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

时间:2023-03-13 11:04:39

导语:在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维修电工 实训指导 实训室管理

现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普遍推行“双证”制——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如电焊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汽车维修工等,考证技能培训已成为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维修电工人才,主要来源于中高职院校的培养和输送。因此,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对维修电工考证进行实训指导,提升维修电工操作技能,便成为了从事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机构值得探究的问题。现以我院现行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为依托,提出一些见解,以便和同行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培训质量。

一、完善实训教学的软硬件资源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电气类及相近专业学生考证需求越来越大,要满足维修电工考证的需求,提升培训质量,组建和开发维修电工专业实训室显得十分重要。08年值迎接教育部评估,院系领导研究决定, 在原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 加建几间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模块教学和中级维修电工考点的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以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模块为前提,以维修电工上岗证为基础。

在学习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考纲后,我们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到柳职院、广西机电职院、深职院等兄弟院校参观考察,与相关专业教师交流、研讨,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筹建经验。全系范围内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 走访制造企业,摸清市场行情,买了板材和器件,订做了铣床和镗床、磨床的综合电气柜,并对机床电路作了大量的改进。由实训老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布局实训室电源,安装实训设备。最终确定了维修电工中级考试的三个模块:电子线路模块、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接线模块、机床电气线路模块。分别对应3间实训室,实训设备包含有电烙铁、斜口钳、尖嘴钳、镊子及电子元器件等50套,18槽、24槽、36槽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及绕组20套,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柜30套等。

软件资源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1)师资:高职实训指导教师是具有特殊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要求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与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为了提升实训指导教师实力水平,我院积极创造各种考证平台,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参加各个等级、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如维修电工、考评员、高级考评员等。(2)学生组织:三个模块同时进行实训,在进行实训时,分成三个大组,每大组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设小组长1名,负责实训工具器材收发及组内协调。(3)教材:以自编教材为主。结合本校的现有设备开发的维修电工中级实训指导书,既结合社会应用的实际,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

二、实训教学的指导

以前,我校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完全照搬中职的教学方法,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三是急功近利,为考证而培训,一味追求维修电工考证的通过率。

为了从“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模块化中级维修电工项目驱动式实训教学从2008 年开始在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考证培训工作中推行。项目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炼训练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操作习惯四种方法把专业知识渗透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实训课技能训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以电子模块焊接电路为例,面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缺乏兴趣等问题,指导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加大直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挂图、电器元件等实物,将所需内容展示出来。制作过程中出现线路故障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对基本原理进行启发性讲解,以此提高学生故障查找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再以机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为例,首先要对电路图进行分解,把整个电气图分解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让学生先掌握主电路,再理解控制电路,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提出故障分析“三步走”:第一步,调查研究。先了解故障发生时的情况, 询问操作者或看、听、闻, 观察有无如破裂、杂声、异味、过热等特殊现象。第二步,分析故障,确定故障范围。根据故障现象, 先动脑、后动手, 结合设备原理及控制特点进行分析, 确定故障发生的范围。第三步,分析、检测和判断, 逐步缩小故障范围。

提醒学生排查故障注意总结归纳方法:( l) 电阻法。利用万用表电阻档, 测量线路、触点是否通断。(2) 电压法。利用万用表电压档, 测量电路中电压值。(3) 电流法。通过测量线路中的电流是否符合正常值, 来判定故障原因。(4) 替代法。在怀疑某个器件有故障, 但不能确定, 且有代用件时, 可替换试验, 看故障是否恢复等。

在技能训练中,必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技能训练场地设备多、器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针对这些情况,指导教师必须让每名学生明确安全的重要性,对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要严肃批评。这样,既保证实训场内设备的正常使用,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操作作风,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实训场所的5S管理

第2篇

关键词: 中职 实训 实效

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应更新办学观念,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即企业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学校就设置什么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强化实训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办学力量的重要标记。就目前状况来看,制约学生技能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能实习实训设备的短缺,二是双师型教师的严重不足,三是对实训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与管理。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要按照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即主要基础实习作相应调整,对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对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实习;对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向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

