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6:23
导语:在生态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前提和财富源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方能进行。”因此,“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即是说,任何生产力都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即环境为前提的,离开了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前提的思想是清晰明确的。
与此同时,通过劳动过程的精准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自然界和劳动一起构成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表现”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
(二)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只有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可以减少和避免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指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耗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于说明自然界同人本身的联系,在于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否定自然界更不能独立于自然而存在。因此,马克思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的身体的延伸,这是极富有见地的理论,在价值取向上就是说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的结构的一部分,不容忽视,不容损害。人类保护自然界和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利用自然界,就是保障人的生存,就是在积极生产人自己的活动的机能。显然,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观点,包含了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极具意义。
(三)“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思想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揭示的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质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要将自己的实践活动根植于自然系统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那种将自然界看作敌人,而采取一味斗争的态度,与自然界“和解”的态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从而使各种环境问题就能得以缓解。
二、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误区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 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 又是生产要素, 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 在利用时抓环境保护, 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发展中动态平衡。总之, 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 而不仅仅以其中之一为目标。我国一些地方却不是这样来看待生态经济的, 归纳起来有两类错误的行为, 以生态换经济的行为和以经济换生态的行为。
一类是许多地方本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山清水秀, 空气清洁, 树木繁茂, 资源丰富, 但是在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的政策下, 资源被过度开发, 空气和水被污染, 人为的痕迹破坏了自然的风光。
另一类则是该地方本来没有可以作为旅游的生态环境, 但是地方出于某种考虑, 而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对这类行为, 我们应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如果发展生态旅游的投入能够以收益的形式回收, 那么我们不妨将这种行为看作一种投资, 该投资以产业的形式存在, 并且是盈利的, 那么我们可以支持这种投资。如果非但没有盈利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则应该寻找更好的经济、环境双赢的经济活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 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 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全民生态经济教育,更好为和谐社会服务
生态经济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 和经济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认识生态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克服对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认与自然协调发展新观念的教育活动。
1.协调的自然观。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加快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诸如,人均耕地面积的锐减,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等问题使人们感到了资源所带来的压力。人类应确认生物和环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权利和地位,从而自觉地善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最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主体性立场。必须把人类自身的利益看作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放弃孤立地、主观地对待人类权利的态度。
2.适度的消费观。在当今,一些人把所消费掉的东西多少,消费水平的高低,看成是事业成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人变成了消费机器。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极其不正确的。人类应该树立“全面的需求”与“适可而止的消费”的观念,在维持和延续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消费。在生活方式方面要走生态道路;树立生态消费的新思路;包括在能源消耗、交通方式的选择、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要避免浪费。
3.持续的发展观。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但在后期,这种发展观及其实践模式受到来自经济发展自身的严峻挑战。从70年代起,社会发展的概念进入一个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整体发展,即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保子孙后代的发展;三是公平发展,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公平。
4.综合的效益观。以森林为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利用自身的群体效应,对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具有三大效益,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三大效益中,生态效益越来越重要,经济效益在林业中一般而言已不再占优势地位。人们必须深刻领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力求建设无污染、少排放企业模式。其中,低碳经济,作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在被各大企业所倡导。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碳行业,也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积极、努力构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量过大,产出较低,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低碳经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所谓低碳经济,指的就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手段以及新能源手段开展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中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就是以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而建立形成的新兴模式[1]。
1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概述
1.1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煤炭消费第一的国家,煤炭的使用率仍然很大,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一直不断地增加。作为一种非再生资源,煤炭的总储量是有限的,长期、大量的开采最终一定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影响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曾向世界表态,相比较2005年,202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下降40%左右[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高效的低碳经济,建立并采用最新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1.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定义概述
