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外博士论文

时间:2023-03-13 11:04:45

导语:在国外博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致谢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第2篇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此前英国媒体曾经报道,英国驻美国华盛顿大使斯恩瓦德曾帮助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斯恩瓦德方面于4月2日对此正式予以否认。

据法新社4月2日消息,英国外交部确认斯恩瓦德确实在赛义夫留学伦敦经济学院(LSE)期间与其见过面,但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撰写赛义夫的博士论文。

英国《每日邮报》此前援引LSE消息人士的话称,斯恩瓦德对赛义夫的研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对赛义夫的作品提供过“积极的协助”。不过,该消息人士也表示,这种协助是非正式的,而且是合法的。

赛义夫在2003年获得LSE的哲学、政治和社会价值的硕士学位,2008年又获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

据报道,受到此次“论文风波”的影响,LSE正展开相关调查,该校已成立独立调查部门,调查该校与卡扎菲政府之间的关系。而就在上月,校长霍华德戴维斯因与卡扎菲的特殊关系而被迫辞职,他承认接受了赛义夫提供的30万英镑资金。

第3篇

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使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

现年51岁的汪晖为江苏扬州人,先后从扬州师院和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在《反抗绝望》的序言中,汪晖称,该书写于1986年至1987年间,1988年4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1990年、1991年先后出版两次,2000年经修订后作为“回望鲁迅”丛书再次出版。王彬彬所依据的就是2000年版。

“鲁迅研究是我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这一点至今对我仍很重要。”汪晖在新版序言中这样写道。正是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在鲁迅研究领域,《反抗绝望》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经常出现在中文系教师开给学生的书单中。

王彬彬表示,他和汪晖并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和接触,发现汪晖著作中问题的过程也颇为意外。“学生做论文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反抗绝望》,我觉得有必要看一看,否则指导学生不方便,于是在去年暑假期间看的,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他还说,去年10月份,他就把《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投给了《文艺研究》,编辑部非常谨慎,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

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中国意识的危机》等5部中外专著。

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

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将他人论述的次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话登场。

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一段话中,这几句剽自这一页,另几句袭自离得很远的一页,然后作为自己的话示人。

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

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

汪晖 希望学术界自己来澄清

24日,记者给汪晖发短信联系采访,汪晖回复短信说:“我在国外,现在是深夜。有朋友来信说及此事。我没有看到文章,手头也没有20年前的著作。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 而清华大学中文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系里已有部分教师知晓此事,但几名领导均出差在外,无法接受采访。该工作人员称,汪晖今年1月赴美,目前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的责任编辑张小姐昨天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她说,《文艺研究》不过是一个平台,他们现在不便发表看法。

钱理群引文不规范不同于剽窃

昨天,针对汪晖被指博士论文存在抄袭一事,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表示,他和汪晖向来走得比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所以对《反抗绝望》的成书过程比较清楚。该书的核心观点,即“反抗绝望”概念的提出,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立得住的,这为解读鲁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汪晖以及该书对于鲁迅研究都是有贡献的,“贡献是大是小可以讨论,但这种贡献不容否定”。

第4篇

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大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038

国内刊号:21-1060/H

邮发代号:8-2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

卢贾宁对中国研究情有独钟,精通汉语和蒙古语。他的副博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与中国相关,分别是《1911-1919年俄蒙关系中的中国》(1984)、《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蒙古与中国教1994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俄关系史、中国外交史以及当代中俄关系等。

对中俄关系史的深入研究,让卢贾宁对当代中俄关系的观察更有历史厚度和深度,对未来的判断也更显战略眼光。他不仅在俄罗斯国内媒体上非常活跃,也是很多中国媒体的常客。他不断为中俄关系及中国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是当代俄罗斯为数不多的能自由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中国问题专家。

卢贾宁非常赞赏中国当前发展成就,在此基础上,他对当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对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2010年11月18日卢贾宁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就明确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关系,尤其是两国政治关系,现在处在最高发展水平”。他非常看重中俄关系的战略意义,认为俄中巩固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使双方能够“更具信心、更得心应手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他还认为,从地缘政治和地区政策方面看,俄中合作对捍卫各自国家的利益非常重要。