在制订实习教学计划时,采用阶段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第一、二学期各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用于电工及钳工有关基本操作技能的实习;第三、四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各安排六周左右的实习课时,进行车工、数控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赴工厂进行综合技能顶岗实习,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并将所学专业技能运用于生产中。

2.优化实习教材。

为加强实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与编写与本校实训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实训大纲及实训指导教材。教材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实训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项目任务、方法和考核等内容。

3.创新实习教学方法。

根据实用、够用的原则,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少讲理论,先讲工艺,再讲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将理论穿插于实践中进行讲解,可采用项目法教学或模块化教学,直接围绕加工一个零件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究,经历确定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切实掌握相关知识。

4.规范实习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量具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厂,交代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而是要严格按照“讲授与问答――示范操作――巡回指导――检查与评估――总结讲评――布置作业”的实习教学程序,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教师要巡回指导,发挥主导作用,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对学生不能 “放羊式”教学。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工艺能力的训练,增加测量技术训练项目,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实习结束前要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加以适当的表扬与激励。

5.抓好实习质量评价。

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平时实习的阶段检测和学年技能考工工作,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一步地达到考核要求,达到中级工乃至高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能否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训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实训基地设备发挥的好坏,决定着学生技能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求他们既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即能说会教,具备教师与工程师的双重职能。因此,学校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今年暑假,姜堰市教育局与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组织了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活动,对全市专业教师进行了焊工、车工、维修电工、机修钳工等专业工种的技能培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取得了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1.制订激励措施,激发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考核的积极性。

利用收入分配制度这个杠杆,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参加技术等级证书考核、限期获取相关证书,对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或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的教师要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课时津贴等方面优先考虑,促成专业教师用最短时间成为“双师型”教师,并持证竞争上岗。

2.实施培训制度,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下厂顶岗轮训制度,让教师多接触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多接触生产实际,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掌握某一专门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生产工艺过程。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中等职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大量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任务,职校生大部分毕业后就步入社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在于实训条件,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利双赢,在为企业作贡献的同时,学校也赢得自身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可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促进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基地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

纵观我市职教事业发展的历程,凡是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并舍得投入的学校,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红火,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不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的学校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第3篇

关键词:PLC系统;可靠性;保护;多电源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2-0008-02

我校机电工程分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分院重点专业,电子电气实训中心机电一体化实训室也是省级示范实训基地,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PLC技术为本专业的重中之重,为顺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实训中心引入了当下中小型企业使用非常广泛的台达DVP16ES2型号可编程控制器。

而机电类专业的实验室除了正常教学,还涉及技能考证,如维修电工中级与高级、技师与高级技师等级的劳动技能的考核与鉴定。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中也引入了台达DVP16ES200T型号的可编程控制器。该类型PLC具有适用性强、通信方便、等优点。但在学校教学应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PLC输入/输出端子易磨损、易烧坏、负载输出的电源单一、带负载能力弱、维护与检修难、输出负载为接触器或交流继电器时,不能直接驱动。以上不足成为影响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损坏PLC,也是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对台达可编程控制器DVP16ES200T型号提出建设方案、电路可行性做出分析,也结合目前自动化应用实际生产中比较科学的方法,以及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应对,以满足学校的硬件教学资源使用需求。

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该类型PLC在本校教学应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与不足:(1)由于使用频率高,PLC所使用的电路板接线端子易损坏,PLC端子易磨损;(2)电路故障时,输入/输出触点极易烧坏;(3)负载输出的电源单一及带负载能力弱;(4)PLC系统发生故障时,维护与检修难;(5)输出负载为接触器或交流继电器时,不能直接驱动。

设计方案围绕着当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不足加以设计,解决不同供电电源负载供电、可编程控制器自身端口易损坏、带负载能力弱以及教学系统的维护等问题,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1.1 保护及扩展模块的选择

