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时间:2023-03-13 11:06:36

导语:在关于爱国的古诗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从《诗经》开始历朝历代文化中,诗歌都承载着统治愿望、百姓疾苦,认知诗歌就是认知古往今来华夏儿女的价值诉求,学习诗歌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所在。诚如先生所言,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承载着百姓心声的诗歌就是我国人民的信仰,所以在诗歌华丽璀璨的国度,我们应该注重诗教,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阶段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鉴赏、释义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汉语文化基础能力。所以,笔者针对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分析

1.培养高中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落实,外来文化、语言对于高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现阶段高中生对日韩文化的追逐,对欧美文化的沉迷,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要领,更是汉语言运用的典范,在学习中让学生感知、认识古诗词能够使其充分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进而提高爱国主义情怀。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认知与运用,更是对汉文化的无限热爱。然而,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最终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有效改革古诗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3.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先生指出: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如今高中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古诗词的学习就是读懂一首诗,然后根据高考的需要做大量习题,最终强化记忆标准答案,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所以,转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是内容、形式、艺术三者的结合体,充分感知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开展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1.有效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能以单纯地考出理想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应该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歌意境,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理解、鉴赏、评价、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2.有效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置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所以若想实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置,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例如,在《长恨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内容设置中省去关于白居易的介绍,直奔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多重视角探析诗歌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性对诗歌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有效教学方法实施

第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蒙太奇教学法,如在学商隐《锦瑟》一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相思、缠绵悱恻的理解与认知,动态性、立体化的理解诗歌中体现的情思与温情;第二,从画家的角度将诗画联合的绘画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勾勒出夕阳西下的秋天景象,在作画的过程中将思乡之情体现在画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保证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审美情趣变化、促使学生有效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教育相关部门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全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蓝本,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鉴赏、释义、评价古诗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洋.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132.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目前,国内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古诗词都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贴近五千年的优秀诗词文化?如何让学生在体味诗词韵味的同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让小学生与古诗词更贴近,从而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传承?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更加热爱我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古诗词教学中,虽然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掌握,但是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总体把握不够。在古诗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难以找到一个切点引导学生更好地贴近传统文化,且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驾驭度不够。在古诗词课堂上,一些老师并未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情,而且对于学习中的古诗词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挖掘。

2.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曲解古诗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强调学生充分吸收中华文化,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秉承新课标教育思想,设置合理高效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成果和学生发展的统一。小学古诗词的教育目标就是使小学生贴近古诗词文化,养成主动吸收优秀文化的良好习惯,在理解古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相传。但是在小学古诗词实践教学中,教师仍以单一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学生熟读背诵古诗文即可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不科学的,对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极不公平,一方面教学目标与古诗词学习并未有效结合,小学生虽然熟读背诵了古诗文,但是并未真正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学生机械式地背诵古诗文,根本无法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益。

2.2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

现阶段的小学生古诗文教学,存在把古诗教学和诗意解释等同的问题,并未充分认识到古诗文的学习对学生身心修养所起的作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领着学生读读背背,或者抽查古诗文背诵情况,在课堂上对诗词进行诗意上的简单讲解,对于所蕴含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发掘。如教学《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解释: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在孤零零的小船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飘着大雪的寒冷江面上孤独垂钓。如果只是单纯解释表面意思,就失去了这首诗简练淡雅和感情诚挚的味道。

2.3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并未真正“走进”古诗。

古诗文教学通常采用一读、二释、三情感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普及运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我国清代学者做过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论述,比如方东树说:“夫论诗之教,以兴、观、群、怨未用。言中有物,故闻之足感,味子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其只是机械式地背诵和记忆,而且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造成小学古诗词教学一直在打战,并未真正让学生走进古诗词文化,并未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许多老师都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唯一事业,投入了热情和精力,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进行古诗的动态互动学习,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传统优秀文化。

3.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分析

3.1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文化性。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古诗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突出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多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和诗词讨论,避免学生因机械式的背诵对古诗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如对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学习,老师可以挖掘此诗中的隐性文化感染学生,比如这首诗是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概,告诉学生这种品质和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从不缺少高尚品格的诗人,不缺少宁折不弯的诗人,引导小学生主要学习作者高尚的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仅突出了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格,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3.2进行预设,保证小学古诗文教学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观念价值还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古诗词教学要精心预设,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古诗词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现有水平同古诗词教学内容连接。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老师要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和作者的遭遇都有所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预设教学。辛弃疾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屋剥莲蓬。让学生展开讨论:辛弃疾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首诗词的?你觉得辛弃疾想表达什么意思?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查找资料。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讲述辛弃疾作为南宋祖国爱国诗人写下这首诗词的缘由,让学生了解到词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农村温馨生活的向往,更包含满腔悲愤和炽热的爱国情感。通过内容预设,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小学古诗词教学不要拘泥于形式。

