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06:53
导语:在新学期寄语小学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生公寓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94-02
高校学生公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筑大学校园的重要篇章,其规划建设历来为各大专院校所重视。自我国有现代大学至今,宿舍的建设就从未间断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化迅速扩展,高等教育也走向了大众化,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校扩招,校园扩大。为了应对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宿舍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发展状态,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仅功能得到完善、建筑形式也更为丰富。
本文将以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校18号综合学生公寓为例,分析当前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公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及必要性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100多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山东大学东校区现有文学院、历史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院、化学学院、生命学院、信息学院、环境学院等十多个学院、教学部。山东大学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基本建设投入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致使现有教学实验、学生生活等用房的建筑面积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21”标准,尤其是学生公寓面积严重不足。学生住宿十分紧张。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需要,为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缓解学生住宿紧张的状况,依据山东大学学校校园规划设计,在东校区新校内建设东校区l吕号综合学生公寓,该地块位于山大路与山大北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南临学生生活区,东靠学校北门及运动场,该区域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50米。
二、建筑概况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位于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枝学生生活区内,东面是运动场,南面为现有学生公寓10号按,西面为山大路,地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节点上。
该建筑用地面积为28694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6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2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9317平方米),主体部分两栋十七层建筑,裙房两层,地下室一层,建筑总高度61.45米。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二层层高为4.5米,三至十七层层高均为3.3米。
三、总体与环境设计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在总体规划上沿现有学生公寓纵向布置,在建筑用地红线范围内,在满足济南日照间距要求下布置了两栋十七层高的主体建筑,与西侧的裙房。东侧底层通透的连廊围合成内庭院,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休憩场地。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面向运动场有相对集中的实体作为其主要的形象焦点。东南面有一大片公共绿地。
四、建筑设计
平面功能分区明确,两栋十七层高主体建筑在底层分别设有学生公寓出八口、门厅、会客室、活动室、值班室;西侧裙房和主体高层一、二层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公安处、学生在线等相关管理、服务设施用房。
三至十七层为学生居住层(南面一栋从:层开始),中部两台电梯及楼梯作为主要垂直交通疏散,东侧还设有消防电梯及楼梯;楼层有集中的盥洗室,公寓单间开阔尺寸为3.6米,面积24.8平方米,供四人居住,南北有敞开或封闭阳台,学生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地下室有设备用房及学生使用的地下自行车库。人车分流。
东侧“门脸”二、三层实体及底层架空连廊可作为学生活动交流空间,并将两栋主体高层有机的联系起来。
五、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用地紧张的问题。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位于市区边缘的高校渐渐成为市区的中心。同时由于连年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导致校区建设规模的爆炸性扩大,使渐渐挤入市区中心的传统高校感觉到用地紧张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的场地内解决更多的学生住宿问题,18号综合学生公寓主体为两栋高层建筑。对我国来说,高层学生公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新事物,我们知道,高层学生公寓具有节约用地、容纳学生数量大的特点,在用地紧张的地区常出现。最近几年,北京、南京等地也有建设。从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存在上下课人流集中拥挤的现象。笔者认为,在使用上高层学生会寓比较适合作为研究生宿舍,首先是理论上住宿的人数比本科生少一半,其次是他们的作息时间比本科生自由。这样可以解决人流集中的问题。
2.停车的问题。学生公寓的使用者是学生,他们对建筑的使用往往有集中的作息时间。在上、下课或用餐期间会产生集中的高峰人流,对校园内部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是大学生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早期的校园规划中,往往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现在的大学校园大都存在停车老大难的问题。自行车场向校园绿地要空间,即便如此,停车场地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校园一族,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骑车或将车停在离上课很远的地方。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校老师和学生拥有汽车的人数逐年上升,停车也成为影响校园交通状况的一个主要问题。18号学生公寓地下一层设置了集中的车库,并在两栋高层的地下室部分设置了自行车停车位,如此一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社会交往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Baum和Valim曾对长廊式公寓和单元式公寓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长廊式公寓中的学生对不认识的人反应敏感,有躲避的倾向,是消极的,而单元式公寓中的学生却愿意交谈,不躲避,是积极的。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密度较高,高密度的环境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有不良的影响,会产生消极的社会行为。归属感对交往也有重要意义:空问过大,人数过多时,责任感会减弱,既感到这种空间可能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任何人,因此走道型公寓里的居民,由于遭受了更密集的社交影响,相识了解的人数超过个人所能结识的能力范围。集体感激亲切感降低,普遍有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二是交往临近式原则,住在长廊式公寓里的学生,主要交往集中在走道附近的走廊上,而不是发生在距离较远、缺乏领域感的活动室。但走廊作为交通要道,干扰较大,平时驻留时间短。只能满足短时间的交往需求。
4.造型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公寓的单位空间多重复性,给建筑立面造型的发挥余地较小,建筑造型很容易流于单调、平淡。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如何适当地丰富学生公寓简约化的造型和风格,对建筑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工程的建筑师不仅处理好建筑本身的造型变化,而且对建筑外环境,尤其是内庭院的设计均作了全面的考虑。
