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07
导语:在能源管理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煤炭企业通过构建与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改进能源绩效,从而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具体体现在: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先进节能技术的收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活动,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通过节能目标管理与考核,以及构建员工建议奖励机制,形成全体员工自觉推进节能工作的氛围,激发出企业持续改进原动力;通过监视测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发现自我改进的空间,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有助于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的能源绩效、减少与能源相关的环境问题。
二、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实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体系[1]。能源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用能全过程(购入与贮存、加工与转换、输送与分配、终端使用)以及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营、生活运营),并充分考虑新产品与过程的设计,识别企业能源评审中的节能机会,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节能方案。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其建立、运行一直到持续改进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遵循PDCA循环管理模式[2]。即:能源的策划阶段(Plan)、策划的实施与运行阶段(Do)、对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纠正阶段(Check)、后期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PDCA思想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在完成今天工作的同时,开发明天的工作。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建立起来的能源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与系统性。所以,PDCA循环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以螺旋的形式不断上升的循环。
能源管理体系的主线内容包括:(1)能源因素;(2)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3)能源目标与指标;(4)能源管理方案;(5)运行控制;(6)应急准备与响应;(7)监视、测量与评价;(8)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能源因素的识别、评价结果、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的确定将直接应用于目标指标的制定,进而由目标指标制定出管理方案,明确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目的是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使这些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监视、测量与评价,检查落实完成和遵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采取预防措施[3]。
三、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是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进行初始能源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制定或改进企业的能源方针,找出其中能源因素,对其加以控制,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能源管理方案;最终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一)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领导小组
煤炭企业按要求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和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的决策及协调工作,确定各部门能源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为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序开展工作,要求必须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立的内容和各部门职责与任务,企业全员参与。企业需对各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使部门体系负责人和内审员全面了解和掌握能源管理体系内涵、建立、实施和改进体系的方法与过程,同时要求各内审员在本部门宣传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做好体系培训台账。
(二)初始能源评审与能源管理体系策划
初始能源评审是煤炭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即根据历史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调查企业的性质、规模、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能源管理调查和能源技术调查,确定企业目前的用能种类、能耗指标实际水平、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状况等,从而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环节,提出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最终确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
进行初始能源评审,形成初始能源评审报告。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确定企业能源方针,建立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制定能源目标、能源指标,创建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并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实施。
四、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长期持续过程,为了保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企业必须提供专业人员、节能设施设备、能源计量监测装备及充足的资金等;还应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节能意识;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共享,还要进行检查与纠正,即各部门要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的各项功能,对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日常运行监视、测量与评价。当实际的绩效指标与设定值有较大差距时,要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并分析确定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最后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重新评估,当纠正预防措施需要修改体系文件时,应做到闭环管理,最终保证体系的合理运行。
五、煤炭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一般是在体系运行5个月左右进行,煤炭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内审安排在生产淡季或设备检修期。煤炭企业按照审核准则、范围、和方法等,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内审。内部审核的重点是把过去做的工作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相符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煤炭企业最高管理者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总结评审,检查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执行、监测等状况,评价企业能源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结合性和实施情况,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
【关键词】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议
1 当前山东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现状
1.1 现状
我省是全国最先开展能源管理体系研究和实践的省份。2007年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制订标准入手,沿着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的路径,研究和实践能源管理体系。2008年,《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地方标准,组织开展试点工作;2009年,出台《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以及《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等标准;2010年,出版《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扩大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范围;“十二五”以来,按照《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引导企业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目前,部分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其中31家通过认证,占全国的21.4%。我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1.1 持续改进的节能机制初步形成,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已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普遍形成了四个机制:一是,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实现了主动收集并自觉贯彻节能法规、政策标准;二是,能源的全过程控制管理机制,实现了对能源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即时化、系统化控制,能源计量、统计更加完善,能源利用过程监视、测量不断强化;三是,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实现了主动追踪、获取、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四是,节能文化促进机制,节能制度不断完善,员工节能意识不断提高、节能习惯逐步养成。
