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

时间:2023-03-13 11:06:36

导语:在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

第1篇

一、故事的来源

“明星”源于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据说是华山仙女的名字。《太平广记》中就有仙女明星“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之说。后来,明星也用来专指金星。因为金星是较亮的星星之一,所以人们就以“明星”来比喻成绩卓绝、才华出众的人。随着电影、电视这些大众传媒的普及,现在人们所说的“明星”常常指有名的或者技艺超群的影视表演者。

笔者在此所引用事例的主人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大姐,有自己的工作。因为一个偶然的“热心”电话,凭借着自己做家常菜的手艺,她经常出现在电视台的美食节目中,成为大家在街上一眼就认出的“明星”。当然,“此”明星非一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的“彼”明星。该事例的主人公被戏称为“明星”,是因为她的厨艺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她的事例和成就给人以鼓舞和温暖。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关于教育的定义,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考相关的文献评述,有从历史角度对“教育”的分析,有从语言学角度对教育的分析,更有教育哲学家对教育标准的论述以及教课书式的权威性定义。[1]综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指向人的发展。本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来阐释“主妇变明星”这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例对笔者的启发。

二、教育能做什么

老北京四合院热闹的生活气息,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她的记忆里,除了父母,还有四合院里小伙伴的欢笑和金爷、八婶的生活智慧。主人公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对自己从小钟爱做饭的回忆,使笔者不禁思索,教育能做什么?

(一)教育要注重家庭生活积淀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1. 中国的“家教传统”和“生活教育”。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教育、娱乐及防卫于一体的社会基本单位,在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家庭的地位如此重要,以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极端缺乏的客观限制,家庭教育受到普遍的关注。家庭为承担其社会职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产生了种种垂训家人后代立身处世之言,如家训、家诫、家书、家规等,便形成了独特的、蔚为大观的家训文化。有学者认为,家训起自西周,定体于颜之推,宋、明、清三代最为繁盛。[2]在《颜氏家训・序致》中,开宗明文地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悔谕”。[3]在我国家训史上,以著家书而闻名,他一生写了几百封具有家训性质的家书。这些家书虽然思想零散,但勤俭持家、节约资源、以邻为善、家庭和睦的思想贯穿其中。[4]有学者把其思想归结为“八字家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些事物也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早上起来洒扫院落,要孝敬长辈,常忆苦思甜,要以邻为宝,善待亲戚邻居;要每天读书,勤于劳作,房前挖塘养鱼,屋后种植蔬菜,剩饭残叶养猪。

到了近代,陶行知先生把我国古代家庭生活的传统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教育源自生活,生活中的智慧启迪着教育,决定教育的意义。生活也因教育而改变,相信有史以来,送孩子接受教育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会更美好。每个人都和生活的世界紧密相连,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场景,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教育者才有可能去发掘其教育价值。

只是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似乎太渴望教育能一朝即改变不太理想的生活状态。学校教育里出现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的情况。同时,一些家长随波逐流,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忘了自己作为家长“养育”的职责,给孩子请家教代替。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是否为孩子请过家教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没有显著影响,而父母对子女学业目标的期望、辅导子女学习的程度等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显著影响。[5]笔者认为,父母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毕竟家庭是每个人亲情的摇篮。家庭对孩子影响更多的是思想、姿态、作风、行为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自然、亲密的家庭关系,不仅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还能对孩子学业成就有正向影响。父母需协助学校优化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放弃家庭生活教育这一宝藏。

重视生活积淀的教育意义,这也许才是教育者该做的。

2. 国外对家庭“社会资本”的关注。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式的国家,人们对自然比较亲切,重视生活的纯朴经验,并用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寓言、诗歌、戏剧等,有记录的多为经验总结。而国外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说服力的理论。

自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 Bourdieu)将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概念就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概念虽然没有权威性的统一定义,但许多学者基本上都认同哈佛大学教授普南特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6]其中,信任、规范和网络系统成为构成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有意识地把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家庭的社会功能的分析中。科尔曼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双亲家庭的父母如果有亲密和融洽的关系,可以给子女提供一致的支持和奖赏,这就为子女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氛围。[7]

