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08
导语:在微课资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互文性理论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整体的英语能力的进步。互文性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的学者提出的,他主要指的是每一句话语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句话语都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所以也被称作是互文性。现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高校要针对高校的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基于互文性理论从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争取从根本上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一、互文性理论的具体含义
互文性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了,所以,关于互文性的具体含义要清楚明白。互文性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学者名字叫克里斯提亚,互文性理论最初是在符号学中被人们熟知的。互文性理论具体就是指一门语言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语句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某种联系,无论是从词汇上还是从语句的用法上。当然,互文性理论也是依据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让互文性理论有所改变的一大因素就是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述方法。所以,语句之间,语言之间等存在的各种依存关系组成了整个的互文性理论。当然,互文性理论也不是局限的,它不仅应用在文本之间的语句关系,更应用在文本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互文性理论来说,文学领域是其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同样的,它也适用于各种非文学领域。所以,想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互文性理论就要有所应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逐渐的开展下去。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顺利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还没完全重视互文性理论,没有意识到互文性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英语课程建设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的高校的学生却没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机械的学习英语没有做到掌握英语,所以,高校英语的教学需要改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提上日程。现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还有不少,首先,互文性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不受重视,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课程,在英语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进行词汇语法的教授,学生很少领悟到词汇之间语法之间的互文性,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可能有所提高。其次,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方法单一,内容死板。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扮演教授的角色,学生只机械的死记硬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内容只以书本为重,没有任何的课外延伸,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英语的学习没有融入互文性理论,学生不能把英语学以致用。所以,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三、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具体语言特征。英语是应该灵活掌握的学科,把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的学科,所以,英语学习之前要先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具体需要特征。英语主要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所以,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主要以这两点为重。对于词汇,讲解之后要注意延伸,根据英语的互文性进行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根据词汇和涉及的词组进行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教师根据互文性理论选出适合学生的英语资料,选择地道的英语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
(二)改革英语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死板,这成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就需要改革英语教学形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营造融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讨论小组,根据互文性理论,让学生从课本中延伸,不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适当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发放原版英语书籍,让学生从这些形式上更积极学习英语。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更顺利的进行。
四、结语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英语的基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以互文性为根本进行拓展延伸,互文性不仅仅是语句之间互相关联,也是文本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关联。所以,高校的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把互文性理论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改掉英语学习的坏习惯,在英语学习中认识到互文性的重要性。互文性理论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理论,所以它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现在高校要重视互文性理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英语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文英,互文性理论视角上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改革与实践,2014.01(10):117-119
在国外,微课雏形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的60s课程。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研究者都注重微课与课程标准、资源等内容的结合。
2物理实验中微课开发、应用现状
2.1以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为例
参赛作品共986件,高职261件(其中物理2件作品),中职725件(9件物理作品),具体分布见表1:表1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作品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微课作品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中,中职组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2倍,高职组中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4倍。文化课中微课作品又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无论是中职组还是高职组,这三门课作品总比例都达到60%以上。其中物理微课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中职组占比3.1%,高职组占比3.4%。11件物理微课作品中只有2件与物理实验相关,可见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较少,进展相对滞后。
2.2以知网为例
在中国知网中以“微课”为篇名或关键字,对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微课的研究最早在2011~2012年,当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开始关注人数上升,2014~2015年爆发式增长,对微课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概念界定、理论探讨转变为微课的开发、设计、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以“微课”篇名模糊搜索为例,在2011~2015年,总篇数为4569篇,其中与物理相关的有95篇,与物理实验相关的20篇,占比图如下(见图1)。以该20篇文章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加以对比、分类,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微课的理论研究,包括微课的来源、定义、特点、应用、注意事项等;②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微课的开发、建设及应用等。统计分析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研究主要特点如下(见图2)。①研究人员少,成果不佳,论文成果占所有微课论文比例为0.4%。②物理实验微课的实质性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较少,而理论包括应用探究、可行性等研究的较多。20篇物理实验相关论文中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类,比例为10%;5篇微课应用实例,比例为25%;其余13篇均为理论研究类,比例高达65%。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虽然微课研究的越来越多,覆盖了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但发展的并不成熟,还处于征集评选阶段。就不同学科而言,发展并不同步,尤其是物理学科,物理实验类微课资源较少,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更是极少,所以对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3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展望
3.1物理实验微课资源
个人创意毕竟有限,如果互联网中有更多更好的优秀资源,教师们可以收集整理,参考加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丰富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建立个人微课课堂
除了课堂上观看微课,物理教师建立起微课课程,利用微博、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手段,在课前、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复习及相关练习。让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对物理教师而言,微课将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物理实验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个性化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巩固旧识,成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补充[3]。微课和物理实验的结合,必能将物理实验课堂变得通俗易懂、直观生动,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
作者:杨凤琴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张学军.基于“微课导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重构--以“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9):89,92.
