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安徽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13 11:04:54

导语:在安徽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徽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重视教育研究方法旨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写好教学研究论文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学。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研究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以及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要领。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解释、分析、探讨以及控制和处理最终获得一般性的教育原理和规律的研究活动。它是有计划的、系统的完成从现象、问题到答案或规律探索的一整套过程。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教育改革 

第一,通过良好的教育研究,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二,通过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思路,为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计划、规划与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第三,通过教育研究,把教育、教学和管理纳入科学的轨道。 

2.提高教育研究水平,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领域问题的暴露,越来越要求加强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工作者及教学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参与教育研究, 逐渐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但是,与教育改革深入和发展还不相适应。通过在《高等农业教育》杂志刊发的研究成果中反映的共同问题是:经验性文章多,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少;描述性文章多,定量分析文章少;空泛议论文章多,实验研究成果文章少;旧题重作文章多,开拓创新文章少。这些都反映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及教学研究人员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如果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研究,讲究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实践,就可以促进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3.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科学化、现代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方法论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对人才研究的重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广泛深入地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一系列新的变革,从而引起了方法论上的深刻变革。 

二、写好研究论文,保证研究质量 

教育研究论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对交流和推广教育研究成果、教育经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总之,论文丰富了教育科学,因此要重视教育论文的写作。教育论文的写作要领如下: 

(一)论文结构与要素 

1.引言: 

一般说来,引言部分通常应表明作者选择其论题的目的和动机,也可以提供有关该论题的背景介绍。换言之,引言部分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该论题,以及作者对该论题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作者可以提出将要讨论的问题,或是将要论证的观点,或是在文章中将要运用的理论依据或研究方法。 

2.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为了能够证明中心论点,建议作者将中心论点分为几个分论点来仔细逐一论述。在提出分论点之后,用数据、材料、事实等来论证其正确性。或是用反面的例子和公认的错误的观点来进行反证。 

3.结论(或称结语): 

结论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论部分,作者可以总结已论证的观点,或换一种方式表述论文的主题;也可以回答论文的引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注意的是在结论部分切忌引出新的论题。 

正文后应附注释(引语、必要的专用名等)和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3种),参考书目应详细列明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1)注释:一律用脚注。如果在行文中需要对文章某处加以进一步说明或标明文中引用别人的话语的出处,都可采用脚注的方式在本页页脚将其注释出来。 

2)参考文献:论文所选用的参考书籍应在5种以上,参考文献应具学术性和权威性。中英文籍分开列出,且不必翻译。论文的正文之后需另取一页附参考文献。 

(二)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步骤 

1、撰写步骤 

1)拟写提纲 

拟定提纲要项目齐全,能初步构成文章的轮廓;要从全面着眼,权衡好各个部分。 

2)撰写初稿 

a初稿的内容尽量充分丰富,以方便修改定稿。但要防止一味地堆砌,写成材料仓库。 

b要合乎文体范围。文句力求精练简明,深入浅出,通顺易读,避免采用不合语法的口头语言或科技新闻报道式文体。 

c要写得干净些、清楚些。初稿最好使用页面字数不太多的稿纸,四周有足够的空余之处,以便于进行增、删、改、换等。 

3)修改定稿 

a修改观点:一是观点的修正,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以及说明它的若干从属论点是否偏颇、片面或表述得不准确;二是观点的深化,有无深意或新意。 

b修改材料:通过材料的增、删、改、换,使文章支持和说明观点的材料充分精练、准确和鲜明生动。 

c修改结构:对文章内容的组织安排作部分的调整。 

d修改语言:包括用词、组句、语法、逻辑等。作为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应具有准确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引,因此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者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研究工作,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做好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活动,积极探讨教育真理及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页关键词】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正文】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目前, 国务院已了相应配套政策,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也有具体规定, 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有关政策细则出台后, 立即制定实施细则, 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预期效果; 同时要建立与政策实施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到实处。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现行科技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干部管理、职称评定等某些相关政策、制度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负面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清理或调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 制定切合安徽实际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知名品牌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在编制、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设立国家专利代办处。要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专利组织机构, 将专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力推动企业增强专利、标准意识, 提高企业的产权保护、管理、运用能力,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支持企业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重奖获得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的产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省级专利市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市场, 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实现科技与生产力的有效对接, 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 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市场平台。要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 帮助科技创新企业降低风险。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机制, 给自主创新的企业以优先待遇。

【文章来源】/article/67/15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3篇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思想进一步解放,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着力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所社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参加学习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学习不留空白,参学率100%。所长、书记*研究员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次下校调研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撰写了调研报告《来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新调研报告》。在工作之余撰写了《旅游文化与科学发展观——论发展*旅游文化》“科学发展看*”征文文章。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网上点击率达到6590人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于6月应邀参加在徐州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为来自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近200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科研骨干教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其走向》专题讲学。

