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3:41
导语:在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是必要的保障。根据我国目前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保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显著标志。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成就和经验,应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发性教学材料,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
精心备好地理课外兴趣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外兴趣活动安排得较为丰富,在备课中如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环境教育内容,也是实现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方面。
(1)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录像。教师在初中地理新课程备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可安排课后环境知识讲座,观看环境问题治理的录像,由于一些专题报告、讲座及问答、讨论等是由学校或主管部门邀请环保机构、地方政府、环境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报告和讲座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分专题、有计划地进行,每次重点解决一个侧面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时间不足的缺憾,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2)对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初中地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这种方式应该予以提倡。教师在备课中,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对家乡附近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参观前精心备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观,让学生在参观中思考,在访问中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一些有创意的建议,这样,无形中学生受到的环境教育是巨大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
(3)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初中地理新课程中,还有许多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的片段,在备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备好这部分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备课一定要细致,要让学生明确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什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查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只有在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下,学生的调查才能够取得成功,才可能写出良好的调查报告,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的应用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创新兴趣,达到多重教学效果。
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实行环境保护
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人为环境破坏。同时,通过法律执行,切实保障环境保护者的合法权益,把环境教育的宣传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快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步伐,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控制人为造成的新的环境破坏,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治理、轻预防的工作思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养育了祖先,抚育着我们,也是子孙后代繁衍的根基。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的家园正经受着种种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正在危害着我们的家园,破坏生态平衡,威胁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过去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环境污染为代价,造成公害横流的发展经济的道路,应当引以为戒。人类要过幸福生活,使经济持续发展,就要保护好环境。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人人参与。人们环保意识的优劣,对环境保护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教育;渗透方法
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已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强化资源国情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人类无节制盲目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坏严重,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合理利用与开发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家底,如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世界第六,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森林面积世界第五,草场面积世界第二,但不容乐观的是各种资源人均拥有量极其有限。由此,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而后深入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时空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引出我国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紧缺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不同成因应采取的解决措施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用各国采取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教师亦可及时补充,最后把缓解水资源紧缺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节约水资源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学生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
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正确认识环保和环保问题,树立良好的环保觉悟,养成文明的环保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环保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环保技能、环保心理和环保素质的教育活动。
养成环保意识是环保教育的核心内容。环保意识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源于人们对以往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引发环境危害的反思:源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源于对未来人类发展必将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注和忧患;源于对全人类及子孙后代的责任感。环保意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环保意识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实施环保教育应成为环保工作的基础问题和首要问题。
三、挖掘教材环保内容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以处于自然社会科学结合部为特色的一门课程”。为此,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明确提出了其教学内容:“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观点。”同时规定:“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使自然美和环境美相协调。”教学课程的这一规定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初中地理课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规已经很多,1989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可是滥砍滥伐滥捕现象时有发生,滥排废气、废水现象屡禁不止,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行为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做环境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并帮助周围居民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观念。