【关 键 词】 人生语文;微课设计
【作者简介】 周志锋,现代文学硕士,全国 “十一・五” 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场教学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9-03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微课的设计和所有常规课程一样有其知识表征的规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学习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立场、生命立场,而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微课设计,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却的职责,尤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要为营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倡导“人生语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方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同时,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语文根基。微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秉持这个使命与理念。
语文“微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既要注意微课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语文”的学科理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文化中国人”,即深受中国文化濡养的中国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情景性和场景性有不言而喻的优势。
语文“微课”设计中,不管是教师讲授的语言,音画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辅手段,甚至无关紧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规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语感层次和文化韵味,以呈现给学生完美的视听,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进精神领域的净化和升华。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唐宋诗词》时,笔者试做了《唐诗韵》系列微课,以期破除教材单人单篇不成体系和文字性过多容易视觉疲劳的弊端。笔者以时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经典赏析、后代影响为单篇微课的串联形式,补充充分的叙事,注重细节的生动,甚至足够的趣味,使得课堂完全脱离了“文学史”和语文课的常规模式,文字的冲击力、画面的时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极其强烈。
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是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本节微课里,笔者明确提出拟提纲的“四步法 ”――定主题、定模式、定主句、定亮点。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学完后立即可以上手应用,对于改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信笔随意等状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三是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体参与性不强,于是笔者探索了《口语表达》的微课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的功用。试想,如果拥有观点深刻、知识面斐然、逻辑富有条理、叙议到位的演讲能力,这个学生的作文乃至语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而口语练习形式多样、选材广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操作灵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发展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微课元素多样性。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鲜活的影视媒体资源。语文微课要培养的所有能力和想达到的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攸归,在当下的媒体节目中,其实都有对应的呈现和暗合。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为例,这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全面导入微课内容,不仅方便快捷,对学生的如知识面、逻辑思维、语言斟酌等能力的培养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过多形象和感性的东西,在强调浸染的同时,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导向。当前高中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维,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华丽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贵的思想却乏善可陈。这既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阅读经历和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对语文思维的训练没有引起重视,也鲜见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资料,而且这种训练的本身是相对枯燥和短期内难见成效的。所以我们除了课文文本的基本思维训练,更应该努力地拓展思维训练的选材空间。如类似于专题谈话的微课类型《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慈善》,首先让学生谈论并概述慈善文化的当前现状,然后从历史、社会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尽人意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关于建设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思维流程,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时,更能体会语言思维的。而思维力的提升,亦足以见证学生精神境界的成长。微课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荡荡,语文微课在努力汲取微课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在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上,持续而有效地发挥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3] 迪种宝.二十集唐诗电视系列片《唐之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评:“救救数学!”救救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
关键词:语文;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97-01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一、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
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
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
三、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四、微课元素多样性
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
五、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
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总之,在看到微课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它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良好的机遇。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勇于借鉴微课理念,努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关键词】微课程 服装 教育 实践
一、中职学校开发微课程,其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依据。
1、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校期间的学生除了课程学习,还要进行各种知识的增补,当学生走向社会后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新科技让新人们的生活多样化,影响了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灵活性的追求,学习正在离开座位、走出教室、化进网络,满足“移动”是未来人们随时随地能进行学习的发展方向。
网络让“微课程”的教学理念迅速传递,“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通过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的联系研究与实践,实现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校园资源库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等需求。
通过《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发“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同步建设校园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对强化专业特色、建设优质课程、培养名师、名生、提升教学水平有明显作用。
近几年,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发展迅速,收集了大量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学材、课改论文、特色课堂、优秀课件等资源,所以对音视频、图文交互模式的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学校在网络时展的必然趋势。