小学生是朝气活泼的,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带动学生的学习。李白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富有情感的想象和恣意的情感抒发,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老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手段教学,要将诗词中饱含的无限想象力与小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词的天空中展翅飞翔。比如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老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通过这两首诗大脑映射出的图像。基于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诗词美,营造闻之有声、视之有相和呼之欲出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4.结语

从国内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诗词都有选取,而且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古诗文中,唐朝和宋朝古诗文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与宋朝故事较为通俗易懂,或大气磅礴,或简单直白,朗朗上口并记忆深刻。小学古诗词具有深刻内涵,读起来脍炙人口,是小学生必学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由此可知,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3篇

1.心理上要重视

文言诗词的复习对学生来讲是极为费功夫的,上百首古诗词集中在短短的时间里要做到熟记、默写无误,并对诗词的意境加以揣摩品位,虽说学生不是初学,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初三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诗词我决定放弃,因为背诵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在试卷中却占不了几分,得不偿失,不如抽出时间来复习占分大、多的内容有利于中考……”相信这种心理在毕业班的学生中还是有代表性的,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诗词量大、分值低的特点。但如果在备考中有这种心理,中考注定失败。因为这类题目只要熟记,会用,其实难度不大。虽是几分,但如果很顺利地拿下,则会对后面阅读、作文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我复习的相当好,题目不难。反之如果这种题目考试时都抓耳挠腮,无把握,肯定影响答题情绪。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心理上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要考试范围内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何况这种极易得分的题目。

2.了解题型的特点,把握考试动向,做到备考有的放矢

中考语文试题关于诗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默写,其常见题型有:一.直接默写.试题提供上句或下句,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部分。二.理解性默写。试题提供有关情境或提示课文相关内容。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内容。三.诗词鉴赏类题目。这是对前两种题型的进一步发挥。是对学生欣赏古诗词能力的考查。可以说,这三种较为常见的题型正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积累、运用并初步鉴赏)的体现。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值得注意的是能力型题目有逐渐扩大趋势。

另外,要求背诵、考查的都是诗词中的精华。尤其是其中的名句,甚至超越了作者本人,超越了时空限制。成为人们共同的思想财富。这些句子,备考中要格外重视。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想有新的突破,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1.要端正复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阶段,了解考试动向,掌握技巧对提高复习效果很重要,但同时也要端正复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有积极认真的态度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态度决定一切”,在紧张的毕业复习阶段,我们拥有积极认真的复习态度、心理上不要有丝毫放松,同学们对复习的态度就是对中考、对自己前途的态度。

同时,能养成的复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生。从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全国各地对中考诗词默写类题型的分析上来看,这类题目难度不大,考的只是识记及简单的运用能力。但从近年来中考评卷情况来看,实际得分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填空题评分要求严格,大多数省市规定:有错别字、漏字、颠倒字句现象或写不出、留有空格,该题不得分。这就是因为同学们在复习中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所致。大部分诗词以前都学过。有的学生一看很简单、面熟,简单一背就过去了。孰不知真到考场上,一拿起笔来背的、写的就面目全非了。如果在备考过程中能对自己可能写错、混淆的字动手写一写。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无论评分要求如何严格,考场上也就不再犯难了。如果复习过程中偷懒,是要付出代价的。中考可不要儿戏。

当然,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勤动手,如要答好鉴赏类题目,平时复习中勤于思考、动脑的习惯不容忽视……若要有一好的结果,每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那因人而异,但好的态度、好的习惯将终生受益。

2.明确诗词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提高自己欣赏水平,审美情趣才是最终目标。

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诗词目标的要求是这样的:“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诗词积累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的提高。学生也更应清楚地认识到,今天背诵的诗词并非仅仅应付考试,更多的是它们将影响我们的一生一世。在中华诗词学会据新大纲编写的《古诗词名篇》一书序言中有李锐老师用自己亲历的这样一段话:

“关于自幼受诗词教育的影响,可以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回忆20年代童年生活的诗作中,有这样一首七绝:

心灵小小慕英雄,四曲悲歌赞古风;

苏武牧羊易水别,木兰织布满江红。

《苏武牧羊》《易水别》《木兰辞》《满江红》都是谱了曲的古诗词,小学时音乐老师教唱的,至今还背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对孩子的心灵影响至深。我的一生,从古诗词包括鲁迅的诗词中吸收的营养很多,也可以说,影响了自己的做人处世。”

从这一点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轻视古诗词的复习?何况随着品位情趣的提高,作文水平自然也差不到哪去。这不也是间接地提高作文水平了吗?

