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3:55
导语:在科学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药业产业;发展;矛盾;措施
1 规模化发展的三大矛盾
恩施州目前药业产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在药材种植上存在规模不大,品种不优,效益不高的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药业产业的发展。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矛盾。
一是农业、牧业、林业 、药业发展存在争土地、争面积、争效益的矛盾,特别是像来凤县这样海拔大面积在800m以下的低山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
来凤县最高海拔1621m,最低海拔339m,全县总面积790hm2,其中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占78.28%。海拔800~1200m的二高山占19.91%。海拔1200m以上的高山占1.18%。全县耕地面积1.9万hm2。其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53.75%,林地面积已超过8.2万hm2。目前已规划发展油桐1.3万hm2、油茶3335hm2、速生用柴林3335hm2。总计面积将达到10万hm2,农业要保证基本农田2.2万hm2,规划橘柚3335hm2、烟叶2001hm2。牧业规划草场3335hm2、药业规划6670hm2。规划面积已超过全县总面积。这些规划中最为机动的是药业面积。一旦收益不好,药业面积便转化为农林面积。这是药业产业链上的第一个最基本的齿链没有保证,所以导致整个产业链不能正常快速转动。
第二个矛盾是集约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之间的利益矛盾。企业希望农户形成规模种植,农户也希望通过规模种植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中药材市场价格的波动很大,难以预测。一方面企业和农民的抗风险能力都很弱。一旦大量投入,遇到价格低迷,社会造成企业破产,药农倾家。另一方面,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未形成经济利益的共同体,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农户可以把产品销给出价更高的企业和货主。如果企业在农户规模种植时给予农户一定的扶持,但这些投入又不能得到正规的回报。所以在药业产业中的药材种植上仍然是企业与农户各自为阵。很难形成大规模的集约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这就是目前低山区药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要形成低山区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必须解决上述三个矛盾,才能推动药业产业的大发展。
2 解决三大矛盾的办法和措施
2.1 利益优化
利益优化的第一要素是变草为宝。恩施山区称为“华中药库”,指的是恩施州的每个山上、每个角落到处都是药,百草都是药,不是指我们要种几百万亩药材。在恩施州共有已被人们认知的1700多种中草药,有些药随处可见,老百姓说的小小方子治大病,例如用土大黄治疗带状疱疹,用西医治疗起码的治疗费用要上千元,而且效果不好,容易复发,而用土大黄治疗,擦药就止疼,2天就见效。在恩施州的土大黄,可以挖上万t。如果按西医的价值来算要值多少钱。再例如用3月泡、地蜂子治疗痢疾。一般的腹痛腹泻,7个3月泡尖子,吃下就见效。如果严重的,再加一定的辅助药,2天就好,就是西医用抗菌素治不了的痢疾腹泻,用蚕豆杆煎水,就可以治好。再例如治疗三叉神经痛、肝炎等很多的疑难杂症,用中草药有特效。但是,目前老百姓到医院治个感冒就要几百元,就是因为没有民族的中草药医院。没有把中草药当成宝,当成药,这是我们民族的悲衰,我们把自己的药不当药。而花高价吃西药,要想恩施州乃至我国的药业产业不断大发展最首要的就是要重视民族中草药。把恩施州的中草药当成州宝来研究,来保护,来发展。让农民种一亩射干、地蜂子、三月泡值1万元,何愁我们的药业产业不发展,我们要发展药业产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立民族中草药研究院(或所),要建立民族中草药医院。让恩施州的民族医院成为全国著名的专治疑难杂症的医院。提高恩施州中草药治病的声誉。从而提高恩施州中草药的价值,只要恩施州的中草药价值提高了,恩施州的药业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等一系列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2 科技优先
这里所说的科技优先,就是要转变现在药业产业发展的思路,把种植几十万亩药材建几十个制药企业,当成药业产业的发展的唯一模式。种药材制药品,让企业医院赚大钱,永远只能是小农经济。恩施州的药业产业发展,首先是要把恩施州山上长的草,当成丰富的药材资源。产业的先导是用科学的方法,使民族医药振兴起来。在恩施州内,目前尚有百名七八十岁的老中草民间医生,他们是最宝贵的财富,要把他们的长期积累的经验,收集整理,经过科学验证,使之成为恩施州仍至全国的精神财富,同时要聘请全国知名的中医药研究专家,对恩施州的中草药及治疗单验方进行研究论证。从而在全国中医药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有恩施中草药的专利,从而在医疗制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才是恩施州药业产业发展的大起点。
通过对当前的形势分析,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我们确定20*年工作总的思路为:以*大都市区南翼中心为定位,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促进建设行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效能革命”,不断推进行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推动城市整体发展。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要求,推动城市按“北接、南跨、东扩、西延”方向发展。“北接”,在去年已做好塘下中心区规划、汽车文化走廊、北工业园区、东工业园区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今年着重做好实施工作;“南跨”,要做好经济开发区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衔接,编制*中心区规划和*南岸景观设计,促进*江两岸协调发展;“东扩”,要编制实施*大道规划,加快塘下、汀田、莘塍和安阳的融合,连接*国际轻工业城,形成东部沿海金色产业带。“西延”,高起点编制*乡(*公路—*背)片区规划,加快开发旅游、休闲、渡假、娱乐和一类住宅区开发,带动西部发展。
主动接轨*大都市。把*的城市基础设施充分融入*大都市区的基础设施网络,实行共建共享和效益最大化。要加强与*方向联系,与环*规划衔接,在环*范围内以生态园区建设为主。要做好*大道、*外环线和滨海大道的衔接。同时要积极争取*市重大建设项目(如高教园区)在我市落户,提升城市档次。
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在规划编制上,要以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充分体现显山露水和文化深厚的特色。今年要着手城市整体设计,明晰城市空间形态,突出城市节点,凸现城市景观线,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借1*国道汽车文化走廊、*大道、温瑞塘河整治和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带动沿线、沿岸和区内村庄以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促进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同时,在具体项目规划建设上,以“增加亮点、杜绝败笔”为准则,要求重要地段、重要部位的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要有比较方案,要经专家评审,并且在招投标阶段明确要求建设工程须进行创优夺杯。
增强城市承载功能。目前,城市问题突出表现在交通拥挤、地上地下开发不协调两个方面,今年将此作为主攻的难题来抓。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深入研究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重点解决目前交通拥挤、道路卡口多、安全性不强、停车难等问题。编制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整合各种管线资源,防止道路经常“开膛破肚”;设置地下停车场,弥补地面停车不足;建设人防系统,满足人民防空要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村镇,要结合重点工程和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大手笔地进行改造,促进村居向社区的转变。建成区以外的村庄,要以整治为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在去年完成25个乡镇的村庄布点规划和139个村庄规划,以及启动牛伏岭等6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今年要完成剩余的135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并按《实施意见》确定的指标对三类地区进行分类指导。
二、寻求对策,切实抓好违建治理工作
