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4:43
导语:在企业国际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必须站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赢得市场和利润。然而,世界的舞台又注定了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一个企业要想立足于世界舞台,必须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同时又要解决好本土化问题。
企业以“国际化”为指导理念,以“本土化”为具体行动准则,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从而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见图1)
一、企业的国际化趋势
1.企业国际化简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几乎很少有企业能够脱离国际市场而生存,其发展与壮大更是离不开国际市场。企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当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始与国际经济发生联系之时,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企业国际化的开始,尽管它不一定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或这一过程十分漫长,但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事实不可否认。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国际化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视角。内向国际化的视角是企业组织内部的基本需要促进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进口/采购资源、从外国企业那里取得许可证、在国内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经营企业和成为外国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引进先进产品、领先技术、管理经验等“引进来”方式,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而外向国际化的视角是企业对国际市场竞争特点认识之后寻求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主要包括出口产品、颁布给外国公司许可证、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和在国外建立或收购全资企业。企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走出去”为主要战略,向国际市场提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
企业为什么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最主要的是因为要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更大的市场上来消化自己的产品,而企业要有不断增长的业绩来支持国际化进程。树立国际化的观念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根本和前提。
企业的国际化是以整个国际市场为重点,强调的是经营策略、管理思路的变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呢?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用图2来表示:
企业的优势是建立在两种基础上的,其一是国别优势,其二是企业优势。前者是指本国优势基础上的优势,有地域概念,不能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因为当国外的企业生产放在本国,这种优势就没有了。后者是建立在企业自身优势基础之上的,如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效率、核心能力等。企业自身优势是最关键的,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企业应该不断增强自身优势,获得不断增长的业绩,从而走向国际舞台。
2.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性。全球经济是开放型的,所有企业都是经济链上的一个环节。因此企业要参与到整体产业的经济链构建之上,善于发现对方的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共同合作谋求发展,从而达到双赢或者多赢。
其次,要做到几个国际化。(1)观念国际化,只有参与全球竞争,才能为企业发展赢得空间,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与竞争能力;(2)生产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寻求生产基地,降低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使产品更适合当地市场需求以及绕过壁垒更好地进入海外市场;(3)研发国际化,现在许多企业都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使得自己的产品能够领先对手。(4)资本国际化,能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后盾支持,提供了全球资金运作机制保障(5)人才国际化,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人才国际化”的体现在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以及人才活动空间的国际化。
最后,融合当地资源文化,实现企业本土化策略。要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就必须依靠企业的本土化进程的同时推进,通过在当地“融人”、“融资”和“融文化”,逐步使得企业的品牌成为本土化的品牌。在企业自身整体品牌的理念下,使得品牌也融合了本土化特色,更加赢得本地消费者的青睐。
二、企业的本土化战略
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指导下,从产品品牌、人力资源、产品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
1.本土化战略的由来。
本土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的“无国籍化”。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来自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他们带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色彩。在他们海外投资过程中,这些来自于母国的不同色彩,容易受到东道国的排斥、猜忌与限制,这种现象在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推动刚刚起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跨国公司积极倡导无国界限制和“无国籍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跨国公司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本土化”发展战略。可以说,“本土化”战略是“无国籍化”战略的延续与发展,只不过这种延续与发展,更多的是来自企业内部机制的积极转换,是跨国公司积极作适应性转变的一种重要体现。
2.实施本土化战略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本土化”的实质是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的结合。在新的环境中,将企业自身特色与本土特色融合起来。在适应环境的变化中相应地调整企业经营的策略,与此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特色为本土所接受。因此,本土化的过程中,企业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品牌本土化。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需要将产品品牌打出去,不仅要创出国际品牌,还要使品牌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这是美国宝洁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经营的法宝之一。从1988年宝洁进入中国市场后,它在产品品牌本土化方面作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在宝洁的广告中,看不到“美国”的字样。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7大类17个品牌的产品,其中很多产品名字都是中国消费者参与的结果。
