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5:55
导语:在冲压模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
0 引言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表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性、实践性与技术性特点的重要举措。实施校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针对个别班级进行改革试点可以,但要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展校内“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还是有难度的,“‘工’做什么”和“‘学’怎么结合”是国内高职院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过程,结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交替”课程进行阐述。
1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研究
实施中要“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创造一个真正的职业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要“以模拟模具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氛围与情境,以冲压、注塑、压铸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以项目案例手段,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以三维造型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修模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以模具产品为项目载体”的总体思路,设计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完成10个教学项目和10个学生自学项目的基础上,在第一实训楼每个小组完成2个工学结合项目,全面推行“工学交替”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 实施过程研究
2.1 学习研讨,解决观念和认识阶段
观念问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开展“工学交替”新教学模式的完善阶段,要经过三个文件的认真学习,解决好教师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考核评价新方案,探索课堂与实践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成立研究小组,将善教学、懂理论、会操作、勇于创新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研究小组中。同时,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加大投入,营造科研氛围。②针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新教学模式开展情况的认识。③加强理论学习,坚持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使教师们由原来的“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2.2 深入探究,多层次专题研讨实践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冲压、注塑模具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完成模具专业班级的“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正常教学任务,及时地总结成功经验,减少疏漏失误,发挥课堂教学与工厂操作主阵地的作用,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1 实施方案的落实
经过几十次的骨干教师和技师们的讨论,并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认证,达成了模具专业的校内“工学交替”项目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①基本学时:442学时。
②课程目标:通过冲压、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典型模具零件分析、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调整试模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初步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能力;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快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③课程主要内容:以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为总指导,通过对专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程针对毕业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组织、与其他任务的关系)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达到的目标及应有的素质,构建了新的教学内容,内容涵盖模具钳工、模具数字化设计、模具数控和电加工、典型模具的装配、试模、修模等,以项目案例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2.2 教学设计(项目案例)
以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思路:
将企业现实典型的项目案例转换为认知性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再由认知性项目案例来完成现实的项目,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通过实际冲压件的模具设计、制造项目的工作过程来完成课程主要认知性工作过程的讲授,与学院第一实训楼合作以实践教学与动手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达到会应的综合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
②教学内容设计:
③课程分工:
综合技能的安排,结合本院第一实训楼的设备现状,要求分工明确,两名老师担任三个班的指导任务,每个班分成8个小组,半天讲解教学型实际案例,半天指导学生加工生产型案例,围绕着模具加工的合格产品或出现的次品、废品及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故障问题,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和纠正工艺方案。
④课程总体设计(192学时)
项目载体名称以及时间分配:冲压模模具设计,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加工,78学时(约7周);冲压模模具装配,24学时(约2周);冲压模模具安装、调试及修模,12学时(约1周)。
2.2.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现场讲解演示法、师生角色互换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2.4 考核评价
模具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采用了“驾证式”的考核方案,即知识和能力同时进行考核,知识的考核采用试卷形式闭卷考核(教室);能力的考核以完成一套冲压模具的设计、制作为主(第一实训楼);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考核,成绩单上要体现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知识和技能同时及格时该门课程才能及格。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技能》两门课程在课题研究阶段实施模具工(高级工)考证的“驾证式”考核升华方案,实现“课证融合”:即结合我院机械行业技能鉴定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模具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模具工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分别考核,分别通过。两部分考核成绩均达到高工模具工标准者即发给国家劳动部授权的模具工(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使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模具工技能鉴定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相融合;不再另安排期末考试,将学生的模具工技能鉴定成绩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3 结语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学院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学院办学水平提高的良好策略。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教师实际动手的能力,培养了一批适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下一步顶岗就业能力培养做好了铺垫。通过此类“工学交替”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
