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数学案例

时间:2023-03-13 11:04:26

导语:在小学数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案例

第1篇

一、从概念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概念,是一类事物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就意味着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掌握概念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深人的过程。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概念进行全面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进一步优化思维过程,探索和发现规律,以达到沟通新旧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

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负迁移影响,有些学生专攻“个位”,并且从一位数到四位数都举出了“铁证”:9,33,126,2013,于是马上得出结论:只要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正当学生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教师突然出示以下数字:16,23,57,139,240,4014,让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判断并用除法验证,学生顿时傻了眼。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①能用“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办法来探索“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②在列出的所有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真正共同的地方(内涵)是什么?③从刚才的探索中,你要吸取什么教训?

通过反思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要从多角度探索问题,要全面观察事物,要抓住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防止被非本质属性所迷惑。

二、从计算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要搞好计算教学,必须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依据算理,理解算法;根据算理,掌握算法;明白算理,剖析错因。由此可见,算理是计算学习中反思的着眼点。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算理不清,使联系的形成未达到精确分化而导致的错误。如果教师仅指出错误或打“×",其效果是不佳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剖析算理,反思错误原因,并主动寻找纠正的方法,逐步提高防错、纠错能力。

例如,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当学生出现以下错误时:2500÷300=25÷3= 8……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认为值得怀疑或有明显错误之处进行反思:①错在哪里了?②用什么办法可以检验结果?③为什么会错?④应怎样纠正?使学生通过反思找到了错因:300×8+1=2401,2401≠2500,该题的余数应该是“100",而不是“l”。因为“1”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并明白了“商不变但余数变”的算理。

三、从应用题学习的教学案例分析

应用题是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所以在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尽管做了大量的应用题,且经过教师的分析,但效果仍不佳.究其原因是解题后没有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忽略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解题的反思。虽然反思性解题需花较多时间,但对一道题的反思胜过盲目地解十道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探索问题和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方法,有效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能逐步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解题规律,为今后建构新知奠定基础。

反思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解题过程中的关键在哪里?⑵根据某种方法计算的依据是什么?⑶解题过程中是否有些“误导”的想法,值得提醒别人不要重蹈覆辙?⑷解题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可以类推到哪些情况中?⑸是否能找出其它更快捷的解题思路?⑹解题之后进行思路总结了吗?

例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下表统计的是五年级二班两个小组植树的情况:

组别 一组 二组

各组人数 18人 20人

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 3棵 2.5棵

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审题结束后,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误把各组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看成各组植树的总棵数,列出算式:

(3+2.5)÷(18+20)

教师没有立即加以评价,而是再一次让学生审题,并问:“3”表示什么意思?“2.5”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了问题,除号前面(3+2.5)算的是第一组每人和第二组每人植树的棵数和,除号后面(18+20)是全班的总人数,两个数量不对应.要先算出第一组植树的总棵数和第二组植树的总棵数,再把两组的总棵数合起来才是全班的总棵数,与后面全班的总人数对应。正确的列式应该是:(3×18+2.5×20)÷(18+20)。

第2篇

关键词 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宽松的研讨氛围,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借助案例谈谈我的浅薄思考。

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刚才,朱军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学们来一起完成这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临城中心小学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么不做啊?

生1:老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老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老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小心,朱军怎么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可以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老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这道题按刚才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可以了,你们大家说行吗?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可以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知道“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通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师:同学们,刚才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善于思考,但哪一种方法更符合题目的要求呢?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可以解答了吗?如果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们在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同学们陆陆续续举起手来,老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临城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其中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启动。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二、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也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老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扼杀学生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关爱,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案例导入 小学教学教学 案例应用

案例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形式之一,而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直接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且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也缺乏一定前瞻性,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案例教学也在不断深化,案例导入需要老师在授课之前严密制定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要求老师优化数学教学方案,因此探讨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符合推进新课改进程的重要战略,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重要途径。

一、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总体上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表现出水平低、案例导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受限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限制,案例导入需要与数学教学计划形成无缝隙对接,然而现在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与数学大纲内容对接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时展,生活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虽然迎合了新课改的战略要求,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导入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案例培养了小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转变了传统灌输以老师为主导的纯理论学习,弱化了小学数学实际运用的锻炼。总之,新时期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对于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极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数学纯理论问题缺乏必要灵活性,较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专业兴趣。而案例导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案例导入把小学数学知识与案例形式结合起来,有助于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能够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计划