煤炭经济生态圈,整合了节约理念、生态效益理念、绿色发展趋势理念等,通过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以及煤炭产业集群扩张效应而建立的一种以煤炭产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一种生态集群圈。它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煤炭行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将煤炭经济圈进行了行业和生态角度融合。其发展背景以及指导思想主要为低碳经济理念。构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目的是建立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加工产业为辅,并带动相关产业及其辅助机构快速发展。在一定的煤炭发展行业区域空间内,煤炭经济生态圈可以集聚不同圈层的产业,最终实现煤炭产业和其相关的经济产业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合理优化配置,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生态圈经济。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发展低碳经济、集约开发资源、系统升级煤炭产业。总之,要想做好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就必须积极处理好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得当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最终对煤炭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的合理、适度地开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煤炭行业生态圈内的经济健康发展。
1.3实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意义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逐渐形成,其构建和发展始终以“低碳经济”为指导,以“低碳经济”为中心点。对未来煤炭经济以及集群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之后可以带动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煤炭行业发展模式,也就是“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通过低碳、低污染来提高煤炭行业以及煤炭企业的整体效益。②煤炭生态经济圈带动了煤炭行业以及周围区域相关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集群效应来发挥煤炭产业的核心主导作用,并积极的带动周边产业的相应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要素分析
所谓煤炭经济生态圈,它是一个集群效应,发展内容不仅仅只有煤炭经济,还包括其他经济生态圈中的产业。整个经济生态圈就是一个集合群,期间涉及很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而煤炭资源的开采自然也就会与这些涉及行业进行相互关联,最终构成了统一的经济生态系统。概括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大要素:资源要素、主体要素以及环境要素。
2.1主体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主要由煤炭产业、煤炭相关产业以及辅助机构三部分构成[3]。可以说,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就是煤炭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主体要素涉及的行业众多,主要有煤炭开采加工企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业、煤炭深加工产业、发电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作为煤炭经济生态圈中核心的煤炭产业,主要是指煤炭企业的聚集,该聚集多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密集的地方,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来实现优势互补,进行煤炭开采。这种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企业进行技术、知识、设备的创新研究,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2.2资源要素
煤炭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组成了煤炭经济生态圈中的资源要素。这两种要素也是主体要素的作用对象。只有合理的开发煤炭资源,并进行正确的资源使用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最大化利益,也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中是基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煤炭资源就难以形成整个煤炭经济生态圈,所以,对煤炭资源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多行业共同作用下实行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工作,最终提高煤炭资源的正确利用率。煤炭经济生态圈若想发展成为一个创新的、生态化的煤炭主体功能区,就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充分重视和合理利用。
2.3环境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因素主要构成要素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环境这个大空间,煤炭经济生态圈也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立,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生态圈的构建一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影响,所以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充分重视生态圈中的环境因素,尽量做好发展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3低碳经济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要点
3.1集约整合煤炭资源
对煤炭资源进行集约化整合以及集约化生产,充分提高该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2合理处理污染排放物
合理、高效处理并使用煤炭资源后产生的污染物。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所以在今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中要着重建立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再次利用,重复再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3清洁开采煤炭资源
生态圈模式因为具有集群效应,所以其他相关行业可以对煤炭开采提供技术支撑,进而进行清洁开采。
3.4技术创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低碳经济主张节能、减排,所以煤炭行业和相关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投资与研发,并创建最新的管理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最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使用,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结语
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就其要素组成、涵义内容以及存在意义做了相关论述,旨在为煤炭行业和企业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指引,只有建立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才能确保我国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相关行业和企业应该把握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行业和企业调整、转型,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二娟 单位:郑煤集团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洪潮,王欣欣.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4):8-10.
在运作的时候保证生产方式环保,能够降低企业原料的耗损率,把之前有害的物品变为无害的。防止产生过多的环境污染,进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第一要做的就是设定一套有效的环保方案,尽量的使用目前就有的资源,提升其使用效率。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方法,不断的研发新型资源。其次要做到是把这些方案用到实处。企业使用的原料要确保对生态没有严重的影响。生产工艺也要积极的完善,使用新科技,尽量的不用有毒物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生产现场的管理。这些方面都要维护好清洁能源方案的实施。尽最大可能的防止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物品,确保物品能够有序使用。把废弃物质变为能够再次利用的资源,进而实现环保的意义。企业生产时期,要多用环保性的物品,完善产品的效益,增加其使用时间,避免人们在使用产品时对身体造成损害。清洁型的产品,失去了原先的使用功能之后,还可以被大自然回收和再利用。