《服装成衣制作》课程属于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约1/4课时;从推广一体化教学以来,《服装成衣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备、校本教材编订一直在做探索和更新;因此对《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具有较深厚的底蕴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2008年,“微课程”(Micro lecture)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而国内“微课”首位研究者是胡铁生,他在2010年表示,“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内开展微课程研究,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团队。他们从“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三小研究”开始,提出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化传播”的研究思路和“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的“三微研究”方式。
近年,课程信息化、微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也在国内高院校里积极推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2年开始,有20多家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鉴定所投入资金建设网络教学和知识传播平台,在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网络教学和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3年11月,国家级教师技能竞赛首次拉开了“微课堂”说课比赛的序幕。在国家教行指委办函[2014]6号)和广东省粤教职办{2014}10号文件精神中,都提出了关于资源库课题项目的建设指南。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应当加强网络课程与中职技能特色结合起来的资源开发与建设。
“微课程”课程引入国内初期,部分实践研究是与“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有效教学”等理论结合。而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
3、学术思想,立论根据,研究的创新点
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课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同时,还认为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和平台,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尽管如此,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
事实上,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概念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已经成为现实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微课程也成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在本微课程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基于中职技能教学特点,提出关于“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考,是本人对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的理解,并且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为依托,论证以上思考是否适用于具体教学中、能否具有推广性。
此外,基于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也为专业教研群体建立研发平台,让青年老师在微课堂教学模式中展现个人风采。微课程本身就具有“草根研究、趣味创作”的特性,微课程的使用对象也是教师和学生,微课程研发的目的是提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这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可预见,微课程让教师展现个人风采,网络课程平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培养名师的又一摇篮。
二、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谈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
1、 研究内容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
(1) 研究“微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研究中职技能的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探讨网络课程与技能教学的结合与发展。
(2) 尝试把技能教学与微课程模式结合,利用《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解决技能教学的知识构成、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等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结构设计问题;解决《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和管理策略的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问题。
(3) 完善微课程的结构设计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辅助设计。
(4) 完成《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
(5) 完成微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的研究。
2、 预测研究结果
预期《服装成衣制作》网络微课程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成果有直观、简约、传播、变化、发展等突出特点。探讨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与发展,其理论价值在于不断深入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专业教学特色、开发新型教学模式;对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合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提供有效案例;其发展思路有助职业教学的技能型专业借鉴、延伸和推广使用。
形成隐潜的应用成果,如研发和实践为教师创作提供一个现实平台,激活教师的创造热情,促进了教师成长。可以预见,大量的专业信息和学习资源将促进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形成实用的应用成果,《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建成,其中网络平台和资源可以给所有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使用,只要带有联网的任何媒介都可以直接选取需要的资源。其图片、视频、知识链接具有直观性和简约性,学生使用简单、理解容易;而具有明显变化性和发展性的服装专业教学特点,再结合网络课程的传播性,促进课程老师定期更新资源包、丰富资源库。
三、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设计中职微课程的技能教学研究与实践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工作基本思路
第一步,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结合中职技能教学特点,展开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现代网络课程、微课程、MOOCs课程等教学模式都是现在国内外比较先进、比较受到欢迎和推崇的,要分析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并结合我国中职技能教育的要求和特点,根据我省、市和专业发展特色,思考技能教学发展和改革方式。
第二步,以《服装成衣制作》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完成技能教学微课程模式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研究。研究过程透彻贯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实践过程遵从选择“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的“三最”思路。
首先要求调研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服装成衣制作》里寻找“最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企业调查研究、毕业生回访统计等方法寻求最佳答案。明确具体的一个内容就是一次课。
然后要求重点关注“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围绕与这个技术相关的知识包括概念、来源知识都设计资源链接,针对其中“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则进行深度研究;学生通过“微视频”、“课件”、“教学文件”、“作品赏析”和“解答疑难”等视窗开展学习;网络平台设计小组学习的课程模块,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并且拓展思维、引领学生涉猎相关的知识点,广泛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要求从传统《服装成衣制作》课程教学经验中获取学生通常遇到的疑难点,设置习题、答疑等互动环节,针对难以突破的知识运用和技术技巧则安排借助在校场地、设备资源、老师分组辅导,并设计测试环节,对“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反复操练和巩固。
同步解决“微课程”与技能教学结合的技术问题,完善网络课程的管理制度的教研制度。这项工作需要课程老师、网络中心、软件设计师、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多方沟通,研究设计合适本专业的特点和方便美观的课程操作界面,组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设计课程软件。
第三步,总结分析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实践论证技能教学的改革研究与网络课程的结合情况与发展思考。
2、 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和进度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特点是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选择在传统课程中“最需要的技术、最相关的应用知识点和最重要的强化技能”进行微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并且微课程建设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具有提升前景、切实可行。
