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程课件内容

时间:2023-03-13 11:04:07

导语:在课程课件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程课件内容

第1篇

一、 应用类主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开发应该立足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关注源自生活实践的真实问题。例如,学校组织秋游活动后,一位教师开展了“秋游归来话数学”的主题活动。本课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并解决秋游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话“行程”。课件出示秋游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让学生提出行驶时间的问题。教师又出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总路程,引导学生计算汽车的行驶速度。第二环节,话“购物”。教师出示学生课前统计的全班学生购物开支情况,引导学生分小组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第三环节,话“思考”。课件出示一组同学浪费食品的图片,让学生估计全班、全年级、全校的浪费总量。教师提问: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学生通过交流,想出了不少好的办法。很多学生还提出了加强环保的建议。这样的主题活动,源自学生生活,鲜活而又贴近学生的现实,不仅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加强了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师还可以围绕学生的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挖掘生活性的活动主题。

二、 游艺类主题――从快乐中来,到快乐中去

学习与玩结合起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保持一种轻松、自然、快乐的学习状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针对孩子的这一天性,我们可以开发游艺类数学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综合素养。例如,一位教师以一副三角板为教学素材,开发了“玩玩三角板”这一主题,试图让学生了解三角板中边和角蕴藏的奥秘,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拼一拼”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组织了三次“拼”的活动。第一次用一副三角板拼四边形;第二次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拼成不同的四边形;第三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四块同样的三角板拼成不同的图案。这样的游艺活动,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有数学思考,更有数学智慧。

三、 操作类主题――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不是靠教师讲授的,而是靠学生自身实践获取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跳跃。”操作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嘴表达和动脑思考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以一张普通的A4纸为研究素材,开发了“一张A4纸中的数学”一课。围绕“一张A4纸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测对折的次数,然后分组操作。通过计算发现,纸的张数与对折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折1次2张,2次4张,3次8张,4次16张……当对折6次后就不太容易对折了。这样的操作活动,集数学知识、数学思考、数学趣味和数学文化于一体,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思考类主题――从思考中来,到思考中去

第2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combined with ASP.NET technology and SQL2000 database, we have designed and developed the inventory management system of office supplies for small businesses, so as to enable small businesses to manage inventory of their office supplies conveniently and efficiently. The function of this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modules: inventory inquiries, wholesale operations, material application and inventory.

Keyword: Software Engineering; JSP; SQL2000

《?件工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与软件开发和维护相关的概念、步骤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实际的软件开发起重要指导作用[1]。该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从软件需求开始到软件的可行性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等各个环节都要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和网络功能的极大扩展,企业对货物的管理日趋复杂,传统的基于账本等纸质工具进行记载管理的方法效率非常低,企业需要以计算机为工具,结合数据库管理技术提高货物管理效率。

鉴于如上所述,为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同时便于小型企业高效解决办公耗材库存问题,本文融入该课程教学内容,使用JSP[2]技术和SQL2000数据库[3]设计并开发了小型企业办公耗材库存管理系统。

1 需求分析

开发该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企业对办公耗材的管理更加方便,提高企业耗材管理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要求所设计的系统操作方便、更新及时、易于维护管理;拥有动态更改信息,企业员工和管理员可以快速地在系统中查找和记录所需办公用品;同时后台管理员需要进入系统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信息、修改信息或者删除某些信息。

因此该系统需要满足的需求为: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以方便操作;系统要具有用户注册,进货记录,出货记录,库存查询,员工信息管理及领料申请等最重要和基础的功能。

2 可行性分析

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运营维护这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技术方面,以C/S模式开发系统,因此只需在浏览器上处理数据而不需要安装另外的客户端,升级和更新都很方便;经济方面,对于中小企业,要运行本系统只需有一台或者一组专门的服务器,而企业员工只需用电脑接入内部局域网,用浏览器即可访问数据和执行操作;运营维护方面,只需两三个人就可以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3 网站功能设计

按照需求分析的结果,网站总体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角色上主要包括普通用户和管理员;功能上主要包括用户注册、进货记录、出货记录、库存盘点、历史记录查询及领料申请等。