一、课程目标
《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是我院模具技术系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课程建设伴随着我校模具专业几十年的专业建设历程。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开发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有力地指导了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的建设。
1.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目标
(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工艺性;
(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
(3)确定冲压模具结构(模具设计);
(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具备机床操作能力;
(5)编制模具装配工艺,具备模具装配技能。
2.课程培养的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2)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3)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4)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
(5)会运用《冲压手册》《模具制造》等资料,以及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课程培养的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技术创新的能力;
(2)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4)工作中的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
(5)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通过冷冲压成形模具这门课程的学习,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可以胜任如下岗位:模具冲压工艺岗、模具加工工艺编制工艺岗、模具加工岗、冲压生产现场服务岗、模具装配调试岗、模具生产管理、调度等岗位。
二、《冷冲压成形模具》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在大量调研和访问专家的基础上,以文具夹冲压件的生产过程为例,对应工作岗位,形成基于模具生产过程的7个环节,如图1。由此,本课程也相应形成了7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依据冲压件图样或样件分析冲压件工艺性。根据标题栏、冲压件图样结构、尺寸标注及精度、技术要求等方面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冲压件的冲压工艺性,并作详细纪录。
学习情境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在分析冲压件冲压工艺性的基础上,制定出多种冲压工艺方案,在保证冲压件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生产条件,选择最佳冲压工艺方案,编制出具体的冲压工艺,并做出详细的模具价格报价,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并作为存档记录。
学习情境3:模具设计。依据选定的冲压方案,先分组然后进行分工,进行各步模具结构设计;完成模具总装图后,要有明细表,将模具标准件和非标准件分开标出;接下来绘制非标准模具零件,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具设计图样;图样完成后,进行评审,校对、审核、工艺、批准等过程要做出具体记录。
学习情境4: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并进行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图样后面的生产阶段,要对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分别进行分析,针对每个模具零件图样均应编制出详细的模具机加工工艺卡,涉及到数控加工的,还应编制出详细的数控加工工艺卡。如果设计图样不符合加工工艺,要和设计者协商;如果需要更改结构,则需要设计者写出书面更改通知单,每个过程都要详细记录、签字。
学习情境5:模具装配。模具装配阶段,首先要依据图样对所有加工好的非标准模具零件进行检测,检查是否合格,模具标准件由市场直接采购。根据模具的具体结构制定出详细的模具装配工艺,然后按照装配工艺完成整个模具装配过程。
学习情境6:模具调试。根据模具设计技术要求,将装配好的模具安装在相应吨位的压力级上进行试模,冲压件如果出现缺陷,找出解决措施。
学习情境7:生产合格冲压件。这个阶段为利用合格模具进行冲压件生产,要熟练掌握压力机的操作,还要求会解决冲压生产中常见的缺陷以及解决措施。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作记录。
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自觉遵守安全作业及5S的工作要求。
三、课程实施设计
第一,建立学习小组。
第二,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根据课业要求和调研题,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调研计划、讨论内容,让每个小组成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小组根据布置的课业任务,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进行实施。
第三,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专业对话式教学、问题解决法、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
第四,理论学习和模具制作技能相结合。
四、课程评价设计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可能多地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评价、企业评价也不可少。
2.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考评
重点考核实践技能。
3.过程性考核与课业评价相结合
过程考核:在课堂教学中从十二个方面评价平时成绩:求知――提问、思考――回答问题;表达――讨论;想象――创意;独立――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搜索――获得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应用;总结――归纳总结;竞争――各层面的小组竞争;合作――小组合作、效率――完成任务的速度;实践――动手能力。
4.对执行职业规范的情况做详细记录、考核
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五、课程资源设计
1.建成现代模具技术实训基地
拥有批量的模具加工数控设备、普通机加工设备以及国际一流的数控加工品牌设备,形成了产、学、研“教学工厂”模式。
2.企业专家指导
有一批固定的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3.双师型教师
拥有一批既有丰富企业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有北京市级骨干教师,又有国家级优秀教师。
4.教材开发
以企业模具生产的行动为导向,编写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教材。
5.教学课件设计
完成了全套冲压模具教学课件以及三维立体仿真模拟动画课件,可供学生在课堂和课余时间使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major,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udied, analyzed and construct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tep-up teaching, 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enhancement of ability, 231 three sections", studied the learning field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and explored the solution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systematiz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34-03