对于中俄两国未来经济贸易合作的方向,卢贾宁尤其看重中俄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他认为,由于欧洲需求日益下降,亚洲需求增长,俄罗斯开始推行亚洲大能源政策,而中国则成为俄罗斯能源进入亚洲的“窗口”。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卢贾宁对此评论说,随着中俄原油管道这条能源“桥梁”的开通,中国将成为俄罗斯向亚洲出口能源的通道。他说:“中俄石油管道的开通不仅仅将促进两国的石油合作,也将推动两国其他能源领域的合作,包括核能合作、新能源设备生产合作,也包括在中国和俄罗斯境内建设炼油厂、研发新的能源工艺等。”

除了建议加强经贸合作,卢贾宁也非常看重中俄间的人文交流。对于中俄双方近年来互办“语言年”,他认为,这是两国人文合作的组成部分,不只是政府行为,更是民间外交取得的成绩。他说,“汉语年”有助于中国在俄树立更为正面的国家形象,如今在俄罗斯,中文已成为除英文外最炙手可热的外语,很多人都开始对汉语感兴趣。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卢贾宁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他指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贡献非常大。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军队的大部分力量。同时,中国在与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认为,中国对日作战是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战场也是二战亚洲地区的主战场,中国军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英勇抵抗,是二战亚洲战场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第6篇

关键词: 学业自我概念 相关研究 意义

一、关于“学业自我概念”的定义

二十世纪初,人类将“自我”作为个体人格发展的核心,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伴随着自我概念研究的过程,“学业自我”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976年,Shavelson等人首先提出:自我概念是一个多侧面的等级结构,主要包括“学业自我概念”及“非学业自我概念”①。随后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认知角度界定了学业自我概念。

1984年,Byme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成长情境中对自己的知识的知觉。1992年,House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学业能力的认知,是学习者评价和判断自己能否掌握并获得学业任务的成功的过程。2002年,李叶、田学红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指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的认知和评价。2003年,姚计海、申继亮等认为,“学业自我概念”是学生作为客体,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学习态度、能力、情感和价值等做出的认识与评价②。

本文采用我国学者郭成2004年的界定方式:“学业自我概念”,是个体在学业情境中所形成的有关自己学业发展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在不同学业领域中的学业能力、学业成就、学业情感及学业行为等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学业自我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一般学业自我及具体学科的学业自我;而“一般学业自我”又被分为学业体验、学业行为、学业能力、学业成就这四个维度③。

二、关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1.“学业自我概念”与性别的关系

国外心理学研究者曾专门对学生学业自我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Meece等人的研究显示: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和数学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男孩有较高的数学成绩和数学自我概念④。

我国学者郭成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的学业自我发展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不过在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如在学业能力上,男生优于女生,在学业成就和学业体验维度上女生优于男生⑤。

2.“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业自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探讨上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在国外,Byme(l984)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和能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较高,特定领域的成绩与相对应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⑥。Orr和Dinur(1995)发现14~17岁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关。West,Fish和Stevens(1980)发现越是与学习有关的自我概念,与学生学习成绩相关越高。Marsh研究指出: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数学自我概念和语文自我概念分别与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存着高相关;语文成绩与数学自我概念及数学成绩与语文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负相关⑦。

在国内,刘晓明(1991)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李叶、田学红对于初中生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张怀春、杨昭宁的研究发现: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⑧。

3.“学业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以往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自我概念时刻影响成就动机的产生及其作用的发挥。Lyon和Song等对中小学的研究发现,学业自我与学业成就有重要联系⑨。刘晓明等人对初中生的研究表明:低自我概念者则倾向于有低成就动机,而高自我概念者倾向于有高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高低与自我概念的高低之间有着显著联系⑩。

三、“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意义

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是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业自我概念既是个体自我概念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各维度发展极不平衡。其中,学业能力的自我概念水平最高,学业成就价值的发展水平最高;从差异性上来看,虽然总体上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学生身份、学生成绩分类上的差异显著。这些特点与我国社会和学校教育看重学习成绩、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竞争激烈实际有着必然联系。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对自己学业能力的积极知觉和对自己学业的愉悦体验。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其次,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乐于学;最后,要对学生进行正面而积极的引导,尤其是要注意对普通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这是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学业自我、促进学业发展的关键。

注释:

①ShavelsonR.J,HubnerJ.J.,StantonG.C.Self-eonecpt:Va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J].Review of Edueational Researeh,1976(46):407-441.

