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多元化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13 11:04:49

导语:在多元化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多元化教学论文

第1篇

所谓的多元化教学不仅仅表现在对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并且包含了学科的基本性质、学科的思维形式以及教学方式中所采取的角度等。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是在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教学系统检修开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学科,在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几率升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发展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初中语文与小学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将原先读写模式的基础上,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有所考验。另外,在语文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文学素养以及情感因素的培育,只有培养学生对文章能力的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语文思维体系,培养文化素养,那么就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积极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课文与写作两个部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意识的建立。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观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以正反两面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见审题,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在层次叙述以及作者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足,进而会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现象。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加强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发散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练习写作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对作文题目展开思考与认识。只有如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产生深度。

2.开展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另外,在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集思广益,让小组之间对讨论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课外知识

第2篇

目前,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将设计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三个教学阶段,插画设计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中的“三大构成”为插画设计课程奠定了基础,而插画设计课又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起到一个承接的作用。插画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自身的学科结构所包含的分支领域和边缘学科,与科学技术、人文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一门综合体系。插画设计融合了传统艺术和美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插画设计的构图、色彩、表意等内容,而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与插画设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插画设计的历史、表现、形式等各个环节。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插画设计课程与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之间不应存在间隔,应将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贯通学习,拓宽插画设计的教学内容,对插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置。当下,插画设计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教学内容的不明确,这致使插画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狭隘,依旧停留在出版物的插画需求上,忽略了其他行业对插画设计的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需求,导致插画教学内容不能更大的拓展。因此,插画设计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教学内容拓展到广告、游戏、网络、动画、出版、数码媒体等领域。同时,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是无限的创作资源。数字插画作品创作中,我们可以将横向、纵向获取到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融入新元素、新概念、新思想。这样,所涉及的题材才能耳目一新,真正做到多样化的信息诉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外美术史的课程内容,系统深入地讲解中外插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深入领悟本土文化,客观借鉴外来文化,提倡创作出个性化作品。

二、插画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国外,大部分艺术院校都设置了插画设计专业,随着动漫和网游的繁荣,插画教育已发展成熟。在国内,插画师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多数设计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插画设计教学最初以传统的构图教学为主。自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外引进了基础课程“三大构成”教学,为插画设计教学奠定了一定设计基础,直至90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在插画设计教学中也逐步普及。时下,作为新媒体艺术,数字技术迅速贯穿于艺术设计的不同领域,同时也影响着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使其更为丰富多彩,极大地开拓传统插画的范畴,同时让人们对插画有了更新和更为广泛的认识。在传统的插画设计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学生在教室拿笔画或是用计算机去表现,没有外界物质介入,形成单一无趣的插画设计,使插画设计游离于社会之外。这是插画设计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也是多元化教学模式急需渗入的本质体现。随着插画设计教学提出多元化教学,在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承担着艺术教学与软件技术教学双重任务背景下,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层面的拓宽问题,以及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学习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于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教学模式,在基于插画设计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插画设计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插画设计教学环境。

(一)开发多元文化的课题设计

优秀的课题设计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之一,也可成为课程知识体系的密集区。按课题的课程内容方式,将插画设计等若干设计基础课程围绕某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教学,同时将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运用,完成综合设计教学的融会贯通,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插画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表现技能一一解析到课题中的目的、要求、方法、技能、过程和效果中。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关于插画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有所提升。

(二)专题形式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贯穿于专题中进行教学,在专题设置上,力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覆盖层面多样化。例如,将插画设计与美学中的色彩心理及新媒体中的互动文化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关联性作为专题范畴,以此深挖插画设计创作中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形态的美学意识和创新工艺技术,激发学生在插画设计艺术领域中求新求知的探索动力。创新式的专题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开阔视野,以培养求知欲、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提倡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专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教师及合作团队产生的影响,受到启发,在学习中感悟,获得真知。

