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林区建设论文

时间:2023-03-13 11:06:25

导语:在林区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林区建设论文

第1篇

选题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xx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第2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具备的旅游开发发展优势、有利条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发展构想。 

    上五庄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湟中县西北部,其优越的小气候形成特殊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内地夏季酷热难当的时节,那里却气温宜人,是发展避暑、观光、职工疗养、开展野饮森林浴的好地方。 

    1旅游开发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1地理位置优越 

    1.1.1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湟中县距西宁25㎞,已开通西宁—塔尔寺旅游高速专线。湟中县为古代南“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蕴涵深厚。在青海省旅游总体规划中,上五庄森林公园位于5条黄金旅游线路“宗教朝圣旅游线路”的点上;在西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湟中县作为西宁市周边三大旅游区之一,列为“湟中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上五庄林区又被列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中的重点风景旅游区。 

    1.1.2依托西部旅游大市场,客源市场前景开阔。近几年来,上五庄森林公园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塔尔寺的知名度,扩大了森林公园的影响,吸引省内外以及国际旅客进入本区旅游。随着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兴起,每年数万人从西宁、县城等各地驾车前往享受大自然快乐,消除工作的疲劳,观光森林的美景。 

    1.2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2.1植物景观丰富多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上五庄林区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资源丰富。森林覆盖达86%。森林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凝彩滴翠,姿态万千,或娇艳妩媚、或婀娜多姿,令人心旷神怡,四季景色各异,适于游人观赏。阳春,万木复苏,争吐翠绿,林中空地上的草坪像地毯一样,镶嵌在万木丛中;盛夏,绿荫浓郁、苍翠欲滴、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蝶舞蜂狂、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金秋,红叶似火,色彩斑斓,秋高气爽金色旖旎。另外,林区内还蕴藏着丰富的名贵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狼毒、赤芍、菌陈、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岩羊、麝、梅花鹿、狼、旱獭、豺、狐狸、鸟类等12目78科200多种。密林中,时见蓝马鸡、雪鸡的踪迹;不时闪过鹿群和香獐的影子。 

    1.2.2地文景观独特奇异。林区内主要的娘娘山绵延百里,海拔2 534~4 360m,山势雄伟、山景丰富,整个山体多悬崖绝壁和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似仙人下凡,有的似群狼啸天,还有的似龟、似驼、似出浴的,惟妙惟肖。山间云雾缭绕,原始林海莽莽苍苍,青翠的千年云杉,亭亭玉立的山杨,婀娜多姿的桦树布满山坡;涧谷泉水汩汩,碧水清波,飞珠溅玉;山下水草丰美,山花烂漫,绿草如茵;草地溪流纵横,婉蜒迂回。主要景区水峡内,峡谷两岸奇山异峰,突兀险峻,呈现出险峻幽深的峡谷景观特征。随着峡谷的宽窄变化,河流呈现出滩谷相连,狭阔相间。峡谷深处,群山重峦叠嶂,森林遮天蔽日,水流缓急相间。悬崖峭壁之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内滴水形成冰柱,长年不化,洞外鲜花盛开,春意融融,咫尺天地,包揽春、夏、秋、冬景色。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旅游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上五庄森林公园于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政府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旅游景点尚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尤其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2景观结构单一 

    由于上五庄森林公园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未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接待体系,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园内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难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

    3发展构想 

    3.1森林公园的定位 

    根据上五庄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征及地理区位条件,公园属于高原生态型森林公园,是以特色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集保护利用于一身的综合型生态旅游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发森林观光游憩、森林休闲度假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等,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自然、体味自然、融入自然。

    3.2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提高开发层次 

    充分利用公园,多民族杂居,回汉藏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民俗民情的优势,把民族风情置于森林旅游开发的重要位置。选择一部分反映回族风情的村寨,开展专项民族村旅游活动,参加他们的民俗活动或宗教活动,把民族风情融汇到各项旅游活动之中,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特色。 

第3篇

关键词:森林景观;景观视觉敏感度;坡度;距离;海口林场

中图分类号:S73;P208;Q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011-06

Abstract: DEM data that came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forest distribution map, topographic map and digital contour, was used as information source, combined with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the landscape visual sensitivity of Haikou Forestry Farm was analyzed and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the first sensitivity grade is 1.5 km2, accounts for 1.9% of the total area; the area of the second grade and the third grade is 34.5km2, accounts for 46% of the total area, but the structure of tree species is relatively single; the area of fourth grade is 40km2,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reached 52.1%. As a result, some proposals to take a different way of afforestation, to build the density and colorful forest landscape, meanwhile,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non-coal mine company, plan the road reasonably, protect the high landscape sensitivity area,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farm’s forest landscape,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orest landscape; landscape visual sensitivity; gradient; distance; Haikou Forestry Farm