选用的是8路24V直流继电器模块,根据实际要求,设计出了PLC输出端口驱动24V直流继电器电路。 PLC输出信号送至光耦,再由光信号驱动三极管,再由三极管驱动继电器线圈。当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由于PLC内部信号与继电器电气隔离,损坏也只是外加继电器模块,从而保护了PLC,光耦保护电路如图2所示。

1.2 开关电源的选择

DVP16ES2自带输出直流电源24V,但为了给可编程控制器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电源,以及减少PLC模块体积,所以选用了DELTA公司的S/N:D024048AZL14510378型号开关电源,输入为:100-240V~1.2A,50-60Hz。输出为:24V-2A。此开关电源体积小、重量轻,该型号的电源的输出电压是由激励信号的占空比来调节的,因此稳压性能好,并具有短路保护功能。

2 现场终端的方案实施

将保护模块(8-24VDC)、空气开关(DZ47LE-32 C16)、开关电源(100-240V-1.2A 50-60Hz)、(DVP16ES32)等固定在基座上,原理图及布局图如图3所示。

2.1 模块系统的布局

该线路系统的设计,从元器件布置开始,所以合理布置器件非常重要。

2.2 线路接线要求

布线应符合系统设计所规定的电气原理图及布线图的要求。并进行硬线的连接,要求硬线排列整齐,横平竖直,尽量不跳线、美观。电线两端头接线,除了与插接件相连者外,必须采用接头压接。

2.3 模块号码管使用要求

每根电线两端必须有清晰牢固的线号,每个插头、插座,每个接线端子上或安装位置处必须有清晰牢固的代号标记。

2.4 技术性能

本教学系统工作电压可采用220V/380V,PLC控制电路工作AC电压220V,继电器模块DC电压24V。开关电源的主要参数为:AC输入100-240V~1.2A,50-60Hz。额定输出24V-2A。

工作环境:温度-10度~45度,相对湿度

外形尺寸:400mmX400mmX150mm。

2.5 选择工作电压等级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压等级的选择主要根据现场元件及负载来选择。每一路24V继电器的输出端是独立的,故可单独加独立电压,实训过程中常见的工作电压有直流5V、12V、24V、48V几种,常见交流工作电压有110V、220V、380V三种。

3 应用

本系统可用于当前我校的机电类专业的实验室中,工具体为:电气控制课堂/实训、PLC课堂/实训、维修电工技能考证等场合。

为了提高PLC实训系统的可靠性,我们要对于该系统故障和常见部位在硬件上设置保护,以负载出现短故障为例,当负载短路时,由于光耦电气隔离作用,使短路故障不影响上一级,即可编程器件内部。

为了验证本模块可行性,采集了不同应用场合的效果反馈,采用不同电源及负载,都能很好的运行。已基本解决由于使用频率高,导致PLC本身接线端子易损坏的问题,如出现短路故障时,由先前的PLC内部继电器烧坏转成开关电源内部的熔断器断开或是外加24V直流继电器烧坏。负载输出的电源单一及带负载能力的问题已解决,能同时驱动多种不同电压的电源。验证过程主要应用场合有:电气控制课堂/实训、PLC课堂/实训、维修电工技能考证等场合。

4 结语

由于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当出现故障时,方便地为维修人员提供准确故障分析和解决思路。本系统符合我国现阶段电子电气、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投入本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室使用一年后,证明其稳定可靠,达到预设目的,该系统还可进一步实现使用在企业产品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台达DVP-PLC编程技巧[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李长久.PLC原理及应用[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佟为明.低压电器继电器及控制系统[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特点;作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东风仪表厂集团、西光集团、惠安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第5篇

【关键词】示范 实训基地建设 内涵 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69-02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职业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 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其中职业素质包括: 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沟通表达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协调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包括综合技能和单项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操作技能、技术技能、知识技能,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保障。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的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改革思路与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营造真实职业环境,筹划建设集教学、培训考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包括:一是进行实验室环境建设、实验设备采购等工作;二是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建立一个先进合理的管理机制;三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让学生在校内也能够完全体验企业的真实环境,体验企业文化;四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在实训中心的管理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