第4篇

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可考虑如下方法:

1.诵读吟唱来感受诗歌

诗歌属于一种语言的艺术,古代诗词有很多都是能够进行配乐演唱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时抓住古诗词的音乐性,让学生在诗歌的诵读吟唱过程中形成审美心境。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这样说,音乐能够将节奏和乐调的力量注入到心灵的最深处。所以古诗词的教学我常常采取吟唱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来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优秀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比如说诵读法、故事导读,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点,因此我在教《望岳》这首诗的过程中就选择了吟唱的手段,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再引导学生进行吟唱,要求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境,之后我选择了一首情感相似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演唱。学生不但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同时还能够较快的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活泼的、个性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科学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开展诸如配乐朗诵、配乐讲解等活动。例如我在讲《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过程中,首先我要求学生从整首诗中找出诗人所描绘到的所有景物,如孤山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之后我再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这些景物,最后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出来,他们能够较快的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更容易理解这首诗感知春天万物复苏、燕舞莺歌的诗意。

3.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

我们只有给学生设计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中去,进入到诗人的心中,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这首名诗时,我向学生这样讲道:王维在诗中仅仅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二十个字就把一幅明月高照,一人独自弹琴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优美的竹林中抚琴,月光如此的清凉,当一阵清风吹过竹林时,大家是否能够听到悠扬而动人的琴声。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进入了诗中描绘的意境,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

4.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第5篇

一、常用诗句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 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文包诗” 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植入情感教育首先需要深挖教材,用文本情感打动学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改对小学生新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拥有好的教材的基础上所能做的便是深度挖掘教材,把情感教育视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感情,把握文本的精髓,从而达到情感转移的目的。当对文章有所触动的时候,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老师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构建时期,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人文教育等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教育、责任教育、关爱他人等思想,让这些情感在小学生的心中扎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蕴含优秀人文精华的经典著作都为世人尊敬,如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就包含了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小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不仅能使小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学习优秀品质。

二、“文包诗”的创新教学形式。

古诗词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论从老师的教学方面还是从学生的理解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新课改之后,古诗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文包诗”这种文学形式将难懂的古诗词融入通俗易懂的短文中,让学生能在更轻松、有趣的情境里学习古诗。

1.“文包诗”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文包诗”首先通过有趣、简单的文字把学生引入其中,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为诗歌创设情境,加之老师对其背景的介绍,在阅读诗词时仿佛身临其境,很快便能领悟文章的主要情感。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常常也是划分不同诗词种类的标准,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大意必先抓住其情感,如此学生更能对诗人的心境感同身受,理解和背诵起来更为轻松。另外,“文包诗”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2.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利用“文包诗”践行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先熟读课文。老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短文的背景和写作动机,对古诗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再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寻找出文章和诗歌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能更好地通过故事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短文中的关键词对学生感受诗歌情感有积极作用。教材中的短文主要是根据诗词的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和扩展的,因而短文中的字词也是紧扣诗词,为诗词服务的。我们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强调关键字的作用,但小学生往往无法从晦涩的古诗词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词、字,但如果从短文中寻找关键字就容易得多,通过这些关键字就能揣测一首古诗词通篇的大意及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的字词,并鼓励学生根据词语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置身其中,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最后,通过精读短文和诗词,找出隐藏性的意义,把古诗词中诗人感情的“细节”找出来,不放过任何一处情感的变化。“文包诗”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把学习的外延扩展到课外,平时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其他诗歌的扩展学习,积累更多的诗词,丰厚文学底蕴,提高自己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更加积极、轻松的态度对待诗歌的学习。“文包诗”这种在新课改形式下创新的文学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性和重要性,是语文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最终还应该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加强情感教育。比如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语文讲座,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准备演讲和最终进行演讲的过程熟练掌握语文知识,也为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对文章、对诗词的见解和感悟的机会,还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等户外活动,带学生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魅力,或是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了解文化名人的生活。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对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大有益处。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个人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和资源提出的一些关于加强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和要点。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完整的情感教育的体系,教师起着领路人和辅助者的作用。例如“文包诗”的文学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起情感转移的纽带,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思路,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地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苗玉玲.小学古诗教学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第7篇