在地理教材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河流、湖泊、森林、气候、沙漠、矿产、人口等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进行环境教育的丰富内容。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结合教材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治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于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环境道德教育。为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我组织所在班级的学生成立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六和周日时间,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实地了解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85℅的受访者表示“当地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善”,有80℅的受访者认为在保护环境问题上“政府与公民都有责任”,在调查中还发现,有94℅的受访者还认为,“政府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从根本上防止水污染的发生”。最后调查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当地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写出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对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乡土地理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乡土地理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乡土地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重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和“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由于从下面初中学校升上来的学生良莠不齐,有的学生以前地理学得很好,对地理很有兴趣,高一地理刚开始的宇宙环境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而且理解起来很省力。但相对于那些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开设或者是开而不学的学生来讲,刚一开始学习地理,感到无所适从,有点茫然不知所顾的感觉。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补充,或者是精心设计浅显易懂的教案,来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时,研究性学习的介入刚好为地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缓解的平台,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加深对地理的了解,逐渐理解地理,认识地理,喜欢地理。那么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过程里面,乡土地理适时的介入,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舞台背景。
一、乡土地理的“亲和力”
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学习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一些刚刚开设研究课的学校,这是一个摆在首位的任务。不光学生,连有的教师也感到有点棘手。这个时候,不妨从学生、老师都很熟悉的乡土地理入手,如组织学生调查周围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等自然地理状况,也可以研究本地农业、工业、旅游业,或者是环境污染的情况,其他诸如语言的变迁,人民的风俗,社会治安,老年人口的安置等,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我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知识点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每天早晨上学时,天是否亮了,冬天和夏天有无不同,来分析北半球夏天和冬天日出时间的变化。一位同学主动起来说:“冬天早晨上学还是满天星,而夏天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这个知识点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而我也发现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知识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再比如,在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知识点时,我就让学生回忆邳州冬季和夏季降水量有什么差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相互补充,这样学生就得出了冬季干冷夏季湿热的气候特点。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加深了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身边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一直以来生活的环境里面,土生的乡土里面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学习地理的乐趣,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二、乡土地理的“全员参与”
目前很多教育界的专家提出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有很多都强调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乡土地理有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适当的启发,合理的分组,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我在讲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学生很感兴趣,周末好多同学进行了实地考察,都如期上交了调查报告。其中一个小组就结合邳州徐塘电厂的例子,首先介绍徐塘电厂处在邳州市西北方向,位于京杭运河东岸,城区河流的上游河段,然后分析指出电厂的位置不合理,并且说明布局不合理的理由:处在冬季风的上风向,会造成大气污染;处在河流上游,对水体也造成一定的污染。课堂上,我点评这篇报告还表扬了这个小组。我就通过带着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这种联系身边的地理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
研究性学习体现的是让学生面向整个生活和整个世界,“自然即课程”,说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打破教室的局限,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去体会泥土的芬芳,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呢!在讲述“农业生产”时,我就结合邳州银杏和大蒜种植,引导学生分析其区位优势。身边熟知地理事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然的怀抱里自由地徜徉,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乡土地理的“泥土气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样的学习,每一课都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
四、乡土地理研究性课题举例
1.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问题产生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的开发利用状况如何?
3.调查家乡一片荒废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整改的意见。
4.观察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有没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5.找两幅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面积、人口等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家乡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关键词:绿色梦想 环保教育 综合实践能力
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以学生的升学成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就造成了教育的片面性,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实事的了解,学生的敏锐度不够。受应试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是对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环保教育对于学校的整体工作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插曲。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和学校对于环保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如何从小学生开始,正确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合格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当今时代赋予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任。
小学阶段,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统筹规划,有机整合,深化管理,积极探索,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继承中国梦思想,把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确立为梦想,植入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当中。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我校现状,我校提出了通过参与“绿色梦想”的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开展环保教育的切入点是学生参与“绿色梦想”,即让小学生通过参与主题为“我是绿色小种子”的绿色梦想研究,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以在此过程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具体来说,此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能力,亲自发现与“绿色梦想”相关的问题,研究这些问}、解决问}、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体验去影响他人。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开展“绿色梦想”的三个主题:我的绿色校园梦、我的绿色家乡梦、我的绿色世界梦。
