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5:37
导语:在教学研究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教育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以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要在导趣、导情、导思、导疑、导法、导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那么在新课程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二、新课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冲击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既要关注“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的主运动性得不到发展。普遍存在着以“接受性学习”作为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突显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即自我监控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化学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所以化学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和挖掘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和素材,这是决定自主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从总体上来说,那些宏观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实内容比较适合自主学习,如有关空气、水、金属等部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需要建立“共同体中心环境”,通过共同体使学生间、师生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学习反馈、增加学习机会、增强学习动机,并提高学习质量。
在班级里,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氛围以适合于化学学科学习,这种班级学习规范应重视对理解的探究,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2]
另外,化学学习还要与更为广泛的共同体联系,我们应努力使化学课堂体现社会、体现生活、体现真实,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充分应用化学知识,使所学的化学知识“活”起来——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采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教材对“气体摩尔体积”内容的处理,渗透了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建立“气体模型”,解释了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共性。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模型方法”内容,明确地将“模型方法”的运用作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凸现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又使学生对气体的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教师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五、结束语
与世界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相一致,我国的化学课程改革正朝着课程内容综合化、密切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加强课程的实践性等方向发展。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师范毕业生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从而活化化学课堂教学,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增长知识才干的场所,营造一个活化的课堂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浅谈新课程下化学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17:68
[2]苏伶俐.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74-75
[3]郑桂华,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1),24
[4]赵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心理换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1(200),61
[5]陈奇峰,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中国教学资源网,教育论文,初中论文:
[6]史金艳,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活力,2005,7:148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高本衔接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创新性、研究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1]。两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既有差异又保持内在延续性,整体表现为从低到高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衔接一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同一专业在高职和本科教育出现分断分离教育现状的“差异性”,正是在“一致性”与“差异性”两者并行趋动下提出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打破了高职教育专升本的保守模式,它强调高职与本科院校双方的合作办学培养模式,本科教育不再统一招考,而是与高职院校形成定向合作关系,保证了教育单位的衔接一体。基于此,染整技术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中也要相应的改革。《无机化学》已成为我院染整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实验习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本衔接模式下,高职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学习普遍存在难理解和没兴趣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认真与同学交流沟通,和教师互相探讨的基础上,对染整技术专业该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1教师积极备课,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无机化学是一门化工类基础课程,各专业学习过程中对无机化学学习的内容、深度等的要求均不不同,教学应该按照本专业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及深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不适用于染整技术专业的内容进行删减,增加和加深该专业对无机化学知识部分的内容,以使学能有所用,同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应现行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理论和课内实践课时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在更少的时间内要完成全面讲授无机实验的任务是极为困难的。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可应用于染整技术专业的实验作为教学内容。基于本科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也需要针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扩展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知识广度,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由于招生形式多样,如自主招生等,使得学生生源不同,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别,所以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一个大家都能参与的环节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实验后,请23组同学讲解他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回答相关问题,也可提出问题,这样同学之间就能更好的交流学习进步。但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及时解答和点评学生的回答,多要以鼓励为主。根据课后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大胆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独教师讲授更有兴趣。
2.2自主探究,放手质疑
“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十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主探究、质疑。但是“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应有一定的约束。同时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进步[2]。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四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学生在给定的“范围”下,充分自主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并以小组总结汇报的方式上交自己对此问题的的收获和疑问。教师需尽快对学生的总结汇报做出答复,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整理并参照,用于制订下一次课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从而使每一位同学均能依据自身的条件,发现最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努力达到新的目标,取得新成功[3]。但在这样的课堂中,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不能简单以对、错定论,应以正面、积极的引导为主,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只要是有益于发展创新、科研能力的就应当赏识和表扬。对于学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师也切忌大发雷霆恶语伤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你再考虑考虑”,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质疑,同时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只有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有更多的学生自愿自主入主课堂[4]。
2.3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自主学习其中一种重要特征是“合作学习畅所欲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努力发表意见和疑问,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不断激发自己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之间更能相互理解和进步,不断加强学生协同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思维。同时,大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好的加强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
3.1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
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的技术技能的多少,不是评价一个人才的最终标准,有素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才是重要的指标。因此课程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用本学科的名人鼓舞熏陶学生,使其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沟通交流[6]。
3.2提高课堂趣味性
风趣幽默的讲授方式,生动切合生活实际的案例等均能有效的提高课堂趣味性。
3.3改革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无机化学实验考核时对于平时学习过程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只会纸上谈兵。因此,需要建立伴随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并加强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平时实验成绩30%;实验报告30%;期末操作考试成绩40%;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包括:预习30%;纪律30%;操作40%。
4结语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高本衔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一直在讨论和探索中,同时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染整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第一要务就是了解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让无机化学实验成为能服务于本专业,而不是独立于专业之外的课程。第二,即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动态。第三,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第四,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进步,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郑莉珍.工业设计专业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5(17):59-62.