(二)建设的具体内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维修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器人方向)等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实验实训内容,体现设备的先进性,同时针对学生人数多的现状,满足批量教学要求,以及满足学生双证率、对外培训、技术研发及竞赛要求,实训中心已经先后建设及准备筹划建设的实训室如图1所示。

三、实训基地建设对接

(一)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对接

本专业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面向生产业”的目标,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定位于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等。引入现代企业先进的“5S”行为管理模式,建立“校中厂”,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内涵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遵循职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细化管理标准,完善日常管理、学生实训管理等各项制度。

引入广西春茂电气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入校,建立“校中厂”,聘用学生到“校中厂”进行生产实习,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厂中校”,合作开办“2+1”订单班。与这些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管、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真实的生产环境与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二) 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体系对接

本专业除共享学院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电工电子自动化实训中心外,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基本涵盖了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同时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生产过程控制的项目化课程,共同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等优质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行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教材。

(三)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依据岗位要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供多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平台。可以选取PLC系统设计师、维修电工工种、数控维修工种、机电一体化助理工程师认证等相关证书的职业资格考核。鼓励学生参与区内、国内电子产品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应用、数控维修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安装与调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近年来,该实训中心已经为区教育厅、区工会等上级部门承担过多个赛事比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赛区高职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电梯安装与调试,区企业职工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并能顺利圆满完成。

利用实训设备,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性强的课程,加深学生对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理解。如蒂森电梯有限公司主动提出无偿到学校开设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等课程,介绍电梯行业标准规范、日常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等,针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电梯电气维修)认证标准,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在校考取电梯维修证,介绍电梯行业特色文化,满足该企业用人需求,最后半年,学生进入企业就能带证顶岗实习,在这过程中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增强了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四)实训基地建设与终身学习对接

1.搭建全程订单育人平台

建立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建立开放学习机制。依托与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校企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实践。探索开放、自主、互动、立体化的学习机制,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步建立无障碍入学和弹性学习制度。制定并完善学分积累、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实现学员灵活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2.职前―职后全程订单人才培养

职前“个性化”订单人才培养。按照订单企业个性化用人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量身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合作开办的“2+1”教学模式订单班,前两年在校内完成,后一年在实习单位组织教学活动,实习单位负责提供教学场所、设施,具体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理论课及实践课主要由本专业教师及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专家等配合,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中贯穿企业设立的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等相关课程,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车间等共同实施及考核。至今“五菱班”订单班已经开办5年,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职后“多元化”订单项目合作。利用校企资源优势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专业教学向企业延伸,企业培训向学院延伸,推动了校企共同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员工学历教育、函授教育。培训基地共建和产学研合作等订单项目的开展为毕业生及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技术职业教育终身学习平台。近年来,已经为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玉柴等企业员工进行维修电工中级培训、维修电工技能竞赛等项目培训达二百多人次。为满足企业需求,专业团队准备筹划为企业进行技师培训、高级技师培训。

大学生“回炉”学技,增强就业竞争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帮助学生“回炉”,为他们提供一个回归的渠道,以促进其自身发展。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回炉”是一个技术性的提升,更容易塑造成复合型人才。

3.中高职对接全新灵活的招生机制

广西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立交桥”工程,即各层次职业教育互相贯通,包括学分互认、课程衔接等。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施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应用本科分段培养、校企延伸培训及顶岗实习与就业,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中职与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与高职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从2010年开始,本专业已经与广西大学合作专本衔接教育,该专业专本衔接在校生人数已达250人,已经有部分同学获得了本科学历学位证书。下一步考虑中高职衔接招生,“2+3”学年制、单独招生等全新和灵活的招生机制,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有效衔接和深化,在拉动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经过几年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完善,实训室执行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面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设备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全国、区级各层次各项目技能大赛。近年来,曾获全国西门子杯自动化挑战赛华南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全国高职院校维修电工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二等奖、区竞赛一等奖;多次荣获“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团体二、三等奖、区竞赛一等奖。