4 网站主要功能分析

4.1用户注册及管理员登录

普通用户和管理员必须先注册然后登录系统,登录成功后相应的界面因用户角色不同而不同。

4.2网站功能显示

4.2.1普通用户查询功能

图2所示的主要功能是普通用户进行库存查询操作,可以通过输入办公用品名称或者种类名称查询所需用品,也可以直接输入“all”来查询或浏览所有办公用品。

如下图3所示,普通用户可以查询自己在某段时间提交申请单的情况。具体查询时可通过输入查询起止时间段进行查询,也可只输入截止时间不确定起始时间,查询结果是在截止日期前的所有申请单。

4.2.2普通用户领料功能

普通用户领取办公耗材时,需在图4所示界面填写申请表,左边一栏是内容简介和提示,右边是表单数据框,用于输入提交数据,包括办公用品名,办公用品号,需求量和申请人等内容。

4.2.3 管理员查询功能

图5所示为管理员对普通用户的管理,即可以查找指定用户,也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修改。具体操作时,管理员通过输入普通用户姓名查找该用户信息,同时可修改用户id,联系方式或用户权限等。

图6所示的管理员查询功能类似于图2所示功能,不同之处是管理员在此可对进货单进行查询,操作时在此界面输入日期即可查询当天的进货单,从而调整进货计划。

图7的功能有助于管理员查看普通员工提交的申请单信息,从而设计出货计划。查询时只需要输入查询日期和查询申请者姓名即可。若只输入日期,则显示当天所有的订单信息,若只输入申请者姓名,则显示该员工提交的所有订单。

图8显示办公耗材的出库记录,用以生成出库表。左边为信息简介,右边为表单,内容包括:货物名,货物号,种类号,出货量,领货人以及出货日期等。

4.2.4 管理员进货功能

图9所示包含进货登记和删除记录两个功能。进货登记的权限归管理员专有,左边为简介,在右边填写进货单,包括:货物号,货物名,种类名,种类号,进货量,进货价,厂家信息及进货日期等内容。另一个删除记录功能则是用来删除某一次订单,操作时通过订单查询功能找到不需要的订单号然后删除即可。

第3篇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专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1]。

1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1 以时间教学体系为主线,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1.2 以煤矿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把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贯穿于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1.3 细化培养目标,将具体的目标落实到教学模块的细分单元,增加目标的具体操作性,作为教育单元的培训体系要积极推进目标的落实,把握好课程的主干知识,遵循相关教学准则,合理配置教辅资源,加强课外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试,督促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质量。

1.4 优化各教学模块的知识结构,梳理清晰知识的衔接脉络,剔除多余重复的相似知识,补充新鲜的知识。适当增加课外实习环节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研究能力。

1.5 要引导学生在不同教学单元模块之间相互融合,结合多种学习模式的优点,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2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构建

依靠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煤炭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和骨干教师成立开发建设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按照采掘工作面的生产工艺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适应采掘工作面技术管理岗位和区队技术岗位的能力培养[2]。见表1。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依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发展要求,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把本专业学习领域划分为五大教学模块,即职业基础素质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操作岗位技能模块、技术岗位能力模块、岗位能力提升模块。每个模块单元对应课程体系 如图1至图4所示。

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每一模块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通过实训项目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选取一个以上岗位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 课程体系实施

3.1 要通过对企业雇员状况的实地调研,分析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知识架构。学校课程体系要按照社会市场的需求,在保证学生学到足够的专业知识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课程培养方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岗位实际需要,认真准备筹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现代社会知识和技术进步很快,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也要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尽量使用比较新颖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在更新课堂教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应用性很强,针对这一特点,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详实的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3.3 诚邀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传统教材比较抽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适应教育发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工具为手段,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立体化的教材(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编写。编写出满足岗位、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需求,适合当代我校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精品教材。

3.4 收集煤炭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资料,编制成新鲜生动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多种知识传播媒介,将企业内部的运作模式,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信息,灌输给学生。

第4篇

一、依据学情和课标,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课标、研究教材,依据学情,笔者确立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能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笔者针对这一重难点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是通过纸风车的实验探究活动,归纳出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二是能根据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生活中风的形成等现象;三是通过列举风的利用和危害,让学生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订力求做到具体细致,可检测性强,贴近学情,为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还有对学生隋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渗透,要求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对照此目标了解自己的达成情况。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评价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遵循“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笔者努力探求科学合理的评价设计。

一是激发兴趣的评价,激励目标达成。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评价,采用启发式提问、追问,以及激励性肯定、抢答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迁移,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就感,自始至终有效参与课堂。

二是享受合作探究乐趣的评价,促成目标达成。主要以演示实验、动手实验,以及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

三是巧设题目的评价,学以致用,深化目标达成。为检验学生对重难点目标的达成隋况,笔者谢十了以下两道评价题目。

第一题:家中的暖气片常安装在窗户的下方.为什么这样设计?

