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6:50
导语:在医药贸易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献标题:基于CNKI的中医养生保健文献计量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敏.北京市公务员和科技人员亚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华,高宏杰,等.中医养生数据库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须系统构建“治未病”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9):4-7.
[5]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6]袁尚华.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编辑:向宇雁)
附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石静霞.WTO服务贸易法专论(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吴益民主编.国际服务贸易法学(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_宋焕芝[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医养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邸朝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资讯,2010,(23):210.
[2]伍婷.简论文化中的情绪养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
在西方,20世纪后半叶,语言学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发生变化,即学术界开始把注意力和焦点从描述,界定语言用法的规范法则转向研究和探讨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实际应用方面来。于是所谓的专门用途英语(ESP)便与时俱进应运而生了。商务英语就源于这个时代的西方国家,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它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步伐而诞生的一门特殊的应用语言学学科。目前,商务英语在中国正在成为一门包括语言和商务两个领域,理论基础涉及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①随着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三所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率先在外国语言文学下自主设立独立的商务英语研究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②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目前已经有超过800个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仍相对缺乏。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不应该单单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结合,③因为商务英语是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既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技能,又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读懂英语的商务文件和信函,能用英语书写一般的商务文件,和外商进行一般的商务交流。我国急需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不但需要扎实的英语技能,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而且需要掌握商务实践技能,了解进出口单证以及外销合同的制作,还能和外商进行商务谈判。
我国中医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该突出中医院校的特色,即英语为中医药服务。2005年,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纲要》。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若干意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医药事业的春天真正来到,近十年,中医药国际贸易市场和环境也日益活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医的发展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从事中医药出口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正式了由商务部、外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加快培养国内外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信息和技术平台等内容。我校是以中医药专业为特色的院校,我校开设英语专业已将近十年,在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中,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我院领导和广大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如何使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具有竞争优势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所以应当将中医药英语和商务英语相结合,开设专门商务用途英语(即:以中医药英语为特色的商务英语)。
要创建以中医药英语为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首先要了解我国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教师资源不足。商务英语的最大特色就是将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完美结合,这需要教师团队既要有外贸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的英语技能,中医院校教授商务英语的教师还应该掌握中医药英语知识。但是目前这种复合型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教师往往是只懂英语,商务和中医药英语知识是现学现卖;而且很多商务知识都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缺陷,缺乏实践性,学生毕业后往往发现学到的商务知识根本不能满足职场的要求。(2)教学配套资源落后。商务英语是近几年才在我国高校兴起的一门专业,与之配套的教材建设发展落后,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教材,有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教材少之又少,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单一枯燥,绝大部分是书本或网络的商务案例,没有教师亲身经历的案例,教师通常都是照本宣科,商务英语课堂往往比较沉闷。其次,很多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也是相当缺乏,大多数高校没有和实习单位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以致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商务英语的实践中,只是感受了下实习单位的文化氛围,自身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④(3)资金匮乏。资金匮乏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大问题,同时资金匮乏使得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很少,这样严重制约了师资的发展;同时资金匮乏也造成了学生的实习机会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即将毕业时也没有获得校外实习,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课题组成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出了以下几条改革措施:(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应该经常选派商务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和国外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亲身接触和学习商务事宜,增强语言功底和商务交流能力。同时高校应该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包括有多年外贸经验的商务人士,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理论上的指导,还可以提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这样的人才被聘请来做全职或兼职教师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是对现有商务英语教师队伍非常有益的补充。(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归纳总结商务英语教学经验,并整理出适合目前的,本校学生的商务英语教材。中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要突出特色,与其他高校商务英语有所不同,就要将中医药英语融入到商务英语的教学中,编写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商务英语教材。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也要大力推进,学校要耐心做好学生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沟通工作,真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是校内学习的延伸,也是检验校内学习成果的好机会,让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互利互赢的协议,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又促进知识的巩固。(3)教学内容设置要科学,合理。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高校就要不断对该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完善,要对原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让学生不但掌握基本的接听商务电话,进行商务洽谈以及商务信函和文件撰写的基础上,更多地掌握一些核心的商务技能知识,中医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增加“中医基础英语”,“中医药英语翻译”等与中医药英语知识相关的课程。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堂讨论,发展微课堂教学,MOCC(慕课)教学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完善考核内容。目前商务英语的考核都是书面考核,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实践性很强,尤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很高的特点,学校应该加大考核学生口语的力度,口语考试应该增加考核内容和难度。同时教师应该增加平时课堂考核成绩占期末成绩的比例,课堂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每学期应增加商务论文撰写,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以及兴趣和特长来撰写论文。结语: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大多是EGBP(EnglishforGeneralBusinessPurpose),即以商务为背景,在语言技能培养上增加一般的商务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一般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而ESBP专用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BusinessPurpose)则针对从事某一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设计的培训课程。