教育科研以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为重点,坚持科学考评机制,落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省教科所所长刘青春在*市2009年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盛赞这些年来*教育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对*评选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进行大力表彰,颁发奖金给予高度肯定,说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等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先后确定实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协作体,完成子课题申报,研究进展顺利。以《*市课题中期检查评价细则》为依据,组织对县市区在研课题进行了抽样检查。教育科研坚持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先后与中央教科所联合举行了全市“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评选。在*区青山小学召开了全市教师博客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表彰了28所教师博客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和71名教师博客校本研究优秀工作者。*市电视台校园风栏目以《教师博客:为心灵加餐》为题进行报道。将于7月组织教育科研专家在各县市区开展为期12天的教育科研培训,要求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研究参与教师参加培训。积极筹备编辑出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促进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一、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解决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1、领导重视,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学习活动。所社领导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所长、书记*同志主持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并作了动员报告,成立了所长、书记*同志担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王清卫任副组长的学习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班子带头参加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全所教职工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学习不留空白,参赛率100%。学习过程中领导班子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所长、书记*研究员带领所社研究人员多次下校调研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撰写了调研报告《来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新调研报告》。*所长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科学发展看*”征文活动,在工作之余撰写了近8000字的《旅游文化与科学发展观——论发展*旅游文化》文章参加征文活动。结合我市教育实际撰写的理论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网上点击率达到6590人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6月20日—22日应邀参加了徐州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高级论坛”为来自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近200名教育局局长、中小学分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科研骨干教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其走向》专题讲学。

2、形式多样开展学习,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武装头脑、提高认识,我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一是利用办公局域网和教育信息网建立建立电子笔记展评和无纸化学习新机制。建立了学习资料共享区,开辟了“科学发展观”学习专栏,建立专题博客群。每一位党员都撰写了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和电子文档,在网上对学习笔记进行了集中展评和交流。二是强化专家引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实质。组织由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特级教师、名师组成的“科学发展观”宣讲团到*、*、*、*等县市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引领广大教师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实质。三是举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PPT演讲竞赛,结合工作实际增强党员干部工作中零缺陷管理能力。四是赠送学校教育大礼包,4月8日为屈家岭管理区长滩中心小学全校400余名学生免费发放新夏季校服。同时,为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期刊与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还为该校教师赠送了清华紫光优盘,总价值16000余元。

3、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坚持以教育科研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单位生存和发展实际多种形式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所社干部职工积极践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理念,学习工作成效显著。全体干部职工就教育科研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期刊如何做大做强,期刊发行怎样做大等关系所社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大交流。先是在各自部室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分管领导和科部室主任进行交流,最后所社班子成员之间沟通思想。所社对建议梳理后,立即着手筹备编辑出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开展教师博客校本研究经验交流会,收集整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案例,开展德育研究论文和教育信息化优秀科研成果评比,研究制定了《房屋出租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

4、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谋发展。我所按照市教育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于6月15日下午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总结了我所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绩,向检查组汇报了我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在会上汇报了个人的分析检查报告,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基本实现了问题找的准、剖新原因深刻,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取得了增强团结、互勉共进的效果。市教育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对我所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科研指导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不拆台,相互补台,是团结的班子,和谐的班子。

二、以科学发展统领教育科研,以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为重点,坚持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推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统领教育科研,为重点科学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在*市2009年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表彰了*市教育科研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表彰了年度教育科研先进教科所、先进学校、先进个人。对评选出的*市一批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进行了大力表彰并颁发奖金,这在全省是第一次,省教科所所长刘青春到会祝贺,盛赞这些年来*教育坚持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和省级立项重点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和省级立项课题《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研究》等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中央教科所“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继确定*市为课题实验基地后,市教育局公布56所实验学校,我所先后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立了协作体并召开了协作体会议,组织完成了“学校特色发展校本研究”课题子课题申报。

2、坚持科学考评机制,落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开展了课题中期检查。为了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将教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引向深入,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如期完成,我们完善了《*市课题中期检查评价细则》,作为对课题运行状态进行中期督查评价和年度考核课题研究评价的依据。6月组织了5个检查小组分别对各县市区在研课题进行了检查,落实课题的过程管理,检查学校研究情况,及时纠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4篇

关键词:提高 高职学生 英语听力 能力

任何一门语言,听和说是最为基础的两项技能。即使不具备读和写的能力,只要会听会说,便可以进行口头交流。那么什么是听力呢?听力是听和理解能力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听力理解是指将有声的语言通过媒体传到人的大脑并加以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它要求听者不仅要具备有关的语言、语调、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技能。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颇感吃力的方面就是听力的提高。如何提高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呢?