(2)人力资源本土化。人的本土化是最根本最深刻的本土化,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它最有价值的资源——人力资源上。人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产,做好本土化的首要任务就是人员的本土化。如肯德基、麦当劳、摩托罗拉等企业在培育、发展和引进本土化的员工上不遗余力。或者给新进员工以完整的职业培训,或者发展中层管理者,或者引进优秀的本土高层管理者。许多到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一旦发现中方的雇员能够胜任工作,就让外方雇员离开。在中国的外方雇员都有一项使命,就是要培训出最能够取代他们的中方雇员,从而实现人员的本土化。
(3)管理本土化。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成熟的管理模式,但在面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时,也不得不改进,使其更适应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使得每位员工都能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雇用本土化的管理人员,来管理本土化的员工,这样,相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使得沟通更为顺畅,管理也得以顺利实施。
(4)营销方式本土化。环境的变化是影响营销方式的一个关键因素。营销方式要根据环境的主要变量变化而变化。营销方式要符合当地的政策法规环境,要迎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5)产品制造的本土化。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其核心产品,而这种产品必须适应一定的市场需求,具有本土市场的特色。正是这种本土化的特色,才使得产品具有竞争力,才会比竞争对手更加吸引消费者,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6)研发本土化。使得企业更加能够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享有相关政策的鼓励与优惠,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人才、资金和技术。
三、案例分析:麦当劳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将国际化战略与本土化手段结合起来,融合两者的各自优势,发挥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如图3)。在制定企业的宗旨、目标和政策上具有国际化思维,在企业组织的结构、分工和协调上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思考,在企业文化上具有本土化特色。麦当劳公司就成功地结合了两者。
麦当劳经过60余年的发展,现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开发了5000多家分店,从全球份额来看,麦当劳一直是这个领域的最具实力的竞争者,同时,在美国以外的市场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几乎占到了公司收益的一半。麦当劳采取了全球一致的标准化服务,统一商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信贷、统一核算、统一经营方针、统一广告宣传、统一销售价格和统一服务等10条措施。麦当劳总部对于整个麦当劳系统而言,承担着管理、系统开发、开发新产品和改进服务、加盟店后勤保障、财务和金融、教育和指导、总销和获取信息等8大主要职能。麦当劳通过连锁(加盟)经营方式实现了管理思想、经营思想和服务思想等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标准化,以此完成麦当劳的国际化进程。
但是另一方面,麦当劳也注意到了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变化,尤其是它为了满足当地的口味,在菜单中增加了一些食品。在中国,添加了很多鸡类食品,如鸡腿汉堡、鸡翅等产品,符合了中国人喜欢吃鸡肉的习惯。
不管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均是指一个企业进入到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市场环境中对自身适应性的一种调节。一个企业的本土化策略是其国际化策略的一个部分,这是站在不同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国际化,就没有本土化;同时本土化又是国际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土化,应当是一个立足当前、因地制宜的观念。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中,企业做好本土化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参考文献:
1.PaulW.Beamish,AllenMorrison,PhilipM.Rosenzweig.InternationalManagement:TextandCases.McGraw-Hill,2000.
[关键词]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一、体育营销的内涵
完整的体育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形态: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借助体育主题和资源进行的市场营销。所谓体育实体,指自身拥有体育资源的赛事、组织机构、团体等,譬如足球、篮球联赛,体育赛事组织者,体育俱乐部等。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是这些资源所有方针对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资源而进行的市场营销行为,企业的体育营销,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想要取得成功的效果,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体育营销策略必须与整体的市场战略相吻合。偏离企业整体策略而实施的体育营销,结果往往是资源的浪费。不同的体育资源具有不同的市场针对性,因此,体育资源的选择及其相对于企业战略的价值的评估,也是取得成功的重点。在获得体育资源所赋予的权益后,需要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营销的完整效果。
体育实体的营销提升体育资源的价值,促进着其在社会、商业环境中的形象和影响,也使其成为值得企业去借助的营销资源,同时,体育实体的市场营销在推动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与这些体育资源相联结的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体育实体的营销与企业体育营销之间这种种微妙关系相结合,便促成了体育与企业之间的整合体育营销。
二、品牌国际化的国内外企业现状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推出国际化的品牌,并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在国际上,列世界10大品牌之首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品牌建设的成功与体育营销密不可分。从1907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开始赞助美国的棒球比赛,从1985年第一期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赞助计划起一直是这一计划的核心成员,它还是国际足球联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以及其他许多国际和美国体育组织和赛事的热心赞助者。韩国的三星集团也可谓是体育营销的典范,其品牌的提升几乎完全来自于体育营销。“TOP计划可以说是三星体育营销的最高策略,通过它,三星使其品牌价值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第34位,品牌价值高达83亿美元,成为该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提升最高的品牌。”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成为必然。又由于我国国际体育顶级赛事承办的增加,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提供了良机。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企业牵手体育赛事,希望通过体育营销方式开始其品牌国际化道路。联想集团2004年3月26日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第6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这也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海尔集团电脑冠名澳大利亚老牌篮球队墨尔本老虎队,同时聘请该队著名球星担任海尔笔记本电脑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举动成为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大手笔,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开创了先河;但是,体育营销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营销网络还是资金实力,以及营销战略都难以与国外大公司相提并论。