尽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验设备硬件及内涵建设的开发、运用还不够充分完善,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硬件设备建设,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及提高设备资源的质量,加强实验室开放监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和互动平台。加强对外的培训力度,发挥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将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具备“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第6篇

关键词:电工教学质量;问题;途径

电工基础是汽修、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电子电器制造与维修岗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专业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却因师生、设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原因问题凸显,为适应中职机械类专业生源的扩大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需要从多方着手对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中职电工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效率低下

中职学校的电工教师多数是原来的物理课教师,往往一个学校就2—3人,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专业设置的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汽修、机电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后,很多电工教师既要带机械类、又要带计算机类的电工课,每周授课均在20节以上,造成了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学习和钻研,在授课方式上仍采用传统授课的模式,实行“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没有摸索出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知识更新上也跟不上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同时,中职学校电工实训室的专职实验老师更少,指导教师短缺,多个班级只有一个指导老师。有的甚至是从其它专业转型过来,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待提高,他们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经验上都无法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从而影响了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效果。

2、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单一落后

由于电工课属于机械类的基础课,既不受到汽修专业建设的重视、也得不到计算机专业的青睐,所以在学校各大专业中其实验实训设备陈旧、老化,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普遍只配备一些万用表、旧家用电器等设备,学校没有投入足够资金来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加上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训课程的需求,实验、实训开展率较低,在训练的内容上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一些内容没有进行训练等现象。

3、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目标不够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许多中职学校《电工基础》的教学又存在很多弊端,过于重视理论,不够重视实践知识。很多学生开始对电工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比较能接受,但是随着实践要求的增多,再加上很多理论越来越枯燥和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又不能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实践与钻研的愿望,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逐渐降低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失去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厌倦这门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好电工基础的前提

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鉴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尽量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体现电工电子的实用性,教师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路、流水彩灯、门铃电路等,学生在设计“作品” 和 排除故障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基础

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师资队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在考虑各办学要素配置时要首先考虑教师配置,在考虑提高专业水平时,要先行提高教师水平。要先有专业教师,再有专业;先有名师,再有名专业;先有教师,再有设备。宁愿让师资等设备、学生,不能让设备、学生等教师,这是办好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首要原则。顺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保证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是做好师资的增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教师的途径主要有:一是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引进;二是从行业和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兼职教师;四是增强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提高人才的待遇,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待遇,搭建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加大对人才培训的力度等方面创造集聚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电工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要求教师除具备电工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对汽车、电子电器、计算机的发展要有所了解,掌握汽车、电子线路的分析能力,这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跨学科学习。学校和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通过参加培训进修,能够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改进,摒弃无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学习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再次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为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倡教师到企业去学习接受相应岗位的培训,力争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以承担起“工程师或技师”的角色。

3、加强实训设备建设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有力保障

职业教育就是“动手”教育,其学生未来的岗位不是理论研究,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都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模拟来积累。需要的是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用到的各种设备、仪器、各种故障的模拟场景……它需要一个真实工作现场来营造。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重点不是在“我知道”、“我明白”,而应该是“我知道怎么做”、“我会做”。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做”的场所和机会,那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象“只会在陆地上游泳的游泳运动员”。因此,电工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对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其将成为制约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未来企业中与其他同类校学生比拼中能否站在制高点的重要砝码,成为一所学校在招生就业中能否具有有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抛开实训设备建设来谈电工教学质量的提高,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投入才能做到“保证规模、调整模式、强化技能、提高质量”的要求,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开创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4、“理实一体化”是提高师生专业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突出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传统的电工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确切了解所学内容,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著,必须打破理实分开、按章逐节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事例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创设的教学项目引导下,使用图片、实物示教板等各种方式,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环境。