一、高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入学成绩特别英语水平总体不高是毋庸回避的现实。在与学生进行交谈和平常的教学中,了解到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办学条件的限制,听、说训练不多,在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存在听、说能力薄弱的现象。然而要学好一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是关键。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是摆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那么,听力教学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二、形成听说氛围,激发听的欲望

听和说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听是说的基础和前提。说有助于听,又是听力提高的反映。通过说能检查听的质量,提高听的效果。进行听说训练时,学生的言语活动频率高,在大脑中的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凡是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听和理解也不难。

在听力教学初期,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有限,可用重复或模仿的手段进行听说训练,但应避免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操练。著名语言学家Marckey将重复分为“机械型、扩展型、变化型和运用型”四种基本类型。机械型重复指将完全相同的形式不断使用。他还认为,重复能强化已学的模式并使它们成为习惯或技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简单模仿,反复练习,能形成一种语言习惯。对于单句和对话,可将录音材料完整的放一遍后,再让学生听一句重复一句,跟读录音,模仿录音,进一步理解熟悉所输入的语言信息,逐步适应英语的快节奏。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时,宜采取先模仿后应用,先语言训练后进行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听力训练活动。如在模仿It’s time to go home.的句型时,让学生用go to school ,go to bed , have lunch等词组进行替换练习。然后设计出下面的对话:

A: Shall we go to play tennis ?

B: Oh ,sorry. I’m very tired .By the way , What time is it by your watch?

A: Let me see. It’s six o’clock.

B: It’s time for me to go home. It’s getting late.

在听短文时,训练学生注意语意,而不只注意语言形式。因为,越是精力集中于语义上,就越能记住所听到的内容。然后,要求他们复述大意,复述正是经历了听与说、理解与表达的全过程。这种训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牵涉到思维模式、语言的表达、内容的筛选等问题,是培养学生听力的最佳手段之一。

训练听力,光听不说不行,既要有语言的“输入”――通过听,又要有语言的“输出”――通过口头表达,才能提高听力。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形成听说氛围,激发学生听的欲望,有助于听力提高。

三、教学中做到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1.教学中要强化精听,打好语言基础。精听是听力训练的基本功。它要求听清语音、语调,并能连读听懂每个词、每个句子及文章的内容。但精听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它是一种综合英语知识的能力。精听由于要求反复听,要听清、听懂,需要的时间要多一些,因此,除了课堂上,课外我们也要要求学生做精听练习。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有效的听力材料,如《新概念英语》、《听力入门》等。精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听力方式。

2.重视泛听,扩大信息量输入。泛听要求听懂关键词,听懂材料的大意。它不要求逐字逐句地听懂。但要掌握对话或篇章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件及原因。泛听要求进行听力训练时,思想要高度集中,边听边思考。

当然精听和泛听的关系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精读和泛读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泛听是精听的基础,精听是泛听的深化,应用泛听来带动精听,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听力技巧的掌握

学生学听力的主要难点是词汇、语法及句子的连贯等项目。听力能力弱是学生面临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母语教学中从来没有听力课程的设置,学生们一时难以摸到学习听力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各种听的技能,即听要点,听细节,听内容,听特定的词,引导学生善于探索、总结听力的技巧、技能。

听力的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预测。听力预测是启发学生做听前训练,从主题、语言知识、思维逻辑等预测出未知的知识。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利用从题目入手,引出相关内容,也可以用相关图片,启发学生设想出一个语境。如:遇到有一定难度的听力材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关键词,这样能起到降低难度的作用。

如:What’the probab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Husband and wife.

B. Teacher and student.

C.Patient and doctor.

D.Manager and secretary.

借助答案中的提示可预测出,该题是考对话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情景上,然后仔细分析一下题中所隐含的信息,抓住中心,联系前后语义,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2.取舍。在听力材料中,并非每个词句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听的过程中不要平均分配注意力。可将听的过程分成精听、泛听两个部分,删除次要内容,抓住要点。反之则会分散对主要问题的捕捉,影响“听”的效果。如:

A: Two ten-cent stamps and one eight-cent stamp, please.

B: Here you are. That will be one hundred cents.

Q: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以上对话乍一听起来是测试数字,其实是测试地点。但材料中又未提及任何地方,因此在听这类题时,要注意挖掘句子中隐藏的信息,展开联想,从暗示中获取所需内容,抓住“where 、stamp 、here you are .”这些关键词,答案就跃然纸上。

3.复述。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觉得不时会碰到“拦路虎”,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为了排除障碍,听者不妨换一种方式,用复述的方式来辅助思考,也许会云开日出,豁然开朗。复述可利用听、说之间互补互促之关系,将反馈到的信息迅速地与所听内容有机地联贯起来,由听引入说,由说促进听,将听说两种语言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消除听力训练中出现的障碍。

五、听写在听力训练中的必要性

听写是听力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听写对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很有好处,听写技能的训练对巩固提高听说能力起重要作用。听,不仅指“听清语音”,而且还指“听懂语义”。语音听辩和意义理解互相渗透,并根据理解的意义作出反应。学生能听懂并记录语言材料是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的。