教学数学教育要想从跟上进行有效的突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及教材内容都过分地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决,并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问题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案例导入影响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把抽象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于数学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优化了教学教材的同时也突破了学生的极限。

(三)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通过教师上课过程中的讲解,对于讲解要想有更清楚的认识,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的展示。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评估,案例导入能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教育,让小学数学教学在案例导入的带领下更好地改进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以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三、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要点分析

(一)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案例导入应用需要注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方式,营造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良好教学环境。案例导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案例导入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的创设,课堂案例导入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环节需要教师创设交流环境,而案例导入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事先制定缜密的教学计划,防止案例导入偏离教学内容,造成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下降。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提问意识,案例导入教学往往会忽视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以案例导入揭示出基础知识点,部分同学会有不解或有疑惑,这时候需要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但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可能导致案例导入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其重要环节。因此,案例导入需要学生具体提问意识,也需要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

(三)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提问能力

首先,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课堂上诸多学生往往不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愿意找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攻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有将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够深入学习其他有难度的知识。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并通过基础知识提升提问能力。另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是案例导入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举一反三的思维,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将问题深化、细化,从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尽可能扩充知识外延,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四、结论

在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发展案例导入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方法和有效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学案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自主教育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弱化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影响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教学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与探索,以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提高案例导入教学的合理化措施,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袁金玉.小学数学采用导入式教学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4,(10).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案例;师生互动;有效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知识学科,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具有显著的生活性、应用性等特征。在生活、生产、经营、贸易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运用到数学学科知识内容,都可以找寻到数学学科的“蛛丝马迹”。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师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认知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也就是将所学知识或技能运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教育心理学认为,现实生活案例具有强烈的“亲近感”和“感染力”,能够对学习情感的树立起到促动作用。小学生处在学习发展的初步阶段,更需要有效手段和载体进行有效“熏染”。生活案例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应用。本人现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案例的有效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生活案例融入新课导入环节,唤起学生能动情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导入效果好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能高低起着基础性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真实、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够对学习对象情感的激发,学习对象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入起到“熏染”和“促动”作用。笔者通过教研发现,许多教师都将生活案例融入新课导入环节,有效唤起了学生能动情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教学中,利用生活案例的情感激励作用,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到新课导入内容时,创设出与教材内容贴切、与学生认知贴合的现实生活案例,以此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探析情感,为整个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做好“铺垫”。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内容设置时,就遵循情境交融原则,设置了“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并把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此时展示出红领巾、小旗、房架等事物”的生活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生动性、生活性、真实性的案例情境中,树立积极学习情感。

二、生活案例置于知识要点之中,推进学生深入研析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深入开展,需要良好的数学知识素养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小学生要深刻领悟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掌握数学知识点关键内涵。众所周知,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有意注意力不持久,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手段进行刺激,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推进探析知识进程。设置生活案例,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显著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探析知识点过程中,应抓住知识点内容要义,找寻出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呼应”的现实案例,设置于其中,让学生带着现实问题案例,保持主动求知激情,深入参与探知找寻数学知识点活动。

三、生活案例渗入案例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解析

问题:植树节期间,学校买了一批树苗,五年级(1)班第一天栽了全部的1/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全部的1/20,试问没有栽的占剩下全部的几分之几?

上述问题是教者在“分数加减法”问题课教学中设置的一道现实生活方面的案例。在以往此方面问题的案例解答中,由于该分数加减法比较复杂、繁冗,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解析此方面问题时也表现出“消极”“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此方面案例讲解中,利用数学学科生活性特点,设置了上述问题案例内容,为学生营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为学生有效探究分析问题案例打好了情感基础。学生通过主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认识到该问题解答“五年级(1)班第一天栽了全部的1/5,把全部的树苗数量看作单位‘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全部的1/20,所以第二天的栽树数量是全部的(1/5+1/20),用单位‘1’减去第一天与第二天栽的分率,得到的差就是剩下的”,并且积极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解析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题策略时,学生也深入研析、积极归纳、深刻总结,从而根据整个探析思路和解答过程,得出了解析问题的方法为:“关键用单位‘1’表示出第二天的栽树数量,然后进一步求出剩下的数量。”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实际,利用数学案例生活性特点,通过设置生活问题情境的形式,营造浓厚现实生活氛围,为学生主动探析、积极探究、深入互动定好情感“基调”,打下情感“基础”。