本工程立面造型时尚、新颖,平面功能布置使得体块在片与面。面与面间交错、穿插。明快的色彩,南面阳台虚实相叠。打破了由于建筑体量长而板造成沉闷、压抑的感觉。局部运用构架手法,使得建筑变得通而不透,极具时代气息:在造型、色彩处理手法上与周围建筑有所协调、呼应,但又有所创新。外装饰面材料为面砖,色彩丰富,简洁大方。
5.功能多样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公寓的居住环境质量,公寓内出保证有宽敞的生活空问外,还应该设置洗衣房、小卖部、报纸杂志零售点、健身房、咖啡厅、书吧、网吧等服务空间,形成全面满足学生生活需求的新型学生公寓。
从我们常常看到的学校周围被称之为“学生街”的餐厅、酒吧、咖啡厅、健身中心等高朋满座情况,就会知道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是多么迫切了。学生公寓未来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居住、休息空间,而会是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它不同于社会上的类似功能建筑,其特点是要有适应性。也就是经济、适用,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枝大学生。
六、结论
关键词 六年级学生 心理特点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他们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在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各种烦恼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如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都带给他们很多烦恼。由此,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了解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做好相关的教育措施。
1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1 学习方面
六年级学生,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以及心理上都比初入学的儿童稳定,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也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方面,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基本特征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习方法上,小学生的学习多数是由老师手把手地教,所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学习不适应,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出现迷茫、焦虑、厌学的情绪。
另一方面,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学习更加广泛,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这样以来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一部分同学求知欲增强,对知识十分渴求,总有一股生怕落后的不服输思想,学习很自觉;而有一部分同学则出现惰性,怕辛苦,或因为知识的掉坎而自信心丧失,破罐子破摔,成绩出现较大滑坡;也有一部分同学协调不好不同学科的学习,学习出现偏科现象。
1.2 生活方面
六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除了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之外,在生活方面他们也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评价,这一阶段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各种人和事物比较敏感,但是也缺乏自我分析和缓解情绪及压力的能力。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生理逐渐发生变化,很大一部分进入青春期,对于身体的变化,很多孩子紧张、焦虑、害怕,羞涩之中又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得以舒缓。这种情况下,很多事他们都处于好奇阶段,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表现在男女同学交往之间,对异性有些朦胧的好感,但是又不清晰,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或者表现为对异性本能的排斥等现象。
2 家庭教育措施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发展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高年级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因此,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代沟明显加大,相互理解和沟通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
六年级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属于普遍、客观的现象,并且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的时间才能适应。在这一适应期,作为家长,首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信心;其次,调整学习成绩的定位,尤其是对曾经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需要重新看待孩子的进步,可以制定具体、短期的目标引导孩子不断进步。
同时,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这将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但从孩子全面、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每一次的考试是在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是某一阶段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检验。在考试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发展情况,包括心理的应对情况。因此,家长在与孩子分析考试情况时,一方面了解分数,更重要的是了解以下这些情况:比如考试前的复习情况、考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情况、考试后孩子自己的心理状态等,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理解“考试”的含义,善待考试。
3 学校教育措施
相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威望在这一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学生的“向师性”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他们可能更多地去关注老师是怎么做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搞好教学之外,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尤其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心理变化很大,比如说一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考试成绩开始变得不那么理想,或者在家庭作业的完成上,不再那么认真,课堂上发呆、做小动作等。又比如,男女同学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有同学风言风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老师在接管六年级学生时,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学生的心理档案,平等对话和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坏毛病,并及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疏通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或障碍,而不是去强制性地杜绝和堵塞。