听写过程是学生听音、辨音、获取摘要信息、迅速记下关键词、捕捉大意、书写的综合过程。学生通过耳听,把学过单词、语句的音、形、义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书面上。听写有助于培养学生眼看、耳听、手写、心记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逐渐学会处理语言信息,把新信息和中心思想保留在记忆中,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为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背记听力词句,提高听的效果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句型的学习和积累。Wilkins(1972)说过,没有语法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恰似建筑用的砖头,它可以筑起高楼大厦。听力词句是指口语中常常使用的简单灵活的、代替较为正式的或公文式的书面语的词句,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听力词汇,短语和句型,可以促进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背记还能提高记忆力,能使所学过的知识在脑海里扎根,为实际应用语言,听懂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背记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原始方法上。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外语不同于学习母语,不能依赖“刺激――反应”型的学习方式,而需要在理解、运用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逻辑推理,创造性地活用语言。国外有教师通过教学的实践发现,理解了的语言材料重复五次比不理解的语言材料重复百次的记忆效果还佳。因此,一定要求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

除以上几点外,要提高英语的听力能力,教师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世界日新月异,每位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自学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改变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努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总之,提高听力的方法很多,听力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待于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在教学中,将创设语境、听说、理解、记忆几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真正有效地提高听力,预防学习英语中的“聋哑症”。

参考文献:

[1]Marckey.W.F.,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 Long-man Group, 1965. Translated by Wang Dexing et. al. ,Beijing Language Institute Press, 1990.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4]覃朝宪:《从大学英语听力现状谈中学英语听力教学》,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2002。

[5]史 莎:《中学英语听力技巧初探》,当代云南教育论文大系,2000。

第5篇

关键词: 平民教育 乡村建设运动 国际背景

一、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在十五世纪以前长达一千年的欧洲发展历史上,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相对于同时期的中国而言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同样代表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教育水平在中世纪的欧洲也远远称不上发达,即便由宫廷和教会把持的精英教育有一定的规模,但依其所培养的对象仅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和少数精英分子,包括农民阶层在内的一般平民是没有权利和资格接受教育的。在经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平民化和大众化教育的思潮才稍见端倪,直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面向一般平民的初级教育才有所发展,但是这种社会大众教育仍然是简单的,在受众数量和教育水平上与精英教育相比较有极大的差距。但是,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欧洲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平民主义”思潮,以及在这种思潮和精神影响下产生的《人权宣言》却沿袭了以人为本、重视教育的理念。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的裴斯泰洛齐就认为:“即使最贫困和最被人遗弃的孩子,上帝也寄予了天赋的才能——在孩子粗笨害羞和显然无能的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华,最珍贵的能力。在这些可怜的孩子接受真诚的爱心教育中,显著的天赋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1]裴斯泰洛齐身体力行,在欧洲小国瑞士大张旗鼓推行教育运动,使瑞士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成为当时欧洲教育的典范,这一模式至今仍被称之为人类教育历史上的奇迹,而且,在瑞士模式的启发和带动之下,欧洲各国纷纷效法其成功之道,崇尚教育、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德国在汲取瑞士教育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念,制订了深刻影响德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法》,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并且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的教育,所有教育经费由国家免费提供,不接受教育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近代启蒙运动的洗礼之后,在“人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以国家为投资主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从而实现了整个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其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已领先于当时世界上其他各个地区和国家。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国家真正开始认识到大规模开展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实施全民普及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末是近代西方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阶段。西方平民教育运动作为近代西方国家主要教育发展趋势之一,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近代意义上民族国家概念的确立和教育民主化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有效地实行普及教育,大多数国家以法律形式强制规定这种带有普及意义的平民教育的义务性质,这种平民教育的范围和程度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平民教育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包括农民在内的一般民众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西方社会率先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