中医院校的商务英语可以以此为依托,开设以中医药出口贸易为特色的专用商务用途英语。首先需要制定教学大纲,设定教学目标,其次是优化课程配置,学校为低年级的学生开设和英语技能以及商务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以外,还可以增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课程,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中医基础英语翻译,中药翻译等和中医英语相关的课程。同时,教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将新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应注重师资的培养,经常选派骨干教师去其他高校进行访问学习,参加国内外的培训。目前,中医药是我国出口贸易中最具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的产业,并具备比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也很有希望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医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发掘中医院校自身的特色,培养我国急需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
作者:徐敏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国际医药贸易;应用策略
双语教学模式是在专业课程中,通过混合使用两种语言授课和学习,让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的专业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国家教育部自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用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5%-10%;2004年在《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将双语教学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加强双语教学;并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说明双语课程是除外语课外,采用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课时占该课程课时50%及以上的课程,双语教学的比例与质量被纳入高校评估项目中;2007年又指出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分批对有关学科领域重点建设,可见,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和人与环境互动,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国际医药贸易课程研究国际医药产品交换的理论、政策措施及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国际医药贸易需要更多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医药贸易课程的教学中具有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学生需求的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应用要素
通过对国际医药贸易课程的授课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合访谈法和观察法,分析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素:师生互动仍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生生互动为学生之间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人机互动指教师、学生与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的互动,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高效的进行;人与环境互动是课堂和社会的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一)师生互动
1.全身反应教学。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主要通过言语和肢体动作的回应进行授课。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兴趣,缓解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的环境。良好的师生互动让教师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全身反应教学是实现该互动的基础和保障。
2.启发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要点提示、举例和以浅喻深等方式,启发学生回答出已有的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国际医药贸易课程中分析贸易术语案例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部分使用英语或全部使用英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进对知识的理解,锻炼思考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对话式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教学对话为主要形式,教师提出问题,但答案是未知的,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互动合作共同生成,对话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都需要倾听、反思和共享,相比启发式,学生在对话式互动中的自主与自由程度更高,培养学生民主、表达、合作、批判与创新等良好品质。国际医药贸易课程中的磋商谈判内容,教师通过对话式教学与学生互动,师生互相倾听,互相借鉴,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观点的热情,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运用能力的共同进步。
(二)生生互动
1.角色扮演。国际医药贸易课程讲授中涉及到进口商和出口商时,例如发盘、还盘、信用证的延期与修改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景再现,从出口商和进口商的不同角度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深刻的记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应用英语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
2.小组讨论。在国际医药贸易课程的案例讨论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用英语交流对案例的看法,通过小组练习,学生可以互相帮助,纠正英语口语中出现的错误,共同进步。在小组汇报时,也可以锻炼专业英语的表达能力。
(三)人机互动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已基本普及,国际医药贸易课程中运用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应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增加语音、图片的运用,提高学生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直观的展示贸易单证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通过贸易软件进行实训,模拟实际贸易流程,让学生操作具体的业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多媒体教学能够使讲授形式更丰富、多样,课外可以通过网络支持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为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无障碍沟通,交流学习情况,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的有效补充。
(四)人与环境互动
人与环境互动通过学生参观药企、在贸易公司实习等社会实践,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国际医药贸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从业者为学生做讲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问答,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外贸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从业者的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了解用人挝坏男枨螅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
二、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通过课外的网络支持,可以采用自媒体的形式,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将课上需要用到的专业术语、英文案例等相关背景知识提前一周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双语教学更顺利的进行。通过自媒体平台,课外的网络支持,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回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自媒体互动,互相回答问题,交流学习中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查看到学生的预习状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讲授时有所侧重,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
(二)课上组织阶段
课堂教学过程由案例导入、知识讲授、合作探讨、模拟操作和训练巩固等环节构成。案例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引导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导出新的知识点;知识讲授中,重点阐述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合作探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增强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对难点知识的掌握;在贸易实务软件中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巩固可以通过习题、提问等方式进行。课堂的组织阶段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参与度,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后深入阶段
课后通过网络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指导,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的运用,课上讲解的知识在课后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前沿知识,与时俱进,更好的指导实践。课后通过自媒体等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课上的学习内容深入探讨,教师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进行反馈,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建议
(一)开展适合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国际医药贸易课程应用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选用适合的双语教材至关重要。国外原版教材能够满足原滋原味的英语学习,又能有深入的专业知识讲解,但学生对国外原版教材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理解教材的讲解方式;而国内国际贸易双语教材普遍关注英语的运用,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因此在开展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地道的英语运用,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培养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师资力量
在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中心环节,教师对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国际医药贸易应用该模式,需要教师既要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又要有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对教师要求较高。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符合需求的教师队伍的计划,通过引进人才或培训等方式,例如校本培训、高水平大学访学或出国访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适应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需要。在校内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运用该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模式。培养符合需要的师资力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计划。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的出口营销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并提出和阐释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决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关键词:贸易争端;贸易保护措施;解决措施
