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程思政总结

时间:2023-03-13 11:04:36

导语:在课程思政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程思政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信息安全;教学方法

现阶段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引领下,专业课教师积极促进课程思政入课堂,但由于有的教师刻意地加入相关内容,为了思政而思政,造成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内容的过度生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因此,高校应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由“两层皮”向“一盘棋”转化,以真正达到育人效果。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比较随机当前,各科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机性,多是依靠专业课程教师自我发掘与发挥,这就有可能导致思政内容重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此,高校应从整体专业规划出发,针对每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使其形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改革

1.紧扣毕业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在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定位,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应结合毕业要求,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抓手,明确并落实课程育人目标。以信息安全这门课为例,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使学生具备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病毒分析与防范、防火墙技术与VPN、安全扫描与入侵检测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综合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在确定育人目标时,应让学生通过熟悉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追求科学真理,牢固树立热爱祖国、“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明确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的界限,理解诚实、公正、诚信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范,并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自觉遵守。另外,还要面向国际科学应用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及经济主战场,将前沿科技渗透到课程实践中,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破解“卡脖子”难题。2.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信息安全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设计信息安全框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指引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和课堂讨论,并及时分析、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另外,要从课程内容、实验环节、互动交流、分组讨论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设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

具体案例研究

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深入渗透到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设计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肩负历史使命,勇担强国重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高端信息安全人才。

思政育人案例

1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掌握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及解决方案。思政元素切入点:针对美国政府在拿不出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以列入实体清单、技术封锁、投资设障等手段,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力度,让中国在芯片领域面临较为被动的局面。针对这一案例,要明确信息安全的真实含义,牢固树立“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损害国家和合法个人的利益”的理念,强调中国人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容许被任何势力“卡脖子”。育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使其能潜心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的开发;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家培养彻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人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与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未来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主要技术、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等,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信息安全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3)课后拓展。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与国家战略相关的新闻报道和重大成果视频,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思政育人案例2教学内容:第二章,密码技术基础与公钥基础设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密码学基本概念、了解传统密码技术,掌握公钥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思政元素切入点:对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进行阐述,引入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已有密码学方案的冲击。在量子计算模型下,经典数论密码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量子时代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gev提出基于格的密码体系可以抵抗这种量子算法的攻击。格密码作为备受关注的抗量子密码体制,吸引了研究人员的目光。格自身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于其他密码体制有独特的优势:困难问题存在从一般情况到最坏情况的规约,具有较高的算法效率和并行性等。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基于格困难问题的密码体制设计进行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钻研精神。育人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密码技术及公钥密码技术,知晓量子技术的发展对已有技术的冲击,引导其发挥工匠精神及钻研精神,勇于探索行业难题。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密码学数学基础、密码学基本概念、对称密码技术、公钥基础设施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针对“我们是否可以在标准模型下构造一个抗量子攻击的基于位置的服务方案?这样的方案是否可以做到避免密钥滥用?”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后拓展。课后对量子算法技术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了解两字算法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技术的推动,并引入相关思政素材,增强思政权威性,引发学生思考及探索。思政育人案例3教学内容:第四章,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基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黑客的概念及黑客的攻击模式,掌握网络攻击的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攻击防范。思政元素切入点:2014年3月22日,国内漏洞研究平台曝光称,携程系统开启了用户支付服务接口的调试功能,使所有向银行验证持卡所有者接口传输的数据包均直接保存在本地服务器,包括信用卡用户的身份证、卡号、CVV码等信息均可能被黑客任意窃取,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该漏洞引发了关于“电商网站存储用户信息,并存在泄露风险”等问题的热议。针对携程漏洞事件,教师引导学生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者对网络安全运营负有责任,对产品的漏洞及时补救,怠于履行法律义务,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将面临最高五十万元的罚款,如果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2014年12月25日,第三方漏洞研究平台发现大量12306用户数据在互联网流传,内容包含用户账户、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这次事件是黑客通过收集其他网站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撞库的方式利用12306网站安全机制的缺失来获取13万多条用户数据。针对12306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引导学生熟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运营者不仅有一般网络运营者应该履行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义务,还有更高层次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如对重要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若没有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检测评估,拒不改正或导致网络安全严重后果的,将面临最高一百万元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一万至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育人目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向学生介绍网络攻击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自然融入《网络安全法》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安全和防御技术,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维护好个人、企业、组织、国家的信息安全,积极构建网络安全。实施过程:(1)教师授课。讲授关于黑客、网络攻击技术与原理、网络攻击工具、网络攻击防范等知识,从中穿插思政元素。(2)师生研讨。学生针对《网络安全法》的案例分组展开研讨,研讨之后,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和学生点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研讨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网络安全意识。(3)课后拓展。课后可适当给学生提供《网络安全法》的相关报道视频,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总结

