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时间:2023-03-13 11:03:56

导语:在新的校园新的环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的校园新的环境

第1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软环境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98-01

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就是指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一般特质的文明成果,即“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是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大学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也不是短期能够做到的。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地方大学里边虽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在把握大学精神上却屡屡出现问题,有悖于大学精神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底蕴的不足,在此方面问题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办学定位不准或不明确

新建本科院校中有不少是从专科升格而来,这些学校由于长期处在专科办学层次,其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管理模式等也都处于专科层次,对于什么是本科院校、怎样建设本科院校既无实践经验,也缺乏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这就导致其在本科建设过程中出现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保守落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等问题。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很多大学在设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时都存在着盲目性,赶时髦、缺论证或论证不充分,更加导致高校办学的混乱性。这种情况新建本科院校也很难幸免。所以办学定位不准或不明确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三)校园文化建设不够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过去长期处于专科等较低办学层次,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导致思路不够宽阔、认知水平较低、教学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等问题长期堆积。升入本科之后,虽然很多院校面积变大了,楼房变多变高了,但是其思想意识及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并没有水涨船高,像小团体、只重眼前利益等现象严重存在,重行政、轻教学的意识明显,没有形成足够的学术氛围,缺乏竞争意识等等。

(四)管理模式落后,行政主导现象严重

新建本科院校当中多数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行政力量大于学术力量,学校当中官本位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政府视省属院校为自己的附属物,为本地方利益强行制定高校发展规划,导致高校缺乏自,处处受制于地方政府,学校发展严重偏离正确发展方向。而从学校内部看,原来的专科学校由于规模小,人员也少,所以大多学校实行的就是简单管理,而系(部)中层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易于出现的问题就是,学校中行政权力高于一切,无视学术权力,没有民主管理,就不可能实行专家治校。

二、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院校软环境建设工作

(一)铸造鲜明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具体来讲,主要就是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到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一方面,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形成较高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还应依据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软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术环境,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只有当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都有提升,大学精神才有承载的主体。

(二)形成科学的办学模式

任何一类学校都有其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当代大学也应当形成科学的、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这也是高校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办学模式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学分制,实行分段教育模式;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课时,增加学生讨论问题、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完成研究项目、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缩减理论教学课时;要加快开放式办学步伐,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首先,要依法办学。这主要是指大学要依据宪法、教育法等现行法律,制定自己的章程,独立办学。这里边也包含着排除政府干预的内容。高校应享有自己的办学权利,而不应当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其次,确立学术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实行专家治校,使教授真正拥有学术权力。再次,确立高校办学的公益性,反对高校产业化。

(四)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

校风简单地讲就是学校风气,是校园文化在学校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投影,包括学风、教风、领导风气等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制定规范、树立典型榜样的方式来加强校风建设。在抓好校风建设的基础上,也要搞好校园核心文化的建设和学校艺术活动开展等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勇齐,颜蔚兰.论学分制与高等教育公平[J].高教论坛,2005(3).

[2]史历,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09(5).

[3]张燕榉.关于高等院校软环境建设的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98.

第2篇

㈠ 学校缺少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统一发展规划

1、由于校园网建设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造成实施时缺少连续性,导致不同时期购买的设备兼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果。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只考虑一次性投入,而没有考虑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没有具体的校园网建设参考方案作为参照标准,学校只能根据自身的资金投入情况来选择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这样就出现了各校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总体发展不均衡,彼此间差距较大。而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往往是从资金角度来考虑设计,很少考虑校园网应具有的教学功能,于是出现了硬件设备及配置比较好,应用层次却较低的情况。

2、校本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计划性。学校大多采取外派教师参加短期培训,而没有制定长期的、稳定的校本培训计划。即使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但也只是一次性的通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单一,而且校本培训只重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而忽视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致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普遍掌握不理想。

㈡ 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1、学校的监督机制。学校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使学校成立监督机构,监督成员构成不够合理,而且并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等进行公开地监督检查。

2、学校鼓励政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机房设备维护,还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可见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评职称、算课时量时却不能和主课教师同等待遇,致使教师很有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任课教师反映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很费时间,但年终评比时并无嘉奖,教师的积极性很受挫。

㈢ 校长的个人意识影响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更关心的是学校的经济来源和学校的升学率,缺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的深入地的思考。校长的个人意识也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例如一所学校的校长非常喜欢运动,校长就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对于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却少之甚少。

㈣ 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平衡制约了信息化环境建设

1、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未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由于固有的教育观念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以及教师的排他心理,即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会遭到其他教师的冷落,这些都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2、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优势体现在学科教学上,即本体性知识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还应包含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管理艺术、人际交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而对于这些条件性知识,教师依然缺乏。但这些条件性知识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几点对策

㈠ 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1、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 在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常规计划,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资金,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方案。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充分分析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首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同时也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和现有资金。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对运行成本的支付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制定常规计划时也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部分设备的可扩展性;二是应变计划,根据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计划方案,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上面已提及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很快,根据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设备,但要本着够用、能用、好用的原则。

2、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并制定详细的短期和长期计划。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计算机维护技能的培训。