一、我国所遭遇的主要贸易争端形式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遭遇频繁的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诉讼
我国已经成为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保障措施的主要诉讼对象,形势严峻。
频繁的反倾销制裁和调查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一方面,高额的反倾销税使我国出口创汇损失惨重,反倾销指控使我国某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缩小。另一方面,频繁的反倾销指控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形象,对我国引进外资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壁垒广泛冲击着我国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等行业的出口贸易。例如在水产品方面,2002年上半年,欧盟以氯霉素超标为由对我国对虾等水产品实行禁运,苛刻的技术标准给我国水产品外贸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医药行业中,发达国家更是严关把守,美国规定进口药品必须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检查。目前,我国仅有20多个厂家的单个品种通过FDA检查,我国医药的出口受到极大限制。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2009年1月份,WTO主要成员共向WTO通报了248项技术性贸易措施,其中通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175项,动植物卫生及检验检疫措施(SPS)73项。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密切的成员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共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83项,占1月份WTO各成员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总数的33.5%,可以看出,中国占了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三)知识产权争端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当前,我国面临的技术壁垒呈现出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新特点,其影响从个别产品扩大到整个行业。许多以达不到技术规定而提起的诉讼都是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如我国DVD、彩电、打火机、电池、手机等产品和行业遭遇的贸易壁垒都是这种情况,诉讼提起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构成了技术含量更高的双重技术壁垒。
中国的对外知识产权纠纷并不都是中国企业对外侵权,实际上中国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情形也很严重,比如大量的商标和域名在国外被抢注,几十年的商业秘密被外方窃取。而近年来在国内加工贸易领域,由于知识产权防范意识不强,中国企业吃了不少哑巴亏,例如在服装贴牌生产企业中,境外不法厂商提供订单和侵权商标,中国企业照单生产后成了侵权人,被第三方权利人索赔。中国企业合法采购的设备、原料和零部件等没有获得供应商的知识产权担保,结果侵犯了第三方专利而导致索赔。企业采购零部件时没有获得供应商的专利担保,导致组装后的整机侵权。但是,专利所有人不向零部件供应商收取专利费,而是向中国的整机生产企业收费。
此外,有些国家还采取了“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的损害和利益信息不对称对中国产品进行“抹黑”等措施来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限制。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分析
(一)宏观政策上
1、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一是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须兼顾其他贸易国家的利益。二是坚持采取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积极倡导国际经济合作,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三是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WTO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2、对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关注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进行战略性防御
一是重新评估中国当前比较优势,积极推进现有比较优势向长期的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二是从战略上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把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放到科技竞争上,抓住时机提高出口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完善国内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及社会责任标准、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开放等,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
3、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战术选择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时必须注意各国国家贸易保护措施差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差异。从战术上,整合贸易争端解决力量,分别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针对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引起的争端,可以采取磋商谈判、向WTO提讼和打贸易战等方式解决,积极依靠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贸易纠纷和摩擦;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应诉外国“反倾销调查”。发展中国家频繁使用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中国出口贸易,必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和协商谈判,努力打破区域贸易壁垒,为中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4、完善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机制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处于高发阶段,必须加强各种摩擦的应对,建立和完善应对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内外贸易数据库,及时进出口商品的变化信息,依靠专家和企业的力量建立定期信息分析机制。二是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有潜在贸易壁垒风险的产品加强争端发生前的预防和化解。三是组织力量及时应诉贸易争端案件,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贸易摩擦的应诉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在预警机制中的定位和职责,推动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保证出口秩序协调的有效性。
(二)具体措施上
1、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2、增加海外投资,以投资带动出口;
3、应该加强国内相关立法,完善各项技术标准,同时加强对劳工维权的执法;
4、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
5、对别国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有理有利有节的进行“反击”;
6 积极宣传中国商品,打响中国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中药产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众多,中西药文化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从研究中西药文化差异入手,阐明中药文化传播对解决中西药文化差异和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决定性作用,并分析我国中药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具体对策。中药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重要影响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内容具有理论创新性价值和实践意义。
2007年,我国中成药进出口贸易达到3亿美元,但出口和进口各为1.5亿美元。作为拥有几千年中药文化的大国,相对于中药材的大量出口,我国中成药的净出口居然为零,实在令人惊愕。我国中药产品难以走出国门的原因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多种多样,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中药文化传播在中药产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西药文化差异概述
中药产品国际化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多数受其本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人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人门而问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之前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中西药是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
首先,我们现在服用的中药,无论是中成药还是医生开的汤剂,绝大部分都是复方,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千百个化学成分,而一个化学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些因素合起来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若以单一化学成分来说明某一中药的功效,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十分困难。而西药则由单一的或有限的几个化合物单体组成,对于药物的有效成分要求一清二楚。因此,中药趋向于经验治病,而西药则更注重相关数据和实验的支持。
其次,中医药从整体上看问题,重宏观,重归纳,辩证论治。这主要表现在中药“标本兼治”上。中药文化中的治病不仅仅只是消除病症,更多时候重视的是人体的整体调理和平衡,如果阴阳、五行等方面失去了平衡的话就会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产生。相对于中药来说,西药则着手于消除眼见和实在发生病变的人体部位的疾病,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转移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药善于“治标”,因为只是治标,因此西药的疗程相对中药来说比较快。
再次,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如果说西医西药是西方人长期以来的哲学和实践的技术产物的话,那么,中医中药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人学的对外仿生思维和实践的技术产物。
最后,中医药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理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已经明确中西药各自蕴含的文化,那么中药文化究竟有何优势呢?