景观视觉敏感度是指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量度,是对人感官的一个定性描述,是景观的易见性、可见性、清晰性和醒目程度等的综合反映,与景观本身的空间位置、物理属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景观敏感度越高,景观被注意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高敏感度的区域即使受到轻微的干扰,都将对景观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应当作为规划中的重点保护区[1]。旅游业的发展给森林公园建设带来了机遇,各地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成为了景观规划设计的热点。人为的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公园增添景色,但也可能造成破坏效应,“破坏性建设”是目前风景旅游区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景观的保护应成为景观利用的前提[2]。因此,景观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需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景观敏感度的测定和评价是森林公园合理规划和开发、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3]。

海口林场分为4个营林区,零散分布在海口镇、太平镇及晋宁县部分区域,距离昆明市及周边乡镇较近,周末进行森林游憩观光的人较多。本研究以海口林场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选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2个因子,对海口林场森林景观的视觉敏感度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海口林场森林景观的保护规划和建议,以期为海口林场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工具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距离昆明40多 km,土地总面积为75.58 km2,森林覆盖率为80.54%,是昆明市及周边森林旅游的重点区域之一。海口林场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均温15℃,年均日照时间2 200 h左右,无霜期240 d以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 035 mm。

海口林场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原生树种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经多次破坏及几十年的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现在的植被类型为人工植被和天然次生植被的混合体。据初步调查,目前海口林场常见植物是以圣诞树、蓝桉、云南松、柏木、苦刺、软阔、栎类、梨、桤木、华山松、板栗、萌生栎、杜仲、湿地松、杂灌、火把果、油橄榄、油杉、杉木、其它阔、梨棠、核桃、桃等为优势树种的植被类型。

1.2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海口林场1∶10 000的地形图及遥感图为基础,利用ArcGIS 10.0,ArcVIEW 10.0,ERDAS等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方法

2.1地形图矢量化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0将收集的图件扫描成栅格图像,并进行镶嵌、去模糊、锐化、灰度调整等处理,得到地形底图,然后以高斯・克吕格投影为配准参考,根据研究区域所处的经纬度,利用ArcMap对地形图进行校正,将地形图转换到该地理坐标系中。对等高线、河流、道路等线状信息进行矢量化存储成线状矢量文件图并编码。

2.2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构建

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简称DEM)是一种新形式的地形图,它通过存储在介质上的大量地面点空间数据和地形属性数据,以数字的形式来描述地形地貌。用DEM模型可以进行地形坡度、坡向的分析,同时这些分析数据还可以形成数据库,使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多条件的查询检索。DEM模型在GIS中有多种表达形式,常用的有TIN文件和Grid文件2种形式,应用ArcGIS的3DAnalyst空间分析模块,生成不规则三角网(TIN)(图1),再将不规则三角网数据转换成Grid格式的栅格数据(图2)。

2.3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本研究结合海口林场实际情况,选取制约景观视觉敏感度的坡度和观景距离进行分析和量度,分别形成景观敏感度等级分布图,然后取坡度和观景距离要素在整个景观敏感度评价中的权值,形成景观综合敏感度等级分布图,最后再在整个观景线路上依据坡度、距离、综合敏感度3个等级分布图对观景线路上的景观板块进行敏感度评价[4,5]。

2.3.1相对坡度景观敏感度(Sa)评价

对于定位观景者而言,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视线的坡度(0°≤a≤90°)越大,景观的可视部位或者被观察和注意到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这样的区域内进行旅游设施建设等人为活动给原来景观带来的冲击也就越大。为此,可以用景观表面沿视线方向的投影面积来表示景观敏感度。设景观的表面积为1,景观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则景观的投影面积,即景观视觉敏感度为:Sa=sina(0°≤a≤90°)。

当景观表面与视线垂直,即a为90°时,投影面积最大,景观的视觉敏感度也最大,Sa值为1;当景观表面与视线平行,即a为0°时,投影面积为0,景观的视觉敏感度也最小,Sa值为0。在其他情况下,Sa值在0~1之间,且随a角(0°≤a≤90°)增大而增大。由于林场的特殊地形环境,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一般以仰视和平视为主,因此根据公式Sa=sina进行相对坡度的景观敏感度分析。

2.3.2相对距离景观视觉敏感度(Sd)

通常情况下,在森林公园游览区内,游客一般都沿着游览线路观景。公园里的景观相对于观景者距离越近或距离游览线路越近,景观的易见性和清晰度就越高,这些区域的人为活动可能造成的视觉冲击就越大,景观的保护级别也越高。设较清晰地观看某种景观元素、质地或结构状态的最大距离为D,景观相对观景者的实际距离为d,当d≤D时,观景者可以清楚地分辨景观元素、质地或结构状态,把这一范围的景观视觉敏感度Sd值规定为l;当d>D时,观景者不可分辨景观细部,则这一范围的景观视觉敏感度Sd值在0~l之间,Sd可表示为:

Sd=1当d≤DD/d当d>D

当d>D时,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评价的精度来确定D的取值,精度越高,NOD取值越小,反之越大。如果要求在D值范围内能看清和判别景观元素、质地和结构状态等,则D的取值就较小,可至几米或几十米;反之,则D的取值就较大,可取至几百米到一千米左右。当D值取定后,可以相应地根据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距离带,并绘制与之相应的景观视觉敏感度Sd的分级分布图。在应用该方法具体进行评价时,首先要确定观景者的位置,而观景者一般都在观景线和观景点上,因此,应当以研究区域现有的主要观景线和观景点作为划分距离带的基线或基点。

3结果及分析

3.1景观敏感度评价

3.1.1坡度分量景观视觉敏感度和等级划分

在ArcGIS中运用地形分析功能,直接从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出地形坡度值a,根据林场总体坡度分布情况,分别以1/2,1/4为上下限,对应地形坡度的14.5°,30°将相对坡度的景观敏感度Sa划分为3个等级(表1),然后在ArcGIS中运用空间分析模块对坡度进行重分类,绘制出景观视觉敏感度的分级分布图(图3)。

海口林场整个区域地面坡度均小于90°,因此实际上林场只含有依次为坡度敏感度二级、三级、四级的区域。林场山冲林区及宽地坝林区森林景观大都分布在地面坡度14.5°以上,且宽地坝林区地块上有云南省亚热带高原树木园、玫瑰园、中药园、油橄榄园、板栗园、核桃园等吸引游客的生态园林,所以,林场景观所在区域的坡度敏感度主要为二级和三级,具有较高的景观敏感度。中宝营林区含有较多非煤矿山企业,对森林景观破坏性较大,景观多为多年的天然次生林过熟林,坡度敏感度主要为二级和三级,妥乐营林区距离道路较远,景观多为人工中龄林,敏感度较低,多属于四级敏感区(表2)。

3.1.2相对距离景观敏感度(Sd)评价

本研究选定林场及其周边范围内的主要道路作为景观敏感度的分析基线。基于游客正常的生理视觉能力,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海口林场实地情况,本研究选定D=300 m,当d≤300 m时,代表此距离能够较清楚地分辨景观的结构特征,此时Sd值为1。然后分别以Sd=1,Sd=1/2,取得d=300和d=600作为距离带划分的上、下限进行等级划分,沿主游道一侧划分近景带(0 m

如图4所示,在相对距离的景观视觉敏感度各个区域中,近景带占森林公园总面积16.85%。根据实地考察,研究区的近景带可视情况较好,包括植物景观和人文建筑景观(樱花园、休息室、榨油坊、林业展览馆、总理树、长廊等)。近景带是视觉敏感度最高的区域,一些人为的活动容易对该区域的景观造成视觉污染,比如游客在树木上随意刻画以及垃圾污染等。中景带和远景带面积相当,分别为15.95%和15.01%,公园里这些区域的景观主要是人工林或天然林以及森林公园里的各个山峰。鲜见带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2.19%,主要是位于远景带的不可见区域,这些区域距道路较远或位于山谷和山体背面等观景线上不可见的区域(表4)。

3.2景观敏感度(S)综合评价

通过对坡度分量、距离分量2个因素的景观敏感度分析,将2个景观敏感度分量的分级分布图在ArcGIS中进行叠加分析。根据公式S=Sa∧Sd(合取),得到海口林场森林景观敏感度的综合评价分级分布图(图5)。

由图5及表5可以看出,一级敏感区面积为1.438 4 km2,占总面积的1.9%,二级敏感区面积为12.088 km2,占总面积的16%,三级敏感区面积为22.382 4 km2占总面积的29.61%,四级敏感区比重最大,为39.674 1 km2占总面积的52.49%。

海口林场一级敏感区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主要道路及游步道的近景带内,与海口林场距离较近,且坡度均大于30°,此范围内包含葡萄园、水库、长廊、油橄榄园、樱花林、枫树林、波斯花园等多种景观及总理树等古树名木,此观景带为胸径大于50 cm的针、阔叶林,一级敏感区内的景观给观赏者的视觉冲击相对较大,轻微的人为干扰都将带来严重的视觉影响,因此人为活动必须严格控制,严格地保护自然景观,不应出现任何干扰或破坏景观的现象。一级敏感区主要为宽地坝林区的亚热带高原树木园及山冲林区、中宝林区部分林区。二级敏感区主要是观景线上近景带和中景带坡度较大的区域(除一级敏感区外),该区域坡度较大,可视性强,景观敏感度也较高。该区同时也是观赏者比较关注的并且与大自然接触较为直接的区域,应当加强对自然植被和山体的保护,营造出良好的自然景观视觉环境。宽地坝林区、山冲林区大部分都属于二级综合敏感区。三级敏感区主要是近景带、中景带和远景带中坡度比较低的区域,主要在山脚和地势平缓的地带。该区域视觉敏感度相对较低,可以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低强度的人为开发。四级敏感区主要是在所有观景线上不可见的区域,主要在海口林场山体的背部,由于道路不可达以及受地形对视线的影响,该区域景观在现有的游道上无法观看到,视觉敏感度低,因此,在高敏感区不能进行的旅游设施、道路工程等就可以在此处进行。 主要分布在妥乐林区。