故事中的北京大姐没有特别说明父母对她的影响,而是对邻里的印象深刻。父母不在家的时候,院子里的长辈成了她的临时父母,从这些长辈忙碌的身影中她可以体会到关爱和温暖。回到家的父母,看到年龄很小的她在厨房里任意挥洒,也没有责怪。从这些小的细节中,笔者能感受到大杂院里温暖的气息。这些应该就是影响主人公的“社会资本”。

3. 生活和家庭中蕴藏着无限的财富。根据有关学者在教育学部所做的报告,笔者了解到:目前国外有学者根据相关理论,把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本具体化,用数据分析其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从而为给学校和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我国有学者受此理论的启发,有人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家庭社会资本对诸如学生学业成就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不过对我国生活教育传统的深入和发展提供了不错的思考方法和思路,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生活和家庭中蕴藏的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这些浓郁的生活气息似乎有点遗忘,可是父母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那份依恋是无法改变的,关键是父母能否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影响,能否主动做些什么。

(二)学校教育要整合家庭教育的力量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借鉴国外的较多,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具体实施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各种问题。目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来仍然看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我国存在这样的现实: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在那些身处经济发达地区的父母当中,也不乏忽视对孩子家庭教育之人,家庭教育在这些家庭中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把家庭缺席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学校教育能承担得了么?

教育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协调,哪一方的教育效果都会打折扣的。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中国的家教传统是无法丢弃的,家庭教育影响无法消除。同时,透过西方学者的理论可以发现,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现实中出现很多父母经济条件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错,只可惜他们忽视了孩子对亲密和信任的需求,结果出现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虽然暂时不能大刀阔斧地改变已有的考试制度,但是如果能充分挖掘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育的效果会因此有很大的改观。我国始于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要加强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由此,学校教育有足够的理由和支撑珍视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对其合理利用。当然,这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不是家校分离的生活。学校如果在已有硬件设施的基础之上,设法加强学校同家长的联系,协调双方的教育理念,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这样出现的教育结果也许会更完美,至少不会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学到的美好生活方式可以互相印证和巩固,而不是相互抵消。

三、教育能等待多久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五十多岁的那位北京大姐,她今天看似偶然得到大家认可的成就,是她五十多年来生活经验的积淀。如果没有成为明星,她的生活依然幸福快乐,只是她的厨艺贡献给了她的家庭、亲人和周围的朋友,而现在是更多的市民在分享她的智慧。在此套用嘉宾主持的总结:成功是幸福生活的副产品。只是,我们的教育会等待这么晚的成就么?

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成效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有道理的。教育的责任也不能清楚划分哪些是学校的,哪些是家长的,哪些是社会的。由此,教育现在能做的是: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不放弃梦想、努力前行,使我们周围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运用。

注释:

[1]叶菁,王健.关于教育定义的文献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谢扬举.家训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2.

[3]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朱明勋.论的家训思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Vol.8,No.6.

[5]蒋国河,闫广芬.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业成就[J].教育科学,2006,Vol.22,No.4.

第2篇

关键词:现状 现实期望视角 中职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在当前社会,国家对专业性人才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中职数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实期望视角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对中职教育院校的教育质量改善有着关键的作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化和生活化,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在普通高校进一步普及和高校的连年扩招之下,大部分优秀的中学毕业生都进入了普通高中接受教育,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学生的进入门槛也在不断降低,中职学校对文化课成绩要求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无门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专注理论教程,而忽略了对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忽略了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师沉迷于传统教学,而学生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中职数学教材方面,一般是按照传统教学安排而严格编写,着重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际应用。近几年,也有一些学校比较重视专业课语文、外语等课程的观念,对数学课不够重视,甚至有取消的想法。