1.1.2 单位能耗普遍降低,企业节能效果明显提高。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产品能耗指标均有下降,节能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济钢能源管理体系已经运行四年,2012年吨钢综合能耗580公斤标准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累计节能60万吨标准煤,利用余热余能发电123亿千瓦时,减排氧化硫12万吨、二氧化碳725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1.1.3 产生联动效应,“三能”建设形成合力。我省在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开展了能源管理师制度建设,培养能源管理师5849人;以钢铁、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能耗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分析调控为一体的能源管理中心。“三能”建设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机制、人才和管理平台三个层面形成节能合力,推动企业节能工作全面提升。
1.1.4 影响广泛而深远,能源管理体系上升为高层决策。国务院和省政府多次要求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我省在实践中凝练的“四个机制”、“三个持续”等经验,写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还举办两次能源管理体系国际研讨会,参加中日节能环保论坛,积极参与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订工作,为在全国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存在的问题
我省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有1188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根据国家要求,“十二五”期间这些企业要完成节能量2530万吨标准煤,节能量目标列全国第一。“十一五”以来,这些企业的节能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能效水平都有较大提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节能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能源计量统计薄弱、能源管理不系统、过程控制不规范等普遍性问题,对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建立节能工作长效机制构成突出障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2 全面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十精神的重要措施。201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认监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对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做出具体部署,明确了目标和措施,要求万家企业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2.1 加强组织领导
省市节能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省里的推进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要按照全面启动、逐步推进的原则。要抓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国家注册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和能源管理师的作用,把审核员熟悉认证业务的优势和能源管理师掌握节能专业知识、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培育能源管理体系咨询专家队伍和评价专家队伍,提高为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2 抓好示范引导
充分发挥企业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培育示范企业,组织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推荐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方法和节能技术,宣传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先进案例、经验和成果。淄博市和德州市要加大工作措施,率先开展培训、咨询、认证等各项工作,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示范市。
2.3 搞好认证评价
充分发挥认证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评价促进作用,鼓励企业自愿开展认证。认证机构要在《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计划》和各市实施计划指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山东省节能信息系统进行认证信息网上登记,省、市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认证工作的组织协调,提高认证质量。各市节能主管部门要按照《山东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标准》,组织专家对不选择认证的企业进行现场评价,确认效果,出具评价报告并报省经信委(省政府节能办)备案。
2.4 实施激励约束
要认真进行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健全项目申报、表彰奖励、目标考核等制度在内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进全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认证结果的采信度,在组织申报国家和省节能项目等工作中,优先支持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的企业。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先进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
2.5 强化监督检查
省市节能主管部门和质监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咨询、认证机构工作的监督检查,促进和指导企业加快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确保有效运行;依法查处咨询、认证工作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省节能监察总队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专项监察和抽查,验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higher school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logistics human resources, analysis of China's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unifies our country academic logistic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s actual,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logistics management;huma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高校后勤集团人员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这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人力资源开发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关系到高校后勤的发展和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
高校后勤集团实际上是由高校行政部门转型而来,为了顺利实现过渡和转型,维持改革的稳定性,后勤既吸收了原有在编人员,也消化了一部分非在编人员,同样存在新进人员。人员结构、工作性质、个体需求等方面都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1.1人员结构复杂
高校后勤集团的工作人员构成是比较复杂的,宏观上分为在编与非在编;从微观来看,在编工作人员又可分为干部编制与工人编制,非在编工作人员可分为聘用大学生与一般聘用员工,在编人员一般是由老职工、教职员工家属、学校机构调整分流人员等组成,非在编员工一般是由集团通过公开招聘的高学历职工与农民工等组成。因此高校后勤集团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结构非常复杂。
1.2人员流动性大
从国家宏观经济来讲,流动性有利于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但具体到单位,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会增加企业效益或造成企业效益的损失,频繁的人员流动必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集团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如餐饮、宾馆等,但厨师、服务员大部分都是聘用员工,相对于社会上的餐饮行业来讲,学校餐饮环境相对简单,但工资也相应比社会上略低,这就势必造成厨师、服务员的不断流动。
1.3 员工的需求多样化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一般聘用员工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物资需求,发展到多元的精神需求了。在工作之余,要求有相应的文化、体育配套设施,同时,很多职工要求解决小孩子读书问题等。
2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后勤人才引进重视不够,优惠政策不到位。高校后勤需要引进的是具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而高校对人才的引进主要是对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很少顾及企业人才。必然会造成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开发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1)人员构成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后勤服务已经或正逐步走向社会化,许多高校后勤用工结构为:四分之一属于学校编制的全民、大集体职工,四分之三属于社会用工。可见,聘用员工已成为高校后勤集团用工的主体,他们大多来自某些经济落后的城镇和边远的乡村,整体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的土地征用工、临时工较多,大约占后勤队伍的80%,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少。
(2)学历结构不合理。后勤集团聘用员工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为低学历,没有技术或缺少专门技术培训,从事餐饮、园林、物业等行业中的洗切工、保洁员、值班员、保安员、绿化养护工等工作,劳动时间长,以体力劳动为主。仅有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从事管理员、厨师长等工作。
(3)年龄结构不合理。后勤员工中多数是教师的家属和征地招收的工人,基本上停止了招收年轻正式职工,造成职工年均年龄偏大。部分学校后勤员工队伍中40岁以上的占55%,而且多数技师和高级技工在45岁以上。
2.2 待遇低,保障不健全,管理粗放
工资较低,福利少,保障不健全。高校后勤集团聘用员工工资较低,部门不同、工种不同,工资有较大差距。如维修工技术含量较高,加上社会上工资也较高,因此定的工资较高。驾驶员、厨师长、维修技工等是工资最高的工种,因为他们技术含量较高;保洁员、园林绿化养护工、洗切工则工资较低。人员福利很少,虽然大部分后勤集团都依据法律规定与劳动者都签订了劳动合同,但能够做到社会保险全覆盖的却不多。
