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报告

时间:2023-03-13 11:05:38

导语:在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此次暑假归乡,不仅仅是本人回家,还带回了学校布置给的任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回家在探望过亲属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寻找工作,拘束于行唐这个小县城,工作缺位本就不多,更何况是大学还没有毕业且只是做一小段临时工的学生,寻找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奔波一天,并无收获。所拜访的单位或公司不是以学生能力有限,恐难胜任工作而推辞,就是以学生工作时间短而拒招,有的单位甚至直接说:“不找暑期工。”其实并不是我暑期工没有这方面能力,也并不是公司单位没有缺位,只是我学生一族做暑期工,出于暑期时间的限制,难以找到工作,觉此,我寻找工作的信心也增添了许多,只要我对公司单位的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次日,我踏车来到县城,继续寻找工作。寻至邮政银行门口时,见有许多人在门口在推广邮政的新业务,我眉头挂喜,心想或许会在这找一份工作,我进门找到业务部经理,然后再和他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实为苦口婆心的纠缠)之后,经理终于答应,给我一份工作,就做新出台业务的业务推广员,推广宣传业务,工作场合即为大街小巷,城市农村,工作时间为早7:00到晚6:00,作为一个读一个对社会交流经验只懂皮毛而已的在校学生,做临时工能有此待遇,我已经知足而乐了。

上班第一天,我走街串巷,首先在人口流动大的城市下手,几天下来,毫无斩获,这对我满怀信心的工作劲头,无异于晴天霹雳的打击,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却放心不下工作,心想,长此下去,就算自己不会被经理炒掉,也会让经理对我有“迟疑”的想法。但冷静下来思考,其实并不是自己无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或许是自己这方面的经验欠缺,以及社会交流能力的有限,导致自己没有做出成绩来,于是我决定,在改进一下自己推广业务时向客户介绍业务的态度,对客户想要了解的业务内容,怎样介绍才能让客户更了解,更清晰,从而放心的去尝试。

第二天一早,我满怀信心的出发,继续向县城进军,可一天下来,还是无所收获。这回我忍不住了,便向已经做过的这个的哥们请教,交谈后觉得或许是自己一开始就想错了,其实城市人口流动虽大,可大部分人都是有事在身,顾不得听我们这些人烦叨,而且城里人就算有富余的钱也早已在新业务出台之前,投资了其他业务,哪里还会有钱投资这个业务,所以说我应该向一直没有到过的农村进军,这个业务不错,属于惠民的,况且我也生自农村,和农民伯伯们谈起来,他们还会易于接受我的讲解。入户推广毕竟是在家里说,他们也可细下心来听我介绍,他们富余的钱都存在了银行里,利息远没有这个业务的诱惑力大,相信经过我的一番讲解和劝说,他们对业务的赚钱前景有所了解以后,他们会有所心动的。

第2篇

关键词: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毕业生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和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端增加,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全面铺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正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有着明显的时代、国家、群体特征。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正确与否,深刻地影响着他们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社会各界都应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做好正确的引导。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就业价值取向指一个人对工作是否有价值的倾向性认识,不同的人由于受到不同环境和自身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就业价值取向。当前大学生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国家就业政策的不同以及家庭环境和自身等各方面的不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追求工作稳定性

考研和考公已经成为目前大学毕业生毕业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今年我带的毕业班共327人,其中有110人准备考研和考公,因此,这些毕业生将就业的重点放在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这些单位的特点是职位少、竞争大、工作相对稳定、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毕业生趋之若鹜。

2.就业期望值偏高

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的稀缺人才,而是大众化教育了'但是很多大学生因为在学校时间过长,接触社会机会较少,对此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毕业后对于工作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一些虽然专业对口,但是工资低、环境差的企业根本不予考虑。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对于在村镇的一些工厂和企业也是他们不愿意前往的因素之一,在大城市生活久了,村镇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交通和生活设施的不方便让他们年轻人很难适应,因此这种不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导致他们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也给企业的纵深发展带来困境。

3.缺乏生产一线工作意识

在工作岗位上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业生倾向于办公室或者研发设计类的工作,对于生产车间一线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觉得辛苦难以接受。现在很多毕业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生产一线的工作,导致很多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都不能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很多毕业生更倾向于去大企业做销售、后勤等工作,也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一线的工作。