一、学校是开展环保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开展环保活动的第一阵地,因此对于学生的环保教育要从校园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抓起。近几年来,我校校园环境建设发展迅速,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因为学生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所以学校环境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有些恶化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发展过快,学校的管理工作繁重,在环境管理方面经验不足;二是学生对于校园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针对这些情况,我提倡全校组织学生开展“绿色梦想”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我校的校园环境。
首先,制定环境卫生的检查制度,把卫生检查列入班级考核内容,建立领导监察制度,落实到人,全面督察学生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的不良行为。对于主动维护校园环境的学生提出奖励制度,使学生形成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去保护环境。为此,我校邀请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进行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良好环境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初步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再次,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来维护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空间,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种美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卫生方面,还应该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我校有很多的温馨提示牌,比如“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别踩她,她会哭哦”“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这些优美的语言代替了枯燥的说教,能使学生从心底自然流露出对环境的怜爱之心。另外,我们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竞赛,今年就进行了一次“告别不良行为,净化校园环境”的全校师生签名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都为推进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我们可在课堂教学中整合学科教材,把它们整合成综合实践课,渗透环保教育,如《矿产资源还能开采多久》《生态系统》《饮用水的小常识》《垃圾处理方法种种》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资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只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才能长远发展,只有我们齐动手、善动脑,才能使环境更美好。
二、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我校开展了“我的绿色家乡梦”主题活动,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去看看校园以外的天地,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参与“爱我家乡,建设我家乡”的征文活动,从而意识到了自己周围环境的日渐恶化,坚定改善家乡环境的决心。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做了一些调查问卷,并总结出调查报告,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感触颇深,大家都对我们的环境现状感到担忧,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当然,环保教育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还应该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真正改变我们的环境,担起维护环境卫生的重任。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清理公路垃圾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劳动美化生存环境,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风格上展露激情,深化环境道德教育
德育本身就是一种个人素质的修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其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则,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感动学生,达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实现这一点,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展露激情。
地理知识包含着无数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象又构成了我们生活着的大千世界。一个热爱自然的地理老师,才真正意味着她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只有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满怀激情,才会获得教学的成功。比如在进行大陆的教学时,我们以这样的引言来开始教学:“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一幅幅逼真的画面,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又比如在进行自然资源的教学时,我以这样的方式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是地球母亲,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是春天的主旋律。但是,当前在我国,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其它资源,其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形式,都不容乐观。我们不得不问一问:地球的春天,是永远的吗?我们不能不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善待地球母亲?应该怎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万里春光?”一段严肃庄重的引言,引发了学生的深思,让学生了解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对地球热爱的情感中具备保护地球母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可见,老师在课堂上饱含激情的教学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为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契机。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通过一系列例子的举出,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地理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在脑中树立环保的意识,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抓住有利时机,注重启发和引导。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报导途径,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手段、进程。
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从而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保技能,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随着新一轮课程的实施,我们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并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能力。
关键词:参与意识;学生主体;活动
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搜集、分析信息,让学生提前动起来
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主要内容是法律常识,法律常识只有通过与具体案例结合,学生才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印象深刻。课前可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集信息,可通过查看报刊、杂志、访问、调查、观看电视等手段进行。上课时将学生课前收集的案例信息,在适当时间让他们展示出来,对理解课本知识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比如讲授《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美丽风景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图片、资料,学生通过找家乡的生活照片、报刊上的图片、文字表述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家乡或祖国的山河美景,同时也有当前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我还在每一节课上课前安排了一个固定的活动栏目:新闻。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我们已学过的内容或将要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典型案例,包括从电视、报刊上看到的、国内重大新闻案例,课前3分钟。此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学生的热情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责任感。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心理学家江绍伦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学生不是教师训斥的工具,而是等待滋润的花蕾,很难想象僵化的师生关系会有成功而有效的教学。
