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12:09:03
导语:在小学数学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其过程就是操作和重复,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对语言文字的默契和领悟。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五、养成积累的习惯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
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
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出示这样的一个画面,在粮店的院里堆放着一大堆大米,粮店的工人想估算一下这堆大米的重量,你能帮助他们想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吗?大部分同学可能会说称一称,这样一大堆粮食如果去称,既费时又费力,今天,我们如果学完这一课后你们一定会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这样,通过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这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回顾,同时,出示工人正在测量圆锥形粮食的底面周长和高的画面。这样,同学们既掌握了数学的基本知识,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让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去发展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概念和问题都很抽象,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以往的教学,问题及概念的提出都是由教师出示,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想和做。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方法论的倡导者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的最深刻,也最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在规律”。所以,我们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们给学生准备了圆柱的立体模型,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圆柱的特征,可以通过看、摸、量、比的方式。在学生独立观察感知的过程中,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并且在发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如果再深入研究,同学们把手中的圆柱沿侧面的一条直线剪开,看一看剪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在剪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剪出了一个长方形,而个别同学认为剪出了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对此都感到很疑惑,这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再进一步深化研究,最终得出了为什么能剪出不同图形的原因。这节课,我们把问题和概念的认识和深化,都是在学生的亲自感知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到实践中去学数学
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而空间图形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在我们学习环境中,拿起身边的某样东西,我们都可以把它和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当我们学过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拿起一本书,让同学们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它的表面积是多大。也可以让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教室,计算一下地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粉刷墙壁,应该怎样去计算粉刷面积的大小。这些知识都需要我们把几何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当孩子们遇到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时,就会有兴趣去解决它。在解题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生到实践中去学数学,到现实的生活去体验数学的价值。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操作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体积和表面积以后,可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去实际探究,对于一间房屋,在装修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做,看谁完成的最具有创新性和合理。这样,同学们为了争做一名出色的“工程师”都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去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们知道生活当中到处充满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动手操作,在制作中化解疑难
小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中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儿童的思维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能得到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中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一项活动。数学问题的解决形式多样,而小制作在有些时候却能轻松的化解疑难。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可以发给学生一些制作材料:橡皮泥、小棒、纸等。让同学们先制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然后再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把它糊起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去制作。制作前,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在制作的过程中,选择面、棱、顶点有什么规律?这样,同学们在制好后通过讨论,很轻松的得出:在选择棱的时候只要选12根小棒就可以了。这几根小棒每四根是相等的,在选择六个面时,每相对两个面是相等的。然后,用八块橡皮泥固定,实际上,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把长方体的特征总结出来了。教师稍加引导这节课就轻松的完成了。思维始于动作,而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同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动中有静,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幽默感,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如果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也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则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例如,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用“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注:不该用“的”的时候,你总是用,该用“的”的时候偏偏不用,最后总结说,“的”用得太多,并且有时运用得不很恰当,希望以后要准确、恰当地用“的”。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批注时,不仅没有思想压力,而且乐意改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3达意达情的准确性
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乎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尤其是课堂上的口语和书面语,更应仔细推敲,哪怕是一个停顿,一个标点,也不可马马虎虎,科学术语往往因一字之差而面目全非,对事物的表达,也往往因一个关键词语的使用不当或疏漏而导致错误的结论。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精炼。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4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的美感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语速适中、快慢得体、语感优美、富有节奏。那种平淡的滔滔不绝,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尤其是在朗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诗词时,更讲究语言的节奏感,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读出境界之外、味外之音。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当中,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5形象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做到规范,富有变化,而且还要形象化。讲到最典型人物、最生动事例和最感人情节时,应当绘声绘色、精心刻画,让学生如临界其境,不仅如见其人,而且如闻其声。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就能把抽象化为具体,将深奥内容讲得浅显,将枯燥讲得风趣。鲁迅在讲课,就用农民讨媳妇不需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是应当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姑娘。这一生动形象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理论问题。
6肢体语言不可忽视
肢体语言,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态,课堂动作等等。上课过程中的眼神,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对受教育者来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既使该学生受到了教育,又不影响别的学生的学习进程。当教师流露出悲伤的眼神,或者学生取得进步那欢快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有深深的触动。上课时的摸一摸头,拍拍肩膀,拉拉手,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这些细腻的动作不但传达出老师对他的信任,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而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记,课堂效率低下。而如果教师不只用讲授法来进行授课,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吸收为学生的主动求知,这就要求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一起来看、听、想和说。笔者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拿了一个圆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有的学生拿出绳子量了一下,得出了正确答案。有的学生直接在地上滚动了一圈,同样也测量出了圆盘的周长。那么,如果不借助外在的工具,教师怎样来测量圆盘的周长呢?于是笔者就给学生讲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14倍,于是就出来了圆周率的概念。这样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发诱导,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其思考能力,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具有儿童气息