总的来说,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还没有定型,还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学校;心理契约;学生管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谓之高校者,向社会培育人才之地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结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或者正在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已经陷入瓶颈当中,心理契约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纽带。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建构合理的心理契约,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 心理契约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最先把心理契约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里吉斯(argyris),他在《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r)》一书探讨了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契约关系后来施恩在其著作中近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定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首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引人该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起研究在各个领域中开始繁荣,进一步渗透到高校管理教育中。
所谓心理契约也就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作为个人与组织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内隐的、不受法律保护,但有激励效果。如果不能满足人的内隐的愿望。人们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受的配合。
除此之外,心理契约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主观性。心理契约作为一种个人与组织相互满足期望的配合,不可避免的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主观愿望不同,那么心理契约呈现出的表层特征也不一样。
(2)动态性。心理契约除了因人而异,也会因地因时而异,每个人身处时代不同,身处环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期望,组织对于个人的期望和承诺也就相应的有所改变。
(3)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契约指的是个人与组织在理想的状态下配合,组织给予个人的期望和承诺的满足,但是在现实中,可变因素太多,这种状态下就会出现差距。
(4)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之间存在差异,在组织与个人相配合后,组织只能针对个人的期望收获有所提供和满足,但不一定会全部满足,这其中就出现了差距。
2 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心理契约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而言,心理契约的理论和方法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效能,尚未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高校管理者角度来说,学生管理工作趋于表面化,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应该都要在学生工作上。现行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内容的纷繁复杂,使得学生管理者每日陷于事务堆之中,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几乎是什么都在管,从早操、上课、课外活动、晚自习、熄灯等都离不开他们,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诸如专业方向的选择、心理问题的开导、人生关键几步的指导(就业考研)等却引导得较少。总的来看,学生管理者管的枝节末稍多了些,而主动研究一些学生工作规律、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则少了些。因而很难满足学生的学生兴趣、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高校角度来说。只是单纯的关注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缺乏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学校无法了解学生的期望心理,思想活动,只是注重硬件建设。忽略了软性建设。导致学校的教育主流与大学生的价值观脱节。
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的主题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主观认为,教育与受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平等的沟通关系上。学校的硬性制度化管理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实社会中的诱惑日益增多,为了逃避学校硬性管理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大学生沉溺与网络虚幻的世界不可自拔,最终产生自我堕落心理,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求产生严重的冲突。
2.2 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时代的发展给学生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各个部分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呈现多元化,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使学生管理模式日益显得僵化。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本上没有不上网的,没有不用手机、MP3的,他们对新媒体的依赖性很强。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带来全新的挑战。
2.2.2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与传统的思想体制有一定的冲突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烙有时代的烙印,当今大学生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这个时代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个性复杂多样、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接受新鲜事物快,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地区差异和家庭差异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功利性强,缺少面对困境的挑战,依赖性较强。往往没有在乎凡岗位上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大学生又是一个从不成熟逐渐向成熟过渡的特殊群体,他们有强烈的发展欲望,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自我监督和约束,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环境以及自我素质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会产生许多问题。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体制来管理新时代的学生的话,必然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
2.2.3 很多情况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是基于强权控制
大学的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一直强调“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的需要,而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通常情况下使用的“管”、“卡”、“压”等强制性手段,这样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稳定性差,管理松散。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管理部门设置太多、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
3 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契约”构建的具体对策
3.1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建构心理契约