②高萍萍.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③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④卿凌.中学生英语学业自我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

⑤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⑥Byme,B.M.The general academic self-concept nomological network:A review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4,54:427-456.

⑦高萍萍.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⑧高萍萍.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⑨Lyon,M.A.Aeademic self-concep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chievement in a sampl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J].Edue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201-210.

⑩刘晓明,郭占基.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1,14(2):18-21.

参考文献:

[1]ShavelsonR.J,HubnerJ.J.,StantonG.C.Self-eonecpt:Va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J].Review of Edueational Researeh,1976,(46):407-441.

[2]高萍萍.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4]卿凌.中学生英语学业自我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

[5]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第7篇

潜移默化的学术训练

我是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届的本科生,1983届的古典文学与文献整理专业硕士生。当时我们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以汤炳正和屈守元领衔的6位教授都是国内名师,每届研究生毕业都请北京的王利器先生和南京大学的汴孝教授等著名学者主持答辩,还给我们作专题报告,这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和胸襟都很重要。

1986年,我考取了中国社本文由收集整理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明清小说专业的博士生,1989年底毕业并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我觉得自己在法国能够继续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人文学科的诸多领域深入学习,与我先前在国内的读博与工作经历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想先谈一下这段经历。

我在国内读博期间受到2个重要影响,一是来自我的导师陈毓罴教授,二是来自我的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同学。

陈毓罴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既后考取留苏研究生,在莫斯科大学学习4年,师从苏联著名文艺理论权威专家,毕业归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红楼梦》著称。陈教授在国内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使他在研究方面显示出与同行不一样的开阔视野,对我不乏潜移默化的影响。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研究生院,刚开始只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专业覆盖文史哲、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各个领域。记得我就读的1986届所接触的上下3届各学科各领域的博士生导师都是国内各学科的一流学者,可以举出一长串在社会学科领域为人熟知的名字。那时社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不多,可以一同在食堂饭桌上吃饭,这也正是不同学科的同学交流的最好机会。这种交流使我的视野和关注已不局限于自己的古典小说专业,对社会学科领域的不同专业都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工作也是一段影响我日后在法国对艺术产生兴趣的重要经历。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位于北京柳荫街恭王府内,是中国艺术门类的最高殿堂,在戏曲、美术、音乐、文艺理论、话剧、电影、曲艺等学科都汇集了各领域的的著名老学者与中青年佼佼者。我在那儿工作的时间虽仅4年(工作关系保留至1997年),但也颇有收获。在工作及与同事的交往中,我受到了艺术学科与文化的濡染和影响,其间,我曾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做访问学者。

负笈海外:

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

1994年初我接受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邀请去了巴黎,在东方研究小组参与完成1项包括中国古典小说在内的东方研究计划。从北京到巴黎,我经历了一个新的转折。

在巴黎工作期间,我与法国汉学家多有接触,法国丰富的文化艺术也吸引着我,因此工作结束之后我决定留在巴黎继续学点东西。我先是在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读东亚文明研究博士生,到第三年时,我决定转而从头学一些中国需要的西方学科,将来归国才能发挥作用。那时正值我丈夫要去法国东部名城斯特拉斯堡工作,因此我也去了斯特拉斯堡继续修读。

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马克·布洛克大学(2008年与该市另2所大学合并为斯特拉斯堡大学)以人文学科驰名,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法国历史学与社会学的重镇。进入该大学以后,我先是集中修读了艺术史、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的硕士课程。学习中我的兴趣与目的都集中在对将来归国服务有用的领域,如在艺术史专业中我侧重博物馆学、考古学以及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在社会学专业中,我注重都市社会学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并撰写了学位论文《中国民本思想之根源及其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用社会学理论和观点梳理中国从古到今的民本思想传统;人类学专业使我的目光投向了非洲大陆、中南美洲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原始民族,我注重了解原始艺术、原始宗教与原始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这几门学科硕士课程的修读,我感觉自己一方面学到了西方现代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同时也对西方社会与西方文化有了真正的接触和更深刻的了解。

