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项目评估论文

时间:2023-03-13 11:04:00

导语:在项目评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项目评估论文

第1篇

作者:潘尚霞 张建鹏 戴昌芳 吴和岩 黄锦叙 何昌云 金晓玲

目前国内铁路运营绝大多数已采用空调客运列车,新风量普遍不足,长时间运行显示其车厢内CO2、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细菌总数均出现超标现象[12-13]。类比调查结果对三号线的站台、站厅、列车及主要卫生设施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结果。①三号线卫生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检测项目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②站厅、站台、列车个别时点存在不舒适的微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风速);③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6个样品中有2份检出军团菌。类比现场卫生学调查显示,三号线在日常运营卫生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成效的措施,如委托专门的公司对车站内环境进行保洁和消毒、定期除四害、通风空调系统定期清理、乘客文明卫生行为引导与监督等。从卫生学角度分析,上述措施落实到位,车站、列车总体卫生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发现三号线在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设计、卫生防护、清洁消毒、污染预防和控制等环节,均存在一定缺陷,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大部分风亭取风口临近并朝向交通干线,可能会把交通废气引入车站;②个别地面风亭取风口周围环境杂乱,没有及时清理并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③车站内空调回风口受天花板阻隔,难以清洗;保洁人员意识到需要定期清洗,但不清楚清洗周期,说明车站空调风口清洗制度存在漏洞或没有落实;④回风口长期积尘,容易滋生微生物等污染,可能会引起集中通风空调系统新的卫生问题工程项目卫生学预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卫生法规、标准,通过地下商场等相关资料分析并结合检查表法和类比调查结果,对本项目的车站及卫生设施选址、站厅和站台、列车、车站主要卫生设施(通风空调系统、采光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减振防噪与电磁辐射、放射性防护措施)和卫生管理组织、措施及效果等进行预评价,结果如下:①总体而言,该项目各种乘客健康影响因素可得到控制、减轻或消除,达到良好卫生状态;②站厅、站台和列车与乘客健康相关的卫生参数基本符合现行相关卫生标准;③本项目部分车站空调冷源采用集中供冷,直接从外部引入冷源,推荐购买冷冻水,经隧道输送至部分车站、车场的方案,避免设置冷却塔潜在的污染隐患,这一公共建筑中的新尝试,对卫生评价是有利的;④车站建筑、布局、通风设施的选址应注意避免交通干线、餐饮业和居民住宅排烟口、工业、商业等污染源对车站空气卫生质量的影响,宜选择主要污染源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侧;⑤本项目采用新型橡胶轮胎,高速运行、磨损时可能产生颗粒物污染,通过活塞风进入车站和车辆内部。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该项目建设方案在车站选址、建筑、结构型式、装修、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消声和减振措施以及运营列车等方面提出的设计要求,总体上基本符合卫生学原则,初步评估该公共场所卫生工程是可行的。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完善和落实各项卫生管理措施,参照有关卫生标准,重点加强通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控制与维护,该项目站厅、站台和列车可期望达到良好卫生水平。该项目采用的是国内首次在公共交通中运营的车辆,系统验收与试运行阶段应委托相关技术机构开展车辆的卫生技术考核和现场卫生检测工作,重点检测和评价实际新风量以及满员状态运行时车厢内的空气质量状况,以便对车辆卫生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必要时可控制乘客流量,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依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建立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工程竣工后进行验收、试运行时,应依照有关法规文件,通知卫生行政、技术机构参加验收。

建议本项目运营期间应维持稳定舒适的微小气候,同时建立严格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制度和措施,以防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嗜肺军团菌污染。此外,同一城市运营中的地铁列车一般采用钢轮,而本项目车辆采用橡胶轮胎,在列车高速运行时可能会产生颗粒物,通过活塞风效应污染车站和车厢内部。目前没有文献报道这种橡胶轮胎在运营期间产生的颗粒物对人群健康是否有影响,但橡胶职业环境接触对工人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16]。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

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学科评估;多维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13-04

一、现状及问题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科状态,从而更好地规划资源配置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是多年来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到目前为止,学科评估重点研究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比较成熟、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但是,目前不论使用哪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学科评估工作时都会遇到许多问题,使看起来完美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不能顺利实施。以下是三个典型的问题:

(1)无法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各类业务数据,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不够准确。

(2)评估指标是对高校业务的抽象描述,无法与具体业务数据直接对应,导致无法直接得到与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需要将评估指标转换为业务标准才能与业务数据准确对应。

(3)目前学科评估主要靠人工收集数据、计算评估结果,基于一套比较复杂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人工方法去生成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同时生成多套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告更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本文介绍使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收集高校业务中与学科相关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更容易分析使用的结构化数据,同时确定数据实体及其间的关系,最终将经过清洗的数据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存储。基于标准化的业务数据,充分发挥OLAP技术优势对学科进行多维分析并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二、大数据解决方案

1.系统架构

基于大数据的学科评估系统框架(见图1)主要包括:数据源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分析层。

(1)数据源层

数据源层是学科评估基础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分布于各业务系统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外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TXT、XML等格式的文本文件。

(2)数据处理层

学科评估基础数据分布于不同的业务系统,而且数据量大,同时还有系统外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传统的ETL技术已经无法完成处理任务。Hadoop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尤其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具有先天优势。数据处理层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完成数据集成,按照存储层数据模型重新组织数据,形成能够支持学科评估的标准化数据。

(3)数据存储层

数据存储层是学科评估数据的核心,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库、业务指标库和评估指标库。业务数据是与学科相关的基础业务数据,业务指标是指描述基础数据的维度,评估指标是指不同评估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数据存储层采用数据仓库维度模型存储业务数据,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层的统计分析。数据存储层会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编码规则,去除冗余和不一致。

(4)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是学科评估应用的核心。通过联机分析平台(OLAP)可以快速生成评估报表并进行多维分析,节省人工计算工作量,并以打印输出、文件输出、Email输出、Web等多种方式展现。

2.业务数据模型

业务数据采用星型模型进行数据建模,建模的重点是识别业务实体与学科评估相关的最细粒度属性,作为业务指标维度,它们将构成业务指标库,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业务实体属于哪一个学科评估指标,其他对学科评估不产生影响的实体属性可选择性地保留在模型中,方便进行多维分析。

