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3:49
导语:在和谐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这是由群众文化的特征决定的
就群众文化建设的任务目标而言,这一建设要求让全体民众在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努力实践开拓创新,进而实现自身全面素质的有效提升,推动和谐社会、文化进步。这同样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求。作为实现群众思想文化需求,切实保障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重要形式--群众文化建设亟待解决。它是满足群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需求的关键手段,必须努力强化群众精神文化系统构建,提升公众文化服务水平,进而实现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增强群众思想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和谐社会,必须深入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依靠物质的基础作用,精神文化给予支持,进而逐步建设成立中国化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求深入拓展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这是由群众文化的功能决定的
可以明确的说,群众文化的建设就是组成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不单单是因为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辐射性特征,还是因为其存在娱乐性、教育性、创造性、集聚性等功能。它所包含的精神影响作用、理论教育作用、知识传播作用、团结人心作用等很直接的推动着和谐社会的高效建设。强化人民群众精神建设,能够很好的帮助人民建立起和睦发展、互帮互助的社会关系,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而建设成立和睦共发展的健康社会环境。现代中国,我们所要做的正是创造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全民的和谐的真实的社会和谐文化。这种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为此,应当把扶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要做到真实有效的强化文化产品建设,创造有益于建设社会和谐社会的文化标榜作品,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深入推进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公众文化宣传水平,从而让全体人民享受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精神文化成果;发力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研究,开展教育现代化,全力提升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培育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1.建设中国化和谐社会发展策略
有战略意义的文化建设要求符合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现状,依据自身环境条件,建设中国化和谐社会,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思想,建设中国化群众文化。梳理群众文化的精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所在,取精去糟,全面理解和创造。建设以为灵魂,以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精神文化的新文化体系;把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用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我们要在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开阔视野基础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那些不符合国情、腐朽落后的东西。
2.调整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
文化所具有的创造力、凝聚力及影响力意义重大,优秀文化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一撮而就的,它是长时间的时间积累,群众实践凝聚而来的。“参加”正是群众文化的首要工作,这一参加形式不仅要求主观能动性,还要受其参加的动机影响,这也表明了文化形式的创新意义。因此,我们要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活动内容,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同时,要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我们还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并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改进工作,始终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服务主体。所有的形式工作必须做到立足根本,结合现实情况出发,开展工作、实施项目、制定策略、公布规定等。举例如:实施乡镇群众文化教导员教育、舞蹈活动教育、多样式工作教育等,要真正做到安排好、处理好全部问题。实时调整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实现文化建设与社会大发展的有效结合,尽管群众文化活动存在主观能动性,依然要做好文化形式与社会大发展的形势需要。符合现代中国化优秀文化建设,要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不可纯粹抄袭借鉴。
三、结语
1.民族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大学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设备和物质环境条件,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校园布局、人文景观等方面往往富有民族特色,这种环境不仅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也使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好地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使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
2.民族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具有深刻影响,因此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给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一定基础,也为各民族文化更好地相互交流、融合和沟通提供了条件。
3.民族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正常运作的根本保障,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促进师生员工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民族院校在制定各项管理政策、规章制度时,都需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作为协调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在管理制度层面应体现出民族特殊性。4.民族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殊性。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校园行为文化包括学术交流、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文体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民族院校除了开展其他院校类似的文化活动外,还可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尤其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等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特色,也最能体现其校园文化特色。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1.不同文化价值的激烈碰撞。
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民族院校中,大学生不仅有以本民族传统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同时也接触到校园中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等,理性的光辉与宗教的魅力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选择上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一方面,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思考、用科学的技术、现代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所碰到的学术问题。可是,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打击、痛苦时,合适的宗教文化具有现代科技文化所不能达到的安抚心灵的作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及利己主义的部分被多数学生理解为自由与民主的代言。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打着自由解放旗号,为了实现自我的目标破坏一些原有的规则和约束。
2.原有思想观念的剧烈转变。
除了不同文化内核的价值之间相互碰撞,原有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大学生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所接触的道德思想是存在差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道德本性错综林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会作用于现实生活,影响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决定。因此,当接触过不同道德价值的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就会在解决问题的道德选择上产生迷茫与困惑,或者在不同的问题上转换不同的道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呈现出一种道德混乱的现象。
3.具体行为方式的深刻颠覆。