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深度参与,才能保证问题教学实效。因此,教者在问题案例教学中,要保证问题案例教学实效,就需要将生活案例融入其中,通过设置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现实案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其中,深度参与,积极互动,认真分析,实现学生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学习品质的提升和进步。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6-01

一、前言

小学数学是一门启蒙儿童逻辑思维,开发儿童智力的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如学生因课程内容枯燥而走神,或是因内容较深奥而一知半解等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四则运算显得繁琐,空间图形的认识也难以理解。但在数学家克莱因眼中,“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所以,如何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为数学是一门如克莱因眼中奇妙的科学显得很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开端环节,采取哪些教学方法能在这一环节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及案例分析

如同新闻中的导语,书籍的序,歌曲的前奏一般,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就好比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充满神秘感,瞬间激起学生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能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同时,这一环节的质量好坏也是体现教师个人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弱的重要环节。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和对具体的新课导入的案例分析,谈谈新课导入的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导入法

小学生懵懂天真,对于传统的以单纯的讲述法为依托的课程习以为常,渐渐麻木而缺乏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形式也得到了改进。目前,许多的教室里都配有如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这样的多媒体设备。小学生充满好奇心,这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备带来的新鲜感常常能够刺激他们的探知欲。

案例1:《轴对称图形》教学。

课堂伊始,老师使用电脑播放幻灯片。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什么吗?

学生:蝴蝶、蜻蜓、红双喜。

老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图中的奥秘?如果我们将它们从中间对折会怎么样?

老师拿起一张蝴蝶的图片,沿着对称轴对折。

学生:重合。

老师:对,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打开课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奥秘。

案例分析:案例1中,老师采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课,丰富的图片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甚至兴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同时,把握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求知识,激发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

2、放低心态与姿态,游戏导入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天性是爱玩爱闹,游戏充满了他们欢乐的童年生活。在游戏中,他们的精力最旺盛,他们的兴趣最浓厚。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形式融入到了新课导入的环节里,取得了成功的结果。

案例2:《可能性》教学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热闹地议论起来,难掩兴奋,接着老师拿出一个抽奖箱。

老师:这个抽奖箱里,有10个红球和10个黄球,我们派一个的同学来摸球,其他同学来猜颜色。

老师请学生甲来摸球。

老师:你们猜他手中的这个球是什么颜色?

学生:黄色。

老师:确定吗?

学生:不确定,也可能是红色。

老师:你说得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让人不确定的神奇的数学名词,可能性。

案例分析:在许多小学生的心目中,成熟稳重的老师是一个严肃的代名词,他们从心底里畏惧老师。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作为老师,面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学必须从孩子出发,放低成人的姿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这个方式,老师们能够更加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从而用他们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播知识。案例2中,老师采用了他们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并记忆深刻。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调动了课堂轻松欢乐的气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老师亲近,也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3、悉心观察儿童生活,从兴趣话题出发法

由于小学生心智尚处于基础发展阶段,直接灌输深奥的理论知识难免会造成他们对于学科的困惑,当他们发现自身理解能力跟不上老师的传播内容时,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慢慢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就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

案例3:《除法初步认识》教学

老师:你们知道灰太狼爱吃什么吗?

学生: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

老师:对,狼爱吃羊。那如果森林里有两只灰太狼,他们抓到了四只羊,为了公平,他们要怎么分呢?

学生:一只灰太狼吃两只羊。

老师:要是有四只灰太狼,十六只羊呢?