图2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示例的科研业务数据模型。学科维度来标识论文和项目属于哪一个学科,论文类型、刊物类型、刊物分区、第一作者类型维度是评估科研论文的业务指标,项目经费、负责人类型、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子级别是评估科研项目的业务指标。

3.评估指标模型

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各高校内部以及各权威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都不完全相同,而且经常会有变动,如果每次开展学科评估都将基础数据与评估指标重新对应,然后计算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鉴于高校内部描述业务实体的属性相对固定,提取这些属性作为基础业务指标,将业务指标与学科评估指标作匹配,这样业务实体就能对应到具体的评估指标。图3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例设计的评估指标模型,设计说明如下:

(1)同一类业务数据用于学科评估的属性可能不完全相同,如纵向项目用项目级别和项目子级别属性来表示评估得分,横向项目是用项目经费来表示评估得分,所以业务指标库要最细粒度,保证能唯一标识所有类别的业务数据。

(2)最细粒度的业务指标可以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满足不同评估指标与业务数据的对应关系,保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如科研论文评估指标和科研项目评估指标都是基于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最细粒度业务指标生成。

(3)评估指标类型标识该评估指标是评估哪一业务,如科研论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评估指标体系标识该评估指标对应的是哪一种评估标准,如校内评估指标体系、国内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国外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等。

(4)评估指标中的开始年份和结束年份用来标识该指标的适用范围,支持生成历史年份的评估报表,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的评估结果。

(5)评估得分是对评估指标的量化表示,并不是每一个评估指标都有评估得分,有些统计实体数量的就没有评估得分,如统计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

4.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的核心工作是按评估指标去汇总各类业务数据、计算评估得分,然后通过不同的维度去分析评估结果。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评估系统,学科评估系统管理员根据业务指标灵活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业务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关联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以科研项目学科评估为例,计算过程伪代码如下:

SELECT EXTRACT (YEAR FROM Tl.立项日期)AS评估年份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AS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AS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AS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AS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AS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AS学科门类名称

,COUNT(T1.项目编号)AS项目数量

,SUM (T3.评估指标得分)AS评估得分

FROM 科研项目Tl

LEFT JOIN学科T2

ON

Tl.学科=T2.学科编号

LEFT JOIN科研项目评估指标T3

ON

Tl.负责人类型=T3.作者类型编号

AND Tl.项目类别=T3.项目类别编号

AND Tl.项目级别=T3.项目级别编号

AND Tl.项目子级别=T3.项目子级别编号

AND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BE-TWEEN T3.开始年份AND T3.结束年份

LEFT JOIN评估指标体系T4

ON T3.评估指标体系=T4.评估指标体系编号

LEFT JOIN评估指标类型T5

ON T3.评估指标类型=T5.评估指标类型编号

GROUP BY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该学科评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快速部署、灵活维护评估指标。只要建立评估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完成业务数据与和评估指标的关联,从而可以快速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2)支持多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生成基于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表,比较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的评估结果。

(3)评估指标中的时间属性满足在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的评估指标,达到保留历史评估结果的目的。

(4)通过联机分析(OLAP)功能可以快速计算评估得分并进行多维分析。如可以快速生成基于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的评估报表。

三、应用实例和应用效果

1.应用实例

本文选取上海财经大学校内评估指标体系中纵向科研项目评估为例,介绍具体应用情况。表1是根据纵向项目业务指标设置的评估指标,每一个纵向项目能找到对应的评估指标。

图4是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Tableau开发的纵向项目学科评估报表,通过筛选器可以查看不同年份、不同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通过钻取功能可以得到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评估结果,达到多维分析的目的。如果有多种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展现在评估报表内,方便横向比较评估结果。

2.应用效果

传统方法做学科评估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一次性使用等问题。借助大数据技术保证了采集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分布式处理数据的优势,减少人工采集、整理数据需要的巨大工作量。O―LAP技术可以快速生成学科评估报表,完成多维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该系统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了解每一学科的评估结果,比较不同学科间的评估差异,观察同一学科评估结果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用该系统我校已经完成了校内2013年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问题,主要对策

施工项目是施工企业的前沿阵地,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项目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现结合目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就工程投标、项目评估、施工生产、考核奖惩等环节谈点自己的看法。

1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投标环节

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投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标报价风险加剧。投标单位为提高中标率,在报价时恶性竞争,相互压低报价,使造价降低幅度达到预算成本难以接受的程度,严重地制约了项目的效益水平。2)投标费用难以控制。由于建筑市场管理尚不规范,到处存在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在财物投入上难以控制,投标费用占企业管理费的比例偏大,且有逐年上升之势。

1.2项目评估环节

为了建立统一的项目考核标准,企业应对中标项目进行评估,目的是通过评估编制该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效益指标,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及其他经济指标。在实践中,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1)项目评估依据不统一。许多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定额,在项目评估时依据有关部颁定额进行,常常造成取费标准不统一,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项目评估思路与方法随意性强。有的采取成本倒挤的方法进行评估,即留足项目管理费后再进行成本分解。此法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有违客观、公正原则,评估结果准确率不高,说服力不强,不便于评估结果的考核落实。有的参照同类项目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与项目现场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仍有走马观花的现象。3)为了提高项目评估效益指标,有意压低应上交费用,变相降低项目应承担的劳动保险费等政策性费用,有违国家政策,侵害国家和职的长远利益。

1.3施工生产环节

目前,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王方面问题。

1.3.1项目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薄弱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

1.3.2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制度约束不到位

1)不能严格按组织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任意变更设计规范要求,计价时反而得不偿失。2)分阶段的成本分析工作过于肤浅,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3)合同管理有待完善,合同的签订与执行不够规范严谨,隐性问题较多,有的采取先施工后算账的做法,结果出了问题互相扯皮,甚至告上法庭。

1.3.3全员成本意识差

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不惜以提高成本为代价争创名优工程;员工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1.4考核奖惩环节

项目竣工后由于种种原因决算工作较为滞后,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应结缴的各项费用无法清算,账目不清,责任不明,遗留问题较多,给绩效考核带来困难。由于绩效考核不及时,项目完工后的费用控制常常被忽视,费用支出时有发生,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此外,项目绩效考核存在奖罚不对等的现象,国有企业重奖轻罚、只奖不罚的现象较为普遍。项目盈利了皆大欢喜,奖金不少发,亏损了就找客观原因,千方百计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这种奖罚不对等,实质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2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