一是深厚的历史背景。中药从起源到如今,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从夏商西周形成雏形,到秦汉、隋唐,两宋、明清达到发展,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且并未曾中断。这样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
二是中医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人”、“病”、“症”统一起来;把生物、心理、社会统一起来,这一思想带有方向性意义。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科学实质,认为中医学含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
二、中西药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影响
为何中药在国外屡遇红灯?除了中药本身存在标准缺乏而导致鱼龙混杂问题外,近年来的重要原因是西方对中药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对中药产品国际化影响很大。
首先,中药和中医一样,都有着极其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和深厚文化,如中医中就有经络和穴道,而中药中就有着“毒药非毒,只要用法用量合理”等说法。这些都是用现代西方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因为东西方文化不同,中药文化中就蕴含有一定程度的东方宗教文化,多少带有点神秘色彩,但西方文化则注重实证,以可见得到的东西和实验为准。比如经络、穴道、毒药能人药等等,用西方药学观点而言,是根本看不见也行不通的。因此从一开始,西方人就带着“巫医巫药”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药,多数外国人认为中医药是一种很玄妙并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东西。
其次,中西药质量标准之间的分歧是中药进人国际市场障碍之一。西方的药品标准都是针对西药的,成分是什么、含量是多少、发生作用的机理是怎样的,都要求有清楚的数据显示,这是因为西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证、重视实验和数据。但这些要求对中药来说却很难实现,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医药方法,主要靠控制品种来源、产地、生长年期、采收加工、炮制、贮存以及外观和一些简单理化鉴定对中药材进行质量评估。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不同国家因其医药文化的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药物质量标准,我国中药产品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被拒之门外的事情屡见不鲜。
最后,中西药文化的差异在解说药物成分方面也造成了不利影响。西药受西药文化注重实证与分析的影响,讲究药物有效成分,对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一定要有准确的数据说明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来证明,这些在西药说明书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中药讲究的是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和药物的炮制,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千百个化学成分,而一个化学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这些因素合起来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若以单一化学成分来说明某一中药的功效,无论是单味还是复方,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多数中药的药性、功效及药理作用,并不能以单体化学成分所代表。如广东著名的地道药何首乌,生何首乌本身含有蕙酿类成分,长期滥服确实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伤,但我国通过选用其块根,用黑豆汁反复炖蒸,经过炮制,其有毒成分已被去除,成为“制首乌”,能补肾固肝、益精乌须,是一种滋补良药。但这些很难向外国消费者说清楚,并得到他们的认同。
从中药产品出口的角度看,得不到消费者认同的中药产品很难走出国门,因此中西药文化差异带给中药对外贸易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在了解文化差异对中药产品国际化影响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探讨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广东中药出口的一大特点是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上半年对上述4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出口5787.8万美元,占广东中药出口总值的85.8%;其中,对香港出口4139.2万美元,增长34.3%,占出口总值的61.3%。为什么广东中药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区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受我国中药文化影响较深,尤其是香港与广东一衣带水,文化同源。香港民众对中药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丝毫不比广东人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汉药在这些国家深受欢迎。
由此可见,中药文化对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接受了中药文化,那么就等同于接受了中药产品,这样中药产品进人该国家便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对外贸易是跨越文化、种族、国界的经济活动,各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是受文化背景制约的。对于中药这一特殊商品来说,因其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内涵,因此在让国外消费者接受中药之前,首先要让他们接受中药文化。换句话说,实现中药产品国际化,中药文化首先要国际化。这就需要跨越文化障碍,加强中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只有通过文化传播,不断地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相互理解,才能消除文化差异带给中药产品国际化的消极影响。
三、我国中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中药文化的传播现状
从古自今,我国的中药文化传播一直没有停止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参与中药文化的传播活动。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科技部2006年7月17日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该计划包括6项优先领域和重点内容,其中的第五项内容是“推进中医药知识的传播”。2006年1月,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2006年3月制定了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第五项任务是“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这为广东省的中药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中药文化传播中学术机构和团体(包括大学)的作用明显。比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宣传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广州中医药大学多次派专家参加东南亚地区的亚细安中医药大会,并于1989年发起成立了穗台港澳中医中药界联谊会,是把广州、澳门、香港、台湾的中医药界人联系起来的学术团体。
