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类议论文

时间:2023-03-13 11:07:21

导语:在教育类议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类议论文

第1篇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的含义是指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展现的优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赞许,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教育行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认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以及被别人赏识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洛扎诺夫、弗洛伊德及巴甫洛夫等人通过对人的可暗示心理的研究,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赞扬”“赏识”“暗示”所潜藏的教育魅力及其成功的依据。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早。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质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实完善丰富了赏识教育的理论;周弘老师成功地将其聋哑女儿教育成才,成为推广和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人”,同时也最早将赏识教育理论系统化并全面倡导。这些年来,赏识教育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健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1.使学生树立自信,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赏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很多艺术类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亲人的包围里,家长为孩子代劳了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加之较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尽可能满足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导致艺术类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度。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厌烦学校的伙食,不会自己洗衣服,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过度依赖他人。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那里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导致对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自信不足。赏识教育是把这一部分学生看成具有发展潜力和处在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不能看到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领域弱,就片面地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把艺术类学生当做材料来加工,当做工具来驯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类学生,通过表扬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感觉到满足,使他们有成就感,在失败时能找到新的希望,克服自卑心理,重拾自信。

2.使师生关系融洽,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艺术类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于其他普通文理的学生有两个极端,一是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的形成主要是教师把艺术类学生积极踊跃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冷嘲热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学校有抱怨和抵触心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赏识教育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做学生也会更加亲近教师。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把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学校是真心为学生考虑未来,这样就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代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要减少人治的成分和单纯惩罚性的措施。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一)用平等的心态去赏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有一样想法的学生,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如管理者所愿处于同样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各自的特长所形成的性格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欣赏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一句话,作为学生来讲,艺术类的学生同样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内心里也渴望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心,不在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中生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为他们是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自控力低,个性张扬就羞辱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艺术类学生违纪,犯错误时有发生,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者,不能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定性,更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急于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其实更懂得感恩。在他们看似大逆不道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作为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在学生看来,耐心的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与鼓励。而管理者在倾听中既能走进艺术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达到真诚沟通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孤芳自赏”的能力

赏识教育是引导,是感染,不是去控制。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者对艺术类学生赏识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自己的身上捕捉闪光点,认识自我优秀的一面便能够学会赏识自我,即自我认可与肯定,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在学习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将自己在学习上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

(四)宽严相济铸未来

第2篇

艺术类教育在上世纪属于阳春白雪式教育,那时的艺术类学校在全国高校中屈指可数,每年招录的学生数量也有名额限制。学生一旦考入艺术类高校,也就意味着会成为一个艺术家或者明星人物。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艺术类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招生数量随之不断扩大,阳春白雪式的艺术精英教育成为了下里巴人式的大众教育。扩招政策后的艺术类招生,门槛相对于其他专业变得更低,一些学生文化课成绩欠佳,就思量着进入艺术类高校学习,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艺术类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也给人一种偏见,认为艺术类的学生都是成绩差的,这种偏见也严重影响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大多是以音乐、传媒、美术为主,这些专业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相对狭窄,除了传统的艺术团体之外,就是到中小学当艺术类教师,但很多艺术类学生在选择艺术类作为专业时,是抱着为艺术献身的心态的。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不喜欢受管制,即使有相应的单位,他们也不愿意过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也是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产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因素是学校教育的原因,一些艺术类高校在教学中只顾传授专业知识,忽视了社会需求。没能在教学中将就业能力进行培养,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就等于从象牙塔中出来一样,对社会了解太少,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目前,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成本上要大得多。艺术类专业一学年的学费是其他专业的三倍以上。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艺术类学生在择业中总希望自己能获得高薪,才能配得上这么多年的付出,因此,在就业时,艺术类学生都普遍存在期望值高的特点,但由于专业特点,这种期望值常常难于达到,给毕业生带来强烈的失落感。这也是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个性上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独立的性格,喜欢冒险和创新,富有创新精神。一般都具有活泼好动的外向型性格,不喜欢受约束,这些特点使他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果另辟蹊径,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效果会更好。因为他们具备自主创业的潜质。只要通过创业方面的学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可以由被动就业转为自主创业。艺术类尽管在就业中难于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但不说明艺术类在生活中毫无用处。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目标向素质教育转变,家长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艺术类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自己开办艺术辅导班,教中小学生音乐、美术知识。自主创业的另一个途径是可以开办娱乐公司,目前,社会上有婚庆、广告之类的娱乐活动,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艺术人才,像婚庆公司,需要专业的主持人,专业的摄像、灯光,以及后期影像制作。一些大型企业也经常举办庆祝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公司助兴和摄像,这也是艺术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这样的娱乐公司单枪匹马办不成,需要几种专业的合作,像主持、摄像、美工、音乐合成、视频后期制作等。像美术类的学生也适合自主创业,成立广告、设计公司,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这样的小型公司比较有市场。