2.1投标环节应做好“三个建立”

建立工程信息筛选跟踪机制。对建筑市场上的招投标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分清项目的立项和审批证件的真伪,判断是否具有跟踪价值,去伪存真。切忌听到信息就追,四面出击,做无效花费。建立投标报价压价预警机制。以本企业历史数据或同行业报价中标资料为依据,结合项目类别、投资主体、地区差异等因素分别制定造价最大降低幅度。造价最大降低幅度不应侵蚀直接成本和经严密测算的管理费指标,否则应考虑投标风险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投标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企业历史资料和当年工作目标编制投标费用年度预算,对其实行可控管理,并专设科目实行明细核算,便于对比分析,考核节余或超支;对投标费用实行与项目总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纳入投标工作考核目标;对投标人员的奖罚要与投标结果和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相挂钩,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依照项目评估结果确定。

2.2按科学合理、平均先进的原则做好项目评估工作

企业要以国家预算定额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管理水平,按科学合理、平均先进的原则编制本企业的施工成本定额,作为本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文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评估。项目目标利润是项目应确保完成的效益指标。由于项目评估结果仅仅是对项目效益的合理预期,在实际工作中可结合项目类型、投资性质等因素,在目标利润之外酌情确定项目可争取的效益指标,并加大激励措施,以督促施工人员挖潜降耗,提高效益。在确定项目目标利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包括重点难点工程、材料供应及价格涨跌、水电供应等因素对施工成本的影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带来的效益提升,使评估结果真正体现公平合理、平均先进的原则。

2.3施工生产环节应抓好“五个必须”

必须根据项目施工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按可控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以此作为成本费用归集、考核的对象。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的划分必须涵盖所有的工作内容与程序,避免出现控制真空。

必须对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按可控性原则二次分解到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作为对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考核和奖惩的标准。上级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与下级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以经二次分解后的责任成本为依据签订目标责任合同,实施考核、奖惩。必须定期对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执行责任成本的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与奖惩。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必须完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员工岗位责任制、各项支出的授权审批制度、资产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作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为项目规范、有序、高效地施工和完成项目评估指标做好制度上的保证。

必须加强上级业务部门对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重点包括目标责任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各项管理活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程度。发现成本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意见,避免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4篇

中国人虽然以保守著名,但同时又是世界上最热衷于赌博和最喜欢跟风的民族。与此有关,风险投资在中国着实热过一阵,而后便因资本市场狂跌而陷入了沉寂。

但风险投资作为一个热门专题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学院里的博士硕士候选人们的常见论文主题,而从政府角度,又在相当程度上把风险投资当成了推动高科技产业的魔法石。很显然,国内各方面都对风险投资倾注了太多的热情和期待。那么,目前尚处在低迷之中的国内风险投资能否在短时间内东山再起?

其实,我们只须把视角转向国内已经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便会发现形势并不乐观。事实上这些风险投资公司在公司组织、投资领域、项目评估、增值服务和投资退出几个方面都面临重重困境。

公司组织

中国的风险投资现在(乃至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政府资金和国有上市公司在唱主角,无论是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还是投资过程的运作,都没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证券交易公司、政府部门和其他国有投资公司,绝大部分人没有生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投资银行业的经验也极其有限,更不用提创业经验了;很难想象一些原来互不相识而且没有共同投资理念的人凑在一起,在没有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能组成优秀的投资公司。

投资领域

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把投资方向定位于高科技企业,然而这并非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单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回报行业必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一样;其次看一个行业是否能兴旺发达,应该主要看其市场前景而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再者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比较竞争优势在于具有成本优势、可以规模生产大量出口的产业,而不一定是高科技产业。事实上很多成功做大做强的企业,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高科技,而是因为他们有高超的管理技能、有效的商业模式或者成功的品牌战略。如果投资公司只盯着高科技寻找投资项目,将会错失很多良好的投资机会。

项目评估

从利益与责任机制上来看,国有投资公司的资金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董事会成员有投资决策权,却不持有公司股权,与投资成败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再加上董事们一般并非投资或技术专家,不参与项目调研,由此很难保持决策的正确性。投资公司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筛选与评估,他们也不持有公司股权,管理人员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没有相关性,与投资成败没有直接利益与责任关系,因此项目评估的深入性与客观性都难以保证。

增值服务

风险投资公司都把增值服务作为卖点,宣称除了资金,他们还提供企业诊断、制定市场拓展策略、优化股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物色高层管理人员、协助规范财务管理、协助拟定上市计划等增值服务。实际上投资公司的增值服务往往流于口头上的空谈。且不说投资公司的项目经理们成天忙于寻找项目和评估项目,就算他们真的有时间,以一般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很难给被投资企业提供好的意见。

投资退出

风险投资公司最希望被投资企业上市,结果风险投资资本增值数十倍,成功的故事到处宣传。可事实上国内创业板开板无期,主板法人股增值有限;加上中国股市容量有限,排队上市需要漫长的等待。在海外上市是海外投资基金玩的游戏,国有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由于有审批、国有资产流失的审计等层层障碍,再考虑到H股和S股的法人股流通问题,基本上很少考虑这条路。

第5篇

K:中国科技教育

z:张奇

1:本项目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世纪是信息社会的时代,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新要求。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单调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需求。

2003年,英特尔公司将针对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的资源引入中国,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合作开展了“英特尔。电脑创新思维计划(2003~2005)”项目。其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改革理念非常一致。经过一年的试运行,项目更名为“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项目”,于2004年11月在中国正式启动。

1:本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实施?

