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生德育论文

时间:2022-09-02 02:02:28

导语:在医学生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生德育论文

第1篇

由于艺体类大学生,即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花大量的精力用于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艺体生录取时重专业课成绩轻文化课成绩的做法,艺体类大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其英语基础尤其如此,大多数艺体类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较低,相当一部分甚至在50分以下(满分150分)。在艺体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艺体类学生不仅在词汇、语音方面基础较差,其语法功底更是堪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独立主格结构”、“部分倒装”、“虚拟语气”时一脸茫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不可数名词”、“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时间状语从句”这些最基本的语法概念也一无所知。而他们对语法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有的学生认为,语言学习主要就靠背单词,认识了单词就万事大吉,语法根本没什么用处。有的学生认为,学汉语这么多年,没专门学过什么语法,不是也学得挺好的吗,所以英语学习也完全不用去学语法。还有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英语考试中语法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因此在语法上去花时间下工夫“不划算”。

2、要纠正艺体类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误解

上面提到的想法在艺体类学生中有很大市场,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看法是错误或者片面的。第一,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构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释义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语言比作房子,语音是其外壳,词汇是砖瓦等建筑材料,语法则是房子的骨架;其中,语言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只是词汇的简单堆砌,是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句子的;任何人学习和使用英语,都必须依照语法规则。第二,母语的学习与外语的学习是不同的。母语学习以“自然习得”为主,儿童从毫无知识和先天经验的空白状态下起步,通过每天与身边的成年人及伙伴们接触,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其话语素材与日俱增,语用能力也越来越强,大约在四到五岁,儿童即大体上能够理解周围的人的言语,而且自己也能连贯地表达思想,他们说的话也大都是符合其母语的语法规则的。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母语的学习确实不用特意去学语法。但是外语的学习则不同,大多数人都没有外语环境,在课堂和课下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往往与真实语境很难吻合。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外语的规律,从而少走弯路,也弥补语言材料摄入的不足。第三,诚然,在中国大学生现在参加的英语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目比重有所减少;以CET-4(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SCET-3(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中直接考查语法的选择题为例,前者从1987年9月份的18题变为15题后来又降为12题,直至完全“退出”,后者也从最初的12题减少到目前的8题。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语法对于英语考试来说就真的无足轻重。在阅读理解中,对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长句的理解固然离不开语法知识,即使是在听力理解、翻译等题型中,是否具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也是正确解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对艺体生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索

3.1进行语法基本知识的摸底测试

在艺体生进校之后,对其进行英语语法测试。鉴于实际情况,题目不宜太难。大体上,45%的题目相当于初中水平,35%的题目相当于高一水平,20%的题目相当于高二高三水平。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其总体水平和最为薄弱的语法项目。这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如何进行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3.2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

每周可以抽半节课的时间进行语法讲解。每次的讲解各有侧重,大致在第一学年侧重讲解词类、句子成分、名词的单复数和所有格、冠词、代词、数词、动词的种类和各种形式、形容词及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被动语态,在第二学年侧重讲解虚拟语气、句子的结构、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倒装、省略。讲解时可以讲练结合,并多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例子,让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3.3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在平时的综合课、听说课上,特别是在对课文语言点的讲解中,也可以补充一些语法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语法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讲解。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可能对讲解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巩固已经讲过的知识,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3.4指导学生课下自己阅读语法书

第2篇

一、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二、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超级秘书网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借助于创造现场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乃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第3篇

一、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教育形式下,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尚显不足,对于这些知识储备尚浅的中学生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意志力是最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的评价机制。

面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尽管如此,在“中考”,甚至是“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评价学生的好坏,完全是依赖分数的高低。而学校的优劣也完全依赖升学率的高低来评判,这就造成了学校和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的培养,其中意志力的培养就是在现代中学生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2.教师对提高学习成绩认识的不足。

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在于学生花费多少时间在语文的温习和学习上,他们认为,只要拉长了学生的背诵、默写时间,就能够提高成绩。虽然我们不否认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对问题更深入的研究,就能发现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长时间的语文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量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利用剩余的时间发现己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求最大程度的提高;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完全是被动的学习,如果再加大学习的时间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学习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但相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坚韧的、持久的意志品质就是关键所在。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与提高语文成绩还是有密切关系的。

3.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在很多电视采访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人在提及影响或改变自己人生的关键人物时,都会非常感慨的想到自己的中学语文老师。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正是意志、情感形成的过渡时期,他们常常将自己的语文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或者是生活中的偶像,因此,中学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将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现在的中学教师,很多都缺乏对这份职业的热情,也缺乏教学的积极性,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这些不良现象也常常会把自己的职业形象,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必要性