学生是学校中最重要的资源,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学生管理中有很大的盲点,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和特殊需求,更好地教会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合作。
学生心理契约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契约的特性,大部分学生在内在需要上更侧重于精神满足和情感关怀而非物质获得,只有尽可能从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实施激励措施,才能增进学校或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才更利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因此,学生心理契约管理必须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一要认识到学生的进步并对其充分肯定,这样不仅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满足,精神上带来安慰,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更明确的是非观念。并为之构建更高期望增加了信心。二是要深入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时。要真诚帮助、细心安慰,客观上增强学生心理期望与学校的协调性。
3.2 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维持。是学校或教育者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因此,加强沟通是一个关键环节。尤其要关注的是一些不可预见因素可能会打破学校或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心理契约,这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消除这些不可预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有效的沟通,一方面学能够随时了解和关注广大学生的期望,发现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听取学生的改善意见: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也可以全面了解学校对自己的期望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双方的期望与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办法。在双方理解和期望一致下达成共识。
【关键词】:心理障碍 引导 重视
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六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新疆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的数据收集分析得出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基本的课余生活现状信息
(一)大学生课余生活基本现状
在受调查的800多名同学中,每位同学拥有的可支配课余时间也各不相同。其中0-2小时的占比12.3%,3-5小时的比例为51.6%,6-8小时和8小时以上的分别占比为20.6、14.1%,缺失数据占比为1.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大学生课余生活主要内容选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分析数据可知,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选择多样,在选择种类上也较为固定,其中上网同学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这也说明我们今后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顺应趋势,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同学占比达到了68.8%,仅次于上网,这也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重视学习,但占比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除此之外,运动、睡觉等也占有较大比例。
(二)课余生活内容分析及问题
1、上网情况
据数据看,新疆高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0-2小时的占比34.5%,上网3-5小时的比例高达50.7%,而6-8小时的比例也达到了10.2%。在上网内容选择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的人数占比居多,也说明上网成为如今大学生课余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上网目的选择上,查资料学习的比例只有50.5%,玩游戏的比例高达28.7%,其中上网看视频的比例最大,达到了72.5%。由此可见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是特别充足,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沉溺于网上。
2、体育锻炼情况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然而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可知,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的同学占比高达78.2%,占样本16%的学生每周锻炼时间在5-10小时之间,10-20小时之间的同学占比只有4.6%,而每周锻炼时间多于20小时的同学占比只有0.7%。这反映出来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严重缺乏,这也与当前中国大学生反应出来的普遍情况大体类似。
3、课后的专业课学习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八百多名同学中,有67.6%的同学认为学习对大学生来讲比较重要。但是,每位同学在课余时,花在所学专业上的时间却有很大的不同。平均每天花0-2小时的同学占比58.1%,3-5小时和6-8小时的分别占比30.8%、1.9%,在8小时以上的同学占比1.9%,这反映出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花在专业课上的学习时间较少而在其他方面过多的现象。
4、课余生活规划情况
有41.9%的大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规划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有47.5%的同学认为规划重要,但是依然有32.4%的大学生不做课余时间规划。在制定规划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对自己的规划满意,但仍有15.3%的同学不能很好的执行自己的规划。
三、改善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新疆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镇”和民族宗教多元地区,加强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研究,不仅能更好促进大学生个人更好发展,还能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实际现状,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教育。
第一,就学生自身而言
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人生规划对个人发展十分重要,它犹如海边的灯塔,为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对自己人生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样才能有努力的明确方向。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不可计划过高,否则会丧失完成的动力;也不可过低,否则会因为过于容易而疏于去完成。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当今社会,形形的诱惑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矢志不移地去坚持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课余时间规划不可或缺,但是制定规划不能执行就更为遗憾。因此,拥有坚定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第二,对于高校方面而言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荀子?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突出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积极为大学生课余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要积极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良好的虚拟文化氛围。网络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校园网建设,是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局面所做出的有利举措。2014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在上海联合召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场交流会。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因此必须重视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把校园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当前,高校学生上网时长日益增多,因此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十分重要,同时也要加强引导。