第2篇

一、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

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率先探索将德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实施德育的课程观、教育观和育人观。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何衡认为,“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所有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是思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与突破。邱伟光的观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的内化作用与育人价值,提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为德性,转化为精神内涵,转化为素质或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而言,所谓“课程思政”,首先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教学的不可分割性,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构建一种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最后,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教学的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课程观,是一种多元化育人观,是一种创新性教育观。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并强调“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关注了英语课程思政内容,这也给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宏观指导,充分说明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作为语言课程,中学英语课程在其语言特点、内容、形式以及教法上都有着不同于语文的特殊性。首先,不同的语言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社会性,各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因此,学习英语将会对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现实影响,比如,圣诞节(Christmas)、万圣节(Halloween)等西方传统节日习俗。其次,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语法形式,最明显的就是“符号性”的差别,即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符号,比如,中文是表意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因此,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有其书写方式与语法习惯上的差异,表达方式的不同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最后,英语教材与中文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不同,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教法和内容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层面。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使得多种政治思想与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这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成长的机会,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消极观念的侵蚀,不但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课程思政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第二,学校层面。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德育为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说,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德育为先”,才能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中学英语课程同样承担着这一时代任务,为此,学校必须消除“重智育、轻德育”以及“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将落实中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力求达到“双育(德育和智育)合璧”的效果。第三,学生层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许多学生追求自我享受,缺乏远大目标和奋斗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对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不能正确利用,而是沉迷于游戏,陷入不健康虚拟环境不能自拔,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中学英语课程可以通过事例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达到“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第一,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近年来,“中国智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词频频出现在国际视野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融入全球化发展与参与全球化治理势在必行,这无疑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且这些高素质外语人才还必须能担负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交流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播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时代需求。第二,英语课程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功能。首先,英语教材内容选题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军事、自然环境、风土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挖掘和提炼就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其次,英语课程中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比如,通过播放经典原声英文电影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通过场景模拟进行交际礼仪、合作意识等人文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最后,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可以在听、说、读、写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实施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策略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与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更加凸显课程教学全面育人的社会价值。基于此,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以课程思政评价为导向,引领英语课程思政常态化实施;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夯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基础。从而在内容、方式、实施、教研全方位构建高中英语思政教育生态。

(一)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目标的灵魂。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也开始从素材选取和内容整合上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追求,着力构建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因此,教师应以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为依据,挖掘和提炼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节点,确定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施步骤、形成教学方案。例如,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目标,归纳英语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式、落实教育目标,具体规划如表1:

(二)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活动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英语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显隐结合”,“显”就是把思政教育内容、方式明确化、具体化,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该做什么、如何做;“隐”就是把思政教育目标隐含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活动自我理解、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授必修一Unit3Lesson2“Readingandthinking”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夺冠》片段,明确提出学习“女排精神”与树立“体育强国”的显性思政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女排精神”和“体育强国”的英文表述:“thefightingspiritoftheChinesewomen'svolleyballteam”“aleadingsportingnation”。其次,可以通过课文中开篇所运用的排比结构句式:“Asaplayer…Asacoach…Asaperson…”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传奇人物的多重成就与影响,增强情感冲击力。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女排精神?并简要阐述女排精神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女排精神实质内涵的理解: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勇攀高峰。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效果。

(三)以课程思政评价为导向,引领英语课程思政常态化实施

第3篇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支撑,但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兼具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政教育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以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指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1]。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课程思政的应用意义

在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艺术活动传承的意义,认识到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构建和完善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深度挖掘声乐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此外,在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高校要更好地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依托文化艺术发展,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的基本要求

声乐课程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的支撑性课程。传统的声乐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是由教师在完成理论讲解和示范讲解后,学生进行自主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课堂结构产生明显的割裂,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并且艺术类人才培养还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声乐课程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路径,充分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教师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思行合一的认知体系,将声乐表演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思想引领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声乐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不足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教育者所认可,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具体效果还无法体现出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比较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能够满足教学考核的要求,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愿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政教学,学生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能力有限,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高。

(二)课程思政目标导向不明确

教师在将课程思政与声乐课程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以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导向,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在当前的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能够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体系中,但是思政教学目标相对比较模糊,没有设定具体的要求,对学生思想层面产生的影响不够深远。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无法以这些目标为指引,更无法将教学目标落实在日常学习中,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体系不完善