[2]刘红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J].文学教育(上),2014(09):129.
[3]王兴法.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对“361自主开放高效课堂”的实践认识[J].新课程学习(中),2013(02):19.
[4]代永翠.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J].新课程(上),2014(05):56.
[5]马春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J].黑河教育,2013(05):46.
[摘 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坚持正确方向、紧扣培养目标、把握时代脉搏、整合行列资源、凸显地方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九年级化学教学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把每节课分为:呈现目标、探究合作、展示点评、巩固提高四个环节。
“立体引学式”以“小组学习”为教学主体,辅以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和合作性的奖励结构等手段,改善了学生在课堂内的心理气氛,改变了传统的讲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注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均衡发展的教学流程,在教学中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提出对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探讨,其方法如下。
一、立体引学式模式教学的意义
立体引学式的学习策略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转化差生。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体式的学习共同体、立体引学式的学习方式、立体引学式的课堂模式创设,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迫切需要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教育均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去,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一种教学理论要为教师所掌握和接受,并切实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我校举行的《立体引学式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结合九年级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确立九年级化学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二、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
九年级化学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是笔者根据自己对立体引学式教学理论的认识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小组成绩分工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策略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各科各课型的课堂教学。该策略应用于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为:
自主学习活动。包括呈现自主学习目标,并对学习内容进行高效率的预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是学生初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展开过程。教师紧扣学习目标,精讲知识重点,运用归纳、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通过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使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的反应实验,进行观察和小组交流,分析实验结论及原因,从而准确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小组互助。在展开过程后,教师可围绕着学习目标设计一份复习巩固作业单,学生依据作业进行复习,一般每个小组发给两份作业单,1号(优等生)、4号(差生)做一份,2号(中等生)、3号(中等生)做一份,目的是实现组员之间知识互补,找出未能掌握所学内容的学生。
合作矫正。此环节是学生在其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当堂改正错误的一次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为确保组内所有成员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1号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小老师的职能,同时教师也要巡回检查指导,通过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帮助和指导,让其掌握所学内容,让“差生”得到帮助,让优等生也在帮助中提高自己的理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让中等生在优等生发言过程中纠正自己的不足,进而实现全员达标。为保证矫正的结果,教师可任意抽取一小组成员说明答案理由。
测试提高。合作矫正完毕,教师对学生进行测验。该测验每人一份,独立完成,不允许有互助。测试可由小组交换批阅,也可由教师批阅。批阅后对遇到的疑难和差错可回到小组内矫正,也可由教师收集信息后共同矫正,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小组奖励。测试完毕,计算出测验分数、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分,对那些达标程度高的小组采用口头表扬、板报、班会通报等形式进行奖励。
三、立体引学式模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后进生转化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自由“乘客”、课堂纪律混乱、学生不积极合作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防止学生不积极合作。在展开过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小组作出规定:如每个人都要发表一个以上的问题供小组讨论。
落实个人责任,防止自由乘客现象。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规定:先由差生发言,然后由中等生补充说明,最后由优等生总结概括。这样个个有责任,人人得发言,责任到每一个人。
培养良好习惯,防止课堂秩序混乱。在课堂教学中规定:个人发言必须按顺序进行,一个人发言完才能到另一个人,发言内容尽量与学习内容有关。
一、激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做好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有效过渡,让学生充满信心,消除畏惧心理,乐观地面对以后的学习,为有机化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将了解新事物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转化为自身学习动力,然后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具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方法融合在一起,最终将有机知识体系打造为学生自身知识网络,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广泛了解学情,促进知识迁移
通过与各层次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通过听课请教,获取、分析课堂实录,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
1.找到一个好的抓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由个别到一般,让学生“有法可依”。无机化学教学中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这为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有法可依”。在有机化学入门学习阶段,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处理好结构与有机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论指导性质,性质帮助理解结构,由典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推测出同系物的性质,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
2.用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生活走进有机化学。“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创新,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乙酸教学中创设醋的传说,在乙醇教学中介绍中国的酒文化及酒驾入刑等社会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渗透爱国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再如选修模块《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节,可事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常见药品,查阅它的说明书,从俗名、分子式、结构式、官能团及物质的类别对身边的常见药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3.利用电教技术,活化教学衔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观模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宏观微观的思维障碍。如在学习立体结构,再现价键的断裂与形成,扩大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同时,积极整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扬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4.积极开展校本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联系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这些本领和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又应用于课堂,给学生们以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如我校开设的《化学与烹饪》选修课程,探索实施STS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再如指导学生结合学习工具――修正液,提出“修正液的成分分析及利弊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反思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指导思想