一、注意抓诗眼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在全诗的节骨眼处,使全诗或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是全诗的传神之笔。对诗歌鉴赏来说,抓住了诗眼就可以说抓住了全诗的灵魂和精髓,因此应当重视对诗眼的寻找和鉴赏。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现出作者对权贵的高度蔑视和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增加了全文的思想含量,堪称全文的诗眼。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闹”字、“弄”字,不但生动准确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情境,而且使全诗显得情趣盎然,具有了勃勃生机,两句诗也因之得以“卓绝千古”。

二、注意抓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三、注意抓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似乎就是写景,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我们再看看题目,才会明白诗的寓意实际上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启示人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所以关注题目,能助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注意注释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命题人给出的“注释”,常常提供了解题的相关信息,是人们鉴赏古诗词的一把钥匙。例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1)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不看注释,表面上第一首诗就是写的一个新媳妇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第二首诗写的是一位越女打扮好了来到镜湖湖心,她明知道自己天生丽质但是求好心切反而暗自思量起来。其实,虽然许多其他姑娘穿着贵重的丝绸,可是那并不值得看重,这位采菱姑娘的美妙嗓音,才抵得上万金呢!两首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再看注释后,我们的理解会有一百八十度大转折。原来第一首诗是应试举子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第二首诗是回诗,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因此,第一首诗表达的应是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第二首诗则是张籍肯定应试举子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五、注意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例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欣赏这首诗最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六、注意作者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从这些诗人的姓名,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可以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来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我们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能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这样一联想,我们对诗就很容易理解了。

八、注意抓尾句(联)

第8篇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 ;歌;画;情;读写共生

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应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感染激励下,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1]读写共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让读与写不仅仅是一种“结合”而是有机“融合”,借助读唤醒学生写作的欲望,借助读生发学生写的活动,借助读丰富学生写作的体验。基于这样的前提,在教学《清平乐・村居》 时怎样才能做到既读出古诗词的韵味、美感,又能让学生意凝笔端、情动而辞发呢?

一、诵读――让词中的歌响起来

古诗词讲究韵律之美,乐感极强,且节奏鲜明,跌宕起伏。《清平乐・村居》 语言凝练精辟,朗朗上口,韵律之美余味无穷。教学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告诉学生好的诗词就是一首歌,让孩子自由诵读,口诵心惟。

(一)音韵落实

一首词要想读好其实并不容易,不仅要咬准字音,还要音韵和谐,达意传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词,让每一个字发出自身的音韵之美。教学之始,板书《清平乐・村居》 ,我提醒学生“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告诉学生词在古代最初是用以吟唱的乐曲,所以《清平乐・村居》 中的“乐”应读成音乐的乐,读时要注意词牌与题目之间的关联,读出音乐之感。

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找一找多音字,学生很快发现“发”和“剥”两个多音字。我重点对“剥”字进行了教学。学生可以根据注释,理解“剥”在这里指的是用手将莲蓬的外皮剥开,从动作中习得它的读音。教学“莲蓬”“翁媪”这两个词,我让学生观察“莲蓬”这两个字的字形,学生发现它们都是草字头且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翁”指的是老年男子,“媪”是老年女子。通过教师导写,学生练写,学生不仅掌握读音,而且对生字词的音形义有了全面的了解, 再让学生将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学生就读得轻松自如了。

(二)朗朗上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古诗词教学方面的目标要求上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2]诗词的押韵、节奏以及停顿是它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也是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原因。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诗词每排的最后一个字,发现它具有押韵的特点。例如《清平乐・村居》 上阕里面“小”“草”“好”“媪”最后的韵母都是ao,下阕里面“东”“笼”“蓬”最后的韵母都是ong。

在教学节奏、停顿的时候,教师可以轻打节奏读词的上阕,然后引导学生读下阙。还可以鼓励学生去做小诗人、小词人,让他们一边打节奏一边摇头晃脑地诵读这首诗或词。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在教古诗词意蕴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读词,关注读音和词意,发现诗词中的押韵、节奏、停顿,从而充分享受到这份音乐美所带来的震撼。