非在编员工归集团下属部门自行管理。集团人力资源部门只管理在编员工,非在编员工则归下属部门管理,由部门招录、发放工资、安排工作等,部门只需将数量上报。各部门又仅仅关注业务,缺少专业的人事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因此,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比较粗放,没有人事档案,有时甚至连具体数量也不是很清楚。
2.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少且不够规范。高校后勤集团对外聘员工的业务培训由部门自行组织。部门一般只进行简单的业务培训和岗前教育就安排上岗,虽然部门也要组织一些业务比赛,但缺少规划,不够系统。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后勤培训工作有所加强,对员工给予电脑操作培训、礼仪培训等。至于形势政策教育、学历进修、技术等级培训则基本没有,也没有从员工自身发展、职业规划的角度进行长远的培养规划,缺乏对员工的人力资源投资开发。
激励机制缺失,员工流失严重,稳定性较差。由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不高,管理不够精细,造成高校后勤人员流动性很大,稳定性较差。一般来说,收入越低,流失率越高,总体上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外聘员工流失和新招。部分高校后勤集团每年选拔优秀外聘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转为企业在编员工,但指标控制严格,而且要求条件较高,如必须在企业工作2年以上,经严格考核,业绩突出等。这一制度虽有一定激励作用,但数量有限,对多数外聘员工吸引力不是很大。员工的频繁流动对高校后勤工作极为不利。
3 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3.1健全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培训建设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高校后勤集团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对现有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预测并做出评估,依据实体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做出预测,制定解决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矛盾的对策,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落实。
加强员工培训建设,构筑现代培训体系。将员工的培训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战略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以系统思考。培训既要填补后勤某些岗位的空缺,更要从后勤目标出发,基于岗位分析、人力现状分析的实际资料,设计一套旨在综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体系,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管理技能、操作技能、服务技能、文化融合与规章制度的熟知等。在设计中,要让后勤的上层领导关注培训与后勤战略目标的密切关系,要注重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同时,培训内容的设置要围绕学校后勤经济结构的调整、经营项目的开发、服务质量的提升、品牌理念的树立等,不断改善后勤人力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
3.2吸引优秀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在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要不断优化管理和技术队伍结构,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后勤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鼓励、吸引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到集团工作。高校要为他们职务、职称晋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教”与“研”相结合,从而实现学校、后勤、教师的多赢局面。
积极争取大学生这一人才资源。集团要为大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让他们融入到集团,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出谋划策。同时,也可以聘请大学生作为监督员,让他们以消费者的角度来审视高校后勤服务,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
从社会上招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水平的管理、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后勤集团人才队伍机构,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针对劳动强度不大的岗位可以针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身体素质好的退休职工进行聘用,以降低用工风险。
3.3 引入竞争,创新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允许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打破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员工聘用制。同时,要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本的置换,保持员工队伍的活力。轮岗制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措施,通过轮岗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在不同岗位上的锻炼,深入实际,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后勤集团的服务水平。要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其提高绩效水平。绩效考核还会对后勤工作者产生信息反馈,使后勤工作者获得需要改进的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与指导,从而促进其发展。另外,绩效考核结果必须与薪酬和奖惩挂钩,薪酬分为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高校后勤集团应对原有薪酬体系进行适当调整,采用绩效导向的薪酬结构,实行以岗定薪,并逐渐弥合事业单位编制员工与外聘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
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加强软环境建设,建立后勤特色文化,用后勤精神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员工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员工认真工作,快乐生活。重视单位内部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重视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树立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5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发挥管理者优势
各级管理者和重要技能岗位人员属于企业的核心员工。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大致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学校在编的后勤管理人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文化层次较低,对管理新型后勤实体还缺乏经验;另一部分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由其它部门调入的干部和新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学历层次较高,能较快融入管理工作中,但对企业的管理经验还有待于积累。因此,高校后勤发展缺少一支有较高学历,有专业特长,熟悉现代化企业管理又安心于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干部队伍。抓好后勤管理干部的培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做好后勤工作的组织保证。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守春.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高校后勤管理研究[J], 经济师, 2009 第5期.
为进一步推进装置优化和节能降耗,公司在基层数据采集、监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据业务流程和管理业务流程,形成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能源数据的自动采集、推算能源预算、实时能耗监测、能耗诊断分析,制作能源日报、月报等功能,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开展能源指标数据分析,达到准确取数,科学管理,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科学直观的依据,并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减少损耗、合理利用能源,由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基于指标体系的能源管理模式将现有的MES、实时数据、计量管理、LIMS等系统能源和生产信息进行整合和深化应用,建立能源预算管理流程、能源指标分析,实现分公司能源指标的实时监控、分析和可视化管理。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立能源预算管理流程,提高能源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2)自动统计能耗计划、日、月、动力预算分析等报表。3)实时监控装置能源和生产指标信息。4)建立能耗指标分析体系,实时跟踪各装置能耗情况,及时解决各类参数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整合分公司能源和生产信息系统。便于用户查阅、对比。
2基于指标体系的能源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能耗状况调查,摸清分公司产、耗能现状。对分公司内部及外供能源计量状况进行全面排查,掌握各用能单位的实际能源产耗情况、设备配备情况以及相互供求关系。2)按流程化管理方式对公司能源指标管理的数据业务流程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编制了能源预算和指标管理的业务流程。3)建立核心数据库对能源指标系统进行管理,在统一的企业基础模型与能源指标管理业务模型下进行数据整合,确保数据的准确可读性。4)充分利用现有系统数据,与分公司能源和生产信息系统动态数据集成、交换。采用图形化数据集成和核心数据库模块实现统一的用户权限的管理,保证系统的可实现性。5)完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通过图形化展示各装置各类能源每天的消耗量、综合能耗、月累计能耗、月计划能耗以及实际进度与时间进度的比较,及时准确掌握各装置能耗情况,发现和解决能耗数据的实时跟踪及参数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基于指标体系的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
3.1能耗预算管理功能在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增加能耗预算管理流程。管理者可以依据不同优化方法及企业的能耗需求推算出各单位合理的能耗预算,并提供了能源预算与实际能耗的查询、统计和分析。系统每月自动生成燃料、动力、能耗计划、成本考核、动力预算分析等报表。