4.创业积极性高,但缺乏专业性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在支持大众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上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各个高校也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在当前大学生中创业的不乏少数,很多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都积极投入,然而在大学生创业浪潮中,很多大学生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帮扶,他们的创业仅仅是做网店、做小商小贩等,没有自身发展的规划,缺乏专业性。

二、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1.就业环境的变化

第一,就业人数的增加。从200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大学生毕业生数逐年递增。日趋残酷的竞争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恐慌和从众心理,盲目的找到一份工作的大学生毕业生越来越多。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虽然让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双向选择,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很多的不良影响,比如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过度地追求物质利益,导致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缺少奉献精神。

2.家庭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凡事求稳,以及官本位的思想,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的父母一代,把这种思想传给自己的孩子,导致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考公、进国企、事业单位的占大多数,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家长没有及时给予相应的教育,还使大学生形成了拜金享乐、金钱关系等不良风气。

3.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当前多数高校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提升没有很好地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对接,这就使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不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的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然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还是理论课远远多于实践课程,很多实践课程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形式和内容都与社会需要脱节。

三、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途径

经过以上的分析,阐述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和产生原因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为缓解这些问题,特提出以下几个对策建议。

1.政府制定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就业保障机制

第一,政府制定就业扶持政策,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大学生不愿意去的地区政府可以制定就业扶持政策,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流动不合理的问题,吸引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第二,政府可以采取措施设立西部地区及村镇就业的奖励机制,扩大乡镇的医保、社保覆盖面,保障这些毕业生在这些地方工作的生活水平。

2.高校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第一,加强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校来说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基础上培养专业精、业务强、能力足的人才。

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活动活动形式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教学基地的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企合作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近距离地感受社会环境、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校企合作则可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实践平台,实现学校与社会需要的无缝对接。

第三,继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质量。目前,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各类就业指导课程,经常性地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平台。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如就业指导人员不足、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因此,首先要培养一批专业的、甚至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其次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就业指导模式,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为毕业生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以此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2-02

1 前言

当下,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都在刮起一波创新风。到底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这样的解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可见,创新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可少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不懈追求,更是要不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果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 工匠精神的阐释

工匠精神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它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们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品质和精神。工匠精神最早被提出是起源于德国,德国人的机械部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在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极佳的声誉,正是德国人对于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制造的标签烙上让人信赖的标志[1]。

在我国社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差不多精神。这就精神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每个工序都讲究差不多,达到90%,那么10道工序后,只剩下30%,这就是差不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存在不足,多多少少与该现象相关。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把两者统一结合于职业教育平台中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授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以往的误区,让知识与素养同成长、共扎根,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基层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开始实习时会被派往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还没有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但是一些人存在“我为什么和工人做一样的事情”的心理。这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心理,频繁跳槽。

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目前物质欲望横流的当今社会形势有关。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极端的拜金主义会影响学生的意志,这时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引入思想及精神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考核的时候,政府往往把就业作为重要指标,而且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把高的就业率作为高职生的重要优势。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改变职业院校对“技能”和“育人”关系把握中出现的偏差,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意志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2]。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发明制造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其实人们熟悉的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悠悠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良工巧匠如数家珍,从作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雄伟的长城,唯美的故宫、颐和园,耸立千年的赵州桥,等等,无不是我国的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是雄狮也有打盹的时候,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不再领先,并且远远地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带动的,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发明制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能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文化与历史传承,在当下“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文化。在高职学生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信息化及网络化精神,也要真心大胆地培育去热爱发明、崇尚技艺、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互联网+工匠精神,才是推动我国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3]。

4 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抓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创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课程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4]。

凝练专业精神,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国家在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途径。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思索:怎么上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怎么融合?怎么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每滴血液中去呢?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下,切身实践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强调,大量的专业教学和实训绝对不只是简单进行产品的生产、技能的操作,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性质,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该专业就创新性地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5]。

学校夯实文化基础,摆正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文化 除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也要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全校师生转变观念。同时,要对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有客观的认识。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塑造成机器人,按照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要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升,把创新创业的思想传播至每个学生,通过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倾向,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孜孜不倦地吸收工匠精神文化,并助力今后能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通过微成功的案例鼓励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的传播 微成功是引领学生通向成功制高点的奠基石。在成长道路上,成功的鼓励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的成功案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实际运行时,可以采用如采访、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专业讲座、微信群与QQ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抓好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多采访,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未来事业的重要性。另外,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报告会、亲密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切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楠.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3]陈劲.创新创业亟待工匠精神回归[N].中国交通报,2016-03-28(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