三、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资源的商业管理、运营水平偏低
作为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资源,若其拥有和开发者不能很好地在各方面实施整体开发,其价值当然无法得到体现,故而也无法协助企业良好地实现体育营销策略。甚至有可能由于无法满足企业对价值的需求,而根本形成不了市场吸引力。除了2008北京奥运以外,无论是国内的体育赛事、团队、或运动明星个人,都一定程度地为之困扰。2005年中超足球联赛的“无冠名”现象,正是这一问题最典型的体现。在世界范围,无论是世界杯、奥运会等全球的大型赛事,还是英超、意甲、NBA等顶尖的区域赛事,能够做到长足的飞跃,都离不开电视媒体的发展和支撑。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与体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更大规模的媒体效益,而电视媒体仍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在电视媒体无法展现体育资源有效的曝光和价值的情况下,体育营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最佳效果。
2.缺乏体育营销价值的评估依据
如何准确地评估一项体育资源的营销价值,这即使在国际上都还是一个有些难度的话题。在国内,对体育赞助等模式的营销价值的评估,可以说还处于一个接近空白的状态。除了近两年出现的一些按照国际模式制作的媒体和调研数据,在体育营销当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参考和依赖的量化信息。这种情况下,体育资源所有者难以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来体现资源的价值;而营销企业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赌博性,对营销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也缺乏有效、科学的分析。
3.体育营销人才的缺乏
国内体育营销市场存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据北京奥组委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中,其对专业体育管理、营销人才的缺口达3000余名,而全国同类人才的缺口超过万名。到2008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3万。目前,国内具有高级、海外专业背景的体育产业人才仅能以百位计算。这相对于日渐火热的体育市场,可谓是杯水车薪。
4.对体育资源整合不足
体育营销属于一种整合营销。既然是整合,就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及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策略目的。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足。赞助一个体育项目的企业往往在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权益等静态资源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动态资源,即体育项目所有方自身进行的市场营销资源的整合。举例而言,英超的曼联是世界第一大足球俱乐部,沃达丰成为其主赞助商可以获得强有力的静态资源。按理说沃达丰应该知足了,可事实上不然:在曼联俱乐部面向全球实施的“OneUnited”推广计划中,为满足沃达丰的营销要求而做的工作占了很大篇幅。这是充分调动体育资源的能动性而获得最大化营销利益的一个范例,遗憾的是在国内鲜有所见。5.缺乏长期的体育营销战略
当国际品牌把大型的体育项目纳人体育营销战略,成为品牌建设的有机部分并提前几年开始筹划时,我们的企业大多关心的仍是一时的知名度和销售目标。在一些表面的细节上,如赞助合同的期限,国际品牌对体育项目的赞助期限,少则三五年,多的甚至超过十年,而国内企业更倾向于一年一签的模式。进行体育营销的一些企业带有一种不成熟的心态:把体育简单地作为实现其短期目标的一种传播介质,而非一种市场策略资源。这种营销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市场策略的实现,还是对于体育资源的长期发展,都是一种不利的行为。
四、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的对策与建议
1.加深对体育营销的价值认识
企业开展体育营销的出发点是要借助体育建立和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通过把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融入到企业及其品牌当中,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其品牌产生认同。世界许多知名企业正是基于对体育营销价值的深刻认识成功地通过体育营销树立起了其全球性的品牌形象。国内企业虽然也开始意识到了体育营销的巨大魅力,对体育营销日益热情和敏感,但在营销的认识上还不到位,在营销的策略上尚显稚嫩,在营销的运作模式上也还欠成熟。
2.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创新体育营销组合策略
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体育营销的风险性。面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体育营销组合创新。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千年的营销手段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需要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确定某个组织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设计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方案以满足这些市场的需要。”整合体育营销既要善于选择先进的有穿透力的媒体,要有超前的震撼力的策划或广告创意,让体育精神和现代化的产品完美结合,使消费者和广大受众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企业理念,进而达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3.坚持长期性、系统性、文化性
毋庸置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单通过支持一二次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是无法进行核心“价值传递”的,必须是在与自己产品相对应的运动领域内,找到该项运动与产品的内在结合点,长期持续地投放下去,才有可能形成效果。它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战略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文化性是体育营销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产品的核心利益是身体健康、社交互动、消遣娱乐、家庭和睦、追求知识、审美和消除生活乏味等等。因此,体育产品所提供的核心利益具有无形性、动态性,消费者感受的经验性和主观性。而企业体育营销只有体现出适合各种文化层次、各种审美情趣、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需要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人们广泛地参与。体育营销究其实质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精神生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宝亮:体育营销决战中国[N].中国经济导报,2001-07-26
[2]吴军磊:体育营销中的品牌决定论[Z].中国营销传播网,2004
[3]张华鑫田坤: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J].体育科学,2005,25(4):13~17
论文摘要:文化的形成和培养,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因此,反思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必要。企业文化虽然有精神因素,但绝不等同于企业精神。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多停留于精神层面,注重文化的表象,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内涵。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要用适合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很低级的阶段,企业文化理论对中国企业最大的贡献就是指明了文化与管理结合的融合方向。
十多年前我曾做过一些企业文化方面的研究。1992年撰写的企业文化论文获得了四川省的二等奖。多少经历了企业文化从冷到热,又从热到冷的过程。在经济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反思企业文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企业文化何尝又不是如此。现在女大十八变,回头来审视一下,当时对她的打扮得体吗?