3.2综合展示功能综合展示模块依据总部对装置的能源考核指标进行分类,主要展示:“分公司日能源产/耗情况,炼油、化工、煤化工、热电日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情况。实时、直观、准确地展示各区域能源的重要数据,为及时全面掌握分公司的能耗状况提供信息支撑。
3.3能耗监控功能系统依据MES系统数据,对各装置日、月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以直观简捷的图形化方式进行展示,全视角了解各单位能耗的历史及现状,使用户对各装置能源预算和能源消耗情况一目了然,以便更好地对装置能耗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图1所示。
3.4能耗实时跟踪功能用户通过系统实时跟踪能耗数据,可以实时发现能耗超标情况,并快速查明能耗偏高的原因。如图2所示。
3.5水煤浆、热电能耗管理功能系统采集实时数据、lims系统数据,形成了水煤浆、热电能耗数据管理流程,并提供了能源指标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分析。通过图形化展示水煤浆、热电装置各能源指标每天的消耗量、每天制氢能耗、每天发电标准煤耗率、供电标准煤耗率、供热标准煤耗率等能源指标,使用户及时了解生产情况和能耗的变化情况,实现了能耗计划跟踪,为进一步实施能源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3.6能耗日报表功能对能耗指标日数据进行更专业的整合,详细介绍炼油、PX、水煤浆、热电每天各类能源指标的实物量消耗和能量消耗及实际消耗、累计消耗与计划消耗的比较。
4实施后的效果
能源指标管理上线运行以来,已经成为金陵分公司掌握全厂生产能耗情况必要的数据支撑,实现了能源指标的可视化管理。在能源分析活动中,通过图形展示形式将能源信息直观地展现给企业管理层。为查找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在能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1管理效益基于指标体系的能源管理是对分公司能源和生产信息系统进行提升和深化应用的系统。正式投用后,在能源管理诸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4.1.1提高了能耗管理的工作效率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能耗预算管理流程,管理者可以依据不同方式根据企业的能耗需求推算出各装置合理的能源预算,方便快捷的生成各类能源报表,改变了以往通过人工方式统计各类能耗预算报表的做法,提高了能耗统计工作和管理工作效率。
4.1.2实现了能耗计划跟踪系统建立了能源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图形化展示各装置实时能耗、实时综合能耗、每天的消耗量、每天综合能耗、月累计能耗、月计划能耗以及实际进度与时间进度的比较,通过实际能耗与计划能耗对比发现生产的薄弱环节,提前预警,快捷方便的跟踪查询实时能耗和历史能耗情况,为进一步实施能源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4.1.3提高了装置能耗实时指标分析水平各单位通过系统实时跟踪能耗报警信息,实时发现能耗超标情况,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并查找能耗损失的原因,纠正发生的操作失误,减少能源损失,满足生产和经营需求,实现卡边操作,实现效益最大化。系统成为监控装置运行、降低生产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能源监测站点、监测指标及监测频度和手段上切实实现全息化能源监控管理。该能源指标监控体系实现了金陵分公司所有的生产装置监测点的能源在线监控,其中包括炼油板块、PX板块、热电板块、水煤浆板块,55个生产装置,1355个能源指标测站点,并对监测数据进行预测趋势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及时的能源监控信息,以便及时处理出现的能源指标超标情况。在能源监控体系运行之前,由于监测站点和监测项目多,各运行部和相应处室能源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少,基本上靠人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任务重,各级能源管理人员只限于信息的收集,缺乏有效的信息分析手段,难以溯本求源、及时上报和解决问题。领导层主要是通过每天的能源简况等简单汇总报表来了解当天的能源产耗情况,信息相对滞后,发现问题时往往能源消耗超标一段时间,而应用该能源指标监控体系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领导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实时报警,直观明晰的图形化分析功能,随时关注、实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水、电、气、综合能耗等能源指标的达标。
4.2生态效益金陵分公司在在线监测实时数据库的基础上创建和实施了基于指标体系的能源管理模式,为企业节能降耗,也为当地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该系统的建成及正常运行,为其他企业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管理现代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全面提升了金陵分公司在国内、外的企业形象,增强了综合竞争能力。该能源指标体系的应用,有效了控制了能源的超标使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既是福泽百姓的民生项目,又是促进企业周边地区和长江流域和谐发展的标志项目,其运行质量事关污染减排目标能否按期实现、环境质量能否得到切实改善。
关键词:公共 能力 创新
能力是知识与经验的集合。公关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能力②表达能力③宣传推广能力④社交能力⑤创新能力⑥应变能力⑦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
一、应变能力
在这七项能力中,应变能力非常重要,孙子兵法曰:故将 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所谓应变能力是应付情况突然变化能力。公关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事件和场合,甚至可能发生意外。如何使自己在不利的形势下扭转局势,如何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处乱不惊,以自己的语言或行动挽救可能出现甚至已经出现的失误,这就需要公关人员具有灵活的头脑、冷静的思考、果断地处理及技高一筹的应变能力。
2009年2月2日,中国总理在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内为师生作演讲时,遭到一名27岁的西方人士的恶意滋扰。在演讲接近尾声时,一名27岁、操着德国口音的西方男子突然高声喧哗,并向台上扔鞋子,就在这紧急关头,温总理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自己的应变能力,面对滋事者的行为,温总理处变不惊,他从容的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他的沉着应对赢得了剑桥师生长时间的掌声。温总理的应变和沉稳,不仅化险为夷,很好的处理了危机,而且也很好的协调了国际公众关系。通过上面的事例,可以体会到公共关系人员的应变能力对个人和整个组织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公共关系人员要具有处变不惊、转危为安的应变能力,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发挥应变能力的基础,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没有一个良好的心里素质,公共关系人员在危机时刻必然会惊慌失措。其次: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公共场合,应该敏锐的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危机以及所面对对象的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及时的制定出快速的应变措施。
表达能力,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沟通的活动,公共关系人员在处理危机时,其应变的措施必然通过自己的表达能力表现出来,清晰、准确、简洁、明了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应变措施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协调能力
当今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交流、沟通、协调的社会,因此公共关系人员的协调能力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协调能力是指公共关系人员为了促使组织与内外公众之间形成适应与和谐状态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2010年6月12日,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发生骚乱,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此时,还有1000多民中国侨胞滞留在吉尔吉斯斯坦。就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中国政府充分发挥了协调能力,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撤侨委员会,通过协调中国政府相应部门与吉尔吉斯斯坦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外交部、民航总局、外事部门之间的内部关系,在短短的24小时里,我国政府展开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包机撤侨行动。在硝烟、枪声、混乱中,9架专机把1299名侨胞接回了家,安全快速的完成了这个艰难的任务。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公共关系人员的协调能力是预防和解决纠纷问题高效率的体现。
三、创新能力
敢于在危机时刻打破常规,随机应变,创造出新的协调机制和方法。执着的精神,古时孔子认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执着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能够使人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鞭策自己,用顽强和始终不渝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不会轻易半途放弃、灰心失望。在协调工作中,无疑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所以,具备这一点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加以重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了使高职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理念,逐渐树立关于服务学生的观念。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一个以服务为主导的高职学生管理的治理体系,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智能理论,主要偏重于比较单一的语言和数理逻辑等方面的能力,而西方学者在对多元智能的研究过程中,着重强调人类的智能具有多元发展的特点,并且指出人类具有的比较独立的九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言语和语言智能、逻辑和数学智能、身体和运动能力、视觉和空间智能、人际关系之间的智能、音乐和旋律智能、人类自我认知方面的智能、自然观察方面的智能以及存在智能等,同时他们也认为这几种智能之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是能够做到独立发展的,但是它们的发展又容易受到教育和环境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人们实践能力的提升加以重视和关注。传统智能理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进行评价,而这一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具有不公平的特点。