(2)从重单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

(3)从重个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到重教学应用培训。

(4)从重操作技能培训到教育思想、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教育应用并重。

(5)从单一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体系到建立分层、分模块的培训体系。

(6)从一次性培训体系到建立发展性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方式,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中常使用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教师经专家的重点讲解提示后,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可以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展开小组讨论,从而使教师参与到培训的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主要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㈡加强管理

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管理过程就是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一切手段操纵其运行,以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健全监督检验机制。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监督检验,这是管理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检验,就没有真正的管理,必须要通过系统的监督检验来组织活动和对学校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监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进行调整。学校建立监督检验机制,尤其是针对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监督成员应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其中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家长,以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达到监督的目的。以此保障信息化环境得到充分地运用,而不至于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2、完善鼓励政策。教师的应用与替代板书、由人“灌”变成电“灌”不是等同的,学校建立完善的评价及鼓励体系,应根据教师的应用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有所区别的对待。采取提职、奖励等不同形式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支持,并提供方便的条件和服务。学校要尤为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换算成相应的课时量,年终时职称的评定和奖金与任课教师机会同等。

3、管理者的再教育。现代管理理论十分重视管理者管理理念和行为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管理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凭借组织赋予的权力,依靠自身的模范行为,在教师中建立起集中体现校长管理权威的管理力。学校特色实质上就是校长办学实现个性化的结果,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目前培训体制中很少提及校长的专门培训,日后也需加强校长培训,使得校长能够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创造力,特别是要善于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本校的客观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㈢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师资水平上不去,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就无法谈及。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工作。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的全面推进有待于任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

⑴构建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教师知识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目前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最缺乏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弱化教师技能的培训,更多地关注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培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⑵ 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哲学这样阐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笔者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在教师看到教学效果之后,就能自发的使用,其教育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产生冲突。

⑶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①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等。教学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注意到全体学生,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其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整合教育内容,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最后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及时地反馈和调节。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积极心理学;校园心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60-04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所重视。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不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内容过于单一。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预防,要防止学生发生心理问题。不仅要关注到那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要关注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起源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以激发人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积极心理W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它的关注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宗旨不谋而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思路[1]。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等,力图全方位地看待事物。积极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是青少年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2]。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为营造校园心育环境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于是我们开始探索通过构建积极校园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的新途径。为此,无数职教人在前行中探索答案。

我所在的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二十载。从一所镇办职校到今日跻身全国一流的职校,一直坚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好技能,为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办学理念,让全校师生追求幸福的教育,感受教育的幸福。近几年在课题引领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校园环境建设为纽带,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营造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整体优化学校环境和学校各构成要素的关系,构建学生“知情交融”(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建立让学生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促进学生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优化校园环境,创建温馨积极的心理“硬环境”

积极心理学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的形成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并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环境有利于建立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建立和发展自我反应的能力。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积极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将心育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一)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1.打造校园合理的主体环境

学校建筑是一所学校教育环境的硬件部分,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学校投入大量精力与财力,在硬件设施和配备上得到很大改善。学校主体布局合理、相映成趣,学校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象征、时代精神的表达,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发挥着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优美、安静又能激活想象力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智慧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2.打造校园绿色的生态环境

抓好校园绿化和室内美化,努力打造绿色的校园环境。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建设樟园、春晖园、师生林。樟园中樟树成林、清风飒飒、芳草茵茵,成了师生们课余之时学习、休息、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内随处可见的榕树、一丛一丛的杜鹃,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在绿色之中安放一些励志话语,师生“走进校园如走进公园”。这种绿化、美化、净化、诗化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珍惜个体生命价值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3.打造校园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在环境创设中谱写文化,适当设置人文景观,力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能成为教育学生的活的教科书,突出文化信息的育人功能。“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校训石,承载着教师殷切的期望,学子执着的梦想。引泉立碑,意在教育学子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贡献社会。另外,我们还加强宣传阵地的建设,打造室外的展板文化、走廊的主题文化、课室的班级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橱窗、校刊和校园电视台,既为学生提供了提高素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文化校园日益鲜明,学生走进校园处处可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4.打造校园职业教育的特色环境

学校建筑不仅为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空间,而且蕴涵着某种哲学和文化的理念,学生置身其间,能激发潜能,表现自我,涵养气质,最终能顺利地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如今的沙溪理工学校,有宽阔平坦的校道,有古树参天的樟园,有修身养性的陶艺馆,有名作满堂的美术馆,有人文荟萃的校史馆,有现代化的服装实训基地,有高科技的纺织品检测中心,有高质量的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有与高校合作的沙溪纺织服装学院,还有时尚潮流的名师工作室、流光溢彩的综艺舞台和蓄势待发的创意设计园。校园环境在特色彰显中传承文化,处处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职教特点。

(二)开辟共同育人的多种渠道,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学校自上而下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工作重点来开展工作,尤其在人员安排、阵地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同时重力打造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心育学习交流教研。目前,我校已形成上自校长、行政,下至班主任、科任教师、班级心理委员的全员心育网络。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场室环境、硬件设备、测评系统不断升级,为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积极心理学为促进青少年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构建学校积极环境,谋求青少年能力的全面发展。一个优化的校园心理氛围是无中包含着有,它以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含蓄或公开地渗透某种心理暗示和价值标准。它通过环境的力量,影响学生的心理,这种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它能最大程度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功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注重实效性,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性活动,把学生从有形的书本中、屋子里解放出来,从无形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中解放出来,促使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得以发展,使学生在校园里更加快乐地体验生命的成长。正是因为校园心育环境的渗透、浸润、熏陶,教育的幸福张扬品质,幸福的教育彰显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J].高教论坛, 2010(10): 25-28.