第二题:播放视频“节日放飞孔明灯”。思考:点燃火焰的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天空?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学习目标的达髓隋况,又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三、依据目标和评价。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笔者确定了以下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一是观察演示实验,激发学生达成目标的兴趣。笔者的具体操作是:教师出示瘪的乒乓球,提出问题:你有办法使它复原吗?学生代表交流并现场操作,依据小学科学课的知识解释说,需要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教师及时追问:球内气体的质量变了吗?你能利用公式分析一下球内空气的密度如何变化?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初步感悟“气体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这一知识。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将课本上的气球热胀冷缩实验改为乒乓球复原实验,学生感兴趣且易操作。安排此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并通过教师的追问得出“气体密度受温度影响”这一结论,为之后分析风车转动及风的形成(达成目标1)做好铺垫。

二是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享受达成目标的乐趣。具体操作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纸风车,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纸风车转动起来?然后学生交流(放在有风的地方用嘴吹、用手摇)。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给予肯定,同时追问:若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导学案上的思考题。(附:导学案上的思考题)

做一做: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起来吗?

(1)是什么推动了风车的转动?

(2)根据刚才的实验。请你解释风是如何形成的?

(3)请列举风的应用与危害的实例。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纸风车实验的动手操作及导学案上的问题引领,让学生亲自感悟密度受温度的影响,并体验风的形成。当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纸风车转动起来时,都异常兴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享受了合作探究的乐趣,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就水到渠成了,教学目标1和2也蒯顷利达成了。

三是动画课件展示,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实验及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风的形成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此时就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风有哪些有用之处和危害”?让学生意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陛,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如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目标3也就顺利达成了。

事实证明,本节课层层深入的教学内容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用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评价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课堂大胆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突破了重难点,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评价、内容的一致性。

四、三依据,三贴近,达到教学目标、评价和内容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方向、实施的动力和最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三依据、三贴近”原则,以达到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的一致陛。

一是依据课程标准,贴近“实”的原则。《课程标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具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它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搬课程标准,就显得虚。所以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来具体化,让目标实实在在可操作、可检测。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细”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隋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目标一定要具体、详细、明了。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不能制订笼统的教学目标,而应制订“利用教师提供的小镜面、激光笔、纸板等器材,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这样具体详细的目标。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7203

0 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前驱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完备知识体系的概述。国内许多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该课程, 然而不同高校在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类型学校及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全面认识,没有一个整体逻辑体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使学生更好地建立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本文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1 教学目标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符合实际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把握计算机导论在应用型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计算机导论涉及的知识范围大而广,新生不可能掌握所有内容,尤其是具体理论及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应切合实际。在研究教材及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目标:①系统了解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应用前景,为后续课程学习、发展奠定基础;②新生面对一切既新鲜又充满疑惑,应为其学习方向进行良好的引导,激发对专业的兴趣;③培养学生的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及知识重建能力和探究精神;④认知计算机领域解决问题的一般技术方案,从理论上升到应用,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追踪当前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了解就业岗位的特性,具备改善就业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是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教学内容应以全局的视野将知识进行整体串联,学科框架、课程知识、重要知识点、实践能力及相互逻辑联系向学生讲明白透彻,深刻理解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方法论,达到教育目标。

2.1 教材内容与特点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导论教材版本多种多样,基本都是依据CCC2002中相关内容和精神,或参照ACM和IEEECC2005编写,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入门知识。主要特点是:

(1)课程以专业课为一章构成。将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各为一章节进行编写,专业课缩合拼凑成教材,没有逻辑体系。

(2)将“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添加进去。没有把握计算机导论的专业基础性质,与课程要求不符。

(3)强调理论、实践少,知识与实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前沿理论和新技术涉及少、更新慢。

(4)有的侧重广度,强调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理解;有的侧重深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并解决问题,强调计算机编程;有的则兼顾广度和深度,强调广度的中心主题,深度贯穿于广度之间。