当前,全市普遍存在的违章建筑严重影响着城乡面貌,也成了规划管理最棘手的问题。今年,我们计划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加以整治:一是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从改进自身工作方法入手,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管理人员分片负责制,把“责任田”分配到人,把任务落实到人,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加强批后跟踪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二是加大对设计、施工单位管理力度。要求民房建设必须要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对于未批先建、批少建多的违建现象,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规定对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处罚,从而使业主即使有违建念头却无法实施。三是启动“没收”处罚方式。“没收”是法律规定对违建物处罚的一种方式,但至今一直未予采取。针对利益驱动的因素,采取“没收”方式进行处罚后再组织拍卖,可以使违建者无利可图,大大增加违建成本,从而在思想上打消违建念头。四是联合房管部门执法。要求市政府做好协调,我局会同房管部门联合对违建现象进行打击。凡是有部分违章的建筑物,整幢产权证不予办理,迫使其拆除违章部分后才予以确权。五是探索管理人员福利保障机制。目前,规划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来源只能依靠罚款来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违建拆除力度,纵容了违建现象的蔓延。建议市政府对管理人员转为全额拨款,如果财政确实有困难,建议探索采取其它经费支出渠道,以解决“以罚养人”机制的弊端。
三、强化管理,大力促进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针对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总承包偏多,专业承包偏少,劳务分包更少,以及企业资质低、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改制兼并、资产重组、引进人才达到总包企业资质晋升,积极发展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此外,建议市政府出台类似工业四十条的优惠政策,扶持本市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执行今年新出台的《*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资格预审办法》、《*市施工、房开、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企业建筑市场不良行为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制度,全力遏制工程交易过程中的挂靠和串标现象。严格执行施工许可证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凡不符合法定开工条件的,一律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或批准开工;凡发现违法行为的,要责令其工程停止使用,经整改后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切实把好工程开工和交付使用两道关。要积极探索工程风险管理机制,争取在投标担保、工程履约担保、业主支付担保和保修担保方面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努力培育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市场,制定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的评标办法、交易规则以及配套措施,确保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工程进入交易中心公开交易。要加强建设工程稽查工作,重点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违反强制性标准方面和招投标领域、装饰装修材料市场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增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意识,强化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完善施工图案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从源头和收尾环节抓好工程质量。要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建立科学、严格的工程监理旁站、压卡制度,强化监理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工序实行现场跟班监督,制止一人监督超要求的多个工地的现象。要探索村镇民房建设的质量监督、监理模式,提高村镇民房建设质量。要继续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依法处罚力度,杜绝三级以上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
【关键词】城镇排水;科学规划;对策
一、城镇排水科学规划一步走,立足全局,统筹规划
城镇排水规划是关系到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规划,在规划上必须要树立全局观,既要立足于城镇当前排水实际,又要兼顾城镇未来发展的规划需求,要力争保证排水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实现全面规划的同时,还要把城镇排水规划与其他各项工程和建设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排水规划。一些城镇在发展中往往对给水重视有加,对排水却漠不关心。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排水规划要科学合理自然无法实现。因此,城镇必须转变观念,必须高度重视排水工作,把排水放到和给水同样重要的地位上。加大排水规划力度。其次,城镇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排水规划部门,负责排水规划相关事宜。城镇排水规划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形象工程,它是一项关系城镇发展大计的长远工程。因此,必须要成立一个部门进行统筹管理。这样才能把城镇排水规划与城镇供水系统、城镇地表水、雨水、污水处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保证排水规划与其他基础建设的协调,避免冲突,才能实现科学规划。
二、城镇排水科学规划二步走,紧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
规划做得再好,如果没有基础设施作保障,规划只能成为空谈。当前,很多城镇在发展中都表现出了基础设施跟不上规划的现象,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城镇,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排水规划的需求,使得城镇的正常排水都陷入困境。因此,在城镇排水规划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保证各项基础设施有条不紊的顺利建设。首先,要给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提供必需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作保证,基础设施建设显然寸步难行。但是城镇经济实力薄弱,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城镇政府要加大对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加强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拨款支持,为排水基础设施筹集所需资金。同时,要成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避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被挪作他用。其次,要做好各项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足够的排水口,保证城镇雨水、污水和生活用水及地表水的排放,建设雨水井等,实现雨季蓄水,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城镇污水的科学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三、城镇排水科学规划三步走,加大污水治理不松懈
城镇排水规划是为了满足城镇的排水需求,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镇相关人员在规划中要树立新观念,要把污水处理放在和排水规划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只盲目追求排水规划的可行性,忽略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忽略了其污水治理的规划,那么这种规划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城镇排水规划必须重视污水处理,必须建立污水厂,对污水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首先,城镇污水厂规模的确定。污水厂是为了满足城镇污水的处理需求,因此在规模上不要盲目追求大规模,要考虑城镇经济实力,坚持适宜为原则。其次,在污水厂设计中,要对城镇的污水量进行科学预测,可以结合城镇以往的污水排量制定污水厂的污水处理容量。再次,要选择适合城镇排水体制的污水处理工艺,这样才能达到污水处理的良好效果。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城镇排水的综合治理,要禁止城镇居民随意排放污水,污染城镇水体,为了加大治理力度,可以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制度,对污水进行专项整顿。
四、城镇排水科学规划四步走,加大管理促成效
城镇排水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止应该包括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排水体制选择、污水处理设计等,还应该加大对城镇排水设施的管理,要坚持科学养护。要建立城镇排水管理制度,加大日常养护。比如要保证排水管道的清洁,派专人技术人员对排水管道和雨水管道进行定期的清理,避免排水管道堵塞;还要定期组织人员对各种排水管道进行清掏,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转。当然,为了保证各项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养护人员的行为,保证养护工作按计划、按步骤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城镇排水规划混乱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科学规划的建议,旨在推进城镇排水建设的顺利进行,旨在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旨在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迁移.对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0年第22期