0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虽然我国近几年的高等职业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核心的专业建设工作,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着手点。
1 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1.1 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模具是模具设计者为实现高效的大批量生产其某种工业产品中制件,而凝结其提供的高效、高速、成本低廉的技术与服务的解决方案的特殊工艺装备,是先进制造理念和技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装备制造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关联度高,技术与资金密集,是制造业中各有关行业、产业升级和其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我国模具行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中低档模具已经过盛,而以大型、精密、复杂、高寿命的模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模具自给率还较低,只有不足60%,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目前,我国模具总销售额中塑料模具约占45%,冲压模具约占37%。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过去长期以钳工为核心的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以技术为依托、以设计为中心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所替代。自“十五”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企业装备水平和实力很大提高,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CAD/CAM技术已经普及;热流道技术、多工位级进冲压等技术已得到了推广;CAE、CAPP、PLM等数字化技术已有一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高速加工、逆向工程、无图和标准化生产已经在一些企业实施。
1.2 其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其存在主要问题
1.2.1 人才定位有了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变化,模具行业的新技术已经发生了改变,如高速加工技术、快速制模技术、CAD/CAE/CAM/CAPP技术等,随之而来的模具人才需求也发生重要变化,高职院校已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如教师水平素质与行业技能、办学投入与现代化技术的更迭、人才流动等,人才养定位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以技能培养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要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
1.2.2 课程体系有待职业化的科学性突破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的变化,致使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仍然明显存在学科体系的烙印。改革后,大部分采用模块式和项目式教学,但是模块仅是课程的拼凑,而项目式也只是课程知识点的项目化教授。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但仍旧以书本为主,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1.2.3 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衡量学生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以理论考核终结性考核为主,其内容还是以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为重点,无法反映一个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是否达到职业人才企的时代要求。通常说来,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决定了日后在社会的竞争能力。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道德观是其培养的核心。但是很难通过考核去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引进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用。但是职业资格考评并没有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导致很多学生拿着证书却无法解决实际遇见的问题。
2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模具企业的实际需求,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采用了“分层递进,工学结合,能力提升,23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模具设计、分析、制造任务为载体,按照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高精、高速、高效和相对技术稳定特性要求设计“教学做”,组织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做赛一体化,工学结合系统化”教学过程,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践项目检验与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了工作过程学习阶段中锻炼其组织、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培养,紧紧围绕模具行业紧缺模具CAD/CAE/CAM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携手企业,完善了“分层递进,工学结合,能力提升,23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学历+技能)式教育,培养“懂理论、知工艺、精操作、会设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1 进行分层递进式的学习 学生的职业是从零基础开始,为了解决学生的基础感性认识到高端技能的飞跃,必须是从机械设计加工基础内容,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般能力,到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单向能力(根据各个学生能力和实习岗位,进行岗前能力实训),根据难易程度的分层次的进行学习,所以必须要进行分层递进。
2.2 必须以工学结合进行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的是岗位职业能力,最接近实际职业岗位群的学习方法就是以职业的系统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职业能力的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必须是从实践和理论学习的拷贝过程、自主学习过程、创新学习过程的总和,加强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成职业院校以职业生活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加强了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缩短了人才的职业基础培养的周期,是一个必然的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试验阶段。
2.3 能力提升,231三段式 在模具专业学习单项职业能力培养中,主要以能力和在从零基础开始、从基本素质开始、从实践兴趣开始,组织和运行教学,以做任务和项目方式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培养。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和职业行动领域的需要,筛选任务,并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化教学任务。能力分层次的逐步提升,从目前职业教育期限来看,基本上是以2学期宽泛的机械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课程学习,3学期模具专业学习的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1学期顶岗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实践,这样一个科学的职业学习过程。
