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近代史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13 11:06:32

导语:在近代史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代史调查报告

第1篇

论文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即通过历史教学引导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对某些历史现象多动脑、动口,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立见解的能力。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的方法进行了粗略的探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并加以论述。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一提法绝非从“教师包办一切”的极端起向“放任学生完全自学”的另一端,而是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生自主性思维的情境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受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比如:教师在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探究,马上有学生提出富于创新的问题:“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但为什么它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世界近代史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呢?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人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这样设计,即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为新课的内容创设了情景,使学生至始至终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这种心态一旦强化,就成为推动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从而达到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活动,拓宽历史课堂的和谐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发现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则是兴趣的源泉,已经发现的结果又能引起学生进一步发现的欲望和更大的学习兴趣。故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独自去尝试、去发现,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徘”的境地。

如在讲《机遇与挑战》一课时,不妨组织学生展开社会实践调查。对本地也好,对你熟悉的地区也好,写成调查报告。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此,才能使学生自己真正理解“本”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本”。这才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

三、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让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把它分为三个步骤:

(1)读、探、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提出的一系列疑惑的问题,例如: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作的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劳动力的缺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2)看

以《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们最好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评

第2篇

关键词:近代;京汉铁路;漯河;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136-06

漯河古为淮河支流沙河、澧河交汇处的一个渡口,又名螺湾渡或螺湾河,属河南郾城县管辖。据《颍川郡志》记载,明永乐年间,“螺湾渡在县东五里,乃沙河交会之处,钧、许、陈、蔡南北往来之冲,二水洄环如海螺,因得名。”①漯河沿河上溯可至北舞渡镇、襄城县,下游至豫东重镇周家口(今周口市川汇区)、界首。因得水运之便,明清之际的漯河已经成为贸易集镇。“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②明代郾城知县王季立的这首诗就是对当时漯河水陆交通畅通、商旅云集这样一种盛况的生动描绘。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河南东部及中南部的区域经济贸易大多集中在以航运条件更优越的周家口、北舞渡等地,漯河的商业发展相对缓慢。清光绪年间,周家口镇取代豫东名镇朱仙镇成为河南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金针菜、芝麻、香油、小麦、杂粮等大宗货物由此南下汉口或北上京津,年营销额可达四五百万元。③相比之下,同期的漯河镇虽然位于淮河支流沙河与澧河的交汇处,但航运条件明显不及周家口(两地走水路相距约75公里,民船一昼夜可达)。作为周家口的上游门户,漯河只能依附于周家口之利发展商贸。

京汉铁路通车后,具有量大、速快、安全、便利等优势的铁路运输迅速取代淮河水运的地位,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内外贸易通道。因处于水运与铁路的交汇点,漯河逐步取代郾城、北舞渡等地成为豫东南新的物资集散中心,周围20余县的农产品集中在此输出,汉口南来货物由此分销豫东南。“舟车之所辐凑,商贾于此萃焉,视昔且倍蓰过之,固为一都会。”④商业繁荣带动了工商业的兴起。作为一个仅有少量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的小寨子,漯河在短期内聚集了数千商户而发展成为工商业重镇。由于一些新式工商业纷纷落户,漯河的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最终于1948年由镇改市。

作为典型个案,漯河的发展轨迹具有近代交通枢纽型城市兴起的鲜明特点。考察京汉铁路与漯河城市兴起的互动关系及近代漯河与周家口经济地位此消彼长的原因,对于研究近代河南商贸中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铁路交通与漯河初兴及其与周家口衰落之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看到,本文当属引玉之作。

一、京汉铁路与漯河运输业的发展

近代中原地区的市镇勃兴,大致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开始的铁路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起始年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⑤铁路对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可以低廉的价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员在短期内进行长距离的交流,大大拓宽了人与物的活动空间”,⑥由此促进沿线城镇的兴起并对周边产生经贸辐射,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区域经贸网络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建于漯河寨以东1千米处的郾城火车站因靠近漯河,故以漯河火车站代称。从漯河火车站北赴许昌约54公里,北赴郑州约140公里,南到驻马店约56公里,到汉口370余公里。“汉口北来之货,豫南输出之货,多集散于此,故商务颇盛。”⑦铁路运输成本虽然为传统水运的两倍,但不受季节及河道深浅的影响,运输效率显著提高,运输时间大为缩短,存货、堆栈费用也得以减少,优势非常明显。1913年,漯河火车站客货总收入占京汉路的4.4%,在各站中排名第7,客运收入占京汉路96个车站中的6.6%,为各站客运收入的第4位,可见漯河车站作为头等站的地位。⑧

“自通商以后,有京汉、陇海两路之便”“向之航河转运者,均改集火车载运矣。贾鲁河上,帆航之盛,不可复观”“周口商务,因以重受打击,萧条日甚”,⑨不少商务和商业人口陆续转入漯河,其传统大宗茶贸易“十减八九,茉莉园存者,今不过一二处”。⑩周家口的运销路线和贸易的终点市场也发生变化。京汉铁路通车前,周家口贸易辐射豫东南地区,以安徽正阳、蚌埠为目的地,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周家口仍然保持一部分以蚌埠、镇江为终点的水运贸易,但大宗货物主要通过陆路或水路囤积至漯河,改由京汉铁路往南可直达汉口,往北可抵京津地区。周家口原有的贸易资源逐步西移至漯河。