纺织行业作为已经完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产业,随着大家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行业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用认识的逐步加深,我们在制定规划时的思路、方法,以及目标任务都做了深刻的调整,过去规划中那种对资源投入、生产产出的分配功能,以及伴随这种功能而形成的强制性和指令性逐步淡化,而代之以指导性和导向性。规划的性质更多的是一种行业智慧、共识和意志的体现,其对行业的导向功能日益突出,那种单方面的强制性和居高临下的指令性越来越弱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规划的性质、内容和功能上,还体现在制定规划的方法上,以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指令性规划,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式方法;而需要凝聚行业共识的导向性规划,则必须采取自下而上的先民主再集中式的方法,在制定规划的前期阶段,必须最广泛地征求行业内外有关各方、各层次对规划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和共同意志,并最终作为行业共同行动的纲领,在行业、企业中加以宣传、解释和落实。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制定出来的规划才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才能够凝聚全行业的力量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才能够指引行业朝着比较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够不脱离实际。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认为行业规划,无论是全国性规划还是地区性规划,都应该不断地强化这种导向性,规划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是使这种导向性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实际。
约束条件软性化、多方位化
“量力而行”一直是我们做规划的原则,这里的“力”实际上就是指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量力而行”的意思就是“有多少资源办多少事”,我们把它称之为“硬约束”。这在过去那种市场被人为地分割的时代也许是对的,但是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全球市场一体化时代的不断推进,这原则在我们的有些行业或区域规划中开始受到质疑,特别是已经被我们许多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匮乏的东部沿海地区超常规的发展实践所颠覆。我们今天的许多纺织服装大省,相对于其他地区,包括有些中西部地区,其自身的纺织资源并不丰富。
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有形的资源因素难以对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单独形成制约,因为资源是可以流动的,只要市场机制是健全的,某个区域内有没有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组织资源为己所用的能力,这种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才是制约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能力是无形的,相对于有形的资源约束,我们把这种无形的约束称之为“软约束”。
这种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综合竞争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如果要将这些因素分成层次的话,那么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以及在这种历史沿革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社会风尚、产业文化和产业精神等等就是构成这种竞争能力的第一层次因素,也是最高层次的因素,这个层次的因素,别的地区难以复制和学习;区域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府效率等是构成这种能力的第二个层次的因素,这个层次的因素,除地理区域环境外,其他因素都会打上第一层次因素的烙印,但是是可以复制和可以改善的;产业配套、产业人才、产业创新、产业公共服务和产业规模是构成这种能力的第三个层次的因素,同时它们也是这种能力所带来的结果,当这个地区的某个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时,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配套和产业刨新能力是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所要追求的目标,当这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之后,它又反过来成为增强这种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并同其它两个层次的因素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构成更加强大的综合竞争能力,凭借这种新的更加强大的竞争能力又可以在一个新的层面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这样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形成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以及综合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第三个层次的因素是可以复制的。
这样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对约束规划目标实现的资源条件就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既要关注有形的资源,更要关注那些无形的资源和制约因素,往往是这些无形的资源和因素对我们规划目标的实现构成了“硬约束”。
有形的资源约束,可以通过增加资源供给来破解,无形的能力资源约束只能通过自身的建设和不断的改善提高才能获得,有了比别人更加强大的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就没有达不成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在制定规划时,对要达成的目标的描述应该更加富有弹性和原则化,将综合竞争能力的建设和培育当成规划任务,甚至是规划目标的重要内容进行设定和描述,政府支持和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点也应该放在增强这种能力的建设上。
着眼全球变化承担大国责任
我们做规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和形势的变化。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以及200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成员国全部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以来,我国的纺织工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和分量不断提升,这就是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也使我国的纺织工业与全球市场越来越融为一体,对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越来越敏感,特别是我们的纺织原料和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从生产规模上,我国无论是纺织纤维产量(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纺织纤维加工量和加工能力,都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的一半;从贸易规模上,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总量的30%以上;在化纤单体原料层面上的对外依存度仍然高达50%左右(PX48%,EG75%,PTA40%,CPL62%,2008年数):每年仍然有200万吨到400万吨不等的棉花需求依赖进口,占到世界其他国家棉花总产量(扣除中国本国的产量之后)的20%左右。
如此规模的生产和贸易格局,使得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我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市场、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难以预测的影响。同时我国纺织工业在生产和贸易方面的大起大落也会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对主要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稳定带来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分享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维护世界经济贸易和人民生活稳定的责任和义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在规划阶段就要未雨绸缪,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作出判断和预测,把世界经济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纺织工业带来的影响充分地考虑进来,以便尽可能地保持我国纺织工业的稳定发展,从而保持社会稳定、维护世界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如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市场的需求量会减少多少7减少的是哪一块,又会增加哪一块?政府启动内需政策又能拉动多少?危机过后,主要发达国家人民的消费习惯会不会有所改变,会朝什么方向改变,我们怎么应对7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模