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种文化思想的渗透,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民族院校校园娱乐生活更是丰富,除了校园活动外,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本民族的娱乐活动,而且网游、桌游、KTV、酒吧、各类型的文艺表演也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选择。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容易受当前社会较为流行的享乐主义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将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泡酒吧的消遣上。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注重本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较强,不能容忍其他人轻视、亵渎他们的文化。但同时他们却无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唯我独尊。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能够理性地认识自身文化,吸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可互补的部分,能够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创建。
2.鼓励多元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多种民族文化的理解。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对其他民族文化认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有必要开展一些电影、讲座、知识问答、文艺表演等活动向在校学生全面、客观的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对充斥在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文化、价值观、思想有着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可以更为清晰主动地选择除了本民族以外不同思想价值来指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同时,把握住不同民族文化的实质,在模仿、汲取及发扬不同民族文化时拥有正确的方向。
3.突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寻找多种文化的契合点。
当代社会,文化力彰显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文化的价值内涵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本质的内容要求更多、更广泛,在形式上和表现上的要求也显现多样化,以前单一、简单、低层次的内容和模式已经落后群众的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充满激情和魅力的基层文化活动,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依靠文化的力量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自信、乐观、向上、友爱、帮助的和谐社会,人人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上来,是基层文化的议中这题。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掌握大人民群众盼什么,想什么,进行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尤其要以老百姓喜闻见乐的、乐意接受的形式来服务群众,为人民群众奉献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大餐,积极开创大众文化的新纪元。
二、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把基层文化站所建设成人民群众向往和热爱的场所,使之自觉参加文化活动。一是要量力而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身处自身的力量,针对群众民俗民风,完善各项功能设施,比如完善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站、电子阅览室、群众广场、文化公园,配备书法美术、音乐民乐活动设施,都要根据群众的要求进行设置。二要加强规划,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抓好每个时期的时间段,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中,要充分考虑群众参与活动的便利条件,打通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快捷通道。三是要明确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结合落实文化站具体工作,明确目的。按照一切为群众出发、一切为群众服务的要求,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向人民大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四是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设施,扎实开展各项基层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节庆喜日活动、文化讲座、艺术培训、广场舞蹈活动、电子阅读对外开放等,充实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层面,建设和谐社会。
三、强化基层文化队伍,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的要求,打铁还要自身硬。作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工作在文化第一线的文化站工作人员,担负着本地区的群文活动的具体工作,包括有效地组织、指导、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自身还担负着创作活动,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遗产,任务繁重。因此,基层文化干部必须善于跟群众打交道,与群众密切沟通,还要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示和发挥管理、艺术才华,协助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一是基层群众文化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习,要善于吸收综合艺术技能,还要善于容纳当地的民俗艺术,才能有效地为群众服务。除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努力学习各门类的艺术知识。要组织基层文化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艺术修养和水平,开拓视野,真正成为基层文化干部的领头人,成为基层群众的文化朋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员。二是培养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要加强基层文化干部的道德教育,帮助基层文化干部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提倡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到投身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事关整个中华民族崛起和强盛复兴。只有具有责任感,才能理解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性质,才能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在节假日加班,牺牲与家人、亲朋聚会,享受人生快乐的机会,积极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无怨无悔,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可知,职工干部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对每位干部职工显得何等重要。三是培养一支技艺精湛、一人多用,一专多能的群文队伍。基层文化干部,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群众眼中的老师,如果没有专门的艺术才能,就得不到群众的信赖和尊重。基层文化干部,在基层文化活动中,起的是“火车头”的作用。火车快不快,全靠你自身的能力,包括责任心和艺术才能。只有掌握了艺术技能,才能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中如鱼得水。同时,由于受基层文化站职数的影响,往往不能同时配足各类型的人才,就要求我们基层文化干部要做到一专多能,及时应付不同情况,组织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大显身手,这是当今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工作都的必然要求。四是要善于利用社会能量。当前,农村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了,开始转入重视发展精神生活,把目光转向文化上来。不少热心人事积极投身文化事业,作为基层文化干部,要及时利用好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社会财富投放到基层文化事业上来,以文养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五是要大力吸收一批热爱基层文化事业、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基层文化队伍中来,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从整体上改变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结构。