(三)社会实践开放式教学形式

插画设计课堂中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设计合作能力。同时,可加强教学内部的交流氛围。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掌握插画设计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同时,又能展示学生各自的插画设计能力。目前,在插画设计教学中,教学实践的安排一般都以虚拟的题目展开,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程式化和概念化。在进行插画设计创作过程中,主要以考虑美观为主,较少考虑插画作品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导致设计的插画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应用环境和面对的受众群,从而作品过于主观,缺乏适用性。因此,插画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商业环境下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插画设计中亲身体验真实的设计过程和环节,更加全面地了解设计的全过程。

三、插画设计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面对数字时代与全球化背景带给插画艺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现代社会工业生产对于插画设计人才质量的高要求,迫切需要在高校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插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呈现出滞后现象。要想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到教学相长。插画设计教学中除了对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出多元文化内容的拓展要求之外,更要紧扣时代信息,及时更新知识,保持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不断开拓自身的知识广度,具备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论、课题设计、心理学、艺术教育学等知识和写作能力等。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作为学生应主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只有依靠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插画设计课程中多元文化的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插画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设计教育的需求,采用个性化教育模式更能体现其行业的发展特色。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需发生转变,教师的职责更侧重于信息资源的调配和创作思维的引导,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更应注重协作、讨论、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引导者。插画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完善。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教学是相互贯通的,其教学形式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对于文化问题的教学经验,依据插画设计学科教学的特点加以开发,同时形成多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产生新媒介、新载体等不同插画设计的创新应用类型。

四、结语

第3篇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其具备了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项优点。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书写板书,并可通过在课件上添加图片、动画等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的板书,可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通过拷贝课件,将上课内容完整保存下来,反复观看复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而言,食品营养学因结合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即使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章节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仅学习教材较难理解,但这些难点若通过动画或录像的方式体现出来,便很容易理解。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深刻理解教材,提炼知识点精华后详细准备板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方便备课的同时,却也造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目前忙碌的高校教师群体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一节课里将精华传递给学生,互联网的便捷能轻松下载到各种课件,有些只需稍加修改便能作为讲授内容,而有些甚至不加修改就一步到位。如此一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于可能自己都没有完整熟悉过教材就给学生讲授,于己于人都不符合教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件通常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笔记,课堂上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就相对有所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差。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因此,可以适当将传统板书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板书作为梳理教学内容的工具。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体系模块化,基础知识模块固定化,现有内容已经很完整,实例也很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媒体动画设计,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个固定化单元,供各位教师授课使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需要补充或不便于书写的内容如概念、图表、动画和数据等制作出来;利用板书将多媒体课件缺乏整体性的内容进行弥补,梳理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讲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时,若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课件上一一列举出来,既凸显不出主要的知识点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用板书概括每类食物所要讲授的几块内容(优势营养素,缺乏营养素,与其他类互补,安全性),而多媒体在阐述这章内容时,可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各类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素,与板书进行互补,这样学生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幻灯片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可以使教学大纲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形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以信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丰富

第4篇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这句俗语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引导我们采取何种方法教才能实现多元化的目的。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内容多样化多元化的层次所能达到的标准。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五课《古代诗歌五首》里曹操写的《观沧海》,只读只学这首诗感受并不深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对曹操这个人以及他的故事、背景做一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究竟是何等人物才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歌赋。教师可引领学生去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也可通过观看视频的途径让学生深切感知作者以及他的作品。另外,也可采取集体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去辨析曹操这个人,说一说曹操究竟是枭雄还是英雄?二者有何区别?为何给他这样的定义?这样一来,学生从课堂里从这样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里学到的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明白更多的历史故事及人生道理。

二、教学手段多元化

多媒体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多元化教学。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搜集并整合出切实有效的信息资源,制作成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感官听觉耳目一新,还活跃了整个课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把课文所讲内容制作成PPT,这样不仅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列出,而且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效果较为明显易见。除了制作PPT,还可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及制作PPT技能,并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交流制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促使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有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如在《智取生辰纲》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视剧《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片段,进行情景教学,展示诸位好汉街区生辰纲的经过,肯定和赞扬被压迫者的机智和反抗行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技巧多元化

第5篇

【关键词】多元教育;阅读目标;方法;测评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智能不仅仅限于语言智能与逻辑数学智能,还存在其它多种的智能,如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人际智能等等。我们实践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多元化教学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他们不仅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更能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也更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印证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那么,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化呢?