2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绿色营销策略是指,结合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人类的消费需求。企业将环境保护意识和理念与市场营销的观念相统一,便能够在生产经营中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策略,是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先全面的收集好绿色信息,制定企业预备绿色营销计划。逐步的创新和开发新绿色环保产品和资源,注重清洁生产。企业营销绿色产品,需配合好绿色服务、渠道、促销和价格,引起消费群体重视。这样才能让绿色产品占据市场经济,扩大其占有率。企业营销绿色产品,要做好环保的宣传和广告,让绿色产品独具特色,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订立绿色产品价位的时候,企业为了获利,肯定会在在成本中加上环保费用。很显然此时此类产品的价位就要交至于同类的高一些。不过,很多的消费群体会对此类产品感到很新奇。这类产品在出售的时候和别的产品就有一定的差别。由于它们本身是环保的,没有污染的,所以逐渐的开始被人们认同。企业要积极的开展宣传活动,而且要重点的讲述此类产品和我们一般使用的产品间的差别。通常来说,人们都会选取那些有着优秀品质,并且对本身的健康没有太大影响的产品。所以,如果绿色服务思想融入到销售之中的话,此时群众就会选取这类产品,并加强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营造一个生态环保节约型社会。
3构建企业生态经济管理运行机制
3.1运用生态经济管理手段。
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必须要贯彻和实施生态环境的相关法规。灵活的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统一。企业需利用经济手段,调整和优化企业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保活动,以此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水平。根据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标准,调控企业的建设活动和生态环保。利用行政力量,促进企业生态的管理。协调好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问题,促进企业的发展。
3.2健全生态环境管理组织。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组织,首要的任务就是强化企业的生态队伍建设。这样才能适应于企业发展和生态经济管理的需求。企业需成立环保节能有关的部门小组,例如环保节能部、生态经济监督小组等。环保部门应采用集体决策的模式。一旦企业面临了比较重大的生态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管理上的问题,环保部门需连接企业人员,一起决策和处理。除了上面讲述的内容之外,还要做好企业的内部管控工作,要设置相应的环保体系。企业车间等都应该设置专门的环保员。其负责对所有的工作者进行思想教育,确保组织队伍人人都能够生成环保思想。而且要积极的监督,并且管控好企业的生态经济氛围。
3.3加强生态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的任何决策,都离不开制度的指导。我国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构建好管理运行机制。企业实施经营和管理,需要制定生态经济管理责任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企业经营机制在转换时,需将企业生态经济的目标视为企业的战略组成部分。企业战略是否达标,决定了企业评先评优和上等级的重要条件。有机的结合企业生态责任和企业生产责任,制定生态经济管理的内部指标,可以将其纳入经济承包和目标责任制之内,实现统一的处理和考核。
4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遵循生态原则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叠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而海洋生态经济则是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海洋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经济。
1.1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海洋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对于天津来说,要充分发挥环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1.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天津在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面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汉沽建立了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打造了集海水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废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真正将海水“吃干榨净”。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采取摊晒制盐和工厂化真空制盐的方式进行,对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浓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态破坏的同时,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如,天津临港经济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按照远近结合、长短结合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形成了产业聚集,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功能的临港生态湿地公园,据统计每天可对1.75×104t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并将其全部作为景观用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主要路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不断掀起,作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断探寻海洋经济发展的捷径,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中引入生态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按照海岸带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
2.1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三个产业各自内部的节能减排方面。例如海水增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体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减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贝藻套养、轮养、循环水养殖、立体化养殖等模式。同时,积极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包括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降低养殖的技术风险。此外,以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为方向,适时建立沿海养殖基地、海水产品开发基地等平台,促进海水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
2.2在潮间带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间带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其中循环产业链主要有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一直以来,天津是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临海工业用水量进一步加大,进而造成淡水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应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别是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来在电厂中,天津市广泛采用了热电联产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为直流冷却用水,尔后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并将淡化水用于供热,同时还可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行制盐,进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延伸了产业链,由此构建了高效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与传统热电分产相比,此产业链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2.3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均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且地处沿海地区,致使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严重威胁着海岸带生态系统。因此,对于此地区的产业,要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发展,重点建设废物代谢链条,在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二是,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首先是从源头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同时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降低废弃物产生的可能性。总体看,要从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链。
3结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化;生态创新;环境管理;环境政策