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儿童气息,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滋有味儿,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教师需要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使其受到数学知识的滋养,再通过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精彩的导入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猜谜语、编顺口溜等。
三、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要求严谨简约,规范准确
小学数学学科的语言跟小学语文学科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数学的语言偏重于逻辑性和简约规范性。不像语文学科语言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数学学科中的概念和公式等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表达方式,要求一字不差,否则就会产生错误。如“增加到”和“增加了”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到了某个程度,一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某个量,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尽可能地运用普通话教学。而且教师的语言在精准的情况,还要简洁通俗,干净利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如何向短短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少讲或不讲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教师要注意自己说话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能随意使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从而表达精准的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的表述,或翻来覆去地重复说某一个要点。
四、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幽默风趣
语言幽默是一种比较高的教学境界,极富有情趣且含义深远。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跃,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并且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创造愉悦融洽的师生情感,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审题不清和隐含条件而发生错误的方式,就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调加调侃“:一定不要因为粗心马虎走上了牙路哦!”学生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牙”与“邪”形似,教师看似也因粗心而闹了笑话,实则是告诉学生粗心审题要不得。幽默的方式的确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五、教师的无声语言运用要恰当,做到恰如其分
教师的授课包括“讲”和“演”两个板块,“讲”是有声语言,而“演”则是无声语言,包括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有一些无声语言是可以辅助有声语言做好准备的。作为一名教师,一般一定要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是不可能做一名好教师的。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可以表达鼓励、批评、赞成和反对等多种态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充满爱心,用爱的眼神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可以运用一些警告的目光来进行。数学语言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尤其是无声语言,看似无声胜有声。使用适当的手势,铿锵有力的语言,可以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加亮色与活力。不过,教师也要注意一个度,过犹不及。
六、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运用标准的普通话
1.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捕捉一切教育契机,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时空。精心设计课堂创新教学方案,营造平等、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创设动态、灵活的创新教学过程,加强创新学习的学法指导,都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然而,这一切无疑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没有兴趣,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就无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谈不上有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创新课堂教学,贵在激发学生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同时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动力,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精心诱导和激发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让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创新教学引领下,积极指向创新教学旨在达成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领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学生就能对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过程,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录象机,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异化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虽然也掌握了一些课本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其后果不仅效益低下,更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不能真正体验学习生活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创新精神的满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倡导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随意的指责他们,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他们,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加强学法指导、树立探究意识。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自学的积极态度,才能给自学以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对于小学生,我们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其自学、探究的本领,从而主动树立探究的意识。自学的态度一般由认识、情感、行为倾向构成。学生认识理解了语文自学的意义、价值,从而萌发自学语文的自信感、愉,通过积极自学获得语文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4.精心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要精心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
其次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一、引言
新课改指出,数学这门课程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及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这门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数学文化,渗透人文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仅满足于知识的讲授和传授,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小学生在应试技巧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鲜有收获。这样的数学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
1.利用数学史进行人文教育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家莱说过,如果要知道数学未来的发展,就要对数学的历史进行了解。在数学这门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遐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会将数学文化传承和发展下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的不断沉淀和发展,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例如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了乘法口诀,我国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近代也有华罗庚的自学成才,陈景润不断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等。国外也有大量的这类素材,除号“÷”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在瑞士开始使用,符合的意义在于用一条横线将两点进行区分,表示平均的涵义。在17世纪时,欧洲人就发明了计算尺,最早的计算机也是国外科学家先发明的。数学老师给学生介绍这些精彩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为伟大数学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从而产生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动力。