1.阅读目标、内容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

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即三维目标的确定,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要求。除此之外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也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择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做到目标的层次性,又应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教师指导或学生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使语文阅读目标、内容多元化,让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做到事半功倍。

2.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入门的钥匙,过河的桥梁。 只有承认教学系统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多元智能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比如说:有的学生擅长于记诵,就让他多记;有的学生则擅长于动手,就让他多实践;有的学生则需多种方法配合效果更佳,则引导他注意协调;如此等等。总之,让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使拥有的多元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3.阅读测评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阅读语文,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进一步来检验他未来在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来最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侧重于单元智能的测评倾向,过分看重于文字答卷和教材的文字内容,在中高考中仍然是一卷定乾坤。而工作中的能力检验绝不像回答问题那么简单,众多的其它智能诸如人际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以及空间智能等缺乏的话,那就很难适应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了。而如能在语文阅读中开始进行运用与试验,使学生开始接受从书本到社会实际的多元智能教学,展现自己的多元智能才能,不仅使之能够应对考试测评,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应对今后复杂的社会实际,学会生存,使学生全面发展。

没有一个人所有各项智能都处于强势的,大多数人总是有几项弱项。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强化优势使其在某一方面智能达到天才程度。而对于弱势智能则予以补偿,使之逐步由弱变强。这样就可以挖掘每个学生本能的潜力,特别是对于某些智能弱势的学生,可以增强其信心,与社会需求部门相配合提高培养的成才率!使学生在未来专业工作中发挥强势,达到较高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第6篇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些关于评价目标的问题正是开展好评价活动的基础。只有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才能使评价主体、评级角度、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化得到充分的保障。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目标是较为单一的,即通过一个分值来划分等级,教师给出一个分数后就完成了整个评价活动,使艺术设计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方面都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更没有体现出评价的重要作用。具体到艺术设计教学来说,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划分等级目标、信息反馈目标和促进激励目标。首先是划分等级目标。一定的量化评价是必要的,其虽然不能全面、细致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仍不失为一种便捷的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量化结果判断出自己的大致学习状况,而教师也可以根据该结果进行一些甄别、选拔等活动。其次是信息反馈目标。学生们的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面镜子,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了解,及时对教学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使教学本身得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注重评价的这种信息反馈功能,而不是打出一个分数后便草草了事。最后是促进激励目标。艺术设计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表现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尽可能的全面,使该评价结果能够成为学生继续努力的助推器,为后续评价活动的展开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更适合于有着标准答案的一般学科,而不适用于艺术设计教学。这是因为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创造,学生在每一次创作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并希望得到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则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如何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那就要打破教师作为唯一评价者的传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学生的创作得到更加全面和公正的评价。如学生自评。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艺术设计作品,并不是创作者构思的全面反映,需要设计者予以补充和说明,这样才能使欣赏者更好地了解作品。而学生自评则等于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从设计创意、设计过程、设计不足等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阐述,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又如,学生互评。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有着很强烈的表达欲望,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则营造出了一个积极的、带有一定竞争色彩的学习氛围。在互评中,学生既能够学习到他人的优点,也能审视自己的不足。而教师通过对互评环节的全程关注,也能对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无论是艺术设计这门专业本身的特征,还是教学的实际需要,都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打破教师作为唯一评价者的旧传统,而不是一味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和创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作个性和创新思维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3.评价角度的多元化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创造活动,其本身的评价角度是十分丰富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视角却十分狭窄,一方面看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如何,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和感觉。这种单一的评价角度忽视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新等因素,既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更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该以一种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将目光局限于知识和技术以及个人主观感觉的层面。如创意方面。创意是设计的灵魂,而且在艺术设计中,很多创意的萌生、表现和成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设计中有了一定的创意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鼓励,这个创意也就失去了继续挖掘和表现的机会。反之,如果学生每一次的奇思妙想都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支持,那么这个创意则很有可能被更好的运用,不但实现了创新,也为学生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如,审美方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解。也正是因为审美理解、感受上的不同,才使得艺术如此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以自己的审美风格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这显然是不公平、不客观的。教师应该对每一种审美风格都予以充分的尊重,如果感到不解,则可以给学生以解释或阐述的机会,只要学生的审美理解是符合艺术本质规律的,那么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风格就应该得到肯定和认可。又如,学生的个人发展方面。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能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虽然当下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较低,但是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应该得到积极和正面的评价。所以说,应当将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创作视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以多元化的视角对学生做出最全面、最及时、最准确的评价。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量化评价这一种评价方法。然而一个简单的分数,并不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全面和公正的反映,所以,教师要采用更多灵活和多元的评价方法,既能让学生通过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如档案袋评价法。这是在美国各大艺术院校受到普遍好评的一种评价方法,其主张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袋。学生在每一次创作之后,都要将作品照片放置在档案袋中,并在后面附上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包含相对于上次创作所取得的进步、本次创作中的不足以及下次创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到了学年末,再由学生和教师根据学生档案袋的情况做出总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让评价贯穿于教学始终,真正发挥出评价所应有的反馈和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创作水平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又如,网评法。进入21世纪后,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我们则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多开展一些网络评价。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专题网站或学校论坛等,将学生的作品放在网上接受其他人的评价。网络的匿名性使这种评价相对来说更加中肯和真实,即便是一些负面的评价也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还有展览法、市场检验法等多种评价方法,都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量化式评价方法的不足,真正做到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使学生能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中受益匪浅。