第三,中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是书籍、刊物、媒体。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成的《本草纲目》1596年首次刊行,17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现存最早的中医药期刊,是民国11年(1920年)由广东赞育医社出版的《赞育月刊》。1955年创刊的《中国中药杂志》则是我国现存创刊最早的中药学术性刊物,该刊物与其它学术期刊在传播现代中药学术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时珍国医国药》等网站则实时传播现代中药文化的最新进展和变化。
第四,中药企业在中药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我国众多的中药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无论是产品广告的国际宣传、还是国内外企业的合资合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药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中药文化的有效传播,比如广州的“陈李济药厂中药历史博物馆”和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的“神农草堂”等等。
第五,中药文化传播中的中外民间交流源远流长。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和香港的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中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很受欢迎。
2.我国中药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中药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我国中药产业问题上,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讨论大多从中药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做文章,或从绿色贸易壁垒人手,还有的是从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国际化角度讨论问题。但唯独中药文化传播问题鲜有人提起,就算是提及,也是在文章中草草带过,没有深人的研究。
第二,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欠缺中西药文化的结合。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人相信中药是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相反,外国消费者、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很难接受中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在中西药文化中寻找共同点,或合理地弥合它们的差异。一味地对外宣传中药的优势和西药的劣势,只会使国外消费者对中药更加反感。
第三,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中药品牌。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品牌不仅包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还包括产品的文化内涵,好的中药品牌会在中药文化传播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中药老字号必须重视塑造强有力的产品品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文化传播氛围,加速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中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标准障碍。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国家要求对中药的药理药性有精确和可信度高的药理药性报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药企业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我国中药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成分,企业很难提交精确的药检报告通过欧美等国的审核,进而导致中药不能作为药品进人国际市场并合法销售。
四、推进中药文化传播、加快中药产品国际化的十大措施
1.
提高对中药文化传播、中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推进中药文化传播的首要措施。目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等都没有认识到中药文化传播对中药产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中药产品国际化需要软硬两种条件的话,那么中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就是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软条件,缺少这一条件支撑的硬条件本身(如产品质量、成分确定、疗效稳定、产品成本等等)很难有所作为。
2.发挥中药自身优势,强化中药文化建设,扩大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除了治病之外,还能起到保健和养生的功效,这与国际上刮起的草药保健热不谋而合。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机遇强化中药文化建设呢?我们应该以中药文化为载体,结合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挖掘中药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培育国际知名中药品牌,不断地传播和演绎中药文化,为中药产品国际化铺路搭桥。
3.组织中药和语言学科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消除中药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语言是彼此沟通的桥梁,中药有很多专业名词如阴阳平衡、归经等等较难理解。如何用外文通俗易懂地阐释中药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统一进行整理、编写,然后再让研究外文的专家们来翻译,英译名的选择应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强调规范、通俗,适合西方思维习惯,以便于交流。
4.合理利用传媒力最传播中药文化。在利用各种媒介(图书、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中药文化时,要注重适度、合理、可信的原则,做好受众定位、受众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合理使用中外文,力争中药文化进人西方主流社会。比如对名药、名方、名医、成功的治疗病例进行系列介绍等等。
5.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网,借助网络技术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中药文化。传统文化大多处于封闭状态而独立发展起来,与外界文化信息较少交流。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文化。当今互联网已成为“第四媒体”。作为开放性的媒体,它使全球成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6.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中药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中药文化传播工作要进行总体的策划、组织和安排。其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一切机会向各国政府有关机构宣传介绍我国的中药管理、生产、中医考核等各种制度以及各种标准。再次,建立中外政府相关部门定期会话、交流、协商机制。最后,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借助国内外的捐助,加速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7.积极开展中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中药文化对外传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宣传我国中药传统理论,普及中药知识,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借鉴国外药物研究成功经验,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规定和要求及发展变化趋势,进一步丰富中药文化的科技含量。