四、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应上升到大学的办学理念的高度认识,按照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化原则,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具体实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高等专业人才是高校育人的基本任务,也是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气氛浓郁、辐射性强的校园文化往往是一所大学最显著的特征,是一所大学拥有良好社会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已经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沉渣泛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世界各种思想和形态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建设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以系统化的原则和方法,着眼世界,着眼我国实际,着眼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最终着眼于创新和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高校校园必须坚持世界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着眼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国情,大力培养既有民族觉悟和爱国意识,又有国际标准的当代大学生,努力实现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统一。这是高校文化系统建设中必须搭建的第一个层次,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解决的一个世界化问题。高等院校是国家和社会文化的集散地和制高点。高等院校的人员组成及其担负的使命决定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面向世界,营造具有时代性和国际性的最高文化世界,并始终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先进文化的引领力量。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的文化水准达到了世界先进文化水平,那么以这个国家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它培养出来的成千上万的优秀毕业生所代表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总体水平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文化传播的全球性和快捷性,任何封闭的文化观念和大国处优的文化优越感都容易导致僵化和落后。同样,任何单一性的民族文化如果离开了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将自动走向枯萎。所以,我国的大学在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在集中精力做好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不断增强与世界各国大学的文化交流,开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多种群体参与的文化教育活动,走出传统的“自家大院式的自娱其乐”,摆脱小家子气。从这个角度上说,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上升到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的高度来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国内很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所缺乏的。校园文化活动通常一提起来,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是学生会的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标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学发展观念上的一种悲哀。
其次,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打破校园的自我封闭,走向社会,主动出击,走出“象牙塔”和“棚化式”的幼稚,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统一。这是高校文化系统建设必须搭建的第二个层次,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学校园正经受着以商业性和传媒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洗礼,不仅仅是大学生广泛地被网络聊天与游戏、街舞、短信、无厘头的影视搞笑以及铺天盖地的说唱流行音乐所浸,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同样受市场经济规律主导下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所驱动,大学的盲目“大楼化”扩张发展使“学术殿堂”和“师道尊严”趋于哑然。但是,我们知道,只有内在的才是永恒的,也只有内在的才是精彩的。传统大学校园内在文化的高尚性、典雅性和文化余韵日渐减少,不仅大学没有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需要文化“拯救”和文化整合的时候挺身而出,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反而在社会的商业文化覆盖下被淹没了。以至于不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职业教育学院,不论是以理工见长的大学还是传统的以人文闻名的学府都面临一个“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困局,更有甚者,以人文素质见长的学生却在就业的时候常常被冷落。
凡此种种说明,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去和今天,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从某种角度说,已经落后于或不适应社会文化的总体进步和要求。从人才的专业培养看,存在大量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错位;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看,追求享受、沉迷爱情与网络以及以“追星族”和“啃老族”为代表的“幼稚化”现象严重。这些现象说明,大学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主流文化引导力量,一方面没有对社会形成辐射性影响,没有起到足够的对社会不良文化活动的批判作用,也没有主动出击,进入社会文化的主流阵地,向社会传播当代世界的高尚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高尚文化,以至于时下我们的传媒主流充斥着低俗的、梦呓般和群魔乱舞式的大量内容;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也没有完成对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觉醒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修养和关注点没有与社会的文化存在形成对接,经常停留在一些肤浅的社团活动之中,甚至停留在一些空想的或机械的对明星模仿的状态,少有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和呐喊,缺乏“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总之,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顺应中国改革的现实呼唤,全方位融入社会,注重学生和社会的深入接触,注重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踏实风格和独立人格,挖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深度,增强辨别文化良莠的能力,使之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追求的人。
再次,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个层次性的问题,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重点又要全面,要不断完善和改革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式方法,着力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来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这是高校文化系统建设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建设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
所谓制度文化建设,就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从设计到实施要体现科学、可行、人文和有效,制度文化应该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一个大学传统的文化习惯,上升到学生引以为自豪的自觉约束,那么这种文化教育才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也才真正具有特色的文化意义(教化);行为文化建设不仅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外现,也是一所大学专业培养和人文培养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言谈、行为举止、道德水准、文体成绩、纪律和团队观念等;形象文化具有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含义,包括学校的建筑颜色与风格、校园的环境绿化美化和人文素质化、学校对外宣传的所有特征与包装、学校特有的标志物、纪念物、活动场所以及参加公共活动的整体表现、为教学服务保障的质量和效率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最高层面,包括思想的活跃与自由性、学术的自由与开放性、文化活动的品质、师生的道德信仰与价值理念、特色性和传统性的文化主体活动、名师的多少和优秀毕业生的资源量、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质量、对外文化交流的数量和质量等。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有助于我们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沉淀与优势。
最后,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实践性的基本观点。贵在实践,教学相长,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客体的统一。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系统建设的第四个层次,是实践层面的问题。无论多么科学完善的系统设计,离开了切实有效的实践,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个系统而言,主要的实践者首先取决于这个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如果决策者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没有一个历史性的眼光和心态,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就很难上档次;其次一点的实践者就是“师者”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一句话点明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所谓“师道尊严”说明了教师的言谈举止对于学生所起到的潜移默化和榜样示范的作用;校园文化系统建设的最后一个实践者是学生,学生既是校园文化教育的实践客体,也是进行自身文化熏陶,提高文化涵养的实践主体,所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与企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企业体育文化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体育文化的独特作用,构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企业体育运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企业 体育文化 和谐
一、和谐企业理念内涵
和谐企业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义;“谐”者,相合也,有协调企业应具有的“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特征。和谐企业即企业发展和谐,企业与员工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1]。
