较拘谨;有的能主动说,有的则是等着发言。其实做这个节目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能让大家热烈地互动起来。我发现,即使对很多鼎鼎有名的人来说,主动发言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重点使用的是追问策略,以此让他们觉得在道义上有种责任来辩白自己曾经说过的东西。有些嘉宾一开始不太善于发言,尤其不太适应我们这种不是给他捧场的追问与对辩,但是多上几次节目就找到了感觉,才知道自己一向习惯的那些沟通方式并不全然正常健康。这是我用的方法,但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发言好不好并不重要,有机会的话,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争取发言。正如鲁迅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就有了路。世上本也没有天生就能说会道的人,说多了,就有道理了――道理,道理,理是被说(道)出来的!

第8篇

形容说的成语有哪些【1】

巧舌如簧

笨嘴拙舌

鹦鹉学舌

能说会道

出口成章

巧舌如簧

语惊四座

能言善辩

娓娓而谈

滔滔不绝

妙语连珠

伶牙俐齿

口若悬河

浮文巧语

附耳低言

词不达意

低声细语

喋喋不休

对答如流

费舌劳唇

泛泛而谈

出言无忌

结结巴巴

津津乐道

笨嘴拙舌

鹦鹉学舌

能说会道

出口成章

巧舌如簧

语惊四座

能言善辩

娓娓而谈

滔滔不绝

妙语连珠

伶牙俐齿

口若悬河

浮文巧语

附耳低言

词不达意

低声细语

喋喋不休

对答如流

费舌劳唇

泛泛而谈

出言无忌

结结巴巴

津津乐道

巧舌如簧

尺水丈波

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巧舌如簧

笨嘴拙舌

鹦鹉学舌

形容说的成语有哪些【2】

能说会道 出口成章 巧舌如簧 语惊四座

能言善辩 娓娓而谈 滔滔不绝 妙语连珠

伶牙俐齿 口若悬河 浮文巧语 附耳低言

词不达意 低声细语 喋喋不休 对答如流

费舌劳唇 伶牙俐齿 语惊四座 谈笑风生

泛泛而谈 辩口利辞 出口成章 滔滔不绝

出言无忌 能言善变 声似银铃 能说会道

结结巴巴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对答如流

津津乐道 口若悬河 妙语连珠 搬唇弄舌

唇枪舌剑 舌战群如 言辞流利 舌灿莲花

滔滔不绝 出口成章 口若悬河 妙语连珠

能说会道 语惊四座 才辩无双 娓娓而谈

谈笑风生 能言善道 口齿伶俐 能言善辩

能说会道 出口成章 巧舌如簧 语惊四座

能言善辩 娓娓而谈 滔滔不绝 妙语连珠

伶牙俐齿 口若悬河 天花乱坠 口齿伶俐

大辩不言 斗唇合舌 以辞取人 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

第9篇

释义: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例句: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能说会道。

(来源:文章屋网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