[2]王仕勇,王磊.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理论观察, 2009(3): 121-122.

[3]韦巧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 2016(11): 00150.

[4]冯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观[J].现代职业教育, 2016(11): 181.

[5]朱颖.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考:教研, 2012(24): 42.

[6]李亚真,叶一舵.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渗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2): 138-143.

[7]沈贵鹏.校园物质情境的心理教育价值――关于物质形态的隐性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2(1): 48-51.

[8]吴发科.彰显校园心理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4(5): 8-10.

第4篇

【关键词】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在校园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征

1.1 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

伴随新媒体出现,高校学生业余生活和校园生活逐渐得到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校园文化限制,开始形成咨询及时、消息灵通的环境。尤其信息评论、与传播有着极强的自由性、不可控性以及随意性,因为高校学生价值观念不够稳定,理性判断能力比较缺乏,容易因为外界信息受到干扰,继而出现价值观不清晰与信念迷失等情况[1]。

1.2 学生重视自由个性的追求

近几年,外来文化不断涌入,90后大学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影响,开始追思想上的独立,崇尚个性与自由,并在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交织中锻炼自己生活的态度。校园新媒体是自由开放信息传播叫交流平台,符合当今高校学生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可以使得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表达观点,互相学习。

1.3 学生重视网络空间交往沟

随着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给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了便捷、轻松的手段与方法。新媒体所提供空间是虚拟的空间,因为交流双方主要通过匿名方式交流,这样可以降低社会因素与其他个体干扰,对个人言论子哟哦与隐私保护比较有利,同时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2]。

1.4 一些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与信任危机

由于新媒体是建立于互联他的基础上,所以缺少时空的界限,这种虚拟空间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不仅有网络化身影,又有现实世界影子,这就需要受众在两者间取一个平衡点。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很多学生都会匿名交流,对于自己的言论不负责任,经常任意抨击别人,使得道德弱化的情况不断发生。另外,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经常会出现厌倦生活与紧张孤僻等情况,继而出现心理障碍与信任危机[3]。

2.基于校园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2.1 构建信息反馈与收集的网络

过去,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中,经常是采取自上而下方式来传递信息,受教者无法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且施教者之间的信息反馈、交流沟通比较缺乏。并且施教者也经常是盲目的说教,不主动和受教者互动,只重视教学取得的效果,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高重视。这样就会导致受教者不能敞开心扉和施教者交流沟通,从而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构建信息反馈与收集的网络,以便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然后进行针对性教学。应用新媒体技术主要有以下的优势:可以保证信息高效传达与及时;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打开高校学生内心的世界,使得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敢于表达自我的观点与看法,这样对高校教育组掌握学生动态比较有利。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树立校园新媒体新观念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时,教育者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深入分析新媒体对大学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在新媒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受教育者和传播者之间没有巨大的鸿沟,也不再是传统主咏萄А⒈欢学习教育的模式。在新媒体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激活学生内在的需求,应用新媒体的资源,促进学生成长。此外,在校园新媒体下,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罐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应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开放性优势,主动和学生保持密切沟通、交流,使得教师、学生可以分享自身想法和观点,以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需求,从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

2.3 构建官方多媒体思政教育的平台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时,不能在虚拟与现实教学中形成两种不一样的模式,更不能放弃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防止现实教学之中传递思想在虚拟的空间中被削弱。在高校思政教育者进行媒介素质的教育与思想理念转变时,需要积极构建官方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平台,应用新媒体即时传播速度与新媒体的强势传递手段优势影响高校学生的群体。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三个不同的层级构建官方新媒体的平台,以组成矩阵式的传播,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首先,校级BBS的论坛、微博的公众账号与微信,这种新媒体平台构建主要用来公开与校务信息,属于校级的资源平台。其次,构建班级或是学院官方交流的平台,旨在进行班级或是学院内的师生交流,探讨社会热点与学校热点事件,同时可以讨论当下的时事形式。这种平台属于班级或是学院内互相帮助的一个平台,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以便对学生的生活困境进行解决。最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个人媒体的空间,在课堂上传递主流的思想,同时对舆论导向实施二次加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2.4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媒体素质教育的能力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作《引爆点》中指出,任何流行潮都有三个原则:环境威力的法则、个别人物的法则与附着力的法则。附着力的法则认为被传播的一些信息比较容易被人们重视与记忆,并且容易流行。新媒体属于信息传播与扩撒平台,新媒体核心部分就是内容产生,其为附着力的本身,传递内容容易被记忆。所以为了有效进行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选择优秀媒体素材,对媒介素材的内容进行拓展,提高媒介的素养。近几年,在校园新媒体的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再使用冰冷讲义与课本,而是与多媒体形式、资源相结合,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按照新媒体平台属性的差异,可以将新媒体平台分成以下几种,个人空间、信息公开与平台、即时的通讯类、门户论坛、社区帮派与微信的公众台。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时,需要与各种新媒体平台特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总之,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中,应用校园新媒体技术时,需要教育者采取相关措施,指导学生科学应用新媒体的技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学习,使得自身能力能够与新媒体的技术发展相适应,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辉,郑方明,于兴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9(12):135-136.