[作者简介]乌斯科娃・塔玛拉・维塔利耶芙娜(Uskova Tamara Vitalyevna),俄罗斯科学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译者简介]肖群,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查甜甜,华东交通大学MTI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外部影响。如生产垃圾和消费垃圾的形成,这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国民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产品每年所产生的垃圾总量(除氧气、氢气、水蒸气外)大约有140总吨位,其中有35总吨位(25%)排放到大气中,15总吨位(11%)随废水排出,90总吨位(64%)主要以固体垃圾形式存留在地表和地下①。这些垃圾主要来自于采掘工业、废渣厂等。许多有毒垃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这具有全球特征。此外,随垃圾排放出去的还有许多有效成分,同时垃圾中也包含了一些有用成分,从中提取这些有用成分的成本要低于从自然原材料中提取的成本。
众所周知,人类产生的垃圾可以分为生产垃圾和消费垃圾。工业废料或生产垃圾包括原材料残余物质,半成品在生产或使用加工过程完全或部分失去了最初的消费特性,也会产生垃圾。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些不能使用的物质,这些也是垃圾,例如采矿中产生的表土岩层、农业废弃物、对废气和废水作清洁处理过程中收集到的固体物质等。消费垃圾包括物质、材料、物体、产品、商品(产品或商品)的残余物,这些消费品在公共或个人消费、使用或开发过程中,由于身体变化或心理喜恶等原因,在进一步的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中完全或部分失去了最初的消费特性。
工业垃圾的来源有如下几种途径② ③:
一是露天采矿,产生表土岩石和矿物含量低的岩体。在每年40亿至50亿吨的表土岩层中,使用率为40%,其中废石占10%。
二是矿物燃料的燃烧。在俄罗斯联邦每年产生5000万至6000万吨的火山灰废料,其中使用率只有6%(在西欧,使用率达40%―60%)。
三是木材的砍伐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占发达采伐区生物量的40%。这些废料包括树节、树根、树枝及矮树丛等。每年俄罗斯木材废料总数达5500万至6000万立方米。
四是石油的提取和使用(石油生产和加工企业,轮胎工厂,机械工程中液废料等)。每年在俄罗斯联邦会产生60万吨的油泥,其中只有50%―60%能得到使用和处理,而发达国家的油泥使用率高达90%。
五是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每年产生大约5000万吨的垃圾,其中只有20%左右会被使用。
此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磷石膏废物,含汞、抗砷废物,废轮胎,电镀污泥和碎玻璃。
生活垃圾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固体垃圾(俄罗斯联邦每年产生1.4亿吨,其中只有4%被使用);污水污泥(每年达8000万吨,只有1.5%左右被使用);降水(总量1.5亿吨,使用率只有1%)。
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的调查结果表明①,仅俄罗斯每年就有50亿吨左右的表土岩层和矿堆以及7亿吨来自加工厂的垃圾被储存在地球表面,约10亿吨灰渣来自于能源产业,堆积了20多亿吨有毒废物。超过一半的垃圾(93%)源于采矿业,其中62%来自燃料和能源(主要是煤炭企业);4.7%来自制造业,其中不到一半的垃圾是可以回收和重复使用的(2014年为43.1%)。
调查显示,一个国家的垃圾总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福利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在俄罗斯经济低迷时期,垃圾总量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垃圾总量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例如,2009年,俄罗斯的垃圾总量减少到35亿吨,而在2010―2014年又增加到了52亿吨。
因此,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导致对环境负荷的加重。就这点而言,我们有必要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俄罗斯地区的环境问题,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化。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物集中,使之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不断扩大,尤其体现在经济实体存在的区域。
本文通过研究理论方法,定义了“经济生态化”的本质② ③ ④ ⑤ ⑥ ⑦,并得出结论:专家们对这一概念的内容,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些人认为,经济生态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等价交换上,从而确保人工生态系统的创建,同时在优化组织和技术决策的基础上维护所需的环境质量。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对有效的原材料,减少特定消费,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及各种矿产资源,以提供可循环使用的原材料。而另外一些人则把经济生态化视为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行政法规的制定、产品的社会经济创新,来提高经济系统的生物相似性。这就需要深刻转化整体科学知识,形成生态意识,提高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促进科学和技术活动的生态化等。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生态化是实施技术体系、管理及寻找其他解决办法的过程,而这些解决办法在保持自然环境质量的同时,能够改善自然资源的效率。在一些著作中,经济生态化被解释为一种结构化的过程,其重点是同时考虑几个具有选择性、互补性的方向。每个方向都有其边界,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前提下实施完成。因此,生产部门的生态化可以表现为一种复杂的阐释,阐明了对处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俄罗斯联邦和地区所产生的环境及经济影响。此外,发展应该基于预防原则、连续性和普遍性原则、不断完善原则以及环境活动的互联性及复杂性原则。
在我们看来,经济生态化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引进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原则的过程中,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经济生态化的主要原则有如下几点①:生态经济现实主义,必然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自然改造;考虑“起步阶段”的条件,以确定经济实体所在地的环境危机水平(如污染、人口健康、生态和资源潜力);市场和非市场监管者的接触;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是以环境为导向的商务活动的基础;对研究和生产周期的初始阶段的监管困难进行转移;涉及发展的几个选项,包括生态创新工程及项目,这些项目主要依赖于发展重点、资源支持、区域生态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
俄罗斯面临的重点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发展和实施新的系统化措施以确保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尤其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领域和人民生活的环境重新定位提供法律、制度及经济条件,从而能合理使用各种资源,维护和改善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运用新方法来组织经济活动。
经济生态化发展效率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效率保持一致,甚至高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效率,从而避免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降低和自然资源的减少,防止造成环境危急的产生形势。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利益,应该将环境成本和由污染造成的损失考虑在内。生产区域的低浪费和零浪费产品,能大大减少环境破坏。
引入环保创新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是解决经济活动生态化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同于其他创新,会产生互补和相关的内部及外部影响。生态创新最普遍的变体形式有:生产更加环保的商品,使已有商品在质量上有所提升;采用新技术来提高生态效率和环保产品的生产;减少能源和天然原料的消耗,或者替代传统原材料。
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化产业相比,作者更倾向于发展那些没有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活动。首先,应该注意到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改善环境的潜能。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细化有效的结构政策,特别是为经济生态化的重组建立法律和制度,同时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为维护和改善环境状况提供生态安全的产品。
从经济结构看,以环境为导向的变化,其本质是稳定资源开采产业的发展及生产总量,并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与自然产品有关的所有行业,并将自然物质转化为最终产品。这是有关国民经济中劳动力、物质和财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的问题,以发展资源节约型、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行业和活动。这样的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承载力、环境负担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量。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建立新工厂,关闭环境差、经济效率低的工厂,同时对制造业重新定位。而以生态为导向的结构调整应包括大规模的再分配,从第一产业转入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的资源转移①。
根据国外的经验,引进环境管理体系是经济生态化最具前途的发展方向之一②。应该强调的是,环境管理不应废除或取代在联邦和管区内的国家环境管制,而是将它作为企业内独立的行动进行补充。