和谐企业中的和谐涉及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内部和谐主要是职能部门的和谐,企业与职工的和谐,职工与职工的和谐等;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企业与环境、社会的和谐等。
和谐企业的最大特征是人的和谐。员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开发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制度管理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管理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给员工以希望,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能使企业管理达到和谐境界。
二、企业体育文化
企业体育文化实际是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子文化,同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相比较,就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既有两者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等[2]。体育文化,是人类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体育政策、体育制度,又包括体育设施、体育精神,还包括体育观念等[2]。企业体育文化是指在一定的企业理念指导下,能集中反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根本利益并与企业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体育实践活动,是企业的体育物质、体育制度、体育精神等的总和[3]。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体育文化内涵表现为三个层面,即外层的物质文化,如企业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员和参与者、体育赞助等;中层的制度文化,如企业体育运行机制、体育管理制度、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形式、体育训练学习等;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如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
三、企业体育文化对企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企业体育文化能使员工成为身心健康的和谐个体
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基础,体育有利于自我和谐。体育本质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和谐。人的和谐包括生理和谐、心理和谐、身心和谐等。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何有效地发掘和调动人力资本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良好浓郁的企业体育文化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由于工作而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重压,通过体育运动舒畅其心情,放松过于紧张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较好的缓解和消除长时间大强度工作产生的身体疲劳,迅速恢复精力,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旺盛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4]”因此,企业发展体育运动可以使员工拥有强健的体魄、敏捷的思维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减少医疗投入和人才损失。另外,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员工体力劳动强度降低,脑力劳动强度加大,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锻炼,获得身体与心理的健康,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二)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体育运动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倡导的是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目的在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生产工作中则转化为“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员工们在运动场上的顽强拼搏,勇于争先的意识培养了工作中色进取精神,体育团体项目促进了工作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活动中的团结合作释放到生产工作中,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
(三)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公关活动
企业之间由于工作业务需要和各种职能需求,各种联系和相互往来是一项经常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所以,公共关系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合理得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公共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推进企业的向前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一些新潮、健康的运动项目及全民健身的意识已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游泳、体育舞蹈和户外运动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也已经进入公关和社交的范围内。而企业打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则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对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
(四)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员工的自豪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体育活动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从文化活动的角度反应的是公司的文化底蕴;从体育比赛的角度反映公司的实力。企业体育活动能够加强对外交流,通过活动宣传企业文化,充分展现企业精神和员工的精神风貌,提高去也的知名度,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总之企业体育活动能够拓展企业与公众、客户、媒体、政府间的相互交流,具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多元化功能。
(五)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激励员工。现代社会激励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去努力奋斗,去竞争,去获取最大的发展,这与体育运动中在公平、公正原则下运用各种战术和方法去克服困难、取得新的突破、战胜对手的体育精神是一致的。正因如此,体育的激励功能在现代企业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企业的拓展体育训练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四、基于和谐发展的企业体育文化的构建
企业体育文化构建包括企业理念、目标、人财物、运行机制等内容。
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构建企业体育文化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目标是对企业体育文化成果和效能的预期估计,是开展企业体育工作的具体运行指标。
人财物是包括企业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员和参与者、资金投入等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合理投入,对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使体育活动效果最大化。
运行机制包括企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法律支持机制、筹资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等。
企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它是保证企业体育活动良好进行的基础。
法律支持机制对企业体育和谐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法律支持机制的建立与运作,使企业体育得到发展,使国家、社会、企业和员工整体受益。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的群众体育法律法规文件,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这些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实施对企业员工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企业员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有法可依的宏观环境。此外,要建立有关法律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使法律条文能够不断进行修正、补充、完善,才能使政府和社会支持企业体育发展的机制有效化。
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是企业体育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完善多种形式的筹资机制可解决开展企业体育的经费缺乏与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建立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有社会各界参与的筹资机构,如群众体育发展基金委员会。
激发社会和企业推动员工体育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建立在企业员工对自身利益高度关心,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参与频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员工对自己工作、生活其间的企业发展的关注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这种动力机制是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最深远、最具活力的动力源。而企业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又会不断给这种机制增添新动力。