4结论与建议

海口林场敏感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为道路周围的近景带,虽包含了葡萄园、水库、长廊、油橄榄园、樱花林、枫树林、波斯花园等多种景观及总理树等古树名木,但此景观带的乔木季相、色相变化不明显,多表现为夏秋季花香四溢,丰果累累,游客纷至,但冬春季节则相对冷清,景观主要以常绿针叶林及樱花为主,应依据适地适树原则和景观敏感度原则,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尤其是要注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乔木与灌木、不同花期不同形态花朵的相互搭配,逐步提高森林景观水平,使不同景区、景点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特色。形成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色彩丰富的优美森林景观,达到“ 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海口林场中宝营林区植被多为天然更新的近熟过熟针叶林及阔叶林,树种丰富,树形较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因为营林区中有20多家非煤矿山企业在林区内开展活动,对林区的景观及生态破坏较大,交通相对便利区域敏感度较高,应加强对非煤矿山企业的监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设立生态屏障,保护生态景观。景观敏感度与景观本身的空间位置有密切关系,景观敏感度评价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6-8]。在观光游览区内,旅游线路往往不只一条,观景者可选择任意线路或任意观景点观景,同一观景点测定不同景观的敏感度或不同观景点测定同一景观的敏感度,将会得出不同的景观敏感度值。因此,在实际规划中要合理规划道路,使景观本身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降低其敏感度。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敏感度及其阀值评价研究[J].地理研究,1991,10(2):38-50.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刘惠明.基于3S的森林景观分类及景观敏感度评价[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4]张淼.基于GIS的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敏感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罗龙海,胡庭兴,王学能,等.基于GIS的沐川林场森林景观敏感度评价[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4):459-464.

[6]王晓俊.风景资源管理和视觉影响评估方法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6(3):70-76.

第4篇

一、组织建设

我市农村财政研究会根据农村财政发展需要,为完善农村财政政策,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财政理论、政策,提出建议或方案供有关领导决策参考,为振兴经济、实现农村现代化服务,在市、区、县有关领导、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村财政研究会及时补充和调整人员。

一是聘请实际工作者和教学、科研工作者参与研究;

二是督促财政、涉农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

三是吸纳长期从事财政、经济工作的老同志帮助开展工作。

二、抓好基层财政干部培训工作

今年初,为提高对从事农研会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基层技能需求,对全市调整、补充到农研会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结合财政农研会理事会议契机,开展以会代训培训。9月份,组织基层财政干部,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基层财政干部培训班。通过各类培训的机遇,组织财政部门、涉农单位对全市农村财政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经验,集中研讨,提出观点、对策和建议,形成研究成果。

三、以课题调研为契机,积极做好项目资金工作

根据我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抓住中央和省强农扶农政策机遇,结合山区特点和自身优势,积极做好财政支农课题研究,精心推出农村财政课题调研工作。

1、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转换扶贫思路,实施整村推进的具体做法探讨;

3、财政如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4、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服务组织;

6、开展对小农水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动物防疫、林业生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

7、如何规范农村低保管理及农村养老保障工作;

8、探索农民增收的新措施、新途经;

9、如何创新支农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等课题调研。市、县、区农研会分别成立课题调研组,积极组织力量,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题调研。

市农研会还聘请有关专家对选送的论文进行评选。在做好课题调研的同时,市农研会积极为涉农部门县、乡做好项目,争取部、省对我市农业项目资金的支持。年,先后向中央、省级财政申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农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农业三增工程、农村扶贫项目、生态林补偿、农业品牌工程、农民转岗培训、低温雪灾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与启动,有效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年度工作要点

年我市农村财政研究会要紧紧围绕中央“三农”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旋律开展工作。

一是积极做好中央支农、惠农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抓好有针对性、实用性、紧迫性的涉农课题调研。

二是根据省农研会精神,组织市、县、区会员单位之间开展课题协同调研,并对选送优秀论文进行评选。课题命题另行通知。

第5篇

[关键词]旅游;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62-02

近十几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突飞猛进,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日显重要,而且在许多省、市、县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支相产业和新的经济增民点。作为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吸引物,是旅游供给的重要内容。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景区建设日益提到的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议程。在各种类型的景区中,乡村地区自然生态景区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资源之一,也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最持久的资源。