2.在多学科的融合中进行人文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仅仅用单一的知识来教育学生,那么只能培养出有用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数学学科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目标十分丰富,有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品质教育等多种途径,这也是数学与人文融合的体现。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由于数学教师只专注于数学学科本身,对其他例如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了解少,或者即便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事实上,只要老师有这方面的意识,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关于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材,就能很好地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熏陶。例如在上课前用故事、谜语或者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清楚的认知,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寻找数学答案。学习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搭建一些简单的建筑;也可以将数学知识变成诗歌让小学生进行吟诵;也可以借助地图、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在地区上标注我国五座名山的位置,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方位的概念,学生自然就可以标出位置。这时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我国优美壮阔的大好河山介绍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将教书育人与教学生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准备,就可以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3.在生活中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说明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感知和学习数学,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将数学教学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就会让小学生不觉得数学枯燥和无趣,就会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领略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同样在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也离不开生活化教学。例如在讲授完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利用这些三角形组成新的图案,看谁的方法最多,组成的图案最漂亮,还可以在图案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嘴巴和眼睛。小学生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建筑、美术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数字”、“围棋中的数学”等各种活动,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智力游戏,例如“九连环”、“华容道”等,让学生在课外和父母一起玩,探寻游戏背后的有趣的规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的含义和规律,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典型的案例;在植树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沿着直线植树棵数一间隔数+l,环圈植树棵数=间隔数”的知识,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风沙侵袭、气温变暖等知识的普及,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和环境教育。总之,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主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思想得以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数学宝藏”,让小学生享受数学美丽、体验人文情怀是每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改倡导让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形成互补并协调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应用信息技术以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得以全面优化,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进入课堂,成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加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首先从教学规律方面来看,它可以将教学信息以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形成呈现出来,集感知、理解、巩固、深化为一体。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从教学规模方面来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跨时空的交流平台,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次,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样化知识呈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知识来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最后,从教学手段方面来看,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书本、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模式,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功能器官,高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时展的必然需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要在具体教学中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策略
2.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形象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较弱,尤其对于一些抽象性语言,更是无所适从,理解起来更加困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媒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瓶颈,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例如,古诗文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遥远,再加上古诗文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其中蕴含的意境寓意深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组诗情画意的教学课件,并配以古典优美的背景音乐,将诗文并茂的电子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无需教师费心解说,就可以创设贴近文章的背景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有效理解词义和句子
理解词义和句义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翠鸟》时,其中对于翠鸟外形的描述有“小巧玲珑”这个词,通过查阅字典可以知道,这个词是“形体小而精巧”的意思,那么本文在此应用这个词语的用意是什么呢?于是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先呈现宽阔的水面和茂密的芦苇,然后从远处飞来一只翠鸟,最后落在芦苇上。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芦苇上的翠鸟,然后用鼠标点击水面,此时水中出现一条游来游去的小鱼,突然芦苇上的翠鸟,展开翅膀,双脚蹬开苇杆,闪电一般冲向水面,从水中叼起小鱼,飞向空中。通过这一段视频课件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深刻明白“小巧玲珑”在文中的含义,明白了翠鸟的机动和灵活。同时,教师可以将“贴着、疾飞”等词语放在句子中,并投影出“翠鸟贴着水面飞”和“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这两句话,让学生比较阅读,充分感受后者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明白“疾”字,能够充分体现出翠鸟的高超本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体验。
2.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
作文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主要是形象思维,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理解起来也容易,对那些抽象的事物就会不知所措。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增强学生理解与记忆,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同时,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记忆以及应用,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材料的基础上乐于表达,敢于动笔,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欢上作文。
总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科学的大桥,促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重要功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制作精良课件的水平,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之间搭建有效平台,为促使学生发展与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淄博广电希望学校,山东 淄博 255200)
参考文献:
[1]常丽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
[2]胡曼君.浅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J].民营科技,2011(10).
[3]曹建伟.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2).
1.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接着,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算出食堂至少要做出的米饭量:1.5×400+2×500+2.3×200=600+1000+460=2060(两)。这又一次将实际问题和众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深刻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决,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