第5篇

Thinking on Improving the Campus Environment of 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an Shuai; Zhu Min

(①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 063001,China;②Yixian Tanghu Junior High School,Yixian 074204,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近期校园环境的改善现象,分析了校园环境中的物理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了校园物理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物理环境,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Abstract: By the improving of resent campus environment in Ta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hen discussed how di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a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ir behaviors, as well as how to promote and protect students' mental health by chang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 物理环境 心理 隐形教育

Key words: physical environment;psychology;recess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08-01

0引言

高职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定,易受外界影响,且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校园中度过,故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本文根据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园改造后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着重研究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校园物理环境的涵义

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设施、建筑物等物质系统。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建筑、校园文化建筑和校园艺术生态三个方面。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环境。[1]

2校园物理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1 教育引导功能学校的职责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这种职责不只表现在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方面,还表现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其它方面。和有声的传统教学相比,校园物理环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通过学生在环境中的所见所闻,采用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无意识过程中了解学校的精神理念。这种教育引导是隐性的,间接的,能够帮助学校达到“育人”的目的,以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2 陶冶熏陶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校园物理环境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场”,学生在“场”中学习、生活。通过无意识的学习和模仿,使学生在无声的教育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2.3 调适功能校园环境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氛围,运用模仿、从众、暗示等手段帮助调适学生当中存在的违道德,偏离社会常态的一些现象。它使学生能自觉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另外,优美的物理环境还能够缓解压力,调节心态,使学生能够消除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常态。

3校园物理环境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3.1 校园环境的改善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冲突学校改造后扩大了原有食堂等场地的规模,增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空间的距离,减少了学生之间由于过度的密切接触而引发的冲突。根据空间关系学理论,人类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空间,它仿佛一个便携式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人们的身体。在不同的个人空间里,我们会需要不同间距的气泡。[2]一般把对空间的需求分为四种模式,即:私密空间(半径为15―45厘米),与我们在感情上特别亲近的人或动物在进行私密身体接触时,我们才允许他人进入该空间;私人空间(半径为0.46―1.2米),这是熟人交往的空间;社交空间(半径为1.2―3.6米),在和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人们一般保持这个距离;公共空间(半径为3.6米以上),这种空间的交往适于大众演讲。可以看出,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需要不同的空间距离。如果和我们不很熟悉或是陌生的人侵入我们的私密空间,我们会感觉反感甚至愤怒。由此可知,如果在食堂等公共场合,由于空间的不足,学生人口密度过大而侵入了彼此的私密空间,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冲突。食堂等场地改造后面积扩大,这一矛盾便得到了缓解。

3.2 校园环境的改善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校园物理环境的改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校园整体的整洁度有了大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破坏环境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这一理论提示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作用。[3]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从众。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因此,任何人对于群体的偏离都有很大冒险。如果一个环境中,到处布满垃圾,草坪被随意践踏,那么其他人也会不自觉地效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环境越变越差,相反的,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减少学生对环境的破坏。

4改善校园物理环境的相关对策

4.1 重视环境的暗示作用在现实中,越是整洁的环境越为人们所爱护,反之,越是污损的环境越容易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在“禁止倒垃圾”的牌子下堆着一堆垃圾,在“禁止踩踏”的草地旁布满脚印,那这种对行为后果的默认,就是对这类破坏行为的鼓励,其结果只能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对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任何消极暗示都应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消除消极暗示带给我们的影响。

4.2 注重环境使用者的特征和需求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校园中,学生是校园环境的主要使用者。那么在建设校园物理环境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他们对环境的需要。例如:可以将一些强制的禁止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如“禁止吐痰”,可改为“为了你的健康着想,请不要随地吐痰”,这样可以把外在的要求与自身需要联系起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

5小结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表现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上,更重要的是,利用物理环境的无声教育,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通过物理环境的改善,发挥它的心理功能,这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梓华.论公安院校开展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途径[J].公安教育,2007,(5).