第三,就教师而言
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导师,应积极对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引导。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定位。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拥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定期开展课余生活规划指导课程,结合当今学生课余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讲座,使学生不仅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同时也是对其更好合理开展课余生活进行一个专业的指导。
【关键词】富裕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家庭,他们在居住条件、日常消费、休闲娱乐等方面几乎都带有优越于平常家庭的色彩。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影响着这些家庭的孩子,他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冲击,如何正确的引导他们成长,成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富裕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对待学习的心态。1、家长轻视。部分富裕大学生的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心放在事业上,只关心家庭自身的物质丰裕情况,很少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只是为了让他们有个好的成长的环境,对于他们是否能有很好的学业发展,觉得无所谓。2、学生本人松懈。富裕大学生从中学被动式的学习生活中好不容易解脱出来,他们一方面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根本就不愿意主动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把大把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3、不重视考试。部分富裕大学生对于考试没有过高的渴望,他们中的有些人不在乎是否能取得好的成绩,甚至不在乎是否能够通过考试,也就根本不会因为考试而产生紧张或者焦虑的心态。
(二)对待就业的心态。大部分的富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心态,他们不存在对于激烈竞争所产生的焦虑和不安。1、部分富裕大学生的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早就规划好了孩子的职业生涯。富裕大学生自己也会利用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而积累的社会关系,找到合适的工作。2、富裕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深造、出国、进入家族企业等等,等待他们的机会很多,他们不需要担心不适应就业环境,对他们而言,就业是一件轻松和自然而然的事情。3、部分富裕大学生成绩不理想,专业技能一般,自身能力也欠佳,由此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安情绪。
(三)对待人际关系的心态。1、复杂的人际交往群体。由于家庭经济富裕,富裕大学生的社交圈比普通大学生广泛,在交往中有类似经济阔绰大方的朋友,也有经济穷困的朋友,从班级到学校,他们都表现出乐意交往的心态。2、丰富的人际交往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富裕大学生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3、多重的人际交往。在大学校园中,富裕大学生人际交往面广,人际交往优越,他们乐意与自己家庭经济背景相当的人交往,也愿意与自己兴趣爱好相投的人交往。但是由于大学生普遍没有社会经验、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也渴望体验大学普通生活,与其他同学一起组织和参加学校、社团、年级和班级的活动。
(四)对待恋爱的心态。爱情是大学生青春期普遍渴望的一种情感。恋爱便成了大学生寻找情感依托和情感归宿最好的选择。异性间相互吸引的过程,会给他们带来快乐、甜蜜、痛苦、不安等情感反应。而大学生自身还处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爱情价值观的阶段,有的学生谈恋爱是因为寂寞空虚,有的是因为跟风随大流,甚至有的是因为攀比,他们只顾眼前的享乐,不对未来进行理性思考。如果对恋爱关系处理的好,对双方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帮助;倘若处理的不好,给他们带来的只有痛苦。
二、清除富裕大学生心理现状的途径
(一)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在科学、准确、充分的基础上建立富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健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有需要,还可以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二)合理的正面引导。富裕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都表现出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也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误导、被利用,轻易的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通过课堂、校园广播、校内网络、校园活动等媒介,对富裕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培养他们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健康的网络环境。富裕大学生由于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困惑、恋爱中的不安、适应社会的压力等的不成熟,使得他们把生活的目标向网络转移,长此以往,他们正确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被破坏,对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产生不良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多与富裕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
(四)健康的行为习惯。富裕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他们长期性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所造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常规的心理教育,还要为他们提高健康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锻炼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五)正确的职业规划。由于富裕大学生家庭经济的优势,他们对劳动几乎没有深刻的感悟,对未来没有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规划。他们有强烈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虚荣心强,对未来的职业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实际操作能力却很一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进行一对一的职业规划,规划正确的人生方向,维持健康的心态。
总之,高校富裕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成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效领.浅谈贫富家庭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J].才智,2011年28期.
[2] 李满林,罗海燕.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1期.