许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或涂脂或抹粉地打扮过“企业文化”这个“小姑娘”。各种各样的定义就多达180多种。魏杰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H.Schein)则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我本人则更倾向于一种简单化的表述。即企业文化是长期凝结在企业内部,共同自觉遵守的观念和行为的总和(一些英文原文如此描述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 refers to a company’s values,beliefs,business principles, traditions, ways of operating, and internal work environment.)。
20世纪80年代,从威廉·大内、特雷斯·迪尔到艾兰·肯尼迪,他们都观察到了日本企业异于西方企业的崛起。如丰田公司“三位一体”的理念支撑着TOYOTA成为了世界性的汽车公司。令人惊奇的是,这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许多学者已经意识认这种差异背后的东西,是一场足以颠覆传统理论的管理革命!人们的视线已经从“经济人”、“机器人”的转向了“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文化的理念开始与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融合,已经使管理重点从内部管理转向战略管理,从单一管理走向综合管理。
明白了企业文化的基础概念,还不见得懂得它对构建企业百年基业的重要意义。沙因将组织文化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人工制品(Artifacts)。人工制品是那些外显的文化产品,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如制服),但却不易被理解。
2.信仰与价值(Espoused Values)。藏于人工制品之下的便是组织的“信仰与价值”,它们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哲学。
3.基本隐性假设与价值(Basic Assumptions and Values)。组织文化的核心或精华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规范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出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然而,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才得以理解每一个具体组织事件为什么会以特定的形式发生。这些基本隐性假设存在于人们的自然属性、人际关系与活动、现实与事实之中。
今天,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文化的形成和培养,最终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它是一个优秀企业区别其它企业的无法模仿和复制的主要标识,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逻辑思维和实证主义的优势,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迅速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一大批欧美企业迅速调整思路,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西方企业文化。
或许角色的转换,差异的弱化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企业,你开始发现聚焦变得模糊了。一些世界一流企业兼备了东西方文化混合特征,已经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如韩国的三星,其文化理念中既强调企业及员工的社会责任,又非常重视开放思维和创造力。三星2007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超过它的老师——日本索尼公司。我无意比较两家公司企业文化的优劣,但三星公司企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西方和东方、文化和管理的融合,我相信是经济全球化、文化综合化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回顾,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动机和趋势,重新构建新经济时代下的中国企业文化。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国外很多好东西拿到中国就走样了,不灵了。企业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现实,又一次印证了他的先见之明。
一直有人认为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例证是铁人精神和鞍钢宪法。但我想说,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准确的定义应该归并于企业精神范畴,与当今之企业文化理念是不能等同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现代企业基本没有出现过企业文化。
90年代初,企业文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各地掀起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多数企业都跟风提炼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最后基本都演变成了一种企业的文化运动。当时我代表企业参加了四川泸州的一次企业文化研讨会,一些豪言壮语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压力变动力”(一家当地制造液压产品的企业精神)。而今,绝大多数企业基本荡然无存。“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种空洞无物的高谈阔论实在是苍白得很。
贴标语、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曾经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做法。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基本退烧。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病急乱投医。这种肤浅其实也是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通病。
我们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表象,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符号是本,观念才是源。而观念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观点、原则和方式,它深深扎根于员工心中,并体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个高喊创新,实际上却有错必纠的文化氛围怎么可能实现新产品研发?一个等级森严、行政命令一统天下的企业怎么可能实现资源要素的正常流动?
有不少人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脱离了企业管理本身。在一段时间,中国很多事情都与文化挂上了勾,出现了一种泛文化现象。什么酒文化、舞文化、苹果文化、狗文化、三寸金莲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过多地将企业文化停留在精神层面,而脱离了实体组织。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而存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契合组织的基本使命——盈利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否则,只能称之为精神的异化。它的泛滥和空洞曾经主宰了中国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
前面我曾经提到了文化的融合。但融合绝不等于简单相加,一定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文化的批判性创新,这是我的基本观点。尽管儒家文化的积极性因素很多,如重视感情、强调稳重,但缺乏创新,依赖关系的文化特征却将我们的社会资本发展的空间变小。很多津津乐道于“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企业,在跨地区、跨国时被压缩、被击败就在所难免。这样的例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看到。
所以要区分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要用适合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
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被公认为世界奇迹。萧灼基教授预计还将保持8%~10%的增长率。但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水平。而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与西方社会工业化后期相联系的,它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因此,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战略分析和设计,提炼出独特的足以支撑企业所有行动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我们的管理还停留于比较粗放,比较原始的阶段。管理科学和经济原理的许多知识,例如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等许多内容需要恶补。而蓝海战略、战略地图、六西格玛、长尾理论等又已经在西方风起云涌。我们甚至还没有完全从“经济人”阶段发育成熟,怎么可能在企业的核心层面寻求文化的因素呢?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方式看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企业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075-02
文化作为一种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除了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较量以外,也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比拼上。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要求。不仅国家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支撑,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企业文化作为引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重要。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创造中所形成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二是精神文化。我们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区分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二、企业文化含义及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信念和认知。它集中地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括为五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在哲学著作中,马克思把广义的文化理解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偶尔使用。