首先,我们要走向学生,深入学生,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爱些什么,不仅是我们教学中的良好素材,而且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其次,要让微笑永驻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真诚而自然的微笑,能感化学生的情绪,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讲课内容具有出人意料的说服力。再次,要把爱心撒向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既给予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要把关怀慷慨地送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既要在学生取得成绩、进步时给以赞许和鼓励,也要在他们萌发缺点、错误时给以理解和期望。这样就能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能够得到更自主、更充分的发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
三、提倡成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例如,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时,学生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是家庭教育不当”“是社会保护不够”“是学校保护不够”“也与青少年自身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青少年犯罪是由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四、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探究的学习活动
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思品课应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由校内走向社会,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小课堂”和“大社会”相结合,以加深对课本观点的理解和信服,并运用它来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比如在平时教学中布置预习作业时,我经常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尝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如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浏览、实地调查、开展合作、讨论,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等。
总之,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近社会、体验生活,使空洞的理论说教远离课堂,消除了思品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单调感、厌烦感,培养了学生平等、参与、进取的积极意识,宽容、尊重他人的态度,感受成果、资源共享的愉悦,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交往的社会适应性,又使思品学科的知识与教育功能得到了有机地结合。
【关键词】提高认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感;强化实践
一、在“引”字上作文章,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科学基础和内在动力。《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发展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中介,新教材选用大量的图片和照片,色彩艳丽,版面新颖。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特别是高段《品德与社会》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引”字上作文章,充分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每一幅图片的图意,让图片上的故事感动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
二、在“思”字上求突破,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单单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外在的目的,接受现成的达到规范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道德思维能力。
教学时,笔者有意创设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在“思”字上求突破,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和判断,激发学生关于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与争辩,通过不断的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和艰难选择,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如《家乡水的故事》一课,教学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水源情况,通过调查交流,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家乡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虽然较丰富,但遭污染破坏严重。小水电站的无限制兴建破坏了水的自然流动;工业区的迅速发展污染了水源;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雨水在季节里分布不均,有的季节长期下雨,发生水灾,要防涝,有的季节长期干旱,需要抗旱。懂得我们虽然身处南方,也要珍惜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乡人的义务。
在学生有了上述认识之后,可组织学生对下列观点进行讨论辨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观点一:有些同学喝水时,经常盛一杯满满的,喝不完就倒掉,认为是自己出钱买的,不关大家的事。观点二:小红妈妈洗地板时,总是打开水龙头由它流,说这样洗的干净,自己家的水爱怎么流就怎么流。观点三:小明家的水龙头坏了,妈妈让他换一个,小明说,没关系,那一点点水不算啥。观点四:小黄妈妈把洗衣服的水、洗脸的水留下来浇菜,小黄说妈妈真小气。请你说一说对上面观点的看法。通过讨论、探究,指导学生明确平时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培养节俭的意识,树立优良的道德准则。
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想一想身边的哪些游戏、活动,自己的哪些经历、校园中哪些环境与自己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如教学《快乐的学校生活》这一单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感悟学校德育阵地所传递的德育信息,让学生得到熏陶,受到教育。
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垛墙壁都在润物无声中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三、在“活”字上下功夫,陶冶学生情感
道德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必须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否则就不能真正内化。学生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要在“活”字上下功夫,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突出体验
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学生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例如,在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爱护环境时,不能仅仅利用别人(别的地方)缺水或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事例,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受水的重要。如,自己口渴时又没有水的感受,家里停水时生活怎么不方便,自己家附近的环境被污染给自己带来的烦恼等。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介绍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更要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外出旅游体验,从心灵深处,发自对家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神奇美景的赞叹,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突出对比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着力于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小学生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如,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如果拿它同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某一具体地方的面积对比(例如,所在城市面积或村庄面积的多少倍),无疑比仅凭空洞的数字更能在学生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从而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产生自豪感。