第6篇

在现代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下人们对景观环境照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景观照明作为社会夜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照明设计的提升为整个社会的景观环境照明设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代校园的景观环境照明没有考虑到校园使用者的在景观照明设计上生理、心理对夜间环境的使用的要求。大学校园的景观照明设计是一个大学体现自身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大学的校园景观照明设计上只是单纯的考虑到照明这最基础的需要,忽视了校园景观照明设计的人性化、地域文化特色,和现在景观照明设计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

1.1 校园景观环境照明设计的定义

校园景观环境照明设计是根据景观照明设计在校园景观环境照明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校园景观环境照明是通过对人们在校园景观各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状态的分析,结合校园景观特性和周边环境,把景观特有的形态和空间内涵在夜晚用灯光的形式表现出来,重塑校园景观的白日风范,营造校园景观在夜间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

校园景观环境照明设计大致可分为:校园道路景观照明设计、校园园林广场景观照明设计、校园建筑景观照明设计。校园道路景观照明设计是确保校园交通安全,方便师生校园生活,降低校园犯罪率,美化校园环境。校园园林广场景观照明设计是塑造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人工照明环境和照明景观,建立自然、和谐、优美的夜间校园景观环境照明。校园建筑景观照明设计是创造一种校园特有的景观形象,凸显校园建筑的个性,彰显校园建筑的魅力,展现校园景观特有的文化价值,创造一种符合校园文化的艺术景观形象。

1.2 校园景观环境照明设计的现状

现在的大学校园在景观环境照明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校园道路景观中只有主干道路上的高杆路灯和次干道的道路灯,只是单纯的起到照亮道路的作用,没有考虑到如何更好的对校园道路及辅助的道路设施进行人性化设计,让走在道路上的人更能体会到校园道路两侧的景物美感。很多的学校忽视了在校园园林景观和广场景观的景观照明设计,在夜间的校园漆黑的园林和昏暗的广场很难看到如白天校园园林景观和广场景观给人带来的校园景观氛围。在校园建筑的景观照明设计上有的建筑过度的使用灯光,有的建筑完全没有一点的装饰照明,没有给校园建筑景观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在整个校园景观照明中没有起到重点表现和氛围衬托的作用。

2 景观环境照明设计中的新型照明材料

在景观照明中新型照明材料的使用上已经逐渐替代了原有的一些照明材料,现在LED和OLED灯逐渐取代原有的照明光源。现在广泛使用的光源有高压钠灯、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这些常用光源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温散热导致寿命变短的问题、启动时需要特定的电压和电流、由于功率不恒定导致的寿命缩短的问题、耗电量过大的问题、材质本身易碎的问题、光源本身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问题。但是现在的新型照明材料,可以有效地改善之前的照明材料所出现的问题,不仅使用寿命增长了很多,同时还有很好的节能和照明效果,在安全性上也有很好的保证,不会出现破碎、炸裂的情况。在造型上新型照明材料不仅能够跟原有的灯具进行结合,还不受灯具本身造型的限制,通过灯源自身进行造型的变化和组合。

3 新型照明材料在校园不同景观环境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校园的夜间景观照明中所使用的还是一些造型简单、光源较为单一的照明灯具。在近十几年,新型照明材料的研发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在市场逐步的接受了新型材料制造的灯具,制造成本逐渐降低,新型照明材料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新型的照明材料可以解决以前照明材料因为后期维护过于费时费力等方面问题。在夜间景观照明设计中,照明的方式和造型上不再受到原有灯具的影响和灯源本身过热、易碎、含有挥发性有害物质这些因素影响,可以更好地为在校园的使用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艺术特色的照明形式。

3.1 新型照明材料在校园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校园道路景观照明的意义主要是方便在校师生的夜间生活,保证在校师生的安全,降低学校的犯罪率,美化校园的环境。在校园道路照明中我们应该注意照明灯具的经济性和后期维护的便捷性。LED灯具有电压低、电流小、亮度高的特性LED灯的色彩多样。在LED灯的安全性方面,LED灯比其他光源要低碳环保,LED是固体光源,不添加任何气体,也不会污染环境,还可以回收再利用。LED灯的寿命比其他类型的灯寿命长,运行成本低,有效减少了器件更换和人工方面的花费,因此选用使用寿命长的LED光源从长远看非常经济[1]。在学校主干路的主要光源应采用LED高杆灯和LED路燈相结合的形式对行车道和人行道进行照明,能够保证整个主干道以及道路两侧景观的照明,次干道路两侧人行道可采用LED路灯和庭院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照明,这样既保证了照明的亮度,同时保证人行路上不出现照明死角,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师生夜间的人身安全。在支路道路上主要连接是学生的宿舍、教学楼和校园的园林景观,在这些道路的照明上可以使用一些低矮的照明灯具,如庭院灯、草坪灯和地埋灯,这样既保证了道路的照明,又不会影响夜间在宿舍同学的休息和教学楼的人员工作,同样体现出校园道路两侧景观照明设计的美感。