(5)以科普体裁体例编写。与传统教材不同,它采取通俗的文字,以普通故事或典型问题等方式介绍。

2.2 教学内容构建

计算机导论课程比较抽象,教学内容构建没有统一的规范。教材的选择不应拘于某种标准,应通过比较选取一本主要教材,辅以参考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堂设计。采取72学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构建采取理论―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设计,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出课题,再追求细节,结合教学实践,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改进,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计算机导论理论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有计算机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系统、数据编码和存储、冯・诺依曼模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与数据组织、多核技术、计算机应用领域等;②计算学科。主要有计算机学科定义、计算学科划分、知识体系、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计算机产业与创新;③操作系统与网络计算。主要有操作系统体系结构、通信与组网、网络协议、安全、网格计算等;④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有程序概念、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基本结构、算法与复杂性、语言实现等;⑤数据库。主要有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与设计、数据挖掘等;⑥软件工程。主要有软件工程学科、软件开发模型、设计方法、测试与文档编制等;⑦智能系统与人工智能。主要有智能与机器、知识与推理、语言处理、智能计算等;⑧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主要有图形学、图形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与设计、多媒体技术;⑨离散结构与数值计算。主要有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数值计算、高性能计算、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等;⑩社会和职业道德。主要有计算机与道德、职业方向等。

(2)实验教学内容。开设实验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课程特色,针对大一学生,需编写实验指导书,并对原理进一步讲解,通过丰富实例,从实验向实践过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可以灵活进行,包括内容与实验顺序。设计的实验如下:①计算机部件认识与组装,网络硬件,组网与环境配置;②安装虚拟机,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与驱动程序,操作物理磁盘上的文件;进程调度、进程管理实验;基于Windows的网络通信验证程序;③信息安全实验,比如以流行的杀毒软件为实例;④程序设计实验(开发平台与语言环境)、数据结构实验等。主要包括数据操作,理解指令系统的组成,掌握机器指令的格式,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结构化程序设计,熟悉程序结构,掌握C语言编写的方法;加深理解递归及迭代的概念,掌握用C语言编写递归及迭代程序的方法;算法综合练习,熟悉结构化程序设计在算法中的应用;理解二分查找法的思想;⑤数据库实验:建立数据库程序、数据库编程;⑥软件开发过程;⑦计算机图形绘制与动画制作;⑧设计网页、构建简单的网站、操作数据库表等内容,认识HTML。

3 教学方法

计算机导论的特点及在计算机专业中承担的角色,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课程对授课的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对计算机科学发展、学科特点、知识结构等有一个整体把握,需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深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理清思路,转变学习观念与方法。

(1)基于知识背景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的知识与其背景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欲望,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意识。

(2)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索。例如,计算机学科的基本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引入图论, 梵天塔问题引入递归、算法复杂性问题等,将问题抽象形式化,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

(3)专题式教学方法。涉及到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可由不同的老师做专题讲座。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该方法可将密切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打破以往孤立的授课方式。

(4)团队式教学方法。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展开相关问题讨论,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的探讨,使学生既融入学习氛围,又培养了团队意识。课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建立轻松的学习环境。

(5)实验教学主要以演示、模拟为主,演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有的实验并不要求学生会做出来,通过观察来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中体会。实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基础差的学生也是一个促进带动。

4 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反过来又促使教学的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重在“导”,强调总体上的理解,而不是试图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因此,应建立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模式。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加大平时成绩(60%)的考核力度,如问题式教学时的课堂表现、资料收集与整理、团队教学参与情况及总结报告、实验操作技能等;考试成绩(30%);学习该课程后个人总结及未来规划(10%)。在多元考核体系下使学生自主的参与进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既轻松学习,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上却是一个难点。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问题的反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从学生反映来看,普遍认为新的教学方法能有助于更好地吸收课程知识,在学习该课程后对计算机专业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袁方,王兵,等.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1(1).

\[2\] 张晓如,张再跃.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9).

\[3\] 任子亭.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4).

第6篇

【关键词】色彩风景 写生 内容改革 主观 创新 现代绘画

色彩风景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画室,感受和认识户外风景的色彩,对户外景物光色、表现技巧等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户外色彩写生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并尝试运用不同色彩媒介进行训练,解决室内作画难以完成的户外色彩问题,使学生掌握户外光线的特点,区别构图、着色、表现等步骤与室内色彩的异同,为后续课程和色彩创作打下基础。以往的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客观景物的再现技巧以及立体感、空间感等塑造能力,遵循的是一种写实的绘画体系,作为一种基本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应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写实绘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色彩风景写生课程也不能一成不变地遵循陈旧的教学内容。要想跟上当今绘画艺术发展的节拍,色彩风景写生课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一、将现代绘画观念引入教学内容,训练创新思维和能力