二、近代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与流派的发展轨迹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高,关于教育的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涉及平民教育的思潮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平民教育思潮不仅仅是某一个教育流派的自我发展,而是与各种教育思潮紧紧纠缠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展。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此起彼伏,其涉及内容之丰富和发展速度之迅猛前所未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民主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思潮等,这些思潮从价值理念和演进路径角度而言都具有某种共同倾向,就是均强调教育在程序和实质上的公平正义和科学合理。各种教育思潮都有其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侧重点,但从平民教育视角出发,这些教育思潮无疑对当时的平民教育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思想补充作用,从某个角度而言,它们亦是西方平民教育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ADULT EDUCATION COMMITTEE)倡议:将成人教育变成社会生活整体的一部分,使全民在他一生的任何时候,都可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奠定了成人教育的理论基础。“倘若我们没有得益于成人教育,以及更一般地说通过正规教育以外的训练途径所作的贡献……那么,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不可能产生的”。[2]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从英国首先发展起来的,然后推行到西方各国,其成人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使终身教育的理念走向实践,大量的成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实践又检验和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科学教育思潮源自于清末变法图强之时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其教育观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教育民主化改革的进程,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实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展开;女子教育的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3]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教育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思潮,其关于教育的目的性、教育途径的生活化、教育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教育理念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他以经验主义价值论和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适应。“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提倡反映科学、民主和进步意识的民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带有实用性质的实业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旨在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以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和完整人性;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知能,使其拥有自主意识、自立精神、主动性、发动力,以及协作共业之精神;激发起献身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热情。由此,也就需要国家和全社会花费巨大代价具体实施平民教育”。[4]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刻改变了西方教育的面貌,使之由传统进入现代,对20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当时的各国农民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美国和欧洲国家丹麦。“在西欧和美国兴起一场旨在改革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在西欧被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则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5]1909年罗斯福总统呼吁发动乡村生活改进运动,试图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改进,促进民众素质的进步和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相关政策和法律的配套支持下,国会通过乡村教育议案,主张乡村教育以“养成公民的农民”为目标。美国的乡村生活教育运动既施行一般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注意教授一般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常识,通过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不断教化,使乡村人民成为“机警的、爱国的、思想高尚且又安于陇亩”的公民。其教育措施和教化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设立乡村图书馆,完善基督教堂机构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中心,开设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等。丹麦的农民教育主要通过民众学校这种形式加以推行,在当时欧洲和世界教育界享有盛誉,丹麦的农民教育与当时英国的工人教育和苏联的扫盲教育并称为世界三大教育运动[6],其取得的成就及对其他国家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启示意义是极其巨大的。“以格龙维、柯尔德、施洛特为代表的丹麦教育家,提倡民众高等教育,推进乡村社会的改进与合作事业的发展。他们以历史与诗歌为媒介,着力于文化的传播,激发青年农民的心理与情绪,唤起民族精神的觉醒”。[7]丹麦民众学校是施行农民教育的核心机构,它和人民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民众学校重视农民的职业训练,教授与农业有关的科目,比较重视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但教学的最终目标却始终着力于文化的传播,以觉醒普通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宗旨,并不仅仅限于施行职业的训练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高。正是由于丹麦民众学校的有效运转和农民教育的成功实践,才造就了当时丹麦经济的飞跃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欧洲发展史中丹麦的农民教育运动被誉为“丹麦重生的命脉”。非常推崇丹麦平民教育模式的梁漱溟认为“丹麦农业之发达、合作之隆盛,皆以其教育为原动力”。[8]

三、西风东渐:西方平民教育思潮促进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极大的影响,自以来一直处于变革图强、寻求国家富强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由于自身变革的强烈愿望,西方以平民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思潮一经传入,就在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旨在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民众素质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兴起无疑与其广泛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其中西方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的人格魅力和中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19年4月,杜威作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应中国五大教育团体邀请来华讲学,他在中国进行了百余场讲演,并实地采访了多个省市,讲学长达两年,其思想和言论在报刊广为传播,中国社会迅速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股“杜威热”,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实践,旨在救亡图存,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在介绍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传播其教育理念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等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归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用西方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采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研究中国乡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即是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6.

[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国强,林李楠.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与中国近代教育民主化改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张之沧.论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及现实意义.“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5]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

[6]茅仲英,唐孝纯.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76.

[7]周逸先,宋恩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19.

第6篇

【关键词】科研教学金融学创新能力

一、引言

大学的主要功能主要体现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一直以来,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如何让科研与教学结合值得探索。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环节,有着传播并扩展知识的作用,科研则能够有效地拓展知识。高水平的师资从事一线教学是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科研训练对于培养高水平师资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还能增强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能力。科研训练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帮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拓展专业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把握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沿及发展趋势。学科交叉是大势所趋,因此也需要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甚至精通。此外,通过科研能够找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发现新问题,改进理论、方法或技术,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有效促进进一步创新。在此,探讨科研对本科金融学教学的影响。

二、主要路径

科研与金融学教学结合有利于金融类本科生拓展、完善其知识体系,尽早知道是否对科研有兴趣,确定职业方向。一般而言,本科教育多定位于通识教育[1],注重基础教育,侧重于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科研的辅助作用往往要求低一些。对有意向进入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训练)的本科生来说,尽早接触科研有利于其学术发展。对普通本科生,则可以通过基本的科研训练,提高提出問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主要通过拓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2],达到深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科研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常见的金融学教材虽然在体系上较为全面,但主要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介绍,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在系统地提出问题方面的训练要求方面往往考虑不足。因此,要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训练并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教材或讲义。不同的教科书往往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偏重,差异甚大,还可能存在少量内容陈旧过时,甚至错误的现象。如原有的一些不合时宜或有缺陷理论、方法、技术或观点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被发现,对新理论、新技术的更新较慢。因此,授课时可以适度介绍学科前沿,介绍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观点或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某个重要理论有何争议,在何种条件下哪一个理论更具可取性。不过,这是以一定量的文献阅读为前提的,因此可以适当地在金融学教材的基础上附加需要课外阅读的文献供学生选读。