8.联手港澳,构建中药文化传播平台。广东、香港、澳门一衣带水,文化同源。广东与香港不仅在血缘上、历史文化上有较深的渊源,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格局,经济上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为两地在更深层次上的中药文化传播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香港是国际金融、会议、展览、旅游中心,市场体系健全,法治完善,资讯发达,经济国际化程度高且熟悉西方文化,为中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9.积极推进中西药文化的结合,提高国外消费者对中药的认同感。中西药各有相应的药学理论体系和各自蕴含的文化,就文化本身而言,并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外消费者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看到的多是中药文化劣势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西药文化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尽量做好弥合两者差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中药文化传播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营销战略计划;营销渠道
1.营销战略计划与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医药营销方式也发生了由计划产销到根据市场需求产销的根本性改变。然而,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市场营销活动无战略阶段,或者仅仅局限于广告策划和促销策划,没有一套系统的市场营销战略。
首先,由于我们的新药创新能力弱,使大部分企业依靠仿制开发新产品,加以新药审批制度中存在的漏洞造成了新药开发中的“高水平重复”现象,同一个产品最多有上百家企业生产销售,这是目前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第二,渠道建设混乱。当前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还在应用依靠广告建网络、不规范的买断经营,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经济现状下已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端。不规范的买断经营给企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使企业造成不该有的市场空白等等。第三,营销手段简单且不规范,靠大做广告甚至是高额回扣促销等营销方法打市场。广告的“恶补”造成很多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反向移动。国家对药品广告的规范性措施的出台进一步限制了广告的,其对医药市场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带金促销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而且严重降低了医学及药业的社会信誉度,给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没有必要的市场调研、缺乏创新的产品、没有正规的品牌宣传、混乱的销售通路管理,因此可以说当前相当厂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药营销战略。
2.营销渠道狭窄
国际营销渠道主要由国内中间商和国外中间商构成,生产企业可根据国外市场情况来选择长渠道还是短渠道、直接渠道还是间接渠道,但传统的贸易体制使得我国制药企业难以对渠道(国内外中间商)进行评价、选择、调整和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的国际市场信息除了靠分销渠道反馈和政府信息部门提供,更多地是靠自身的调研机构或委托目标市场国的调研机构。多年来由于我国制药企业对市场营销的忽视及误解,因而对市场信息在现代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普遍认识不足,更不用说国际市场信息。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按理来讲,企业的销售部门应该通过其销售网来获取市场信息,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即使是销售部门,也只是从事销售业务,主要是完成预定的销售额指标。相当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决策者仍习惯于凭经验和感觉办事,常常因判断失误导致营销失败。这类事情在国内时有发生,在国际营销中更是不胜枚举。市场调研已成为国外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一种不可缺少的有效竞争武器,他们不仅委托市场调研公司负责调查,自设市场调研机构体制和运作机制也十分完善。我国制药企业在对国际市场及营销环境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这是打开国际市场的一把“金钥匙”。
3.物流服务和管理
物流服务和管理包括几方面:即物流管理、销售服务、营销制度和内部管理。现代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只限于市场开发方面的竞争,也体现在物流快捷和售后服务完善等方面。物流管理就是在客户需求时如何快捷安全的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这需要企业在内部机制和网络等方面完善,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售后服务的完善是稳固客户的法宝,这需要营销员及时了解客户是否需要企业配合做什么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料准备客户随时的需求,营销经理也要进行定期的拜访,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业务联系。
营销制度必须适应市场发展规律,能更好地开发和操作市场;内部管理要完善、顺畅和严格,以便保障市场开发成果。这两个方面的好坏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企业留住优秀营销人才的关键。
1.1与经济规律不相符
期刊的销售价格比起它们传播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价值来说,是少得无可比拟的。而且,越是学术水平高的期刊,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就越大,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就越高,而期刊自身的经济效益反而越低,期刊的自身价格与其社会价值的背离现象也就越突出。例如:医学类期刊具有加速医学成果的推广、造福人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重大使命。然而,全世界的医学成果均无“转让”两字可言,任何人均可以学习采用。医学期刊本身并未从社会得到经济上的价值回归,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种期刊之中,这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相符的。
1.2发行收益率逐年降低
许多期刊的发行收入,远不能抵付工本所需的支出费用,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期刊。发行量小是期刊面临这一经济困难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由于人工管理费用、印刷、邮寄成本逐年增加,发行收益也逐年降低甚至是负数。一类是不以发行收入为主的期刊,很多定价低于成本价,如山东医药》杂志定价8元,印刷价格就占近60%,邮寄费用近40%,更不要说加上人员工资了。因此,这类期刊就会有意识地控制发行量,减少发行方面的亏损;另一类是发行收入为主的期刊,要实现收入的最大化,又必须扩大发行量,如《家庭健康》、《知音》、《读者》等大众期刊,定价低4元左右,但也经不起印刷、邮寄、人员等因素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
1.3国家的补贴减少或取消
国家对期刊的投资(补贴或拨款)逐年减少或取消,然而印刷、纸张等工本费用却在不断上涨,鉴于期刊编辑部人力、物力单薄,要想创收并非易事。补贴减少,创收无门,更加剧了期刊经济困难的现实。
1.4条件得不到改善
由于期刊编辑部的经济困难,从而给期刊的经营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例如: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期刊编辑部又因经费来源困难而难以添置必要的设备等,因此新形势下的的经营管理迫在眉睫。