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的。意志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1.意志力能够克服中学生的思维懒惰。

在语文教学中,每当教师要求学生用新的理论和知识结构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们往往觉得无从着手,因为他们习惯了过去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式,不愿意思考,只是等待老师的答案。而语文教学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就能够很好地克服学生懒惰的行为,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就能够坚持不懈的去探索问题的本质,以求更多的发现。

2.意志力能够增强中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对于一些明星的事迹,流行歌曲的记忆都不在话下,但是如果让他们无意识地记忆语文知识就难得很多。因此,无意识记忆就有着这样的局限性,因为在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都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当然也难以让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记忆。所以说,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意识的记忆才是关键,要做到有意识的记忆,就必须有意志力的参与,只要有意志力的强制,才能让中学生避免很多不良因素的干扰,也能增强识记效果。

3.意志力能够维持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导致学生听讲时会漏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在考试中漏洞百出也是在所难免的。据统计看来,中学生在初一的时候是注意力最不稳定的时期,尤其是男生,他们好动、好奇的天性,更容易被其它因素干扰。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应该通过意志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制学生不要被学习之外的事物干扰或分心。这样不仅能够使听课效果更佳,也势必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三、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的方法。

1.设定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目标。

对于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是自主性,一般来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也都要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有独到的见解,不能一味的盲从他人的想法。只有自觉,才能真正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语文,提高成绩,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2.明确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原则。

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意志力要不是天生就有的,这是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软弱到坚韧的,所以,在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上,一定要耐心,从一些简单的事情人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意志的形成是缓慢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3.实施培养学习语文意志力的策略。

第4篇

对于一个词来说,明确其语义、语用是确定其词性的前提。下面我们从语义内容及轻重,是否位于第二分句句首、是否可前加其他副词、是否可后加基本形式的动词或形容词、究竟有无语体差异、是否可互换等方面分析母语语料,与前文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处理相对照。我们通过CCL母语语料库的检索,加以人工核对,得到汉语母语者的542例“省得”有效例句,①并相对应地抽取同样数目的“免得、以免”有效例句进行比照分析。就三词的位置与组合能力来看,“省得、免得”大多可直接位于后一分句句首,比率分别为85%和92%,其余15%和8%的余例中也位于后一分句,只是前有其他副词修饰。所有的“以免”都位于后一分句句首,前无其他副词修饰。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指“省得、免得”在第二分句的前边,或复句的后一分句开头,可前加其他副词,但与语料事实相比却是语焉不详或言之不尽,“省得、免得”一般位于后一分句句首,前可加其他副词,但并不是任何副词都可,可在其前的副词(有时不限于单个副词)其实为数不多,主要有“倒(还/也)、还、也、不、(这样、这、那、也)就(可以)、却、为(了、是)”等,在教学中应穷尽列举,542例“免得”中仅有1例位于前一分句:为了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免得”前加了表目的的“为了”,若去除则必须调换前后句:*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连钢琴腿都用布遮了起来,免得引起不良的联想。这恰恰说明“省得、免得”的原型位置应当在第二分句中,若要位移,必须添加标记。《现代汉语八百词》及《HSK虚词例释》认为“省得、免得”后可加基本形式的动词、形容词,而“以免”不可。从语料来看,事实上三者都可后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形式。……免得后悔、免得浪费、免得寂寞、免得骄傲、免得麻烦……省得冷、省得牵挂、省得迟到、省得单调、省得片面、省得争吵……以免泄密、以免牵挂、以免误会、以免忽略、以免后悔、以免遗忘以上各例中除了“省得冷”不可换为“以免冷”,其他例子三词皆适用,因此,我们只能说“以免”后不可接单音节基本形式的形容词、动词,却不可说不能接基本形式的形容词、动词。而“省得、以免”虽可后接单音节基本式的形容词、动词,但在实际语料中,出现频次也极低,在1084例中仅出现2例。语义方面,前文已经反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互训的方法,赞同将三词的语义统一描写为“由于前一句的行动而避免后一句不好的事情或情况发生,或表示避免发生不必要或不希望发生的事,该定义适用所有1626例。再看语义轻重,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认为“省得”语义较轻,后接内容更多地表省时省力省花费等;“免得、以免”语义较重,其后所接内容也表示较严重情况。实际语料中三词后所接的内容语义轻或语义重的都有,但“省得”后即便接了语义重的内容,其严重性也会被削弱:1.“就让他跟着我过吧,回家多少总能做个帮手儿,也省得他饿死哩。”2.这下他才赶紧下令:“通知他的家属,把他弄回家去,保外就医。省得死在所里还得给他买棺材。”3.“我可以成全你,承担这一罪名,任杀任剐。省得你非要搅个鸡飞狗跳、天翻地覆、人心惶惶。”前两个例句都提及死亡,语义较重。句3后接多个语义关系递进的成语,仅从其采用的形式也可看出其语义的强度。但因用了“省得”,句1显示说话人主观上有意将其往轻里说,好讨要该人;句2中表现出说话人的厌烦和怕麻烦并不重人命之情;句3中说话人主观上已做好了准备,从而减弱了严重性。其实,语义的轻重跟语体色彩也有一定关联,以上3句都是口语性的,可替换为“免得”,但换“以免”就有些别扭。在实际语料的对比中,我们也发现,“省得、免得”所应用的语言环境是一般性的(口语、或反映日常生活的文稿),“以免”则突出性地应用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医疗、新闻报道等领域。因此,也可认为是语体对语义的轻重有一定影响,而且相对于语义来说,语体较易于把握。我们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确定“省得、免得”多用于口语,“以免”多用于正式语体,这一点或可涵盖三词语义轻重的差异。固然,所有的“以免”都可以替换为“免得”,部分也可以用“省得”替换,但替换后在语义、语体上有差别。综上,我们对三词的CCL母语语料库分析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条:1.语义上可陈述为“由于前一句的行动而避免后一句不好的事情或情况发生,或表示避免发生不必要或不希望发生的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避免互训释义。2.“省得、免得”大多位于后一分句句首,“也”前可加其他副词,有“倒(还/也)、还、也、不、(这样、这、那、也)就(可以)、却、为(了、是)”等,教学中应穷尽列举。“以免”只出现在后一分句句首,不可前加其他副词。3.“省得、免得”用于一般性语境,“以免”用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医疗、新闻报道等正式语境。语义由轻到重、语体由一般至特殊的顺序为“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大多可互相替换,但替换后语义轻重、语体上有差别。