由于一个班级中成绩学习好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不一定是发展最好的,而一些在校期间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或许具有比较大的成就,这就以事实验证了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中不存在绝对的后进生,只是学生各自智能表现具有一定的强弱程度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具有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这些学生自身也对应试教育具有厌烦感,但是这些学生智力和动手方面的能力却不一定比较差。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也需要对这些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加以关注和重视,使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教育学生,并且能够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促使学生各自优势智能得以进步和成长,使这些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智能领域范围内逐渐成为有用之才。高职院校的责任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促使其教育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优势职能下的不同需求。高职教育还需要对市场服务的相关规律内容加以必要遵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对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满足[1]。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理念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学生接受”为主,学生之间无论水平如何都会接受同样强度的教育内容,教师使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灌输,这就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接受知识内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能够有效发现学生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发展中的负担内容,而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资源,我们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学生观教育观念加以改变,不断对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认识和正确引导,对其具有的才能加以挖掘,促使学生能够在自身能力和特点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使他们更好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对高职院校教学观重新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的具体方式中,促使高职院校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加以改善,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逐渐强调学生所具有的自身优势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方面的表现,选择最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学生自身水平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共同进步的有效发展途径,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差异,根据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具体差异,使学生的潜能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形势下得以有效开发,使学生自身得到进步。
(三)高职院校教学行为的变化
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还需要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潜能加以关注和重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全面认识,并且能够采取多方面的手段进行教学,对教学的形式和环节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还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形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问题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主动对知识内容加以探索和讨论,使知识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也不断促使学生学会积极方式和有效思考[2]。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一)树立多元教育管理观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加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下,能够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使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逐渐加强,促使其服务意识相关内容得以不断构建和完善。对传统的相关管理内容不断加以取代,去服务意识逐渐增强,逐渐构建以服务学生作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理念性和操作性特点的高职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对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相关服务功能不断加以凸显。
(二)学生管理体系多元化发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在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中,不断使学生管理体系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也逐渐能够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管”,对学生潜能有效激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关注和有效提升,同时也使高职院校中的各部门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不断构建和完善,使这一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多元化发展,这是促使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构建
高职院校服务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其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内容。高职院校在进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过程中,需要在进行管理人员招聘的过程中,招聘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并且也需要对管理人员加以必要的培训,不断为这些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自我培养动机,对高职院校相关管理人员的考核奖励制度加以有效建立,不断促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积极完善自身,建立必要的奖励制度,对服务的质量和自身服务效率加强。
(四)构建以服务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建设,其主要是以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作为主要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促使高职院校进行以服务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建设中以服务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有沟通回应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以及服务监督制度等,还包含对管理人员的服务评价制度和公共事务公开处理制度等方面内容。这些管理制度需要以服务作为核心内容,促使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服务学生作为其主要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五)高职学生管理行政部门权利结构改革
高职学生管理行政部门权利结构在以往的情况下,往往是从上到下发展的,多数情况下,仅仅做到了上级指令和国家教育政策等方面内容的传递,而忽视了下级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反馈,使高职学生管理行政部门在进行各方面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切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构建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进行相对比较开放化的管理组织结构,也需要对其中的权利制度加以改革,在进行高职学生管理行政部门权利结构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行政结构逐渐开放化发展,对以往具有只对下级部门进行权力控制和单项服务的结构加以有效改善,对管理结构的边界不断加以开放化处理,使下级和组织以外的人员对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和决策加以参与和监督。给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中的组织部门提供必要的权利控制内容。并且不断促使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组织体系主要由“单中心”的权力控制模式向“多中心”的权力结构转化,逐渐对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加以不断凸显和有效完善,使高职学生管理行政权力结构的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逐渐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使高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行政结构逐渐创新和发展[3]。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已经不断得到较大范围内的传播,逐渐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促使多元智能理论在推动我国教育和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中也不断重视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4]。
参考文献:
[1]吴常果.浅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市场,2016(12):138-140.
[2]刘素婷,杨国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创业教育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95-96.
[3]平静.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星级饭店员工培训课程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6.