20世纪30年代,周家口工商业发展的步伐并非完全停滞,尚有启新榨油公司、祥盛魁蛋厂等企业,手工业种类仍不下60余种。B11然而,京汉铁路开通后,周家口与漯河的工商业一衰一兴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二者贸易地位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铁路运输之于近代城市兴起或衰落的重要作用。

近代河南是“水系上一大中心之省份”“黄、运、淮、汉”四水中以淮河水运为最。铁路通车后虽“形势大变,南北货物之运输,多为陆路所夺”,B12但是淮河水运在沟通东西货物贸易、联系京汉铁路与广大农村等方面的作用依然较为明显。大宗货物、农副产品由漯河装船后经周家口和安徽正阳至上海、镇江等地。同时,舞阳、周家口、洛阳、开封等地与漯河都有公路相通。漯河作为豫东南地区铁路、水路、公路的交点,腹地“东西纵深180公里,约一万平方公里”,B13初步具有了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的形态。

二、京汉铁路与漯河农业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末以后,“华北农业经济环境变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作物加速发展和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适应这一变迁,一大批以集散棉花、花生、烟草以及商品粮为主要特征的集镇应运而生”。B14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周边的农贸市场日趋繁荣,农民开始进行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从漯河输出的商品主要为“六陈”(这里指粮食中可久藏的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烟叶、牲畜、蛋粉、皮张、草帽辫、油料等,输入商品主要煤油、棉布、火柴等工业品和食盐等。

京汉铁路运输方便及外洋需求旺盛直接导致芝麻价格走高,河南的芝麻种植量和输出量由此大增。到清末,芝麻已居汉口港输出贸易的第二位,输出量由光绪三十二年(1905)京汉铁路通车前的50万担(约2500万公斤)增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1641743担(约8208.7万公斤);B151931年汉口芝麻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60%。其中90%的芝麻来自河南,而漯河又是河南芝麻最重要的生产地和转运市场。漯河车站货物储存量的80%是芝麻,B16足见漯河芝麻种植量的剧增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如果没有京汉铁路的修筑,河南绝不会如此大规模地种植芝麻。B17

伴随着以芝麻、小麦为主的“六陈”商品化的提高及大量流通,漯河逐步发展成为省内较大的粮油集散市场和城乡物资交流的中转市场。据《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记载:“民国以来,漯河之商业日渐发达,市场之活跃与否,全视粮食是否畅销为转移,故粮食业为漯河之命脉。”1906年,漯河寨内的粮行只有21户,到1930年就增至170余户,另有转运公司42家。“祥顺”“中和”“福太”“恒丰”“茂昌”“丰茂”“永隆”“兴昌”等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粮行。在中国近代,代客买货者谓之“行”,代客卖货者谓之“坊”。粮食收购者购买粮食后,转卖于“坊”,再由“坊”卖给粮食客商,然后交转运公司输往其他各地。B18正常年景,漯河小麦日均上市量40多万公斤,年输出量1.5亿公斤,芝麻日均上市量15万多公斤,年输出量近6000万公斤。B19数量十分惊人。

清朝末年,河南中部只有襄城、叶县两地种植烟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烟草公司的势力逐步深入到河南、山东农村,并于1915年在许昌开办烟草公司。为提高烟叶产量、改良烟叶品质,该公司不仅有计划地给当地农民改用英美种籽,而且还专门组织传授肥料改良和熏烟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不到5年时间,漯河附近十几个县尤其是京汉路沿线的郾城、临颍等地,“除了佃农、雇农以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B20漯河各区约有24%—40%的耕地都种植烟叶。1930年代初,仅襄城、许昌、禹州、郏县四地的产烟量即多达1600万公斤。B21

由于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物资集散容易,以周边畜牧业为支撑,自然形成了以牛皮、骡、马、驴皮为主的畜产品集散地。久之,漯河便发展成为与广西金城江、安徽界首、内蒙古包头等齐名的全国四大牲畜市场之一。

牲畜市场交易旺季一般在春耕前、麦收后和麦播后等农闲季节。上市牲畜70%来自南阳、信阳、驻马店及临近各县。此外还有安徽阜阳、太和蒙城的牛和骡子,湖北枣阳、应山、随县、孝感的牛以及来自广西、云贵的马匹,全年可上市牲畜80万头,成交量达28万头。其中,牛的交易量占牲畜交易总量的70%。漯河的牲畜贸易大多通过寨外牛行街的“公义和”“徳太成”“赵天顺”等牛行完成。据统计,1935年漯河的牛行多达140家,从事交易的人多达1400余人。为调解纠纷,保护同行利益,1921年还专门成立行业组织“马王会”,历任会长由牛行掌柜共同推选。B22

20世纪以前,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限制,河南的经济作物多在乡村附近以集镇市场圈为中心流通,属于小生产者间的互通有无。铁路的兴建使近代华北、华中等地的区域经济和贸易体系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向外向型发展。漯河农业经济的商品化不仅影响到农作物和牲畜品种的选择,而且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与区域化发展。通过铁路与国际市场的联接,漯河的传统手工业不但没有遭到摧毁,反而在农村经济专业化与新技术引入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三、京汉铁路与漯河工商业的发展