三、艺术类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针对目前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自主创业的前景,艺术类高校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到学生的就业情况,要将创业教育融合在教学中。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校在招收学生时,文化课要求不太高,结果很容易使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知识,这样走上社会在道德修养方面也会形成不足。因此从长远出发,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使学生具备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

(二)在教学中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也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只侧重一种专业的培训,影响学生的就业面。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训,例如学音乐的除了学习器乐,还要学一些声乐知识,即使不能当歌手,也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培训别人。在器乐方面,要注重对民族乐器的培养,民族乐器相对于西洋乐器,具有体积小,易学易掌握的特点,并且还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像学会了吹箫,笛子就会了;学会巴乌,葫芦丝也会了。学习民族乐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在大型庆典活动中,民乐的喜庆意味更浓。像传媒类专业,应该让学生将摄像、编辑、后期制作这些相关的专业同时掌握;主持和文稿编写同时掌握。在美术方面也要这样进行一专多能式培训,这样在自主创业中可以减少人员开支。

(三)在教学中进行创业教学

第3篇

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第4篇

Strachey. New York: Norton, 1950.如果译者的内容在论文中被引用,则将译者的姓名放在目录的开始:Strachey, Hames, trans. Totem and Taboo. By Sigmund Freud. New York: Norton, 1950.6. 论文集中的文章Caudery, T. “Process Writing” in G. Fulcher, ed. Writing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London: Prent.山东自考英语专业(主考院校山大)申请学士学位有什么条件?口译和毕业论文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模版word版的英语专业的论文格式要详细的【求助】英语专业论文的格式问题陶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论文格式主要分为那几个部分?

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计算机中的进?33? 二进制表示?3第二? 计算机文化基?.6 其中:“章”部分使? 宋粗体四? 字;“节”部分采? 宋?5? 字引言(或序言)(宋?5号譩55排版)?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唬门类很全?4、论文帝国 门类较全。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毕业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子的?论文的格式是什么,还有写论文要注意什么啊,有那种专业写论文的吗?日语小论文的格式是什么一般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啊我们要写论文,好像还要参赛!拜托各位,那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帮帮偶亚论文的格式是什么?老师要我们从身边选题.

请问写好论文的格式是怎样的?例如:西瓜的种植技术。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图书馆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转变建设策略及服务模式,尤其是职业院校图书馆,不应只是看其资源规模有多大,更重要的是看为师生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能否为师生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全方位地满足师生的需要。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使图书馆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某一特色学科的馆藏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只有如此,职业院校图书馆才能够在行业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其标准性及专业性,才能吸引企业专家的目光,得到行业的认可,焕发勃勃生机。

1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的现状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需要整个图书馆界共同参与、努力推进的系统工程。文献资源的广博浩瀚,各式各样的读者有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个性化需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孤立地建设数字图书馆,而必须参与到以资源共享为纽带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中去,开展自己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并以此来为本馆读者提供既有针对性、又完善全面的服务。建设高职教育类的特色数据库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般建馆时间较短,其文献资源建设尤其是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大多数是刚刚起步。普遍存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现象。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2高职院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2.1需求导向原则

特色数据库建设必须以需求为基本点,以有利于用户获取原始文献资源、有利于图书馆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有利于文献资源的优化与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需求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用户需求,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如果没有用户需求,建库便没有意义;二是学科需求,要突出重点学科和专业的特色,紧密联系教学和科研的需求,考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否对教学与科研有促进作用。三是行业需求,要以行业的认可为导向,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最终目标。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才能实现其应用的价值。