近年,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传递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微广告、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为社会接受和认可。所以现在,关于微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建设是水到渠成。“微课程”被证明是精简灵活、内容丰富的新教学模式;为了发展中职教育的技能特色,有必要结合应用型课程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微课建设;内容分析法;回顾与反思;现状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6-008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13
一 引言
自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以来,微课以其短小精炼、主题鲜明、细节剖析等特点有效地实现了科技与教育的结合,并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我国在2010年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Iecture)的概念,此后经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的组织和推广,伴随着“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微课得以开速发展并逐渐引起教育各界的高度关注。
微课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锚点,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通过结合与教学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微课能够满足当前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对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有效提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利于终身学习理念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对微课现状的分析,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视角反思微课建设现状并探索微课的发展趋势。
二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信度分析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核心期刊,采用“主题(或关键词)+微课(或微课程)”的方式对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筛选,无抽样。由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本文选取2010-2014年间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在剔除贺词、献词、随机和会议笔记等不相关的文献后,共获取100篇核心论文作为本文分析的有效样本。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在文献内容数量的基础上找出既能反映文献内容,又易于计量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达到对研究对象更深刻、更精确的“质”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所获取取的样本数据运用Excel 2003按照年度数量、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回顾微课发展现状并反思其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
2 研究信度分析
对于研究的信度分析是通过两个以上的研究者对相同的分析维度进行一致性判断,为了保汪在期刊内容类目划分和同义关键词梳理时的客观性,本文通过一个主评判员A(笔者)和两个助理评判员B、C对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采用内筒分析的信度公式R=n+K/[1+(n-1)+K]进行计算,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n为评判员人数。K=2M/(NI+N2),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本研究中K=(KAB+KB C+KAC)/3,计算后得到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R约为0.9105,高于可信度值0.90,因而本文采用主评判员A(笔者)的分析结果作为研究数据具有可信度。
三 研究现状分析
1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数量的分析
根据某一主题在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每年数量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微课或微课程”为检索主题,将2010-2014年检索到的核心期刊和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按照不同年代对其载文数量进行统计,并分析各年间的主要事件,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2010-2014年我国针对微课的研究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在2012年后得到迅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微课在2010年起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在2010-2012年间处于萌芽阶段,研究人员相对不足;在2012年后,经过2012-2013年间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部门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的不断宣传推广,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此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教育技术领域在2012年后研究数量也有了较快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微课必将成为今后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又一个研究热点。
2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主题的分析
通过对某一领域核心期刊研究主题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该主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今后该主题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依据微课在教育领域发展的特点,本文将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六个类目进行分析:(1)研究主题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概念辨析、含义和特点、起源和发展等内容;(2)实证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微课的建设应用、应用现状和应用结果分析等内容;(3)课程模式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校本模式设计、学习模式等内容;(4)课程资源设计、制作,主要包括微课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资源制作和应用等内容;(5)教学策略与方法,主要指在微课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6)平台的设计和应用,主要是针对微课发展而设计的实验平台、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并反思其应用效果。
目前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课程模式的设计、开发方面,分别占研究总数的43%和l9%;而在微课资源设计、微课平台设计和应用方面研究相对不足,仅占8%和5%;在微课模式的设计层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式微课教学和学习模式设计,以及针对个别科目所进行的微课教学模式设计。这表明受我国微课研究起步较晚的影响,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以理论介绍和模式设计为主,缺乏相关的平台开发和实践研究,没有将微课的设计充分应用到教学之中,更没有将微课的研究上升到理论指导实践的高度。
3 近五年间核心期刊对微课研究热点的分析
一般而言,期刊的关键词是对期刊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对核心期刊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能间接反映出当前微课研究的热点,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的词频分析法,这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用于描述和揭示某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及研究重点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2010-2014年间100篇核心期刊的关键词进行梳理统计,得到出现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发现:除了微课程和微课外,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是教育、学习、教学、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这是由于微课在中国的发展实践时间较短,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微资源建设一微教学过程一微网络课程”这一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课堂教与学、微课程的设计和资源建设,因而近年来研究的关键词也以与此相关的研究居多。分析2010-2014年间关键词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微课逐渐引起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对微课的模式、微课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及微课平台开发的研究比重逐渐增加,翻转课堂和慕课(MOOC)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近期被关注程度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微课在教育中的发展整体呈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四 微课在教育应用现状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分析核心期刊微课的主题内容,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背景下,虽然微课依靠研究者的多元理解和多样化制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独特发展景象,但当前微课的真正内涵式发展在国内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仍是微课理论和模式设计,缺乏足够的教学应用和效果的研究,在微课资源建设和微课平台开发方面的研究也相对不足。本文通过对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深入剖析微课的概念、内涵及构成要素,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微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反思当前微课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和不足:
1 微课在设计方面形式多样化、内容性不强
微课的最初发展目标是试图通过对单个知识点的设计开发实现学科知识序列化、结构化和完整性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知识点“查缺补漏”。然而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微课的设计可以发现,这方面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和课件制作的技术上,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发展倾向,虽然教育技术领域人员加入后微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的微课设计更倾向于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向和协助。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是对常规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其发展历程也符合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由建到用、先教师是后学生”的循序渐进路线。
2 微课资源标准建立不规范,利用率较低
分析国外微课资源建设可以发现:国外微课多以简短的视频呈现,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将学科或主题的知识点及其功能细化,结合知识向导、学习测试、学习反馈记录等特色化配套资源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但是我国微课资源建设还处在浅层次的探索阶段,在资源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建多用少”的况沉,为提高微课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将微课作为校本研究资源,开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创新性教学模式,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规范微课资源的建设,在有效提高微课利用率的同时促进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型校园的建设。
3 微课平台功能相对简单,设计、开发上难以满足教师和学习者的智能化要求
目前我国微课平台开发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比较成型的有微课网、广东佛山市微课程展播平台、中国微课网等。对照国外比较成功的KhanAcademy. TED.Ed、Wratch Know Leam等平台的建设经验,可以发现我国微课平台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微课程涉列学科较少,资源共享较差,难以满流、评价、技术培训等需求,更不能提供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这要求我们在后期设计开发中不仅仅要满足教师上传、修改和微课作品的需求,更应在设计和应用时建立一个面向学习者个性化高效学习与研究的智能化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推送,并开发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学习问题在线答疑、评测反馈等学习支持功能,形成基于大数据的集微课开发、管理、应用、评价与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微课平台。
4 微课建设、教学和应用上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缺少必要的课程评价和教学监督
随着微课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中国微课网、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等网站了多种类型的微课,在如何评价微课的创作模式、创作工具和教学效果上国内目前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目前在微课评价方面黎加厚教授提出“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五大微课评价指标和17条微课设计建议;中小学和高校微课大赛由于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在录制设备、制作工具和微课设计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其评价也主要参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与国外微课教育发展相比,国内在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管理监督系统的建设明显不足,以更多习题测试的量化评价来取代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自评,缺乏评价方法上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缺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的综合运用。
五 微课在教育上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 在设计理念上,从某个专题(课程)知识体系出发,创新教学设计,完善评价标准
微课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去粗取精、删繁就简、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可视化、操作技能动态化等原则,依据课程特点规范微课设置的时间,通常以5至20分钟为宜。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借鉴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等网站优秀作品的选题、创意、设计理念和内容呈现,并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练习、交流、教案、反思等内容,达到“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的学习目的。在微课评价方面,由于微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独特景观,因而在评价上也应确定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微课更好地发展。
2 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要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实现共赢发展
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交流和应用,借鉴国外优秀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结合我国传统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中可以将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导入、核心知识讲授、课程探究和课后练习等环节上有效利用微课程,例如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程导入过程中用简练的微课程来开门见山或设置悬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需要,恰当地混合使用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实现扬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获得统合综效的结果,达到共赢的课堂效果。
3 规范微课制作方法,以用促建、配套建设微课资源,实现微课资源共享
通过分析目前微课的制作方法发现,在微课建设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精品课程的制作模式和教学设计理念,只是在形式上(讲授时间、讲授知识点)将课程“微小化”。参照国外微课的制作流程可以发现,除传统教师讲解外,微课可以引入卡通动画、电子黑板等教学工具,制作工具除传统摄录工具和录屏软件外,也可以在移动工具上运用App让微课制作更灵活、更细节化。在资源建设方面要注重课程体系的资源建设,注重微课程开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并通过协作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
4 加快微课平台建设,完善学习辅助工具,满足学习者和教师智能化需求
微课平台是微课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方面,参照国外Coursera、Edx、Udacity等经典平台发现,微课平台在建设时要注意导航清晰且易用、板块分类和角色权限明确、学习辅助工具完善等问题:尤其在学习辅助工具方面,除常见的课程练习和反馈外,还要努力开发知识地图、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和课程档案等功能,建立面向学习者个性化高效学习与研究智能化的微课平台。此外,微课平台及其配套资源应具备移动应用功能,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5 契合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拓展微课教育和应用,构建新型微课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特别是视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和软件工具越来越简单化。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和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型微课发展模式逐渐引起学者的兴趣,基于移动通信工具的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也进一步拓展了微课的应用。但从目前我国微课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微课的设计应多以学习者和学习为中心,在微课平台的开发上增加机器发现、信息推送、大数据研究、交互式学习模式等创新技术的运用,通过技术与教育、学习理念的融合让微课平台具有诊断、交流、学习记录等功能,进一步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丰富微课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应用能力;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网络课堂;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44-03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广泛普及,企业对于毕业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加,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已成为任何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我院面向众多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采用系统化的逻辑思维,熟练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从而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然而从该课程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非很理想,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只停留在应试阶段,而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均有所欠缺,无法满足日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因此通过分析该课程当前存在的不足,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现状分析