2:英特尔®Learn)求知计划是一项帮助处于技术条件不足地区的青少年获得未来社会成功技能的公益性教育项目。项目主要针对8~16岁的青少年,内容立足于实践、技术与社区,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roject Based Learning),围绕现实生活社区主题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基本的课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众多参与项目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首次将所学的信息技术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他们学习用画图软件制作邮票和电脑桌面背景;用数字处理软件设计名片和海报,介绍、宣传社区;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调查表并完成调查。最后通过多媒体制作向家长和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掌握了技术,也为社区和学校做出贡献。目前,有30小时初级课程《技术与社区》和30小时中级课程《技术与工作》。今年还将推出36小时面向16~25周岁青少年的高级课程《技术与创业》,将创业理念与计算机应用技能结合,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项目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实施体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教育事务部组成全国项目管理办公室,共同制定项目发展规划,组织项目实施并进行必要的支持和管理。依托科协系统的青少年工作网络,项目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各地的青少年科技中心作为各省的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当地的项目实施,选择合适的项目培训中心开展项目培训,并组织主题活动。北京大学教育系的教学支持组通过现场教学支持、在线教学支持、学生作品反馈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教学支持工作,提升项目教师水平,提高培训质量。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家评估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1:本项目的培训教师从哪里来?项目对教师有哪些启示,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及创新思维有哪些作用?

2:项目教师由学校或课外活动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师兼任,教师在授课之前都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通过参与式的培训,教师们将经历一个理念更新和转换的过程,通过自身实践理解掌握项目理念。

项目课程从素质教育视角给教师们带来很多启发。在求知计划课堂中,教师们发现,自己的角色不再是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而可以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查阅资料、使用工具、同伴交流来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程设计由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完成,并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诤友”来指出别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此外,传统的一人一台计算机的学习模式固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操作练习的时间,但是两人小组共用计算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交流和协作,而4~5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掌握团队合作技能。

求知计划在课堂中通过“制定计划”和“交流分享”等教学环节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课程最后的大作业都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技能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是项目评估中尤为看重的。

1:本项目每年都开展一个主题活动,主题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都产生了哪些社会效益?

2:求知计划项目的主题活动是在课堂培训之外开展的,项目学生、教师或家长共同参与的具有特色的公益性活动。每年全国项目管理办公室、教学支持组和项目评估组专家都会综合考虑参与者需求和主题活动能对项目培训质量起到的促进作用,共同商讨确定当年的全国活动主题。已经做过的主题包括“珍惜粮食,节俭生活”、“防震减灾”、“低碳在我身边”等社会热点话题,还有学生作品评选,教师论文、教案评选等活动。参与项目的各个地区除了参加全国性主题活动,还都会在当地开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北京在密云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信息技术,并用学到的技术宣传当地旅游资源。

项目主题活动促进了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学生所在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也影响了社区和学生家庭,更加有助于传播项目倡导的教育理念。

1:如何评价每次培训的效果?

2:求知计划项目对培训有一套专门的评价量规,教师会从原创性、必备要素、技术技能、表达能力、合作性五个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考评,看学生达到“需要提高、接近期望、达到期望、超过期望”之中的哪个层次,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另外项目有一套网上评估系统。每期培训结束后,授课教师会登陆项目评估网站填写该期培训信息,在年度培训任务完成后还会填写教师调查问卷,借此我们可以了解教师在一年中对培训的感受和认识上的变化。培训教师还会按评估要求,选择学生作品发送到项目邮箱,骨干教师会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反馈,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培训水平。

1:项目实施了几年,有哪些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目前还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第6篇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对职业行动能力的阐述与项目教学法特点的介绍,使人们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在职业教育中被普遍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一个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为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具体的活动,通常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如项目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的教师带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如完成一个程序的开发与设计或一件产品的加工与制作。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从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到项目的验收与评估都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不参与,但是在此之前的相关知识要传授给学生,教师只是给出一个题目和一个框架,剩余的都由学生自己来做,当学生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很少进行干预和裁决,而是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相信学生完全可能比老师做得好。如果我们将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与方法从专业领域推广开来,为学生设计出跨专业的项目任务,鼓励学生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并且由不同专业与部门的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则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既我们所说的职业行动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有目的的,按照专业要求和一定方法独立解决任务和问题并评价结果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任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具有跨专业性,是一种隐性的能力,学生不可能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更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工作来获得,通过工作结果、特别是工作过程来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以往所进行的专业领域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只局限于同专业、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级的同学,指导教师为单一的专业课教师,项目也往往局限于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有许多跨专业、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有些已经交给学生来完成了,并且已经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只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严格地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步骤要求来进行,教师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没有完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计划不够严密细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地控制,活动结束后也没有进行有效地评价,教师往往干预的过多。最终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完全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目的。因此为了使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对项目教学法重新认识、熟练运用项目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的流程分为以下步骤:

1 设计项目主题

就是要为项目制定一个主题,项目的发起可以来自学生或者是教师,也可以来自学校的外部环境。重要的是,要设置一个与生活环境相关的题目或专业问题,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来策划项目的主题,如组织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一次校园促销活动等,同时要能够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教师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介绍项目的目标与背景。和学生一起商讨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能涉及到的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外相关单位,设计出大致草图或粗略方案。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收集各种想法和主意。

2 设定目标和计划

这一步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师进行监督和必要的指导。通过制定目标,明确不同的兴趣,确定子题目和任务,确定预期成果。必须注意现实的条件限制(例如资金投入,学校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的认可,专业教师设置以及该项目的某些环节是否会触犯有关的制度或法规)。

3 项目实施

在这一步,主要是进行具体的工作。学生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个体工作,小组工作等)实施有计划的工作,老师作为咨询员和矛盾协调员的身份参与。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让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实践和社会学习融合成为一体。

4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为了检验项目的成果,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项目反思阶段,要对参与者的经验和进展过程进行讨论,项目反思是评估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由参与者自主进行,教师可以辅地指导。

5 成果报告

项目教学法要有明确的项目结果报告会,所有参与者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并进行讨论。通过结果报告会中学生的项目结果演示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肯定或批评。项目教学非常注重成果汇报,项目是如何计划、如何实施、结果如何,遇到哪些问题等都要进行详细的准备和汇报,汇报时可以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老师及其项目以外的同学参加,汇报之后还要进行答辩、回答各种提问。

第7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 互操作性; LISI模型; 评估系统

中图分类号: TN9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08?0084?05

Research on evaluation technology for interoperabil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