中职数学课堂的思考

将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背景出发,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关系,由此引发对数学的思考,使数学真正来自于生活,实践于生活,让学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生活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将数学当做一个技术性工具,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另一个是指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现实期望视角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将生活经验中的数学经验总结为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数学知识研究,感受数学的作用与魅力。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来自生活,运用于生活。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也需要将其归类整理,提炼简约并进行系统概括,使其体系化、公理化。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学的应用层面也越来越广,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到数学的情况越来越多,数学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技能和文化素养,很多时候需要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职数学课堂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将课堂开放给社会生活,将社会中的实际题材应用于数学课堂。

现代社会已经是知识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的知识,人的终身都在一个学习体系中,人们必须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最大意义――培养人的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找到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办法,培养创造能力。

策略和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回归生活的意识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学生地位的转变。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气氛,鼓励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使学生由被动方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构造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对教学需求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生活处理教材,让教学内容超越生活的束缚;构建合理的系统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中尽量选择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融入数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现数学的思想,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可利用目前较普及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效整合,解决部分不能手工操作或者不易语言表达的课程内容,可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 中职数学教师在教授每一堂课程前,应当认真分析教材案例,并结合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体系,对每一章节的课程设计进行有针对性地精炼、重组,使之更利于学生理解吸收,以便更好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要多提供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积极地帮助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获取数学的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叶艳茹,李清.谈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

[2]席晓凤.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5).

[3]全,张家琼,桂平.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4).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Celce-Murcia曾说:“引人注意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没有语法的教学,无论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还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只能导致蹩脚的、不合语法规则的外语。学生很难超越这个阶段,取得任何进步。”由此可见英语语法对于英语基础学习的重要性,然而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常常陷入两个比较极端的境地,要么为了应试教育,过分偏重对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要么是过分“前卫”,教学过程强调英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以期通过一种轻松愉快的实际操练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或者说这是一种“母语式”的外语教学方法。前者偏重语法的应试教育方法明显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学习语法较为枯燥,有较大的记忆负担,“哑巴英语”也使学生仅仅只会做题、考试或者阅读英语材料,在英语交际方面有很大欠缺。后者的“母语式”英语教学方法,对于当前的英语学习环境来说条件还不成熟,首先现在的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有限,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是集中在学校课堂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的接触极为有限,尤其是英语语法的接触,所以并不能像使用母语一样通过高频率的运用而记忆基本的语法结构,学会常用表达;其次,即便学生能够通过大量的英语实际应用来掌握很多基础性的英语表达,养成英语思维,学到很多相关的背景知识,但这样的英语学习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学习,没有系统深入的语法知识梳理,当面临较为专业或复杂的表达时,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短语,如果没有语法来对这些词语和短语进行组合,要做到正确的语言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仅凭日常的英语储量难免捉襟见肘。本文在认真分析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英语语法教学的特点,试图提出有效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

一、新目标初中英语的教材分析

《英语(新目标)》在分析了我国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语言教育理念,试图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尝试以生活为基础的任务式语言教学。因此,该套教材的编写采用全英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与其他教材相比新引入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即以某个话题为线路,有目的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体会英语思维、学习语言表达。同时也强调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和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目标英语教材总体上具有以下特色:

(一)图文并茂。教材在排版上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些极富情趣或者幽默生动的图片来配合文字内容,摆脱了全文字教材的呆板枯燥,增加初中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

(二)实用性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话题,内容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选材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等因素,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三)注重交际。教材增加了听说方面的比重,以改善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存在的“聋哑”现象,从开始阶段就加强对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训练。

二、初中英语的语法特点

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要结合初中英语语法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教授语法知识。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英语与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加强口头和笔头训练,以帮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

初中英语的语法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单词的各种变形来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是英语语法的常见形式,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此类词汇转变规则的基础掌握。英语单词的语法变化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名词的单复数:a book - two books; a tomato - two tomatoes.

(2)名词的所有格:mother?蒺s; doctors?蒺.

(3)一般现在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She plays; He knows.

(4)动词的过去式:played; did.

(5)动词的过去分词:asked; done.

(6)动词的现在分词:working; writing.

(7)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great - greater - greatest; good - better - best.