二、诵读――让词中的画活起来

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好的诗词不仅是一首歌,还是一幅画。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伴随着配乐朗诵,一边听一边想象词中的画面,让画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

(一)画中想景

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脑海中会形成一幅幅图画。我让学生说一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句话让他们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的学生会说:“茅草做的房子很矮小,小溪旁边有青青的小草。”

大部分学生一般是看着句子将它翻译了一遍,却缺少美感。我便趁机问学生:“这青青的小草就像给大地 ”,学生会自然地接下去说,有的用上比喻,有的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环境。再让孩子看着图片说一说图上还有什么景物,学生通过观察又发现青翠欲滴的竹林、挤挤挨挨的荷花等。

(二)画中想人

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往下看,学生会发现一对脸色微红的白发夫妇正亲热地絮絮谈心。在说这幅画面时,我让孩子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接着将学生的目光从词的上阕转移到下阕。看一看老翁老妇的三个儿子,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关注他们的外貌、动作、神态。

教学片段:

生: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着豆田里的杂草。

师:看看烈日当空,大儿子拿着锄头除着杂草。你能给他加上什么动作呀?

生:一边用力举着锄头,一边擦汗水,汗水打湿了他的衣衫。

师:这真是锄禾日当午……(教师引背《锄禾》)多么勤劳啊!

师:二儿子在做什么?

生:二儿子在编制鸡笼。

师:瞧,他的神态是什么样的?

生:他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的竹子,神情很严肃,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师:唉,还有作者最喜欢的小儿子呢?他是什么样的?

生:小鹤釉着两个小辫子,穿着红衣服在小溪旁边,趴着剥莲蓬。

师:“无赖”是现在我们说的这个人游手好闲耍无赖吗?

生:不是!是可爱的意思。

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里的无赖就是可爱的意思。

师:瞧,他在一边剥莲蓬还一边?

生:一边剥一边吃,他还跷起了他的腿。

师:原来他们的大儿子勤劳,二儿子能干,三儿子可爱。同学们,农村生活就是这样安详宁静,谁来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这美丽的画面。

在古诗文教学中,会出现“不求甚解”的情况,这和古人的“咬文嚼字”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很多教师认为一字一句的解释会让诗词在解读中丧失味道和美感,可是面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不加解释就轻描淡写的略过也不能算一种好方法。“不求甚解”它主要是针对已经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来说的,而我们的学生却是想要借助文本学习阅读的。所以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指导解惑。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词中美丽的画面,教师可以引用经典的诗句,给学生创造浓浓的古典文化的氛围。教学时我希望通过学生对诗词逐句的描述,加深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同时从环境和人物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安详和宁静,也为下面的随情练笔、感受作者的心理做铺垫。

三、诵读――让词中的情流出来

“古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影响相当深远。强化古诗对学生熏陶感染的力度和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就《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而言,对它的解读很多教师都停留在作者喜欢农村祥和、宁静的生活,沉醉于这美丽的环境上。教学止于“喜”,停于“醉”。对于“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翁媪、词人的沉醉中,而没有带领学生触及词人的内心,也就没有感受到词人真正想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有感而发、提笔写作呢?这样的“读写共生”只是貌合神离。

(一)随文悟情

在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找到“诗眼”或者“词眼”。也就是找到情感的主线。在教学《清平乐・村居》 时,我问学生:“词读到这儿,你觉得这对老夫妇仅仅是因为酒喝多了而醉吗?都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学生会很快反应出这对老夫妇可能还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并且不只是老翁老妇醉了,作者也醉了。

我在学生发现作者也醉了的时候,顺势引入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一生主张抗金北伐,写过很多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的诗词。并且带学生齐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让学生发现辛弃疾是一位“战将”,是词中“飞龙”。他满怀报国豪情却只能隐居江西,其中心酸愁苦令人痛心。

抓住“醉”字,通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清平乐・村居》 这两首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作者虽有满腔报国热情却只能隐居田园的无奈。随着对文章了解的层层推进,从翁媪之醉到作者之醉,体会辛弃疾也沉醉在这安逸恬静的生活之中的原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天下的百姓都过上这种幸福的生活。只有读懂了作者的“醉”才算是读懂了《清平乐・村居》 ,才能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有感而发。

(二)随情练笔

让读和写能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挖掘阅读中的“点”。而我的《清平乐・村居》 的点既是“醉”也是“情”。醉了的辛弃疾,将这幅画面写成了一首词千古传诵,学生通过诵读、说画面、感悟情感等一系列的活动也醉了。他们面对这样一幅图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先描写环境,再描写人物不同的外貌、动作、神态。至于是什么样的情感,就看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了。