3.2 新型照明材料在校园广场景观环境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学校的校园景观能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地域文化和学校历史传承的特点,但是在校园的景观园林和广场的夜间照明上,很多的学校考虑到经济成本和安全隐患等因素,在这方面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景观照明设计,只是满足了基本的夜间照明,有的甚至没有安装相关的照明设施,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2]。现在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是白天能够看到美丽的校园景观,同样在夜晚校园也需要一个美丽舒适的校园环境,在夜间园林建筑可以通过OLED照明材料跟建筑进行结合,OLED一般发光均匀柔和,接近朗泊辐射分布,因此OLED本身几乎就是一个灯具,无需搭配灯罩使用[3]。这样OLED不再受到灯具造型的限制,灯源本身可以制作的非常轻薄,可以跟随建筑的造型进行任意的弯曲,完全和建筑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各个局部形成不同的色彩变换,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夜间建筑美景,不再是单一的照明。古建筑大多是以木材建筑为主,原有的灯源不是发热量大就是易损坏从而造成了安全隐患,但是OLED的光源具有良好的散热性、本身发热量低、耐候性和抗震性好,这样就避免了照明灯具使用时在古建筑照明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在校园广场的照明设计上我们主要使用庭院灯、草坪灯和地埋灯。这样既能保证广场的照明亮度,方便师生夜间的出行,也能够保证广场和建筑之间的照明关系,不会影响的建筑本身的照明设计。在广场的花坛和小品的照明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照明灯具,可以通过LED灯本身的柔韧性,再使用导光板制作出与花坛和景观小品相结合的艺术造型,不仅达到了照明的要求,同时还能起到衬托景观小品本身的作用。在白天这些具有独特造型的LED灯具不再是简单的灯具,它还能成为独立的景观小品供人欣赏[4]。

3.3 新型照明材料在校园景观建筑照明设计中的应用

在校园的建筑方面,主要为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学生宿舍这几大部分。在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的夜间环境照明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出其本身的庄重大气、简洁明亮的特点,主要使用LED洗墙灯进行外墙的照射,使用无色或者是与楼体颜色相近的灯光进行照射,这样能够与建筑相统一,同时也能达到衬托建筑美感的效果;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主体建筑是校园景观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展现学校文化和学校历史传承的重要体现。在图书馆外景的照明上可以使用LED洗墙灯进行整体照明使用与建筑颜色相近的暖色调灯光进行照射,配合LED带状光源勾勒出图书馆建筑外形的设计手法来突出整个建筑的恢弘、庄重、高雅的气势间;在学生宿舍的外景照明设计上可以使用照度较低,色彩偏暖的壁灯或者LED带状光源进行装饰,同时配合不同颜色的夜光漆将外墙进行艺术性质的涂鸦,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同时能够体现出一个学校不同的艺术面貌。夜光漆可将有限的单调平面扩展为奇特发光的梦幻般多维空间。装饰效果流光溢彩,错落有致,图案逼真、层次分明、细腻、图案可以个性定制,并可无限次循环使用,夜光漆在建筑的楼体标号上可以使用夜光漆进行喷涂,这样可以让人在夜间一目了然地找到所需要找的建筑,不必使用灯光形式的楼牌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电费,同时不再受到发光楼牌号过亮形成的光污染和发光楼牌号损坏导致看不见的因素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 校园;美学元素;环境设计

1 概述

近十年来,为了缓解院校合并和连年扩招所带来的设施短缺问题,全国各地高校普遍兴起了建设开发新校区的风潮。在所有新建校区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都将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新老校区的校园设计对于环境美的营造体现出明显的差异。究竟是新校区的外部环境更美、更易被使用者认可和接受,还是老校区更富于美感,我们可以选取坐落于合肥的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合工大)为例,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对合工大已建成的新老两个校区环境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归纳和对比,对未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选取合工大作为本文讨论对象的原因在于:这所高校始建于建国后不久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老校区的创建由苏联专家负责,其在当时的建设中就已经部分考虑了校园外部环境的美学营造:不仅主体建筑存留有俄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校区的规划布局也反映了当时的设计理念。进入新世纪,合工大在合肥近郊开发建设了新校区,对应建设了大量现代风格的教学建筑。可以说,合肥工业大学新老校区中美学元素的差异,能够体现中国大学新老校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具备充足的说服力。

2 校园外部环境中美学元素的组成种类讨论

校园的建设者要想营造拥有优美环境的校园环境,就必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方方面面来体现美学追求。“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简单停留在从俯瞰视角观察校园的总平面上,而是需要由校园的使用者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美感、舒适。这些美学元素可以被归纳为如下的几个方面:总体的布局美、建筑的观感美、绿化与植被之美、景观小品之美、开放空间之美以及使用的舒适性、便捷性之美等方面。

3 布局美在新老校园设计中的不同表达

从总体布局上看新老校园的差异性:合工大的新老校区都设有明确的中轴线,主要功能建筑都部署在中轴线或者中轴线两侧,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规划上,老校区的中轴线对于校园各部分功能区域的联系和纽带作用更为明显,各个功能区域与中轴线的距离都非常近,沿着中轴线可以很便捷地通达各个区域。而新校区的中轴线却在这方面被设计者明显弱化:新校区只将公共教学楼布置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主要用途就是贯穿校园的南门和北门,至于后勤、办公、住宿等其它功能区则都远离中轴线,另有道路相通。此时的中轴线对于联系各功能区域已无实际意义。但从总平面图上看,这条纵贯校园两个入口的轴线的图面效果非常突出。也许这就是设计者的目的吧:强调总平面上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为了保证轴线在图面上明确,刻意将可能弱化中轴线效果的各功能区域远离轴线布置。这种部分弱化中轴线的功能要求,突出图形表达效果的目的,是很多高校新校区规划的共有特点。