金融学教材中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检验这部分内容,提到了序列相关性检验、游程检验、过滤法则、公司特征与收益率的相关性检验等方法,适当补充若干文献以及实现的程序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同学拓展视野。将文献资料作为教材或讲义的补充,充实教学内容,也涉及到理论是否成熟,是否有错误等问题。科研成果出现错误还是比较常见的,即使是sciENCE或NATURE等杂志,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其中也有一些论文的方法或某些结论也会被发现是错的或有缺陷的。因此,将科研成果写进教材应慎重,尤其是纳入本科生教学内容时应该慎重。金融学里的经典IS-LM理论,常用于货币政策分析,由于其天然的缺陷,被指出并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分析的工具,需予以修正。

向量自回归是最常见的经济、金融应用工具之一,无论是教材还是期刊上,应用非常广泛,但几乎没有人提到这个模型有先天的局限性,建模后很可能会出现模型解释与常识不一致的现象,随着变量的变化,还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部分内容中的一些理论或观点,有些就用到向量自回归以及由此产生的所谓格兰杰因果这个工具,中外教科书对这部分往往语焉不详,或根本没有表述清楚,许多参考文献作者自己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格兰杰因果与逻辑因果有何区别,容易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学生往往容易犯一种把格兰杰因果等同于逻辑上的因果的错误,或者知道格兰杰因果并非逻辑上的因果,但在毕业论文或者发表的论文上前后不一致,前面还在说的是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后面却默认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这种错误不止是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即使是国内的顶级期刊也经常刊登犯此类错误的文章。因此,通过强化科研完全可以避免上述人云亦云或想当然的错误,以免教授错误的内容给学生。

科研对教学方法也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举足轻重[3],金融学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虽然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但限于教学目标、课时、软硬件等各方面的限制,难以深入展开探讨,因此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配合。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往往不宜过于简单机械,需要根据金融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因素灵活调整。如,交互式动态教学与传统灌输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既不能简单否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也不应一味地机械地采取这种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理论偏深,知识点偏多的内容,如果展开讲解,容易超过课时等教学要求。适时、适当地采取传统的纯粹讲授的教学方式,辅以适量的文献,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确实较合宜。若选课学生的基础较好,某些章节或知识点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不一定一味以让学生在课堂完全弄懂为目的,适当在课堂预留疑难,留出一定的发挥的空间,或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其课后花时间自行解决,也可在以后授课的时候予以解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摆脱了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病,又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除采取课后阅读材料的形式辅助教学,金融学的教学还可以多种方式引入课堂,如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讨论,拓展对教材中的理论,加深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结论

科研中培养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可以融入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素养。将基本的科研训练融入金融学教学,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结合,教材与论文文献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培养本科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主动获取所需的知识与工具,弥补不足,养成自主性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实事求是的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学术上不迷信权威,不唯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有利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对现实中、科学中、经济中的问题勤思考的习惯,增强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过程中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增进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融入教学除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外,还有利于营造浓厚且健康的学术氛围,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形成求真、务实、执着、进取、止于至善的校园文化[4]。因此,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值得持续探究。

参考文献 

[1]Kenneth Bartlet.多伦多大学的OTA:历史及一个核心问题的讨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2):9-12. 

[2]郑书深,冯晓勇.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7,6(2):128-129. 

[3]白华,兰玉.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54-57. 

第7篇

关键词:知行合一 陶行知 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部主任、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理事长张圣华先生在为《陶行知教育名篇》写序时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1]然而遗憾的是,今天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知道陶行知先生其人,而不知道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显得更容易一些。而“知行合一”就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钥匙,认识了“知行合一”就可以进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世界。

一、“知行合一”由王阳明首次提出

大凡讨论知行关系,想要建立知行观的人必有一个动机,那便是“行”。“行”是“知”的归宿。陶行知先生研究“知行合一”,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他是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朱熹提倡的“知先行后”,其也强调“行”。只可惜,朱熹所推崇的认知方式——“格物”,禁锢了人们的手脚,使人不能行动。按照此法去实践的人终日只在书本上遨游,以至于终身不能行动。

明代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能行,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亦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2] 。王阳明先生认为造成知而不行的原因是知行分离的认知方式。 “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间,愈失而愈远矣。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足下但以此细思之,当自见,无徒为此纷纷也”[3]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是致良知的手段。其目的是获得真知去指导行动而后又获得真知,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对中国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然而它始终只在致良知的阶段,他所说的“知”、“行”统一于人的内心活动,这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也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还不够彻底。

二、“知行合一”指引陶行知走上教育之路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近郊的小村庄, 1910年,陶行知先生考入南京的金陵大学,在校期间,他开始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信奉“知行合一”。他还将自己的笔名取为“陶知行”,目的就是为了发愤求知。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 。这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用他所信奉的“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表达。因此说,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认识了“知行合一”,认识了教育的功能,才使得他走上教育之路。