2期刊经营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2.1强化广告经营
这里所称的广告即经济性广告,期刊作为广告的重要媒体之一,具有针对性强、发行面广、重读机会多、利于开拓市场、印刷精美等特点。所以期刊编辑应当利用期刊进行广告宣传的有利优势,大力发展期刊的广告业。这样既有利于广告者推销自己的产品,也有利于期刊的自身发展。
2.2适当收取版面费
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又称发表费)是为了缓解期刊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而实施的一项以刊养刊的措施。收费的标准应根据期刊工本费超支的实际情况而定,且收费不宜过高。收取版面费只是为了稳步发展期刊、补充期刊出版经费的不足。不能只靠收取版面费来办刊,更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而热衷于增加个人收入。
2.3重视发行管理
我国的期刊销售系统仅邮局—家,现在除了邮局发行这个主渠道之外,许多期刊社、编辑部为了降低发行成本,开办了自办发行的新的销售渠道。但仅靠自办发行注往会使发行量下降,社会效益降低,其经济效益也不理想。因此,期刊不宜在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的情况下,轻易从邮局发行改为自办发行,以免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损失,稳妥的办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还可在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渠道。如成立期刊专业发行公司等,进行多渠道发行销售,以畅通发行渠道,提高发行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2.4联合办刊
期刊编辑部与企事业联合办刊,不仅使期刊取得了渠道、经费上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双方的知名度,这对双方都有好处。选择联合办刊的企事业时,要注意专业对口,双方乐意,并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影响力。当然,期刊也要在一定范围内,为提供经费的企业进行专项或多项服务。例如《家庭健康》杂志下半月刊,由山东卫生报刊社和山东省委老干部局老干部之家联合主办;《中国药房》杂志由重庆市医学情报研究所和重庆医药贸易中心联合主办的。在创刊初期或经费、渠道缺乏时,这都是值得效仿的办刊途径。
2.5推广优秀科技成果
期刊在刊登优秀科技成果的论文时,发挥期刊自身的优势,为科技成果牵线搭桥,开展推广活动,编辑部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收益。
3结论
>> 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的功能探究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消解与建构 基于产品技术差异的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评价 中国轿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苹果出口竞争力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中国啤酒出口竞争力分析 中国竞争力 中国竞争力报告 再造中国竞争力 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SWOT分析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基于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探析 北京本科录取率“破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及提升策略 提升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 社保压力对中国竞争力影响分析 中国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卷烟企业竞争力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31个省市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划分为东北、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再次强调,这里是以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不是地理区域划分。,东北地区包括3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东部地区包括10个省市(具体见表5)。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地区基本位于中国东部地区,其总得分占所有省市得分的51.4%,这些地区人文社科竞争力较强;而排名靠后的内蒙古、、海南、宁夏和青海地区基本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其人文社科总得分仅占所有省市总得分的1.3%,人文社科竞争力较弱。整体看来,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平均得分为16.76,四个区域中,只有东部地区人文社科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区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得分只有5.98分,不及全国平均总得分的1/2,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非常低。中国区域人文社科竞争力平均得分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区域差距显著。
造成区域间人文社科竞争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地区间高校分布不均衡;二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表5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和质量水平相比西部地区高出很多,东部地区有318所高校,其高校数几乎是西部地区的2倍,其中985和211院校共有58所,是西部地区的2.4倍。高校数量越多,高校平台越好,其相应的人文社科投入和产出也就越多,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也就越高。另外,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会影响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运用SPSS对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与人均GDP(2015年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17(P
(四)类型分析
根据邱均平教授大学排行榜中对学校的分类,这里仍将高校分为综合、理工、师范、财经等9种类型。从表6可以看到,综合、理工、师范类型的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较高,其中综合、理工类型高校数最多,包括了72.4%的985高校和211高校,而文法教、医药、财经和艺体类型的高校人文社科均分不足1,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很低。从人文社科投入得分看,几乎所有院校人力和基地的投入都远远小于项目的投入,除综合类院校的人力和基地投入量稍多外,其余类型院校的人力和基地项目投入均在1左右,其中农林和医药类型的基地得分为0,说明在投入方面,各个院校还需要加大基地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从人文社科产出得分看,综合类院校的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和科研获奖均远远高于理工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而在投入上表现一般的财经类院校却在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产出方面比理工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表现更好,而理工类院校在科研获奖方面的产出则非常少,均值不足1,说明理工院校在“大作品”方面还有所欠缺。总体而言,不论从投入指标还是产出指标看,医药和艺体类型的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都很低,这可能与各个学校的定位及其学科发展的重点不同紧密相关。
(五)“投入-产出”分析