2.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有所出入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主要学习Word、PowerPoint、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注重和强调功能的全面性,而忽略了实用性,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日后学习、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所出人。比如在PowerPoint的学习中,审阅选项卡中的功能不常用可做删减,插入、设计选项卡中的功能简单稍作练习即可,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动画效果的高级设置上。此外,PPT作为一个演示文稿,美感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幻灯片母版设计、主题和背景样式设计,甚至图文排版、配色方案等平面设计的知识都需纳入PowerPoint教学内容中。
2.2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验64学时,安排在实验室授课。目前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概念讲解-例题演示-实践操作”。以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为例,教师首先控制学生机,提出邮件合并功能这个新知识点,并对其概念、m用范围等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然后通过学生成绩单制作这个例题来演示邮件合并功能,最后解除控制,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配合使用AOA评测软件对相应题目进行操作和评分。
该传统授课模式过于枯燥,教学效果略显不足。理论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与教师缺乏互动,积极性尤为不足,课堂参与度偏低;实验环节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按部就班执行操作,虽然实现了邮件合并功能,但仍有部分学生不会举一反三,涉及到其它具体项目或场景时,缺乏主动分析、思考和应用的能力。
2.3期末考核形式有待优化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当前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由AOA评测软件从题库中随机抽取Word、PowerPoint和Excel的题目,并对学生操作进行系统自动评分。该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局限性:一方面过于简单,考试的题库即为学生平时实验教学环节操作的题目,虽然题库量大,但不排除部分学生期末突击练习仍然可以取得高分的情况;另一方面,该考核方式过于片面,仅通过一次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应用水平。
3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我院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作为一门典型的应用型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
3.1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应用能力
3.1.1项目化教学
为解决该课程目前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该课程的授课模式应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在每个独立软件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挑选一个或多个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符合日后学习、工作实际需要的项目,将散乱的知识点化整为一,巧妙地隐含在项目当中。
在Word教学中,可以以毕业论文排版为一个项目。通过对未排版和排版后的两篇长文档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意识到排版的优势和必要性。从而在强烈的动机驱动下,主动探索排版的实现过程,并逐步引出多级列表的定义、样式的新建与应用、题注和交叉引用的添加、目录的自动生成、分节后多样化页眉和页码的设置等多个重要知识点。
在PowerPoint教学中,可以以毕业答辩展示为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将Word教学中的毕业论文核心内容制作成PVI"进行演示。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将动画效果、动作路径、计时等高级动画设置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此外,为提升该幻灯片的美观程度,还需结合母版设计、主题和背景样式设计、图文排版、色彩搭配等教学内容。
在Excel教学中,可以设计多个应用场景。比如在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的项目中,可以设计多个常用函数(SUM求总分、AVERAGE求平均分、RANK统计排名、COUNTIF统计各分数段人数等),对表数据进行普通筛选和多条件的高级筛选,创建直观的图表,并通过数据透视表提供多角度的数据分类汇总。此外,还可以通过银行房贷项目来学习财务函数,使用PMT函数计算贷款按年、按月的偿还金额,使用IPMT函数计算贷款指定期数应付的利息金额等。
项目化教学方法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项目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比起传统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掌握。一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有助于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提升学生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水平的同时,培养其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3.1.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我院非常重视赛教结合工作,将技能竞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教学与竞赛结合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期促进赛教一体化。学院每年开展PPT设计大赛,由于其参赛门槛低,因此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将PPT设计大赛与该课程中PowerPoint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竞赛评分标准,注重幻灯片的动画设置(包括动画效果、动作路径设置、幻灯片切换等)以及版面设计(包括母版设计、图文排版、色彩搭配等),并提供1-2次课时让学生在课堂内设计参赛作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参赛,还可将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获奖情况纳入期末考核。赛教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及艺术修养,以小组形式参赛还有利于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1.3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除了技能竞赛,技能考证也可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众多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联,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证书和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OA证书为例,两本证书难度中等,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尤其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同等能力情况下占有一定优势。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参考考试大纲,并将教学过程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可参加相应的技能考证-引,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2完善教学资源,引导自主学习
3.2.1搭建网络课堂
课堂内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课堂外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自主学习。为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后的网上互动式教学,我院于2014年引人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并于2016年搭建移动版的网络课堂。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于第一时间在该平台搭建网络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登录并查看该课程的教学资源、课程通知、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还可以在讨论区向教师提问,实现线上互动。