二、“省得、免得、以免”的中介语偏误分析

我们再看看三词的中介语语料,中介语语料反映学习者使用该三词的事实情况,由其可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处理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同时也是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汉语语料分析结果的基础。我们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列出三词使用偏误,并针对三词用法进行修改和分析。1.“省得”,共7例。错3例,占43%。a我是基本上不太喜欢抽烟的人,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省得危害健康不要抽烟。修改:……,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不要抽烟,省得影响健康。b不过,假如我想象从今天食品突然没了,那我应该后悔。因此,我认为人人得省得浪费食品。修改:……,省得浪费食品。c这样不但使他们脱离他们的痛苦,而且这样做就省得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得很多钱。修改:……,而且这样做就能节省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出很多钱。a与b例中,学习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省得”的位置一般在后分句句首,在句中仅限于某些特定副词后,“一直对我说”和“我认为人人得”之后不可直接加“省得”。二是,“省得”口语性强,后接词语不适宜用正式性的。将“危害”换为“影响”更好,当然,这一点也可从语义轻重角度诠释,前文对此已有交代。c例的错误与教学和语言现实有关,由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有“省、节省”,而且先学“省”,以至于学习者对于“省得”的语义常理解错误。虽然,“省得”在现代汉语中也确有表“省”或“省而得”的用例,如:孙金荣确实从内心里感激刘中正,省得了他许多唇舌。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但,这种意义的“省得”有时代局限性,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早期语料中,或具方言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提倡,因此,可做说明,避免此类错误。2.“免得”,共43例。错8例,占19%。a关于安乐死问题,由法律方面来看,关键是能不能免得乱用。修改:……,关键是能不能避免乱用/滥用。b我觉得如果中国法院认为这是个安乐死,以后不能免得麻烦了。修改:……,以后不能避免麻烦了。c我也支持本市政府的措施,为了免得吸烟。修改:……,免得市民吸烟。d同时也得考虑方法,免得最不好的情况。修改:……,免得发生最不好的情况。e所以有吃的,就可以免得死亡。……,就可以免于死亡/避免死亡。f-g属同一类问题:f很多人想使用化肥与农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尽量免得饥饿。g用农药给人们可以免得饥饿。h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免得饥饿吃经过污染的食品。修改:……,免得挨饿/免得饿。从以上偏误可看出,学习者对于“免得”的位置及其前可加的副词等还是不够清楚,常随意将其用在句中,随意将其他词放置其前。如a、b例中“能”后应用“避免”。d、e例中,学习者在“免得”后使用了名词。现代汉语中“免得”后,也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除非此妇身死,另娶一人,方免得终身之耻。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听雨杭的,干脆让他们成了亲,不是免得今日的伤心和奔波吗?但仅限于“……之(的)……”结构,不可直接接名词。f、g、h则反映出学习者对“免得”后接的形容词不够清楚,“免得”后可接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但其实语料中实例屈指可数,且都是性质形容词,不可后接状态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事实上,前文中虽然有参考书指出“省得、免得”可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其出现比率很低,而且这些动词、形容词是有选择性的,主要为心理活动动词,如后悔、遗忘、寂寞等;或表负面结果的动宾式、联合式复合词,如受罚、惹祸、浪费、摔跌等。3.“以免”,共61例。错4例,占7%。a虽然累得站也站不住,但是以免我们受累,让我们好好休息,你们居然选择做家务或别的。……,省得/免得/以免我们受累。082b增加了长辈和晚辈的了解,以免发生了代沟问题。……,以免发生代沟问题。c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该过多,以免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以免威胁人体健康。d要文件、证明等等,以免装安乐死的犯罪。……,以免有人伪装安乐死。a例还是错在位置方面,b是学习者不明白“以免”后事情的未然性,c、d还是涉及“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问题。