建立完善强有力的企业体育监督管理机制是推动企业体育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实施监督管理的方法:应以政府中的专门机构为核心,实施全面监督;依托社会体育团体,实施专业化监督;依托企业协会,进行行业监督;依托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自律监督;依托企业员工,进行民主监督。这几种监督方式可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评估是对企业体育工作的客观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于提高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在开展企业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对活动进行监督、评估和修正,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活动结束后,有关部门要对活动效果做全面的评价,以为企业的下一次体育活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企业体育文化建设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分析解决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入手,所以首先要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如企业的价值观、组织管理方式、经济效益、经营特点、体育文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场馆设备、经费来源、体育意识和行为等,准确把握现状,找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中的矛盾,是企业对企业体育文化的构建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理念、价值观、发展目标、人财物的投入、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规划。
在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深刻影响着当今和谐社会的前进步伐。可以说,企业不能没有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已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系。构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企业体育运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企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勇.试论体育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J].企业经济.2007.6.
[2] 李艳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研究[M].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5.
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要以大学自身的办学实践为基础,以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为特色,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要提倡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尊重差异中增强创新性,在多样发展中实现统一性。要提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对校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利益要做到统筹兼顾、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整合和提升个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使之成为学校各个群体和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实现和谐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共同丰富和充实大学和谐精神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思想建设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及个性培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和发展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校园文化中起导向、灵魂作用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又影响、改造和创新了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实校园文化,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
建设校园环境是一种外显的物质文化,是大学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人们对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第一感觉就是从校园的物质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容校貌、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让初入校园者第一感觉就是步入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所,使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整洁的居住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种类齐全的藏书、明亮的阅览室、先进的科研设备可以激发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学校应通过文化制度的建立健全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用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创新,以制度建设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员工需要的制度措施,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需要。同时,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强调大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学校和各院系每年都有科技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系列、专家教授论坛等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科技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文学艺术教育近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学校为学生开设了美学、音乐、文学选修课程,各院系还组织起了文学社等艺术团体。他们的学习、排练和演出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与优良校风相一致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应该采取积极支持、主动组织、适当引导、逐步提高的方针,使之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和谐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要注重从学校及学院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学校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办学秩序与社会交往,形成学校教育组织之间及与非教育组织之间的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就会逐渐建设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必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越来越大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融合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类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文化生活,没有物质生活,人类就无法生存,而没有文化生活,人类就会一直处在蛮荒甚至野蛮的状态,所谓的物质文明也就不复存在了。尤其是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文化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进程。因此,可以说,文化是与人的生存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动态过程中。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使得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在文化生活上有了更多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多样选择。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新时期群众文化文化娱乐、传授知识、思想教育等多项功能随即凸现出来。群众文化“用艺术的方式培养艺术的大众”的使命也会在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显现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本质上讲,群众文化就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群众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群众文化自身而言,它是用文化艺术的形式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子,帮助人们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用美的内涵作为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精神食粮而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可以说,群众文化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能。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程度越高,大众的整体素质就提的越高,群众文化自身的价值也就越高。这是一个客观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离开了人民大众,群众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意义。以此而论,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在遵循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促进彼此的融合与发展。