在声乐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支撑。声乐教学以理论结合训练的方式为主,而思政教育活动更多是纯理论性的教学,将二者相互结合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多数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已经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当,片面地将声乐教学与思政教学割裂开来[2]。同时,很多教师无法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声乐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很少会涉及思政教学内容。因此,在改革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教师多是以自身对思政教学内容的认识为出发点,围绕教学内容简单地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采取的方式比较牵强,使得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政教育。同时,部分教师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认为思政教学会影响到声乐教学环节的转换和学生的技能学习,因此不愿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还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思政元素导入与专业技能教学之间缺乏衔接,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演唱表演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活动的开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学生在学习完一学期的内容后,教师给予学生整体性的评价。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足,无法科学地组织课程思政内容,导致课程思政实效性不强。

三、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的路径

(一)认识到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且还要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肩负着艺术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因此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和教师必须站在时展和历史传承的角度,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起到的支撑作用,认识到新时代学生成长所面临的复杂环境,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达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的。以钢琴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在完成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当前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时,要更加侧重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民族自信心,不断促进学生思政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此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坚持言传身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合理界定课程思政导向目标

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导向目标,实现思政引导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有机统一,是确保充分体现声乐课程思政效能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德育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将合适的德育内容纳入教学目标体系。在确定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要求。以民族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系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坚持力、意志力培养要求;在情感目标体系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行为目标体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体美与行为美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形体美的同时,还要将舞蹈学习与乐观、坚毅的性格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确保将课程思政教学的效用真正体现出来,确保思政教育内容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革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在进行歌曲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找与歌曲相关的背景材料,深入分析歌词所蕴含的意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翻译,从而使学生更富有感情地将歌曲演唱出来[3]。此外,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较为广泛的特征,设计专门的歌曲学习模块,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舞台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观念培养和自由创作等形式,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多元化的空间支撑,进而达到声乐专业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红色文化歌曲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提前查找与歌曲相关的资料,或者邀请思政教师为学生讲解曲目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曲目中蕴含的情感。在部分曲目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织研讨活动或艺术实践活动,并结合不同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等渠道查找相关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做好总结,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中思政元素的认知,并结合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导向与自身的日常行为相融合。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要在声乐类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就需要从自身层面出发,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学校应组织统一的培训,以国家相关政策、精神为基本引领,引导教师更加深入地把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脉搏,从而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4]。其次,教师应强化互动沟通,专业课教师积极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加强交流,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教育效果[5]。再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为教学策略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正确引导,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创新型艺术类人才。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过程性考核和考评形式多元化两个方面着手:过程性考核是指在学生日常训练考核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方面的考核,分析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6];考评形式多元化是指考核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月考和期末考试,而是要将考核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覆盖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综上所述,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教学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配合。因此,声乐教师应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改进、思政内容组织、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声乐人才,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1(7):76-77.

[2]邓江,张晋伟.大学艺术教育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为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2):133-136.

[3]邓永红.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策略[J].艺海,2021(4):86-87.

[4]胡剑.探析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21(21):171-172.

[5]甄小溪,朱琳.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J].当代音乐,2020(12):42-44.

第4篇

关键词:目标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材料力学;课程思政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依据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级目标,提出了“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设计五类“目标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五类“目标问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目标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通过教师梳理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后布置拓展问题和拓展阅读等环节组织教学,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不断逼近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实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课堂参与、学用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1-3]。“材料力学”课程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课程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创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以基础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五类目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循序渐进的基础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五类目标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中通过研讨交流答惑解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引导学生探索创新。通过目标问题的设置和解析,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开放式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材料力学”课程是机械类与土木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涉及各类工程结构中的受力、变形和破坏现象。“材料力学”课程既是专业课的基础,又直接服务于工程实际,具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双重性质[4]。“材料力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力学理论基础,对工程构件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没有相关工程背景和实践知识。在传统“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缺乏过程性反馈;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并且缺失过程性评价,难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综合素质情况。针对上述教学问题,我们对“材料力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创新。基于“从实践中认识规律,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认识运动规律,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实施案例式教学,通过工程案例讲授力学理论,并利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课程”的理念出发,收集整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将之与抽象的课堂理论知识结合。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力学思维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雨课堂智慧平台”实施多元化考核,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兼顾知识、能力和思政考核。