LI Wei, QIU Jian?Wei

(The 15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requirements and basic concepts of interoperability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 The process of interoperability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is described. The LISI model is outlin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researched in the aspects of role responsibility, data model, index system and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and a prototype of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he evaluation effect of the prototype system is introduced. The limitation of this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prospect of interoperability evaluation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Keywords: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LISI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局部战争表明,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趋势,支撑联合作战的指挥信息系统技术体制逐步向网络化、开放性和服务化的系统体系集成和转型。这要求各级各类信息系统达到最大程度信息和服务的互操作,因此互操作性成为复杂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属性,需要进行评估度量。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以及各类信息系统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异质性和异构性,互操作性评估也变得非常棘手和错综复杂。美国国防部在1998年系统地规范了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等级(LISI)评估方法[1],我军也参照LISI颁布了相应标准。在LISI模型的推动下,互操作性评估方法的研究得到深化,从系统的互操作性评估扩展到服务的互操作性评估[2?9]。本文根据LISI模型互操作性评估基本思想,研究了互操作性评估方法,提出互操作性评估系统的设计思路并予以实现,最后讨论了评估系统的局限性和技术展望。

1 互操作性评估方法

1.1 信息系统互操作性评估基本概念和要求

在信息系统领域,互操作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IEEE标准化术语集给出的互操作性定义是:两个或多个系统或系统组件交换并使用所交换信息的能力。美国国防部在综合各方意见后于2001年给出的互操作性定义是:互操作性是指系统、单位或军事力量之间相互提供和接受服务,以使他们能够有效共同运作的能力[10]。我军目前对互操作性所做的定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应用之间交换信息并利用所交换信息的能力。

文献[2]据此综述了互操作性的3个本质特征:一是互操作性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之间;二是系统之间能够交换信息;三是系统间能够利用所交换的信息。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问题。C4ISR系统实现一体化最本质的要求是:各系统之间必须是互连的、信息必须是互通共享的、应用上必须是互操作的。互连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通信子网的异构性问题,产生一个对作战任务而言单一的通信子网。互通要解决端系统之间的通信及协作问题,产生一个对作战任务“透明”的系统。互操作则使整个C4ISR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各分系统间相互提供一致的服务支持,并有效的协同工作。显然,互连是互通的基础,互连与互通又是互操作的前提,而互操作则是最终目标。

北约指挥控制和咨询组织(NC3A)在2005年提出了北约联合作战环境(NCOE)的概念[11],其中给出了联合作战环境的软件产品评估测试进程,在联合作战环境中选择产品组件要经过多项评估测试,从组件是否符合产品基本需求开始进行评估、筛选,经过基本指标预选、一致性测试、产品集成测试等步骤,最终要进行互操作性评估测试。可见互操作性是大型系统体系中各组件集成测评的最高指标,也是产品采购的高层指南。

1.2 互操作性评估与分析过程

本文以系统连接性和功能性为重点,提出一种基于体系结构的系统互操作性评估过程框架。框架包括4个评估过程和1个管理过程。

1.2.1 系统功能分析过程

该过程重点采用体系结构方法和系统工程方法完成需求分析、活动到系统和系统到系统功能的映射、单独系统功能和活动流程分析,分析回答如下问题:

(1) 复杂系统体系结构是否提供支持期望的使命能力的功能;

(2) 构成的系统是否正确性。

本过程完成了系统体系结构基本信息的注册,使命需求和操作概念的陈述,系统功能映射关系描述,单独的系统非功能属性描述。1.2.2 系统连接性检查过程

连接性检查过程采用体系结构方法,重点分析系统(物理和逻辑)接口映射,完成静态互操作性评估,回答如下问题:

(1) 系统连接性和接口的数据内容是否正确;

(2) 逻辑接口是否正确地连接;

(3) 系统是否正确地连接;

(4) 适当的标准是否已经采纳。

对单独系统而言,能够确定数据/媒体格式所遵循的标准或建立这些数据/媒体格式标准需求,对多系统确定逻辑接口的连接性问题。这些分析结果能支持系统体系互操作性方案的制定。

1.2.3 系统性能和行为度量过程

该过程主要分析如下问题:

(1) 体系结构怎样良好地执行以提供使命的能力;

(2) 体系结构能以用户接受的方式运行吗;

(3) 系统中的数据精确度和时限是否正确或得到满足。

本过程针对系统体系各项互操作性功能、性能进行度量,从而根据系统工程方法解决动态互操作性分析。

1.2.4 系统改进策略过程

该过程采用体系结构方法和系统工程方法完成基于能力的系统演化分析,把系统、技术和标准的发展与系统采办政策相结合,制定系统改进策略和改进的采办计划。

1.2.5 互操作性评估数据管理过程

该过程采用体系结构方 法完成基于技术体系和系统实现产品的评估指标分析,建立系统互操作性评估方法和基础数据环境,最终生成面向项目的互操作性评估问卷。

2 LISI互操作性等级模型

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级别是美国国防部C4ISR工作组的工作成果,它开始于1993年,于1998年。LISI分析了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的普遍互操作需求,根据系统间信息交互的复杂性、交互的特点以及需要完成的功能,定义了逻辑上应用于系统之间交互和共享信息的“成熟度”的5个互操作性等级:

4级:全球环境的企业级互操作性;

3级:集成环境的领域及互操作性;

2级:分布式环境的功能级互操作性;

1级:点到点环境的连接级互操作性;

0级:人工环境的隔离级互操作系。

由于从一个等级变为下一个等级往往需要较大的互操作性能变化,因此在每一个等级中,又定义了若干子级,从而提供必要的、附加的间隔尺度,以反映较小的互操作性能变化(如2a子级、3b子级)。在每个成熟等级内,有很多因素影响信息系统互操作的能力,LISI将这些因素分成4类关键属性:规程(P)、应用(A)、基础设施(I)和数据(D),总称PAID,来确定为达到各种层次的互操作所需要的性能集和可利用的技术实现。表1给出了各个互操作性等级简要的PAID属性描述。

表1 各个互操作性等级简要的PAID属性

为了给信息系统互操作性评估提供依据,LISI设定了互操作性能力模型,如表2所示。它定义了为获得每一等级的互操作性所需的系统属性值,并提供了详细的等级描述。在不同等级上的各种属性有对应于各种评价体系,系统的互操作性若要达到某一等级,该系统必须满足等级上所有PAID属性的要求。