化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其中的探究性实验更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所以,探究性实验是实验过程中重要的一环[1]。
(一)在实验中凸显学生主体
化学实验是未知知识、问题解决的科学途径与手段;是学生获取化学经验和验证知识正确性的重要手段;实验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到实验器材、装置的配备,再到实验过程、方法的设想,以及实验过程中各种现象的记录、最后的实验报告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极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强调探究过程
学生做“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和对所接受权威结论的再次感知,但一定程度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究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不仅将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2],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新的或未曾预料到的化学现象,因此,探索性实验更加强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实施化学探究性
实验的“设计—实施”的基本步骤包括五步。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教师
根据教学经验与学生实际认知情况,提炼出丰富多样的探究性内容: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实验提出的问题、学生存在的学习困惑、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反映与现象,将这些研究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课题,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的猜想
科学来源于猜想。在课题提出后,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实验知识与操作技能,对即将要探究的化学实验进行猜想,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提出对实验存在的疑惑;另一方面,引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在分歧中加深对实验的渴求与探究热情,激发探究未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设计实验过程
这一部分最为关键,好的预设代表着成功的结尾。由学生来设计、安排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实验所用的方法、并对参与学生进行明确具体的分工。这一环节,需要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推敲,并注明实验步骤中的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
(四)进行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这一环节是探究性实验的主体部分,是学生按照预设的实验过程由理论到实践的实现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每一环节、每一变化的详细实验记录。
(五)总结评价及应用
这是探究性实验的总结环节,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用相关的理论进行成因分析;第二: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撰写探究性实验报告;第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过程的评价,总结实验的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与教训,提升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熟练程度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三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原则
1.以原有经验为基础探究性实验固然以创新为特征,但实验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基本能力,所以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以学生原有的实验知识与能力为基础,确保实验的可行性。
2.以贴近生活为特征只有生活化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探究性教学课题的选择要紧贴生活,增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亲近感,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以学生探究为重点探究性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对实验的主观操作和实验过程与结果的预设猜想与求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学的独立性、开放性、创造性,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1.实验课题的提出:
向学生展示节日庆祝时的烟花绽放,通过绚丽多彩的烟花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质疑,为什么烟花会有有五颜六色的颜色?并探究如何设计实验能让焰色反应更明确。如:金属焰色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实验过程与结果的猜想: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即将进行的《焰色反应实验及改进》进行实验过程与结果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烟花出现的各种颜色,是不同的金属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的光猜想二:不同的火源会对金属焰色反应出现颜色的明亮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猜想三:酒精灯中不同浓度的酒精会对金属焰色反应中出现的颜色有差异猜想四:金属条的粗细、纯度皆会对焰色反应中出现的颜色产生差别猜想五:燃烧环境中,氧气的含量,空气的流动情况对焰色反应的影响这些猜想让实验具备了探究的可行性。
3.设计教学过程:
目标维度①知识与技能:通过钠、钾、钙、钡、铜等化合物的焰色反应,探究在焰色反应中,影响金属颜色呈现情况的因素,通过实验现象,思考反应的本质。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焰色实验,熟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髓和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3]。
4.进行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验证猜想一:学生把不同的金属条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燃烧的颜色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并做好记录;验证猜想二:用同样的金属条在不同的火源(酒精灯、酒精喷灯、煤油灯)燃烧,观察火焰以及颜色的变化,作好记录;验证猜想三:用不同浓度的酒精,观察燃烧的颜色变化记录现象。验证猜想四:变换金属条的粗细、纯度再次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变化并做好记录;验证猜想五:改变燃烧的环境,比如增加氧气、增加空气流动等继续观察燃烧变化,做好记录。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工。
5.实验步骤:
①用玻璃棒上的铂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与火焰颜色相同。
②用铂丝蘸取碳酸钠溶液,在外焰上灼烧,此颜色即为钠的焰色反应。
③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无颜色[4]。
④蘸取碳酸钾做同样的实验(此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
⑤继续进行相关物质的焰色反应,依次对上文所述的猜想进行验证。实验器材:碳酸钠、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铜、钠、氢氧化钠、稀盐酸、乙醇、酒精、蒸馏水、酒精灯、酒精喷灯、玻璃、瓷坩埚、滴管、脱脂棉、镊子等。实验器材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接下来依靠集体的智慧安装实验装置。
6.总结
评价与应用:首先简单讲述焰色反应的原理,颜色是物质微观结构的宏观表现[5]。焰色反应是利用不同金属接受能量后形成激发态,激发态是一种活跃状态,不稳定,在返回到基态时,发生能量跃迁,每种金属都有其独特的光谱,因而在灼烧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具体过程填写已经做好的实验报告单;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总结与反思,通过这次探究实验,我们对焰色反应更加了解;不足之处是我们对实验中的细节影响到实验的顺利进行,在今后的实验中一定要加强注意。