一、群众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我们知道,人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然后创造了美。而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且凭借着这种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又不断地创造出更行更美的事物。可以说群众文化来自于群众,也离不开群众。群众文化的任务就是从人民大众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和素材,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再投入到人民大众中去,使之在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群众文化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来满足人民大众娱乐身心、寄托理想、增长知识、规范伦理及提高道德水平的需求,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素质,进而形成一种健康文雅、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人民大众劳动创造也会不断地充实、完善群众文化的内涵,使之能够在更加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审美要求的前提下快速发展。
二、群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群众文化离不开大众,也同样离不开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一种文化遗存,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多样性、独立性和不可再生性等几个方面。它几乎涵盖了群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它的表现形式有民间音乐、曲艺、舞蹈、绘画、剪纸、刺绣、雕塑及手工工艺的多个类型。民间艺术除了在艺术领域充当着母体艺术的角色,在地域文化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群众文化过去和未来的发展中都将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些带着历史印记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就是群众文化功能的添加剂,进而使群众文化具有了多彩的形象。重视和承传民间艺术不仅是社会审美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而且也反映出人民大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具体表现。将民间艺术融汇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之中亦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三、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群众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治心之具”的功能,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生活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行为举止等诸多方面发生精神教化的作用,这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人民大众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振奋精神的文化生活,也是社会高度文明、高度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群众文化自发性、分散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给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以强有力的引导,要根据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的文化审美需求,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依据当地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研究和探索群众文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切实需要的文化艺术活动,逐步把群众文化活动推向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高更深的新阶段,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朱萍,孙连红.城市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向[J]. 理论观察. 2007(06)
[2]许大文,杨秀礼.谫论群众文化品牌的建设[J]. 资治文摘(管理版). 2009(04)
[3]林小棉.关于发展茂名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J]. 南方论刊. 2009(12)
[4]王晓云.群众文化 重在人人参与共享[J]. 才智. 2010(13)
[5]胡守勇.建国六十年群众文化研究综述[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6]江林娜.浅议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创新[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04)
[7]石慧.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功能与建设分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5)
[8]刘晓霞.浅论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2(07)
关键词:文化产业;协同创新;融合;高附加值
当前,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文化的协同创新作用愈发明显,文化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当下产业发展的热点。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和开放性更加突出。2014年1月国务院10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与融合总述
在文化产业领域有两个提法,一个是“文化产业化”另一个是“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主要针对文化的经济性及其产业化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大力提倡的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机遇下,文化的产业化顺应了时展的潮流。而“产业文化化”的侧重点则在于不同产业间通过文化和创意的因素来提升自身产业的价值水平,强调文化和创意要素在其他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它所针对的范围更广,许多相关产业都可以通过文化因素来提升产业价值,目前已经可以看到很多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新思路和新业态,这是当下非常火热的产业发展特征之一。
所谓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规制放松、管理创新及需求拉动等原因,带来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交叉,进而演化为产业之间产品、业务与市场的融合,从而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效应,优势互补,形成行业的全面竞争优势。作为一种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给世界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正日益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具有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就是要挖掘不同产业的文化价值,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不断扩展产业链。
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机遇,也是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之路,也只有打造一个旁及多行业的大产业链,才能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
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实例分析
(一)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创意与设计的结合。设计本身就具有粘合性,可以与许多产业相结合,设计与创意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实际上,当人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都是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因而设计与创意是密不可分的。进行设计活动的基础是对美的理解和想象力,也就是人们的创意。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工具,而创意则是方法论,二者的融合是必然的。
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融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创意设计本身较难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但它的粘合性对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及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未来方向。2014国务院10号文件提出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是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情况、富有针对性的新举措。
(二)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中衍生出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其特点是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也有助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全国一些地方已经有了许多休闲农业概念,包括农家乐、以观光采摘为主题的旅游景区等,这些都是文化产业与农业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新业态,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能够获得更好的资源运用效率以及更高的经济回报。比如,烟台的张裕葡萄酒庄就是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代表。人们可以在葡萄园休闲、采摘、品尝种类丰富的新鲜葡萄,也可以了解葡萄酒的制作过程,并且能亲自制作葡萄酒,购买葡萄酒礼品等。与传统农业“种葡萄卖葡萄”的思维方式相比,休闲观光农业加入了更多的文化价值,丰富和扩展了农业产业链。