【论文摘 要】 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员情绪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特殊性、读者的认知特点、情感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员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必要性;提示图书馆员应通过专业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在读者服务实践中不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综合性信息知识服务系统,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员集知识管理、服务和教育于一体,既要科学地管理知识,还要在服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读者到图书馆来,馆员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态度、优良的气质、广博的知识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但由于高校图书馆一般开放时间较长,且面对的主要读者群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较为复杂。一些馆员在面对自身压力和读者较难解决的问题时,情绪往往容易波动,和读者发生矛盾,产生不和谐音符。因此,提高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将有助于构建和谐图书馆。
一、情绪与情绪管理
情绪(emotion)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心理过程。情绪有以下基本特征:(1)情绪都是由刺激引发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一定有引发该情绪的相关刺激;(2)情绪是主观的经验。情绪的产生是个人认知判断的结果,情绪的内在和外在反应因人而异,有很强的主观性;(3)情绪是可变的,它随着人们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对内外情绪的认识能力及个人的经验和应变能力而改变。情绪不只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社会现象,它有其社会接受、沟通和支持方式。
人的情绪主要包括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大方面。正面情绪是指对人的行为持有肯定性和良性的情绪,如:爱与温情、热情、信心、快乐、奉献、服务等等;负面情绪是指对人的行为活动持有否定和恶性的情绪,如愤怒、暴躁、猜疑、仇恨、恐惧、紧张、自卑、嫉妒等等,它具有巨大的消极妨碍和阻滞作用。情绪管理是个人能正确地察觉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适度地运用理性克制情绪,将愤怒、暴躁、抑郁等负面情绪适度调节,转化为心平气和、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且能够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可深化“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科学管理理念,并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与读者和谐沟通,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中馆员情绪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不足
有效的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充分掌握自己的情绪,增加理解他人的能力,促进人际关系正常交往。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馆员通过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要发泄在读者身上。有些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中无法妥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容易导致急躁、不耐烦、语言粗暴等情绪变化,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读者的不满,成为馆员和读者发生冲突的直接原因。
2、认知读者情绪的能力不足
有的高校图书馆员不能设身处地去理解读者,而是以自己的立场、思维方法先入为主地分析、判断,对读者的叙述和疑问不耐烦,态度冷漠,语言简单生硬,对读者不够尊重,忽视读者的权利,对读者心理产生不良刺激而引发矛盾。
3、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不足
沟通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有的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沟通不畅,倾听、解释不够耐心,在告知读者需要的图书信息时不到位、不详细或不清楚,无法得到读者的理解和主动配合,从而导致读者对馆员的服务不满意,造成读者和馆员之间的不和谐。
三、提高高校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1、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们对馆员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应是博学的;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的应用,促使图书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给图书馆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压力影响着图书馆员的情绪,这种波动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图书馆员的思维和行为。当工作情绪不好时,常常会对工作产生厌烦,不仅会冷漠地对待读者,还会衍生出沮丧、郁闷、生气等负面表现,从而影响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图书馆员的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服务质量的优良、对学生为人师表的表率都反映在图书馆员的言谈举止之中,这就促使高校图书馆员在提升自己业务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2、高校读者的情感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奋发进取、热爱祖国、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是他们健康向上的一面。但他们思想的丰富性、情绪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以及一定的闭锁心理,使得我们经常会在报纸和网络上看到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各种报道,这说明他们在面对学习、就业及生活上的各种压力时,不能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我们不愿听到和看到的一些悲剧。高校图书馆员在为这一群体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辞,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商,与学生读者和谐共处,构建温馨的图书馆氛围。
3、高校读者的认知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员应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高校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事物的认知、理解程度不同,图书馆员必须遵从读者的一些习惯,尊重读者的人格、自尊及权利,善于与读者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和积极引导,达成与读者的和谐统一,共同营造图书馆的和谐氛围。
四、提高图书馆员情绪管理能力的对策
1、在专业学习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学习图书馆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学习与了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人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特征,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训练,在认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学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渠道,做好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矛盾的能力,增强应变力,适应高校图书馆工作需要。
2、在提升自身修养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身修养的提高。图书馆员要在提升自身修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情感素养,锤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充满关爱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创建和谐的图书馆。
3、在服务实践中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图书馆员在读者服务中,不断提高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既不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又不被读者的情绪左右。要以为人师的态度倾听读者,移入情感,感知读者,并在倾听中获取信息,联络情感。用读者易接受的表情、语言和手势来传递信息,在真诚与尊重中完成每次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青枝.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情绪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4).
[2] 漆美.论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的情绪管理及对学生的情绪教育[J].图书馆,2006.(2).
[3] 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 李雪丽.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用户情绪管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
[关键词]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核心竞争力
一、国有能源企业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国有能源企业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在进入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的中国企业中,大型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其中,能源企业一直处于领跑位置。为此,本文以国有大型综合能源企业为例,研究其实施物资供应链全周期管理中,建立配套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实践更具研究价值。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加强了对物资供应链的管理,从ERP管理系统的引入到RFID技术的应用,这些企业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12年,国资委提出管理提升的工作要求后,大型国企在管理挖潜方面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调查研究发现,除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软件管理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新型管理平台外,大型能源企业专注于管理流程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具体在物资供应领域表现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企业降低成本及管理风险,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做出有益的新尝试。
2.神华物资集团开展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国资委决定在中央企业中全面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其目的是加快中央企业推进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神华物资集团将管理提升活动作为促进企业管理打基础上台阶的有利契机,率先在能源企业中提出了建设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这一体系涵盖了从计划、招标、采购、仓储、配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全流程,覆盖了物资设备从采购、加工、使用、调剂到废旧物资处置的物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并对这一供应链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管理,以此提升物资保供的客观(设备和设施)能力和主观(员工)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服务的能力,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创造价值的目的。