为适应商货的长距离、大批量运销需求,京汉铁路开通后,漯河开始出现了以囤积货物和食宿商客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行栈和转运业。

铁路开通前,漯河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商店。京汉铁路通车后,交易频繁,商户日增。初有汉口、周家口等地迁来的多家行栈,继而宁波、两湖、怀庆、济宁诸商帮以及北舞渡的客商云集于此,建立会馆,代客户包运货物,承揽车船,。此外,外籍商人的商业活动也很频繁。“漯河两镇商务,以民国九至十八年为最盛时期。每岁陆陈市开,商贾如云。各大粮行,各大转运公司,均仓廪充实,堆积如山。”B23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漯河有42家转运公司以及油行、杂货行等38个行业。其中,粮行就有170余户、牲畜行百余户、油行及烟叶行各50余户。个体商户2500余户,日用工业品店铺980户。其中,药房55户、金店13户。商人阶层兴起后,商人组织也相应地建立起来。1912年,漯河镇商会在寨内成立,内设商团,入会商号98家;1915年以“豫庆”“广兴”等18家转运公司为支柱的漯河车站商会成立。B24商会建立是漯河商业繁荣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漯河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按照商业结构发展的逻辑,“机制棉纱、机具等生产资料出现于市镇交易中,当是集镇行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又一次新迹象”。B25处于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并以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漯河,由于运输业和以行栈业为代表的商业发展,工业发展具备了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条件,蛋粉工业、面粉工业、电力工业得以兴起。

如前所述,清末漯河地区烟叶种植面积大量增加。每年秋季收获烟叶后,烟商向农民收购烟叶后,通过火车集中转运至汉口或上海销售,并不就地加工。在出售烟叶外,农民将部分保留下来的烟叶制成烟丝、烟卷出售,郾城县渐渐出现了制作烟卷的手工作坊。1929年,冀宜亭等集资首建四友烟厂,从上海购进1台卷烟机,生产“羚羊”牌香烟,销往周围各县;1936年闫秀海等人创办大昌烟厂,有1台“七支带”卷烟机,生产“快活”牌和“摩天”牌香烟。后来“公试”“光华”“裕民”等卷烟厂陆续开业,繁盛时小型卷烟厂多达32家。B26

畜产品市场的繁荣与牲畜市场的兴盛紧密相关。作为京汉铁路上最重要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漯河的畜产品市场驰名全省。有“金记”“茂记”“庆昌祥”等七家私营皮行从事购销业务。他们收购各种原皮,经加工打包后出售,并直接向汉口、上海等口岸外调输出皮革产品;另有九家皮革商店,生意亦相当兴隆。B27

蛋厂从蛋行、蛋庄收购鸡蛋,将蛋白蛋黄分别制成粉,装桶封固,由铁路运至汉口转输国外。“凡蛋厂设立地多在铁路繁盛之站”B28,京汉铁路沿线“主要工厂,以漯河为最”。B291912年,有一浙江商人在漯河创办元丰蛋厂;接着,新乡同和裕蛋厂经理王晏卿在漯河先后创办“元隆”、“祥盛魁”两个蛋厂,蛋制品年生产能力约在1200吨左右。1917至1921年,先后又有“同裕”、“徳和”、“永孚”等三家新式蛋厂开业。以上几家蛋厂从业人员共有700多人,日碎蛋量10—20万枚,年生产能力可达300万公斤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B30

1933年,由绅商杨靖宇、许道远、黄自芳等人合股投资9.6万元创建大新面粉公司,从此开启了漯河的面粉加工业。坐落在大新街北端的大新面粉公司全部使用机器生产,有“米亚克”磨粉机和复式钢磨5台,平筛3台,洗麦机、打麦机、清粉机、小型气轮机、拉丝机及110匹马力发电机各1台。公司职工最多达120人,日产500—1200袋(每袋20公斤),是豫东南地区最重要的面粉加工企业。到1939年,漯河共有3家面粉厂,日产面粉3.3万公斤。B31

1935年,西平冯定和集资3万元在竹木街创办华光电气公司,初购置1台24千瓦煤气内燃机,次年又置1台52千瓦煤气内燃机,揭开了漯河电力工业的历史扉页。继而,机械工业亦开始萌生,“信昌”“振兴”“豫兴”等机器厂和翻砂厂先后建立,主要生产弹花机、轧花机、石印机等机器设备。B32

这一时期,时局动荡导致铁路的中断也对漯河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直皖战争、、和的相继爆发,导致京汉铁路时有中断,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商业公司因此被迫停业,商民被迫搬迁,各行各业深受其害。每次战争结束后,市场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慢慢复苏。如抗战胜利后,因战乱撤走的商号又陆续向漯河云集,新建的复兴商场和东安市场又逐渐聚集了百余家商铺。

四、京汉铁路与漯河近代城市化进程

近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京汉铁路通车后,作为区域经贸中心之一的漯河可谓商贾云集,都市人口剧增。民国初年,镇内人口即达万余人。B33到1933年,包括漯河镇在内的郾城县常住人口多达41.7万人。B34据《中州新闻》的统计,1947年,漯河县城内有11473户,54829人。B35