(二)英语词汇分为实词和结构词,其中结构词是英语语法的基础成分,常用的结构词有以下八种:

(1)冠词:the,a(an).

(2)介词: at,on,in.

(3)情态动词:should,can,must.

(4)助动词: have,do,be.

(5)并列连词: or,but,and.

(6)从属连词:because,so,though.

(7)关系代词:who,which,that.

(8)疑问词:what,when,why,who.

(三)英语常常通过加前缀和后缀来构成新词,即派生词,如:just,unjust,unjustness;Change,interchange,interchangeable。了解常规的构词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在英语阅读中运用此法可以比较容易的猜出新词的意思。

英语的语法特点还有很多其他不同于汉语之处,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教师的语法教学来说大有裨益,教师在教学时尤其要强调两种语言的差异,加强学生的英语语法思维模式训练。

三、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方法

(一)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教师在教授语法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例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找出这些例句的共同之处,来发现某种语法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某种语法规则。如:在教授现在完成时态的语法结构时,教师可以先列出例句:

I have been to Hainan.

I have returned your book.

He has cleaned the desk.

They have done their homework.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助动词 have/ has + done”的语法结构。

(二)演绎法

演绎法是指教师直接讲语法结构以公式或者概念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其直接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语法。例如,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强调句型的英语语法结构为“It is/ was + 被强调的部分+ that( who) + 其他”,然后在学习和应用该语法时直接套用公式。演绎法过于强硬,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较高,而且直接记忆结构框架缺少趣味性,但演绎法一般比较固定,学生只要记忆了就不易产生错误。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通过对比相关联的语法知识来系统性的掌握某类语法知识,一般在语法的总结复习阶段用的比较多,如过去完成时与过去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和将来完成时;情态动词、被动语态和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等语法的类比。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际的例句比较来区别不同语法间的差别和规律,而不是纠结于各种语法概念的比较。例如,通过对比Anna wrote a letter to her parents last night和Anna was writing a letter to her parents last night这两句话来说明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的区别,前者表示过去某时某事已经发生,意思是“安娜昨晚给她的父母写了封信”,暗含“信写完了”,后者表示过去某时动作一直在继续(可能还在进行),意思是“安娜昨晚一直在给她的父母写信”,暗含“信不一定写完”。

(四)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是教师较常使用的英语语法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充分运用新目标教材的实用性,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与学生进行英语互动交流,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语法的学习。

除了日常的对话,教师还可以给出相关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在讲授一般现在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My favorite film/star/book”为题进行口头或笔头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日常表达时掌握某种特定的语法结构,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课堂即兴发挥情景教学,如在教授“Is this your pencil?”这一单元时,第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物品如尺子、书、文具盒等收集到讲台上,让学生学习这些物品名称的英语表达,并请学生上台确认这些的物品的主人来练习以下基本的语法结构: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s that in English?

It’s a/an…

My friend is … This is her/his..

要求学生学会写“寻物启事”和“失物招领”,从而掌握下列基本语法:

Lost and found

Is this your …?Is that your …?Please call…Phone 855-943.

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英语语法,既高效又实用,学生学习兴趣较大,并且还能现学现用,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训练,符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对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儿歌教学法

儿歌教学法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吟唱儿歌的过程中,了解并记忆某种语法结构。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具有很大的兴趣导向性,学习注意力较易分散,所以英语语法的学习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陈述和硬性的记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在语法的灵活运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一些有针对性的儿歌,却能在语法的学习方面给予学生极大的帮助。

英文儿歌的种类很多,用于现行英语教学的主要有游戏性儿歌、表演性儿歌、节奏性儿歌、和问答性儿歌等。这些儿歌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喜欢诵唱,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

比如,在学习“一般现在时中,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要变化”这一语法知识时,可以通过下面的儿歌来巩固学习:

What do you do every day?

I drink milk every day.

He drinks juice every day.

I eat rice every day.

He eats flies every day.

I wear red every day.

He wears blue every day.

I ride a bike every day.