参考文献
[1]王后雄.中学化学新课程教科书新增实验内容选择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6,(5):69
[2]王成秩,胡志刚.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以”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6,(37):3
[3]寇娜.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一[M].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2007:57
1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大一新生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素质不高 无机化学实验是新生刚进大学就马上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要求为后续实验课打下基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基本不是从实验着手而总结出理论,而普遍出现“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现象[1],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自己亲手做过实验,因此,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较低的实验素质形成了矛盾,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化学实验课程和无机化学理论课程不能科学统一 无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它与无机化学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化学中的一些定律、原理、学说都来源于实验,同时又受实验的检验。做无机化学实验是学好无机化学的必要手段,做好实验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同时理论也可以指导实验的操作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两门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同时学好两门课程,二者缺一不可。
1.3 “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实验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在从事将近三年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做实验时很少思考,是因为他们都是按照教材上已经很成熟的实验方法操作,对应实验步骤照搬完成,形成所谓“照方抓药”的实验习惯,而对于出现的实验现象很少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是学生在实验之前没有充分预习实验,对于实验出现的现象没有科学的预测,导致在实验中只是照着步骤按部就班,不思考为什么,并且对于出现的特殊实验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如何督促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需预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4 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制度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实验能力 无机化学实验是独立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不仅与无机化学理论联系紧密,而且是后续实验课的基础。但是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手段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过去,无机化学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定的。但是仅凭实验报告给成绩,造成了一些学生不认真做实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这就导致了实验成绩高的学生,实验技能不一定高,并且慢慢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2],这样的态度对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2 针对存在问题的改革措施
2.1 开展基本化学技能竞赛 对于刚走进实验室的新生来讲,由于中学几乎没有基本的实验基础,因此基本仪器的认识和规范操作是必须面对的一课,对于刚开始的实验基本技能的操作培养常常感到枯燥和乏味,甚至认为这不是化学实验,从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学院具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基本化学技能操作比赛,如溶液的配置、酸碱中和滴定、物质的称量等,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于基本操作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相当弥补了在中学阶段实验能力的缺失。
2.2 上实验课必须先写预习报告 针对学生实验之前不预习,直接开始实验,照着教材实验步骤“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先做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由实验老师根据每一个无机化学实验的具体内容设计,如在元素化学实验部分,实验预习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实验步骤、预测的实验现象、预测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际实验现象、实际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际现象与预测现象是否相符(若不符,请解释)。先做了这样的预习准备,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出现的实验现象会有主动的思考。
2.3 改进无机化学的实验考核制度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制度并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实验能力,可以做如下的改进:无机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按五级制记录考试成绩,凡实验成绩不合格者,该门课程必须重修。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成绩、考勤和纪律、实验操作、卫生整理和实验报告五项,其中预习成绩以实验报告质量打分,实验操作则以每次实验中实验老师分别给出每次实验的操作分数,期末以平均值为最后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则以上交的实验报告的格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给分。
无机化学实验成绩=平时(80%)+期末(20%)
平时=预习(20%)+考勤和纪律10(%)+实验操作(40%)+卫生整理(10%)+实验报告(10%)
期末=最后一次实验成绩
1.多让学生参与并做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具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做个别必要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只观看效果要好的多.再比如《我们身边的物质》一章,知识点多,性质多,条理性差,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教学造成很大困难.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脸的教学方法:有关实验一律让学生动手去做,教师只是恰当的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规律.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印象深(倒二氧化碳使阶梯型蜡烛熄灭实验),所以理解掌握得比较深刻,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对一些较难操作或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如浓硫酸稀释的实验,由于浓硫酸有强腐蚀性,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危险.这种实验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操作或不让学生进行这些操作.但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我们就要创设条件将实验改进然后学生去做.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
2.组织管理好演示实验教学时的课堂
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演示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九年级化学的前几节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老师能集中精力辅助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3.精心设计好演示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程序时,应认真构思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质量守恒的实验,学生往往只对“白烟”、“蓝色沉淀”的“好玩”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教师在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有白烟、蓝色沉淀生成,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有什么化学意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另外,不能单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无事可做的时间空档,以提高教演示实验学效率.