2.2特色化原则

特色数据库应能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体现专业特色。要考虑数据库能否在本行业具有特色和权威性,能否对行业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对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建设起到文献保障的作用,能否被其它综合型数据库替代等因素。

2.3共享性原则

教育信息化为特色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共享条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办学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明显的地方办学特色及学科优势资源。职业院校图书馆应立足自身优势,协作分工,优势互补,合作建库,避免无序、无重点的重复建设。

2.4保护性原则

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研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数据库,这一举措既能保护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又能实现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对当地经济与文化将会起到不容忽视的宣传作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思路

3.1选定建设专题

建设特色数据库,选题是关键。做好选题和立项论证工作,使建设的特色库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重点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学科特点、学术价值和专业范围方面已形成一定的资源优势,应结合馆藏特点,根据本院校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建设专题,从而使所建设的特色数据库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3.2确定系统平台

建设特色数据库的目的是将收集整理的各种类型或格式的专题数据资源以最方便、快捷、全面、详细的方式展示在用户面前,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选用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建库系统及运行平台特别重要。该系统平台根据功能可细分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著录与加工系统及系统管理等多个子系统,具有字段的定义与增删、记录的增添与修改、记录的与审校、数据的备份与还原、索引与全文检索、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日志管理与审核、导入导出以及统计等功能。此外,该系统平台具有与其他系统的接口与功能,有完善的系统文档,以实现各院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目前比较成熟并在各大中型图书馆使用的系统有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TRS 系统、清华同方的TPI 系统、北京新星快威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的DISP 系统等。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实训文献资源库”、“实训参考信息库”就是使用TRS 信息检索系统平台。考虑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采取或利用共享软件进行建库和数据处理,以节省经费。

3.3数据收集

作为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应遵循全面性、价值性、准确性、适宜性、针对性原则。完整性和权威性的数据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保障。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注重多载体(如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等)资源的收集,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和学校经费预算,按一定比例采集各种载体文献信息资源。数据收集范围应包括MARC 格式的书目数据,PDF 格式的期刊会议论文,PPT 格式的课件、音频、视频、网上资源、教师的著作和论文、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毕业设计等。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5-0110-04

当今,以数字通讯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和重塑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出版业转型发展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我国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媒体阅读率,达到了58.1%。在网络媒体和手持阅读终端开拓数字出版产业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对传统出版物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面对出版市场的需求转变,传统出版单位应积极转变观念,对于符合数字化出版条件并具有市场需求的出版产品,积极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字产品开发计划,拓展市场盈利空间。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

一、定位:如何确定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的出版流程和商业模式,正面临着革命性的改变。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出版内容的平台和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作者可以和更多的潜在读者直接交流,而传统出版流程中编辑方式、营销推广渠道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不同的作者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出版方案,利用新技术改革编辑出版方式,寻求适合自身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些将是传统出版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传统出版单位要找准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定位,基于自身出版内容的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宜的商业模式与路径,才能更好地开发数字出版项目、投入数字产品生产,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1.专业出版社

在移动互联、大数据环境下,专业出版社作为专业知识和数据资源的提供者,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集约整合,为读者提供专业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从出版商向现代信息服务商的转型发展。具体来讲,专业出版社可通过对已有的海量内容资源和优势产品进行分类加工和集约整合,以应用软件系统和移动互联网为平台,面向读者和作者提品订制、信息推送、数据检索、在线出版等知识资源服务。同时,专业出版社可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在作者、读者、专家、企业之间建立社交圈子,通过学术探讨和互动交流,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种类和品质,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扩展,以吸引更多读者订购产品。