3 互操作性评估系统设计

3.1 评估系统角色与职责

要建立互操作性评估系统,首先要明确系统的参与者和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如图1所示,评估系统主要提供三方面的能力:互操作性评估、后台管理和互操作性设计;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客户、评估员、管理员和专家。

下面分别讨论客户、评估员和专家的系统功能需求,由于管理员与互操作无关,这里不做讨论。

3.1.1 客户功能需求

系统应为客户提供以下功能:

(1) 基本功能。包括客户注册、用户登录、密码找回等功能。

(2) 个人信息注册管理。登录系统后能够选择进入个人信息管理页面,在这个页面能够查询、修改个人注册信息,也可以注销本用户。

(3) 评估项目管理。客户能够选择进入评估项目管理页面,在此页面下能够进行:

① 评估项目申请,包括申请注册单个系统评估、查询选择已有系统综合评估或单项评估等;

② 提交评估所需资料,包括填写评估项目基本信息、填写评估需求、提交评估证据资料(包括证据文档上传和填写用户调查问卷);

③ 评估信息查询,包括查询项目申请信息、查询项目评估进度和查询项目评估结果等;

④ 填写评估调查问卷,回答相关问题,以形成系统互操作性评估轮廓。

(4) 在线帮助。包括提供服务手册和申请人工服务。

3.1.2 评估员功能需求

系统应向评估员提供以下功能:

(1) 评估申请项目审查。对客户的评估申请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的评估申请项目才能加入待评估项目队列,接受评估系统的调度;

(2) 查询证据分析任务。查询需要进行证据分析的待评估项目;

(3) 调取被评估系统文档。分析员可以查看被评估系统的各种设计文档、评估调查问卷,从而提取相关评估证据;

(4) 项目评估执行。查询已经完成各种评估证据采集的待评估系统,根据需求执行互操作性评估。

3.1.3 专家功能需求

专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互操作性设计,系统可为专家提供设计评估模板、设计评估问卷、设计评估问题、设计指标分数体系等功能。

3.2 互操作性数据模型

3.2.1 设计原则

互操作性评估数据模型定义了互操作性评估领域的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属性。互操作性评估数据模型对LISI数据模型中的数据实体项进行扩展,结合系统体系结构视图中与互操作性相关的数据项,设计和实现数据模型与管理。互操作性数据模型和数据仓库是互操作性评估活动的基础。数据模型设计目标:

(1) 满足互操作性问卷的动态扩展和更新需求;

(2) 支持不断发展的系统互操作性评估发展要求;

(3) 能根据互操作性测试评估要求添加新的系统体系结构数据采集类型;

(4) 适应互操作性研究和评测需求的发展;

(5) 适应数据关联和概念的扩展和修改;

(6) 核心数据存储结构稳定,不随应用的扩展和升级而改变;

(7) 符合系统体系结构的概念和原则。

3.2.2 数据模型

互操作性数据模型通常采用关系模型和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模型分为3个层次表达: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1) 概念模型是以用户熟悉的概念描述数据的概念和结构,忽略数据的细节,提高基本概念的清晰度。

(2) 逻辑模型是更加形式化的数据表达,强调语义的良好定义、非重叠性和完整性。根据上面概念数据模型的结构,逻辑数据模型完成数据结构的详细设计,包括数据实体各项属性的名称、语义和数据类型的定义,数据实体层次结构和关系结构的设计等。互操作性评估数据关系图如图2所示,其表达了互操作性评估数据模型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

(3) 物理模型通常详细到数据库的实现,必须包含所有实现必须的信息,常常要考虑性能问题。互操作性物理数据模型按照SQL语言规范表示,实体和属性的命名规则符合工程规范要求。

3.3 互操作性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互操作性等级的依据,评估指标是一组可测量、可量化的属性,一项指标反映了某类互操作能力的一个属性。

图3给出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PAID属性分类说明如下:

(1) 规程类指标主要体现的是系统采用了哪些建设指导文件,遵循了哪些标准规范文件,有哪些安全策略文件等,主要包括标准架构、管理规定、安全策略三大类标准文件,这些文件即是规程方面的能力指标;

(2) 应用类指标体现的是系统采用了哪些共性应用软件、通用应用接口或组件、共性应用服务等,包括应用系 统、应用服务、应用接口三大类应用功能软件,这些软件所体现的功能作为互操作性评估应用方面的能力指标;

(3) 基础设施类指标体现的是系统采用了哪些硬件设备以实现互操作能力,使用了什么样的物理网络来达到信息的互操作,主要包括基础硬件、网络通信、安全防护、系统服务类指标;

(4) 数据类指标是体现互操作能力的关键性指标,互操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数据的交互与理解,影响数据互操作的关键性指标有三类:数据模型、数据格式和数据字典。数据模型决定了数据的表示方式和存储方式,数据格式决定了数据的显示方式,数据字典保证了数据的语义理解。

在此基础上,根据待评估系统的不同,由各个领域专家根据权威标准,分别对基本框架中的每个领域建立指标体系,并参照互操作性能力模型,将指标映射到不同的互操作等级,最终以此为依据对被测系统进行互操作性评估。

3.4 互操作性评估数据采集方法

(1) 基于人机交互的调查问卷方法。评估系统采取基于人机交互的调查问卷方法实现静态互操作性检验。评估调查问卷是由调查问题组成的,评估指标是进行互操作能力评估,确定系统互操作能力等级的直接依据,而调查问题是对互操作性能力的描述,用于采集相关的评估指标证据。根据上面所提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由相关领域专家设计评估调查问题,分别采集规程、应用、基础设施、数据方面的评估指标,最终设计形成评估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往往呈现层级性,父类问题对应相关子类问题,形成问题组,每一问题又对应着相关的实现选项,这些实现选项真实反应系统能力的指标,根据互操作性指标体系,实现选项反映在互操作性能力模型中,从而得出系统某领域的互操作性等级。

(2) 基于软件工具的数据采集方法。动态互操作性检验功能的设计是实现基于软件工具的数据采集和评估,主要包括文档数据分析工具、接口数据采集工具、采集数据分类比较工具、测试用例生成和系统仿真工具等。利用这些工具可进行各种试验,从而自动获取被测系统互操作性验证相关证据。动态互操作性检验在静态检验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基础软件互操作性检验、传输服务互操作性检验、数据模型互操作性检验、共性应用支撑互操作性检验、业务功能互操作性检验等。通过采集被测系统提交其各方面性能指标,形成系统互操作性轮廓。评估员可用LISI互操作性等级模型为指导,根据专家组预先设计互操作性分数体系和评估原则,对被测系统执行互操作性评估。而系统根据互操作性评估结果,可明确在哪些方面有不足并加以改进,大型系统体系可依据评估结果作为设计指导,提升相关组件之间的互操作性等级。