要想使色彩风景写生课程内容跟上时代的节拍,就应该融入现代绘画元素。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并不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简单复制与追随,这种现代性有许多中国式的因素在里面,如对民间、传统绘画等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吸收、借鉴等。总体来说,现代绘画观念注重画面的构成、色块的平面化、不同材质的对比与肌理效果、意象性的用笔、使物象陌生化、画面的主观处理,反对纯客观自然的再现等,在视觉上具有冲击力。当下,很多绘画不是再现性的写实绘画。致力于客观再现的写实绘画就像一个点,写实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这个点,同行之间的风格也就越相似。反之,越是不写实的绘画就越远离这个点,呈放射状,风格会有很大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因此,要确立一种风格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结合现代绘画观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现代观念引入色彩风景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写生中形成自己的特点。探索自己绘画风格的过程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锻炼的过程。古代文言文已经很完善了,但很难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写实绘画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也难以全面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陈旧的绘画语言早已缺少了冲击力,不能够打动人们。石涛在画论中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石涛的观点仍具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二、提高色彩感受能力与多种材料、技法试验相结合

在自然界,色彩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把握好色彩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色彩风景写生过程中,如果观察色彩的方法不当或写生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疲劳与麻木,因此,增加色彩速写训练是提高色彩感受能力和快速把握画面色彩能力的好方法。与画色彩小稿不同,其强调的是迅速把握色彩的感受,由于时间短,不会形成视觉疲劳,便于区别不同时间段的色彩变化,久而久之,必能提高观察色彩的敏锐度。在画色彩速写的同时,还应结合材料运用上的试验训练,不同材料、技法给人以不同感受,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找到适合的材料与技法,有利于风格化的形成,还能锻炼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弊端。美术史上,画家对材料与技巧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材料上,早期有湿壁画、坦培拉等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凡艾克等人发明了油画,现代又出现了综合材料绘画;在技法上,开始由水彩、坦培拉技法到油画混合技法,直至后来的油画技法等,无一不是画家探索试验的结果,体现了人们永不满足于现状的艺术历程。

三、将现代绘画形式语言引入教学内容,强调主观性,加强视觉冲击力

现代绘画形式语言有点、线、面、构图、造型、色彩、肌理、材料、结构、空间等诸多元素,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与样式成为画面风格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绘画语言。现代绘画形式语言注重画面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块的平面化、意象化等,其与模仿或真实再现自然物体之形态的自然主义有本质的不同。模仿或真实再现自然物体的写实绘画作为一种绘画基础训练手段也不一定完全抛弃,但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形式语言可拓宽学生的绘画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尽管现代绘画形式语言有诸多复杂因素,但在色彩风景教学中,可归纳为形与色彩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主观处理画面的效果。在形的方面,主观地进行画面控制,不必太在意画面的真实与否,传达的实际上是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析,更准确地说是对自己艺术的解释,应有独特的视角,而不是照搬自然。景物的多少、前后、大小、位置、形状、方向等都可根据画面构成的需要,运用各种现代绘画的形式语言元素主观地去改变。境由心造,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参考,简单、真实再现景物已不是现代绘画艺术的目的,重要的是能否画出属于个人的风格。在色彩方面,主观控制画面的效果,色彩的选择要看画面的需要而非与现实相似,色调与色彩的组合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这种画面的主观色彩使人更加自由、充满想象的活力与创造性。在进行形与色的组合过程中,一边画一边思考,点、线、面、肌理等各种元素融入其中,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效果。

融入现代绘画因素后的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色彩造型的创新思维及应用能力,能够使学生作业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势必影响到后续课程的进行,如毕业创作等。由于平时课程的客观写实训练到具有很强主观性的毕业创作中缺少过渡阶段,新内容的应用可迅速提高学生主观处理画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多地思考艺术风格等问题,成为由客观写实训练到毕业创作的中间环节。目前,艺术理念更加趋于多元化,原有的较为单一的写实绘画训练内容已明显落后,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新内容的融入与实践对色彩风景课程新型内容体系形成是有利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教学调整,才能符合艺术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

第7篇

论文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通过对当前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使用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各高校进行教学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所有的版本内容体系仍然没有超出旧的《体育理论》的体系模式,部分内容陈旧过时,严重脱离学校体育实际;教材偏重于系统知识和理论的阐述,缺乏与学校体育实践的结合和对体育现象的思辩;课程设计思想上强调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特别是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如何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仍是一个空白。因此重新构建《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是当务之急,并提出了加强教材实践性的措施和建议。