漯河新增加的城市人口部分是来自汉口、周家口、怀庆等地的商人,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当地的村民。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市政方面也可以安置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伴随着铁路通车和公路、水运运输的需要,搬运装卸业发展迅速,搬运工或在车站、码头装卸,或在行栈旁听命搬运。1947年漯河的搬运工人已达1000余人,这些工人几乎都来自农村。B36人口的增加改变了漯河的职业结构,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则是由京汉铁路运输条件所决定的。

外来人口的不断扩充与漯河商贸的日益繁荣,使漯河市区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和城市中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铁路未通之前,漯河传统商贸活动均在漯河寨(亦称源汇寨)内进行。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之后,“遂为附近物资集中地,交易频繁,商店日增,遂成繁华街市,外绕城壁,广袤略同县城。”B37距漯河寨东1公里之遥的漯河车站很快成为商贾、工人的聚集之地,火车站所在地不久就被划为“五权镇”。此时漯河寨内的商业以东西向之顺河街和南北向之小西街最为繁荣,两街以“六陈”、土布、棉花、烟叶、牲畜行点为主;寨外车站附近以煤炭、石油、百货、布匹杂货行点、银号、旅馆、饮食业和转运公司为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农贸市场的扩大,寨内空间已不能满足大宗货物的交易需求,一些贸易行开始向运输方便的漯河、沣河岸边聚集,从而形成寨内外的贸易往来及空间上的交流,同时也吸引寨内市场向外转移。1925年,一家叫“公义和”的牛行率先自寨内搬至南门外,接着又有20余家牛行也陆续迁过去。不久,牲畜市场也从寨内移至寨外。到第二年,南门外已经汇集了100多家牛行,形成了专门用来牲畜交易的牛行街。1932年,粮行也逐渐由寨内转到火车站附近。同一时期,火车站附近还兴办了淮漯汽车公司、蛋粉工厂、现代银行等新式工商企业,商人也纷纷在那里投资置地,兴建房产。这样,在火车站东西两侧很快形成了马路街、老街、煤市街、万祥街、天桥街等30余条街道。B38

20世纪40年代,漯河、五权两镇基本连成一体,整个城市以京汉铁路为中轴呈团块状形态,而郾城县城仍保持旧县城规模,商廛只集中于东西街,“繁盛不及漯河镇”B39。在京汉铁路运输能力及贸易转运的吸引下,工商业经营地域、商业中心和人口分布逐渐向车站一带转移,漯河、五权两镇渐成一体,漯河镇空间形成以车站为中心的扩张态势。由于京汉铁路与沣河、漯河的水陆联运便于货物集散,郾城的一些商业店铺也逐渐向漯河镇转移或迁至沿河流域,致使郾城县商贸重心越出城墙向东移动,在与漯河镇持续的接壤与整体融合中,两地空间上渐为一体的态势十分明显。

随着漯河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地位的上升,过去狭窄混乱的城市形象大大改观,城市面貌与城市生活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邮政总局、电话公司、红十字会、西式医院等新式机构纷纷在漯河设立。自电力工业产生后,用电灯照明的繁华街市也开始出现。福音堂、安息会、天主堂等西方教会活动逐步开展,信教群体不断扩大。这些都反映了市民“华洋并存”的生活方式。高级餐馆及“第一舞台”剧院等餐饮娱乐业的发展市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和西方重商观念的冲击下,漯河传统经济社会中的重农思想也日渐淡化。虽然一些保守绅士对这一新的社会风气多不以为然,认为“铁路既通,则侈心渐生,游子轻去其乡,闭户弦诵之声虑日微矣”。B40然而,从实质上看无疑展现了近代漯河商业文化形成一个侧面。京汉铁路的开通不仅为漯河带来了现代化的交通设施、社会组织和思想观念,而且为漯河的近现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五、结语

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铁路的影响最为深远。正是京汉铁路的通车,使得漯河转运业、农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其技术、劳动力、资金资源的出现有力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京汉铁路和淮河水运构成的交通网,使漯河周边农村得以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贸产品的现代化,进而保护了农村原有手工业,使之一度免受洋货的冲击。京汉铁路的通车使漯河的商贸中心由寨内转向寨外,最终形成以铁路为轴心、东西分区的经济格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增加、新的城市面貌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漯河的城市化进程。

铁路未开通之前,中原地区的经济“属于区域内的封闭性的、内贸性的市场,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内的互通有无”“缺乏高层次跨区域的中心市场,也缺乏具有集散转运能力的中间市场”。B41近代铁路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商品化生产、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和经济布局的重新组合。在近代,铁路沿线的漯河、驻马店、许昌、道口等一批新兴市镇迅速崛起。其中,漯河最具代表性。这些新兴城镇共同构成了水陆枢纽式新型市镇的兴起模式。分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于铁路、水路、公路交通的交汇点,以铁路运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有机配合,从而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市场,对周边农村具有巨大辐射和吸引作用,构筑了城乡互动的经济关系,确立了趋向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二是通过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功能的强化,或对周边衰落城市经济资源的吸收,在人口、城市规模或经济总量上超越了上层行政机构,突破了原有的城市等级,由镇上升为市县。三是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铁路在城市空间的延展中都起到了坐标性作用,商人、工人阶层及其组织的形成使城市的职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