企业文化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独特性,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经营理念和管理传统,这是企业文化之间相互区分的显著特征。第二,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主要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方面。每一种企业文化都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并对其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第三,继承性,任何企业文化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必然与之前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第四,整体性,企业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积极引导员工将个人理想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是追求企业整体优势的基本途径。第五,创新性,创新是国家、民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人类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第六,人本性,归根结底,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其本质内容是追求人的理想、实现人的价值。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就是指企业文化对领导者和员工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它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即我们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它是带领企业良好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其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企业中的成员,也就是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问题。它是公司发展是否良好有序的有效保障。第三,企业文化具有凝聚的作用。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中发挥一种强大的向心力,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团体意识,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推动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和行为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行事规则的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是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四、我国的企业文化面面观及反思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面对残酷的挑战和竞争,我国的各类企业也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其中有优秀的文化,也有另类的文化。例如海尔的文化战略系统和品牌文化,其中的文化战略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企业内部系统,用海尔的核心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二是企业外部系统,用海尔的营销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三是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用海尔的战略理念,仅仅关注并跟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而品牌文化中包含五大意识:质量意识――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市场意识――品牌无国界、用户意识――用户永远是对的、品牌意识――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服务意识――星级服务。“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是海尔的企业口号。这个核心价值观的中心思想就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整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此外许多私企组织员工旅游或一些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不仅缓解了员工的日常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更可以锻炼员工的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包括上岗前的员工培训和动员,不仅给员工指出了日后工作的方向也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但与此同时,许多另类的企业文化也渐渐闯入大众的视野,例如亨氏联合有限公司安排了一个很特别的培训――上厕所的培训,培训员工如何上厕所大小便,还要签名确认是自愿培训;还有一些企业的“骂人”文化、“员工打鸡血”文化、“体罚下跪”文化、“裸奔”文化等等。对于这些企业文化,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它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但是如此的企业文化确实很另类,有些甚至有损员工的尊严和人格,如此的企业文化是我们需要的吗?是应该提倡的吗?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吗?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文化目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很多领导者并不明白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将眼光放在企业经营的战略高度,只是为了赶时髦、凸显特性、炒作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喊几句口号,贴几句标语组织员工做一些惊世骇俗的活动,不仅达不到培养优秀员工、激发员工潜能、培养团体意识的作用,还导致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二是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较低。企业文化应该是整体员工所普遍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或经营理念,但是很多企业文化都是“老板式”的文化,部分员工并不接受也不认同,只是迫于无奈随声附和,这不仅不能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碍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五、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根据以上总结的企业文化问题,我国建设企业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最终是靠每个员工的共同的努力,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只有实现了人的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只有使每个员工真正意识到自己是这个企业团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
第二,为避免企业文化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缺陷,应该加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增加了文化生活的课本,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足以体现我国教育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而我国企业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教育的节奏,响应国家的号召,对企业员工进行深刻的文化教育,使员工树立企业文化的意识,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深化企业文化的实质,同时,这也需要企业领导者的不断学习和研究,只有领导者和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铸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发展企业文化。
第三,发展企业文化还要坚持不断创新。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必须突破陈旧的思想,转变惯性的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为企业注入新元素、激发新能量。徐冠华先生在其《大力构建创新文化环境》一文中曾提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我们都知道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我们的具体行动中,要不断提出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才有可能在思想上、文化上有所造诣,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知识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的力量,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精神的力量,它决定着企业在未来的道路上能走多远,我们要将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和带动,才能使企业的发展生机勃勃而持久不败。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转型期,将会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的文化教育、文化建设既重要又紧迫,不断发展的文化,不断创新的文化必然是社会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良方。
参考文献:
[1]王吉鹏.企业文化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常智山.塑造企业文化的12大方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一种务实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一种企业文化[1]。对于生产企业来讲,精细化管理的“精”就是指企业文化精神、技术精华、质量精髓、营销精品等;精细化管理的“细”就是指把市场和客户需要求进行细分,把企业内部职能岗位进行定位、并明确责任,把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层落实,把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成本费用进行细算等。旨在营造具有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质量精品的产品体系,市场细分的营销渠道的一个精细化管理型的生产企业。
2以企业执行力规范部门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生产企业精细化管理涉及每一个指令、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与市场销售业绩。因此,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进行管理上的统筹兼顾,分层实施,才会在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强化部门精细意识,转变职员思想理念
从当前生产企业现状来看,最缺乏的便是执行。强化部门精细化意识的过程就是与粗放懒散的作风和人的意志力较量的过程,也就是增强和管理执行力的过程。以符合实际,激发员工自主性的管理理念、机制来改变人的惰性,使人深入到生产一线去指导服务,对制度严格执行,对过程严格控制,使每一环节层层落实,管理与技术方法不断改进,产品精益求精。同时,还需要转变职员思想理念。多数职员对精细化管理不屑一顾,目光狭隘,认识不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优势好处,缺乏对细节的关注与完美的追求。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求员工树立一种执着地追去细节,并对完美永不满足。因此,生产企业应建立一种系统的精细化管理的学习模式,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全局性的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防止员工思想僵化,进行生产管理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并抓好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管理技术上不断向精细化管理推进。