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激励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政策框架内,有必要支持企业实施环境保护技术。政府的支持手段有如下几类:有针对性的减免税收,包括延长税收征收期限;对旨在发展绿色产品的企业减少所得税的征收;在购买迎合当前环境发展需要的新设备时,减少增值税的征收;对从事生态化产品生产的纳税人实行免税政策;引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环境目标和环保设备等等。
在经济活动中,意识到“最佳可用技术”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有80多种不同的经济手段以促进环保技术的使用。在俄罗斯联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环境保护法》(2002年1月10号编号7)中,该法规定,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因素有关的最佳可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标准。然而,为了更好地执行相关规定,俄罗斯仍需作出更多努力。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系统能量分析先驱H.T.Odum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能值分析的方法和理论。能值是一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即产品或劳务形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有效能量[1-2]。能值分析是以能量为基准,把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换算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能值分析方法的提出,克服了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的尺度上对不同质的资源价值进行量化计算的局限,为量化分析、评价自然及经济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国学者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把能值理论应用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主要应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4]、工业生态系统[5]以及区域生态系统[6-9]的发展现状和可持续性的分析、评价。目前对三江平原黑土区进行能值分析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将为佳木斯市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数据与依据。
1佳木斯市概况
佳木斯市地处中国东北部,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东邻双鸭山市,西依哈尔滨、伊春市,南接牡丹江、七台河、鸡西市,北邻鹤岗市,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区相望。全市总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1万。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主体。佳木斯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无霜期130天左右,年有效积温平均值为2521℃,年平均降水量510毫米左右。
2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2.1方法与步骤第一,收集佳木斯市的自然地理、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该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主要成分和能值流,建立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等主要能值流在内的基础数据库;第二,编制各种能值分析表,计算系统的主要能量流、物质流和经济流;第三,建立能值指标体系,由能值分析表及系统能值综合结构图,进一步建立和计算出一系列反映生态与经济效率的能值指标体系,诸如能值投入率、净能值产出率、人均能值量、能值交换率、环境承载率、能值密度、能值/货币比率等;第四,根据能值分析结果,对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价,为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2.2佳木斯市能值分析的框架及赋值根据H.T.Odum等相关研究成果,对佳木斯市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转换计算,可得2007年佳木斯市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的基础数据(见表1)。该数据反映了2007年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流的分布态势。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7年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中,可更新资源(包括雨水和地球旋转)的能值投入为2.54×1021sej,占佳木斯市能值使用量的34.48%。可更新资源产品以粮食、肉类和牛奶的能值量为最大,分别为4.89×1021sej、4.18×1021sej和7.44×1020sej,合计占本地可更新资源产品的82.92%。在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中,以水泥和电力的能值为最大,分别为2.29×1021sej和1.11×1021sej,占总能值使用量的45.10%。佳木斯市环境经济系统反馈能值为5.16×1020sej,主要指进口商品,占总能值使用量的6.85%;出口能值总量为2.18×1021sej,占总能值使用量的29.56%;废弃物总能值4.13×1020sej,占总能值使用量的5.61%。宏观经济价值是指某种资源或产品所具有的能值相当于多少流动的货币,某一资源或产品宏观经济价值较高时,表明它对经济贡献率较大。
2.3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的计算与评估根据以上数据,应用H.T.Odum给定的能值指标计算公式,以历年佳木斯市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10],编制了用于系统发展水平分析的2001-2007年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表(见表2)。同时又将佳木斯市2007年主要能值分析指标与同年部分国家和中国江、浙两省及宁波市进行比较,可得如表(表略)。可分析佳木斯市经济发展主要能值指标变化趋势。(1)能值货币比率是指全年消耗的总能值与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能值/货币比率高,单位货币能值高,经济开发程度较低;反之则开发程度较高。佳木斯市2007年能值货币比率为3.17×1012sej/$,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说明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现状。(2)能值功率密度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流动的能值。能值密度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能值密度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佳木斯市环境经济系统的能值功率密度低于江、浙两省及宁波市,高于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可衡量能值使用的有效性及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程度。2007年佳木斯市废弃物的能值占总能值5.61%,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不十分明显。(3)电能是高品质的能量,电力能值占总能值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发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一般情况,发达国家电力的使用程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佳木斯市这一指标很低,说明其工业化程度很低,人民生活水平也较低。(4)环境负载率代表了系统能值利用强度或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佳木斯市环境负载率为1.9,远低于其它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高于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压力较小。(5)人口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可见,2001年-2007年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上限和下限都不大,其中,2007年人口承载力的上限与下限分别为6930000和866000,而该年底佳木斯市总人口为2510000人,超过下限承载量。同时,由2001年-2007年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可见,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的人口承载力有减小的趋势,因此,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6)(表略),驱动经济发展的本地资源占总能值投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96.24%下降到2007年的92.99%,说明外界输入能值是增加的,但由表3又可看出,佳木斯市该项指标明显高于其它5地,说明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接受的外部反馈输入仍极低。(7)表2数据表明,流入佳木斯市生态经济系统的总能值、人均能值消费量在近6年呈增长趋势,总能值由2001年的4.97×1021sej增加到2007年的7.34×1021sej,人均能值消费量由2001年的2.07×1015sej/人增长到2007年的2.93×1015sej/人。人均能值用量是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人均能值使用量越高,表示该国(或地区)人均享受的能值越高,一般来说,生活水平也越高。通过表3可以看出佳木斯市人均能值比江、浙两省和宁波及美国都低,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稍高于印度,这说明佳木斯市的平均生活水平很低。