同时,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很多贴近生活的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电工理论教学融合到实习、实训教学之中,使理论、实践及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老师可以适当地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以突出工作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电工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使学生尽量接触实际动手操作和演示操作现场,创造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边学边做、教师在边教边指导的理实交互中完成特定项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达成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5、技能大赛是提高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整体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教育的技能水平和企业生产能力,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

全国每年都要举办技能大赛,各省区为备战、选拨选手参加全国赛,同时为了检验本省区的职业教育成果,也都相应地举办校级、地市级、省区级职业技能大赛,为此,各中职学校都会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训练设备的配置与投入,笔者所在学校因近几年都参加全区电子装配、低压维修电工和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等3个项目的比赛,先后投入了50多万元装备了电工实训室和钳工实训室,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使电工实训室的设备得到了装备。

另外,全国技能大赛也受到了很多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直接为大赛提供设备,为参赛学校免费提供设备培训,这些都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也充分利用技能大赛这个品牌,争取得到企业的各种支持,使得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通过技能大赛上优异的表现,有的被保送到本专科院校继续深造,有的被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录用,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果也引起了校领导的重视,加大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电工基础的教学走向了良性循环。

电工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要学好、教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还需要认真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经费的投入上加大力度,坚持改革无止境的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用于实践,切实做好电工基础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柳,中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第7篇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第8篇

为了切合当前技工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改进专业教学尤其是实训课的教学方法,以学好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技能教学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兴趣教学。在电工实训课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实训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实训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提升技校教育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一、电工实训课的现状

在目前的技校电工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实训能力不强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总结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在义务段教育中,由于偏向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要减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

二是实训课教学上仍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从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甚至到实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无所不包地进行讲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完全机械、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这样的实训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实训课成绩考核以实训时间、安全、质量为主,造成有的学生不注重实训的过程而只注重实训结果。实训过程中学生很少在过程中钻研问题,没有带着问题去学、去做实践;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学生也不会认真分析,想办法排除故障。

二、问题教学法在电工实训课中的运用

案例:笔者所在学校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力争走出一条“产教结合、以教促产、以产养教”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新路子。2011年6月,象山百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某电工突然离职,而企业恰巧想要提升一下企业电气控制箱中的接线档次,于是企业负责人找到学校寻求帮助。学校电气专业教师听完立即组织学生针对企业的这个难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在分析论证之后师生联合着手图样的设计工作,并布置学生分组完成了生产和调试环节。经过5天紧张工作,师生第一次合作完成了7个接线高标准、高档次的电气控制箱。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技校教育的情境创设一般建议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难题。而问题情景的创设,应联系学生的实际,如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等。否则,无法使教学顺利进行,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以上案例中涉及到的电气控制箱是师生接触到的第一个企业实际难题。

早期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把百斯特公司原生产电气控制箱的设计图样呈现在实训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之后,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电气控制箱的生产没有设计图样,主要靠电工师傅死记硬背、经验性地连接;二是线号标记较乱,没有规律性;三是元件布置不合理,电气控制箱在工作时有一定的干扰影响。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

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很重要,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经常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做到“学”“疑”“思”有机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精心设计提问,提问要有启发性,避免“是这样”,多用“为什么”“怎么办”等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的提问。

2.鼓励质疑,解决问题

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回顾教材相关内容并进行学法指导,可通过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与复习学过的知识,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学生们也找到了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①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尽量分离,以防主电路对控制电路产生干扰;②接线路径尽量缩短,这样的话,能达到“走线好走、不占位置”的效果;③线号标识清楚,便于以后的检查维修。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论证并设计了电气控制箱的线路图样,并按照图样首次成功地完成了7个电气控制箱的制作,产品合格率为100%。

当然,教师在教导过程中要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多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实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学习规律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方法应让学生自主寻找,答题思路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应让学生自主解决,鼓励学生努力做到多角度地去思考。