一、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发端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旅游发展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矛盾。为了解决旅游设施用地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发展,旅游用地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与研究。目前有关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旅游与土地利用的文献为1988年,截止2007年,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涉及到旅游用地相关问题的论文达50余篇,硕士论文占绝大部分,博士论文不到10篇,充分反映了我国尚未对旅游与土地利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已发表的所以相关硕博论文和期刊可以看出,我国对旅游用地的研究起步较晚。就研究案例来看,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的用地研究方面,所占比例达50%以上,其他类型的旅游用地研究较少。就研究内容来说,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方面,所占比例为30%左右,其他内容较少。而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涉及旅游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度假区的研究、旅游用地管理和持续利用、景观房地产、旅游与地价的关系、旅游用地的分区和结构,引景空间的研究、复垦与旅游。等方面。其中代表性成果有左冰、梁栋栋、陆林、吴必虎、李江敏、席娅、张凤英等人的研究论文。

左冰(2004)《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研究》,该文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形态及其价值变化剖析了旅游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基础和旅游需求类型,总结了旅游用地的空间分布形态;梁栋栋、陆林《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土地利用》、《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等,主要从旅游用地的特点、原则、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的变化,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吴必虎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动力机制研究》、《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诸文,主要从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规律。李江敏、张立明(2005)在《基于环城游憩带建设的城郊土地利用研究》一文中则分析了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和城郊土地发展利用现状,指出了城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就环城游憩带建设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以实现环城游憩带建设与城郊土地利用两者良性互动为目的,提出了新的发展背景下城郊土地永续利用的途径。

二、国外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关系问题的研究,国外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0年,美国学者麦克默里(McMurry)在《美国地理学者联合会年刊》(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上发表了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首次讨论了土地利用与消遣娱乐的关系,明确指出旅游业是一种独特的、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从此,与旅游业发展相关联的土地利用问题成为地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克罗森等人(Clowson etal,1960)研究了户外娱乐休闲活动的分类方式,根据人们出游距离与休闲需求类型,确立了一种简单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后来,Hammes(1994)研究了旅游度假村的开发与土地市场的关系,明确指出,随着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当地的土地市场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变化,土地级差地租的空间格局也随之变化。Wesley S.Roehl and Daniel R.Fesenmaier通过对美国旅游地土地利用改变与旅游地的居民态度进行研究,发现旅游地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消极的。Fache(1995)将北欧的度假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根据设计思想不同,将度假村的空间模式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土地多样利用国际研究组”(ISGMUL,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的研究者们则描述了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D.Pearce(2001)从旅游交通的角度对旅游电车轨道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Fossen&Lafferty(2001)以夏威夷与昆士兰作为对比案例来探讨不同的土地管制方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所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果。Mccarthy(2004)在探讨马耳他的历史港口城市的旅游导向的滨水区开发时,发现历史港口城市新的旅游导向的土地利用形式的出现带来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变化。Yalc inKuvan(2005)以土耳其Antalya-Belek作为案例调查以旅游为目的森林的使用情况。发现林地的使用与转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发展在自然资源上的消极环境影响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变化,土耳其迅速出现的大众旅游,在没有考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被地方政府积极鼓励与支持,由此造成了森林区域的严重环境问题。

三、总结

第6篇

雨露轻轻,润物无声;树影婆娑,播撒浓荫。您的心灵像雨后的天空一样高洁;您的真情如雪后的冬阳一样温暖!感谢恩师!

――摘自一学生给常老师的临别赠言

谦谦的笑容,文雅的举止,极具亲和力,她――就是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局第四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常宝荣。虽然她只是个普通的林区教师,但在学生们的心里,她不仅是个富有温暖爱心的母亲,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她更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1992年,刚刚走出校门的常老师申请到一个偏远、贫穷的山村小学去任教,当时这所小学只有两个老师,三十多个学生分成六个班,采取复式教学的方式授课,校舍简陋,桌椅破旧,条件很差。曾有很多年轻的老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也就教了一年,频繁的换老师导致孩子们的成绩很差。她留了下来,每天除了正常授课外,还要给学生补习以前落下的功课。师爱,便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朝夕相处的师生情意,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浓厚起来。11年的山村教学生涯,她送出了一批又一批成绩优异的孩子,她成了村子里最受尊敬的人。

2003年,常老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招聘考试被调到桦林四中,四中浓厚的人文气息,丰饶的知识沃土成了了她力量的源泉。班主任工作中,她注重对学生施以五心教育,即爱心、耐心、诚心、热心、细心,“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她与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积极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演讲、征文、语文知识、综合实践等大赛,并多次获奖。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常老师坚持磨砺、提高自己。她既教书,又参加业务竞赛;既指导学生作文,又笔耕不辍,先后有多篇论文、散文发表获奖。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短短的8年时间,她先后获得桦南林业局“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建设标兵”“教育战线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十佳党员”“地区拔尖人才”“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骨干教师”“全国首届语文素养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等各种荣誉称号。并于2010年11月作为种子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第7篇

论文摘要:山洪是山丘区特殊的洪水,在山区,山洪已成为影响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自然灾害。如何减少山洪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损害、保证可靠供电,成为电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三门峡市卢氏县7.30山洪灾害情况,对山洪的成因及对电力设施的危害及其预防做探讨。