大家好!沐浴着清晨的馨香,迎着绚丽的朝阳,我们在这里举行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刚入我校的一年级同学,对刚到我校工作的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转眼间,新的学期开始了。新学期,新面貌,创造新的成绩;新起点,新生活,孕育新的希望。值此新学期开学之际,我向同学们提出三点要求:
一、希望同学们严以律已,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按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在家里做一名好孩子,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名好少年。
二、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任何成果都是凝结着辛勤的汗水,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不要怕苦,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独立完成作业,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为你们将来的美好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积极地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遵守交通规则,课间不追跑打闹,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同学们,新的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学期肩负新的重任。我们学校的全体老师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同学们创建发展的平台。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开展童书阅读活动,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同学们,美好的愿望,崇高的理想总是和艰难相伴,没有今天刻苦钻研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就没有明天的成功。在新学期第一天的早晨,我真诚地祝愿每一位老师在新的学期里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祝愿每一位同学学习进步,快乐成长!
可爱的孩子们:
新学期开始了,很高兴又能与你们朝夕相处在一起了。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宽容和豁达是我们大家友好相处的剂,智慧与汗水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在新的学期里,希望崭新的我们创造出新的奇迹!学习犹如一口井,只有深深地挖掘,才能流出甘甜的水。孩子们,让我们牢记:只有切实抓住今天,才能巩固昨天,收获明天!让我们一起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新学期,愿我们齐心协力,去收获甘甜。人生离不开拼搏,就像我们不能拒绝成长一样。请珍惜每一个晴朗的早晨,用生命中最浓的激情,最美的期待迎接日出,琅琅书声是我们献给太阳的礼赞,晶莹汗珠是我们迎接日出的眼睛,那灿烂的朝阳预示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的生活!灿烂的明天要靠我们去奋斗、去描绘、去创造,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写就明天壮丽的诗篇。
新的学期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打算呢?用什么样的收获来装点这个不平凡的一年呢?我知道每个人心里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班主任工作 )俗话说,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孩子们,展望新学期,需要我们更加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快乐人人向往,老师期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收获更多的快乐,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小学生呢?
新的学期里,希望同学们能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首先,请你做到,相信自己!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请你相信,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你有你的特长,你有能力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所以当你面对任何学习上的困难时,请先不要害怕、退缩,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机会,让自己去尝试,去为之努力!快乐来自相信自己,超越自己!
第二,请你做到,对自己负责!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有自己的道德要求,请你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让“讲文明、讲卫生、守纪律、尊长辈”成为你的生活习惯,让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成为你的学习习惯,当你发现你做到了对自己负责这五个字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格外的轻松!
第三,请你做到,与人合作!在班级中,在校园里,我们有很多同伴。不论是背书、做值日,还是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我们都需要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假若你能在与人相处时做到将心比心,通情达理,就一定会在合作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感受到共同学习的快乐!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能让自己变得快乐的小秘诀,那就是,常给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让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做出及时的评价。比如,在做作业之前,先定个目标:这次作业我要拿满分!相信,对自己负责的你一定会为此努力,认真地去完成作业,也相信,你的付出一定会帮你达成这个小小的目标!所以,建议大家,从今天开始,学会给自己制定小目标,你会发现成功离你很近,快乐就在你身边!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新生;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05-02
引言
万事开头难,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面对新的校园,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对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面对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大量时间和金钱……他们的头脑一下子变得混沌,他们的目光一下子变得茫然。如何让他们混沌的头脑变得清醒,如何让他们的目光的变得坚定,如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我们力争抓住入学教育这个环节,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未来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新时期大学新生的特点
(一)时代特点鲜明
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中国人口总体数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响应国家号召,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80后,90后”应运而“生”。这就造就了他们鲜明的个性-我不想去代表谁,也不想谁来代表我,我就是我自己。
(二)生活条件优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走向富裕。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前提下,独生子女就成为了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成为了父母、祖父母的心肝宝贝,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与六七十年代的孩子相比,80后、90后是生长在蜜罐里的一代,是没有体验过艰苦生活的一代。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出现,致使利益关系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面对各种诱惑,有人失去了抵御能力,贪图享受,迷恋金钱,道德沦丧;有人积极进取,持之以恒,成就一番事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受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四)独立精神、竞争意识强烈,人际关系冷漠,缺乏爱心与责任感