2.大众出版社

对于大众出版物,读者对于产品的购买具有分散性和偶然性,市场上同类产品较多,每家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都较为有限。对此,大众出版社可以共同打造开放式的数字出版平台,根据出版市场变化和大众需求,实现出版内容的有效整合,形成品牌集聚效应。尽管目前免费阅读和盗版出版物依然占有一定市场空间,但随着出版商版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数字出版服务商对出版物资源的不断整合规范,通过数字出版服务平台进行付费阅读将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2015年4月成立的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聚集众多数字出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相关企业,涉及文学阅读、专业出版、在线教育、有声阅读、媒体等众多领域,目前手机阅读平台汇聚超过43万种精品正版内容,涵盖图书、杂志、漫画、听书、图片等产品,先后吸引了4.2亿大众读者进行数字阅读,它的出现不仅为大众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众多出版社寻求数字出版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途径。

3.教育类出版社

教育类出版社在数字教育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应采取网络在线订制教育产品和音像教材出版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同时,我国的教育类出版社应进一步将移动互联、在线教育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将目光投向电子书阅读器的应用与开发上,通过与技术运营商合作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阅读终端,不但可以满足阅读需要,也具备了手写、批注等功能。目前我国教育类图书在出版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手持终端设备应用在数字教材、教辅类图书中,不但可以减少传统纸质书刊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开辟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4.期刊社

专业化是期刊数字出版的最显著特征,其读者群相对集中,同时由于资金较少、技术力量不足、人力有限等因素,期刊社独自建设平台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仍有一定困难,因此,与期刊数据库网站合作是目前多数期刊社较为理想的运营和宣传模式。例如国内的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专业期刊、图书、工具书、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的在线出版、阅读和下载服务,对于专业期刊社来讲,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在该运营模式下,出版单位不参与运营,双方收益由技术提供商根据读者下载量主导分配,出版方不能直接掌握市场反馈信息,不利于长远发展。对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此类期刊数据库网站在收益分成方面作出规范和调整,使之更利于专业期刊的长期发展。同时,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众类期刊社,可结合自身优势,由当地出版集团为牵头组织,与国内有实力的通讯运营商、技术商开展合作,开发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交互式多媒体电子杂志。

二、困境:如何确保数字资源安全运营

数字出版是以技术开发与版权增值为核心的产业,而版权保护是保证数字出版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没有安全运营的保障,就无法保障出版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间经济利益分配,更谈不上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版权保护方面依然面临困境,版权保护意识的落后、盗版出版物的泛滥、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人才缺失等问题,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因此,面对迅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业,关键要解决数字出版资源的安全运营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来自技术、法律和政府的多重保护。

1.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先行

在实施数字出版进程中,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主要用于避免出版成果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非法复制。目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中的版权保护技术有数字内容加密技术、水印技术和DRM技术,其中DRM技术保护效果较好,应用范围最广。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DRM技术可以避免数字出版物被非法复制、篡改,能够对出版物的阅读、下载、打印次数实现控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承载着出版方、技术运营商、读者和作者的利益,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容资源共享,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传播和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因此出版方和技术运营商在使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避免侵权现象发生和实施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出版方、技术运营商和作者的权益,也要考虑到读者和公众的利益,在技术研发和版权保护过程中兼顾安全性和人性化因素,建立有利于作品传播、便于读者使用的技术环境,力求在四者之间实现利益均衡分配。

2.数字版权保护应多方联动

保护数字版权不仅要体现在技术上,更要植根在思想和认识上。要树立数字版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绝非仅靠作者就能做到,应该建立起一张由公众、作者、出版单位、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举报网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数字版权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著作权保护意识,呼吁民众提高反盗版意识;加快制定技术创新和版权保护标准,为版权保护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加大力度打击数字出版物盗版侵权行为,保障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积极建立以法规、技术和标准相结合的版权保护体系,加强对新兴媒体环境下非法出版的监管,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出版环境;积极探索实施数字出版监管的有效方式,强化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3.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保障数字出版的安全运营,除了著作权人、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外,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并在实施中加强动态监管,及时发现数字出版安全中的侵权问题,尽快修订《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界定数字出版物的使用权限及适用范围,制定数字产品侵权认定标准,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行为纳入的法律监管体系,确保著作权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合法利益等。

三、展现形式:如何支持跨媒体多终端运营

在数字出版发展道路上,出版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跨媒体、多终端”发展之路,为出版企业进军数字出版产业铺平道路。