一、卢氏县及7.30洪灾概况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属洛河上游,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自西部入境,北面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三山绵延境内,由南至北呈扇形向东展开,并逐渐下降,山脉水系相间排列,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季节性变化鲜明,具有气候因素垂直变化大、小气候多等特点,加之境内沟壑纵横,极易形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天气。

进入2007年7月份,罕见的强降雨袭扰卢氏,当月降雨量362.7毫米,为常年一年总降水量的61%。7月29日凌晨1点至30日10点,卢氏县先后两次遭受大规模的暴雨袭击,第一次发生在29日凌晨1点至2点,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范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11个乡镇;第二次发生在30日凌晨零点至2点,降雨量集中,降雨范围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一小时内全县大部分地区降雨超过200毫米,最大的地区一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45毫米。短时间的雨使卢氏县境内大小河流洪水暴涨。

二、山洪灾害的危害

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山区电力设施损害极大。以卢氏电网为例,卢氏电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全县19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供电中断,全县13座35kV变电站中有9座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围墙倒塌、设备区进水。35kV里汤、里双、里瓦、T新四条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造成35KV的两座变电站全站失压。8座水电站厂房和设备区进水,引水渠道大面积塌方,泥石流造成部分渠道堵塞,全部中断发电。由于县城中低压电力线路也大都按百姓居住习惯顺沟、傍山、沿河而建,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县10kV公用线路48条,故障跳闸39条,停电28条,全县10kV线路倒杆断线416公里,严重损毁138公里;400V线路倒杆断线1032公里,严重损毁320公里,配电台区不同程度受损253台,严重损毁103台,损毁电杆3790余根。电力设施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

三、洪灾的成因分析

从卢氏洪灾的形成可以看出,洪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这也是受灾严重的卢氏西部山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形式。

2.森林覆盖。大范围树林植被覆盖,汛期当暖湿空气携带大量水气,达到林区上空,与林区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交锋,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卢氏县森林覆盖率为65.8%,其中,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森林覆盖率均在90%以上,夏季山区小气候形成的降雨较多。

3.水源。水体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主要来自降雨。一是短时间的强降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山顶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下面的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的压力剧增。当遇暴雨,能量迅速累积;致使原有土体平衡破坏,土体和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冲破表面覆盖层,瞬间从山体中上部倾泻而下,造成山洪和泥石流。如卢氏县7.30洪灾,强降雨造成山体土层行水量迅速饱和,降雨迅速汇集形成大范围山洪暴发。

四、山洪灾害对电网设施损害的预防

1.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要合理划分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危险区是指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警戒区是指经监测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对于危险区,在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应避免在其范围内建设供电线路和供电设施,特别是不能建设涉及大范围供电的主要供电设施,现已存在线路的,必须尽快迁移。对于警戒区,应减少避免规划和建设电网设施,如确需建设的,应尽可能选择分支供电线路延伸方式解决。

2.建立洪灾预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针对县域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汛预案,要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防汛职责,确定了响应级别和处置原则,组建专业抢修队,使抢险队伍常态化,随时保证能够处理突发性事件。

二是要严格防汛值班,要制定出严格的防汛值班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坚持进行24小时值班。

三是完善物资储备。购置抢险用发电机、抽水泵、现场照明灯具、雨衣等抢险物资,增加抢险车辆,为变电站、供电所等重要部位配发照明灯具、铁锹、编织袋、铁丝等防汛用具,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力金具、瓷瓶、导线等线路抢险材料,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举行防汛演习。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防汛预案,明确了各级人员的防汛责任和分工,在洪灾发生时,抢险工作要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县里及各乡镇组织的防汛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电力部门要与县防汛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系,明确联络人,可以以短信形式随时获取最新信息。与气象部门签订信息服务协议,由气象部门随时提供降雨量预报和实际降雨量报告,提供预警服务,为抢险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

3.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即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山洪及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使电网设施远离山洪,主动避开灾害这一指导思想。在思想认识上要以单纯拒山洪于门外转变为使电力设备线路远离山洪,真正做到主动避灾,从根本上减轻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对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地区,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山洪防治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特别是由于山洪影响区内人口较多,相应为满足其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供电设施也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实施避灾措施,全部外迁到安全地区还不现实。同时,山洪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分步实施。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山洪防御方案,并根据防治规划,逐步实施避灾和治理措施。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对山洪影响区的电力基础设施采取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静怡, 高洪章, 董权. 五大连池市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1)

第8篇

关键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实习方式;改革

林学专业是浙江省本科教育中惟一的一个涉林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现代林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显趋向复合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浙江林学院提出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备林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林业、农业、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林栽培、竹林栽培、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建设等工作,全面发展与鲜明个性相结合,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林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学本科专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和企业,直接指导农林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1)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课学时数被大量压缩。如我校原来的林学、经济林、森林保护专业合并成为新的林学专业,专业课门数大幅度增加,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却由原来的1380学时下调为680学时,专业课学时的减少多数发生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林学专业集中性教学实习时间由原来的64天减为35天,实践教学受到制约和削弱。