二、教学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一)教学目标创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效支撑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下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分析方法,并能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熟练掌握压杆临界荷载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稳定性计算。2.能力目标。掌握分析和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能对工程实际中的杆件合理地建立力学模型,应用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进行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性分析复杂综合案例、应用知识、有效沟通、清晰表达的能力,并能考虑工程伦理等因素,具备应用信息检索与软件、完成报告及设计文稿撰写的能力。3.思政目标。结合课程知识点介绍我国领先技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结合业界前辈生平事迹与贡献,培育学生耐心专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经典创新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勇于突破陈旧观点,实践创新的思维;通过历史失败工程案例分析予以警示,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模式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采用的是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O-DIRTCTSH),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在空间上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场所,在时间上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是以学生在线学习的形式为主,课中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是在传统的线下课堂进行主要以能力发展为主。翻转课堂把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利用“雨课堂智慧平台”推送预习课件、拓展课件、录播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点并解决问题。课中首先,回顾和梳理录播视频中的主要知识点。其次,通过集中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梳理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基于工程案例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实践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中的总结环节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图,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后利用“雨课堂智慧平台”推送课后作业和拓展资料,利用教学QQ群和微信进行答疑,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拓展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提升应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将思政素材融入到课前录播视频、课前拓展课件、课中案例、课后拓展课件中。

(三)教学内容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在内容上以四种基本变形为基础,介绍组合变形以及压杆稳定等内容,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方面分析。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5个模块和12个教学单元,纳入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渗透专业思想。“材料力学”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依据知识模块设计课程思政,以案例穿插、专题嵌入和隐性渗透方式融入到对应的目标问题中。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六步教学法,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围绕五类“目标问题”组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引入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理论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力学思维。实施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以生为本”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5-6]。案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结合学生专业选编案例,基于目标问题对案例教学进行顶层设计,挖掘案例中蕴含的材料力学知识,明确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的材料力学知识。

(五)考核方式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基于“雨课堂智慧平台”实施多元化考核,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考核,考核内容包含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材料力学”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个阶段,采取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前预习2%、课堂出勤1%、课堂测验4%、课后作业3%、综合设计10%(小组,能力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案例分析10%(小组,思政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和实验报告10%。期末考试60%,采取闭卷的形式,从试题库中抽取考题进行考核。

三、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效

“材料力学”课程团队收集案例素材,编写出版材料力学案例教材一部,主持在研省级案例教学项目一项,主持校级课程思政项目两项,团队成员有3人获建工学院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奖项。“基于翻转课堂的材料力学案例教学”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创新获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创新在土木专业的授课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考,实现了参与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天雨,王遨宇,张鸿宇.基于目标的问题导向教学法探讨[J].广东化工,2020(21).

[2]秦大伟,罗天雨.目标问题导向式在线教学模式探析[J].广东化工,2021(2).

[3]李广环,龙涛,任合刚,等.以提高学生化工安全与环保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1(4).

[4]郑丽凤,邱荣祖,周新年,等.“材料力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伍少霞.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第5篇

高职高专思政课是实现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迅速的发展,社会出现很多好的与不好的思想,作为较为敏感与活跃的群体之一,这些思想严重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取向,让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偏离。利用高职高专思政课,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该职高专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课程内容的单一化、师生间的沟通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找到原因,从而实施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手段。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1.授课以课本为主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思政课主要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材等知识为授课内容,对于教学效果能够有一定的预定性,这种追求静态的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很容易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忽视师生间平等沟通问题,对学生的个体感受和体验不够重视,致使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该结合实践教学,并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的高效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模式化

高职高专思政课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等内容,由于高校各专业思政课内容统一,所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稳定性。课程内容单一化、模式化,对理论知识为重点进行传授,而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使学生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书本知识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的单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并对知识技巧的授课有所偏重,导致学生很难对思政课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从而更有效的对思政课进行学习。

3.课程评价不完善

高职高专课程评价体系一般都是以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标准,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测试,却对学生实践能力较少关注,并对口试、答辩、考试等方面评价方式较少关注,因此,导致不能公平、科学的对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方面,教师对教材、观念理论等知识较为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很好关注,忽视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对实践内容、日常表现等都体现在思政课的评价效果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二、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法研究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能够再现情景,将真实的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潜能,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搜集、整理并编写教案,选择案例时,要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典型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自主发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与点评,深化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与之产生共鸣。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可以为学生举出实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如“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浙大学生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 “2007年感动中国获奖者获得人方永刚,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 通过为学生讲述这些实例,不仅能够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还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深的理解。