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可能随意狂为,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切实措施。应对草地、林园稍做改良,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变以往就养论养,就种论种,单一留养的传统种养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资源利用地域划分上,对于草山、疏林地类,可经改良后发展牛、羊养殖;而对果、茶园,竹林、药材基地,为避免牛类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应以发展山羊、禽类养殖为宜。在宜牧资源所处的陡坡、山体的中上部、管理较为不便的地段,应以发展活动力、爬坡力强,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黄牛为好;而在山体中下部缓坡地段,管理较为方便的地处,以养殖鸡等禽类为宜;在稻田中只适合于稻鸭混合种养与稻鸡轮作。在品种选择上,以选用适生性、活动力、寻食力强,肉质风味、市场行情好的绍兴麻鸭、缙云麻鸭,绿壳蛋鸡、当地芦花鸡,凉山黄牛、宣汉黄牛、当地本地种牛,波尔山羊等为佳。在生态养殖实践中,应密切注意与种植业产业基地建设、林地抚养、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紧密联系,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契机,致力于发展种、养、沼循环农业现代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产出效益[1,3]。
2效益估测
2.1规模预测
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关资料分析,借力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宁县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实施之良机,通过人为措施的改良,适当降低栽种、留养密度,留置、套播优化牧草资源,辅之以诸如交通、饮水、栏舍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拟可以实现如下表1的养殖规模。以各类资源的80%面积可供畜禽养殖;养鸡以每年养2批,养羊、养鸭以每年养1批计算。由表1可以推测,如果能将景宁县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的80%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实现930多万头、只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当于2010年77多万头、只畜禽养殖的11.7倍的饲养量,这说明在景宁县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饲养产出效益
根据表1所列的养殖量,依据各类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拟可获得如下表2的饲养产出效益。牛以每年单体重225kg,纯收入以产值的25%计。由表2可见,如能将景宁县可用于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据当地当前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每年可增加农业产值7.8亿多元,增加纯收入近2亿元,仅此一项,农业产值可比2012年的9亿元增加近1倍。可见,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景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3节省成本投入效益
实行生态种养,可起到产业互利共促的作用,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养殖业则为种植业起到以养代抚,取食园内杂草,寻食植物害虫,控制病虫杂草发生为害,畜禽排泄肥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用[4-6]。根据景宁县的资源禀赋,如能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仅可以促进景宁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与生产实践调查统计,可为种植业增加如下表3的养分投入[7],并拟可获得如下表4的节本效益。
2.3.1肥料投入以各类粪便有机质含量换算为栏粪便,栏粪肥以30.0元/100kg计;化肥价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过磷酸钙0.52元/kg(含P12%),氯化钾3.50元/kg(含K60%)计。
2.3.2养鸡鸭饲料1.88元/kg,放养节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养320d计。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据资源禀赋,实行资源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质120648.86t,植物主要营养成分纯N6996.94吨、P2O56504.35t、K2O3576.65t。这就为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供了条件[8];并此可以增加农业纯收入19618.76万元,节省生产投入成本92854.3万元,节本增效可为景宁县14万多农业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见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3结语
若以传统思维看河源,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乡僻壤,GDP长期居广东末席,2006年攀升两位,仍居后三位。在过去的30年,河源因地处交通不便的粤北山区而欠缺经济动能,只能仰望珠三角制造业兴旺发达。被动之势朝夕难改。
2008年,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冲击了珠三角“世界工厂”,风暴稍缓后,广东省潜在和未来的经济格局已悄悄发生改变,在浪涛平复的沙滩上,河源长期掩抑的光亮开始变得夺目。
辩证地看,河源的落后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为保护战略水源地万绿湖,河源引进工业备受掣肘;长期工业发展落后,却在无形中保住了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当大量“三来一补”加工业工厂无孔不入地侵占了珠三角的农田,而珠三角后方的河源凭借广阔的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辅以主政者“反梯度”的发展理念,走上前景光明‘的生态经济崛起之路。
中国社科院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河源的“综合增长竞争力”与清远和鄂尔多斯并列全国第一位。由此看来,工业落后未必全是坏事,后发者要善于把握优势,珠三角工业发展史正在印证古老的道家思想,历史发展的逻辑就是这么奇妙。正如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所言,用反向思维看河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站在现实土壤上比照河源竞争力,分析那些把村姑变成丽人的秘方,不仅有助于把握河源未来的走势,而且对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正在探索经济增长新路径的广东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反梯度,“三来一补”适可而止
在区域经济梯度的地图上,河源是欠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大潮中应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但实际情况出人意料。
“双转移”实施不久,广东省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起数十个产业转移园,希望从珠三角产业转移中受惠。经济危机又推波助澜,珠三角核心地带的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寻觅新址迁转。令人意外的是,紧邻珠三角的河源产业转移园的决策者们却认为引进“三来一补”企业要适可而止,与此同时,有数百家工厂落户相邻的湘南赣南地区。同期,河源还清理小钢铁、小水泥,把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工厂治理。河源贯彻这些措施的力度,甚至比珠三角核心地区还坚决。结果是,河源经济总量反而连续几年保持较高的增长,2009年工业产值和外贸出口总额在山区五市中分别又进了一位,排名第三和第一。
这种高增长显然不是由“三来一补”企业所带动的,主要增长点来自于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家电、新医药的“四新”产业。
2009年3月,世界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中兴通讯与河源签约,建设面向华东和海外的研发、生产基地。7月,北京汉能控股集团正式落户河源,生产新一代薄膜太阳能电池。12月,西可通讯二期工程正式投产,海川国际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落成。
世界四大模架制造商之一的龙记集团、香港合和实业集团、台湾玻璃工业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进入河源。龙头企业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已崭露头角。龙记集团先后五次增资扩产,带动8家模具企业落户。25家手机企业200g年实现产值47.6亿元,2009年可望生产手机整机1500万部,已初步实现产业集聚,被评为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在10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帮助下,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高标准进行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2009年可达130亿元,占全省32个转移园总产值近1/3。在全省转移园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按“工业新城”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开发建设速度全省第一;主导产业集聚度第一;第一个建成污水处理厂;第一个设立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第一个搭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产业转移园和高新区已合二为一,成为河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河源在双转移中遇冷,乍一看似乎令人悲观,不料却成为全省效益最好的产业转移园,这个结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陈建华道破了玄机,他对本刊记者表示,第一轮双转移来了很多“三来一补”企业。但随后发现。河源的土地、环境资源有限。“三来一补”企业税收不多,却对环境资源占用多多,这笔账不划算。