5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文学文本 解读 语言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09-03

一、问题的缘起

自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多元化的文学文本解读已成为语文教育界最时髦最流行的术语,它直接改变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销声匿迹,讨论、对话、探究、建构风起云涌,语文课堂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然而,在文本解读注重多元化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文本语言、放纵个性、过度阐释的问题,把多元解读错误地理解为抛弃文本的自由联想,结果导致文本解读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审判鲁达违背了人权;上《背影》,就控告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了交通法规;读《桃花源记》,就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批判陶渊明;读《三吏》《三别》,就以道家的出世观念批判杜甫。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被滥用、被歪曲,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语文课被异化成为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地理课、物理课等,文本自身的语言形式被淡化,甚至被悬置。

二、文学文本解读应该多元化

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已经被《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采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文本,用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来阐发文本,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文本,从而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

其实,就文学理论而言,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文本和阐释(解读)。一方面,文本的不确定性、空白是文学文本多元化解读的前提。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在于,非文学文本描述的对象具有一种外在的现实性和确定性,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而文学文本则是一种想象和虚构,所描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具有确定的现实对象性,同时,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描写性或表现性的,它充满着意义的不确定性、未定点与空白。这种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就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它是推动和激励读者参与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并且为读者预留了种种有利的位置,邀请读者去确定、去填补,在想象性的再创造中把潜在的文本转换成为现实的作品。解构主义更是主张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的、不稳定的,都是能指无限变换的游戏。巴特认为,语词的意义是无限延宕的,文本没有什么稳定的结构,没有什么确指的内容,文本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不断编织的过程,文本不像一个核桃,拨开外壳就能发现核桃仁;文本更像一颗洋葱,层层剥离,没有一个中心。德里达认为,文本语词意义既有空间上的差异又有时间上的延迟,意义处于无限延异之中,我们所把握的只有意义的播撒过程,所能看到的只是意义延异留下的踪迹,因此,对于文本不能获得稳定与确指的意义。德勒兹认为,传统的文学文本好似农业文化,它有一个固定的区域中心,夏种秋收,有始有终;现代文学文本更似游牧文化,天苍苍、野茫茫,居无定所,四处飘游。