2.实践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精心组织,使学生通过采用研讨、调研等方式,利用情景、案例等,激发学生积极性。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进行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等;二是以考察国庆为思政课社会研究活动,让学生有专题的对国情进行考察,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心得体会,从而增强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3.互动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相互讨论与交流,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主要采用几下几种方法实现。一是讨论法,教师在课前对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写出提纲并且查出资料,然后在课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节内容时,可就药家鑫杀人案进行互动分析与探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二是演讲法,教师拟出主题,然后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阐述自己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关于“人生观”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举行对“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主题演讲,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对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到了网络时代,网络能够扩展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渠道,为教学提供优秀的资源,但与此同时,这也为我国思政课教育提出了挑战。如果思政课不能与时俱进,很可能会被历史潮流所抛弃、淘汰。为了能够更好的实行思政课教育,在教学中,应该对新形势、新情况等思政教育手段给予重视,给进行实践。通过对学生掌握和了解大学生上网和技术的运用情况,能够为思政课做好基础工作,从而有针对的进行思政课的教育。目前,网上思政课教育资料并不多,并且不健康的内容却很多,却很难实现控制,对于这种良莠不齐的开放性并且无国界的传媒工具,由于政治辨别力不高,可能传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使学生迷失方向,并形成极端、消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出现人身观和价值观的误差。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网上出现的政治教育性的东西还比较少,因此,要加大网上思政课教学的正面思想,建立专门的思政课知识网站,从而提升解决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政课教育也要有所突破,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新思路,工作的新进展,思政课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思政教育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84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新型媒体技术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微信、微博、QQ以及博客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中,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不仅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扩充,同时还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基于此,为了能够让我国的高职思政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是所有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新媒体时代中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1 全面提高学生的抵制力

相较于国际中的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可知,在高职思政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一方面能够提高高职学生对于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获取欲望;另一方面还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他们的日后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2 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与资讯的数量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需要让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在一个清醒的状态,在搜集网络信息的同时应具备质疑意识。将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即为帮助学生准确的解读网络信息,在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当中准确的判断其价值和作用,不仅不轻信、不散播未经查实的信息,同时还要杜绝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的侵扰。

3 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途径

3.1 整合新媒体资源,尽快占领高职思政教育高地

在最近几年来,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促使着我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工作学习均出现了不小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是师生来说,由于他们每天都要同知识与信息打交道,因此更加容易去接受或制造新鲜事物,在无形当中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中的信息传播者。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者,如果想要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与时俱进,优先针对网络当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富有正能量的信息挑选出来,利用这些新媒体资源来辅助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以及组建谈论组等形式来密切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

3.2 传授搜索技巧,鼓励学生参与教案更新

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着贴近生活实际的优势,为了能够提高思政课程内容的时效性,教育者应当在课堂当中尽可能多的引入一些教学案例,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让他们针对案例中的事件与人物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从而加深高职学生对思政概念的理解。

事实上,挑选与深入分析教学案例的全过程就是一次难得的媒介素养训练活动。思政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运用PPT或讨论组等方式来将自己所寻找到的教学案例展示出来,同时还要对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解读。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自行开展案例搜集活动之前,教育者需要先对他们展开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指导,缩小学生的搜索范围。媒介素养的指导工作可以依靠校内电子图书馆的文献搜索引擎来开展,思政教育者根据课程内容来为学生介绍几个参考书目,同时向学生提供几个可以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站,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强学生获取健康媒介信息的能力。

3.3 构建网络课堂,丰富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已经开启了校企合作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摆脱掉了满堂灌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也同样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搜索一些新的教学途径,努力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QQ群、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APP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健康完善的思政政治网络教学课堂。

思政网络课堂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课程中的基础理论,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教育者可以编辑几个短小精悍但内容有趣的短句或短文来推送给学生,扩充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案例介绍。教学案例包括时下新闻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教育者将案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关联到一起,以此来吸引学生阅读;最后,职业素养。教育者要根据专业与学生的喜好来调整思政课程的教育重点。例如,商学专业的思政课程应当主要教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工学专业的学生则需要重点教授忠诚与奋斗;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重点强调版权保护与脚踏实地等等。

参考文献

[1]安蓉泉,梁武梅.为思政教育搭建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实践[J].观察与思考,2013(04):35-39.

[2]周曦.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01):60-64.