4 原型系统评估实验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根据以上评估系统的设计方案,基于B/S结构设计和实现互操作性评估原型系统软件工具。采用原型系统对各类待测系统进行互操作性等级评估,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客户进行评估申请,签署评估协议,填写待测系统基本注册信息,申请进行互操作性评估;

(2) 评估员审核待测系统基本信息,明确客户评估目的,批准进行互操作性评估;

(3) 客户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或者利用数据采集软件工具,对规程、应用、基础设施、数据等方面的评估证据进行采集;

(4) 评估员根据采集到的待测系统评估证据,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及LISI互操作性能力模型,执行互操作性等级评估,给出待测系统互操作性评估轮廓。若是多系统评估,还应给出系统间的互操作性矩阵;

第8篇

论文摘 要: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素质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教学的结合。 

 

高中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是对于体育课程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这种改革对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拓展主要形式 

1.信任支撑下的心理挑战 

信任背摔是拓展训练中一个经典的项目,其操作要求是团队中的一名学生站在高度为1.6米的台子上,背对下面向后倒,其余的学生两人一组用特定的方式去接从台子上倒下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高度后倒下去,内心多少有一种恐惧感。这个项目的内涵所在就是使学生充分感受信任的重要性,对比实际操作与观察的区别使学生体会到操作的作用和操作的真正意义。感受突破心理障碍瞬间的感受和挑战自我的意义,不断使自我在心理层面上得到突破和发展,进而推动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2.团队压力下个人心理极限突破 

拓展训练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应该是断桥和空中抓杠,完全属于个人心理挑战项目,许多学生在跳跃前或跳跃后都有极度恐惧的表现。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想放弃,但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不允许任何人退出,在团队的鼓舞下,每个学生都会振作起来,充满勇气,勇于超越。 

3.互助双赢与多赢下的高峰体验 

拓展训练的主体理念是“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其主要内容是以团队为单位去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每个项目都需要团队的充分团结协作,其中逃生墙、钢丝桥、建绳房等几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将面临“生命危险”,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要求个体必须充分信任自己的队友,获得队友对自己的支撑,体会主动付出才会得到回报,感悟“人”这个字的深刻内涵——撇和捺之间的相互依靠支撑,感受人的社会性。 

4.突发紧急情境下的心志考验与突破 

在拓展训练的项目中,有几个项目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时间紧而且情况危急,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所有学生将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情景模拟设置会使得学生在很大的压力下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在焦急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寻找方法、争论甚至争吵。 

二、高中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拓展内容的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性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会突发奇想地去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安全性,也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拓展。 

2.注意素质拓展内容的选择 

由于高中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此选择适合他们的素质拓展内容,才能保证这些课程内容顺利地融入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而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上还不完全具备参加所有素质拓展课程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拓展项目至关重要。 

3.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评估机制,对于加入高中体育课程的拓展项目本着合理有序的原则加以评估,保证拓展项目的适合性和有用性。 

 

三、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潜能,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有利于高中体育课程的素质化教学,也是对其进行素质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步骤,对于我国高中生整体心理和生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估价,金融风险,估价方法

 

2008年,美国次级贷风波,就是由于房地产泡沫经济等原因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多种解决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治理整顿不动产抵押贷款评估业,做好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工作,对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信贷资金,防范贷款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房地产估价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

(一)房地产估价

房地产估价是指房地产估价师和房地产估价机构根据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运用估价方法,按照估价程序,并在综合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和判断的活动。[1]

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增长明显加快,前三个季度个人按揭贷款增速达107.7%,去年同期则是下降14.9%,占资金来源比重为13.7%,同比提高了6.6个百分点。鉴于房地产信贷规模较大的情况,央行强调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房地产价格下跌和房地产信贷下降以及银行信贷损失等三大潜在金融风险。房地产估价作为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过程的中介环节,在防范金融风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只有科学合理的把握好估价环节才能维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目前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业务中抵押物估价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抵押估价中估价方法的选择

房地产估价的三大基本方法为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1999年建设部颁布的《房地产估价规范》中要求:“有条件选用市场比较法进行估价的,应以市场比较法为主要的估价方法”。但尤其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甚至过热的阶段,大量运用市场比较法进行估价极易增加金融风险。

市场比较法是将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今起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作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以此求取估价对象的价格的方法。

1.可比实例选取注意问题

所谓可比实例是指用作比较参照的交易实例。选取可比实例应符合下列要求:(1)是估价对象的类似房地产;(2)成交日期与估价时点相近,不宜超过一年;(3)成交价格为正常价格或可修正为正常价格。

2.可比实例价格、因素差异修正应该注意问题

选取了可比实例之后,应先对这些可比实例的成交价格进行换算处理,使其之间的口径一致、互相可比,并统一到需要求取的估价对象的价格单位上,为进行后续的修正、调整建立共同的基础。建立价格可比基础包括:统一付款方式;统一采用单价;统一币种和货币单位;统一面积内涵;统一面积单位。

为便于对交易案例与待估对象进行比较与修正,通常把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分为如下几类,并依次修正,修正顺序为:①交易情况修正;②交易日期修正;③房地产状况修正;④………。

其估价公式是:p=p0*f1*f2*f3*…*fn

其中:P为估价对象价格;

P0为可比实例价格; f1、f2、f3、…fn为各因素修正系数。进行因素差异修正时,计算修正系数的方法有百分率法和差额法等。百分率法是将交易案例与待估房地产在某一方面的差异折算为价格差异的百分率来修正交易案例价格的方法。而差额法是将交易案例与待估房地产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价格差额求出来,对交易案例价格直接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价格修正值的方法。[1]