3.2.2制作微课视频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是近两年提出的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同于传统的记录整堂课程的教学视频,微课由于其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特性,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制作精良、易于传播,因此更受学生的欢迎。
以Word教学为例,Word功能中有许多独立的小知识点,比如主控文档、自动索引、批注与修订、邮件合并功能、模板使用等,将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举例操作制作成一个个短小精炼的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播客资源并分享给学生。这些微课内容相对独立且难度适中,学生观看后可迅速掌握,并方便其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薄弱或者遗忘的知识点反复观看。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教师在课堂内的重复性讲解,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外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3.3优化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为了全面、综合考核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水平,对该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到课率体现了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占比10%;网络课堂学习时间统计体现了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情况,占比20%;PPT设计大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体现了学生对PPT学习的积极性、制作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占比20%;期末上机考试对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占比50%。
4结束语
1. 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等(仅限教师节期间表彰):国家级赋20分、省级赋15分、市级赋10分,县级7分。
2. 非教师节期间表彰的其他教育教学类荣誉如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国家级赋15分、省级赋9分、市级赋6分、县级赋4分。
二、教学成果( 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成果,限报6件)
1. 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必备项,限1件):省级16分、市级10分、县级8分;教学新秀按相应类别减2分赋分。
2. 教学质量奖:市级6分,县级4分。
3. 优质课(现场讲课比赛,非录播课):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10、8、6分;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6、5、4分;县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4、3、2分。
4. 优课(一师一优课活动):市级一二三等奖分别赋4、3、2分,省级赋7分,国家级赋10分。
5. 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或典型经验介绍:按优质课相应类别的一等奖赋分。
6. 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微课评比:县级一等奖赋2分,二等奖赋1分;市级一等奖赋3分,二等奖赋2分;省级一等奖赋4分,二等奖赋3分,三等奖赋2分。
7. 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指市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机器人竞赛、发明创造评比、科技论文评比、中华经典吟诵等。不含学会、社会团体或其他部门组织的竞赛(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和全国英语能力竞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北大培文杯创意作文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英语能力竞赛、生物竞赛等除外。)优秀(奖)视为三等奖,以辅导教师证书为准。市级一等奖赋 3 分,二等奖赋 2 分;省级一等奖赋 4 分,二等奖赋 3分,三等奖赋 2 分;国家级一等奖赋 5 分,二等奖计赋4 分,三等奖赋 3 分。
(2-7项为近五年取得,其他未涉及到教育教学成果,由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相关证件酌情赋分,限报5件,其中相同奖项限报2件,取最高1件为基础分,另1件按2分赋分,其他奖项累计赋分)
三、论文、著作和课题研究(限2件,取最高1件为基础分,另外1件赋2分)
1. :仅限在教育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主管(主办)正式出版的的刊物上发表的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500字以上),非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省、市级每篇分别计5、4、2分,第二作者减半赋分,其他位次不计分;中文核心期刊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2分;在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减半计分,不含报刊增刊、论文集、习题集。
2. 发表教学资源:在正规报刊杂志发表教学案例、设计、实录、教案、学案等按同级别论文减半计分。
摘 要:微信被当今大学生广泛使用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软件,借助微信平台的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教师向学生推送优质的学习资源,供其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文章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微信平台为技术条件,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并构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微信;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94-03
当今的高职学生大都是90后且几乎人均一部手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但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得心应手。[1] 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被称为“低头族”,他们无暇顾及老师和课堂学习,让老师为之而发愁。如何让学生在玩游戏、浏览新闻网页、阅读小说、购物之余,充分利用手机软件辅助学习是需要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微信平台的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等功能为技术条件,设计和构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动机。
一、微信功能及研究现状
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了一款免费的社交媒体软件――微信(WeChat),它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用户只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就可以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个人平台”、“公众平台”共享流媒体内容的社交插件。[2] 具体功能如下:①加友与聊天。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和多人群聊,通过微信号、QQ好友、手机通讯、摇一摇、二维码查找等方式添加好友。②用朋友圈消息。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图片和小视频,还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音乐或视频分享至朋友圈。③语音记事。可以进行语音速记,还支持视频、图片和文字记事,还可以通过群发助手把消息发给多个人。④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个人或企业可以打造微信公众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言等内容。微信公众平台支持实时交流、消息发送和素材管理。
随着微信被广泛使用,它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引起了国内专家、教师关注与研究。以篇名“微信”在中国知网检索共有九千余篇论文,再输“英语”在结果中检索,论文仅148篇,包括2篇核心,其中2013年5篇、2014年23篇、2015年54篇、2016年截至到8月共65篇,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柴阳丽认为微信作为当前大学生普遍应用的通讯软件,具备应用于大学生英语听说教学的功能,也是大学生非常认可和希望应用于英语听说的学习手段。[3] 贾凌玉指出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供其课前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完成知识建构;借助微社区,教师可及时跟踪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提供个性化辅导;课内通过教师答疑、师生及生生互动完成意义的再建构,实现知识内化和深化。[4]
综上,微信是一款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社交软件,同时也被应用于教学中,并在大学英语听说、阅读教学中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微信是否也能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论文屈指可数,值得深入研究。
二、微信o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利用微信辅助英语教学,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反复学习。对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学习平台予以解决,既方便学生课前复习,课后主题延伸,又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经过文献查阅及作者微信的使用经验,微信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如下:
1.文字、语音聊天和图片推送功能,实现移动的“英语角”