1.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找准定位,制订发展计划

出版企业应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畅销出版物进行筛选,选择部分优秀出版物,对其内容实现数字化,确定适宜宣传推广的媒体及终端,与相关的技术运营商、硬件商共同制订合作开发计划。同时,数字出版物要实现跨媒体多终端运营,从技术层面的实现角度来讲,涉及到数字出版文件格式的标准建立、跨媒体硬件支持开发等问题,对此,出版企业应设立数据加工、网络编辑等岗位,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以具备出版物实现多终端阅读的技术支持条件。

2.积极寻求合作,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改造

出版单位实施数字化战略,需要对在线云出版和按需印刷出版加以重视。云出版可以实现对出版资源的数据加密,使出版商选择适合的发行渠道进行授权、分发,即时掌握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读者的点击、查询、购买行为,实现资源在PC、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多终端的跨媒体阅读,云出版实现了作者―出版社―运营商―读者的产业链布局,拓展了出版商的销售渠道和盈利模式,为数字产品的分发授权、推广展示、线上交易等环节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云印刷平台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印刷服务,实现出版内容的高效安全分发与异地实时印刷,这种基于“互联网+印刷业”的技术应用,打通了创作、设计、出版、印刷、发行等各个产业环节,整合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大部分资源,简化了传统出版流程,节约了印刷和发行成本,从而提升了服务效益。

综上所述,数字出版是以数据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融合与传承人类文明和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业态,它的出现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纸质媒介出版物,但却将在出版市场中拓展出新的盈利空间和传播渠道。面对数字化出版浪潮,传统出版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强联合谋共赢,立足创新拓发展,积极利用新兴媒体和新技术改造出版流程,在跨媒体、多终端的数字化出版道路上探寻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茹家鹏.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 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3.

[3] 顾金亮.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J].现代出版,2014,(3).

[4] 王金凤.我国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5] 华夏.数字时代出版社内容资源的版权保护[J].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13,(1).

Thoughts on Digital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ublishing Industry

Zhang Ming

第7篇

1.1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研究现状

由于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及引导,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发展迅速,并逐渐渗透到科研活动中。从全国来看,当前绝大部分省份已建设并使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江苏、福建、广东三省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整合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扩展到应用程序与服务等方面,同时,也开始逐步注重人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并通过各种信息资源联合体、互助协作等形式,统一购买电子文献资源,促进了研究所、图书馆的发展。但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合作建设少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急需一个共建共享平台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1.2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区域发展不同,导致其建设的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地区或省份,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其底子厚、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手段先进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工作。比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清华大学等,对全国性的文献平台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加之这些平台的后期建设有资金支持,技术装备先进,服务条件好,他们的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和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其他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无法与其相比,其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无论是建设情况还是使用情况,都有待提高。

1.2.2共建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共享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或者是非常松散的简单合作,仅仅靠一个合作协议和理事会章程等自我约束,没有强制性的义务也没有法理层的权利,导致科技信息资源的收藏分散、重复,难以形成服务的整体优势。

1.2.3平台标准化水平、服务层次有待提高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就是平台标准化。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标准化程度相当低,规范标准不一致,各平台从总体设计框架到具体实现的底层技术手段大相径庭,自建数据库五花八门,不具备和其他平台数据库互联的功能,制约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

2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2.1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2.1.1科技信息资源的高速增长目前每个资源中心的数据库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资源中心需要向人们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学术资源信息。一些专业的资源商也开始提供一些更细致的学术信息,比如经济类、法律类、标准类、教育类、医药类等资源。越来越多的科技信息资源在检索利用过程中必然带来学术资源利用率低、检索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无论对于科技信息资源来讲还是资源中心情报服务来说都是一种效益浪费。受采集资源的专业局限性影响,无论是以上哪一类信息,没有一家资源商能够囊括它所关注的那一类资源的所有学术信息。因此,资源中心为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需要购买多家数据库提供商的资源。而信资源中心向人们展示这些资源的时候,因商家不同,其使用界面和检索方式均不相同,登录认证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不得不向人们分别提供这些信息,常见的方式就是在一个或多个页面里列出各个资源的链接和登录信息。人们在复杂繁多的科技资源中徘徊,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资源往往需要熟悉各个不同的科技信息资源的检索方式、文献分类方式、检索结果设置等,要耗费精力时间却往往检索结果不尽如人意。