2.2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运作机制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是企业下达精细化管理理念并使下属部门执行的一个重要的基准[2]。多数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思想观念都是长期产业发展而形成的,只能暂时满足企业运行与经营。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可使部门更具有执行力,使原有的办事程序、工作方法得到改善,并随着时展而不断深入细化、创新和完善,从而达到从粗到细,从细到精。同时,科学的精细化管理运作机制是有效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平台。生产企业具有生产技术复杂、工艺流程多、安全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精细化的管理运作机制能夯实在生产一线制度管理的步伐,形成坚实的管理系统基础,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一点到线、以线到面,系统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精细的工作目标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阶段地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进而进行客观评价,并进行反馈整改方案,以使流程进一步改善提高。
2.3注重部门细则落实,实现精细管理层次化
部门细则落实就是指企业部门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工作质量标准与考核评价真正落实到每个人、每个流程、每道工序、每次操作的工作过程中去。为此,要真正让每个职员掌握其精细管理的内涵,懂得如何管理到位,并懂得一套责任标准去衡量,去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在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的情况下,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准则去分层落实,真正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受益者、支持者、推动者和落实者。
2.4招贤任贤,实现精细化管理创新
创新是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这需要人才来支撑。因此企业要广招贤任贤,培养一大批技术能力强、业务能力精、人才素质高的职工去贯彻、去执行就习惯管理的重难点,并通过培训使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带到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作为生产企业,除了要围绕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精细化外,还要以先进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精细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保持活力,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营销;中小企业;文化差异
市场营销对于提高企业营销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胜具有重要作用。而国际市场营销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文化差异的内涵
文化主要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创造累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在某个地区或国家对人们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对该地区之外的人们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即不同社会的文化具有差异性。文化差异则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活动中的促销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等企业国际营销决策方面都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掌握并且运用文化差异是企业顺利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2.文化差异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2.1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对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集中民间资本拉动内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新增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问题,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直在国内进行市场开拓和发展,很少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而且由于政策、汇率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市场的决定。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激烈竞争环境已经形成,同时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使国际市场营销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走出国门,直接地引进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才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2.2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市场营销是跨国界的商务活动,其主要特点有国际性、差异性和多国性等,使得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跨国界进行商务活动会面临着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即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带来了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不同。各国文化的差异是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实行差异化营销的重要原因。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中,一些语言不同造成的困扰、异国消费者行为的差异、其他民族的排他性、不同的审美倾向等文化差异影响,中小企业要认识到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看到自身在各国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一些机遇,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各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如果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使文化成为市场交易的壁垒。那么对中小企业而言,即使价格再实惠,产品种类再多,如果忽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3.文化差异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具体体现
3.1语言文字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对于同一个词语,不同的国际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我国的“大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市场倍受青睐,但在打入欧美市场时却无人问津,因为东南亚大多数人把大象看作吉祥与幸运的象征,而在欧美国家,大象却是蠢笨的化身。所以企业进行跨国营销必然要熟悉目标国家语言和文字,与各国的政府、顾客、中间商、传媒等各个方面进行沟通,不能正确理解目标国家的语言文字就会产生沟通障碍,营销就难以达到目标。
3.2风俗习惯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包括很多内容,一国的饮食结构、交往方式、图案和颜色的偏好、对某些动植物的好恶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和礼节都属于风俗习惯的范畴。比如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相对不多,他们崇尚享受,乐于贷款消费,拥有丰富的消费品;中国人喜欢将钱存起来,大多具有传统的节俭习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风俗和习惯,这对于各个国家的消费嗜好、消费方式、购买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营销人员在他国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要认识到存在哪些禁忌,尊重这些禁忌,并在开展营销中避开因为这些禁忌给消费者造成的误解。比如穆斯林是禁止饮酒的,所以无论是法国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还是德国的啤酒,在穆斯林国家都没有市场。
3.3方面存在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宗教属于文化中深层的东西,对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有深刻影响。比如对中东一些国家进行大宗的猪肉贸易显然是不可行的。可见,在市场营销方面,会影响着人们的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而且宗教组织也是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他们是重要的团体购买者,同时也对其教徒的购买决策起着引导作用。企业如果忽视宗教对营销的影响,结果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圣诞节在欧美国家也意味着购物节,许多厂商借此机会竞相促销。
4.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商务活动,而活动的核心则是市场营销。因此,中小企业的营销人员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尊重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采取更有力的市场营销策略。(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预算管理;问题;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引言
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围绕预算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旨在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它对明确企业预算经营目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控制日常经营活动、评价实际工作业绩等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收益的管理方法之一。目前虽然不少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也逐步对预算管理加以重视,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人力有限,预算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通过研究探讨中小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现状