建微信群门槛低,方便、快捷。任课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建立班级微信群、小组讨论群。学生通过微信开展语音、文字聊天等。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微信群演唱当天学的英语歌曲、练习对话。此外,这里可实现移动的“英语角”,教师定期安排一个主题,大家纷纷发言,实现可移动的“英语角”。
2.微课、慕课及网络视频资源推送功能,实现移动的英语教学“第二课堂”
教师根据每个单元主题、重难点和疑难问题做一系列的微课视频,借助微信平台,按学习时间段定期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有WiFi的环境下,直接观看视频,按照教师要求做好笔记,汇总疑难问题待课堂上教师做解答,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个人或团队任务,实现课堂外移动的第二课堂。
3.利用朋友圈日志等功能,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助共赢”
微信群建好后,每个人都互相加为好友,教师在朋友圈日志、英语词汇趣说、新闻及优质视频等,学生可以随时查看消息,给出相应评论。教师也鼓励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英语学习心得和日志,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和学习,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和生活情况。
4.借助教师个人自建的微信订阅号及其他公众平台资料推送功能,实现趣味性“综合大课堂”
教师利用微信在公众平台建立个人订阅号“HR英语学习天地”,借助这一平台,教师每天推送图文、音视频材料,内容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更加实用。此外,教师应向学生推介许多优秀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微信公众号输入“英语”搜索,资源非常丰富,囊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力方面有如“BBC英语听力”、“VOA英语听力”、“英语环球NEWSPlus”、“普特英语听力网”等公众号;供练习口语的公众号有很多,其中“英语流利说”每月发一期以过关游戏形式呈现,能推送仿说音频资料并提供及时反馈。读写方面有“英语世界”“英语美文”等公众号。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英语教学模式
微信平台的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指导理论和技术支持,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微信平台提供了较好技术条件:功能强大、操作便捷、内容丰富。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四个基本的学习环境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者皮亚杰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意义构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知识的能力。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建构的情境,使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相互协作、会话来建构意义,达到所学知识的内化。[5] 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模式设计时,努力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1.基于微信平台优势构建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理论、结合微信的强大功能,构建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部分。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习教案通过微信群发给学生,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语言点、讨论主题及布置学前自学任务并提供指导。课程信息的形式是多元化的,通常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整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料,促进学生了解背景知识与语言构建。通过微信群、小组讨论群,加强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自主接收材料,通过课前预习进行个人语言操练,小组话题讨论,提交个人、小组自学成果以及趣配音视频等。
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解答学生疑惑,单元主题重难点讲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做好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此外,学生展示课前提交的汇报成果和配音作品等,教师和同学作出相关评价。课后教师仍利用微信平台推送视频、音频等形式的课后延伸材料,针对课堂上存有的疑问做详解。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学生借助微n平台提问,学习延伸材料,完成相关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准备与主题相关的访谈、英语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活动,如图1所示。
2.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 3”为例,探究如何践行微信辅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开学初,本教学模式将被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Unit 3 The Rules for Gift Giving为例,探究如何践行微信辅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模式应用之前,教师和学生必须完成以下四个方面。①所有学生在手机上下载微信软件(个别学生可能不用);②教师建立所授班级英语学习微信群和小组协助群,要求所有学生都加入班级微信群,并要求他们修改自己在本群的昵称并在群内显示,以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平时发言、评论及活动参与情况,小组协助群是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后小组成员自己组建的,每个小组成员不超过6人,便于讨论、视频拍摄、学习进度互相监督等。③所有人都互相加为好友,教师平时发表日志、学生作品评价、视频等,学生可以随时查看;学生则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推荐优质资料及提出疑惑等。④教师个人创建公众号“HR英语学习天地”,要求每位学生关注此号,教师每天推送相关学习材料。
启用模式。课前,教师通过微信群将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并给每一个小组布置了一个问题如“中西方送礼的差异”“中西方送礼禁忌”“不同礼物蕴含不同的意义”等,供其课前讨论并整理后,向教师汇报成果,提交趣配音作品。课堂上,教师使用PPT、视频等提问的方式导入主题,并对课文作简要讲解,然后把课堂留给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部分同学展示自己或小组的英语趣配音视频,老师和同学们作出评价。课后,学生借助微信平台学习“送礼”延伸材料,完成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准备送礼相关的英语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拍摄视频并上传微信群。
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群把每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公布在群内,学生遇到疑惑时,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在每周固定时间,教师选择一个跟主题相关的话题“送花的相关礼仪”于微信群,学生就在什么节日送什么花、及送花的禁忌等方面展开讨论,激发表达欲,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下周固定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后面的写作练习,如何写礼品卡留言进行讨论,激励学生积极用英语思考,提高英语写作技能。教师每次安排学生统计大家在群内的发言次数、活跃度,期末汇总作为形成性评价考核的一部分。
3.微信辅助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师借助微信平台推送资料,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但该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生的语言基础、自觉性、自学能力以及教师的引导能力。
微信辅助的高职英语教学具体实践中,在使用微信讨论、日志和视频时,教师必须适度约束和规范。规范的建立可以保证微信辅助英语教学不会流于形式,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微信能辅助英语教学,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英语课堂。与以前的各类信息技术一样,微信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教师和学生不能太过于依赖。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手段,不仅仅利用微信平台上传英语学习资源供学生单向学习,还应该采用教师、学生、传统课堂和微信平台相互作用的混合式教学过程。
四、结束语
毋庸置疑,利用微信辅助英语教学,符合90后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实际需要和英语学习的特点,是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借助微信的强大功能,结合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设计并构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资源和传统课堂的优势,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微信辅助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学习活动、更好地监督和指导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以及如何更好地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估体系?这些问题都有待未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士祥,朱兵艳.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1(12):212-212.
[2]“微信”网络时代的的变革者[N].中国存储,2016-8-3.
[3]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调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4(5):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