(三)突出问题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其中的内容,共同探究问题,激发道德目标。在《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创造适当的情境、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自然地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会被古埃及人的智慧所折服,引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从而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这种情感上的反应不是教师外在强加的,而是知识本身所蕴涵的,是意之如此,情之所致。这样发自内心的、自然产生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品德产生影响。
四、在“导”字上谋拓展,强化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导”字上谋拓展,通过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
一是创设教学情境,进行道德践行。如:通过学习《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商店不同人们的工作及商业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体验商业工作者劳动的意义,激发对他们的尊重。教学中可以安排两组模拟买卖的活动。第一组;将学生分工,确定角色(顾客或售货员或超市员工),进行表演,并围绕“如何做一个文明的顾客?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商店工作人员?应该怎样做?”三个问题组织交流和评介。这样学生对商店的各种工作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理解了在商店工作的人们的辛苦,从而懂得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以及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顾客(爱护商品、遵守商店秩序、保持商店环境的清洁等)。接着,再组织第二次学生模拟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强化自己的道德实践。
二是创设活动情境,进行道德践行。行动,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舞台。我始终觉得只要我们真正地了解学生,真正地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孩子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通过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与合作的活动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成长。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如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教育,遵守各种制度的养成教育,参加公益活动等。
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三是创设生活情境,进行道德践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进行社会调查行动,如对家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是一些司空见惯、见怪不怪、逐渐麻木的问题有切身体会,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调查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建议或进行环保宣传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更有助于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主题式整合
现行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编排为单元主题式,各年级同一单元主题下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统整与主题式综合学习。
一是开展教材内容主题式综合学习。教师可把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变序或增删,将一个单元的不同内容由一个主题统领,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遵纪守法”教学中,教师对《护佑生命安康》、《筑起防火墙》两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以“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为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调研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然后分小组讨论,提出预防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的有效对策,最后给有关部门、学校、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清是非”教学中,教师对《面对诱惑,学会说“不”》、《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两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以“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研”为活动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首先调查班级学生上网的时间、地点、内容、对学习的影响等,然后小组讨论未成年人上网的利与弊,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就网络化学习问题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是开展拓展性主题实践活动。在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后,教师可开展合理的拓展性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培养其自主探索精神,促进其品德发展。譬如,在教完“孝敬父母长辈”后,我开展了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1)搜一搜: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以父母的恩情为内容的歌曲、视频和诗文并进行交流、展示。(2)做调查:父母一天的劳作。(3)听一听:父母的心里话。(4)去实践:学当一天父母。完成如下事情:①买菜;②做饭;③刷锅洗碗;④洗衣服;⑤拖地;⑥交水电费。(5)想一想:当父母的到底累不累?(6)换位想:假设自己当父母,应该给子女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些什么?又如何能保证做到?(7)演一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设计策划剧本,组织编排片段表演、小品表演,通过片断表演和小品表演展示日常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几个场景。(8)说一说:父母是否需要尊敬。(9)写一写:制订“爱心回报”计划书或建议书,或给父母写一封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10)学沟通:收集有关与人(特别是与父母、长辈)交流、打交道的技巧、资料,设计制作成小报进行交流。
二、开放式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具有开放性,因此,可运用开放式整合,将各项实践活动进行统整,从而拓展思想品德教学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空间的开放。要无限延展思想品德教学的空间,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搜集资料、社区服务等活动。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环境”时,教师通过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垃圾与生活”的系列主题活动(见下图),有效地实现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资源的开放。教科书不是教学的全部,不应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能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因素,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
1.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人人都是学生的指导教师的理念,要充分运用身边的人力资源来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七年级《关爱你我生命健康》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火场自救知识和本领,教师邀请身为消防员的学生家长,给学生讲座、指导、示范,并在课堂开展模拟演练活动。
2.思想品德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处、团委、学科教研组等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其开展的相关活动,培养、巩固和强化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是以学会休闲、培养高雅情趣为教育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以下两个活动:(1)校园读书节。结合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开展“旧书交易活动”、“相约好书”、“漂书”等活动,让学生读经典,美言行,以文化人;(2)校园艺术节。举办文艺演出,开展“小歌手”“小乐手”等评比活动,让同学们亮歌喉,展才艺,培养高雅情趣,过健康的生活。又如在思想品德《众人划桨开大船》、《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会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体育节,在运动会、团体操、体育游戏等团体赛活动的排练和比赛中,严格要求学生,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福利院、特色景区等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让它们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例如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主题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家乡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等为教学资源,领着学生走进家乡,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思想品德课堂除了可运用探究、体验等活动方式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或动手制作,实现做中学、做中知。