透过铁路交通对近代漯河城市初兴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到更为丰厚的历史感悟,认清近代历史演进的复杂性、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而且能够体会到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及历史累积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以及传统,从来都不会外在于我们现代的生存方式和基本的生活样态。B42在近代河南,虽然以漯河为代表的新兴城市得以迅速崛起,但其发展历程也值得我们反思。一是中国近代的经济问题过于复杂,绝非增加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费用即可解决。铁路虽然能够带动新兴工商业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一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往往还会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B43如果工商业经济基础过于薄弱,或者说现代经济发展要素不完备,就很难形成完备的工商业体系,这也是漯河等新兴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多个新兴城市相聚太近,必然会造成吸引力较高的中心市场的缺失。漯河与许昌、驻马店等城市类型相似而距离太近,势必会造成转运货物的分流与经济功能的分解,限制了城市向更高层级发展。铁路交通至今仍然是漯河等城市发展的最强劲动力,而上述制约因素在当今河南城市发展中仍然清晰可见。

注释

①陈链:《颍川郡志》卷十二,永乐十一年(1413年)刊本。

②⑧B13B19B22B23B24B26B31B32B35B36B38漯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漯河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502、1、559—622、15、1008、560、10、16、383、112、523—525、62页。

③⑨B12B37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中央地学社,1925年,河南省部分第33、32—33、143、46页。

④B40民国《郾城县记》卷四《疆域篇》(下)。

⑤B14B25B39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6、146、146、197页。

⑥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⑦⑩B12B29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中华书局,1927年,第210、165—170、202、36页。

B11《周家口特种工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第7卷第6期(1925年6月),第182页。

B15B17B43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第92、92—93、142页。

B16《漯河调查报告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业务调查及一般业务往来函稿》,武汉市档案馆藏,1931年,卷宗号:68-3-383。

B18陈秀超等:《许昌地区粮食志(征求意见稿)》,漯河市档案馆藏,1984年,第20页。

B20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第2卷第7期(1936年8月),第1—2页。

B21南秉方:《河南产烟叶区之调查报告》,《农林新报》第12年第6期(1935年2月21日)。

B27B30漯河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志室:《漯河市经贸志》(征求意见稿),漯河市档案馆藏,1987年,第18、44页。

B28刘景向:《河南新志(民国十八年)》(上册),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第193页。

B33[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卷·河南省),东亚同文会,1918年,第56页。

B34崔宗埙:《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财政部直接税署研究室,1945年,第6页。

第3篇

为期三周的社会调查实习已经接近尾声,我只能说这是次与众不同的实习经历,它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在这三周中,我经历了过去二十多年所不曾经历的一切,学会了很多学校交不了我的知识和技能,看到并且尝到了世间百态,经历了调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能说,过去我只能算是法律上的成年,经过了这次实习,观察社会,才发现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的简单。

在实习第一周刚开始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比较轻松,至少不会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下面,我将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述我的调查经历,描述我情商的成长历程。

一、问卷设计初试身手,审核修改屡遭挫折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经过了分组和调查课题,我们组的课题是“养老”。说实话,我非常的高兴,也很重视,因为我对这个课题真的非常感兴趣,而且,由于我国老年人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并由此产生我国养老金缺口扩大化的现象。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调查课题非常有意义,我也很想从这次的调查中真正可以学习到些知识,了解我国目前的养老政策,以便以后可以更好的学习养老保障这么课程。

第一天的实习分组后,我们安排了这周的活动日程安排。可是当我们真正去了解这个问题时,我们才发现我们自己对养老这个命题和概念的了解是非常不够的。当我们想做问卷基本内容时,我们却发现我们连养老最基本的内容、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都不了解。当我们具体的讨论内容无法进行的时候,别组同学却已经和指导老师讨论完毕后进行设计问卷的环节,那时我心急如焚却还要保持平静的心,不能让自己自乱阵脚。经过第二天和老师的讨论,我真的平静了下来,因为,我们讨论后的问题经过老师的指导后变得豁然开朗,明确了我们调查的主体人群、调查的地点和调查的具体内容。经过这次和老师的讨论,我们明白了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我们也开始着手我们的问卷设计。可是接下来的工作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沮丧和无奈。我们经过集体讨论后设计出了问卷的初稿,本来以为我们的问卷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是没想到经过老师审核后被修改的面目全非,当时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在看过老师修改的稿件后,我们的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明确。我们按照老师修改后的版本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并且在星期日的时候我们拿着自己印制的问卷去了和平市场、核工业二零八小区、火车站等地方进行了问卷的试发放。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的心情一片阴霾。在被多个老人以各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拒绝后,我对这次调查实习的问卷填制工作几乎丧失了信心。

以前,在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是多么难的一门课程,哪怕是在老师布置了我们进行问卷设计作业的时候,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虽然考虑的事情比较多,但也算是基本上顺利完成了。可是经过这次的问卷设计工作,我才发现要真正做好一份问卷,并且这份问卷可以反映我们想要得到的问题以及结论是多么的不容易。哪怕这份问卷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经过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它也会在实际调查中遇到问题和质疑,现实的生活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概况的。怎样可以做出一份真正可以反映社会问题、概括社会现状的问卷,是我们今后在学习、工作中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二、外出调研填制问卷,能力提升重塑信心