再比如,为了解决学生容易产生混淆Are these...?和Are they…?这两个句型的肯定和否定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Apples and Oranges, Tomatoes and Potatoes”这首儿歌:

These are apples! Those are oranges! These are tomatoes! Those are potatoes!

Apples and oranges, tomatoes and potatoes! Are these apples? Yes, they are!

Are these oranges? No, they aren’t….

学生通过吟诵儿歌句型,通过举一反三来感悟语言规则,这种潜移默化的语法学习显然比单纯的语法讲解更易于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徐晓慧.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周謦馨.初中英语中英语儿歌教学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

第4篇

我们在研究成人教育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时,要透过学科的种种表象和现象,突破教育学的藩篱和束缚,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去探索成人教育学的一系列问题。成人教育学是从分析研究成人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入手,揭示成人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特有规律。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这种定位在尊重学科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肯定成人教育学在社会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强调学科具有同其他社会科学比肩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当然包括了教育学。

(一)研究主体的重新确立

从成人教育学内涵来说:成人教育学是什么,包含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回答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其实质是研究和揭示成人教育学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什么内容。虽然对“成人教育”这一概念的解读各有不同,但是无论用何种表达方式都普遍认为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成人教育。所谓成人教育,就是对那些结束传统学校教育,或者超过学龄期无法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成年人进行的系统教育的研究。由于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直被视为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补充,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受到定向思维的羁绊。凡是教育学框架体系拥有的,它就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凡是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框架体系拥有的都拿来拼凑在成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中,凡是成人世界涉及到的都填充到成人教育学的知识体系中。这种随意性使得成人教育学的学科边界无法明确界定,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对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根本没有正确的认识。“成人”是知识的受体,更是一种社会角色的关系总和。作为单独的个体,成人教育学应当了解成人,做到“使人成人”。霍尔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将人类的智能分为了八个范畴,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在道德方面受到法律约束和公众意识制约,在体力方面有速度与力量的要求,在智力方面需要储备知识和技能,在情趣方面拥有兴趣、性情、气质、情绪等。这一理论否定了传统智力理论“一元智能”的狭窄定义,要求成人教育学观照成人的学习动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服务、指导、学习环境以及教育资源,在评价体系中摆脱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引领成人发现和发扬自己的智能特点。作为社会角色,成人是纷繁世界形成的复杂关系网中的一个结点。“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存在必然拥有众多的社会关系,也因此有了相应的职责和对应的职能要求。因此“成人”除了是对个体生理年龄的限定,也是从社会的不同角度对个体提出的要求。成人教育不仅是单向供给,对成人因材施教的进行培训和教育,开发个人作为人力资源的一面,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更应该学有所教,回归教育本真,关注成人。成人教育学的研究理念要满足个体对自身成长的诉求,从生命、信仰、文化等角度关怀成人。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定位不局限于教育学分支,要找到自身学科的应有视域。成人教育学不应仅仅作为教育学的分支,而应成为现代教育的火车头,成为传统教育的反叛者。将成人学习、成人生活、成人情感、成人职业、成人需求等方面作为学术探索与理论研究的主体范畴,即将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由“成人教育”转变到“使人成为人本体的教育”。

(二)研究理念的重新思考

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学有所教”的理想契合,成人教育学的理念与“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幸福”不谋而合。既然成人教育学被视为关注成人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等多方面成长的社会学科,就应当摆脱传统教育体系对教育作用的认知偏颇,使成人教育学发挥起使人全面发展的职能,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终归宿。“使人成人”应该帮助人解决好三个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让人清楚地意识到人类不应幻想成为宇宙的主人,成为主宰万物控制一切的生灵,让人清楚地意识到在技术过度依赖的今天,人的发展和生存已经步入困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又应该走向何方?成人教育在此方面是有重大使命的。在人与自己上,成人教育要关注“人”,关注如何成人,关注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幸福,在此方面,成人教育学应该成为成人幸福成长、快乐生活的一本教科书。在人与社会中,成人教育应该教会成人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和谐共生的安适之道。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确定新的科学的宇宙观,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确定新的生命观,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确定新的发展观、社会观、文化观。整体地、系统地、科学地规划成人成长的路径,寻求“使人成人”的规律,这是成人教育学的价值之所在。成人教育学理念的重新定位是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更新、自我成长、自我重建的必然选择,是成人教育从红海走向蓝海的必然归宿,也是成人教育构建“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无一定形式学习的成熟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本体价值的重新厘清

