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

时间:2023-03-13 11:05:54

导语:在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测绘工程实习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土木工程类专业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33-02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认真分析了近几年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现状,得出了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建筑施工及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等施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即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等。二是施工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的,同时具有上岗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即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工作。

针对上述两个基本特征,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在原有“1.5+3个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东北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

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

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

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

第2篇

文/王潘劳

摘?要:技师培养的质量问题是技师学院一直探讨的热点,本文通过技师培养工作的实践,从招生、培养方案制定、导师选聘、教学过程组织、学习情况考核等方面对技师培养工作的关键点进行探索,总结归纳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技师培养的方法模式。

关键词 :技师?培养质量?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公路交通非常大的通车流量,对公路建设与养护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技师学院为更好地服务浙江的交通公路事业,在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尤其是公路施工与养护技师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探索,总结出提高技师培养质量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把好招生关

技师培养质量的第一关是生源,由于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的特殊性,工作内容相对复杂,涉及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质量检测等方方面面,对数理知识及写作水平要求较高,并且技师层次的质量要求又远远高于高级工,正是这一行业赋予了技师特殊的要求,要求把技师培养成行业技能工程师,同时也能培养成技术工人队伍中的领头人。这样高质量的产品(员工),就对原材料(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这个专业的招生过程中,一是对中考总成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是对数理单科成绩也要考察了解;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进行面试,即使入学时没有面试好,在进入技师研习阶段前还要面试全面考察。

二、制定好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学院开展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工作,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明确交通行业、施工及养护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分析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又关注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确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模式;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统筹课程内容;按照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对课程进行排序,明确教学实施过程;对教学环境进行重新规划;制定质量控制与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形成较为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初中毕业生6年制技师培养分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进校后第一、二学年,主要是打基础,文化课水平要明显提高,技能方面完成中级工的基本训练。第二阶段是第三、四学年,重点是完成高级工阶段的基本训练,专业教学方面强化综合性训练,突出熟练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加明确,职业综合能力有了一个初步提高,学习能力明显提高。第三阶段是进校第五学年,也就是技师研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内容以专业课题的形式呈现,重点突破公路桥涵施工、公路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公路工程招投标、公路工程测绘、路基施工、路面施工、工程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学习方式以小组自学为主,导师指导为辅,部分学生还参与到导师的相关研究项目之中。第四阶段是第六学年,也就是顶岗实习阶段,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结合岗位工作联合培养,此时学生是员工身份,工作定位是班组长。

三、选配好能胜任技师培养工作的导师

导师的质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技师的成长,也影响着技师的培养质量。为了培养交通公路行业用得上、会做事、能做事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对技师的指导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公路工程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本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5年以上企业相关工作经验; 8年以上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学院还鼓励专业系聘请企业和行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技师研习导师,以保证技师培养的质量,提升技师的产学研能力和企业、社会的融入度。

四、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决定着知识积累的牢固性。通过研讨,教师采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组时考虑学生学习、管理、组织能力的搭配,一般每个小组7~8名学生,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强化一个专题,学生完成一个专题并通过考核后再更换另外一个专题,直至完成所有的技师研习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导师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规律,精心策划尽可能真实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自主制定学习、工作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做出必要的决策,完成学习计划的实施。导师的重点是检测和评估反馈以及必要时给予指导;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在团队活动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学习问题,完成训练项目,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能力,达到学习目标。整个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的操作,而是通过主动、全面和合作式的学习,是手脑并用的学习。

五、重视技师研习阶段的考核过程

通常,在第四学年结束前,即进入技师研习阶段之前,导师会向学生讲清楚技师研习阶段的学习内容、培养目的目标、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考核淘汰办法,让学生充分了解技师研习与高级工学习的区别,以便让其根据自己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专业思想等情况决定是否要继续进入技师阶段学下去。技师研习阶段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学习及考核阶段,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均要参加考核,通常一个月左右一次,由理论考试和答辩两部分组成。

考核时系里会成立考核专家小组,做出考核计划安排,考核小组由3~5名考评专家组成,考评专家的要求参照导师的标准。考核的题目既有范围也可能超出范围,既有专业理论问题也有公路工程施工和养护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还可能涉及学习、工作方法等能力培养问题,如学习工作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汇报学习成果时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PPT报告的制作方法及工作思路等。有时也会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阶段学习情况,如这一阶段学到了什么?有了那些具体的提高?还存在什么问题?本小组在学习中还存在那些问题和不足?怎样改进才能提高等。

考核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首先淘汰的是虽然进入到技师研习阶段,但学习基础还相对薄弱,学习行动、学习目标、学习主动性还不够强的这部分学生,淘汰后的学生进入到高级工的顶岗实习队伍之中;第二次淘汰的是虽然愿意学,但学习能力差,不知道如何提升,学习比较死板,只知道机械地完成工作、学习、试验任务,对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方法路径可以做就知道较少,对工作项目的边缘知识、过程知识基本上不了解,实际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两次淘汰分流之后会逐渐趋于稳定,一般来说从技师研习阶段开始到毕业大约有50%的学生被淘汰。