3.评价点拨,强化训练

在整个学生自我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适时引导点拨,做到引导得法、点拨有方,抓住问题的实质;重点讲实、难点讲透、疑点讲清,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对于学生实训课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对于学生整个实训过程应采用积极正强化的方式,比如鼓励、赞赏、肯定等;在实训过程中还要用引导、点拨、启发的方法去教育,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问题教学法在电工实训课中的运用体会

第一,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平时理论学习困难大、实训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讲出来。在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主动地帮助学习困难同学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

第二,实施分层教育,尊重个性和差异,不要强求一致。要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允许有差别,不必强求问题一致、答案一致。可以让优秀学生提的问题更深入一些、更复杂一些,鼓励他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也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第三,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创新性的问题。启发提问讨论的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学习深化的过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合作、互教互学、教学相长。

第9篇

电工技术作为一门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与社会对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潜心研究,对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顺应时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二、电工技术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高职教材存在整体知识面较窄,相关的新知识内容太少,实用性的例题不多,注重的大多是对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不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一些教师的知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对这个行业如今所使用的新技术知之甚少,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要求脱节。

(二)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教学模式仍是黑板加粉笔、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教学互动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能将相关的知识和专业要求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被动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厌烦学习本门课程。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没有创新。

(三)考核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试而缺乏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电工技术课程所必须具备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导致其在进入高校后学习本课程时非常吃力,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再者,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有些甚至不愿意动手,结果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改革途径与成绩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学院存在的困难:实训设备少,实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学生训练次数少,实验仪器落后,开展培训的专职教师较少,参加培训的教师业务水平仍需要不断提高等等,拟定解决的途径有:

(一)进一步增加培训所需的工具与设备,扩大培训的场地

同时拟校外参观,与周边学校联合实施教学,解决校办实训场所设备条件或加工工艺满足不了生产实训教学需要的矛盾。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为电子电力工程系添置了大量的新型仪器设备,实际总价值达到200万余元。其中包括引进通用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触电急救模拟人、引进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数码投影机并提供一系列配套电脑二十多台,使可用电脑总数达到100余台等等,这些都为电工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使电工培训提供实际的操作平台。

(二)积极开展对高职院校、兄弟院校的考察学习,建立对口支援与合作关系,使有利于我们对该项目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积极与广西区内包括南宁地区、柳州地区、百色地区等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交流互访,在进一步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对高职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地探索,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展望广西高职的机遇与发展,努力争取为社会、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三)积极开展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竞赛

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家用电器维修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弥补实训教学不足,改变学生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学校科研向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2009年至今,我系派出大量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广西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经过激烈地对抗,我系的学生不负重望取得一次次优异成绩。如2009年11月,我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1年秋11月,我系学生获得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四)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培训体系

针对以往培训工作缺乏完整系统性、培训管理幅度力度较弱、培训科目及受训人员层次的问题,今年我系调整了培训的管理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员工培训工作的管理力,责成培训教师建立完善且综合的备案登记制,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此外,鼓励受训的人员对培训效果与系部领导及时进行直接反馈,从而促进全体培训教师业务素质的共同提高,极大改善了培训的质量。

(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进修

建立了由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目前,参加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均达到12人次以上,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均为讲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中、高以上层次与高职称,保障了培训的顺利进行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以实训室为基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包括电工上岗证培训及电工职业资格证培训,提高我系毕业生的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或解决学院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强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地位,扩大学院的办学规模。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培训教材大纲要求,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和配套的教学方法,每位参加培训工作的教师均备有较为详细的培训教案,从而保障了培训的质量;对每位培训的学生均严格要求,杜绝缺课现象,保障学员学习的时间;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保障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经过一年多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我系组织了多期电工上岗证培训,培训对象均为我院的在校大专学生共有150人,培训一次通过率均在90﹪以上。目前,150名学生已取得电工上岗证,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学生在学完电工技术课程之后参加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电工证,为今后工作拓宽路子,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授课能力得到加强,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队伍。通过培训,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摸索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做出有益的尝试,为培养学生学习电工技术技能能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子,在新形势下为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