神华集团是目前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在第234位的国有大型能源企业,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神华集团努力提升管控能力,不断加快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推进“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的改革进程中,神华物资集团认识到,必须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寻找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把挖潜的重点转向物流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实施物资体系管理创新,为神华集团的发展提供一流的物资供应和管理的支撑。
二、神华物资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
(一)神华物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神华集团建设一套与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相配套,提供一流的物资供应和管理支撑,实现“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具体表现为“专心、贴心、爱心、尽心、用心”的“五心服务”。
1.主动服务。“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灵魂是“主动服务”。一切工作以做好服务为中心,服务质量是物资集团的生命线,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提升“主动服务”能力是企业的立足根基。通过在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提高物资集团整体工作质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供应提供增值的服务,实现物资服务质量一流的标准。
2.贴身定制。“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特点是“贴身定制”。物资集团结合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特点,针对神华集团各二级单位提供量身定制的物资供应工作整体服务方案,涵盖国内外物资采购、物流仓储配送、物资调度调剂、物资设备加工利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服务等方面,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内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贴身定制”物资服务。
3.从门到门。“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核心是“从门到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对服务的内容是周到细致“面对面”,对服务的响应是“路径短”,也就物资服务“从门到门”,物资集团设立“驻企一站式服务中心”,在神华集团二级企业所在地设立综合办公机构,由物资集团相关专业、职能单位做支撑保障,高度协调沟通,确保流程顺畅,完整配套服务,强力高效执行,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4.反应迅捷。“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要求是“反应迅捷”。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反馈渠道上力求畅通,在服务反馈时间上力争最短。通过采用设立“董事长信息直通车”、“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物资采购信箱”、“电子商务平台”、“专题业务协调会”、“采购动态通报”、“高层管理者定期互访”等等有效沟通机制,保障了物资集团服务的迅捷反应,提升服务工作效率。
5.保障有力。“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原则是“保障有力”。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以服从服务于集团生产经营为中心,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和组织整合,建立起高效、统一、完整的业务体系和业务流程,构建并依托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完整的标准化服务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形成完善风险预控体系,确保物资服务保障及采购供应链安全、顺畅、高效。
(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措施
1.树立一流服务理念:物资集团以服从与服务神华“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为目标,通过物资体系的优化与服务体系的推进,实现物资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低和物资服务质量最优的目标,采取持续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升服务满意度,以服务创造物资管理价值,用服务创造第三利润源泉。
2.及时把握服务需求:在确定服务需求方面,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要在广泛收集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服务需求的情况下,把现场服务、个性化服务、VIP服务、应急需求服务与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相融合,实现点与面、上游与下游、计划与应急的集合,制定个性化的服务策略与服务方式,确保服务与需求相一致。
3.科学完整体系设计: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在体系设计上覆盖了神华物资集团“负责子分公司之间物资的调配与调拨;负责物资集中采购业务;负责物资的仓储与配送业务;负责相关物资、设备的回收与修复再利用;负责相关物资报废的审核;负责物资信息化管理”职能相关全部领域,在标准与内容上科学、先进,是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设计的具有物资集团管理特点特色的服务体系。
4.全员服务管理到位: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的是“全员服务”理念,需要全部门、各单位齐心合力的配合,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资源共享的优势、协同作战的优势,通过服务体系贯标,让管理服务的观念深入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对服务的认识,增强服务意识,激发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
5.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科学的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积极、稳进、周密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实现物资集团建设世界一流物资管理企业质的飞跃。
6.实现服务满意度提高:服务满意度是检验神华集团开展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和业务整合成果的重要指标,要通过不断的服务体系创新,科学的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务体系,用以贴近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的服务内容设计、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监督以及现代化的服务网络、设备和行为规范、语言规范,持续不断地实现与保持神华集团成员企业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三)神华管理服务体系架构设计
1.战略层。神华物资集团的使命责任、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理念、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
2.机构层。神华物资集团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及现场服务系统。
3.运营层。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内容、神华物资集团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业务流程、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现场服务系统。
4.支持层。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沟通交流机制、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规范标准、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质量管理方法及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机制。
三、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改进
(一)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
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结合管理提升活动,采取公司领导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层同步实施、上下联动的形式,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物资管理企业”的目标,通过方案设计论证、学习讨论动员、建设运行调试、全面立体展开、总结验收提升五个阶段,组织完成并持续改进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1.方案设计论证阶段:主要开展对方案进行完善设计及充分论证工作,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走访、专题会议研讨的方式,从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供应链合作伙伴、物资集团内部各部室、单位三个层次进行方案设计的论证工作。
2.学习讨论动员阶段:主要采取召开专题业务工作会、现场对接走访调研、体系建设问卷调查等形式,进一步对方案进行讨论,搞好全员发动,广泛听取意见,凝聚集体智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
3.建设运行调试阶段:针对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工作特点与神华集团成员企业服务需求,按照“双向试点,复制推广”的原则,在物资集团神华物资管理服务系统试点运行企业中,建设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沟通机制,推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规范,完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质量管理。同时选择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重点内部成员作为试点单位,设立服务中心,建设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现场服务系统。
4.全面立体展开阶段: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试点运行阶段结束后,在全物资集团推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按照“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实现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顺利流转。
5.总结验收提升阶段:对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运转情况组织全面检查验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将体系建设成果认真总结并应用于向纵深开展,实现物资集团服务工作的全面跃升,为将物资集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物资管理企业奠定基础。
(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践
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物资集团是一种创新和变革,更是一种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探索、丰富和提升管理服务体系内涵、标准和实施效果。