1914年秋,陶行知先生自费赴美留学。在此期间,他师从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范金豹先生在《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中写到:“实用主义哲学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5] 。王阳明先生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杜威先生对知行关系论述之后讲:“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强调的是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这点是王学与杜威之学的不同之处,可他们都注重“知行合一”。由于曾师从杜威先生,所以此时的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又多了一层认识。1917年,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行知”,并积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至此,陶行知先生真正的走上了教育之路。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

随着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认识的深入,其教育思想也在逐渐的成熟。1917年,陶行知先生回国之后,提倡实用主义。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到处碰壁,使得他认识到了杜威先生的洋教育理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要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教育。于是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在《什么是生活教育》里说:“‘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杜威先生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绝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还曾给生活教育下过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 ‘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解放出来。‘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工学团或集体主义之自我教育是在团体生活里争取自觉之进步。 ‘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种教育观是把教育从游戏场、陈列室解放出来输送到战场上去。”[6]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非常丰富,“活”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我们应该把它继承发扬开来 。

四、生活教育理论是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针对知行分离的认知情况而提出的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杨国荣先生说其过程是通过本然之“知”指导“行”而获得明觉之“知”。明觉之“知”即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真知”。王阳明先生认为“本然之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理。因此,他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所以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里虽然有行动的因素,但它只停留在致良知的阶段。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在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深刻的认识之后而形成的。起初,陶行知先生也认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直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碰壁之后,他开始对知识的源头进行新的思考,并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对王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这正是他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关于知识源头的观点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而得来的。

生活教育的教育方法之“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里写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在《在劳力上劳心》中又说:“昨天我讲的时候,曾经提及‘做’是学之中心。那末我们必须明白‘做’是什么,才能明白教学做合一。盲行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教学做合一”不是停留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阶段,它是在“行动”的阶段。“教学做合一”是从“知行合一”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中发展而来的,“知行合一”奠定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陶行知先生通过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认识,使得他走上了教育之路,并通过对“知行合一”的 批判、继承和发展,进而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之改革事业奋斗终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认识“知行合一”,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学习陶行知先生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便日后为中国教育尽自己之精力。

参考文献:

[1]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王阳明著、王学典编译. 传习录[M].蓝天出版社,2007.

[3]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等编译.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陆建非. 陶行知教育名著(大学生读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范金豹. 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N].中国教育报,2004-10-14.

第8篇

关键词:音乐剧;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价值

现今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高、精、深是其特点。理论课程的深奥、乏味,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在专业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文化修养与素质不高。缺乏艺术教育新课标中所要求的综合性,这样的课程标准下培养的人才是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的。

音乐剧起源于西方,目前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基本属于“二分夹层”现象,上层是西方引进的舞台音乐剧,下层是电视文娱节目中的音乐剧,中间的夹层是本土的舞台音乐剧,所以音乐剧离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很遥远。在理论上有关音乐剧研究的专著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它的教育价值还有待开发,把音乐剧引入学校教学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还非常少,有关音乐剧教学的论文也能见到零星的几篇,如赵曦的《关于高职音乐剧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赖景琼的《中学音乐剧教学实践》,但对音乐剧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进行探究的文章至今没有看到。在欧美,音乐剧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即在俗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标中寻找俗的轻松。但在国内,音乐剧只是少数人能消费得起的精英文化。在欧美,音乐剧教学理论系统己相当完善,音乐剧已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享用的艺术大餐,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园音乐剧文化,在那里,学生有很多自编自演音乐剧的机会,很多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音乐剧节。本人就是音乐剧的忠实爱好者,鉴于国内《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学的需要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逐渐凸显,促使本人对《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前期的分析和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

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教学与科研人才和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而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内容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后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涉及的音乐内容多元化,包括世界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有代表的音乐。反观中小学的师资来源――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却并没有及时地与其接轨,这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是艺术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的灵活统一。正由于它不受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恰好与中小学艺术教学强调的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艺术性、丰富性和充实性相吻合,让其可以成为了理想的教学载体。从目前中小学艺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学理念正是由于缺乏理想的教学载体而无法实现。虽然偶尔也能在中小学艺术课堂看到教师们采用音乐剧进行辅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对运用音乐剧教学的独特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音乐剧这一理想教学载体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课题将研究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以及其必要性,以期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合中小学的艺术教育。

(二)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指导方案》)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实施,作为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应该应遵循学科系统性、知识实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和文明礼仪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

作为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贮备人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音乐剧》课程的学习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出发,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教学,而现今艺术课程改革对我国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随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一些崭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变成了可被我们直接认知的行动指南。新课改中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综合起来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术视野,拓宽教育途径,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音乐教育。但我们很容易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盖的文化面越广,所涉及的学科越多,甚至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授课者思路的新颖和教学的水平,单纯认为简单的拼凑和粘贴就等于综合。殊不知,真正的综合理念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观,音乐剧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对艺术综合课程的实施。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是必要的。