式,对我国纺织工业是产生依赖,还是构成竞争?如果是产生依赖,会是在哪个环节产生依赖,依赖的程度会有多大々如果是构成竞争,是构成全面竞争还是在哪个环节构成竞争?我们在那些大量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会有哪些机会,或能给他们什么帮助等等,都是我们在作规划时应予充分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不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规划就是一个片面的规划、短视的规划,就很难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即使是我们的地区规划,乃至园区和企业规划也不例外,因为我们都身处全球分工协作网络和全球供应链条之中。
另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纺织大国”,我们还必须做好推动、带领世界纺织工业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准备,这个方向包括发展的模式、技术方向和路径选择等等。
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发展得如此之快,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跟在别人的后面跑,走的都是捷径,但一旦这种优势趋于穷尽时,你就要面临领跑了怎么办?我国的纺织服装工业目前就处于这样的角色转换中。像我们的化纤工业,主要的发达国家由于在常规产品方面失去竞争优势,其基本趋势是逐步退出,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又还没有跟上来,我们成了这个行业的“老大”,但是成了“老大”之后我们有没有勇气和智慧继续推动和带领这个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这个行业下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方向和路径是什么,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最科学,这都是领跑者的责任和任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做规划之前必须要加以充分考虑的,是我们做好规划的前提要求,不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并在规划中加以体现,我们的规划就会偏离航向,我们就会失去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成难点
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指导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每个行业都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路径和切实可行的方案,纺织行业也不例外。在我们的规划中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并切实落到实处,使之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具有可操着性,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规划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规划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纺织工业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否则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
第一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实现纺织工业的增长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劳动力,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刨新转变。
纺织行业长期依赖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总体平均工资水平比全国职工平均水平低35%以上(纺织业低44%,服装鞋帽业低35%),比同类的制造业职工工资也低30%以上(纺织业低33%,服装业低30%),即使这样低水平的工资,2009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仍有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36%,行业总体平均利润率也只有4.04%,如果我们工人的人均收入达到全国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则许多企业就难以维持了。
简单地依靠资源的消耗来拉动纺织工业的增长也是难以持续的,前面提到有形的资源因素难以对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单独形成制约,这是相对于一个区域或一般国家,但相对于我国这样的纺织大国,在规划未来时就不能不着眼于全球,从全球范围来讲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一定会对全球经济或某个产业的发展构成“硬约束”。全球纺织纤维约为8000万吨左右,而中国目前每年的纤维加工量就达4000万吨以上,如果我们还按照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增加纤维加工量,并以此拉动纺织工业的增长,那用不了多久,全球纤维都不够我们使用,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就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规划要引导行业把发展重点集中到结构优化和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实现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如在纤维加工量、出口规模等关键指标设置上,增速不可过快。
第二要由追求产业链完整向完善价值链转变。针对产业价值链两端,即设计研发、采购物流、订单处理、营销渠道等环节薄弱的突出问题,规划要引导行业企业突出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加强管理等行业软实力的建设。
第三要由东部主导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为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继续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规划要将推进纺织产业有序转移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大幅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
第四要由国际市场开拓向扩大内需转变。要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贸易环境的分析,切实把握国家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重要机遇,引导行业企业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内需市场的开拓力度。
第五要传统产业提升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并重。要明确棉、毛、麻、丝、服装、家纺、针织、印染等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体任务。同时将战略新兴产业涉及的高技术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作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培育。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落实这样的任务比较困难,过去我们的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扩大规模、鼓励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都有积极性,激励机制简单明了,各地甚至“不用扬鞭自奋蹄”。而现在的目标、任务与以前完全不同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简单的鼓励已经难以达成目标,必须辅之以约束和惩罚机制。
突出地方优势成难点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地方或区域规划来说的,在我们所参与的地方或区域规划中,经常被这一类问题所困扰。许多地方的同志,搞全面发展的积极性高,搞特色发展却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一旦需要落实到具体规划和方案时就难以取舍。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种是对本地的产业发展特色认识得不够深刻,不知道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在哪里。其实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一定是循着某种特定的路径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独特的发展路径本身就是构成这一地区某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应该说特色无处不在、无人不有,关键看你能不能去挖掘,并把它们弘扬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无论是一个乡镇、一个县,还是一个省、一个大的规划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