1.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为不断推进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通过多方调研,探索服务管理创新的新途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访谈,积极与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代表单位进行业务对接,同时还对物资供应链的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座谈,充分借鉴与吸收国际一流企业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与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充实了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内容。
2.管理服务理念成为行动指南: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物资集团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员工对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围绕建设方案多次组织专题研讨,在管理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沟通机制、服务系统、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推进计划等方面群策群力,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服务标准、“专心、贴心、精心、尽心、用心”的“五心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的进一步转变与提高,极大的强化了主动服务意识,管理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智能化;网络;控制;多媒体;教学系统
0前言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国家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它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的特点,能在单位时间内增加更多的信息量、能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很难直观表达的问题,生动、灵活地表现出来。因此,多媒体教学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个高等学校建立了起来。经济管理院系怎样建好、用好、管好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问题。
1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不足
一般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由中央控制器、控制柜、投影机、屏幕、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功放、音箱、话筒等组合而成。其核心部分为中央控制器,其他的硬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并受控于它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然而,由于传统的中央控制器功能单一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管理归属不同,建设地点分散,建设时间、规格和型号不统一等原因,给教师的使用和管理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结合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引发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使用手续繁杂
教师使用多媒体所需要办理的手续繁杂。课前一般需要履行以下手续:填写使用登记表、取控制柜钥匙、打开柜锁、开启必要的设备进行授课;下课后,还需要将所有设备复位、关闭电源、锁好柜门、归还钥匙。
1.2故障排除不及时
多媒体系统的硬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之间的连线复杂,设备的故障率高,排除故障和维护的时间长。出现一些常见故障,只有通过电话或者下课时通知维护人员才能解决,不能及时排除,这样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1.3维护管理工作零碎繁重
在处理计算机病毒、系统破坏、软件丢失、系统和病毒库升级等问题时,只能在本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必须逐一操作而不能同时进行。这种单机的恢复无疑给维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1.4使用培训效果不明显
虽然开课前进行使用培训,但是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又忘记了操作步骤。还有因设备不统一而让教师搞混了各自的操作,造成在运用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人为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且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基于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势
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更好的方便老师们的教学,我们提出了基于智能化集中控制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在对各厂商生产的硬、软件产品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可选择一些在市场上比较成熟、稳定性高且功能上完全能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不足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创造性地建立多媒体教学智能中控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将由中控管理子系统、监控管理子系统、网控管理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组成,与传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2.1批处理开关机
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室的多媒体中控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主控柜和各种硬件设施(如电子柜门、电脑、投影、电动屏幕、功放、IP电话等)的批处理开关机。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上课的老师就无须填写使用登记表和领用、归还控制柜的钥匙,从而可简化多媒体使用的手续。
2.2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
能够在中央控制室通过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中的内置IP电话与远程控制功能,及时发现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出现的故障,做到出现故障能在第一时间内解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故障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通过多媒体网络中控管理子系统,就可以对每一间多媒体教学系统内的计算机同时进行查杀病毒、软件安装和系统升级,这将大大减轻管理和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3网络环境教学质量监控
监控管理子系统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统允许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园网内任何有计算机的地方,通过授权就可以实时对每间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授课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方便管理。
2.4实时录播
在中央控制室可通过流媒体课件实时生成子系统,由一名操作人员控制,就能将优秀教师所授课程的内容进行实时的录像、整合、编辑、播放,提高时效性,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网络环境下智能中控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
3.1系统概述
多媒体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由智能中控管理系统、监控子系统、流媒体课件录播子系统、网控子系统四部分组成。能根据课表自动开启或关闭教学系统设备,自动诊断故障。通过图形化的显示界面,实时显示多媒体教学系统内中控、投影机、计算机、主控台的工作状态。远程监视教学系统计算机桌面内容并能接管键盘和鼠标,方便进行远程处理与控制,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排查与维护。全方位、高清晰、实时监控,随时提供设备状态预警。系统能自动生成流媒体课件,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
3.2总体结构设计
整个多媒体智能中控系统,是由总控室、传输网络以及各独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三部分组成,其中总控室包括一台专业服务器和多台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分别完成设备控制、视频监控、网络控制、教学录播、课堂直播等工作。传输网络包括现有校园网和监控网络。多媒体教室内设备都可通过IP数据包在校园网上传送。监控的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可通过专用监控网络来传送。各教室相对独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较多,由智能中央控制器进行集中管理,主要完成上课时教师所需AV设备间的视频、VGA信号的切换等。
3.3主要系统功能设计
(1)智能中控管理系统。
系统应操作简单方便,可实现远程一键开启与关闭教学系统内所有设备(投影机关闭时可设有3-5分钟散热延时),并完成设备检测与故障排查。教师只需按课表安排,进教室即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主控台有蜂鸣器提示教师推开主控台,教师在柜门锁闭时可通过一键呼叫功能与主控室直接联系;非接触式IC卡,可实现刷卡自动打开主控台和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可由控制计算机与教室内集中控制器组成,所有操作由控制计算机向集中控制器传送232串口指令完成。集中控制器具有VGA矩阵、视频矩阵、音频矩阵、讲台门磁、投影机断线、电脑断线、大门门磁、投影灯开关检测模块、IP电话对讲、一键开关机等功能模块,通过集成电源管理,控制电动幕、投影机、电脑、功放等设备。
(2)监控子系统。
多媒体教学系统全部实现不间断高清晰数字监控和全数字录像,能实时监控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课堂和设备运行情况。监控系统可同时保持与教务处长及教学主管副校长、校长办公室的连通,真正实现高清晰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监控系统的录像(其摄像头可以远程任意变焦、350度自动旋转)、回放、自动保存、更新都可通过内网实时传递,同时还可以通过大屏幕背投系统监看所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监控信息可经过系统录制、编辑后,作为节目源供播放或点播。
监控显示画面可手动、自动切换,可25帧/秒全屏显示,可单画面、四画面、十六画面回放,压缩算法MPEG-4/H.264,录像速度50-200M/小时/路,音视频同步,可设置COM口与485的转发速率,可控制云台镜头与快球。
(3)流媒体课件实时录播系统。
流媒体课件自动生成子系统的功能是通过软件实现完成宝贵的课件资源积累,把整合叠加的视频、音频和计算机图像(课件)数据保存到教学系统端或者远程服务器上。系统可采用流媒体技术课件到Internet。视频课件同步录制、同步生成、同步直播、同步网络存储、实时点播。适应宽带到窄带。
在视频压缩策略上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MPEG-4压缩编码技术,对连续性或清晰性计算机画面采取智能变率的压缩技术,清晰度可调,以调整数据量;采用流媒体格式传输,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码压缩格式;实现在窄带上传输动态性高的变化。通过VGA采集,不需要在教学用计算机上安装任何特别程序,就可以将计算机显示器能显示的内容全都采集(包括视频画面)。系统通过网络远程控制管理,网页式录入、维护;自动生成、自动同步更新记录库。
(4)网控子系统。
网控子系统可以对教学系统中各计算机进行远程管理,进行系统病毒库升级、远程维护,达到实时维护的效果。具有网络对拷功能,可以快速将一台机器上安装好的系统部署到整栋教学楼的所有计算机上。网控系统通过发射端收集所有网卡的MAC地址,在发射端进行排序,然后将参数传递过去,就能将所有的计算机的IP地址进行自动分配、修改并固定下来、通过传递参数还能实现批处理修改计算机名、设置DNS和网关等。
4结束语
随着国家、省、校三级教育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重中之重。智能化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与管理,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管理院系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彭妙颜.多媒体视听教学系统中的智能化群体互动技术[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1):69-70.[2]万华明,吴军,易力.可管理开放式智能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实现[J].江西科学,2005,(3):25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