如果放低身段,低端加工制造业一拥而上,河源很可能变成另一番景象。人们逐步意识到,“三来一补”企业越多,一个地区就越落后。要命的是,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逆转。
因此,河源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对占地过大、用工过多、能耗过高、污染过大、效益过低的“五过”企业加以限制。而且反其道而行,发展“四新”产业。这就是产业“反梯度发展”方略。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GDP,真正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在河源看来,“脱离GDP本位窠臼,用战略竞争来主导地区竞争,这才是以弱胜强、脱颖而出的关键。”
“几十家‘三来一补’企业比不上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效益。”河源的账算得明白:一家龙记模具企业产生的效益,抵得上1000家“三来一补”企业产生的效益。中兴通讯首期投资100亿,首期投产后,就将使河源的工业产值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千亿以上。2009年10月28日汉能动工建设,首期投资280亿,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二代太阳能电池生产研发基地。在河源,发展低碳经济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已经在做。
河源的反梯度发展战略还体现在超前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物流建设上。这两年,有5条高速公路动工,总投资3130多亿元。2009年7月,东江物流城已动工建设,总投资100亿元。
经济学家认为,反梯度产业发展是一种非连续性的产业跨越,实质上是工业革命。河源引进的几个大企业确在此列。汉能太阳能电池薄膜属于新能源工业革命范畴,中兴通讯属于新电子技术工业革命范畴。
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茂松看来,在知识经济时代,欠发达地区走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传统工业路子是不行的,必须以知识资本为主导,进行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的反梯度跨越,以追赶发达地区。河源探索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反周期,一个周期赚两轮
经济发展有周期,有和低谷,经济危机实际上难以避免。这已得到世界经济学家公认。在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河源由于地处珠三角,自身产业与世界垂直分工体系关联不深而免遭大幅波动,但小的冲击在所难免。如何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获得地区经济获益最大化?考察珠三角一些城市的发展历程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珠三角许多发达地区如顺德、中山、东莞等县市,之所以经济运行良好,原因就是自觉
和不自觉地进行反周期操作。
所谓反周期操作,即在经济最热潮时,资产价格高企,此时要头脑清醒,不接最后一棒发展房地产。而是储备项目。进行前期报批、备案、专家评审,手续完毕后,由于大部分资金在实体经济中流动。大项目一般无法上马。等到经济下滑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干预经济。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以来,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被视为挽救经济低迷的法宝。环视世界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外两个扩张,-一个是财政扩张,一个是金融扩张。这两个扩张首先会向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其次是环保项目,第三是民生项目。全世界无一例外。陈建华认为,经济在高位运行时,应当重点储备这三类项目,把该做的功课做完。等经济下滑时,借助财政和金融扩张注入的流动性,先前储备的项目得以上马。
等经济跌到谷底,众多项目正在动工或接近完成,此时不再做新的项目,而是抓房地产、抓土地储备、抓工业园区扩容。这时土地廉价,资产价格便宜,正是储备地产的良机。等经济回暖,房子也盖好了。此时开始卖房子、卖地。发展优势产业,又形成一个经济热潮。等到最热潮来临时,再开始储备项目。
“别人一个周期发展一轮,我们一个周期发展两轮。发展两轮就有个乘数效应,相当于在股市里趁熊市赚了一把,牛市来时本钱多了一倍,可以赚更多。”河源在经济运行中实施反周期操作。外贸回暖说明目前经济形势已经到达谷底,2010年底或2011年初经济会持续回升。基于这个判断,河源今明两年要动工的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在内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着手部署扩大土地储备,扩建工业园区。发展房地产。2009年上半年动工了4个房地产项目,下半年动工6个。“清远房地产项目那么多,相比之下,房地产是河源的弱项。要趁经济谷底时狠抓。”陈建华表示,反周期操作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在已经上马的项目中,交通体系建设和能源系统改造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配套。还有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项目和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均以3年为期。陈建华表示,河源计划构建覆盖全市每个角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3年后,河源GDP可能仍是全省后三名,但卫生建设可能排名靠前。他对教育信心更足,3年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反传统思维,后发是最大优势
传统的思维是先发展后治理,传统的发展路径是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为什么中兴通讯、汉能等高新技术企业,不去产业配套相对完善的珠三角,却落户工业基础薄弱的河源?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体现了后发的河源有诸多的优势。
河源拥有广阔土地,企业在珠三角要一平方公里,在河源可以要到三四平方公里土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河源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对空气和水的苛刻要求。河源一度电比珠三角便宜l角钱,对用电大户来说,每月可节省几百万元电费,相当于净增几百万元纯利润。河源劳动力价格低廉,技工学校和劳动技术学院培养的大量学生为企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在营商环境上,河源政府对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海关可一关三检,企业家在珠三角见个镇长都不容易,但在河源,市长都可能坐下来跟企业家谈半天。
河源五大优势是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后发优势。这些优势多是由原来的劣势转化而来。转化的契机,就是2008年底通过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两个目标:提升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在陈建华看来,这意味着,河源发展与珠三角息息相关。为此,河源确立了“一保三连”的方针。一保即保持河源的五大优势,“河源的水质好,森林茂密,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这是河源的老本”。中兴通讯到河源是看中了纯净的空气和水,汉能落户河源,是因为河源丰富的石英矿藏是太阳能薄膜的理想原材料。
但广东还有其他生态环境优越的地方,高新企业为何不去,是因为河源有更好的区位优势。“三连”将加强河源的区位优势。
第一连是惠河城际轻轨,珠三角城际轻轨从惠河延伸至河源。届时河源到深圳和广州只需50分钟,这让河源的区位优势获得历史性提升。
第二连是高速公路,广河、河紫、广赣、粤湘、昆汕5条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河源未来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会达到560公里。相当于珠三角平均水平。届时,河源一半以上的乡镇可以通上高速公路。
第三连是万绿湖直饮水项目。通过把万绿湖水供给广、深、莞,河源的“绿水青山”可直接换成“金山银山”。河源一位官员表示,直饮水项目运作成功后,每年将给河源带来不少于数十亿元的收入,仅此一项,河源财政收入立马翻一番。
未来杭州到深圳时速250公里快速铁路也将经过河源,加上轻轨、国铁、高速公路,日益快捷的交通让河源坚定了“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的信心。5年后有望使全市各县区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在河源的计划中,旅游业和农业都将成为河源的支柱产业。依托客家、恐龙、万绿湖、温泉等资源打造的生态旅游业将以珠三角为主要客源地。珠三角也为河源生态农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城轨通车后,河源甚至可能成为珠三角人理想的首选居住地。
后发优势近来颇受国内学者看重,后发者产业起点高,这个特点在河源新引进的两个企业身上都有体现。中兴通讯一上马就是国内高端的3G标准。汉能太阳能产品也比单晶硅多晶硅先进得多。
在河源看来,有些后发优势还未显露。最新的河源国土规划图上显示,整体国土有70%是森林,10%是基本农田,5%是水体河流。这85%人类不干预。剩下的15%中,4%是道路,5%是第二、第三产业用地。6%是居住用地,这1000平方公里将容纳500万人居住。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衡量,一个地区如果国土的开发强度超过60%就属于不可持续。珠三角部分城市已超过60%。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属于不可持续发展地区。陈建华认为:“河源未来就算发展到高水平的现代化,开发强度也只有15%。再过50年,河源的生态还是这样好。我们的国土规划起点高,会让其它地区羡慕。”
用系统管理理论进行地方治理
“竞争战略之父”麦克尔・波特指出,政府在产业竞争“钻石”体系的每一个因素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基础设施等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河源着力改造能源、交通体系等措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运行外部环境的铺设。在施政理念中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四大建设,分拆为规划、能源、交通等12个体系。首先给每个体系均设立合理的目标,要求3-5年内完成。然后是分析,用管理理论中的SWOT分析来呈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对策。