学生习作片段:

在江西的一个小村子里,这里人烟稀少,就像世外桃源。辛弃疾因为心情烦闷所以到这里来散散心。远处,他依稀看到一个矮小的茅草屋,他想讨点水喝。当他走近了发现这里的环境十分优美,虽然这家人住得很简陋但是溪水旁小草茂盛,青翠欲滴。河里开着许多荷花,这些荷花就像一个个美丽的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茅草屋前坐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辛弃疾看他们举止这么亲密,觉得他们应该是一对夫妻。他看到老爷爷正和老奶奶说着话,可是他们用的是吴地的方言所以辛弃疾就没听懂。再向东边望去,有一个年轻人拿着锄头辛苦地锄草,旁边的友人说这是这对夫妇的大儿子。辛弃疾看到他汗流浃背的样子觉得他真是太辛苦了,粮食真是来之不易。坐在老夫妇前面的应该是老夫妇的二儿子了,他正专心致志地编织着鸡笼,连手被刺扎破了他都没发现。咦,还有一个穿着红色衣服梳着童子头的小孩子。他趴在小溪边上,腿翘得老高。他一边剥还一边偷吃,吃完了还在地上打滚,辛弃疾觉得真是可爱极了!他想:我之所以想抗金北伐不就是希望人民都能过上这幸福恬静的生活吗,这么美好的生活谁能不陶醉呢?

每个人对“醉”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学生能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就证明读写共生真正发生了。

(三)“醉”中拓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4]通过古诗词的教学,通过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就是要使学生们将这种“文”“剩”在心底,终身受用。

当学生沉浸在“醉”中,我告诉学生辛弃疾对这个“醉”字情有独钟,他的很多词里都有“醉”。《清平乐・村居》 里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有,《西江月・遣兴》里也有,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词里的“醉”又是因为什么而醉呢?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收获满满。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在想象联想中赏析古诗词的画面美;在精读文本中品悟古诗词的语言美;在整体感知中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在深入探索中挖掘古诗~的意象美;在动手写作中体验古诗词的创作美”。[5]是我在教学古诗词时所追求的。根据上面的论述,希望通过词中有歌、有画、有情实现读写共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立平,何政文.新课标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05(12):25.

[4]李希贵. 语文教学到底给学生剩下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00(1):24-26.

[5]李洋. 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5).

[6]韩经太. 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M].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7]韩玺吾. 古典诗词的审美结构[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张文勋. 诗词审美[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9]于漪. 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任运昌. 小学古诗词教学改革略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

[11]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

[12]代礼田,代明勇.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的古诗词教学[J].语文学报,2009(11).

第9篇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加强经典诗词的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记忆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拓展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发古诗词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小策略。

一、情感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

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教师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含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厚谊。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用具体形象的事例突出古诗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通过联想作用,认识诗中描绘的形象,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或朗读过去学过的、感情相似的诗歌,从诗歌引到诗歌;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由教师讲述诗歌内容有关的事物或景物,以事物引导诗。例如,教学《江南春》这首诗前,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谈谈春天独特的美,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春晓》《游园不值》《咏柳》……另外也可以利用插图、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由画面引到诗。

二、推敲字词,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凝炼而富有表现力。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感悟诗歌语言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一个“照”字表现了月华倾泻、树影婆娑的景象,一个“流”字则渲染出万籁俱寂、唯闻水声潺潺的林间幽静,给人的视觉和听觉都留下了美的享受;“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个“闹”字就将红杏那满树繁花、竞相争艳的美好春色及那蝶舞蜂唱、风轻日暖的无限春光展现在读者面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碧”与“红”就是与诗人所抒之情相和谐的色彩,这两字令读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获得色彩美感的享受。

如在教学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送”,因为“送”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写“送别”,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指导学生抓住诗篇中的关键字词品味。

・不同点: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时的天气、情景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不同……

・相同点:同是写送朋友;同是写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展开想象,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的艺术图画。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可以是闭眼想象、配乐想象,也可以是古诗续编、情景表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中“瑟瑟”“红”这些表示色彩的词语,描绘了一幅“暮江夕照”的美景,教学中可让学生闭眼想象,充分领略诗中安详、温馨的美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1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2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加强朗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读,是引导入境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学生可以理解字词句,感知形象,体会情思,并感受古诗的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