第二种是对本地特色产业的前途或发展空间认识不够深刻,自己怀疑自己。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中西部地区,反映得尤其突出。应该说在我们的中西部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产业,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人才匮乏、在关键技术上长期停滞不能突破、效率低下,和其他行业同类产品比较缺乏竞争优势,产品市场不断被其他同类产品挤压替代,管理和发展思路也没有创新,导致产业逐步萎缩。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东部地区许多的产业集群用实践已经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
小行业,只有小企业。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做。
第三种是热衷于搞产业链的纵向配套,什么都想搞。一条从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再到服装、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构成了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比较优势,这是从我们作为个纺织大国的层面来实现的,但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地区,都构成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则无必要,在有些地方可能受环境和地理位置影响也不可能。我们许多地方上,喜欢有了服装就要规划搞印染后整理来配套,或者是有了纺纱织造也要规划搞印染后整理来配套,不管条件许不许可,创造条件也要上。
实践证明,真正构成一个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并不是这种纵向的产业配套,而横向的产业服务配套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一个区域内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如在一个印染后整理产业集群或园区里配套建设一些染料企业、面料设计中心、染整设备零配件市场、面料市场等等,比配套一些纺纱织布厂或服装厂可能更有利于提高集群或园区的竞争优势。
还有一种是,规划中所设定的原则和定位被招商引资的实际给架空了,特别是园区规划,本来规划的定位是一个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但是在招商引资时为了完成引资任务,什么企业都让进,结果就形成特色园区无特色。
我们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只有更加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才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更加有效的途径。只有建立在专业化和特色化基础上的规模才是更加可靠的。
近年来,我们国家从国家层面之所以越来越注重区域规划、越来越重视区别制定政策进行指导,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以便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我们纺织行业规划也要充分体现这一原则。
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成难点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是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的法定程序,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完成纲要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查的工作。从现有的编制情况看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城市发展转型和规划理念创新,体现了五方面的特征:一是体现了落实“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总体思路。将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落实“多规合一”,统筹各类资源和各条线发展策略的平台,纳入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并同步推进相关专项规划。二是体现了“发展趋势与上海实际相结合,国家战略与公众意愿相统一”的要求。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们全方位的生活体验。三是体现了立足市域,面向全局的视野。按照国家战略要求,根据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内特别是与近沪地区的设施共建共享。四是体现了“底线约束、弹性适应”的发展模式。以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严控人口总量、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城市运行安全为底线,并面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五是体现了大数据在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基于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城市发展战略数据平台,用于动态监测、辅助决策等,为规划的修编、实施和维护提供支撑。
但同时,各方面也反映目前规划编制工作仍需要在五方面予以继续关注。
协调:一是城市总体规划与正在进行的“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海市2050战略规划及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强协调衔接,明确分步走的路径,使城市总体规划能更扎实落地。二是要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作用,要更加重视郊区尤其是远郊的发展,结合各郊区县不同区域的特点,完善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工作。三是要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加快解决城中村改造、疏解城市交通拥堵、统筹建设养老设施等突出问题。
前瞻:一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空间布局、支撑体系,特别是在新市镇建设、道路网格优化、历史遗存保护等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并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要科学预测人口规模,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要在准确把握目前常住人口基数基础上,科学确定人口控制的目标,改善人口布局和结构,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随着上海进入深度老龄化,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并在布局和资源配置上作充分准备。要通过推动“产城融合”,科学规划布局,以产业为抓手,通过产业布局,带动人口的合理流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融合度。
均衡: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一是更加注重民生,在城市更新中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面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文化、体育、卫生、养老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二是从空间布局上减少或消除安全隐患,尽可能疏解密度过大的人流集中点,化解其他影响城市安全的不利因素。三是加强对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增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改进和完善现有地下空间的布局。四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引导区域社会事业、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均衡化发展。五是优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郊县区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使其更加高效、便捷、合理。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找准角色定位,才能工作到位。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门,我们坚持做到想问题、做事情、抓工作既立足本局职责,又站在全局高度,坚决服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领导分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企业解难。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铜都”和打造独具*特色经济“小巨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强化理解力,突出执行力,注重操作力,以统计数据及时、全面展现决策实施进程中的新成就、新变化,以统计分析客观、真实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