六、做好过程总结与反馈

总结的目的就是让导师和学生对技师培养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以便发扬成绩,改进不足,持续提高。技师研习的总结按照导师总结、学生总结、导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几种方式进行。反馈工作则安排在每次考核后进行,以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如在第一届的导师总结会上,结合培养工作的实践发现:(1)最初导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非常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没有培养好,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够,自学方法不当,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工程规范,加之没有形成严格的淘汰机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2)学生的学习计划性不够,制订的学习计划不周到,可操作性不强;(3)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表现在导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对该完成该任务的困难没有思想准备,做一步看一步,以至于遇到问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4)学生做试验的规范性不够,大部分学生虽然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由于缺乏正规的岗位训练,完成试验时往往脱离了企业对岗位的要求,试验报告的完整性不够;(5)导师存在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及时等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感到前松后紧;(6)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监督检查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组织不够严谨、随意性较大等现象。根据导师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在第二届技师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问题基本得到了改进。在总结中不断提高螺旋式的技师培养方法。

七、看实际效果

第一,制度建设基本完善。笔者学院出台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技师培养专业标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技师培养课程标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技师研习方案》《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技师导师选拔办法》《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技师考核评价标准》《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技师分流淘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第二,技师培养模式相对成熟。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笔者学院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科学可行的技师培养模式,随着该模式的运用,学院技师培养工作的质量逐步提高。

第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明显提高。通过技师研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公路工程材料试验的整个过程,能运用测绘技术完成施工放样工作,能组织路基路面的施工工作,能完成公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各项实务,能运用CAD制图,能完成桥涵施工等工作,大部分技师毕业生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试验员考核,获得了试验员上岗证,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第四,技师班的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企业对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越来越看高,技师毕业生的待遇也大幅度提高。

第3篇

一、轨道交通系的社会定位

轨道交通系的原型是淄博铁路运输技校,成立于1990年,隶属青岛铁路分局,后铁路系统整合取消分局,划归济南铁路局。服务对象一直是济南铁路局的新职工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学历教育和铁路职工的函授教育。随着国务院整合教育卫生系统,将其合并到淄博技师学院。成立技师学院轨道交通系后,除了原有的功能外,新增服务的企业有:济南铁路局、周边铁路局、山东省地方铁路、各大型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城市地铁、城市轻轨、轮渡、铁路工程局。因此铁路市场巨大,市场定位十分优越。

二、轨道交通系的培养方式

轨道交通系高级职称教师占50%,其余全部为中级职称,教师教龄都在15年以上,大部分都有20年的教龄,教学经验丰富,模块教学、演练基地现场教学已运用多年。这种教学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采用。学院工学模式的采用,与济南铁路局勘测设计院合作杜科车站扩能改建设计工作,得到设计院的好评。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学校实习资源不足的问题,又让学生得到了现场工作经验,也让学生有一定的收入。

三、轨道交通系的生源及就业

职业学院轨道交通系不纳入国家统招计划,不参加全国高考的录取工作。这样一来只能自主招生。主要生源包括:高考落榜生、初中未升入高中的学生、下岗职工。这部分生源一般基础比较差,入学后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招生过程中,学院要对新招学生进行入学考试,要有10%的淘汰率,这样可以提高录取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大有好处,实践证明这一点非常必要。

轨道交通系学生的就业方向立足铁路局、工程局,并面向全社会。大家都知道,我国还有部分垄断行业,铁路的垄断性就很强,有着坚实的行业壁垒。社会劳动资源很难进入到这个系统中,这种现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产生行业腐败的根源,已经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同工不同酬、社会地位的差异等不平等现象。国家也在采取法规、政策努力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在社会上取得很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社会用工制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未来几年有可能打破垄断企业的用工壁垒,用工采用社会化、市场化优胜劣汰,这一点是大趋势,从近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政策来看,必须给民间资本一个好的环境,民间资本才有可能进入。据铁道部统计,已运营的高铁,只有沪宁高铁盈利,其余都不同程度地亏损。其主要原因就是政企不分,用工制度不合理。要想民间资本进入,高铁就必须盈利,所以铁路改革的大门已经敞开,我们的毕业生三年后进入市场,正好赶上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立足铁路完全可行。

四、教材建设

现行的教材大部分是套用中专教材和大专教材,这一点不适于技校学生,应编写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轨道交通系要建立以下制度机制:一是教材工作计划制度。每3年制定一个教材建设规划,每年度制定一个年度教材编写计划。二是教材的编写。充分掌握高铁的新知识,组织精干教师专心教材开发,使教材与铁路的发展同步。三是教材审核试用制度。教材的好坏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在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四是教材工作激励机制。院系每两年组织一次教材评优活动,对学院自编教材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评定,并筛选优秀教材,推荐上一级部门的教学成果评比。充分调动全系教员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促进教材质量建设的发展。五是建立完善的教材管理制度。制度是组织教材工作的依据和保证。明确各级职责,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保证教材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是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是理论素质,通过学历教育或外出培训等手段。二是技能素质,到企业中去,再从企业汲取营养,伴随者考核机制,使现有职工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其次是引进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产生名人效应,带动全体职工上一个新台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当达到一定资质后成立监理公司、测绘公司、施工公司等,为师生营造一个通向社会的平台。