4 建筑单体的观感美的不同表达

校园的建筑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场所,是构成校园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美好校园的重要美学元素。合工大老校区的建筑,尤其是教学建筑和后勤服务建筑在总体上有着协调和统一,从观感上看:由创立校区时就建设的主教学楼使用红砖砌筑,东侧教学楼在设计上也配合地采用暖色调与其保持一致。整体上看,东教学楼与主教学楼形成主从搭配的格局,虽然主教学楼只有六层,但仍显得从容大气。散落于校园中部的各学院教学楼和办公楼始建于八十年代以后,因此也带有那个年代的特色:外立面采用白瓷砖或水磨石贴面,色彩为冷色调,同时建筑的层数也普遍超过十层,整体上布局较为分散,彼此没有多少呼应和联系。而在新世纪以后新建的如学生食堂等,则在色调上使用赭石色,布局上也考虑到对学生宿舍的便捷联系,这充分反映了几十年来设计思路的变迁与回归。反观新校区的建筑,则受到功能主义思想的影响:教学建筑和办公都整齐划一,建筑形式采用现代主义形式,建筑主要色彩为冷色,屋顶点缀以湖蓝色。从在新校区就读的学生反映,普遍认为这些教学建筑过于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使用需求,但却明显缺乏特色,相近楼宇间不靠墙上的数字编号,几乎无法区别。因此从建筑观感这个美学元素来看,显然是老校区的建设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5 绿化与景观之美的不同表达

大学在很多年轻学子的心目中的缩影就是肩负着厚重历史的教学楼与历经风雨的参天大树。校园中绿化与景观的美感营造校园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合工大老校区与新校区的美感也有较大差别。虽然工大老校区的校区面积相对新校区较小,但从绿化景观美的营造上,却毫不逊色。从整体上看,工大老校区和新校区都没有刻意地营造大量景观小品或者树木绿化,大部分绿化都是沿路布置或穿插于建筑设施之间。但从在校师生的反映上看,新校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明显偏重形式化,和学生互动较少,而老校区的设计却容易让使用者在期间产生亲近感。根据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的研究,超大尺度的空间、过于宽阔的庭院和道路,会令使用者觉得冷漠无情而不会光顾。[1]究其原因,是因为合工大老校区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积淀,栽植的苗木都已成长为大树。规整的布局与枝繁叶茂、姿态各异的树木形成了完美的融合,有效地避免了呆板的缺陷。从景观小品上看:老校区的景观小品不是在建校时就一步就位地设立的,而是在其后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结合使用者的感受和要求去逐步完善的,这种长期的良性互动当然可以赢得使用者的好评。而新校区的占地面积、绿化率要明显高于老区,其景观小品、绿化植被等,基本都是在校园的建设中一气呵成、一步到位的。这种设计和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整体性较强,但由于设计中对于图面美感的追求高于对实际使用者感受的考虑。所以很多时候,新校区生活学习的师生会感觉绿化植被既没有较亲近的尺度,可能对穿行还有阻碍。因此导致学生群体“用脚投票”,抄近道等行为而损坏绿化。

6 使用舒适与便捷之美的表达

在机械和工业产品设计中有一个名词叫“人机功效”,指的是在设计中就考虑到机器使用者的舒适度。同理在校园设计中,也应有这方面的考虑。而使用舒适与使用便捷当然也是校园美学的重要组成元素。由于合工大老校区的规划格局基本定型于上世纪中期,受时代局限而较少考虑校园内师生在使用中的感受,造成的部分不良影响甚至持续到现在:比如因为后勤服务设施只集中设立在少数几处,导致一旦过了营业时段学生就可能无处购买生活用品的尴尬现象;道路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校园内机动车广泛使用的可能,导致校内某个十字路口屡屡出现车辆相擦相蹭的轻微交通事故。而新校区的设计在此方面就处理得颇为成功:新校区的服务设施布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在主要住宿区附近百余米范围内都有销售、餐饮服务部门。校园的广场和支路较多,可为停车、回车提供便利。校园出入口多达五处,虽有浪费土地之嫌,但也完全解决了人行、车行交通的拥堵问题。总体来说,是新校区在舒适便捷之美的营造上更为成功。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人文关怀的体现吧。

7 结语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共同建设美好校园,是校园设计者、授课教师和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校园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在与使用者的互动中逐渐变化和更新的。通过对比新老两座校园在多种美学元素中的差异和优缺点,我们希望能从其中总结出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从而能够为了这座能让我们学习、生活、成长的家园可以更加美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 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舒干,马成松,董军.建筑设计美学基础[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3.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化的普及,分门别类的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彻底颠覆了以纸质图书为主的文献资源的主导位置。高校图书馆也顺应这一科技发展浪潮,将原有单一的纸质文献和现代电子资源相结合,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建设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一)建设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时展的要求。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运用,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增加传统文献资源的同时,不断引进与升级网络信息资源,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藏书相结合,才能不断满足高校师生对于当今高校图书馆的需求。