心中装着全局,才能服务大局。2009年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市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第二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考核评价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统计局,并提出“保七”的工作目标。七项考核评价体系事关省委、省政府对*总体评价,责任重大;涉及89个指标、所有县(市、区)和27个职能部门,任务繁重。面对光荣使命,我们义不容辞;尽管任务艰巨,我们责无旁贷。全局上下迅速形成了不讲条件、不提要求、不惜代价,一切为了七项考核,一切服从七项考核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氛围。协调面广,主动去衔接;人手紧张,咬牙去克服;工作量大,加班去完成。在那段时间里,我局全体干部以临战的状态、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精神工作着,白天收集汇总数据,晚上撰写情况分析,许多同志春节7天长假就有5天在办公室度过。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在各责任部门的全力配合下,我市七项考核评价工作最终取得全省第6的好名次,较上年前进2位,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
二、在履职中尽责
站岗要放哨,履职要尽责。尽管统计局不是直接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但是统计部门的数据具有法定性、权威性,涉及国计民生,涵盖经济社会,领导关心,群众关注。我们深深认识到,用数据记录历史,真实反映*发展的进程,充分展现群众创造的业绩,是我们统计部门的庄严使命和应尽职责。为此,我们不断强化统计人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数据质量。有时为了搞准、核实一个数字,我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向报表单位和企业催报;遇到数据汇总不能平衡时,对成百上千份报表一一核查。为摸清我市二、三产业家底,在经济普查单位清查阶段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市近2000名普查员对*城乡4万余家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逐一上门登记、填表。吃闭门羹者有之,冷言相向者有之,但我们的普查员硬是以一种对普查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如期完成了清查任务。通过逐级审核,我市单位清查统计指标漏报率、主要指标错报率远远低于国家差错标准。我们深感,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为维护好这条“生命线”,确保数据的真实可信,做到来之有据,据之可查,查之可信,我们建立了统计数据层级管理责任制、重要指标逐级报告制,细化了专业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制定了数据质量事故问责规定。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责任追究等措施,使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得到提高。去年我局上报省统计局的各专业报表,均是一次性通过,在省统计局组织的综合评比中,我们有5项专业报表全省排名前三位。
尽力履职是本份,尽心尽责是境界。统计部门常年和数字打交道,采集、汇总、审核、录入,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求严谨、细致,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我们提出,做好统计工作,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品德比才干更宝贵。在平常工作中,我们倡导,简单的工作做好就不简单,平凡的岗位干好就不平凡,不将工作当成谋生的职业,而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唯有尽心尽力,方能尽善尽美。我们也始终把这一要求作为标杆贯穿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工作细节。目前我局除局班子成员,每个科室平均不到2人,但在我们常规统计工作中,平均每月要向县(市、区)催报、向省局报送124套报表、4900多个指标、上万个数据,每年国家、省还有不同的专项普查、调查任务。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而且,按照要求每月报送报表的日期确定不变,只有遇到法定节假日才往后顺延,于是,双休日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根据统计部门方法制度的规定,我们所有的数据必须在通过省局的审核、认可、反馈之后才能正式生效,对外公布。为更准确地反映全市发展成效,为更全面地考虑县(市、区)和企业的实际要求,一些重要数据在上报前反复和报表单位沟通,上报后反复和省局专业处室协调,其中甘苦,个中滋味,难为人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统计干部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奉献着,坚定执着,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正是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无数个平凡岗位的不平凡工作,才铸就了*超常发展的今天。
搞准数字是技术,用好数字是学问。数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数字却最有说服力。数字就是统计部门的产品,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并对数字这一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即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实时监测,用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及时快捷的统计分析发挥参谋作用,辅助领导决策。去年以来,我们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公报》、《*统计年鉴》、《*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快报》等形式及时统计信息。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积极开展统计调研活动,形成了一批有质量、有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引起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一年来,我局干部共撰写统计分析文章25篇,统计信息100余条。
三、在求实里创新
统计数据要求真实,统计工作需要创新。统计部门有其自身一套严格的方法制度,作为设区市统计局,我们坚持在探索中创新,力求在现有方法制度的框架内,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将程序化的报表制度与具体化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实效。
1、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为满足领导和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我们针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实际,调整、充实了《统计月报》的内容,增加了和全省其他设区市横向比较的指标。
2、初步构建大统计格局。注重发挥部门统计作用,设立统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重大项目统计工作调度制度。
3、大力普及统计知识。利用媒体、网络加强新闻宣传,发放20000份《公开信》、4000份资料袋扩大社会宣传,举办有近千人次参加的32场培训班强化专业培训。此外还编印500本《统计知识手册》发送到有关领导和部门手中。
4、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争取国家局和省统计局支持,为全市每一个乡镇统计站配备了两台电脑一台激光打印机,其中一台电脑和打印机免费提供,另一台电脑只需配套三分之一资金;为每个县级统计局配备了一台服务器和电脑,提高了我市基层统计业务处理能力和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
5、优化统计社会环境。在加强统计执法中,实现由单纯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到综合执法,由统计部门单兵作战到与有关部门协同作战,由开展突击执法活动到实行日常执法检查的转变。去年共查处各种统计违法行为22起,立案查处7起,有效维护了统计工作正常秩序和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四、在自律上从严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之不立。我们始终坚持以有为求有位,以服务树形象,以班子表率作用促队伍整体建设。
1、抓班子建设,着力提高凝聚力。注重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以多理解、多尊重的共事理念促进班子合力的形成;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带头干”、“带着干”的示范效应促进团队作用的发挥。
2、抓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战斗力。以“政务环境优化年”、“机关效能年”活动为契机,加强思想教育、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
3、抓廉政建设,着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因为统计部门不管人、财、物,不直接接触项目资金,就忽视和放松廉政建设,而是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