“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与“免得”接名词性成分类似,只能固定的“……之(的)……”,“之(的)”后为谓词性成分,“之(的)”成分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定。是其发展演变的遗留,语料实例很少。通过以上中介语语料中学习者的实际错误可看出我们想要用之前对于汉语母语语料分析总结的结果来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前期的分析可以解决其位置错误和语义轻重或语体问题,但对其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的问题都没有预见。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实际的错误中,最多见的错误并不是发生在这三个词之间的,即不是当用“省得”而用了“免得”或“以免”这一类型的错误,而是各词内部的错误。因为“省得、免得、以免”都历经了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三词都还有其历史用法的遗留,如“省得”就有动词、副词、和连词三种用法: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省得费心/省得冷你早点回吧,省得你老婆又要唠叨。当然,现在多将“省得费心”中的“省得”也判为连词,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这也可认为是副词,至少这里的“省得”不是典型的连词用法。“免得、以免”也有类似的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和有主语小句的情况,学习者更多的时候犯的是弄不清各词内部用法的错误。此外,我们在分析错例时,发现常与“免得”混淆的是“避免”,但在我们所见的对外汉语教学参考书或教材中却没有针对这两个词进行详细辨析。

三、结语

第5篇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第6篇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第7篇

生命意义体验是个体健康和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这种体验则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杀,但如何获得和提升生命意义体验仍是未知[7]。本研究拟通过横断和间隔不同时段的追踪研究,在高中生中探索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之间的确切关系,从而了解能否通过增强对生命意义的寻求进而提高高中生的生命意义体验。

对象与方法

对象。横断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某省的三所中学选取1659名高中生被试。A中学245人(男98、女147,高一106、高二139)平均16.5±1.2岁;B中学278人(男140人、女138,高一145、高二133),平均16.8±0.8岁;C中学1136人(男569、女生567,高一613、高二523),平均16.7±0.8岁。追踪研究对象:从C中学的被试中随机选取高一、高二各1个班,共84人(男48、女36,高一40、高二44人),平均16.5±0.9岁。

工具。中文版的生命意义问卷(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8]:共两个分量表,生命意义寻求(MLQ-S)和生命意义体验(MLQ-P),各5题。在横断研究的3批被试中,寻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0.82,体验分量表为0.75-0.80;在追踪研究的3次测量中,寻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0.81,体验分量表为0.81-0.82。

研究程序。横断研究在一个星期内收回所有数据。追踪研究第一次测量(T1)与第二次测量(T2)间隔一个月,与第三次测量(T3)间隔5个月。所有测量在施测前皆征得了班主任和当节课任课老师的同意,在晚自习最后一节课后15分钟进行整班施测。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AMOS7.0进行路径分析。

结果

在所选取的3所学校的高中生中,同时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均呈正相关。追踪研究结果:

(1)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简单相关分析从表2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来看,三次同时测量的寻求和体验仍为正相关,前次测量的寻求与后来测量的体验以及前次测量的体验与后来测量的寻求之间也为正相关。同时,前后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之间,以及前后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体验也具有较高正相关。因此,在考察前后测的寻求与体验或体验与寻求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干扰变量。