2.1.2检索期望的日益提高现在的学术研究需要的不再是庞杂的文献的堆砌,而是精确的数据、事实的支持佐证。所以科研工作者在浩瀚的学术海洋里面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文献资源越来越难。各资源中心所提供的科技信息资源之间互相独立,列表显示,需要人们分别登录访问,并在访问这些资源的时候,不得不点开一个个资源链接,登录,输入关键词后进行搜索,由于各资源系统界面不一样,搜索方式不一样,搜索的效率很低。另外,数据量快速膨胀,逐步由找不到内容变成找到的太多太杂,耗费几倍的时间用于查找。因此,人们对数据检索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检索方式找到自己的目标知识。随着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简单的检索文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与科研要求,人们需要从繁多的学术文献中找到关联,如何利用简单快捷的检索挖掘发现深层次的知识、整合文献内容从而爆发新的知识点才是未来学术发展的热点。

2.1.3图书馆角色的升级与转变全新网络时代的来临使资源中心的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及相应的用户体验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信息与知识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变化已在迅速影响着图书馆,不断推动图书馆向网络虚拟型图书馆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无缝的用户体验,允许人们互动参与、以论坛社区为基础的形式来设计程序、开源软件的应用等。

2.2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资源中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资源联合体、互助协作等形式,统一购买电子文献资源,促进各资源中心的协调发展。但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合作建设少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急需一个共建共享平台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共享平台的建设以CAILS的设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基础,构建辐射的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和模式,全面提升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整体发展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各学科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参与、按比例投入、共同建设、共同受益、共同管理的建设目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资源中心在信息时代满足学术需求、体现“让大众公平自由地获取知识信息”这一理念的必由之路。此平台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助于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等,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资源中心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可以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架构可分为门户层、管理层、数据层、硬件层四个部分。各个成员单位的系统相对独立,由共享平台的各个子系统,如统一认证系统、联合编目系统、统一检索系统等组成,并建立了统一的综合服务门户,将每个系统、服务和资源整合起来。各层面说明如下:

3.1硬件层面

包括网络平台、服务器和大容量存储设备等,是共建共享平台的硬件设施,是赖以提供服务的硬件基础。

3.2数据层面

包括馆藏资源(图书、期刊等)、数字资源(数字期刊、数据库等)、各种自建和引进的特色数据库、共建资源库(如联合目录等)、统一认证中心数据库等,是实现共享的内容基础。

3.3服务层面

服务各个层次,是共享体系的组织保证,是共享平台特殊服务层。包括元数据的加工与管理、数字对象的加工与管理、联机编目、用户权限管理和服务评估等,分别服务于数据层、技术层、服务层等,通过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保证共享体系的实施。该层通过跨越分在不同地点的所有数字资源,提供分布式数据访问、资源聚合和过滤、数据挖掘等。

3.4应用标准与协议层面

应用标准与协议层是共建共享平台面向用户的统一服务的窗口,是共享平台最重要的一层,为共享平台服务提供了方便的接口。通过信息集成和服务集成,综合门户平台整合了各类文献服务和专业信息服务;通过统一认证,支持成员单位用户的访问控制和个性化定制,从而为各服务节点和用户提供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

4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内容

4.1规范化建设研究

各资源中心的采购、编目、查询和提供信息服务等必须采取统一的模式进行。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实现,只有从不同的信息系统平台中提取标准化的信息数据,建立合作的馆藏资源,统一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协调,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才能为整个共享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群体效益。在数字资源整合方面,采取的措施有2种:一种是研究各个资源中心的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的底层设计,抽取关键字段,进行标准化处理,由平台开发人员整合各个成员单位的馆藏数据,形成统一馆藏资源,可以实时进行更新数据,但比较费时麻烦,甚至需要各个软件的开发部门的配合才能得以完成。另一种就是利用CALIS整合文献资源的模式,由成员单位定期上传或提交数据,实时整合资源,这样更新速度慢,简单方便,但需要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容易实现。在实际操作中,2种方法的结合,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为了强调数字资源的标准化,馆藏图书目录方面,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CALIS整合文献资源模式,要求成员单位及时提供标准的MARC编目数据,定期上传,建立和完善书目数据库,形成联合目录以实现数据库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并由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对于非标准化的数字资源,针对各种资源的特点,采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基本能实现非标准化数据的检索问题。这一技术的应用将在下面的技术层面进行详解。