另一方面,阐释总是具有历史性。根据解释学,此在的时间性决定了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即是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都受到特定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及其方法的运用总是浸透着历史的印迹,带有某种理解的“前结构”或“期待视野”,这便决定了阐释总是历史性的和有限性的。从历时性角度比较,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由于文化知识、生活视野、审美经验等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可能存在着差异;从共时性考察,即使同一个地域、同一个环境中的不同个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任何文本阐释都是在历史之内进行的,阐释永远无法逃脱历史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阐释永远是不同的理解,阐释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最终完成。

总之,无论是文本的不确定性、空白,还是阐释的历史性、未完成性,都说明文学文本解读不可能追求纯客观的、终极的意义,不存在对文本规范性的、权威性的答案,解读实际上就是意义在历史中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对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启发学生在解读的碰撞和磨合中生成多样化的理解。

三、语言,文学文本理论的立足点

尽管文学文本的解读应该个性化、多元化,但是文本并不是任人摆弄、随意生成的东西,文本语言存在的客观性顽强地抵抗着对它的胡思乱想。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是构成文学的本体,文学文本就是一个由各类词语按照一定组合规律编织而成的多层次的语言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本就是语言,语言就是文本。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能指(声音或字形)和所指(概念或意义)构成,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像传统语言学所认为的那样是透明的、清晰的、一一对应的,其意义产生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区别与差异。也就是说,语言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的符号体系,它有自己的构成规则和规律,是一个自主自足的世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构成了人的存在,是存在的家园。另一位持存在主义思想的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而且本身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展开方式。

西方20世纪文学文本理论正是抓住语言这一文学本体并适应现代语言论转向而形成的,这种文本理论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研究要有客观依据,这个依据就是陌生化的语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声音、节奏、音步、韵脚等文学构成要素,都应该具有陌生、反常、疏离的效果,文学的区别性特征“文学性”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与变形。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背景或作者生平,不是作者心灵或读者反映,而应该是作品本身;文学研究的方法就是“细读法”。所谓细读法,就是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本的语言、修辞、结构、语境等因素,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其具体做法是,严格分析格律、音步、语法、语调、语义、隐喻、意象、语境,品味探究含混、反讽、悖论、复义、张力,揭示文本的内部有机结构和内在意蕴。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把文学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客体,一个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则调节和转换,构成文学的内在结构;文学研究的目的不是解释一部作品或对其作出某种价值评判,而是从形形的语言和形式中找寻“深层结构”及其转换规律。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语言是文学的原点,语言化的分析成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功。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质疑和反拨,针对结构主义将文学作品视作具有明确意义的封闭实体,认为文本并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的、不可穷尽的意义解读过程,主宰文学的不是它的作者而是语言,语言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差异扩延的无限性正是文学魅力之所在,它使文学的意义空前延伸,并始终处于自由播散和无限生成的过程中;文学研究的方法重又采用新批评的“细读”,将文本分割、分解为不同种类的词群,改写为不同的话语,揭示文本含义的多义性、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学成为批评可在其中自由游戏的空间。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学文本理论产生的立足点,离开语言,就没有文本理论,更没有文学文本解读。所谓“文本理论”,就是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应该以文本为主,文本的语言存在是进行各种阐释的基础和前提。这样,文学研究就摆脱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和垄断,作者意图与创作背景就不再是文本分析的重点和文本意义之源泉。语言是文本的本体存在,文本是一个语言存在物,语言被赋予极高的地位,词语辨别、修辞分析、结构探究和意义重构在文本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文学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由过去重视作者转向关注文本本身,文本分析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倡导以语言为立足点的多元文本解读方法