经过我们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经过两天艰苦的外出填制问卷,我们小组于实习的第二周的周三完成了问卷填制工作,共计完成191份问卷,涉及主要涉及昆区、青山的各个公园、小区,采访的人群主要是67岁——78岁的退休老年人。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和访问,我的感触颇多。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老人是我们身为子女的责任。每个老人都有一部“血泪史”,他们都是从艰苦的年代走过来的“中国近代史”。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意气风发,都曾经为了自己,为了国家奋斗过。但是,现在他们的境遇、心态却不尽相同:有的精神矍铄,有的百病缠身;有的正安享晚年,有的却为了生计而继续奔波劳碌;有的因国家给予的保障而满足,有的却因待遇不好而盼望着国家进一步的帮助……在短短的两天外出调查时间里,我调查了50多位不同类型的老年人,领略了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的贴近了社会,看到了人生百态,感到我真的是成熟了。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老人家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充裕的物质生活,他们往往更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在身边陪伴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陪他们聊聊天。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充裕是他们得以安享晚年的基础保障,但是,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他们想要什么,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关心的。

我们关心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仅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层面的状况。同时,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这期间,适逢重阳佳节,中央电视台的很多频道推出了重阳特别节目,其中一档叫做“我的父亲母亲”,在许多老年人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年人积极向上的晚年生活态度,同时还有他们对子女的各种期盼,其中,他们最希望的是子女常回家看看。“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子女来说是最大的遗憾,因此,善待家人,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多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怕他们唠叨,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因为这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

三、问卷分析再遇挫折,排练视频乐趣多多

经过我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社会调查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问卷调查工作。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我们的调查结论,以便我们撰写调查报告和制作PPT,把我们的成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组的成员继续发挥着“The strength of the team”的精神与信条,通力合作在一个上午的时候就完成了数据的统计工作,下午,我把大家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登记与汇总便于我们下一步的数据分析,同时也为了方便撰写报告的同学和PPT制作的同学把我们分析的结论用到其中。可是在我下午统计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有些题目的选项与总共的有效问卷数不符;有的问题数据前后选项矛盾……在做这些数据的汇总时心情真的很低落,害怕我们这些花费一上午的时间做出来的数据是没法用的,是无效的。更让我感到沮丧和不安的是在数据的分析上,我们对于我们用Excel表格分析出来的数据没有一点的想法,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这给我们的报告和PPT的撰写和制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没有人退缩和放弃。在和老师交流后,我们进行了开会和讨论,在集体智慧的集合下,我们还是完成了这项任务。由此也证明,我们组的成员都是非常有才华的。

任何时候的任何事都不是只有悲伤和困难,在我们这周的任务中,我们还有一项很有趣,很欢乐的任务,那就是我们的视频的拍摄和小品的排练。

这次的视频拍摄过程中,我们充满了欢笑。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这次的拍摄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整个视频的灵感和细节都是我们问卷调查过程中的真实经历,现在我们可以以一种搞笑、轻松的方式去演绎这一段经历,但是当时我们调查过程中经历这些被拒绝、遭白眼的情况下,我们那种沮丧、无奈、悲伤的心情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明白。这种情况在以后也许仍然会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但是,大家一起面对这种挫折的经历却未必会再有了,这也算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种特殊的经历,共担风雨,同享荣誉。

此外,在这周的周四,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欢乐的、“特殊”的聚餐。而这次聚餐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是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采购、烹饪的。经过我们将近三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在晚上七点的时候我们终于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得不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味道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不错。通过这次聚餐,我们小组的成员之间的感情又有了不一样的递进。

总结:

社会调查实习结束了,我们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很多,例如: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能力、为完成任务和工作协调各方和随即应变的能力……这些平时在学校的学习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可是,一旦真的走出校园,面对社会上形形的人,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说需要的时候就会自己出现、产生的,它们需要平时的锻炼和积累。平时的我没有对这些能力给予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外出调查的初期我吃了很多的“闭门羹”。幸运的是,我进行了及时调整、总结,总算是顺利的完成了调查的任务。

第4篇

关键词 公文 语言 规范

中图分类号:C931.46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Way to Standardize Document Writing Language

DAI Zelan

(Armed Police Academy, Chengdu, Sichuan 610213)

Abstract Document plays a role as a bridge to upload in government work; the language specification documents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the intent of this level, to dispatch purpos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ocument writing, from "capturing the essenc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delete the complicated, good generalization", "plain and simple, cautious rhetoric", "serious and solemn, strict norms," four start,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document writing language.

Key words document; language; standardize

1 抓住本质,表述准确

1.1 尊重客观事实

公文是各级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实例必须以实际的情况为依据,不能有任何的夸大或缩小,更不能歪曲和捏造事实。试想,如果上行文请示情况不真实,上级一旦发现,以后要再请求上级解决或批准事项就较为困难。如果下行文通报情况不实,下级一旦知道,很容易挫伤部属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1.2 语言表达准确