[3]刘亮.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亚太教育,2015(07):159.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

第7篇

关键词:工科;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校企协同;教赛展联动

目前,部分高校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支撑企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第二,工科类高校的育人理念多是学“术”,而非传“道”,理念和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在人文情怀培养、职业素养训练、科学精神塑造等方面与人文学科相比具有明显差异[2]。鉴于此,“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总体要求,结合社会与行业需求,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挖掘梳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在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同时,努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希望为工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技能训练”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该课程是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后,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为期四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至今已连续开设12年。根据学校现有实验和师资条件,课程分组进行,每组6~8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选题、市场调研、文献查阅、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到实物加工制作,最终完成一件或一套木质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任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滞后于行业发展,实践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实训题目多以教师虚拟为主,并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没有与产业融合,导致教学和行业发展与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且工程教育相对薄弱;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重术轻道”,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人文精神与情怀、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终身受益局面的形成。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双一流”建设驱动下,课程团队围绕立德树人要求,全面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拓展和深化。

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一)校企协同拓展思政育人维度

校企协同,全员参与,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实现校企育人无缝对接,从“技”与“道”两个方面强化育人成效,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单一培养的不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三全育人”效果。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学生的培养不能缺少企业的参与,为了克服学校因地域限制、社会资源有限以及教育的局限性等因素对人才培养的诸多不利影响,多年来,课程团队一直积极挖掘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并健全了校企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完成了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实习等任务。从2017年9月起,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平台作用,提升育人质量,专业教学团队又拓展了校外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同探索了“专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与模式。每年向企业分流3~5组学生,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完成产品造型、结构、工艺设计到加工各个环节的实践任务,至此,实现了专业实践环节(除专业课程内实验)校企协同全覆盖。企业的参与,增加了思政育人的维度,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落实了“三全育人”理念。学生接受企业管理,遵守企业纪律,感受企业文化,在完成实践任务、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被企业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工艺匠人精湛的技术、员工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潜移默化受教育,做到润物无声。此外,为了强化思政育人效果,还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主题座谈会、安全教育、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等,经过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校内外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强化学生实践、工程、创新等能力的同时,真正做到“道”与“术”有机结合,使思政育人不流于形式。

(二)因材施教构建合理的思政育人体系

“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授课群体包括专业教师、实验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授课对象是即将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双一流”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围绕本专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引领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报国、科学思维、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等思政元素,再依据实训具体项目内容、实习地点、授课群体、培养目标梳理这些思政元素并进行分类,最终实现了专业点和育人点的契合,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工业强国的民族追求、精工细作的工匠品质、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四个元素为主,兼以培养良好的协作、诚信、责任担当和工程伦理为辅的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元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灵活设置各教学活动,如弹性设置选题,即为学生提供多个实践项目,可以是蕴含传统文化的中式家具,也可以是体现科技强国、智能制造的板式家具及相关制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选题;实践地点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企业,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另外,课程任务分组完成,学生可自由组队。总之,通过一系列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并且灵活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教学团队依据课程实际,结合“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开展了课程思政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改革,除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了实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等。1.实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具有思政育人的教学案例,达到思政育人目的。如选题环节,设置中式家具主题,学生在选题前,以明清家具为例,通过分析其造型美观、用材考究、制作精良等特点,向学生展示我国明清时期在家具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世界家具史上的重要地位,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传统中式家具的热爱与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并在后续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引导其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自觉。2.演示法。“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完成一件或一套家具或木制品的设计制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使其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通常借助演示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该方法在家具结构设计与加工制作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木质家具通常为榫卯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家具结构,需要借助一些实物家具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各类结构关系,以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另外,传统木作家具的加工制作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匠人完成,通过匠人演示家具的加工制作过程,学生既可以学习工艺加工的方法与传统加工技艺,加深对家具工艺的理解,也可以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深刻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讨论法。讨论法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各组从草案构思、方案筛选、优化、深化到最终加工制作,每个阶段都由团队成员、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员反复讨论与论证,完善方案,完成实物制作,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四)创新“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的新模式,即通过校企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保障实训作品外观与加工质量更加精良,学生的创意在企业得以更加完美的呈现,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如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和广东省家具设计大赛等,并在西安国际家具博览会和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等国际展示平台展出大赛中获奖作品的实物,为学生提供国际化、高规格的学习交流和展示机会。2018年至今,课程作品已斩获3项陕西省家具设计大赛金奖,3组新中式作品参加广州国际家具展,作品“玄绛椅”获全国新锐设计奖。通过“校企协同+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以赛促教,将教学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促进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设计与竞争意识,提高其文化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3],通过专业平台展示学生作品,对于强化学生全球视域,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与专业信心等均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效果