语言是文本存在的载体,更是文本安身立命的本体存在,对文本的阐释与解读也应该是对语言的阐释与解读。语文课程就是以语言作为手段、作为凭借、作为目标的课程,因而,语言不仅是语文的工具,而且是语言的内容,更是语文的目标。语言是文本与语文课程共同的核心。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就应该以语言作为立足点,作为根本,把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分析与拓展、锤炼与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就曾经特别强调:“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要尽心尽力地与语言打交道,一定要紧扣文本,立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文本的内涵还没有掌握,就拓展,就延伸,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1] (PP.5-7 )因此,必须立足语言进行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亲近文本、细读文本、沉入文本,特别是对于那些陌生化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新颖别致的写作方法要仔细咀嚼、反复揣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本,才能对文本的语言形式有透彻的把握,对文本丰富的内涵有全面的了解,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才真正具有“语文味”。

同时,由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变形性,文本故意留下的未定点、空白,这就为具有各种不同“期待视野”的学生带来了广袤的想象空间,提供了多样化解释的自由。文学文本绝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读出的种种不同的意义,文本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学生解读之中。因此,语文课文学文本解读就应该追求多元化,不要迷信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不要受到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不要盲从他人的理解,要通过仔细地研读文本,联系语境,参照互文,大胆地联想和想象,读出他人心中所无的东西。

因此,我们倡导以语言为立足点的多元化的文学文本解读。

第8篇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10-02

所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科学的教学下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积极的创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并且加强学习,将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的进步。

1.项目驱动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项目驱动法开展教学工作。所谓的项目驱动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项目,并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语文项目以及要求进行学习。采取项目驱动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及学习能力进行项目的学习,进而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的自由,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实现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1]。此外,在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等进行充分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项目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还应该及时的帮助学生,以不断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2.问题导向法

所谓的问题导向法主要就是指,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知识。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并且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甚至是不知从何学起。针对于此种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语文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当学生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之后,实际上学生已经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全部掌握了[2]。在采取问题导学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中,并且需紧贴教材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同步,这样才能够将问题导向法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提高问题导向法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3.交互式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交互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交流和合作。其不仅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提高交互式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为学生营造交互式学习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充分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教师进行有力的争论等等,能够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进行生生交流和讨论。②科学的布置交互式学习任务。在交互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获得学习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也是备受广大教师与学生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并且在播放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探讨,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4]。

5.结语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也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充满好奇,进而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与教师能够进行紧密的配合,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也更好,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确保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霞.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 文理导航(上旬). 2014,13(12):115-116.

[2] 唐燕,李晓娜,张伟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四忌[J]. 才智. 2010,11(18):225-226.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公体课;教师评价;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85-04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学生才是学爿的主体。“教”与“学”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教”影响“学”,但不等于“学”,“学”体现“教”,但不能完全代表“教”。为了科学地、准确地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评价。随着高校教师岗聘和职称评定标准的不断改革,对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构建客观、公平、合理的体育教师评价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和论证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和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高校公体课教师评价的的内容、途径、标准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实验研究法本研究分3大部分,第1部分是、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第2部分是评价的实践操作;第3部分是对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与反馈。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等常规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构建高校公体课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的原则

2.1.1评价形式和手段的多元化

“现代评价模式由过去的以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单一模式逐渐向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运用为主要形式,以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的多元化模式转化。

(1)关于评价的形式: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主要强调的是评价的“过程性”,是针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教学效果不再是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

(2)关于评价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内量化指标是客观的、可行的,但不能完全否定定性评价。例如,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师德师风、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评价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来评价的,应采用定性评价的手段。