(2)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如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实验仪器设备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有些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仍以理论成绩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一方面,以往的实习多为单科实习,实践教学依附于单一的课程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普遍存在实习内容相互脱节的问题,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往的单科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记忆内容多,方法死板,学习枯燥,缺乏研究性和探索性,使得学生在实验、实习中以机械模仿和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思维不够,学生得不到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有的还要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造成学校很难安排毕业实习、学生也不能安心毕业实习的现象,毕业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和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队伍精良、管理有序、开放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构建起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我们根据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重新构建和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立体型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2006年修订的林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涵盖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学分达36分,占总学分的21.8%,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达35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四个层次构成,层层推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实训来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主要由林学基础综合实习、专业模块综合实习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组成,学生由此可以得到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来实施,我们建立了导师制,从大二下学期完成专业分流后实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导师,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师生对接。导师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和科研引导工作,让学生有机会较早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强化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并真正得到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生产实习来完成,学校把课外科研、暑期实践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承认学分,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和生产项目,组织毕业生产实习,做到产学研有效结合,使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环境,感受到实际的生产氛围,从而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

(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

以往的实习多附着在单一的课程中,分散于不同的教学时期而独立进行,主要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手段。这种实习结构和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学科基础 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来整合实践课程,组织综合性的实习教学项目,制定专门的实习教学大纲,建立相对独立的实习教学计划体系。例如:将树木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综合成以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认知为主的“林学基础综合实习”;将测树学、森林经理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习内容组合成以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为主的“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将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经济林栽培学、竹子分类学和竹林培育等课程综合成以林木繁育技术、现代设施栽培、园林绿化、养护及山地造林为核心的“森林培育模块综合实习”。每一个综合实习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成绩考核办法,编写了教学实习指导书。这种多学科、多课程组合的综合实习方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揉合,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脱节,不但使学生系统地学到多种实验技术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对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另外,这种优化组合、集中进行的综合实习模式还可以有效地节约实习经费和教学资源。为配合和推进综合教学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学校采取了二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培养方案,综合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短学期里进行。

对于课程实验,要求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具体负责,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积极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林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森林经理模块)中,共有21门课程设有实验,可开出128项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项目有63项,约占总数的50%;每门课程均有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以学科组为单位,对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订,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合理衔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林学专业还开设了“种苗学实验”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两门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材。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

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序完成实验,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许多课程面临实验学时减少而实验内容不断增多的困境,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也往往受到毕业生择业的巨大冲击。我们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建成数码互动实验室、数字动植物标本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辅助实验教学,使教学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有些实验课采用现场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例如,将种苗学实验放到浙江森禾公司、浙江传化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造林学实验放到国营林场的造林现场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2.积极采用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等系列课程,有机组合具有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教师只对技术原理、操作要领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一些原则问题作统一讲解,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安排完成。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老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行开放式实验,不统一限定班级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由申请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内学时少的困难,而且充分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对于专业基础和专业模块实习,改变传统的单科的实习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实习方式。在实习运作中,摒弃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自立专题调查研究”为核心的实习教学模式。例如,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实习带队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林区概况、实习内容和实习基本要求,带领学生踏查林区、熟悉确认边界,其余工作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组学生凭借一张地形图、一张遥感影像和一套测量、测树仪器工具,要完成一类样地调查、二类小班调查、专题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制作以及森林资源数据统计工作,建立一个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并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该实习从方案设计、计划拟定、专题调查、数据整理、图件制作到报告撰写都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受到一次有关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完整的、系统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4.特别重视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部分外业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个暑期或第七学期完成,以便与学生的择业时间适当错开。分别不同专业模块,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的毕业生产实习。森林经理模块实习学生主要进行县级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森林培育模块实习学生主要深入企业进行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环境中得到实战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并对论文(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量化、细化和规范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林学专业建设,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3000多万元,新建或续建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实验室、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管理等7个林学专业支撑实验室。到2006年底,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余万元;目前,生均实验室面积超过30m2,生均仪器设备费超过1.5万元。

林学专业已建成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处。其中,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植物园等校内实习基地4个,配备1200m2的智能温室;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杭州植物园、临安市横畈林场、建德林场等单位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3个;并与浙江省林业生产管理部门和部分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接收学生进行长期的毕业生产实习。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五)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建立高水平的教授亲自指导本科生实验、实习的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通过岗位聘任和竞争上岗,每个实验室逐渐形成一支以责任教师、实验教师为主,实验员和研究生为辅的实验教学队伍。责任教师一般由教授担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以及整个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他既从事教学工作也从事科研工作,使实验教学内容始终与科研发展紧密结合;实验教师主要由承担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兼任,主要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及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员和研究生主要负责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管理和实验报告批改等工作。

3.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引进、培训和提高工作,聘请专家型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给学生讲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第9篇