同学们皱起了眉头,显然遇到了困难。

老师:我们来学一个数学的好方法,来帮他们好好分一分。

案例分析:案例3中,这位老师善于留心儿童们的日常生活,利用学生爱看的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话题展开提问。在以这个话题为依托的讨论过程中,师生关系被拉到一个平等的层面上,互动起来简单轻松。

参考文献:

第6篇

《展开与折叠》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和任务设置不合理,课堂枯燥乏味

在《展开与折叠》一课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让学生对正方体模型进行裁剪,以此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这种做法导致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渴望度不高。

2.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生生交互缺失

在传统教学中,该课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自问自答,学生缺乏思考和探索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互。交互的缺失使教师无法根据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知识内容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缺乏学科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探究过程

《展开与折叠》一课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建立各种展开图中的面和立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而学生手中的模型数量有限,对实物模型重复的剪切和折叠也会占用较长的教学时间,这些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此外,由于教师无法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做到个别化教学,所以学生也无法进行个性化学习。

4.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该课的原有教学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即课程结束时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对“展开与折叠”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由于缺乏对学生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很难使教师找到导致学生出现知识漏洞的根源,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偏低、学生知识水平两极分化严重。

电子书包环境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支撑作用分析

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电子书包是具有完备的硬件设施、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恰当的支持服务的环境。硬件设施不仅包含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还需要配套的教室硬件环境,如无线网络等;学习内容是指电子书包中的数字资源、学科工具等;支持服务包括教学系统、交互系统、管理系统等,服务于课堂管理和师生互动等。

1.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工具

如下页图所示,电子书包中小学数学资源平台能提供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所需的生活情境、数学模型、教学互动动画、课程标准案例等素材资源,所需的公式、图形、图表等编辑工具,以及统计分析、虚拟实验、测量、计算等数学学科工具。这样,一方面能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个性化推送数学学科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支持课堂互动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互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的[1],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互动主要是课堂交互秩序的维持、课堂学习资源的实时交互和课堂活动的实时交互。

(1)课堂交互秩序的维持

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能使教师随时查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进度和效率。

(2)课堂学习资源的实时交互

由于电子书包支持资源的同步上传与下载,所以教师能随时将教学资源共享给学生,学生也能随时将学习成果共享给教师和其他同学。

(3)课堂活动的实时交互

电子书包集成举手、讨论、提问等功能,能有效支撑课堂教学活动,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互动工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即时反馈,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目前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2]

3.支撑多元评价

电子书包能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支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及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学情分析

电子书包的学情分析工具主要是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出勤情况、举手情况、课堂提问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近期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来完成。

(2)师生自我表现评价

电子书包的随堂评价支持在教学完成后进行师生自评,教师主要是对备课情况、授课状态、课堂互动和知识点讲授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预习情况、听课状态、课堂互动和知识点掌握四个方面。电子书包的“征求意见”和“c赞”功能主要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用于课堂中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或学习作品。

(3)测试

电子书包的测试功能主要是通过利用教师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阶段或单元检测来实现的,主要评价学生对该阶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它能根据学生对某份试卷的答题情况分析其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评价分析SP曲线。

案例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初步认识之后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铺垫,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但缺乏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五年级学生还善于尝试新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

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建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活跃气氛

教师借助电子书包的推屏功能向学生依次出示与上节课内容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并利用电子书包课堂提问的抢答和随机答题功能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在新授知识前的检测,能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即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利用电子书包中课堂提问的抢答和随机答题的检测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引入新课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2.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共享功能与学生共享动画:小红过生日,同学小明送给她一个用漂亮的正方体包装盒包好的礼物。此时出示问题:你想知道礼物是什么吗?小红怎么剪开盒子呢?想一想,剪开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画在方格纸上,并利用电子书包拍照上传至教师端。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利用电子书包共享功能向学生展示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的空间观念。

3.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验证学生所画图形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引导学生剪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模型,并与自己所画图形进行对比。

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拍照功能将正方体展开图拍照上传至教师端,然后教师将学生两次上传的图片共享给他们,让他们对根据想象所画的正方体展开图进行点赞评价。

借助电子书包的举手和提问功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之前画的展开图有没有问题,实际剪开正方体模型时又是从哪些棱剪开的。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学生动手操作能初步感知由“体”转化到“面”的过程,并初步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从最初独立思考到展开想象,最后到操作验证,这整个过程能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任务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电子书包数学资源平台中“展开与折叠”学习工具,进入探究环境,对正方体进行多次展开和折叠,探究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所有可能,并将探究结果共享到教师端。