4、抓中心工作,着力提高统计部门影响力。党委、政府有号召,统计部门有行动。坚持中心任务就是本职工作,人手不足,调剂人员去参加,经费紧张,挤出资金去支持。并努力做到牵头时负好责,帮扶时尽到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中心工作。
总的看,一年来,我们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深感到,我们所做的一切,离职责的要求、领导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该做的没做好,有的能做的没做到,有的想做的还没去做。今后,我们将切实加以改进,不断提高统计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工作实效。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化;人居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从原本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了全面社会发展方向。城市规划的科学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规划系统对促进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也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方针和途径,加以重视。可以说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发展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旋律。
一、城市规划科学化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的现象,给市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对此,城市规划者开始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和合理化问题。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概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遵守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对城市规划的编制、监督和审批等要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城市规划科学发展问题表现
(一)研究对象问题
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看,绝大多数规划师应该说是在努力寻找“城市的发展规律”,试图通过这种努力,预测城市发展的未来。假设这样的路径是可行的,那么就承认了城市研究是一门基础性科学,准确地说,这样的城市规划应该称为“应用城市学”。问题在于,从目前的城市学来看,虽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但是其科学基础并不稳固,边界也十分模糊。不仅城市的定义存在种种困惑与局限,研究的方法也是“拿来”为主。由于城市学研究城市中的什么内容很难进行恰当的界定,于是就成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政治学等学科的“拼盘”。更重要的是,虽然居民点按照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但实际上从特大城市到小村庄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人和各种要素不断在城乡之间流动。如果把城市规划当作“规划学”在城市的应用又如何呢?众所周知,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提出未来某个时间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提出实现该目标的措施(霍尔, 1982)。从定义上看,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是需规划的。同时,规划也就是计划、设计、战略等的同意词,只不过是内容不同。好比政治学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规划学,如果要建立的话,必须要研究人的规划行为。困难在于,规划行为散布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种边界比较模糊的行为类型。与其将它作为一种与其他行为并列的行为类型,不如说它是人的各种行为的一个构成部分,或一个阶段。
(二)学科定性问题
城市规划科学化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是什么性质的科学?是作为自然科学还是作为社会科学来发展?首先从自然科学角度来认识,遇到了规划对象空间范围扩大后引起的“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物性,其变化法则遵循因果规律。只要找到“普遍真理”,就可以通过研究达到解释和规范的目的。一般认为,它必须通过四个步骤才能完成研究的全过程:一是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收集资料;二是用科学的方法把资料按照意义和作用加以分类;三是通过分析得出预测性判断;四是通过实践鉴别作为规律、趋势或者倾向的真实性,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因此,城市规划的科学化进程,若按自然科学标准来衡量,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理论难题。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认识,存在着规划研究范围和内容的界定问题。社会科学摆脱了“试管实验方式”(test-tube ap-proach)的限制,广泛运用社会调查工具,寻找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各种假设(如经济人、政治人等),对人类社会中人的不同层面存在的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规划工作,与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一门科学存在着层次和深度上的差异。由于城市规划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的内容,或者说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它的科学化必须提供不同于前两者的解释。人居环境是整体的,同时也是无限可分割的。关于人居环境形成过程中人为干预现象的科学解释,在小尺度物质空间建设方面,更加容易接近自然科学,反之则更加容易接近社会科学;当将人居环境作为承载人的物质容器建造时,更加接近自然科学,当将人居环境看作为满足人的需要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时,更加接近社会科学,甚至与人文学科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学科性兼顾的问题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中有大量的数学应用,因此无疑具有科学性。有人认为,数学中几何学的词义本身即是“测地术”,这是规划与建筑的基础,方形和矩形也是建筑稳定性的需要而被抽象产生的?。城市建设,与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投资比较大,更新周期长。因此,城市规划必须认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从功能需要、经济能力、技术合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从这个意义上,建筑师与规划师离不开数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说明。但是,只谈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不够。一个仅仅符合科学规律的规划也有可能是没有艺术品位的,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如果只谈科学合理,或许可以整个地区的城市和建筑形式没有大的区别。居民点除了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本身还是一项公共艺术,必须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并不等同于主观意志的任意发挥。实际上,不少人普遍混淆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城市与建筑艺术。即使艺术,如果不限于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审美研究对象也可以看作是一门科学,即美学。美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位具有美学修养的与一位只知个人艺术表现的规划师、建筑师是不同的。前者懂得如何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传授规律性的知识,后者只能纯主观地展现个人的偏好,也许获得可能的共鸣,但难以发现规律,当然艺术家也可以从根本上否定这种规律的存在。
结语:
城市规划学科需要提高科学性,加快科学化进程。但城市规划毕竟仍是一个应用程度很高的专业,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协调工作。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训练,永远是社会实践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传统建筑学的最基本原则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需要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如果将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科学,它只能是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的应用。城市规划的科学化水平,取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邹德慈.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C].厦门:2012.