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实践,可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同时对其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均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加学生专业热爱度,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训练、人文情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等方面有明显帮助,思政育人效果得到学生、同行专家与企业的一致认可。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技能训练”与其他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同向同行,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均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2月,教学团队成员在全国高校专业教育交流会上作了“家具设计方向实践教学探索”线上推广交流,线上参会人数65000多人,会后多位同行专家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能力提升、产教融合、产品落地”的实践教学模式给予肯定,并表示要进行交流学习。

四、总结

“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堂+校企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立足于行业需求、贯穿创新发展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的人才理念,深度融合产学研,以赛促教,教赛展联动,有效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实现了“政治思想教育、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提升”的新工科三维立体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崔艳雨,武志玮,陈媛媛,等.工科专业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3).

[2]章小峰,杨永,谢谦,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以工科类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

第8篇

关键词: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0前言

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意在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使高职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以及文明素养,成长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仓储作业与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发挥德育在这门课程中的作用,是新时代教育的内在要求。

1《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学风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院校办学质量的根本。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情况。思政教育在学生的人生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一高职学生没有扣好这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思想扣子,在之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背离高职院校教育的初衷,对于国家来说也会造成一些不可弥补的损失。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发展,物流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专业也成为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作为社会分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物流人员不仅需过硬的专业素质,更需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核心课程———《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改革非常必要。

2《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2.1《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

2.1.1专业技能目标

相比于一般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的技术性和就业指向性较强,保持学生高标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立身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遵循《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目标,设立严格的教学标准,培养学生专业的接运、内部交接、验收、保管保养以及出库作业等作业操作和管理能力,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仓储操作、仓储程序设计、仓储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操作技能,并能将课程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中。

2.1.2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以《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为出发点,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将课程知识传授与学生价值思想引领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设计

2.2.1“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

教师在对开展有关《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活动时,需对课程教材思政知识不断挖掘,以此为依据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在价值人生观引导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使其满足当代仓储行业人才需求。例如,在对学生开展该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仓储行业的发展情况,智能仓储信息技术等,提高学生对《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的认可度,为后期培养其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奠定基础。

2.2.2传统工匠精神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

新时代精神是以爱国和创新为核心,在人们的精神层面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工匠精神是技术型人才必备的传统,是对事物有精雕细琢的品质要求,对工作有精益求精的个人要求的一种精神。在购物方式改变,互联网购物普及的今天,物流快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要,物流人员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仓储作业与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教师在教学中将传统的工匠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好地结合,将其渗透到课程教育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教育在学生精神上的引导作用。

2.2.3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科技发展、时代进步,教育方式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线上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仓储作业与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科目,教师不能仅将其放在线下教育中,线下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及时间毕竟有局限性,对学生的思想以及理论指导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进行课程改革需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使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线上教学可通过以下这三种方式进行教学:(1)线上教学常用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通过直播平台向学生进行课程讲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仓储作业与管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后,会出现许多和之前课程不太相同的知识点,难度也会增加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对之前课堂上并未讲解清楚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对学生在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能及时进行解答,学生提问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将这种线上教育作为线下教育的补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清晰课程改革后的重、难点内容。这样形式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通过微视频或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相关任务。课中通过教师讲授、任务驱动、学生参与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有良好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在其中设计相关思政教育的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思想上也得到教育;(2)线上教学的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教师提前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录成视频上传到课程教学平台和网站上,设置时间让学生自行观看,课程教学完成后设置练习习题,系统会记录学生观看的时间、进度以及学生习题的完成情况,教师通过平台反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3)线上教学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部分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学生直接观看名师的课程,系统进行记录,这种形式最为简洁、方便,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适用于课程教学中的延伸内容和扩展内容,在整体课程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2.2.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改革评价体系

教师要一改往常期末课程考试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掌控学生在《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明确其职业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掌握学生知识素养情况,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此外,教师根据师生互评结果还可不断完善自身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改革效果,为推动《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结语

学风建设是当下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除不良风气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德育教育,就需将思政课程的内容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具备高素质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的同时,能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实际教学和实施中,是更好地丰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高素质物流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秦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8):456.

[2]杨玉洁.高职《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14),48-49.