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保护环境》时,为了方便人们生活,减少环境污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创造设计、动手制作新型垃圾桶”的活动。各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合理分工,或观察拍摄,或设计问卷,或出金点子,或准备材料,或动手制作,让每个学生施展各自的长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在今后重视分工合作,找到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位置,增强成长自信。此外,还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活动的主动权。例如,某教师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多彩的情绪》、《与快乐相伴》三课教学中,开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学习,提供自主学习要求和教学专题网站,将思想品德、生物、心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成果式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都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珍视学生生活的价值。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学生在这两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常见的成果表达方式有调查报告、小论文、多媒体课件、表演、展览、网页(校园网)等。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时,我就安排A小组同学展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研究成果,他们小组成员各展所长:有《垃圾与生活》的网页课件,设有“垃圾的来源与种类”、“垃圾的危害”、“变废为宝”等专题;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演讲活动;有“我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报告”;有“废旧电池的危害与回收处理”的电子板报;有“做环保卫士,创绿色学校”的行动宣言;有“精彩环保用语大荟萃”的小展板;也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方案交流;还有“我市环保产业荣誉册和启示录”等精彩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脸上始终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内心充满着责任感。
四、评价式整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发展进行整体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上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可见二者在课程评价的实施上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可将二者的课程评价相整合,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在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我实施评价的基本做法是:先让学生研究小组自评,不但要他们写出评定的成绩等第,还要他们写出评定的理由和每个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然后开展组际互评,让学生相互之间来评价其他小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与价值所在;最后由教师在综合前两方面评价的基础上,认真负责地给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和小组成员的研究贡献写出评价结论与成绩等第。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社会实践;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82-0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可持续性,考虑对学生发展过程影响的充分性。近年来,学校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主题研究丰富多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登上了教学舞台,其倡导学生的实践学习、亲身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和提高,以此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结合这一特点,我们尝试“以活动促发展”的价值观统率课程与教学,在实践中将活动教学与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开展了系列节日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节日课程,熏陶育人。节日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如果将节日喻为生活之花,那么,不同国家和民族节日则汇聚成一个大花园,在众多现代节日不断增添新花朵时,春节依然是我们心底最浓的日子。为了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渊源,每年春节我们都组织“春节习俗知多少”主题研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方案,然后结合家乡实际确立了四个主题进行研究,分别是:春节的来历、春节饮食习俗、春节风俗习惯和春节新畅想。主题确定后学生分组制订研究计划,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及时指导。每个小组根据计划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到了许多春节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九九”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在这易被遗忘的日子,我校提前组织召开“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了解老人对社会的作用,加深对老人的尊敬。然后布置学生回家陪爷爷、奶奶聊天、帮他们梳头、洗衣服,并且组织部分学生到敬老院慰问演出,打扫卫生,给他们带去了节日的快乐和社会的关怀,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技巧,社会交往能力也随之提高。
2.热心环保,同享温馨。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积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街头镇是大理石之乡,多年来,石材在为当地人民带来丰厚实惠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当地居民的饮水都一度成了问题。为了让学生关注这个焦点问题,我校结合一些特殊的日子,以“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关注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开展“热心环保,同享温馨”活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上网搜集资料、走进石材厂、了解父母等,了解大理石形成的自然原因、家乡开采的历史、石材为家乡人民带来的实惠及问题、如何减少污染等方面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最后根据自己搜集和了解到的,撰写科学小品文、创作环保倡议书。通过调查,学生深刻认识到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如果我们人类无限制地开采,对环境污染、破坏、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都会造成极大危害。活动后,学生自发自愿地签订倡议书,走上校园和街头发放倡议书,引导人们认识到这种无限制开采给子孙后代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不做不负责任的事。每个人要从自身做起,树立长远的目标和打算,在石材开采上长远规划,让家乡的天空永远湛蓝,河水永远清澈。
二、各种实践高质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让学生提前丰富各种社会体验,为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是有很有必要的。为此,我们注意抓好家庭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习惯。
1.立足家庭,注重养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舞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启蒙阶段接受的教育一般会终生难忘。作为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做好家、校联合,在家校共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用水浪费现象。事实上,水资源日益紧缺。为了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同学们确定了“对生活用水浪费现象的研究”这个主题,调查家庭中是否存在浪费水的现象,人们又是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何种程度地浪费着宝贵的水资源。活动中,学生先结合家庭实际,设计一份数据记录表,详细记录家庭中的用水明细,以星期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并针对本周家庭用水情况制订下周的节水计划。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互助合作,活动达到了最优化效果。如有的学生说,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原来每天我们家浪费了这么多宝贵的水,洗衣机排出的水完全可以用来浸泡衣服和冲洗拖把,洗澡前排放的水坚持收集,也是不小的数目;有的同学说,以前一直对妈妈节约用水不理解,认为是小题大做,现在才知道这样做的巨大意义。每个家庭节约一点点,整个社会该节约多少啊!这次活动,使得参与的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内向腼腆的同学变得健谈了,花钱比较大方浪费的同学在知道节约用水的同时也知道节约用钱了,校园里再也没有滴答滴答“流泪”的水龙头了,甚至有同学主动接空调流出的水,清洗抹布……这些收获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初的活动预想,是综合实践活动给我们得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