现实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形势下滑,从而对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预算制定脱离公司发展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预算管理应与公司战略目标挂钩,使其从属于战略管理,而不是简单的进行预测。但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很难脱离本位主义的影响,通常会站在自身短期利益的基础上来考虑企业预算的编制,为了完成当年的考核目标,通过放弃新产品的研发,减少新设备的投入等方式,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预算管理背离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二)预算管理等同于财务行为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普遍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但预算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现,包含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项目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其他部门去编制预算。因此,只有明确企业内各部门自身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才能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三)预算执行过程中重编制轻执行
不少中小企业预算部门认为自身主要工作就是制定预算方案,方案的执行则是执行部门的事情,于是预算部门在执行环节便出现脱节现象,预算缺乏了制定者的参与和监督,必然会导致执行力的下降。此外,由于预算在制定过程中不严谨,导致预算方案出现过严或过宽的情况,预算与实际严重脱离,使得预算在执行时难以按方案执行。即使预算方案制定较为完善,由于领导者经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调整预算,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预算权威性的降低,使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下降,作用无法发挥,企业上下对于预算执行会越来越不重视。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预算管理在中小企业内部的失效。
(四)预算考核评价体系机制不完善
由于大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感情用人现象,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对他们执行奖惩时常常掺杂个人情感,使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种结果必然导致预算考核事倍功半。此外,中小企业管理者大多数只重视财务指标考核,而不重视非财务指标考核。某些情况下,企业的盈利状况虽达到了预算数,甚至有很大的突破,但也许是受到宏观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产品销售价格猛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若分析发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一些非财务指标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就不能盲目乐观。不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考核,可能会使企业认识不到自身问题,丧失发展机遇。
三、中小企业优化预算管理的对策
通过对中小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中小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水平亟需提高,从而加强竞争力。
(一)确立以公司战略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新理念
中小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前,应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并以此决定预算管理的模式,只有这样预算管理才能避免盲目性。企业预算管理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按照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企业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和落实,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战略决定行动,行动体现战略的良好格局,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预算执行监督过程,重视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
为保证预算管理规范有效地执行,强化对预算的保障作用,中小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实施预算的组织机构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还应采取有力的监督手段和保障措施。企业应设立独立的预算部全面负责预算管理工作,负责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事务,重视与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对企业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审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使总预算与分预算达成一致。此外,由于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预算部应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动进行预算调整,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决策部门,客观、真实地反映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及时进行比较和纠偏。
(三)建立和完善预算考评机制
预算的执行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考评制度以及是否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否则,即使有符合实际的财务预算,也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因此,中小企业应建立一整套严格的预算考核、评价、奖惩制度,从而有利于正确评价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的责任制度离不开工作业绩的考核,在此过程中要重视财务指标考核与非财务指标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企业的工资总额挂钩,与责任部门的领导和责任个人的收入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顺利地完成预算任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脚踏实地做好预算管理与控制,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的持续化与高效性,确保企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沱牌酒,国际化,现状,SWOT分析
1.沱牌酒业的现状
沱牌酒业现已具备年产销沱牌系列酒2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中国最大的白酒制造企业之一。并形成了高、中、低档兼有,高、中、低度结合的产品结构新格局,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并正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沱牌曲酒是中国低端白酒强势第一品牌。从1997年至今销量连续9年入围全国白酒品牌前十强。由于税收的影响和中高端产品销量的规模性缺失,其与中国传统名优白酒品牌相比处于绝对劣势。其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而五粮液却是49%,茅台更高达71%。论文参考。沱牌酒80%集中于西南,中原,华北以及东北市场,70%销售来自于中低档产品这两个现实对沱牌酒业寻找新的市场,整合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沱牌酒业推行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
2.1. 沱牌酒业推行国际化战略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分析
沱牌酒业地处四川盆地,四季分明,气候湿润,环境优雅,青山绿水,具有酿酒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沱牌酒业拥有中国首个国家酿酒工业生态园,将生态概念植根于品牌中。
企业技术先进,改进并应用了隔排双轮底工艺,应用了加泥发酵及夹泥发酵工艺、回双轮底糟发酵工艺、糟醅翻酵工艺等特殊工艺,其浓香型曲酒生产技术不断完善。 沱牌酒业借力川酒整体优势,“六朵金花”其心协力,团结互助,共同攻克中国白酒业共性的核心问题,技术优势明显。
基酒储备优势巨大,但却占用了巨大的资金金额。公司司近两年销售收入在8亿元左右,而存货却高达11个亿,远远高于同行业水平。公司销售面临困难,销售目标过高,激励效果不明显。
2.2.沱牌酒业推行国际化战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酿酒行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而压力正是转型的机遇。沱牌酒业以责任为重,抢抓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增添动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增加了沱牌就出口的机遇。世界文化也不断交融,中国的白酒文化被广泛接受并受到重视。
但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和运输成本的增加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进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降低。论文参考。国内白酒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在经营实力、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外国酒业公司的行业渗透都将将影响向海外扩张的步伐。销售数据明显显示,沱牌酒业短期走势过强,补跌压力大。
3.沱牌酒业国际化的策略
3.1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准确。
对产品定位的计划和实施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受市场定位指导。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目标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在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之前首先要做好国际市场调研。沱牌酒业应更多地以国际化的思维寻求改进国内生产工艺的技术,从而使中国白酒口感更适合国外消费者,在达到口感认同的过程中提高沱牌酒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沱牌酒业的沱牌曲酒可继续实行渗透定价策略,走低端市场。亦可寻求适当的营销策略使舍得品牌得以重新塑造,从而将其再次打入高端市场,取得预期目标。
3.2重视消费文化的营建
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要形成国际品牌,应以文化输出为前提。在不通的国家中加入不通的元素与中国元素紧密结合。即在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做到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深刻发掘白酒蕴含的文化精髓,然后以恰当的方式加以传播。在文化营销方面,沱牌酒业应在企业的品牌中融入中国元素,利用四川省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发挥其优势。射洪县亦为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故里,具有一定的历史名人效应。沱牌酒业亦可利用中华侏罗纪公园和遂宁死海等旅游圣地,制造营销事件,宣传推广旗下品牌。
3.3 促进品牌国际化,提升品牌附加价值
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消费这对产品的全部体验。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差别并不大,品牌能给人以心理暗示,注重消费者的情感和精神寄托。品牌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打开商品销路、占领市场的重要竞争手段。在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关注品牌的翻译和情感定位,以全球化的思维重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打入国际市场。