任务二:教师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几何画板工具给定学生一个各个面的颜色都不同的长方体,然后学生以小组榈ノ唬在电子书包探究环境下探究长方体的展开图,并为展开图涂上相应的颜色,教师验收各组的探究成果。

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任务驱动能使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感悟正方体展开图的多样性;电子书包中3D虚拟仿真环境能为学生动态展示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提供探究环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

5.总结归纳,巩固提升

教师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成果进行共享,与学生共同探讨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几何画板工具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和长方体的展开图进行动态展示,总结找出展开图各个面对应立方体各个面的方法。

教师出示小例题,借助电子书包的抢答、通答和随机答题功能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巩固提升。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利用电子书包的几何画板工具动态展示立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立方体各个面与展开图各个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与对应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时的测试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电子书包的抢答、通答和随机答题功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测试中来。

6.资源推送,随堂评价

教师通过小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向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源:《展开与折叠》系列教学微视频和难易程度不同的测试题(基础题、提高题、拓展延伸题)。然后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借助电子书包的讨论功能与学生一起将本节课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小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能达到巩固提升知识的目的;随堂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的及时、客观的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能进行自我反思,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朱龙.数字聚合视野下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66-72.

[2]占正奎,杨少棠.电子书包的特征及功能需求[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4):52-54.

智慧反思

与传统课堂相比,《展开与折叠》一课有以下亮点:

首先,它对师生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调整,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第7篇

1、按时上下课,对上课期间学生安全负有全部责任。

2、凡学校所安排的所有课程,包括自习和辅导课,一律人到教室跟班上课,下课铃不响,中途不随意离开。

3、跟班上课期间,严格课堂管理,严明课堂纪律,严防个别学生小打小闹,搞恶作剧,如课堂管理不到位出现安全问题,自己负全责。

4、身为班主任,每天早上晨读之前进行一次认真的晨检,了解本班学生到校情况,做好晨检记录,若有不到校的同学,必须查明不到原因,如情况特殊,自己无法处理的,要及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上报学校,不得延误。

5、作为班主任,按照学校总体工作要求,认真执行班主任一日跟班制,负责好课间、午间、活动、早晚学生到校和放学期间的安全工作。制定好相应班级活动计划,每周开好一次主题班会,除学习、卫生、纪律外,一定要有安全方面的内容,对有些安全常识要多讲,细讲,“毛毛雨天天下”,切实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开班会要做好班会记录。

6、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做到勤、严、细,时刻关注本班学生思想、学习、安全动态,及时发现并合理解决好本班学生中存在的矛盾,建立和谐团结的班集体。如果发现有学生具有危险行为,要及时告诫,及时制止,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上报学校。不准学生带刀具等危险品,平时详细排查,如有发现,及时没收处理。

7、平时请假,要有请假条,请假时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请假时要和别的教师做好协调工作,保证请假后自己的班要有人照管,在请假时,一定要注明帮自己照管班级的教师是谁,并且一定要有代管教师签名后请假条才能生效。答应照管请假教师班级的教师,不仅要在请假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且要承担全部的相关责任,若签字后不能照管好所代管班级,出了问题,后果自理。如果学校领导或教师因公事未到校或离校,所代课程由班主任无条件照管,如若班主任因公事未到,其工作由学校出面解决。

8、教师按时上下班,任何时候宿舍内不能单独留任何学生,如果没有学校统一安排,放学后不能留学生补课。

9、作为值周教师,在本人值周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值周要求,当好“周校长”,自觉主动管理和监督好全校各班的卫生、纪律、学习、安全事务,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学校协调解决,利用全校学生放学统一放学站队的机会,针对安全热点问题,结合时令、地域特点和学校要求,对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做好记录。

10、轮到自己护校时,做到按时接交班,在护校期间,保证电话24小时畅通无阻,严格遵守学校护校制度,处处细心,处处留心,确保人员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第8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2)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密切联系起来。

(3)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密切联系起来。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机

1.在引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创设富有情趣而又合理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索中。

2.在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当思维遇到障碍时,往往会退缩。这时,老师要适当地化解问题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从低迷状态解放出来。

3.在练习中,创设问题情境

练习中,不仅可以创设新旧知识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还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可引导学生继续发现新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埋伏笔、打基础。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与小学数学相联系的事例,如生活中的数(学号、电话号码、鞋号等)、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上下楼梯靠右走……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借用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合理加工,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我就结合2003年的“非典”事件,在引入新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第一,听录音(音乐)。

王力:最近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非典”。听专家说,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病毒的感染。明天是星期六,我约小东一起跑步去。

(拨电话声——嘟……嘟……)

小东:喂,你好!找谁呢?