(2)前后测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偏相关分析由于同时测量的寻求和体验之间、前后测的寻求之间以及前后测的体验之间都呈正相关,所以要想了解前测寻求和后测体验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控制前测体验和后测寻求,要想了解前测体验和后测寻求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控制前测寻求和后测体验。在控制了相关变量之后,发现前测寻求与后测体验之间以及前测体验与寻求之间都没有显著相关。

(3)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关系模型根据偏相关的分析结果,对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检建立关系模型,见附图。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各项拟合指标表明此关系模型与数据高度契合:χ2/df为1.470,P值为0.184,GFI为0.964,NFI为0.998,CFI为0.984,TLI为0.985,RMSEA为0.078。从附图中可知:三次同时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之间均呈正相关;后测体验只受前测体验的影响,与前测寻求没有关系;后测寻求只受前测寻求的影响,与前测体验也没关系。

讨论

Steger及合作者们对美国被试进行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同时测量还是间隔一个月的测量[4],无论是在年轻人还是老年人[9],寻求和体验均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这似乎暗示着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关系可能是体验—寻求式的,即个体失去生命意义时会去进行意义寻求,在体验到意义时则倾向于减弱或停止寻求。不过体验—寻求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未知,因为两者的负相关仅存在于美国被试中,而在日本是正相关[5],在西班牙为零相关[6]。此外,这些研究对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只进行了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没有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因此难以确定二者的真实关系。

本研究中,无论是横断研究还是追踪研究,同时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皆为正相关,这并不代表两者之间真实的关系,而可能是由于共同方法偏差导致的虚假相关。研究还发现前后测的寻求之间、体验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所以要了解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真正关系,除采用追踪测量的数据外,还需排除同时测量的不同维度以及后测的同一维度的干扰。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文化意识其实也就是对本国与异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自觉性,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语音、词汇等知识,还必须突出英语的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合理的文化意识。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好语言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风俗、宗教、物质、制度、观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2.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用好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必然有其独特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存在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容易将母语文化直接应用在外语上,这样也就造成了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困难,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好、用好英语。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词汇,拓展英语教学

每个语言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而每种语言的特点都不一样,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绝不能按照词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就要求对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小学英语时,教师可结合不同的词汇,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使用差异。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中英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扮演两个通电话的角色,运用英语的标准表达方式进行通话,这样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英语练习,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英语表达方式的印象。

3.结合节日文化,体会英语文化背景

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都有各自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西方英语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和复活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这些节日的表达方式时,不应仅仅只是讲授其基本知识,而应当利用这些节日的不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的节日中人们的主要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

4.借助多媒体资源,感受英语文化

随着多媒体英语资源的发展,人们身边时刻都能接触到英语,潜移默化当中感悟到了英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如在教授学生fork,knife等餐具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餐具。学生们凭借着他们对影视资料的影响,争先抢答,教师不做评定,可以先给学生放映一段西方餐桌礼仪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5.注重教学细节,渗透英语文化

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应当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再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唱歌等。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西方英语国家常见的“Bingo”游戏、唱英语歌曲等。还可以在西方节日时,举办一些和节日有关的活动等等。

总之,教师应当恰当地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乐意了解和学习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对英语及其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吉哲民,李冬梅.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1.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的意思就是问题是学习的开始。问题是积累知识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凝聚思想智慧、掌握技巧策略的动力,是促进新思想、新知识以及新方法产生的催化剂。在我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许往往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解决结果,会忽视学生的质疑。这样做虽然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但是对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效果甚微。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及重要性

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问题意识的强烈,也是创新精神的一种表现。学生若具备问题意识,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剧烈的思维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学生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义,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发展和重组。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受到社会的青睐。问题意识作为创新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究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在个性品质上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很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种有着很强主观意识的学科,它注重的是情感体验和感悟。然而在语文的考核中,考试内容的评价标准限制性却很大,学生在答题时需要按照出题者的思路进行作答,不能主观的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传统语文教学的考核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枯燥乏味,而且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所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得不到提问的机会,下课之后也很少会主动的找老师提问。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第三、学生的畏惧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少会产生一些自卑和紧张的心理,他们“害怕”提出问题会被老师或同学取笑。虽然一些学生明明已经产生了问题意识,但是由于这种“自卑”、“紧张”的心理在作祟,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没有很好的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很好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究。如何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初中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十分旺盛,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需要营建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依然很大,他们较为习惯有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很少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真诚的情感去交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学生最大的潜能。

第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活动空间、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当前学生问题意识没有很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自我发现问题,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好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师要经常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他们原有的知识框架进行重新的改造和重组,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质疑,是学习的源动力,是思维发散的导火索。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

结束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