本文研究的中国本科高校总数为778所,其中投入为0的高校数为40所,投入不为0的高校数为738所,我们将投入为0的高校剔除。根据二八律,得分排在前20%的高校为高投入高校,排在20%-50%的高校为中投入高校,排在50%以后的高校为低投入高校,产出同理。本文从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了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如表7所示。首先,对投入与产出得分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高投入高校、中投入高校和低投入高校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525和0.485,均呈现显著相关性。另外,在各个投入层次中,高投入-高产出、中投入-中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的高校数比例分别为79.7%、60.6%和82.1%,均高于60%,说明中国高校整体的投入与产出相对比较均衡,投入越多,相应的产出也就越多。
另外,我们将中国高校划分为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中产出、高投入-低产出、中投入-高产出、中投入-中产出、中投入-低产出、低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中产出和低投入-低产出九种类型,这九种类型的高校比例情况如表8所示。从表8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低投入-低产出”“中投入-中产出”和“高投入-高产出”高校,占比总数为75.2%,“低投入-中产出”、“低投入-高产出”和“中投入-高产出”类型的高校占比总数仅为12.75%。可见,中国高校基本符合“高投入导致高产出,低投入导致低产出”的规律,因此高校要想得到更多产出,就必须加大投入。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笔者
发现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平台、地区和类型方面进行比较,中国本科高校间的人文社科竞争力水平均呈现较大的差距,发展极不平衡。平台越好,区域经济越发达,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就越多,人文社科发展水平就越好。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高校是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从投入产出来看,呈现出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特征。总之,中国高校资源(包括投入和产出)分布呈现出“二八定律”式的资源分布模式:80%的资源集中在20%的高校中,“贫富差距”非常明显,马太效应这双无形之手一直在“掌控”着高校的发展。虽然我们研究的是中国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但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其一,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分类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平台、不同定位甚至不同区域,政府应该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引导高校朝着目标明确、可持续高竞争力方向发展。高校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大学的发展还受到历史原因、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众多个性比较鲜明的个体组成的一个高教系统。所以,必须坚持分类评价原则,促进高校良性发展。中国高校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切忌同质化发展,这需要政府做好引导,而科学评估无疑是强有力的指挥棒。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应该尽量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展开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对于表现优秀者
给予更多资助,对于表现相对较差者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态势。没有竞争是不行的,但是要注意制定好相关的政策合理促进良性竞争,防止不良竞争。
其二,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在“人才”方面下大功夫。虽然中国当前对中西部高校已经有了较多的支持,如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他们与东部差距还很大,东部地区各项指标表现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区。显然,以后的政策不仅仅是资金上的资助,而且要在促进东部与中西部高校之间的交流上功夫,将东部优秀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人才引进到中西部,鼓励和资助中西部高校教师到高教发达地区的高校进修,普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同时要制定有吸引力的条件,促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从根本上保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其三,高教资源的分配应该兼顾绩效与公平。从“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投入越多,相应的产出也越多。如果按照综合评价结果,一些现在的顶尖学校“理所应当”拿到更多的资助,以期产出更多的成果。但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高等教育还肩负着提升国民综合素养的重任,而这不是几所顶尖学校就能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些地方高校很有特色,已经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第一、二批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来看,很多地方高校表现抢眼)。所以,应该发现这些普通高校的亮点。鼓励他们通过合作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大投入和大产出的组织形态,没有投入不可能有好的产出。归根到底,必须对高校进行“分类定位”,严格审核其学校章程,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分别给予合理资助,切忌只顾绩效而不顾公平。
参考文献:
[1]的人文科技观:双翼齐飞共创人类美好未来[EB/OL].(2016-06-04) [2016-11-11]..
[2]STEINBOCE D.The nokia revolution:the story of an extraordinary company that transformed an industry[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1.
[3]邱均平,赵蓉英,余以胜.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1):31-39.
[4]李冬琴,李靖华,吴晓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21(4): 378-384.
[5]王怀宇.论北京市属高校科技竞争力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14(5):51-57.
[6]姜春林,王博,刘则渊.基于因子法的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84-91.
[7] U.S.News &World Report Education[EB/OL].[2016-11-12]..
[10]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EB/OL].[2016-11-12].http://.
[11]武书连课题组.武书连2016年大学排行榜[EB/OL].[2016-11-12].http:///zt2013/2013wsl.
[12]李妮,王建伟,董淑霞.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理论导刊,2010(4):96-98.
[13]姜颖.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生产力分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26(3):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