4.2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研究

通过信息规划、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管理、信息、信息服务、用户权限、信息传输交换,实现了各种文献资源采集、整合、加工处理、管理、和对外开展文献资源检索服务、原文传递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同构跨库检索是资源整合系统的新理念与发展趋势。单纯的跨库检索与数字资源整合,不能体现学术文献间的互相联系。在Lib2.0环境下,基于发现与传递服务的一站式同构跨库检索系统,则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给资源整合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使用先进的数据萃取技术,可以把多种标准、多种格式或非标准自建的数据库,比如常见的中外文数据库,如书生、超星、方正、同方、维普、万方、SpringLink、AIAA、Proquest、Open-Access等,以及资源中心的自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在内的分布、异构和多样化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无视源数据库使用何种标准、何种格式,只要能够以网页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就可以获得技术支持。同时,也支持各种外部系统的沟通协议,支持标准或非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包括ISO2709(例如MARC21、UNIMARC、CMARC等)、NISO?ANSIZ39.85(DublinCore)、XML等;支持标准检索协议规范包括Z39.50、HTTP、Z39.88等。资源门户支持开放的体系结构,遵循信息描述、组织和资源互操作的国际标准,甚至支持以非标准协议进行的整合检索。因此,根据各个资源中心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各种独有的自建数据库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拥有的数据库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4.3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整合研究

将平台各联合体的数据库资源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实现整合,包括书目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自建特色数据库等,整合为统一的检索平台。

4.3.1平台建设目标要求(1)完成各种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数字资源按照资源类别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视频、报纸、标准等,人们可以在所有这些自然分类中同时进行搜索,也可以选择在某个分类中进行搜索,无论使用哪种搜索方式,能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至关重要。使用跨库检索技术检索资源,被访问资源正文仍然在各个资源库,同构跨库检索同各个资源数据库做了相应接口。人们访问资源正文的时候无需再单独登录,即一站式登录,登录同构跨库检索系统,既是登录了以往的各个数据库。人们只需在检索口输入目标检索词,例如主题、关键词、全文、题名、摘要、作者、文献来源、时间、刊号、刊名等,就可以同时在不同类型文献资源中快速检索目标文献,不会受限于某个数据库的网络链接状况。一站式检索平台使人们的检索更加快捷、高效和全面。(2)实现不同信息资源检索智能跳转为方便人们访问各个数据库,不需要在各个数据库间不断重复输入关键词、不断地打开、关闭数字资源等操作,实现了不同信息资源检索的智能跳转。人们只需要输入一次关键词,点击自己关心的不同资源类型,目标检索词就能够在多类型文献资源中跳转检索,快速定位检索目标,而且提供中文语义化搜索西文功能,智能分析与拆分检索句段。(3)高级检索方式同构跨库检索支持二次检索与高级检索,可以限定检索词出现的位置,如题名、作者、简介、ISBN、ISSN、DOI等;可以限定资源的年代,以实现更精确地检索,为专业的资源中心专家、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学术检索服务。(4)检索结果自动去重融合传统的学术文献的检索是以不同资源商提供的系统为基础的,人们根据各个数据库固有的检索方式与功能检索文献,检索结果可能会有很多重复的结果,由于系统间没有关联,常常需要靠人工的方法去重,这种检索模式割裂了不同类型资源相关学科、主题的学术关联,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学术浪费,降低了学术研究的互补性与全面性。共享平台把各种资源做了技术性的融合和去重,不是简单的资源罗列,比如同一个资源的元数据,可以把多家资源商提供的元数据互补得到一个更全面的描述,检索出来的结果是自动去重后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并能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学术文献。(5)语义化中文直接检索西文大部分中国人习惯使用中文进行搜索,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可以让人们使用中文关键词搜索到相应的外文期刊或者外文论文,并能做更进一步的智能优化处理。比如搜索“美国”可以搜索到含有“America”、“USA”、“National”等外文关键词的文献,搜索“高速公路”可以搜索到含有“Highway”、“Freeway”、“Superhighway”、“Motorway”等外文关键词的文献。(6)检索结果优化聚类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为人们提供精确全面的检索结果优化处理。比如:系统根据文献出版时间、所属学科、相关度、文献检索字段、文献来源等对检索结果提供精确的聚类导航分析,进一步缩小和精确检索结果;系统还可以针对每一种文献资源的属性设置相匹配的检索字段检索,对中文资源系统支持基于中图分类的四级类别的学科分类;人们可以逐步缩小检索的范围以实现更精确地筛选检索,协助用户挖掘信息,从而做出更深入的专题研究。