现代成人教育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式呈现几何增长,内涵呈现不断增容扩展。成人教育学科也从借鉴教育学科和其他社会学科,到诞生终身教育理念。完成了自己学科的“成人之礼”,华丽蜕变成一门自主学科,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产生重要的公共价值,并为这些学科提供更高层次的价值引领,特别是对教育学产生了重要的反哺功能。成人教育不断地拓展自身内涵,以函授、电大、夜大、学习共同体等为形式,以在线教育、开发大学、广播教学、远程教学等为手段,提供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学历教育、休闲教育、扫盲教育等多种教育内容,面向妇女、老年、牢犯等多种教育对象,通过颁布《成人教育法》等多种法律来推进成人教育改革。从知识到技能,从文化到生活,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同时,也站在自身学科角度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经济与文化、农业与科技、人力与社保等社会突出矛盾提供方法和解决途径。成人教育学的产生是对传统教育学诉求的不满,因为它着力于用无一定形式的教育乃至非学校教育来改造社会的,同时还与社会经济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它在生成上具有独立性、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具备成为社会学科的前提。同时,成人教育学在学科发展道路上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社会学科存在着交叉协作的关系。成人教育学在自身建设中从成熟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知识、理论、研究方法等,有助于成人教育研究从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研究、加快了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力度,也有助于拓宽研究领域、增强成人教育学的系统性、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体系构建。当然这种借鉴和学习不应成为成人教育学就是各种社会学科拼盘的理由,多种视角的分析让成人教育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不仅拓宽了自身各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促使成人教育学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成人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来说,成人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纵向分化过程中内部衍生分化的产物。但是这种衍生并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论难以解释与解决成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为了适应成人学习的现实需要,将成人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加以建立和发展,并孕育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实际上,成人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有时间距离,成人教育学产生于现代教育学之后。当然,这种现代教育学更大意义上还是现代学校教育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着重于儿童,研究的主体着重于学校教育,从范畴上将其作为母体也确实勉为其难。再者,从现代成人教育现象的产生和现代学校的产生来看,它们产生的时间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都是伴随着人类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而产生的,可能从它们的产生就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对象和方式,尽管从理念上都有指向“人的文明”发展的良好初衷,但是,因为其不同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两者的走向和今后发展后劲。无疑,现代教育学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直接源于视域的狭窄和格局的局限,成人教育学在更大的视域和范畴中为教育学科提供更高层次的价值引领,特别是对教育学产生了重要的反哺功能,这种贡献功不可没。

二、学科定位问题破解的意义

在强调从“使人成人”视域对成人教育学科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与造就、服务实践改革与推进等关键环节进行文化思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成人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成人的教育———成人教育———成人本体”的转变,是学科在自身发展中对社会普适价值的表现。从一开始只是对教育对象的限定发展到独立二级学科再到社会科学,这种定位的转变是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是面对实践问题的一个答案,是探寻学科建设出路的曙光,是对研究人员提出的希望与挑战。

(一)有利于丰富学科的理论体系

要真正做到“使人成人”,成人教育学不能成为传统教育学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的简单延伸。在成人教育研究中从经验总结到理论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再反馈实践问题,从整体的角度认识成人教育现象并深入微观领域、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扩充研究范围广泛辐射。这就要求在原有的成人教育研究视野内,将认识触角深入到成人教育更微观的领域。如成人教育社会学分析、社区教育课程设计、成人教育认知发展、老年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同时向周围其他学科进行渗透,使得知识体系由单数变成复数,出现了成人教育社会学、比较成人教育学等。成人教育学向这些不同层面的延伸和推进,把成人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和发展水准。同时成人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得到转变,具备培养和发展成人各方面能力的智力观、灵活多样的教学观、多元化的评价观、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因材施教的发展观。使学科理论体系跟其他社会学科,特别是教育学进行廓清。