(二)建设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从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过层层改革之后,将高等学府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化成普及型教育,招生幅度的大幅提升而后大学在校生的急剧增加,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与提倡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而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地,更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样面临机遇背后暴露出了问题。

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因大学在校生的急剧增加,高校就必须建立远离老校区选取离市区距离较远,校园面积更大的新校区。新校区的图书馆尽管在建筑面积,装修风格,设备资源等都先进于老校区,但在新校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却一时难以相提并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新校区图书馆就更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加强建设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三)建设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发

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但不可避免的仍会出现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在网络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也逐步发展为多元化,文献形式从原来单一形式的纸质资源为主,声像型,机读型多转化成为数据型,光盘型。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单一的文献资源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对于图书馆的要求了。所以,建设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科技,通讯科技,网络技术,加快对于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

(一)信息资源具有新的文献载体和类型。新理论,新科技必然为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着理论指导。以印刷型,视听型,网络型,光盘型等为主要文献存储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并存,各有特色,形成一体,让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更加优化,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二)信息资源具有选择性。信息的大量出现,数量的过剩,让读者有如沙漠中密实的感觉。如何选择信息资源,让读者 根据自身需求为导向,以使用价值为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层层筛选,留下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据国外相关人士提出,与传统文献以作者、出版商的名气、文献内容等选择标准不同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软件的开发者、页面的设计者、图表的制作者等都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而读者根据所需信息的格式兼容易用与否、检索方法快捷与否、软件的更新等相关问题进行信息资源最终的选择。因此,无论读者对信息资源进行怎样的筛选,使重要的信息资源优先得到读者的重视,而尽量避免无关信息或次要信息的干扰,一直以来都是信息开发的关注点,由此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的可选择性是网络环境发展的重要特点。

(三)信息资源具有虚拟抽象性。伴随着各类信息资源种类的不断增加、类型的丰富,信息资源对时间性要求很高。信息资源对于从事科研人员来说,他们需要快速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信息的时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反之,信息资源若是不能及时快速反映价值所在,它存在的意义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信息资源的抽象性是指信息资源不同于物质存在,它没有具体的存在实物,只能通过一些符号、编码、文字、图表等形式存在的虚拟抽象的东西,因此,虚拟信息的传递是靠如文献、网络、数据库等物质载体来传播与存在的。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完善数字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全面实现现代化、网络化的重要一环。将传统文献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首先应对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整理,由于各个高校条件不同、要求不同,对那些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对师生教学科研起到帮助作用的文献资料进行优先数字信息化。其次,传统资源中各个高校都保存着长久以来珍贵历史的馆藏资源,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与独立性的传统资源,应继续保存并以数据化的形式与用户进行资源共享。最后,在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应对传统文献数字化时,尽量遵循统一原则,使数据资源全面应用,格式统一,文档规范,发挥各高校特色资源优势,共享资源,提高其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

(二)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建设的长久之计。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献资源和文献信息化资源共同构成了各高校信息资源的两大主体部分,正确认识资源共享与图书馆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各高校图书馆从独立文献资源的模式向开放型转变,使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不仅方便了本校师生,更能服务于其他高校有所需要的师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图书馆需要对管藏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哪些文献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哪些文献资源必须通过复制或实名制进行获取;亦或是哪些资源需要通过网络预约,再到馆内进行查看。只有这样,正确处理好共享图书馆,才能推进各高校之间文献信息建设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

(三)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建

设的保障。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就需要采编人员能够敏锐的发现有关网络环境下各大高校图书馆在资源信息建设方面的最新动态,捕捉最新消息,加以完善。变化成为本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互相借鉴,互相发展。其次,采编人员不仅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丰厚的专业背景知识,而且还需能够熟练操作网络中分门别类的信息进行挑选与鉴别的专业能力。选择对本校或图书馆建设方面有所帮助的信息,满足读者对科技不断发展图书馆的需求,与时俱进的与读者共同进步。最后深入到本校师生中间,认真听取读者对于网络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有何建议,根据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采编信息资源的时候给予特别的关照。长期身处教学一线的师生,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需求,才是图书馆人最坚实的“拥护者”。满足读者的需求,也是采编人员工作服务的终级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模式 网络 教学

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方式。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应用,将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教育形式。

一、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重要途径。如利用QQ群教学、利用博客教学、利用精品课网站教学、利用教学资源网站教学、利用互联网教学等都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新形式。

网络延伸了传统的教学时空,使学习不仅仅在教室内进行,信息不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地区,数据、图片、新闻等都以共享资源的身份进入开放的时空。同时,网络技术也拓展了师生的心理时空,给师生提供了开放的心理交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师生之间关系也由传统的单向交往转向了网络组织式的互动交往。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解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效果进行的策划,在分析课程目标、教学任务、学生实践、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重视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思维能力。

从“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教师教学的重点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亦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已不是记忆多少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基于 Internet的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是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培养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由“讲师”转为“导师”。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的功能发生了改变,不仅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情感教育强调通过 “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工具,变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周文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