据调查:当代中国青少年的三大特点是目标不明确、没有感恩之心、没有爱心和骄傲。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日趋增强,但是群体团结协作精神却逐步削弱,人际关系冷漠化。甚至有的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关系紧张,不懂得关爱他人,不懂得和谐相处,同学之间矛盾重重。肆意破坏环境,扰乱公共秩序,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做好入学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德育先行,全面提高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对德育这样说道: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在高校“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卢梭说过,在敢于提高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树立一个学生学习的榜样。加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造精神支柱,培养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手册》等相关材料,增强大学生行为意识。以各种学生活动为契机,以德育促管理,锻炼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坚定专业信念
对于专业学习,长期以来一直有部分学生进校后发出“进对了大门走错了小门”的感慨。因此对专业学习丧失信心,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厌学、逃课、考试不及格。现阶段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所以入学伊始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事物存在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新兴专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的需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对专业发展有足够的信心,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坚持不懈一定能在专业方向上取得成就。只有做好专业思想准备,坚定专业信念,才能稳定学生心理,为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变化并加快适应速度进入大学的第一场考试不是高考,而是角色的转变。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有明显的变化
1.生活方式 由以前的在家有父母,学校有老师的生活变为自主生活;由以前的单身生活变为现在的集体生活。生活的主动性、自主性更强了,时间更加灵活。要独立支配时间和财务。
2.学习方式 中学时每天与同班同学在同一间教室同步学习,而大学同一班级甚至同一宿舍的同学上课也不同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老师仅仅是按时讲完课堂上的主要内容,老师的讲义与教材还相去甚远,自主学习更加明显。
3.人际关系 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尤其是高中阶段,为了应付高考,生活就是三点一线,相对比较简单,进入大学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变得复杂。
4.价值评价体系 中小学时期一切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到了大学为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变得复杂起来,它包括学习、生活、思想、文体等多个方面,考评方法不再如以前一样单一。
(四)关注关键问题,对热点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解释
1.学生干部评选 学生干部的评选关系到班级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情。学生干部评选是学生第一次鼓起勇气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同时也是学生第一次行使自己的表决权。评选工作要做到民主和公正,让每一名学生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尊严。
2.奖学金评定 奖学金评定的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从德、智、体各方面对自己一年来的表现做一个回顾和比较,并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然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下一年的学习生活状态,以争取得到改善和进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程序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考察学生外语水平的一种手段,目的是督促学生学好外语,掌握与世界交流的工具,为将来更好的工作做准备。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同样英语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考研和就业 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社会形势,新生入学就开始关心大学毕业以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当前存在的就业压力,看清方向,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坚定一种信念:只要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找工作不是难题!
5.社会团体 大学新生怀着急于锻炼自己、提高个人能力的心理,面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社团的性质和职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现有条件适当选择参加一种到两种社团活动,不能漫无目的、盲目参加。
6.恋爱 在大学校园,恋爱已经不再是昨日黄花。恋爱时间提前,恋爱人数增多,不以婚姻为目的,寻求感情寄托的人增多,恋爱成功率低是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处理好高消费、学习成绩下降、网恋、大学生心理等问题。
以上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入学后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地给予正确引导,加快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找到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五)做好琐碎工作,处理好细节问题,扫清工作障碍,铺平工作道路
1.合理利用心理暗示关注特殊学生。俗话说因人施教,入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有特点的学生,比如说有的学生属于自信心不足型的,就要不断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会让学生有满足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进步。
2.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一次学生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精心组织安排的,里面浸含着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老师的关注就是对自己认可和支持。所以对于学生活动要尽量参加,即使不能参加事后也要询问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
3.积极学习,与时俱进。学博为师,老师知识面的扩展,知识层次的加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老师的欣赏和佩服。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积极学习,了解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接受新事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别把德育当“工作”[J].上海教育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