第9篇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原则

G641

乘我国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的东风,我校于2014年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位于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根据我院的办学历史及国家相关部委的要求,如何上好思政课,以彰显思政课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尤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在本校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随机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到958份有效问卷,以了解学生思政课堂的学习特点,从而总结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原则。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学习特点分析。

教学原则的总结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的。根据调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包括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学习内容次重要性。

1.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

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是指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理论对学生本人的升学、就业、应付考试、能力提升、思想疏导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当问及“如果您喜欢某一门政治课,主要是因为什么”时,511位同学选择的是“课程对自己的升学或就业有用”,占有效样本数的53.3%。有450位同学选择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占有效样本数的47%。当问及“以下哪种授课方式你较喜欢”时,有639位同学选择“引用材料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占有效样本数的66.7%。问及“您平时上思想政治课的状态”时,有319位同学选择了“厌烦这种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占有效样本数的33.3%。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实用性需求非常突出,是我们教学原则的确立,方式方法选择的基础。

2.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

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形式追求愉悦的感受,希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的任务。在回答“如果您喜欢某一门政治课,主要是因为什么”时,489位同学选择了“教材生动有趣”,占有效样本数的51%,546位同学选择“任课教师有魅力”,占有效样本数的57%,539位同学选择了“教学过程轻松,能够看看电影之类”,占有效样本数56%。以上数据在教材、教师、教学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创造一个轻松、宽松的氛围,让其在学习中能具有愉悦性的感受,使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明显地相区别。

3.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

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是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倾向于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愿意做学习的主人,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时,573位同学选择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占有效样本数的59.8%,在回答“以下哪种授课方式你较喜欢”时,有395位同学选择了“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占有效样本数的41.2%。从数据显示可以得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方式追求参与性,不再满足于传统高中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是学生欲摆脱高中学习方式的表现。

4.学习内容次重要性

学习内容次重要性,是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从态度上而言,他们认可思政课的重要,如在回答“您对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的看法”时,有414位同学认为“重要,能帮助建立完善的思想体系”,占有效样本数的43.2%,但也有419位同学选择了“比起其他课程显得不重要”,占有效样本数的43.7%。在问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您认为”时,有595位同学选择了“重要,但只需大概了解”,占有效样本数的62.1%。这些数据说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次重要性,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的特点。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原则

明确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对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也就有了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轻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几个重要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王道俊、王汉澜在《教育学》中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就成为我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首要原则。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讲授某一理论时时应先有案例,让学生有一种感性的接触,然后引入一种理论。在理论讲授时,应简明扼要地明确基本理论,在表达理论时应简短化、通俗化,使思想政治理论与某一社会实际或学生实际相互印证。在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能使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思想提升和能力锻炼。

2.轻松性原则。

轻松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的任务。此原则是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而提出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对此类课程的印象是枯燥、刻板、教条,学习过程没有什么趣味性可言。这种形象须要教师创设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进行学习。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教学内容时代化,即将教学内容的设计渗入当今时代的信息。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多挖掘当代的人或事。如周杰伦成功的启示、林书豪征战NBA的启示等。其次,是教师服饰的适当性。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服饰应不应该严肃是一个讨论的热点。我们认为应该是适当而不是严肃。自然就是适当。中老年教师应该体现有内涵、青年教师应该体现活泼。再次是视频教学的适当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掌握到更多有利于教学的视频资料,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大量审查过的视频资料为教学服务,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轻松。最后,教学语言的多样性。教师的语言是最能感染学生的方式。教学语言力求多样,面对不同的问题、理论,有时需要慷慨激昂,有时需要娓娓动听,使学生在听觉方面感到轻松,从而轻松进行学习。

3.主体性原则

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张耀灿、陈万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必,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有参与性的需求,体现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教育的意识。因此,有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先根据教材的内容,概括若干个主题。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一小组负责一个主题,要求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围绕主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收集资料,制作PPT,通过演讲、演示PPT、游戏等方式向其他小组同学介绍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规定学习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深入到网络、图书馆、社会去收集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之间有不同的分工,需要团结合作,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更能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每个小组的自我价值。

4.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难,使其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理解和接受。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这是由于学生认为思政课“无用”的概念所导致的。所以贯彻适当性原则,首先要解决思政课的“有用性”问题。思政课的“有用”与专业课的“有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课中的“有用”是技能性的,比如会操作某机器、会某项技术。而思政课的“有用”更应该理解为“有益”。有益身心健康、有益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益于人生全部奋斗历程。有了这样的认识,使学生不至于将思政课与专业课进行横向的对比。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高考录取时学业成绩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因而教师要根据此特点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应该教授难度太大的知识,但也不能太简单,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掌握即可。最后,思政课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性。当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他们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信息来源多。这些特点要求有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信息及学生的价值观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众多的信息源里,认清是非曲折,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汪元宏、蒋德勤、王有炜,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杨冠亚、王兆香、陈惠珍,新一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