2.1.2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多元化学生学得怎样,我们可以通过考试去测量其学爿成绩,但教师教得怎样,是无法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出来的,因此需确定评价的标准。作者认为教师评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均要通过教学过程去落实、去完成,教学过程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体育教学过程评价包括对教学常规、讲解示范、组织教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态度的评价等。

(2)教学效果:无论是采用过程性还是终结性的评价形式,体育课教学质量主要以教学效果来反映,所以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被忽视。

(3)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多选择运动训练、保健、运动人体科学或交叉学科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纯粹教学研究比例较低。因体育教学的特点,教学方面的研究一般时间较长,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要比其他方面的科学研究慢且难,所以,多数教师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相对忽视了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将教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其中,不仅作为教师评职等的科研要求,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促进和激励。

2.1.3评价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活动系统,因而教学评价也很复杂,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和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学。教师评价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领导评价的综合运用。

(1)自我评价:教师有意收集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

(2)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直接的评判者。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均开展了学生评教的环节,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等内容。

(3)同事评价:是指由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的J叫事所做的评价。

(4)领导评价:是指由教研室主任、院长等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参照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的评价情况,通过听课、议课等形式作出的比较全面的评价。

2.2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验操作

2.2.1理论构建

(1)评价主体的选择:针对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确定参与本年度教师评价的评价主体。例如,浙江工业大学教师评价的评价主体分为专家组、教学管理组和综合考评组。其中专家组由教学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及主管教学的部门领导组成;教学管理组由体育部主任等与教学管理相关的部门领导和教学秘书以及教师代表组成;综合考评组由以上两组的代表组成。

(2)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集合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主要由专家组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组评价构成(见图1)。

(3)评价标准与方法专家组评价,专家组评价内容2级指标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工作量以及教改砌究成果,每项内容还包括多项3级指标;其中专家组评价中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项指标的评价实施主要是专家组在看课、议课的基础上进行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教学效果’指标主要通过抽查学生理论试卷和部分访谈的方法考核教师的理论知识,通过考查学生实践课学爿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均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教改研究”指标中“教学成果”是指对教师已完成的教改项目情况和发表的教学论文情况进行评价,“教研项目”是指对指教师在研的教改项目情况进行评价,均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具体评价标准与方法见表1: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包括教学服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纪律和教学效果5项2级指标,评价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具体评价标准与方法见表2:

教学管理组评价,教学管理组评价包括课程建设、团结协作,服从教学管理安排等6项2级指标。由体育部主任等与教学管理有关的部门领导和部办公室负责人以及教学秘书对教师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

综合考评组评价,综合考评组主要是对教学竞赛、成果获奖或事故扣罚等进行评价。具体标准和方法见表3:

2.2.2评价实施阶段(1)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组通过看课和议课,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填写看课记录分析表并存档,为教学质量评估和课程建设提供第一手材料。

(2)打分评价:专家组在看课和议课、查阅教学秘书提供的相关资料、了解教师自我评价及及事评价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逐项评分。

(3)成绩核算及反馈:教学秘书统计评价分数并上报主管领导进行综合考评组考评。综合考评组根据教师教学竞赛、成果获奖或事故扣罚等信息评出教师评价的最终成绩,评价最终结果通过公示向被评者进行反馈。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高校公体课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评价形式、手段、内容、标准、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

(2)高校公体课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主要包括评价目标的确立、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用。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在明确评价目标,合理、科学地设置评价指标,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和严谨的评价实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渊查统计,70%以上的教师认为,在目前的课程改革形势下,实施多元化教师评价是可行的。

3.2建议

(1)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评价目标的确立,评价目标的确立要针对各校、院的具体实际来设置,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尽量摒弃评价的功利性,,

(2)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指标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

(3)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评价既要体现过程性,又要体现终结性。

参考文献

[1]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0,

[2]黄甫权,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31,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3,

[4]郭芙茉,骆红斌,高校公体课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实践[J],体育科研,2010,(9):98-100,

[5]解黎明,刍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2003,(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