(三)文化旅游
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两者有许多交叉的地方。文化旅游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一种结合。文化旅游的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与自然风光的旅游不同,文化旅游更加侧重人文和历史方面,注重人所创造的文化遗产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文化景区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是一体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形成了文化旅游的魅力。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曲阜孔庙等,这些文化旅游景区主要就是以当地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传统为依托,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使旅游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人们在体验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更能结合当地的文化风貌从而获得全方面的享受。
(四)文化地产
文化地产顾名思义就是文化产业与房地产业的融合,它是一种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房地产传统开发模式是以“建筑”为核心,文化和概念仅作为营销手段。而文化地产则是以“文化”、“生活方式”、“居住理想”等理念为核心,用文化来提升固化建筑价值。比如我们能够看到全国有很多地方的开发商在打造楼盘时都会用“欧洲风情”来进行文化定位,在规划建设时来模仿欧式建筑建筑风格来打造西式的独栋小别墅,小区内的相关配套设施也全面“西化”,为小区引入欧式的文化观念和生活设施,人们在获得此欧式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支付较高的房价和物业费。这就是文化定位以及创意理念对普通房地产业进行提档升级的具体表现。
提到文化地产也就不得不提到文化产业园区,当下文化产业园区在中国的火热也印证了文化与房地产之间的密切联系。文化产业园区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地产模式,就是将文化企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在一起。好的文化产业园区使得文化产业与房地产都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和长足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但是,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服务的。现在全国各地也存在许多打着文化产业园的旗号实则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现象。这些乱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管理和整治。
三、小结
文化产业能够与其他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在于,原来独立的不同行业,相互融合后各种要素相互深层次渗透,去劣取优,重新配置,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产业的运行方式,改变了原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了新的市场规则,就像物理上聚合效应,产生的作用和价值远远超过两个或几个行业的简单相加,从而使得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融合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前,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应从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入手,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与融合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忠鹏,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2-2-28
[2]范周,重视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N],经济日报,2013-10-7
[3]毛蕴诗、梁永宽,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7)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和谐文化 构建方法
课堂文化是课堂中多种文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着力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充满学习情趣、富有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文化的构建。
一、构建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环境
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的出发点,它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旋律。因此,教育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和谐文化强调整体发展、共同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讲求公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师的教育,并通过教育提高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所谓的“差生”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几乎不放精力在该门课上,因而出现高考科目都很好,只有信息技术最差。另一种是对电脑兴趣浓厚,但其感兴趣的是游戏。这样的学生往往其他科目学得也不行。因此,与其到学业水平测试时给他补差,不如防差,即在课堂上实施防范措施,不让学生差下来。在上课时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注视。要做到“差生”优先,一是优先关注,二是优先回答,三是优先提问。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梳理,从而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教学反映了当前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问的方式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师生对话”。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进行对话式互动教学的前提。然后是分组合作,进行“生生对话”。对话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间的互动。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最后通过交流归纳,实现“全班对话”。
三、构建自主探究的和谐学习文化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上《For循环语句》这一节课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是如何用顺序结构求1+2+3+…+10的:
S=0
S=s+1S=s+2……S=s+10 10条语句
Print s
然后请同学们思考:
1.如果要计算1+2+…+100,1+2+…+1000呢?(学生在试图用原来的顺序结构的方法来求解时,发现语句太多,很麻烦而且很容易出错。)
学生自然会提出: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程序主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循环结构。循环就是为了解决重复性的问题,这样才可重复10次、100次,甚至几万次、几十万次照样能很快完成。当然要控制好次数,这就是循环的思想。利用循环结构,我们只要通过少量的语句,让计算机重复执行许多次,就能完成相应的要求。教师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2.重复要做的事情就是循环体,在上例中循环体什么?
3.如果一直执行循环体,就会一直执行下去,即死循环,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再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引入计数器的概念,利用计数变量来控制循环体执行的次数。当学生初步了解循环结构后,让学生进行下列操作:
4.自己上机调试纠错: For i=1+5
S=S+i
Next j(For和Next中的循环变量要一致)
5.能求出5+4+3+2+1吗?(能,步长要为负数)。
就这样,本节课的重难点:循环变量、步长和循环体轻松地被解决了。
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先机械地列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然后对照结构枯躁地灌输给学生:什么是变量、什么是步长、什么是循环体。而是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同学生一起归纳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
四、构建基于和谐的、支持的学习评价文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评价与考试是支持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有力武器。从人的本能反应来看,人在受到某种威胁的情况下往往做出出人意料的表现。但是,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人在和谐的环境下能够更健康地成长,也只有这样的成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学习评价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要让学生在感情与心理上得到满足,就要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上问题明确。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给予及时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为促进学生自律和自我提升,我们将全部评价指标向学生开放,明确目标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通过指标开放、行为观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课堂的重心,是课堂改革的归宿,是高效课堂的追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建平,章江益.转向与和谐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江苏教育,2012(9).
[2]钟启泉著.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