3.3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建设营销渠道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企业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高水平地运用国际市场的资本、人才等经济资源。尤其是在企业初始进入某一海外市场,尚不具备顺利运作的条件时,建立战略联盟将很有必要。企业可与国际巨头联姻,借助国际巨头销售渠道,建立企业联谊会制度以相互传递经济信息。加快企业海外子公司销售当地化,资本当地化,管理当地化,研究与开发当地化的进程,有助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国际化经营。论文参考。
4.结论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沱牌酒业选择国际化战略无疑是顺从了经济趋势。沱牌酒业想要弄潮于经济之海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沱牌酒业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企业短期和长期规划,逐步实现沱牌酒国际化,为中国白酒国际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1.张宁馨,利用中国元素打造强势品牌,《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2月号上(总第362期)
2.杨柳,白酒产业的路径选择,《酿酒科技》,2009年第2期(总第176期)
3. 李家明、庄福明、马朝辉、郎勇金、邓福兵,多种工艺在沱牌酒生产中的应用,《酿酒科技》,2009年第5期(总第197期)
4.张家清、刘杜若,中国白酒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2月中旬刊(总第53期)
工程项目管理形成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接触项目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首先论文从原西德和日本传入我国。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已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此后由于外资项目的增加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我国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的项目,必须按国际惯例实行项目管理,这进一步加速了项目管理理论在我论文国的推广应用,也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进一步的改革。
鲁布改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行贷款,并按其规定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和项目管理的工程。以此为契机,我国首先在施工企业中推行项目管理,1987年在全国推行项目法施工,目的是建立在施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体制。8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我国继而推行了招标承包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论文、工程建设监理制等。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了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注册估价师的考试,凡通过考试的,可获得执业资格。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是一次性管理。这是项目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决定了项目管理也是一次性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很难有纠正机会。
2.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论文由整理提供idi-language:AR-SA">论文项目的生命期是一个有机的成长过程。项目的各个阶段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相互衔接,不可间断。这就决定了项目管理应该是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3.项目管理是一种约束力很强的管理。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特征其明显的目标和时间限制、既定的功能要求以及质量标准和预算额度,决定了项目管理约束条件的约束强度比其他管理更高。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于项目管理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合理应用而又不超越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完成既定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规章,但仍没有一个在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范围的指导性实施准则。目前我国建筑市场比较混乱,项论文目管理很不规范,“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普遍。
2.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可行性研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工程项目在建设投资决策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是保证工程项目以最小的投资耗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科学手段,也是保证工程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建设上可行的科学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的许多投资项目都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项目匆匆上马,盲目投资,这样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可能埋下质量隐患。
3.对实行建设监理的必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我国推行的建设监理,就是国际上通行的由项目管理公司或咨询工程师代业主进行的项目管理。目前国内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法人不肯放“权”,没有充分利用监理和咨询机构,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工程咨询业欠发论文达,管理不规范,没有真正成为专业管理的内行。
4.项目管理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由于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到1991年才成立全国性的项目管理研究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正式发行的项目管理专业刊物,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也相对落后。目前我国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和资质认定工作多偏重于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方面,忽视了对业主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质认定。
四、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1.项目管理国际化。项目管理国际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越来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现在不仅是一些大型项目,论文由整理提供
/eWebEditor_new/">连一些中小型项目要素都呈国际化趋势。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行业壁垒下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就工程建设领域而言,外资利用将会进一步增加,海外建设市场也会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国际工程将会进一步增加。从工程项目管理角度看,这意味着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融资、工程招标、合同管理论文等均要求国际化和国际惯例接轨。
2.项目管理信息化。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应用性强,很有发展潜力。目前人们把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益大大提高,并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用Internet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促进了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
3.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管理。项论文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成为一个职业。在现代社会中,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项目管理已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已探索出许多比较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
4.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在现代社会中,项目管理越来越趋向社会化。将整个项目管理任务以合同的形式委托出去,让专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这是项目管理的一大趋势,最典型的是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广建设项目监理制度,这是建设工程管理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五、加入WTO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1.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工程建设领域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的框架,但还不能适应加入WTO的需要,需继续完善,形成完备的法规。另外,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工程投资体系应进一步改革,项目法人的主导论文由整理提供
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论文地位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应退出经营性项目的投资,使项目法人真正成为责任主体,并由其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3.工程咨询业有待发展,管理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应主要负责工程项目资金的筹划、项目组织和项目决策。而项目管理应由项目法人委托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去承担,应充分利用咨询和中介机构。
4.工程建设企业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高。当今工程项目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国际化,这就要求国际化的项目管理。而我国的建设企业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是目前的一个普遍现象,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以增强竞争能力。
5.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制度要作进一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