王力:小东,我是王力,你明天有空吗?一起去跑步怎么样?

小东:行呀。明天什么时候?

王力:明天6点钟,在侨乡体育馆大门口等。

小东:好,明天见。

师:同学们猜一猜,明天他们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呢?

生1:会。

生2(急着发言):不会。

生3(犹豫):可能会吧。

(学生争论起来)

师:谁猜对了?我们接着听录音,看看是怎么回事。

第二,听录音结果

(门铃声——叮咚、叮咚……)

王力:是谁呀?大清早就在吵。

(开门声)

小东:Hi!王力,你在做什么?

王力:睡觉呗。

小东:还睡觉?你约我6点钟,现在已经快8点,我在侨乡体育馆大门口等了你一个多钟头了。

王力:谁叫你等?我是约你下午6点钟,不是上午6点钟。

学生哄然而笑。笑声中,学生同时在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呢,到底该怎么准确来表达时间才不会产生误会呢?学生也就自然产生探究新的计时方法的欲望。

2.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取知识。但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做的还只是对假设的验证。研究表明,对探索性或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才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出示这样一个环节:作一条射线OP,以O为一个端点,在射线上任意截取一条线段作直径画圆。如下图:

第9篇

    1、学生分析

    本次授课的班级为三年级。该班学生数46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4人,男女生比例基本为1:1。这个班的特点就是学习气氛相对来说比较好。

    2、教学目标

    1、复习刷子工具的使用,了解曲线工具的作用。

    2、学会用不同形状的刷子进行绘图,以及画曲线的两种方法,发展学生的绘图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审美情趣、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设计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信息社会的不断改革创新为基础,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三、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Windows画图中的画线条和刷子工具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课,本节课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性学习部分,另一个是探索性学习部分。基础性学习部分共安排了三个知识点,直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探索性学习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挖掘内容深处的能力,目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探索、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自学探究----操作实践----交流评价----小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开发自己的潜能。

    (1)激趣导入。

    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激趣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眼。往往不大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物最能激趣。本课采用课件导入图片,从而激发学生要画出一幅美丽作品的强烈兴趣。我首先出示幻灯片,使学生陶醉于美景中,继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拿起手中的画笔,画美景,再送给好朋友。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

    (2)自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出示老师画的一幅美丽风景,学生可自由评价,由此引出刷子工具和曲线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采用“自学探究式”的学习形式,学生可采取自学、互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智力上互相激荡,情感上互相感染,操作上互相合作,评价上互相检查。学生在使用刷子和曲线中,任其自由发挥,老师不定任何框框调调,使学生在自我开发潜能中,逐步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探索自己的美景创作。学生自学后汇报学习成果,采取现场演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从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操作实践。

    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形状的刷子以及各种曲线进行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在学生操作时,配合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在操作中,老师要注意发现操作中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让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完善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交流评价。

    学生操作实践后,采取及时反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的作品都完成后,在浏览中学生可下位,方式灵活多样,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相互浏览的基础上,大家推荐几幅好的作品,由老师调到讲台屏幕上,同学们共同评价;也可调入稍差一些的作品来评价,学生可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通过评价反馈,学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以及好的经验,对自己的作品作到心中有数,不需要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较好的评价反馈效果。

    (5)小结拓展。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用画笔创作的作品,要求学生领会刷子、曲线绘图工具的操作技巧,鼓励学生不断练习,在计算机屏幕上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以上五步教学程序,始终在一种开放的模式中,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参与放在首位,没有老师单纯的讲授,也没有学生机械的记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实践性的原则。整节课在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