1研究目的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紧迫和现实的问题。《学校体育学》课程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对培养各级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随着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深人,学校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实践成果。作为方法学学科的《学校体育学》,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体系是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是否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展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每一位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使用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并综合部分大中小学教学一线体育教师的意见,对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的实践性进行分析,为今后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

2.1分析比较法

收集1995年以来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咬学校体育学》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2.2问卷调查法

对全国部分高校《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及本校体育教育专业99级、2000级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2.3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1995年以来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多篇论文和有关教育学专著及教学文件。

2.4访谈法

对参与编写《学校体育学》教材的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面访。

3分析与讨论

本次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的调查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54份,回收问卷154份,回收率100% ,对全国部分高校《学校体育学》课程专业任课教师发放问卷40份,回收35份,回收率87. 5%得到的总体评价结果经整理统计如表1。

3.1对《学校体育学》内容体系与当前学校体育实践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学校体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的。从198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学校体育学》教材到200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其间教材内容在不断总结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经验和学习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对指导我国不同时期学校体育实践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现行使用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很多内容仍停留在50年代苏联理论模式上,许多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明显感觉到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显得陈旧、过时,已经不适应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其内容体系在很多方面脱离学校体育实践;部分高师院校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也认为,学校体育学中部分内容,特别是教学理论部分与实践脱节,教材内容思想比较陈旧,没有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思想,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不能提供指导和帮助,故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常常要补充大量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师教学补充内容要占教材内容的40%—60 %,少数教师甚至达到80%以上。从补充内容看,主要有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艺术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从以上调查反映的结果可以看出现行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使用的情况很不理想,作为教材意义已经不大。

3.2对学校体育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分析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从事体育工作的能力。但是,由于学校体育学对各级学校体育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总结不够,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即使是培养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和体育课部分也是如此。例如学校体育学中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一般是先陈述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概念,再提出这种方法在运用中的几点要求。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学生,很难从上述的叙述中学到各种教学方法的要领和技巧,更难从这些笼统的要求中形成合理运用方法的能力,因此经常出现学生课程内容学完了却还不知道怎样去做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广大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上却具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但理论上却缺乏对这些方法的总结,使学生们很难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教学原则部分也缺乏对实践中好的教学范例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的学习是始于概念,终于概念,增加了学习理解的难度,当然就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运用了。

3.3对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体系设计的分析

现行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体系经过20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知识系统和逻辑结构方面表现得相当完整和严密。但正是这种强调知识系统和逻辑结构的教材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课程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这种认识,改变了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学习者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知识只是构成教材内容的条件之一,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是设计教材体系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条件。教材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而现行学校体育学教材内容编排体系,把知识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强加物,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的认识动机,学生在获得“死”的知识的同时,却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一句空话。

4结论

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是实现其课程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其内容体系仍然没有超出旧的《体育理论》的体系模式,部分内容陈旧过时,不能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脱离学校体育实际,实用性差;教材偏重于系统知识和理论的阐述,缺乏与学校体育实践的结合和对体育现象的思辨;更重要的是在课程设计思想上不能结合当前教育与课程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强调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尽快重新构建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

5建议

(1)学校体育学内容要将国内外学校体育改革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引进教材,并反映学校体育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如:体育教学思想、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加强实用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

(2)教材结构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现行使用的学校体育学教材虽然在学习的重点提示、课后思考题布置上有所改进,但缺乏现代课程设计的理念,建议对现行教材内容体系重建,要大量增加教学案例和对学校体育实践中各种现象的分析,必要时应该研制一定数量的声像素材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和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3)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体育学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科新进展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等素材性资源,以及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条件性资源,更要注重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建议能否将某些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集中起来,汇编成供教师教学参考用的参考书,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共享。

(4)增加有关章节介绍一些实用技能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体育教师教学艺术、教学实习。

第8篇

关键词:仓储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环节

一、引言

当今社会化分工日益显著,使得物流仓储管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发明显。物资的运输以及仓储管理存则是整个物流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被称为“物流的支柱’’,仓储管理是对仓库及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进行管理,为库存物品服务的一种经济技术方法,占据着物流管理的核心地位,是现代物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仓储管理能保持物资原有使用价值和合理地使用物资,是物资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任何一种物资,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里,都难免会造成物资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想要尽可能降低物资的损害,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仓储管理》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和实践影响着整个物流专业的教学效果。但怎样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一直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难点。仓储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仓储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二、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仓储管理工作无论是对普通的生产型企业,还是对物流企业来说都十分重要。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体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培养企业工作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各类企业的仓储或配送工作流程和一线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要求,以及岗位素质要求。