4.排除干扰演示好实验
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教学时,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与所学反应不相符合的现象,就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不利于学生进行分析.然而,我们的实验仪器不一定洁净,药品有时不一定是纯净物,干扰现象时常会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资料,积极钻研探索,努力排除实验中的干扰因素.例如,我在为学生准备演示酸溶液或中性溶液都不能使酚酞变色的实验时,就注意到溶液中如果滴入较浓的酚酞试液(酚酞溶解于酒精配制而成)时会出现白色沉淀(酚酞不溶解于水)!.如果让学生做出这种实验现象,就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严重的干扰.面对这种情况,我特意酚酞试液配得较稀点,效果良好.再比如将我在准备铁丝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时,将打磨后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铁丝表面竟出现了暗红色或变黑了!如果让学生做出这种实验现象,就会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严重的干扰.面对这种情况,是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吗?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产生这一干扰因素的原因.结果收集到以下信息:
(1)铁丝的含碳量过高,使生成的铜中可能混有碳而显黑色.
(2)铁丝的表面镀了一层锌,放入硫酸铜溶液时发生了锌和酸的反应(说明:锌和酸反应时表面会变黑,我们配硫酸铜溶液时为了抑制其水解,往往加入几滴硫酸).
(3)硫酸铜溶液可能太浓,反应速度快,使生成的粉末状铜在铁丝表面排列不均匀,造成颜色变暗(说明:学生可能是联想铁和铁粉颜色的差别而得知;),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必须先试做或思考得要更深入才行.听到学生提出的种种设想,我又启发学生怎样做才能排除这一干扰现象呢?一位学生的做法是:先用稀盐酸浸泡除去镀层,再用热碱液清洗除去油污,最后用砂纸打磨光亮.经过这样处理过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再无变黑现象发生,使这部分教学顺利完成.
7.合理使用投影进行演示实验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刚刚接触这门课程,难免会有一点不适应。同时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又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究。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化学专业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化学中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提出质疑,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对初中新课标化学课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来说,一般实验注重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其次要有严谨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最后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这样是化学实验的目的所在,化学实验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本身的科学性,并且实验过程中的材料和器材必须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同时实验的难度不能超过所学内容。不管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都要保证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2.创造性原则:初中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上,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并且充分体现出创造性,不要照搬全收,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符合学生学习范围和认知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实验的创新,让化学实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
3.可行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必须是教材上的相关实验,或者教材实验基础上的升华和改革。而且化学实验设计要和平时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但是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接受能力,实验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备实施性,能够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4.安全性原则:化学实验一般都要接触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有些材料和器具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在实验设计之前,教师要正确讲解实验材料的特点,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材料和药品,同时尽可能的设计危险小的实验,不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和器材。一定要保证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安全性。
5.趣味性原则:单纯的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办法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理解化学知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辅助的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要能够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学实验需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只有充满趣味性的实验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能够缓冲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
二、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是指将教材提供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延伸和升华,改变实验中的某些条件,使其成为未知实验结果的实验,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思考的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会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学过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来探索改变实验条件以后会得出怎样的实验结果。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以教师为引导的辅助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能力。而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主要是通知、验证、运用的设计模式。学生们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结论,这种方式的化学实验比较死板,生搬硬套,没有创新可言,步骤是提出实验问题、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但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1.探究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
设计方案:
科学性原则:基于对物质科学性分析,首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其次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如图:
可行性原则:二氧化硫易溶于水,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硫不与浓硫酸反应。
安全性原则: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不污染空气,二氧化硫有毒,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2.实验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水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3.二氧化硫溶与水生成酸,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初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力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适应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习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崔跃新.乐学与爱学—化学教学质量提高两步走[J].辅导员.2011,(27).
[2]韩亚.记忆能力的培养与化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1,(47).
[3]孙龙周.对观察水沸腾实验的反思与改进[J].物理通报.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