以能源体系为例。河源目前以水电为主,本地供电不足,连年20%以上的经济增速,落后的能源体系已经在拖河源经济的后腿。新丰江水力发电量当年曾占全省一半,但现在河源用电最高达到80万千瓦,32万千瓦的水力发电已远不够使用。河源开始推进电厂和输变电站工程建设,希望通过3年,河源电力建设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具体分为4个目标:第一,修建大电厂。改造水电站,修建12个梯级电厂 3年内拥有4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第二,“1・8・28”工程,建1座50万千瓦的变电站,8座20万伏,28座11万伏,37座变电站星罗棋布,满足城乡供电需要。第三,农村电网改造。第四,工业园区内双回路确保供电。
河源把这4个目标作为能源体系建设的目标,每年要完成既定任务,“凡符合目标方向的就支持,不符合的目标以后再做。”陈建华对本刊记者表示,实践证明,进度比目标设定的时间要快。“原来抓工作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目标不明确。现在有了目标管理,就一心一意争取快点干完,因为心无旁骛。”他认为,一个高效的组织只须做好两件事,第一明确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切实可行,稍加努力可以完成的。第二,营造氛围。要有一个干事创业的环境。一年下来,开会算账盘点,分管领导和部门要汇报进度,进行绩效评估,问责到人。
关键词:社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生产力;协同发展论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122-03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生态关系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同研究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生态关系的生态学实质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它们都有相近或相类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也都存在生态平衡与优化的系统状态,等等。差异或区别在于:它们在进化的层次上有高低之分,而在系统的调控上则区别于是否存在意识的作用。烟台大学叶峻教授新近推出的专著《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2012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建构起一门全新的复杂性学科——社会生态学,首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协同发展论。可以相信并且期待,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对于生态科学尤其是社会生态学、经济科学尤其是生态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协同发展论等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科学理论价值。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这个命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和基本规范。《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进一步揭示出社会经济又以社会生态为最根本的基础即根基。因为社会实践已经一再表明并且证实,社会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完全取决于由人类主体及其环境客体所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质量和功能效率。正因为如此,社会经济的生产、消费等基本环节,统统都离不开社会生态系统的支撑与制约:如果没有生态环境(无机环境、有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供应原材料和能源,并且调配组合相关社会人才的话,哪怕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产品或商品,都根本无法制造与生产出来;同样地,如果没有生态群体(经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及时经销和消费这些产品或商品的话,社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系统都将难以为继。不言而喻,社会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社会大系统(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宗教等)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化,如果没有社会生态系统为其根基的话,它们统统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然,社会生态根基论是对社会经济基础论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也是经济基础原理自身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创新。
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态根基论的基础上,《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还提出了诸如“社会平等,必然以社会生态平等为基础”,“社会公民的人权保障,必然以其社会生态权保障为基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然以在社会生态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天赋人权,不啻就是天赋人社会生态权”,“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以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必然以建设社会生态文明为基础”等一系列全新的学术见解和社会理念,从而为包括经济学特别是生态经济学、政治学特别是生态政治学、军事学特别是生态军事学、社会学特别是生态社会学、法学特别是生态法学、哲学特别是生态哲学、伦理学特别是生态伦理学、美学特别是生态美学等在内的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释出了许多新的思维与信息。
遵循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这种思维模式,过去我们总是由经济论经济,也由经济论政治,还由经济论社会的一切。现在,社会生态研究提示我们,今后应当从社会生态来讨论社会经济,再从社会生态及其经济来讨论社会政治,以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这样才能及时找准问题的根源,由此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如,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重大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生态学揭示,所有这些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实质或根源,统统都是由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或紊乱造成的。要真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人类社会的均衡发展,就必须从社会生态的根基上去着手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分配公平公正、贫富相宜相济、防治,并由此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安定,维持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优化。
过去我们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与论述,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在生产中的作用,即忽视了生态的生产力。所以,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由劳动者(生产者)、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土地、原材料等)、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所组成。显然,传统的生产力概念突出地强调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作用力,从根本上忽略了生态环境因素的力量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由此,在引发和助长人类对自然界无休止地征服、改造和索取的同时,也导致自然环境不断遭受污染和破坏,其结果是不仅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急剧退化,而且招致自然界持续不断地报复和惩罚人类。对此,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传统的社会生产力,“它把自然力量这部分生产力删除了,剩下的只是半边生产力;它在指导实践活动时,造成了自然力的巨大破坏,说它是一种致残生产力毫不过分。”(柯宗瑞,1991)为此,《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一书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系统,必须将“自然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包括其中;也就是说,一定要把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自然力或生态力)纳入生产力系统中来,即“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态学所关注的许多社会、生态与经济问题,同样也是生态经济学必然要面对的一些基本问题,原因在于社会生态学的学科分类上。生态经济学原本就是社会生态学专门研究社会经济的学科领域,它与生态政治学、生态军事学、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生态科学学、生态心理学、生态宗教学、生态文化学等相并列,同是社会生态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和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由此,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同仁,应当热忱欢迎和积极关注社会生态学的建构与发展,以便从中吸收营养和信息,从而更好地充实与完善自己。我们相信并且期盼,随着社会生态学的建立与发展,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