第4篇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从我国实践教学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角度看待,不同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传统教育理论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从实践教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对实践教学的定义、指导思想、意义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旨在丰富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二、实践教学的定义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实践教学定义的界定也逐渐趋于具体化。

《教育大辞典》指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

鲁保富(2000)对实践教学也做了简单概括,他认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杨凤林(2007)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实践环境和内容,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是学生熟知各项知识,以形成一定的实践技能。

王平安(2008)则认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

蔡则祥、刘海燕(2009)则认为,实践教学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必须具备实践活动诸要素。其本质是将学习者置身于一定的知识场景之中,促使其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是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能力为目标,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知识场景中,学生以某种直观物化操作方式的为主要学习手段,完成某种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的学习活动。

史若延(2011)则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

综合上述学者对实践教学定义的概述,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已经从最初的基础理论实践教学活动拓展到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不同层次领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王平安等学者为主的观点,即是按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并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一项教学活动,包括有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可用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学术型”人才向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育部也有过类似的规定:“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教育部针对全国1000所本科院校、1000万全日制本科学生,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给予很大的重视。颁布的文件,所涉及到的领域,横向和纵向的范围,比较广泛。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各学校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予以一定的重视以及达到一定的有效性,

四、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蔡钊利(2001)提出了,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状况,要通过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

胡守强,张朗山,张献龙,曹凑贵(2002)提出,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邓艳葵(2003)认为,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在高等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就业的角度看加强实践教学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2010)在《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提到了实践教学的几个意义,分别是:可以使大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与行业,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学生从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了宝贵的感性认识和专业经验,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课题组比较赞同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分别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从学生个体到教师的主导,都做出了明确的分析,主要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非常看重大学生实践经验和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各个高校都把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更新实践教学设施和培训指导老师队伍,并以实践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各学者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意义及作用,且都涉及到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思想是实践教学实现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

五、实践教学的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王国娟《谈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出:实验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直接知识,进行科学实验能力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其目的,不仅使学生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实验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及作风。

李振斌在《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中提出通过对实验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制定“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应该“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了切实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应该按照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吴金星,魏新利,王保东(2006)则认为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氛围,一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环节,如军训、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二是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等。

刘臻(2009)从高校实践教学角度解析了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即立足解决“培养什么、靠什么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抓住内容、条件、模式、质量监控等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建立起“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优化为主线,以实践实习基地为平台,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教学质量控制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发现前人的观点没有太大的分歧,均提出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应该注重的问题,就实践教学而言,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教学内容上,前人没有脱离理论教学对其进行讨论,而是以理论结合实践作为教学基础,以培养社会基层岗位,适应经济社会为目的进行教学环节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大多学者均提出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学生的全面素质等要素进行了总结。在实验教学中,应突破原有的试验模式,从“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对设计和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参与到具体的实验环节中,通过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岗位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得以锻炼。

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也在其中提出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住处。

六、实践教学目前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不同机构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周竞学,杨雨生,倪世琦(2000)提到,在传统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压缩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容易通过等,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忽视了学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蔡则祥、刘海燕(2007)则指出了校领导对于实践教学的顾虑,即学校的领导对实践教学改革重要性认识不够,心存顾虑,没能采取有力的举措予以推进。

毛新(2010)也指出了实践教学存在的两个问题:1.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比重不足,实践教学制度未能落到实处,实践教学存在严重的虚化现象,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校在培养学以致用人才方面的作用,限制了教育的科学发展。2.由于学校在考核、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教学制度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顾晓波,许玉的文章《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许多高校在相关文件及工作计划上已经提出要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2007)认为,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稳定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基地单位在学生学习中发现人才,可以对其提前培训。

张岚(2011)认为校外实践基地相对不足,以至于师生去现场、去基层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客观上阻碍了师生们实践经验的获得。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和途径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亟待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转化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途径。

(三)实践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王红信在《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中提到历史教育专业是高校师范教育类的传统学科,长期以来,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做笔记,读书,思考,记忆,回忆再现,以便应付期末考试,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

孙竹梅,王琦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说明了在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实验教学课程多以各理论课程为主线设置,内容重复多,教学效率低,缺少学科交叉及相互间的渗透,导致实验教学模式单调,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荣昶,赵向阳在《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中也明确的点出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式实验为主,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做实验。

综上所述,这些前人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发现了在当今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环节的投资和重视度上不够,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致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所学的知识不会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在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和课程内容在本质上与传统教育相类似,没有办学特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教学效果。这种“标准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求学的兴趣,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过多依附理论教学

张岚(2011)提出,没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长期以来,高校在考评教师时,往往片面强调的数量及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从客观上导致了许多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结构不完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