(三)促进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

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体现“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耀华学者曾说过:“师范性,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与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师范性的特点要求音乐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要将基础音乐教育中应该具备的各种技术技能熟练的掌握,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多能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懂音乐”,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但并非简单的“一通百通”。随着对工作水平要求的提高,其专业性的要求也必然需要提高,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音乐剧本身多元化的特点,使《音乐剧》课程能很好地开发艺术课程资源,而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都需要施教者创造性地实施。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状况。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其“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

二、《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音乐剧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舞台呈现风格、戏剧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上都要求通俗易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符合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好的音乐剧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间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高校青年对新鲜事物总是十分好奇的,音乐剧创演中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可以随意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验化和戏剧化。这样,能给学生比较广阔的想象力空间,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也能得到满足,提高了他们对表演的兴趣,这些都必然使其乐于接受。

(二)《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审美特点。

审美心理指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首先,社会的信息量激增促进社会文化的快速更新,信息广泛而快捷的传递,使他们的思想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深刻影响。审美意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而是伸展到生活各个方面。其次,这种变化是由市场品行和文化品行所造成的。它使包括审美在内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临时的性质。这种变化大大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使其更具综合性。所以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可概括为:审美需求广泛化,审美趋向时尚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和审美形式休闲化。音乐剧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艺术样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它有社会大众容易看懂的故事情节,有好听的歌曲,有动人的舞蹈和音乐,还有辉煌的灯光、舞美等等。这种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时代感,形式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对审美心理定势的可调节性都使其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的审美心理特征。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具备可行性。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学专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出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步骤。运用《音乐剧》课程教学加强“多能性”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丰富教学形式,拓展艺术教学资源,以期培养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音乐课程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2]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刘文洁.普通高校开展音乐剧教学实践活动的初步思考

[D] .首都师范大学,2006.

[7]廖向红.美国艺术院校的音乐剧教学――美国Tisch艺术

学院、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考察报告[J]. 戏剧-中央戏

剧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

第9篇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在理论指导的研究世界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内容庞杂,结构混乱,理论性与现实性联系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首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事件频发,我们应当及时地将国际上的重大事件作为教学热点问题讲授,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形势。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利比亚战争等等。其次,应突出实用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倾向硕士入学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涉及的知识点,详细讲解考研大纲中的14个重点。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实际,重点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困境、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立足中国,观察世界,课程内容本身丰富有趣,但为了提高学生认知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一)课堂讲授与提问相结合

毋庸置疑,针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构架的内容,只能采用最基本的课堂讲授法。如对重大事件的国际背景、重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重要的政治理论等问题只能由教师主讲。教师主讲这些问题, 能够以教师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对这些问题作清晰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便于学生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解其他相关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并透过现象认清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必须运用提问学生的方法。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应避免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方式。教师在上课时可随时就讲授的内容提问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交流。通过提问也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困惑。现在的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但由于缺乏历史体验,理论基础较弱,往往不能对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于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

(二)设置问题情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想实际等,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现教学目的与学生思想需要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在每堂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确立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思考,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头脑中想象问题情境的同时,教师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当代的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参与意识很强,对于讨论课还是比较欢迎的。而且,讨论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分析能力等,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教师通过安排专题讨论和课堂随机讨论及学生小组辩论等形式,讨论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学生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使学生在讨论中消化理解知识。

(三)合作学习与自主研究相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协作的关系,这样就可达到教学相长。教师注重理论阐述讲解的清晰明了,学生注重接受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有效吸收,教师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极高,师生的合作呈现良性循环,使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的效率大大提高。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把握知识、理解知识。实行自主探究法,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注意以问题等形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某些具体问题,从各种媒体和图书情报中搜集、整理资料,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写成小论文,然后自行分成若干小组,开展讨论,并推出本组代表到课堂上来交流,其他同学对其观点可以提出质疑,也可以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作点评。合作学习与自主研究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

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极大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吸引力和感染力。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这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尤为必要, 因为直观感受的深刻印象是单纯的理论说教无法达到的。[3]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组合起来,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显示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利用网络教学环境也会收到良好效果。目前各大高校均已开通了网上教学或课程平台,为开展网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教师可以在网上公布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学习课题、实践训练要求等,并为学生提供课件下载、阅读资料上传下载、习题下载以及网络答疑等内容。学生可以在网上选课和在网上学习。本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复习题、学生的作业和论文均利用公共电子邮箱向学生,很好地利用了网络资源这一有效平台为教学服务。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加强了师生交流沟通,有利于教师即时了解学生需求和问题,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技术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使学生了解有关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 把握认识和分析国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中国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唐连凤、高杰.《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途径与方法》.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 05期

[2]田萍.《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06期

[3]余明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5期.

作者简介:

崔建伟:(1980—),男,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