由以上几点可见,市场比较法的本质是以近期的房地产交易价格为导向进行评估。在市场过热、交易价格高出合理价格区间时,依此方法计算出的抵押物价格必然也高出其真正价值,扩大实际贷款额度。之后,当市场回归理性,房地产成交价格下跌至合理区间时,抵押物的实际价格也逐渐显现出来,由此造成借贷方违约成本减小、金融风险增加,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

(二)商业银行在选定房地产估价机构时缺乏制度约束

商业银行应以估价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报告质量、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标准,选择估价机构。倘若不能严格按照上述标准而依据社会关系、收费分成及其他主观条件进行选择,势必出现以下常见违规行为:一是要求估价师根据抵贷比例调整评估价值,甚至先贷款,后评估,以完善贷款手续;二是要求估价结果与贷款金额相“匹配”,以应付金融检查;三是干预估价作业时间,使估价师不能完成正常的现场勘查和资料搜集,或来不及确定合理的估价技术路线,影响出具高质量的估价报告,或对报告格式只要求列明评估项目名称、坐落位置和估价结果,并由估价机构和房地产估价师签章后就结束。

三、完善房地产估价措施、建议

(一)重视收益法的应用与不同类型房地产要采取合理的估价方法

1.重视收益法的应用

收益法又称收益资本化法、收益还原法,是预测估价对象的未来收益,然后利用报酬率或资本化率、收益乘数将其转换为价值,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论文大全。

报酬率资本化公式如下:

V—评估价格;

N—房地产的收益期限,是自估价时点起至未来可以获得收益的时间,通常为收益年限;

A1,A2…—分别为房地产相对于评估时点而言的未来第1期,第2期…第n期末的净收益;

Y1,Y2…—分别为房地产相对与估价时点而言的未来第1期,第2期,…第n期末的报酬率。[1]

由此公式可以看出,收益法的本质是以房地产的预期收益能力为导向求取估价对象的价值。收益法不仅仅考虑当前的市场形式,更多的注重未来的市场走势和收益状况。运用收益法评估抵押物,能够很好的避免市场比较法的缺陷和估价的时点性问题,有效评估出抵押物的长期合理价值,预防在较长的贷款偿还期内的金融风险。尤其在市场出现泡沫的情况下,运用收益进行抵押物估价结果会更接近该房地产内在合理的价值,避免泡沫破裂时候,对金融的冲击。

根据收益法的特征,收益额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收益法所产生结论的科学性。在资产评估收益法中,对收益额的定义是指根据投资回报的原理,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所能得到的归其产权主体的所得额。其具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其一,收益额是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额,而不是资产的历史收益额或现实收益额;其二,用于资产评估的收益额是资产的客观收益,而不是资产的世界收益。

折现率的确定。从收益法的公式中可以看出,折现率的细微差异,将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巨大差异,因此折现率是收益法评估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折现率是一种期望投资报酬率,是投资者在投资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对投资所期望的回报率。通常确定折现率时,需要遵循四个原则:①不低于无风险报酬率;②行业基准收益率不能作为确定折现率的依据;③折现率要与收益额相匹配;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原则。

综上所述,对于未来收益额的确定,应总结和分析预测科学,研究预测科学应用评估实践的科学体系,建立和完善评估预测科学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折现率的选取,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折现率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提出一套完善的折现率选取的评估指标体系,用于指导、规范应用收益法的评估市场。

2.不同类型的抵押房地产要选择合适的估价方法

不同类型的抵押房地产,具有不同的特征,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就不同,其价格的形成也就各具不同的原理。论文大全。因此不同类型的房地产的估价,就必须选择各自适用的估价方法。

①居住抵押房地产价格主要因素有造价因素、质量因素、成新因素和政策因素,居住房地产房屋和土地资产的成新度因素。居住房地产的折旧是指房地产价值的损失、贬值,它包括物理折旧、功能折旧和经济折旧,房地产的物理折旧包括房屋折旧及土地资产折旧两部分, 房屋的物理折旧主要由主体结构及水、电、煤、卫等功能设施和装修部分的贬值。所以,在确定房屋的成新度时应把主体结构与功能设施及装修部分的成新度分开,把主体结构成新度作为基础,参考房屋功能。

②影响商业抵押房地产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区位因素(地段、交通、临街)、实务状况(建筑品质及内部构造、楼层、净高、面积、装修、无形价值)。

对于出租型的商业房产一定要了解待估对象是否存在合约的限制。采用市场法时要直接求取商业房地产价格;在求取商业房地产的租金,再用收益法测算商业房地产价格,其关键在于交易实例的选择和修正系数的确定,在交易实例选择时应关注其交易形式、价格内涵。

对于运营中的商也地产主要采取收益法进行评估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在评估时理论上可基于营业收入测算净收益,即净收益=主营业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商业利润。

对整幢商业房地产估价,首先,了解不同楼层的业态、经营方式、类型、收入水平差异等;其次,了解同层商业房地产铺面的分布格局及价格分布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不同楼层具体情况、交易实例收集的难易程度、潜在租金及其经营费用测算的难易程度而选择不同估价方法。一般采用收益法、市场法。

③完整的工业房地产通常包括厂房、厂区内仓储用房、办公与生活用房等建筑物,若干构筑物,以及所占有的土地等。一般地说,防范工业房地产抵押估价风险,应重点关注抵押的合法性、抵押价值的合理性和抵押房地产的变现能力等三个问题。

(二)合理选择估价机构,共享估价机构质量保证资源

估价机构质量保证体系是在估价机构内部为减少面临的风险而设置的一系列保证估价质量的组织模式。论文大全。该模式要求从获取估价任务、选择估价业务开始,一直到项目完成,即向用户提供估价产品—估价报告的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检验、核查、验证等措施或方法,保证估价的真实、可靠、科学、公正。通过建立适宜的组织体系,并根据体系建设进行必要的职责划分,互相约束,互相促进,做到职责分明,利益明确,从而保证估价机构内部风险最低化。由于房地产估价极具地域性,国家对估价机构的执业范围没有在诸如项目规模、评估价值大小及技术复杂程度等方面加以限制,导致在同一地区不论估价项目大小、操作难易,各资质级别的估价机构在职业上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贷款过程中,有必要了解和拥有估价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的完整资料信息,指定资质高、信誉好、服务水平好的估价机构,并与评估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为防范风险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柴强.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江其务.中国金融:支持经济与加强监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王永华.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