论文摘要 为了丰富子午岭林区造林树种,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我们引进了欧美杨107 号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 号的生物学特性, 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 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欧美杨107 号是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选育出的杨树系列新品种, 在抗旱、抗寒、生长速度、抗病虫能力及成材质量等方面都非常优越, 是目前国家林业局倡导推广的杨树新品种之一,可成为我国西部及华北地区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通过引进种条,开展育苗、造林试验, 进行物候期观测、适应性表现观测、生长量测定等, 初步掌握了欧美杨107 号的生物学特性, 总结出了科学适用的育苗、造林技术, 为全面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的东华池林场, 位于108°23′E,36°14′N。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区, 年平均气温8.00℃, 年降水量550㎜,无霜期145d, 海拔1210m。土壤类型为垆土, 土层厚度80~120㎜。

2 苗木繁育

2.1 种条来源

试验种条来源于北京时空通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繁育基地,2001 年3 月采购, 种条为一年生苗干, 截成12cm长的插穗, 用蜡封顶, 每50 个扎成小捆, 使用通气纸箱包装运输, 扦插前用湿沙贮藏。

2.2 苗圃地选择

育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基本苗圃地, 地势开阔, 地形平坦,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排水良好, 有灌溉条件。

2.3 整地作床

4 月上旬圃地深翻25 ~30cm, 每亩施羊粪1 000kg,FeSO415kg, 灌足底水, 待土壤疏松, 作成垄状高床, 床面宽60cm,床高20cm, 并覆盖地膜。

2.4 打孔扦插

4 月中旬扦插, 每垄两行, 株距20cm, 行距30cm, 扦插密度每亩4 500 株。扦插时先用打孔器在地膜上打孔, 然后将插穗垂直插入, 插穗上端与地面平齐, 再用土封住地膜上的插孔。

2.5 灌水施肥

扦插后及时灌水, 灌水量以不淹床面为宜。此后根据土壤墒情掌握灌水时间和次数, 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通气良好。为了促进苗木生长, 分别于6 月、7 月下旬各追肥1次, 每次每亩追施尿素10~15kg。追肥方法是在苗行内开沟撒施, 施肥深度5~10cm, 施后埋土并灌水。

2.6 放苗抹芽

插穗发芽展叶时, 拨去插孔上的覆土, 放出压在地膜下面的幼苗, 再用土压住地膜上的插孔, 以防地膜破裂。5 月中上旬, 当幼苗长到20cm 左右时开始打杈抹芽, 抹去细弱的新梢, 保留一个健壮的新枝。在后期生长过程中对长出的侧芽要随时抹去, 做到苗木不分枝。

2.7 病虫害防治

欧美杨苗期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叶锈病,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甲基托布津和粉锈宁溶液1~2 次,就可控制病害发生。苗期虫害以白杨叶甲和大青叶蝉较为常见, 用50%敌敌畏乳油2 000 倍液, 40%乐果乳油3 000 ~4 000 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 000 倍液在苗木上喷洒, 杀虫效果良好。

2.8 造林苗培育

欧美杨多用2 年根1 年干苗木造林, 因此, 在翌年3 月中旬进行平茬, 田间管理同上年。

3 栽培技术

3.1 苗木选择

造林选用2 年根1 年干苗木,苗高2.50m, 地径2cm的一级苗, 顶芽饱满, 根系完整, 无病虫害。

3.2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选在东华池林场川台农耕地, 其土层深厚, 土壤疏松、肥沃。

3.3 整地

采用穴状整地方法, 按株行距定点挖穴, 穴规格为60cm×60cm×60cm, 将穴内活土、死土分别堆放地表两边。

3.4 栽植

栽植时间为4 月上旬, 栽植密度每亩110 株, 株行距2m×3m, , 栽植时将活土分层填入穴内, 层层踩实。栽植后可适量灌水。

3.5 抚育管理

为了促其快速生长, 栽植后连续抚育3 年, 进行松土、除草, 保持造林地土壤疏松, 树盘下无杂草。对病虫鼠害进行监测和预防, 控制其发生危害。

4 结果与分析

4.1 扦插育苗当年平均苗高230cm, 地径2.10cm, 第二年平茬后平均苗高280cm, 地径2.60cm。达到造林一级苗标准, 说明采取春季扦插、高床作业、地膜覆盖、平茬培育等技术, 是欧美杨繁植的理想方式。

4.2 造林成活率为98.60%, 第三年保存率仍在95%以上, 平均树高8.10m, 地径7.20cm。结果表明, 该树种造林成活率、生长量均高于新疆杨等其它杨树。表现出了明显的速生性。

4.3 造林后物候观测结果, 欧美杨107 号造林后连续三年萌动期在4月下旬, 展叶期在5 月中上旬, 叶变色期在9 月下旬至10 月初, 落叶期在10 月中下旬。没有发现干旱、霜冻、冻拔及冬季抽条现象, 整个物候期和苗期、引种地基本一致, 证明在本区生长完全适应。

5 结论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