学院十分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目前学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无论是规模还是设备的先进性,在江西省各院校均处于领先水平。实训中心设有:物流综合模拟实验训室,国际货运综合模拟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财会综合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旅游管理综合模拟实训室、多媒体专业教室,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计算机房,现代化语音室等。

三、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仓储工作稍有差错,可能就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影响或是降低企业的服务质量。为保证仓储管理工作的质量,避免仓储管理事故的发生,一般企业的仓库都是“闲人免进”,能让学生进仓库参观就已经很不错了,学生要想在仓库中进行顶岗实践操作难度就更大了,万一发生操作失误,企业就会蒙受经济以及商誉损失。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曾在企业进行过顶岗实习,但每个学生仅被固定于某一岗位,而且大多从事的都是一些如理货、装卸等简单工作,真正操作仓储设备和操作仓储管理系统的实践学生无法接触到,所以目前仓储环节的实践教学大多都以校内模拟操作为主。现在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因此,仓储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仓储管理软件模拟教学为主。

四、优化《仓储管理》课程实践内容的措施

(一)优化《仓储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1)分析行动领域。通过分析生产企业的供、产、销、回收与废弃环节,确定了一系列真实的工作环节及完成该环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即行动领域。

(2)分析职业岗位。通过问卷调查,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座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确定学习领域。对生产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进行分析、归类、序化和整合,并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处理,同时参照物流行业职业资格技术标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从而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领域,实现知识的重构。

(4)创设学习项目。以生产企业为载体来设计学习项目,采用引导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培养集于教学过程之中,并通过学习领域中学习项目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反复演练透彻掌握。 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将教学内容分配到小组,要求学生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相当于仓储部门的班组长,对各自的学习情境进行研究,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也可上网查资料,同时听老师上课的讲解,各个小组做出PPT和讲稿。 当老师将学习情境全部讲完后,学生项目小组上讲台讲解,并当场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作出答辩,然后进入仓储配送作业的流程实训。 这样反复讲解,反复演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考试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 评分可以采用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权重可以视情况不同。 该课程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宁武,AK公司原材料仓储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2期

[2]眭安,第三方物流参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04期

[3]黄志平、范珍、莫仁边,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四维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05期

[4]闫卫国,探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物资运输和仓储管理[J];青年科学;2010年01期

[5]康启来,如何做好纸箱工厂的仓储管理[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0年02期

第9篇

我国在新时期适时推出了海洋发展战略,制定了海洋事业、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各高校,特别是海洋类高校,纷纷设立涉海类专业及在其他专业设立海洋通识课程,扩展大学生的海洋视野。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学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涉海类专业,另外还有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国内海洋类高校的发展定位一般都是国内或国际一流海洋特色大学,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实现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农、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所以,为了适应海洋大开发的新形势及海洋类高校的特色战略定位,在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开设《海洋行政管理》通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而欲开出《海洋行政管理》课程,建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二、前期研究综述

通过期刊网以“海洋行政管理”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后发现,目前已经发表的论文有60篇左右,研究内容可做如下归纳:一是奠基于其他专业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专业内开设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课程,把行政管理专业办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专业。二是作为特色研究学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学科体系归纳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梳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的争论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如工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化原则、生态化原则,并对学科体系进行宏观架构,探讨其概念、理论基础、管理理念、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等问题。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为基础,在适应海洋实践活动规律、海洋行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体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研究。一些学者在分析了现有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的基础上,沿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思路,建构了分散管理、统一执法,以及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信息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观体制。探讨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的路径依赖,职能配置交叉重叠与多头管理等问题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海底电缆、管道、海域使用等进行海洋执法监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前期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视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于海洋行政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其内容体系如何建构?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样的逻辑?这些问题尚无学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尽管如此,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撑。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框架体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法;(2)文献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头脑风暴法。在研究设计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课程教学针对的对象为管理类和涉海类专业的学生,课程定位为涉海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海洋通识课,在学科归属上又属于管理学科,同时在研究题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设计上必须考虑两个维度,即“管理”的维度和“海洋”的维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还需要考虑一个维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维度。

四、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