(二)有利于更新学科的价值体系

成人教育学以探讨人类成人的精神空间为主要目的,是对个人生命本质的追寻、对生命完整性的期许。成人教育学在实践的推进过程中应该强调对个人的赋权增能,关注成人的精神世界,注重自身存在的体验与领悟。“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伦理的价值取向,是公共服务的思想基石,也是成人教育学价值之所在[5]。以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合作的教学过程观、生活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观、自我导向的教学方法观和作为协作的教师观,从个人角度上,通过学习生存技能和生活经验对世间万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本体的联系有所觉悟。在完善自我的同时要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来感悟生命、管理自我。从社会角度上,成人教育学拥有公民教育的职能。它应当帮助成人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拥有批判性的认识和理解,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获得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去实现个人或组织的目标。

(三)有利于探寻学科的发展出路

第5篇

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教育观之比较

(一)关于教育目标

行为主义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1]认知主义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最好地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获得各种优异才能。”[2]“所谓教育,终究是要发展心智能力与感受性……教育必须使智能发挥作用,借助个人超越自身的社会世界的文化方式,去开辟哪怕是些微的新局面,创造出自身的文化来。”[3]建构主义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4]作为教育目标。任何知识在当前情况下都不是绝对正确的,应通过协商协作的方式去探索相对正确的知识经验。“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解释或假设,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没有必要对知识顶礼膜拜,而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5]同时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受教对象,双方要主动交流与互动,合作学习。”[6]

(二)关于对教育内容认知的问题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于教育内容的理解是一致的,客观世界知识经验的正确性(或真理性)是不容挑战的,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受教育者就是在这个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相同的理解。只不过行为主义从客观世界对人的行为影响角度,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接受客观知识经验;而认知主义从人的意识自由选择客观知识经验的角度,通过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主动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显然这种对绝对真理的崇拜,阻碍了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关于知识经验的真理性的理解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截然相反。建构主义认为教育内容不应该预设化和系统化,使用非固定的教材去进行教育,有利于双方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知识经验只是一种假设和猜想,知识经验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即使是经典知识,它的真理性也是有一定条件或范围的,“所有的科学观念都不是最终真理,而且原则上要接受变更和改进”,[7]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做法,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关于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行为主义教育观通过实验研究强调教育者创造一种环境,使受教育者形成合意的联结,以教育者为为中心,整个教育过程都围绕教育者传授知识经验展开的,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接受知识经验。因而受教对象接受的行为结果是否与客观知识经验相一致是评判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根本无视整个教育过程中受教对象的心理活动。认知主义批判行为主义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也极力反对以教育结果作为评价教育效果的标准,强调以教育育者和受教者为中心,主张关注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化其认知结构,力求解释产生某种教育结果的原因。显然,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方面,认知主义比行为主义更理性、更科学。但认知主义延续了客观主义传统,认为预设的客观知识经验与受教育者无关,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介入到教育中去,而且教育过程中的“双中心”原则,在实质上无疑与行为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强调文化――心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者的自主建构,教育应当是受教育者“自我中心”、“自我发现”世界的建构活动,教育者应是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四)关于教育主体性的论述

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特征,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8]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行为主义忽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弱化必然造成片面强调教育者主导,将受教育者看成无主观能动性,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仅从主观愿望出发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极少考虑他们的接受水平、兴趣需要。认知主义虽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意识在内化认知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受教对象的心理认知活动,但这种心理认知活动是“群体或整体” 的主体性,而对个体主体性的心理认知活动普遍缺乏阐述。建构主义认为由于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对新知识的理解和主动建构也迥异,“发展个体主体性不是一个附加的目的,更是有效教育的内在根据。”[9]“只有调动个体整个精神世界的驱动力,个体的教育才能摆脱外在力量的诱迫而成为内在的追求。”[10]显然,发展个体主体性是建构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建构主义教育的动力源泉。