[2]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3]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城乡规划;科学性;问题;模糊
科学是一种极为复杂且应变能力很强的心理现象,要求有完备而足够精确的数据资料。故科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逻辑和非逻辑思维兼备;亦即,科学是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体。然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却是推崇精确,贬低模糊。作为这种偏见思想的集中反映,狭义的自然科学将凡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条件的归为非科学。因为规划的社会条件以及环境等背景条件会随着方案的实施而改变,亦即,验证的条件一去不复返,加之规划的主观性大以及诸多随着城市规划实践而表现出的城市问题,致使城乡规划是非科学的观点不胫而走,造成了对城乡规划科学性的似是而非之质疑。
一、质疑的澄清
(一)正视科学的模糊性
科学是为人类解惑和推动世界发展的不可替代之工具,清晰性和模糊性兼具。狭义科学偏向于以普通集合为前提,而普通集合只能表达精确概念,而无法表达模糊概念。因为模糊概念的外延带有不确定性。而人文社会科学系统等复杂系统往往难以获得必要的数据资料以及对其进行系统化与具体化的处理,这就使精确方法失去了使用的前提。当解释科学现象的理论比对应的现象更复杂,或是面对没法用科学理论归纳的随机现象以及靠直觉灵感创作的艺术总会存在不可被理论完全包含的复杂性都会使其失去意义,此时,科学的模糊性就无法被忽视了。
模糊科学是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的,模糊集和普通集的区别在于它的“边界”具有模糊性。因为模糊集合论是建立在多值逻辑基础上的判断,它不知道什么固定不变的界限和无条件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相互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普通集合和模糊集合团结一道才能构成完整的集合,故,只有科学的模糊性得到应有的正视,科学的力量才能完满的发挥,城乡才能走上良性的规划之路。
(二)城乡规划具有科学性和模糊性
城市规划的政策性、技术性、模糊性、不可重复性、利益相关性和预测的不准确性等社会学属性让人对规划学科中心、本质以及核心领域越来越模糊,规划的综合性又使得人们对规划的核心问题越来越难以捉摸,体现了城乡规划的既科学又模糊性质。
城乡规划的稀缺资源配置、空间资源的综合配置、公共政策与管理,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等等相关核心问题,昭示着城乡规划是调节各种利益集团的工具和一系列的抉择,是一份主观性和客观织的难舍难分的复杂工作。
城乡规划工作实质是一个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过程。其在国内外大致都是不同权力、利益、话语权群体和社会阶层博弈的结果,是人类权利与自然权利博弈的结果。有很多需要权衡利弊的博弈悖论。规划是协议、妥协的过程;规划是利益分配、各种价值观碰撞的过程。
城乡规划秉持的永续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比较实证等规划方法等都是其科学性的体现。我国城乡规划思想及实践受到西方规划的影响较大,与我国国情的结合不足,适合我国规划实际的规划体系尚处在建立完善阶段,加之规划过程中公民参与程度的进展,实事求是的规划探索之路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程度的模糊和崎岖。
由上可知,城乡规划相关属性、核心问题、工作实质和规划方法等各个方面体现的模糊性,决定了其模糊的科学性。
二、科学对待规划问题
城乡规划应该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维持和创造城市活力,实现城市生活因规划而美好的梦想,这也是城乡规划的应然,这也决定了规划的科学模糊性。然而,城乡规划的实然却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重实践轻理论,近现代被西方牵着鼻子走。城乡规划曾作为建筑旗帜下的二级学科,摄于建筑的艺术性质,城市规划僭越不到科学的定义上去。城乡规划中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处理的尽善尽美,片面追求经济效率,市民多样性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进而桎梏了城乡活力。规划即鬼话的潜在规划观念大行其道。行政力量的不科学干预,造成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畸象,也让规划的科学性饱受质疑。说到底,就是城乡规划实践中应然和实然关系的不调和造成了一些关于规划科学诟病的怨声载道。但正是城乡规划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其它难以预料的规划发展问题,构成了对科学的城乡规划的强烈呼唤,这其实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问题出现以后,适时的抱怨或许正是科学解决之道但是诞生的前奏,但若就此将城乡规划归为伪科学,这是一种科学传教的过激行为,显然违背了科学的本质。
三、结语
效率与公平兼重的双重性决定了其不同于精确的自然科学。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规划应然和实然的关系,不要错把实然当应然而错误的质疑城乡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公理化的方法,将支离破碎的城乡规划研究组织起来,建立起一个所有概念互相支持框架,形成一套被所有规划师共享的学术语言,通过理论预言的实现来证明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是当务之急。科学强大的外显作用弱化了其它文化对其的陪衬之恩,但我们对城乡规划的高尚事业应有自豪之心。因为它怀揣着推动人类社会进展的宏阔理想,淡化名义的争执,不去理会那些过眼云烟般的学科强弱势的肤浅评定,城乡规划科学性定位的争议无非是其工作不尽完善的反映,模糊的科学也是科学,城乡规划无疑是一种科学,其既是动态的,也是模糊的。当人类社会进展到能够消弭文化偏见的那一天,全世界都会感激城乡规划科学之王者风范。
参考文献
[1] 王汝发,朱海文.从精确科学到模糊科学的哲学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