进入21世纪,我在法国感觉到世界在飞跃发展,中国也在飞跃。我因此想更进一步从全球范围来探索人类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同时我也获悉国内一些大学正在开设或准备开设人类学专业,于是,我决定去巴黎第十大学的博士学院修读人类学博士学位。

巴黎第十大学博士学院集中了法国在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领域的诸多著名学者。我师从人类学教授b.贝桂菊(b.baptandier)夫人,她同时也是汉学家。选博士论文研究专题时,正值法国著名汉学家a.列维(andré lévi)翻译的《聊斋志异》法文版全集出版,《聊斋志异》是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的中国文言优秀传统小说。

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兴起,一些古典名著被应用于人类学研究。因此我决定用人类学的视野和观点去尝试对中国文言小说的研究,以《聊斋志异》为突破口。但在论文资料的搜集与撰写中,我深感在专业素养的学术训练中,自已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人类学理论和观点,因此博士第三年我转学到斯特拉斯堡马克·布洛克大学人类学系d.莫纳尔(d.monoris)教授门下继续做我的博士论文《聊斋志异人类学研究——中国17世纪》。

论文的撰写非常艰苦,d.莫纳尔教授从论点到资料的使用都给予我悉心指导。最后我的论文答辩获得博士论文优秀等级,并于2009年由法国博士文库出版。

感悟中西方人文学科的差异

既后,我又用半年时间在工作之余修读了宗教学课程,我感觉要了解西方文化,根源是西方宗教。

在上述专业的研读与论文写作中,我对中国人文学科和法国人文学科有一些个人感悟。法国的人文学科在欧洲国家具有代表性,法国在大革命前是贵族分封社会,与中国周朝的分封制度类似。但法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教合一,它的传统文化就是宗教文化。法国在大革命后的200多年间,发展民主共和制度,同时也是科技发展与工业化、都市化时代,这个社会变革是巨大的,对人类生活与心灵的冲击也是巨大的。面对与宗教文化传统相背离的新制度、新时代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西方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出现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以及考古学等新型人文学科,每一门学科又有不同的学派,大家都在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探索寻找解决的办法,所以不同的学科与学派才如此活跃。

要真正认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区别,需要抓住西方是宗教文化传统,中国是儒家世俗文化传统这个关键的分野。西方的现代人文学科都是从宗教文化传统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直至产生现代化生发出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俗的儒家文化,以仁治与民本为核心价值,因此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现代社会变革与现代科技并不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内部,而是来自西方的影响,现代人文学科也是传自西方。我认为,一个有志于服务祖国的学习人文学科的海外留学生,既要学习如何运用西方现代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观照中国的现代社会,同时也要注意中国文化传统自身的特点。

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都市社会,要真正了解西方国家,还应该了解地域文化与乡村社会。我曾经有2个假期在法国各地乡村漫游,这对于了解法国的区域社会与乡村经济大有好处。因为专业的原因,我在法国比较注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政党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及政党之间的博弈。我感觉不同派别除了所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以外,总体上也都强调公民义务。民主社会除了个人自由、个人权力,公民随时都准备承担对国家的义务。深层的文化是建构民族精神的东西,在法国就是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今天法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与民主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在法国人的生活中相辅相成。

第8篇

【关键词】鸡公山;中外关系

在鸡公山的相关研究中,姜传高长期从事鸡公山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创办了《鸡公山文史研究》期刊(1-7期),通过对史书、案卷、文稿和在山居留过的老人的回忆加以归纳整理,将鸡公山走过的漫长历程趣味性的再现给广大读者。姜老经常在博客中译介近代在鸡公山避暑西人的回忆录,更新关于鸡公山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姜老的研究侧重于对史料的挖掘。

笔者通过对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搜集整理,发现三个规律:第一、在一些有分量的专著中涉及鸡公山,界定鸡公山的性质,涉及“鸡公山德产处理”问题,另外在一些传教士的回忆录中间有论述;第二、将四大避暑地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从宏观角度探寻避暑地的开辟、发展、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问题;第三、从各种不同侧面来探索鸡公山的情况,比如说文化、经济、旅游、建筑、生物学、外交等角度研究鸡公山。具体表现如下:

一、总体性研究

在总体性研究中,如费成康主编的《中国租界史》,该书是国内较早一本对“避暑地”进行定义的学术专著,详细论述了“避暑地”与“租界”在风貌、开辟、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在其他关于租界史研究的几本专著中都多少涉及了一点关于鸡公山的内容。日本学者川岛真在《近代中国外交的形成》一书相关章节中提到了“鸡公山案”,作者的侧重点是在分析“一战”结束后在德国避暑房屋分配过程中交涉署的作用,以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交涉员与中央的微妙关系;此外,鸡公山的开发与西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生活在鸡公山的美国路德宗传教士回国后保存了关于鸡公山的部分档案,另有一部分传教士在回忆录中也有关于鸡公山的相关记载。研究美国文化的齐小新的《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书中专门一章论及鸡公山,通过在鸡公山生活过的传教士的亲口叙述,使我们对鸡公山的那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综合比较研究

此方面多将鸡公山和其他三个避暑地结合起来研究。浙江大学李南的博士论文《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一文从建筑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鸡公山等四大避暑地的开辟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活动;苏州大学吕晓玲的博士论文《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研究(1895一1937年)》该文侧重在旅游史和社会史方面,全面勾勒了近代避暑度假的概貌,论述了四大避暑胜地的概况,分析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进一步论述了四大避暑胜地的收回过程;最值得一提的是张慧真的硕士学位论文《近代中国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一文,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避暑地”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论文,主要从中外关系、社会史、旅游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中国避暑地的历史,相关章节论述到了鸡公山的开辟、收回交涉过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其在台湾地区,其所运用的资料多为中研院近史所所藏的外交档案,然而,近代地方交涉的部分档案多保存在大陆地区,像湖北档案管里面保存了许多关于鸡公山、湖北交涉署的档案资料。由于她无法取得,所以缺乏档案资料的相互印证,得出论点难免有点偏颇。以上论文均把四大避暑胜地结合起来研究,在论述避暑地的形成过程中对鸡公山租地交涉都多少涉及,且所引资料基本相似,除了张慧真在行文所引资料中运用了部分外交档案,其他均未涉及。此外还有几篇硕士学位论文,例如,浙江大学自然地理学院李灿的《四大避暑圣地比较研究》等等,在此不在一一列举。除了学位论文之外,还有一些期刊论文,介绍四大避暑地,这方面的论文也有许多。

三、专题性研究

鸡公山的专题性研究,起步于1985年,相关的专著有《鸡公山志》、《鸡公山》、《到鸡公山看老别墅》、《鸡公山史海拾贝》等一系列著作,但目前我们通常把它们列入资料范围。

除上述专著外,还有相当部分学位论文,有代表性的是张明瑜的硕士论文《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与影响》从历史学和社会史角度论述了鸡公山的开发与鸡公山对于当地社会发展变迁以及近代化的影响;有从旅游学的角度论述,宋晨的《山地度假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以鸡公山为例》本文应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山地度假旅游开发的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还有从建筑学角度来研究鸡公山的;在期刊论文方面,陈越的《鸡公山的历史沿革与风景特色》则主要从历史沿革、风景特色方面评述了鸡公山近代在风景园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方面的概况;有从建筑学角度研究的,姜传高的《鸡公山近代西洋建筑》一文综述和回顾了避暑地的开辟简史、历史分期、别墅分区、建筑风格、审美价值等内容。万传琅撰写的《鸡公山近代别墅建筑》从发展简史、别墅分区、特点等方面展开总述;有从生物学方面研究鸡公山的,鸡公山风景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各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中外植物学界高度重视,对鸡公山的自然科学研究迄今仍绵延不绝;也有从文化方面研究鸡公山的,以周继伟为主的作家试图从文学的角度解读鸡公山,其作品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博士生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22-02

博士生教育是继硕士生教育之后的更高一级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的地位高低、品质优劣,直接影响其他层次教育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

随着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博士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我国2000~2009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统计(不含军事学)如图1所示[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由2000年的11383人增加至2009年的49698人,10年间增加了4.37倍。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确保其培养质量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这个四个国家的博士生培养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德、英、美、日等国博士生培养特点概述