公文要求运用最准确、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发文机关的真正意图。只有将发文机关的真正意图如实地传达,才能顺利地贯彻执行或及时得到批复。公文一旦出现不准确、含糊、混乱,发文机关的意图就不能很好地为受文者所理解,从而在依照办理公务时就会消耗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上级在根据获取的有关信息也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要做到公文的语言表达准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用词精确无误。如果要表明某一事物的属性,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描写它的发展,只有一个最准确的动词;要形容它的状态,只有一个最贴切的形容词。这话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文学创作,但是对于公文写作要求倒是非常切合的。公文写作必须在选词用语上下功夫。辟如,拟写通知对下级提要求时,有“遵照”、“按照”、“参照”等词,它们所表达的轻重程度是不一样的。同为结果则有“后果”、“成果”、“结果”、“效果”,但它们所表示出来的含义却褒贬不一;“光荣”、“荣誉”、“殊荣”意义相近,用法显然不同。在政府的政策法规性公文中,更是要狠下功夫,逐字逐句都要仔细斟酌,务必做到确切,无懈可击,不然因一字或一词之误导致公文某一关键点含混不清,或可作歧义解释,则具体执行者对文件精神吃不透,把握不定,或各人按自己理解实施,结果一个政策,多种抓落实,各单位都有自己的版本,则可能为祸之烈,猛过于虎了。

二是造句合乎规范。其中包括造句合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以及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两方面。否则就会令人费解,不知所云,贻误工作。如某武警总队向其总部写了一份报告,标题为“参与‘12・8’ 劫持人质事件的情况报告”,此标题意为武警官兵去劫持人质了,并且还公然地向上级报告,这显然有违武警的职责使命。这是由于语句不完整造成的,缺少了关键词“处置”二字。正确的应该是“关于参与处置‘12・8’劫持人质事件的情况报告”。公文语言中应以典型的书面语为主。公文代机关立言的性质决定了公文语言应当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尽量避免口语,忌方言土语,因为方言土语不具备通识性、共用性,会妨碍公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和交流,容易导致误解甚至错误,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文的庄重严肃。

三是用字要防错,数字要精确。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混战中原,冯、阎拟联合阀蒋,准备在河南沁阳会师。冯玉祥部下一参谋在起草作战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泌阳”,而在河南镜内恰巧有一“泌阳”。导致冯军误入了泌阳,错失有利时机,致使联合作战以失败告终。史称“败在一撇的战争”。因此,我们在公文写作时,必须做到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此类疏忽错漏的现象。

2 删繁就简,善于概括

2.1 内容精要,不冗赘

具体要求为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不搞前后呼应,也不随意穿插。当公文主旨确定之后,要抓住其主要事实,主要矛盾。绝不可不分轻重主次,平均着墨,甚至本末倒置。每一份公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去组织材料。除综合性报告外,其它文种一般都是“一文一事”,特别是请示,在行文规则中明确规定:“请示必须一文一事”。这样既便于承办,又便于立档归案,有效地缩短行文篇幅。如若一文数事,极有可能形成“多中心”,受文者难以领会,进而影响行文目的。

2.2 语言简明,不虚饰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通过概括、简称来达到文字精练。这需要我们平时练字练句,通过多读、多写、多改、善悟等逐步提高。二是适当使用单音节的文言词达到文字简洁。为了使自己的公文显得简洁、精练,常使用一些单音节文言词。如“望、希、按、拟、须、悉、兹、系”等等,长期以来保持着丰富的表现力,其中不少还完全融入了现代汉语中,适当使用这些文言词,可以使语意贯通,文句自然,妥帖而又精练。三是注意使用习惯用语达到文字简约。公文写作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常用的事务性词语,如某些文言词语、特定用语等,这些词语结构较稳定,位置较固定,使用较规范,人们称为习惯用语。如开端用语:为、为了、据、根据、由于、鉴于、兹、兹定于等;如表态用语:同意、准予、照办、执行、不宜等等,恰当地运用习惯用语,可使公文结构紧凑,过渡自然,文字简洁,准确地表现发文机关与受文单位的关系。

2.3 善于运用数字图表,适当采用缩略语

在公文写作中,有些用文字描述太过繁冗的事物特征介绍,倘若能列举数字进行说明,则不仅能让受文者更容易了解表述内容,还能让行文简洁凝练,说服力强。图表显示内容集中、条理分明,也能让人一目了然。

缩略语是语意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含义明确,使用相对规范。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例如“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两个确保”,这些既概括精炼,为大家所熟知便于记忆,又能避免徒增笔墨,浪费篇幅。

3 平实质朴,谨慎修辞

3.1 避“虚”就“实”,不溢美

制发公文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指导工作或是为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其所承载的内容,一般关系到具体工作或政策法规,因此其行文无需追求跌宕起伏,只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能使受文者尽快理解。否则,就会失去原有的本色信息,严重的甚至延误工作。因此在公文写作中,以叙述、说明、夹叙夹议为主要表达方式,尽可能避免描绘性语言行文,要用平实的语言直述事实和讲清道理。做到朴实无华而不崇尚辞藻华丽,严肃得体而不虚夸矫情,语气平稳而不大起大落,始终保持不含不隐,不张不扬,客观冷静,平铺直叙的风格。

3.2 慎用修辞,不造作

公文写作语言从修辞手法上讲,以消极修辞为主,少用或不用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指以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为标准的语言调整。比如,排比、对比、对偶、引用、设问、借喻。积极修辞是为追求形象、生动、新鲜、活泼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作出的积极修饰。比如,夸张、拟人、双关、通感、象征、渲染等等。这些积极修辞的手法在公文中很少使用,因为公文是以处理公务为目的的,讲求办事效率。因此,在语言上不讲求外在的形式美,而是追求明确、简洁、通顺、朴实而庄重的修辞效果,修饰的重点放在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调整上。