(五)关于新旧知识关系的问题

行为主义教育观只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外部行为的研究,反对对其心理意识机制进行探析。认知主义鼓励受教育者对复杂的环境作积极的心理探索,认为认识论的同化和顺应归结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心理意义,并进而形成更加分化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注重教育者对受教个体新旧知识联系的差异性和动态性进行研究,“旧知识既不可能被彻底否定,也不可能被永远追求,而是导出新知识的前提和机遇。”[11]个体的旧知识经验不同,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就不一样,新旧知识主动建构也就有差异,因此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旧知识对新材料的理解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才能使新的知识和经验同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联系重新得到建构。

(六)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问题

行为主义在注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方法。美国行为主义代表人罗杰斯极力批判传统教学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核心位置的做法,主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自我”进行,教育教学方法上主张“非指导性教学”。另一位行为主义代表人斯金纳则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积极倡导程序教学。从本质上讲,无论是“非指导性教学”还是程序性教学,都不反对传统教学,只不过强调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发展的有利方面。

认知主义反对实验研究,注重观察研究、思维实验和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皮亚杰的认知结构法、布鲁纳的否认教师指导的认知发现法、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指导教学法、加涅的累积教学法与九个教学阶段法等。认知主义涌现了众多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些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与其说是认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认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

建构主义继承和发展了认知主义教育理论的优秀成果,是当前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组成的支架式教学法,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组成的抛锚式教学法,由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组成的随机进入教学法等等。

二、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教育观对职专语文教学的启迪

职专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如何根据职专生的实际情况,利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观指导职专语文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职专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促进职专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把职专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技术又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技能人才。从实质上讲,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只不过行为主义重在设计环境实现知识迁移,认知主义则突出有效的加工策略。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即通过创设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引导学生理解整个知识体系。“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12]然而,无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上,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质道德教育则缺乏研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职专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灌输基本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培育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选择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创新职专语文教学方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也是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法的经验总结。如行为主义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程序性教学方法;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法、发现法、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累积教学法等;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与特点,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协作、创新精神

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学的根本要求。行为主义只注重知识经验的把握,轻视个体的意识和心理活动,为协作学习、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反面教材;认知主义虽重视认知心理过程,但仍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同精神,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主义则避免了以上的缺陷,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协同精神和创新意识,如重视个体对新材料理解的差异性、挑战知识的真理性、注重学习的互动合作等等。实践证明:职专语文教学只有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建构主义中的培育学生学习的交流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语文教学若离开社会和生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知主义注重教材编制的层次性、建构性以及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对材料理解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离不开个体的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建立在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职专语文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备课、讲课还是拓展延伸,都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还会使他们学会做事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要以学习为中心

教学以谁为中心的问题,目前教育界尚无统一定论。传统教学理论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指导,主张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不容学生质疑(虽然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但总体上讲仍未摆脱行为主义的影响)。这显然有利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但死气沉沉的填鸭式教学却一直受人诟病。现代教学理念吸纳建构主义的研究成果,主张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中心论,这无疑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大进步,但“主导”与“主体”的并列提法,在逻辑范畴上一直遭人质疑,也就是说主导的相对概念是被导、主体的相对概念是客体,“主导”和“主体”这两个概念不在同一个逻辑范畴。因而无论是教师“教”的主体,还是学生“学”的主体,都是围绕“学习”进行的,是以“学”为中心的。在职专语文教学实践中,无论老师的语、修、文的分析训练,还是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都要以学为中心,教师要设法有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

教学的新内容往往与旧知识紧密联系,教师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沟通,利用差异进行教学,因而在批判行为主义基础上的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非常重视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促进知识的迁移。在职专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既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和一致性,又要鼓励学生探究和创新,拓宽教学时空,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罗杰斯.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3]肖少白.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05).

[4][5][6]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中国大学教育,2004,(07).

[7]陈俊辉.走进新课程的探索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8][9][10][11]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