1.德国博士生培养

早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体系闻名世界。德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初期以“师徒式”为主,它强调师徒间的人格、情感和学业继承关系,是一种研究型的博士生教育形式。德国在采用“师徒式”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还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如:在博士生录取上严把关、博士论文必须达到出版水平、全院教授集体把关博士评审和口试考察博士生的全面知识等基础要求[3]。另外,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德国在博士生培养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如引入了现代的结构化管理模式和建立研究生院,这对增加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及更新培养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4]。

2.英国博士生培养

长期以来,英国博士生教育以精英教育顶上的皇冠而著称于世,英国是欧洲最早迈出博士生教育改革步伐的国家,继承了德国哲学博士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英国博士培养改革传统的“师徒式”模式,以研究生院、博士训练中心以及高校与多方机构紧密合作等组织形式进行博士生培养[5-6]。此外,英国博士培养改革以雇主需求为导向,博士生培养更注重应用能力、与就业相关的可迁移性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6]。

3.美国博士生培养

“专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产生于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是一种教学―科研型模式,实现了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上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协作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建立在专业式基础上的,它是一种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型的模式,它是现代新科技革命以及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一体化、协作化的产物,体现了大学、科研机构与社会在更深、更高层次上的密切关系。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是在借鉴和移植“欧洲模式”的基础上经改革创新而形成的博士生培养方式,为当今国际社会公认和效仿的成功典范[7]。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借鉴德国“学徒式”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生院制度,使博士生培养趋于结构化;实行导师制与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即博士生除了获得第一导师的指导之外,还会得到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其他成员的指导,使博士生指导实践趋于结构化[8]。

4.日本博士生培养

日本的博士生教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日本博士生培养引进了德国的“师徒式”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同时也发展了“产官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研究室”为主的教育科研模式,逐步形成了“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等培养模式相互融合的创新模式。日本的博士生培养注重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开展博士生的科研实践活动,通过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9-10]。

二、德、英、美、日博士生培养的启示

德国、英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国家博士生培养的特色及改革,对我国博士生培养有以下方面的启示:

1.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

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最初借鉴德国“师徒式”培养模式,主要以单一的导师培养模式为主,即一个博导带若干个博士生,这种培养模式的益处在于导师的责任明确,但随着现代学科领域的迅速发展,新学科、新专业不断出现的同时,交叉学科也在增多,很多创造性成果往往会出现在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交叉边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导师能具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博士生的指导与培养单靠博导一人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应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人员,共同协作指导,形成学术梯队稳定和科研环境宽松的研究小组[10-11]。

2.采取多样化的博士培养

德国、英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国家博士培养包括多种类型:研究型博士、专业博士、工程博士、项目博士和新路径博士等多种博士学位类型,其中专业博士、工程博士、项目博士和新路径博士等类型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具备很高的实践水平和职业技能,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同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博士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型博士和专业博士,其中研究型博士生是我国博士生培养的重点,到2009年末98%是研究型博士。可见我国的博士类型比较单一,培养的博士过分强调学术性、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国要采取多样化的博士培养类型,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发展的趋势[5,8]。

3.强化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

德国、英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国家博士生培养的一个共同点是都以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能力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同样强调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原创性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加强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可以从改革博士生招生制度、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学位论文保障体系、健全淘汰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方面来提高我国博士生的创新能力。[12-14]

参考文献:

[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我国历年学位授予情况统计图[EB/O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http://,2014-8-30.

[3]陈洪捷.德国哲学博士“博”在哪里?――基于20世纪初哲学院《博士培养条例》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74-77.

[4]陈正.德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国外研究生教育,

2012,6(1):53-57.

[5]许明.近年来英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57-61.

[6]褚艾晶.以雇主需求为导向的英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69-73.

[7]孙希.美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7,1(2):48-52.

[8]沈文钦,王东芳.从欧洲模式到美国模式:欧洲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8):69-74.

[9].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石油教育,2011,

(6):50-53.

[10]张晓瀛,马东堂.日本国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57-59.

[11]徐瑞华.我国博士教育培养模式:借鉴欧美形似而神不似[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86-90.

[12]吴爱样,禹智潭.以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为契机努力提高我省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1-2):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