3.3 引经据典,不过滥

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一些人喜欢引经据典地说明问题、阐述主张,这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的,有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是过多则会给人一种卖弄文采的感觉,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般说来,引经据典只适合于领导讲话稿、调查报告等事务性文书。在通用公文中要尽量避免引经据典,尤其是那些态度严肃的文种,如请示、命令、通告、批复等是绝对不能使用的。

4 庄重得体,规范严谨

4.1 注意措辞得体

措辞要得体,就是指用语要与所写的公文文种体例相符。颁布政府法令应庄重严肃,报喜祝捷要热烈欢快,批驳错误观点要有理有力,提出希望要求应平和委婉等。报请性公文,用语要谦恭,讲究礼貌,以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命令体公文,其用语则必须斩钉截铁,毫不含混,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毛病。

4.2 准确选用文种行文

行政公文文种多达十三种,而不同的文种的使用时机是不一样的。特别要注意区分有相似点的两种不同文种。如函与请示都具有请求对方帮助解决事项之义,但二者的行文方向不同,请示是上行文,函是平行文。所以选取文种一定要以制度为依据,公文写作工作绝对不允许随心所欲的,什么情况应该用什么文种,都应该根据制度来定夺。如果不明白,就应该去找依据、查制度。只有行文者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公文的撰写,才能组织规范的行文语言,才能写出切合制度要求的公文。

4.3 使用规范化的公文专用语

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 网络资源 时代性 未成年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95-02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有男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女同学则喜欢网络聊天,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也时有耳闻。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对我们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建设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如何建设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就更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现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1.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以及等消极腐败现象等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从对外开放来看,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产生了冲击。

3.从互联网来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二、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是取得德育实效、完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管理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以上情况,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用社会优良的精神文化资源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一方面要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平等互利的实际,引导未成年人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平等、公平诚信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的实际,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开拓、进取、创新的观念和时效、信息等功效性价值观念。

2.用优秀的历史资源教育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

3.合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动态化、形象化,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课和校内外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和实效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延长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绝对时间,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时空的新拓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更大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形成正确导向的校园信息浪潮;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而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三、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少年儿童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与老师在一起度过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云:“名师出高徒”,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关键在于交往。通过交往可以使教师内在的人格魅力转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教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和实现人的社会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观念、选择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必要的交往规范,运用一定的交往媒体,改进交往方式,提高交往能力,使其内在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健康和谐的交往环境中逐步形成健康、完整、崇高的人格品质。

(2)人格的魅力关键在于爱,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在交往中,教师情感投人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的情感投人又成为促进教师情感的催化剂。师生以各自的情感为直接交往的媒介和手段,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并相互进人各自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理性的升华。因此,要教育教师在交往中克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不良倾向;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俗话说:“爱人者,人爱之;敬人者,人敬之。”教师只有以真挚、真诚、温暖、友爱的情怀去启迪未成年人的心扉,才容易与未成年人沟通感情,才能达到思想认识上的一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未成年人德育工作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更多地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信息,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但是,家长、老师不能“因噎废食”,对孩子上网不能一味地压制,因为越是压制,孩子的好奇心越强,越想去尝试,反而适得其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网对青少年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影响。所以,在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上:“堵”不明智,“放”有风险,“导”才是上策。当教育遇上网络,其所带来的丰富资源和交流沟通,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必将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德育也不例外。

首先,要注意网络资源的导向性。保证用网络资源教育的方向性。其次,要积极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用积极向上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网络宣传的作用,引导学生。第三,培养教师成为网络德育的指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网络中去,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四,要建立一支具备网络管理经验能力和德育思维的高素质的网络管理队伍。最后,要发挥学生参与的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建立一支思想素质优良、学习优异、业务水平精湛的、由学生组成的网上信息员队伍,占领网上德育阵地,有力保证网上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网络成瘾的同学,喜欢打电脑游戏的同学要给予更大的关注: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宣传和教育,让学生知道“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业余生活,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调查,切实掌握学生玩“网络游戏”的详细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一旦发现有学生参与这类活动要立即制止;国内所有网站要删除这类游戏的介绍,禁止新闻媒体再介绍传播此类游戏;有关部门要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取缔这类不法游戏,严厉查处蓄意制造、传播这类游戏的不法分子;政府应该加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青少年学生参加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校外活动创造条件。

五、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着重加强以下方面的内容:

1.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网络游戏中经常出现的打不死的英雄,使他们有了虚幻的想法。有些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可见,加强生命教育是很重要的。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网络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对生命的珍视是道德中最为朴素和高贵的品质,所以要本着生命教育的理念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自觉远离“网络死亡游戏”。

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知识教育。中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当他们觉得生活无聊时,就很容易去尝试某些刺激的游戏,因此,对青少年行为、心理的偏差要及时介入干预,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六、结束语

总之,由于过去的思想道德教育过分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且其内容往往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造成德育课和德育活动给人以“假大空”的印象,缺乏感召力。实践表明,要改变这种状况,德育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生活贴近、再贴近。只有当我们的教学内容、德育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与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时,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解决困扰他们的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并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反之,那种内容空、方法旧、灌输多、活动少的教育方式必然不被学生接受,引起学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