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自我控制论文

时间:2023-03-13 11:05:03

导语:在自我控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我控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目标管理;目标;目标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F280;TB1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1-0070-04

0引言

现代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动态系统,往往面临规模大、参与方众多、技术要求高、干扰因素众多、计划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因此,能否有效加强项目目标控制对项目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目标控制的研究,普遍存在对工程项目的目标理解偏于狭隘和目标控制未能系统化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角度探讨工程项目的目标[1],并就系统化建立工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问题进行研究。

1目标控制体系的构建依据及框架

1.1 目标控制体系的构建依据

1.1.1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德鲁克中最先提出,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制度或方法。目标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体现在:①关注焦点不同;②管理动力不同;③强调要素不同;④激励方式不同;⑤审视并优化目标。

1.1.2 控制论

一切控制系统共同的基本特点是信息变换过程和反馈原理。信息变换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存取和加工过程。反馈原理,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将其作用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起到控制、调节的作用。输出和输入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为正反馈,反之,则为负反馈。由此可见,任何控制工作都是以既定的系统目标为出发点的。

1.1.3 系统论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表明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2]。

1.2 目标控制体系的框架

目标控制体系主要由目标规划、目标实施和目标考核三大部分组成,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工程项目的目标规划实质上是对工程项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的描述,也是整个目标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本书将工程项目的目标系统划分为:社会性目标、成果性目标两个层次。目标实施,是项目各参与方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产品创造阶段,包括基础撑、信息平台、流程与制度以及运行机制四部分。

本体系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建立,故其目标考核部分可划分为政府对业主的目标考核、业主内部考核及业主对承包人考核三个层面。

2目标控制体系的组成

2.1目标规划

2.1.1 社会性目标

工程项目社会性目标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来确定的[3]。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的系统,投资大、消耗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多,对社会,对环境影响大,所以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确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实施对象时,不仅仅要考虑到项目本身的经济绩效,还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项目的社会和生态绩效,系统、整体地思考项目的目标系统,使项目在受益的同时亦能造福社会。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廉政建设、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其具体内容则依据项目特性而确定。

2.1.2 成果性目标

成果性目标是项目的来源,也是项目最终目标,是项目全过程主导目标,其核心目标至少是由项目的质量安全、费用和工期三个最主要的基本目标构成。

成果性目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导目标,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需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对其进行多个层次描述,形成表现明确的、可测的并可控的具体目标。而建设工程三大目标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确定建设工程目标时,必须将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反复协调和平衡,力求实现整个目标系统最优。另外,依据目标管理人性假设的Y理论,应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将个人目标融入到组织目标中,保证员工在实现组织要求的同时实现其自我要求。成果性目标分解如图2所示。

2.2目标实施

2.2.1 基础业务

基础业务主要包括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项,是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目标控制的重要手段和确保目标控制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2.2.2 流程与制度

合理的流程制度设计是目标控制顺利实施基础之一,组织与流程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①管理流程设计。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并互相衔接的任务或作业组成,使一种输入变成输出的全过程,构成的关键要素是输入、活动和资源。建设项目流程包含专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本文讨论项目管理流程,这是项目管理活动中一系列相互关联活动的序列,面对的是项目管理全过程;项目管理各种职能及各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既有工作过程的联系,也有信息联系,形成项目管理工作基本逻辑关系,构成了完整的项目管理过程。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确定项目管理工作流程、操作程序、工作逻辑关系,通过流程分析,可以构成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4]。

②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项目组织架构是指项目各参与部分(包括一切机构和部门)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

③确立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保证项目管理质量和运作秩序的各种规则、章程、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项目参与方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应遵循合法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协调性原则。

④设置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是指一些要害问题,它们是业务活动中的一些限定性不利因素,或是能使计划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利因素。由于控制点种类繁多,所用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有:1)实物标准;2)货币标准;3)综合标准;4)把目标作为标准等。

2.2.3 信息平台。

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传递、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各类数据采集等问题,这些对目标控制有重大影响。传统的沟通方法已满足不了信息传递的要求,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创建一个信息共享、信息传输、协同办公的综合信息平台。

2.2.4 运行机制

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的运行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的支持,主要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协调机制和竞争机制,其运行模式如图4所示。

①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分析被管理者的需求与动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方式方法的优化组合,制定必要的引导、强化手段及可实施的制度,所形成的能在较长时间内激励被管理者思想、动机、行为的相对固化、规范化的一系列制度与工作规范。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行为归化制度。

②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通过牵制、监督、检查、考核、惩戒等方法促使被管理者积极、守规工作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同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是同一维度上的,同一事物的两面。契约关系是市场经济关系的基础,对工程项目系统而言,契约关系亦是其核心关系。为防止委托――问题,对人进行约束是十分必要的。对目标控制体系而言,约束机制可分为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主要是指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合同约束和制度约束。

③协调机制。协调机制是指为使项目控制体系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能无缝地、顺畅地在体系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项目组织各成员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项目的整体绩效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对目标控制体系而言,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内部与利益相关者两个方面。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协调目标一致、加强组织间的信任和各参与方的协商来实施。

④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商品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机制。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竞争,以较低廉价格战胜对手。在部门之间主要是资金流入或流出,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

2.3目标考核

2.3.1 政府对业主的考核

政府投资项目是实施政府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具有工程量多、投资额大的特点,对经济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项目业主进行考核,保证其按照政府原定规划实施项目是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监控的重点。 一般来说,政府对业主的考核主要体现在项目的社会影响上,主要指标应包括项目三大目标的落实情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项目文明施工的实施、项目对周围居民的干扰状况、项目征地拆迁的实施、项目的廉政建设及成效、项目技术创新成就及效益以及项目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几个方面。

2.3.2 业主内部考核

业主作为项目管理主体,其员工对项目的管理能力、介入程度、敬业精神等对于项目的管理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业主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职责的基础上,应加强员工绩效管理,建立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办法,并将个人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业主内部考核的指标可从任务的完成、日常工作的执行、工作纪律和工作态度四个方面着手建立。

2.3.3 业主对承包人考核

项目承包人主要包括施工方和监理方。施工方作为施工的主体,其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对于项目顺利实施及项目目标最终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监理方受业主委托对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对施工方进行监督,其工作绩效同样对项目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施工过程监控,以阶段目标的实现促进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引入激励及处罚机制,定期开展对承包人的考核评价非常必要,可以提高承包人积极性、创造性,确保项目目标实现。对承包人考核以相关合同为基础进行,但由于工程项目面临诸多环境变化的风险,因此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业主应在对项目实施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承包方的工作成果、工作行为、服务态度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第2篇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跟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将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平衡记分卡等评价技术引入到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中,建立一种适用于不同层面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为提高质量和效率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