3 课程体系的组建
3.1 职业能力定位、分析与行动领域归纳 通过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统计和企业走访与调研,结合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职业管理标准、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了专业学生适应的职业岗位。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岗位为产品造型技术人员、模具设计师、产品成形工艺性分析技术人员、数控工艺员、模具CAM编程员、加工机床操作者,具有精通模具CAD/CAE/CAM一体化能力和先进制造技术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使用模具生产的企业岗位为成型设备操作员、成型设备调试技术员。职业岗位按其性质分为工程岗位和制造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的罗列,开展专业研讨的方式分析其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其行动领域,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论。
3.2 课程体系 通过结合行动领域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并根据时代的高速、高精、超硬新要求,调整其课程内容,增加模具企业交付的模具产品同时要交付设计、工艺、分析的数字化过程,甚至是在报价中都体现了这种数字化的内容,特别是模具产品在整个制造生命周期中是个共同探讨修改的过程,教学要体现这个过程;加强成形工艺的教学比重、增加模具调试的技能培养;传统材料变形与新材料变形的教学要有相当的分量;在传统金属切削加工、电加工的教学基础上增加高速高精密铣床切削加工、逆向工程与原型制造等课程。
对知识的结构进行序化,转换为学习领域,做出主要课程体系框图。其课程分为公共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三部分。公共平台主要是培养学生通用职业素质的课程,另外还有50余门公共选修课,在其中选出4门以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业平台课程是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其专业平台课程主要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动、模具外语和产品造型技术等课程。其核心课程形成“两设、两加、一艺、一辅”的格局,其中两设为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冲压模具设计,两加为模具特种加工和模具数控加工技术,一艺为模具制造技术,一辅为模具CAD/CAE/CAM。其拓展课程为高速加工工艺和程序编制,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数控机床电器控制,市场营销,模具价格估算等课程组成。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是由专业基础、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通过对其行动领域归纳,按其工程特性与制造要求确定其教学目标为培养“懂理论、知工艺、精操作、会设计”高端技能型人才。
4 结论
总之,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当前社会行业企业所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不断的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调整,使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规格之间相互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模具工业,2011(1):1-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05-02
中职学校是培养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中中职模具教学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优化中职模具教学,提高中职模具教学的质量,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师生共同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文将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模具教学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模具教学及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分析
模具,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例如注塑、吹塑、挤出以及锻压成型等,获取所需生产的产品的各类模子或工具。模具是中职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为了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有必要注重模具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其中的模具拆装为例,其属于实训课程的范畴,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注塑模具,从配置上来看包括了 CI 型模架、斜顶结构以及二次顶出模具结构等。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单一实施理论教学,则难以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实践制作,因此有必要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双方之间共同确定行动产品,进而引导教学组织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学生通过主动及全面的学习,能培养行动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
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加以指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自由。结合实际教学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优化学习的目的。因此,为了模具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模具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并积极构建学习小组
中职模具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则需注重“2+3”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即进行 2 天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再进行 3 天专业模块知识的学习。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一个班级的,在学习水平以及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同时在学习过程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将这些学生编排在一起进行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以往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模式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转变,师生均需一个适应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融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必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并积极构建学习小组。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信任,另一方面能够达到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融入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需要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认识,然后进行自由分组,分组完成之后,即可开展行动导向教学。例如:在中职模具教学中“模具结构”的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将某套模具作为考核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模具结构的讲解。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需向小组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这套模具吗?”提出问题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做好行动导向教学的准备工作