4.3.2共享平台建设整合方法采用同构跨库检索模式,通过对本地各类镜像数据库、馆藏印刷型资源、远程数据库建立超级统一索引,可以使人们根据检索需要进行检索,进行一站式发现与传递,为人们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简化了从资源发现到获取的检索过程,使人们能够快速找到和获得准确、高质量的信息。同构跨库检索技术的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这样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得到一个元数据信息最丰富最全面的页面,包括题名、作者、分类、时间、摘要、参考文献、关键词、主题词等。可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设置,提供多字段匹配,并且检索结果匹配率高、全面,能合并95%以上的重复文献。能够将前端人们服务和后端各类图书馆的资源管理连成一体,能够为图书馆向新的信息系统架构转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的过程是自动化的,对各种页面类型内容智能识别和抽取结构数据。没有开放接口的数据库能像具有openurl的系统一样互联互通,为同构跨库检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资源的统一共享。

4.4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研究

对于每个成员单位购买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全文可以直接下载阅读,也可以跳转到原数据库的详细页面。成员单位全文链接提供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方式为服务器获取方式,成员单位内安装服务器和相应的全文系统,当人们点击获取正文请求时,直接由全文系统处理返回全文的下载或者阅读页面。另一种方式为客户端控件获取方式,通过文献元数据页面内嵌的一个控件,模拟人们登录原文数据库和搜索原文的过程,返回文献正文的链接地址。这两种方式完成的目标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任务是由服务器端来处理还是由客户端来处理。非自己购买的科技信息资源为避免版权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文献资源的搜索服务和元数据同构展示,需要全文服务的,利用自动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得,以避免版权纠纷,保证人们的利益最大化。

5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建议

将平台各联合体的数据库资源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实现整合,发挥各协作馆印刷性文献、电子型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加强交流和合作,按统一的标准加以整合,建立起互惠互利的信息资源共享关系,构建印刷型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并存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通过1年的建设,基本建成覆盖科技信息资源领域的、较完整的、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5.1建立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对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的建设,建立分布式数字资源加工、集中元数据存储检索服务、分布式全文提供和原文传递的共建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会,共同组织实施。

5.2建立分类科学、配置合理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整合全省各种来源、各种媒体、各种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建立与各资源中心发展相适应的、各学科文献资源相对齐全、文献类型覆盖期刊、图书、专利、标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检索数据库等的共享的、分布式的大型科技信息数据库群,建立分类科学、配置合理、共建共享、服务于科技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5.3建立共建共享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支撑平台

建立软件技术支撑平台,实现各科技资源成员单位的本地数据标引、加工与全文电子资源制作;完成集中元数据管理、资源整合与统一服务;实现元数据、全文信息的无障碍传递;形成统一的、安全的资源管理、整合和信息服务平台。

5.4建立完善的平台标准规范体系

(1)规范平台的建设标准制定合理的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标准规范、平台扩展规范、数据库接口规范等,规范跨平台的数据共享。(2)对平台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制定平台元数据标准,以便建立相应的基本元数据规范,包括格式定义、语义定义、开放标记规范、扩展规则等。(3)规范平台的服务标准制定平台的应用服务规范、检索服务规范等,规范平台提供的查新、检索以及科技咨询等服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