在准备任务过程中,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使任务的核心符合学生实际。与此同时,尽量保证材料、任务以及教具相互配套。例如:在“拆装模具”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对学生讲解安全规范细则,然后进行模具的拆装学习,需注意的是拆装实践学习需按流程进行,即“大水口 C1 型模具拆装”“大水口滑块结构模具拆装”“大水口斜顶结构模具拆装”“大水口二次顶出模具拆装”“细化细水口模具拆装”……从学习效果来看,经过对大水口模具拆装的实践学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而在“钳工工具”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钳工工具的具体使用,包括吊机、六角扳手、风批、铜锤以及气动打磨机等工具的使用。总结起来,就是要做好行动导向教学的准备工作,进而使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在以往的模具拆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重视,鉴于此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注重教学过程,才能让模具拆装教学更具体。与此同时,由于行动导向教学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考虑操作的安全性,尽量避免危险操作情况的发生。教师要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会学生如何安全操作。以“模具拆装”教学为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流程为:(1)学生必须穿标准服装参加实验,教师提醒学生在模具拆装过程中需注意安全、不可在场地嬉闹。(2)拆卸和装配模具时,首先应仔细观察模具,务必弄清楚模具零部件的相互装配关系和紧固方法,并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以免损坏模具零件。(3)分开模具前要将各零件连接关系做好记号。(4)不准用榔头直接敲打模具,防止模具零件变形。(5)导柱、导套不要拆掉。(6)拆卸冲头和镶块时若有销子,应先拔销子再卸螺钉,安装时应先打销子再把螺钉,以避免损坏销定位的精度。(7)画出模具的装配图和重要工作零件图;注明模具各主要零件的名称,画模具装配图时,对冲压模应打开上模画下模的府视图,对注塑模应打开模具画动模部分的俯视图。(8)装配图的右上角为冲件图,冲件图的下边为排样图,模具拆装完毕要弄清楚模具的动作过程及每个零部件的功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30-02
随着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一本位的回归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全面推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年来,借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东风,我院遵循“满足需求、贴近专业、稳定基地、全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产学合作站,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浙江省制造业的特征是块状经济明显,各地围绕特定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每个集群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样的产业形态为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在具体过程中,如何对分散在全省各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管理,确保实习的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为此,我院机械工程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充分利用遍布全省的校友资源、校友企业,先后设立了“产学合作滨江工作站”、“产学合作衢州工作站”、“产学合作绍兴工作站”、“产学合作台州工作站”、“产学合作富阳工作站”、“产学合作桐庐工作站”、“产学合作临安工作站”,并制定了“产学合作区域工作站管理办法”,规范工作站的运行管理。工作站挂靠在当地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成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纽带,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建立了一个窗口,使学生在对企业的选择上不再盲目,顶岗实习真正有了依托;二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和学生,更放心地接纳我校毕业生;三是为院校提供了一个“哨所”,学校能够借此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的合作,大量开发实习基地,从而获得更多的顶岗实习岗位,解决多个专业大批量学生的顶岗实习难题。三年来,依托院校15个产学合作工作站,利用教师下企业调研、学生下企业实习、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途径,不断加强了与本省企业的合作,我院在原有的1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106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8家合作企业。其中,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精机公司、杭州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台州新立模塑有限公司等更是成为我院的紧密型合作伙伴,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机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方联动,四方受益。
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任务的核心就是要密切校企合作,为学生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开辟新的教学实践途径,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搭建桥梁。为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7~8月,我院机制0511班、数控0511班96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试点,取得了预期效果。2008年5~8月、2009年5~8月、2010年5~8月,我院机械工程学院2006~2008级共1542名学生下企业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工学结合、专业顶岗实习。同时,修订和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学生顶岗实结提纲和考核标准,完善和充实了学生《实习手册》内容,加强了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组建了由政府、协会、学校、企业四方参与的产学研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指导下的校院二级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产学合作办公室;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实行校企双元的“双导师制”——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现场指导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定期指导、辅导;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实习成绩。三年来,我们边实践、边创新、边总结、边完善,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采用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与学校推荐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学生下厂实习与单一企业安置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并总结出了“企业学院”、“区域集中、企业分散”、“企业集中、岗位轮换”、“半工半读”等主要实践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模式的全面运行,促进了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